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

时间:2019-05-14 07: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

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

跨国公司理论的回顾与评论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跨国公司理论

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邓宁(J·H·Dunning)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又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进一步对折衷理论进行论述。邓宁认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这些理论虽然对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跨国公司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基本上可分为四种流派:

1、完全市场C.P.Kindle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的假设前提出发,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优势的来源,其代表是海默和金德伯格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来自四种市场不完全形态:(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不完全;(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前3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能够拥有垄断优势,第4种的市场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实现价值增值。12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资产,如专利和专有技术、获得资金的便利条件、管理技能等;(2)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品牌、商标、差异性产品、营销技巧、价格操纵;(3)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海默等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论与新古典贸易和投资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将跨国公司看作国际生产的主体,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国际交换的主体,从而将跨国公司的研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之中。后来不少西方学者沿着“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行为结果”这一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比如约翰森(H·G·Johnson,1970)的占有能力论,凯夫斯(R·E·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的寡占反应论以及梅纪(Stephen Magee,1977)的信息占有论等等。13

2、探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动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Model,PCM)是美国哈佛大学维农(Raymond Vernon)教授在1966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维农等认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过程,贸易和投资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论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属于某一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而获得利益。产品周期理论借鉴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发明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突变性的影响,并从技术差距的角度阐述了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基础。值得指出的是,PCM理论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第54-6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并以此来分析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它认为FDI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且取决于东道国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而且该理论比较关注供给与需求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因此该研究方法颇具借鉴作用。14

但是产品周期理论将FDI看作是对贸易活动的替代的观点却值得商榷。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此外,PCM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创新技术广泛扩散,产品进入成熟阶段的结果,但是事实上,跨国公司是以全球战略的视角来选择各个区位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节点进行整合和协调。特别是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与当地企业或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其一开始就在海外进行研发、设计并以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创新产品多数情况下也是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推出。对于这种当地化日益明显的趋势,PCM理论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根据日本当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都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可以把东道国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从而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

3、内部化理论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行为影响,其代表是巴克利、卡森和鲁格曼等。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作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仍然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但它强调的不是市场不完全如何导致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是强调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以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中间产品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诀窍、营销渠道、商标、信誉等知识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外部交易时,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需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将知识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加以利用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的中间产品获得充分的报偿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跨国公司的文献中,有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流派。一是交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Buckley & Casson(1976),Dunning(1980),Rugman(1981)等;二是从跨国公司管理的角度,主要代表人物有Prahalad和Doz(1987),Bartlett & Ghoshal(1989),Hedlund(1986)等。这两个流派在许多方面有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关注为什么会存在跨国公司,后者则关注跨国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但两者都是研究大型跨国公司,而且近来二者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或者说交叉的部分日益增多。Hedlund(1986),Bartlett & Ghoshal(1989)最早指出,子公司日益扮演战略性的角色。而Dunning(1993),Rugman & Verbeke(1992)将其与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融合。但是交易成本学派(Buckley,Casson,Dunning,Hennart,Rugman等)仍主要关注多国性内部化、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而多国管理学派--如Bartlett,Doz,Ghoshal,Hamel,Hedlund,Kogut和Prahalad在90年代初则基本上抛弃了多国性问题而转向其他问题,比如知识管理以及核心能力的发展,而所有这些都主要与大公司有关。19 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跨国公司外部化的原因。但是,要更清楚地说明战略联盟这一重要发展趋势,还应结合资源能力论来加以论。John Cantwell(2001)在分析企业为什么日益倾向采取准层级制或准内部一体化的安排胜过于完全的内部化时指出,成本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合作的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的下降至少可以使传统的层级制安排也同样受益。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联盟的“战略”来考虑。传统的企业间联盟,比如分包制中的顾客--供应商合作的主要动机是节约成本,而战略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动机,即其在本质上是战略性的。所谓“战略性”是指这些协议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强企业资产的价值来实现长期的利润最优化。

伴随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白热化竞争使企业低度增长,因此企业需寻求更廉价的投入或将销售从缓慢增长的市场移往潜在的市场,而且必须使这种转移快速进行。日益降低的边际收益以及伴随合约或准内部化关系而日益降低的交易成本导致在某些特定产业的企业的非内部化或“内部一体化的消解”(disintegration),因为企业追求灵活性和更低的风险。企业喜欢联盟而非层级制的更战略的因素是:(1)企业并非总是有办法通过专利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而必须依靠保密或共同发明。(2)以共同发明的方式,联盟允许企业监督竞争对手,并允许企业从事类似的研究。Narula & Dunning(1998)认为,在同一个行业,当两个领先企业都追求重大的和新的技术突破而又都没有把握他们能赢得这一场创新竞赛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这样可以确保他们联合起来一定是第一的,而且在不确定性很大时,半块蛋糕总比一无所有要好。(3)当然,跨国公司并不仅仅与技术领先者结成联盟。与技术资源有限的企业也可结成联盟,此时其目的主要是了解潜在合作对象的研发能力,更清楚地了解其情况,以便为今后的类似合作提供经验(John Cantwell,2001)。

在一个动态的技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盟关系,Kay, N.,(1997).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包括与那些目前还没有显现其价值的企业建立关系是很有益处的,它隐含着更高的学习的潜能,可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在技术前沿领域,主导性技术标准尚未确定,还存在很多潜在选择时,即使签订一些有交叉性的或重叠的协议也是值得的。Kay(1997)甚至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与某些企业建立联盟网络关系不是因为他们信任其伙伴,而是为了信任其伙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彼此信任才合作,而是因为合作是不可缺少的。20

R&D的海外投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R&D投资的形式也同样表现为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关系,因此也可以由内部化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但是,鉴于R&D合作的特殊性,特别是“技术导向型”R&D活动的复杂性,用交易成本理论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导向型”R&D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第231-23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活动并不完全是企业按照交易成本大小进行选择和设计的自主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联盟伙伴获取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行为,常常涉及合作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双向交流,有时甚至是完全外部化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区位选择问题,但是区位战略,尤其是R&D活动的区位选择的动机要比一般的FDI的区位选择复杂得多。21

跨国公司的R&D活动,逐步从过去的集中性大规模型转变为分散且较小规模的R&D活动。R&D活动在全球的分散布局,为跨国公司接近不同地区的外部技术资源创造了条件,为与其他企业构建R&D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虽然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通讯网络能够使科研人员实时交流,使管理者们实时控制和协调,使跨国公司能够内部化地分散组织R&D活动,然后将分散的R&D活动加以整合并获得集中化的利益。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竞争已使从外部接近、学习、吸收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相对于跨国公司传统的主要靠内部发展的方式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弗洛达(1997)认为R&D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反映了跨国公司致力于利用外部化科学和技术能力并创造新技术资产的倾向。弗洛达的研究,基于对外国公司在美国的200多个R&D实验室的调查,主要分析了在R&D国际化活动中适应于生产和市场的动机的相对重要性。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接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建立与美国科学技术团体的联系的考虑,是与R&D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这种R&D活动的组织被称为是“技术导向型”的(相对于“生产市场导向型”而言)。这一研究说明了日本、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美国“硅谷”等地区设立R&D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那里的科研环境,接近美国科技人才和与其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等。这一动机更多地使R&D活动表现为外部化的活动,如更多地通过分包、技术许可、战略联盟等合作形式,甚至是通过与科学家个人联系和合作的形式组织R&D活动。22

在过去的20年中,邓宁的折衷理论是解释跨国公司活动的主流理论。但如今它面临着许多挑战。经济全球化及战略联盟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国际、国内商业活动的运作和组织方式。战略联盟和外包这些新的运作方式要求将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折衷理论中去。当然,OLI框架仍继续有效,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比如从贸易理论、经济地理、进化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论或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本文以下就分别对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进行探讨,并对邓宁的综合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

1、关于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企业的性质》,该论文提出了企业均衡规模和市场交易内部化的思想。科斯认为,市场交易过程是有成本的。同时,科斯又指出,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但是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花费比公开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企业就会将这些交易内部化。科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指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

内部化理论就是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运行的。其代表人物有巴克莱(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son)、鲁格曼(Alan M·Rugman)等。巴克利和卡森认为,随着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中间产品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中间产品多种多样,它不仅包括半成品、原材料,而且包括隐含在专利权和人力资本之中的各种知识。一般来说,企业在其经营和活动中需要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但现实中,某些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表现在要么没有或只有很少可供企业进行产品交换的市场,要么市场效率低,使交易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外部市场极不完全,而且知识产品在消费市场还存在外部经济性。而如果企业利用知识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将知识产品在内部市场转移和使用则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为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自我垄断”的性质,歧视性定价和差别定价是知识实现增值的主要形式,但现有的专利制度不允许歧视性定价行为。因此,知识产品内部化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佳途径,内部化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资产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来说,内部化是对外部市场不完全的反应。鲁格曼认为,只要存在不规则市场,或者当规则市场交易成本很高时就会产生内部化的要求。巴克莱等认为,内部化的条件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但由于国际市场极不完全,内部化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内部化更显得重要。在影响内部化决策相关的四个因素中,即行业特定因素(包括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地理位置、文化差别、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国别特定因素(东道国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企业特定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协调、管理能力等),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23

就内部化过程而言,跨国公司通过所有权控制关系将其所属的海外子公司纳入其全球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之中。对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子公司成为母公司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的经营单位,分别承担不同产品的生产或同一生产部门不同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在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通过内部市场体系进行交换,从而将传统的国际市场内部化。比如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生产网络转移软硬件生产技术,使其子公司获得生产产品和零部件所需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中间投入品市场也可以通过内部市场来进行贸易。各子公司独立生产某个环节的零部件或半成品,通过内部市场供地区分市场上的中心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对横向一体化跨国公司而言,公司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子公司分别承担同一种产品不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集中到某个子公司进行装配和向外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科斯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还是巴克利和卡森在跨国公司理论中的进一步发挥,一个企业的边界都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的规模所确定的。但是,由此确定的一个企业的边界只是一个静态均衡的边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破坏,这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向外推展其边界,直到实现新的均衡为止。但在这种传统解释中。理论只涉及“一个企业”和“一个市场”,企业内部化的进程似乎是可以孤立进行的,与其他同类企业无关。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实际情况却是,企业在扩展其边界时,最终的均衡状态不仅由内部化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的规模来确定,而且也同时会受到其他同类企业已经确立的边界的制约。24

今井贤一等人也认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虽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开辟了分析的切入点。但是交易成本理论有其局限性。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两者可互相替代。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权威,即通过组织和行政命令来完成。但是,企业为何要替代市场,相邻的生产环节为什么要实行一体化,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看来,这主要是为了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但是,该理论分析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一项经济活动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进行,其生产成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现实是,不同企业显然具有不同的资源或能力,因此在从事相同的活动时其效率当然也明显不同,从而其生产成本也就不一样。笔者认为仅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引入资源基础能力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何选择自制或外购,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为什么必须在某些环节或领域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总之,一项经济活动是通过内部化来组织进行还是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获得,应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或协调成本综合的比较。因此,本文综合资源基础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及其竞争优势的获得。

在科斯看来,企业之所以出现并代替市场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换个说法,如果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提高,那么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就会减小,也就是说,当交易制度或交易条件改善时(比如,法律的完善、交通通讯的发达、交易方式的完善等等),将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企业规模将会相对变小。但是这似乎与现实经济发展不相吻合。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资料对现代企业组织代替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进行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基础之上的。虽然企业涉足的生产领域在不停地变化,但规模却是在不断地膨胀,而这与科斯理论隐含的思想不一致,因此简单地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对此进行解释的。如果在此继续沿用科斯的标准,把企业规模的扩张简单地归为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市场交易复杂化,企业组织规模膨胀是将市场内在化的结果时,就难以全面理解现代企业发展之初规模膨胀为何如此迅速,如此急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科斯的观点事实上是存在着悖论。如果完全延用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必须对以交易费用为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的现代企业理论加以理论突破。25

确实,如果要使科斯的理论本身向前发展,有必要解释交易成本本身是如何受经济增长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的。交易成本理论虽然解释了在非市场制度安排下的情况(比如在企业内部),但是它忽略了管理策略的积极作用以及投资战略的影响。换句话说,跨国公司理论虽然能够解释企业或MNC的存在的原因,但是它却把企业本身当作是一个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反应者,忽视了那些使企业具有活力和使企业成长的内在因素。而实际上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及其内部生产的增长会影响交易成本本身。科斯强调导致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或交易环境。但是,企业的交易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安排的本质和范围,还有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赖于其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还有,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实行内部化是因为市场交易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交易成本。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务的促进器。它创造了新的虚拟市场来取代和补充现有的市场和企业层级制。这使人们反思内部化优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也是一个产业,它创造了可供选择的市场和层级制来产生经济租。换句话说,它是产生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价值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电子商务产业内部的活动也可用OLI范式解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选择最适合其目的的区位,以互联网为杠杆利用和改善其所有权优势,这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同时,他们又指出,电子市场的独特之处是它本身就是市场。在传统市场失灵的地方,电子市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不必求助于层级制的内部化方式。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使战略联盟更加流行。26跨国公司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寻找适当的区位来获得互补性生产要素和优势,而且要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来加以整合。但这并不是非得采取内部化的方式不可。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8)的《跨国公司:趋势与前景》的报告认为,内部贸易是反映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内部贸易比重高,反映企业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内部贸易所占比重低,则企业范围的国际一体化程度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直到现在也仍然被视为跨国公司系统内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间的贸易。在化工、汽车、电子、计算机行业,建立在国际化生产经营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企张纪康:《产业国际化:理论界定、跨行业和跨国比较》,《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业内部的地位以及决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时已越来越重要。以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其国际范围的生产、经营内部专业化分工而引致的国际贸易,包括海外子公司之间的相互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和规模,一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8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外部化和准内部一体化的发展,独立于母子公司体系的、不受母公司所有权控制而又与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公司(如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现在跨国公司更多采取集中战略,抓住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这必然使其更多采取分包、外包等资源外取的方式,从而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可能减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降低了呢?显然不是。因此,以内部贸易多寡衡量跨国公司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低在现在看来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是对跨国战略联盟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跨国公司作为创造、获取、融合和应用不同区位的知识的国际性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关于跨国公司通过知识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跨国公司管理知识开发和应用过程可以采取的不同制度安排。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对知识交易中的市场失灵进行分析,现在又增加了对企业作为一种进行知识加工的制度所作的分析。Kogut & Zander(1996)认为,企业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是能够提供一套“更高层次的组织原则”和更丰富的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来支持复杂的知识创造和融合的过程。当然,企业开发和应用知识的机制以及企业相对于其他制度形式的优点关键要看特定知识的具体特点。虽然在信息以及其他显性知识方面的市场失灵的根源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隐性知识方面,跨国公司的优势才更加明显。Kogut & Zander的研究表明,一种创新中所蕴含的知识越复杂、越难以编程或标码化,或越难以传授,它的转移就越可能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而非许可证的方式来进行。企业间联盟作为获取和融合国内和跨国Kugut,B.,U.Zander.1996.What Firms Do: Coordination, Identity, and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7:502-518.的知识的手段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许多研究者认为,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进行重复性博弈,经过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和相互适应,建立信任等等使联盟具有许多与企业同样的优势,可以克服独立企业之间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在跨国联盟中,独立公司之间的协作安排能够在知识的开发、转让和融合的合作中达到与单个公司类似的合作水平。同时,还可避免正式的管理结构所带来的僵化管理成本。

资源基础论的学者关注公司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产生独特的和难以模仿的资产的策略以及将自己的这些资产与其他企业的资产加以整合和协同的能力。进化论者则更进一步,他们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且这种集合代表着过去所创造的资产的不断积累,因此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的特征。企业进化理论的学者指出,可以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优势。而资源基础论则强调企业特有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具体国家的资源禀赋。而企业在设计和执行策略的能力将增强这些资源的竞争力。

在过去10年中,人们则更强调“知识”作为竞争资产本身的意义。它是企业和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引擎。许多早期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企Dunning, J.H.(1996),„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Th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5,no.3(December),pp.1-30业在英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英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R&D活动导致了对母公司知识的反馈和竞争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的挑战来自知识密集型资产日益增加的在地理上的分散性以及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外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与自己的资源进行互补和产生协同效应。而且,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企业面临快速获得国外各种隐性知识或无形资产的压力。因此,除了增加其现有的所有权优势之外,企业越来越多通过FDI来获得互补性的资产。因此,战略资产寻求型的FDI变得更加重要,它可以维持和强化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地位或削弱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更好地发挥其核心能力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对其核心能力能产生互补作用的外部资产。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寻求型或资产互补型的FDI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Kuemmerle(1996)发现,制药和电子部门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基地的增加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不是利用现有知识。Almeida(1996)在对美国半导体产业专利的研究中发现,美

Julian Birkinshaw:

(2000)Multi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n Internal Market Perspective, 55-79,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LTD, pp.55-74在国外的子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当地专利。Shan & Song(1997)在研究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现,在这个部门投资的外国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当地企业的先进技术。邓宁(1996)对《财富》最大的150家工业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来源的研究表明,这些跨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约有1/3到2/5是直接来自其海外的经营,而这种比例的高低又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而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由于全Doz,Y.L.,K.Asakawa,J.F.P.Santos and P.J.Williamson(1997),The Metanational Corporation,INSEAD Working Paper 97/60/SM,Fountainebleau,France.球化、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企业更积极从事效率寻求型的FDI。这样,企业独特的和可持续的所有权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其管理复杂的和地理上分散的资产的能力。对知识密集型部门的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根据Doz,Asakawa,Santos和Williamson(1997)的研究,现在正出现一种“无国界”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当地化或特定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加以组合。

由于以知

础的资

布Contractor,F.J., P.Lorange.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 , in Contractor and Lorange ed.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New York: Lexington Books,1988.的分散性以及资产增强活动的日益专业化,企业更有必要开发国外的互补性资产和协同性资源。企业要确认这些资产的来源并有效地获得,然后与自己现有的核心能力加以整合,这样可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孔查特和罗兰基(Contractor and Lorange,1988)认为,“跨国公司的概念也许需要改变。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由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但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它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由彼此依赖的准市场交易关系所组成的组织。”34这也反映在组织战略上,跨国公司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为目标重新划分内部分工的效率边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跨国战略联盟,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股权或契约安排结成的全球网络型的战略联盟,正成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已不仅仅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更应从对竞争对手的反应或获得首动优势的角度来解释。虽然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贸易壁垒、政府政策等诸种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是既定的情况下,处于同一产业且规模相当的跨国公司之所以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是因为其所有权优势是有差异的,不同企业的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点,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在短时期内难以赶超的。不仅如此,这还与不同跨国公司现有的全球生产布局,特别是其母子公司的关系,即跨国公司组织其全球生产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组织形式也同样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选择资源扩张和资源使用的最佳区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外的更高附加值的活动,并且与外国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区外优势直接关系到竞争优势和所有权优势。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意味着,跨国价值增值活动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强调层级制转向更加多样的组织形式。这已经沿着系统性地从垂直一体化企业向非一体化的模式转变。这种趋势是通过价值链和跨产业而发生的,但其在技术发展和创新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技术发展的路径在每个企业内部都各有其特点,这会影响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的条件。John Cantwell(2001)认为,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关心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日益增强的互动关系。这已经成为贸易和发展的宏观理论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企业内部不断变化的内部分工的微观理论所关注的问题。第二种观点主要关注内部化优势的变化特点,以及经济活动的组织协调的新形式。那些专门研究企业间联盟和并购的文章则关注企业变化的边界。近来的研究使用企业能力论的方法,企图找出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进化是一种具有路径依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并在多个地理区域建立创新的活动作为发展潜在的公司能力的场所。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企业的国际经营以及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当地分散的技术资产。Cantwell and Piscitello(2000)

John Cantwell & Rajneesh Narula(2001)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Global Economy, MERIT-Infonomics Research Memorandum series.为,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全球性公司,其技术创新在地理上的分散化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因为跨国公司可以获得不同地区的创新资源,并建立有利的跨国性的不同地区的互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在任何区域或国家发展起来的联系总是具有那个地区的特色,并使企业的技术创造也带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他跨国公司常常也需要使他们的生产和创新能力当地化,如果他们想从区域性的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中获益并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35

过去国外子公司是自立的和相对独立的,现在正结合成为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该体系依靠各个专业化的子公司为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提供服务(UNCTAD,1993a)。在这种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框架内,一个企业价值链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移到国外,同时还能保持与公司网络的完全一体化。这种公司战略谋求利用地区或全球的规模经济并实现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职能分工。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寻求资源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企业也有更多的选择。不过,这也能鼓励在那些虽然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拥有跨国公司所寻求的某些特定资产的国家进行FDI。而且跨国公司可以更多地利用和其他企业的非股权和合作关系,如联盟、合资经营、管理合同或分包安排等。这些安排可以满足公司的多种目标。这些安排在使企业分享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获得技术或其他资产。这些安排还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网络型组织的出现扩大了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互动的范围。

过去仅仅涉及公开市场贸易所形成的“浅层”一体化现在已经转变为涉及生产层面各个方面的“深层”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国际交易的很大一部分被内部化了,即采取了在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易。据估计,1/3以上的世界贸易和4/5左右的技术流动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大约1/4的世界生产由跨国公司所控制。而且,企业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其经济资产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国际《1999世界投资报告》,第180-18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生产体系本身也成为新环境的一部分。结果,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竞相引进FDI的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实际上,生产设施区位决策正日益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区位决策决定了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流向。而且,如果所选择的区位在国外,区位决策就变成了FDI决策。36

全球化经营的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当地化经营。在全球化时代,区位因素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最强的地位才最有潜力通过双向的国际化溢出效应来彼此增强这些优势。不言而喻,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东道国尽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来改善其区位优势,同时也增强当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其方法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系和联盟。Dunning(2000)认为,跨国公司活动外部性的质量和程度依赖于其投资的动机,而这本身又依赖于东道国可为跨国公司提供的区位优势的类型。即使在东道国的FDI可以提供潜在的溢出效应和联系,Dunning,J.H.(2000),Global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NE Activity, from Neil Hood and Stephen Young, 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cmillan Press LTD, pp.21-43.本国或当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也必须首先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是很密切的。如果要看FDI对经济发展的支持,那么必须认识到国内投资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会影响利用FDI的实际效益

第二篇: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最终版)

名词解释

行为标准又称战略取向标准,指企业在经营和决策时的心态、思维方式和策略(战略)取向。

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拥有股份,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无形资产)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许可证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在获得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技术。

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竞争优势、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者能够获得其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

跨国并购(M&A)就是跨国兼并(Merger)和跨国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是指跨国公司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东道国企业的全部资产或一定比例的股份买下来,从而对其生产经营权的控制。

横向并购,是指相同或相近行业,生产或提供相同或相似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主体间的跨国并购活动。

直接并购,由跨国公司并购方直接向东道国目标企业提出资产或所有权要求,双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协商,共同完成收购的各项要求,在协议的条件下完成的收购。

间接并购,是指并购公司不向北并购公司直接提出并购要求,而是通过在市场上收购目标公司已发行或流通并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从而获得对并购公司控制权的市场行为。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又称公司间协议或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或若干战略目标,以签订长期或短期契约为形式而建立的局部性互相协作、彼此互补的合伙、合作联合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合伙关系而非内部增值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价值”。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Intra-trad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展开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之间产生的贸易关系,也可称为公司内贸易。

投资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被折价并取得了资本的形式,被注入到海外投资项目,这些被当作资本使用的贸易客体一般是技术、相关设备和物品。

经营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没有取得资本的形式而因满足跨国公司内部成员的日常经营之需所进行的跨国界流动。

外汇风险,也称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净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交易风险是指已达成协议但尚未结算的外币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发生外汇损益的可能性。

换算风险有时也被称为翻译风险或会计风险,产生于跨国公司将其国外附属公司或投资经营成果的计值单位由记账外币换算成本币的换算过程。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是指跨国公司系统内部或是外部之间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问答题

跨国公司的特征

1、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2、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展实质性的经营业务

3、跨国公司具有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具有全球战略目标

4、经营业务国际化

5、生产经营多样化

6、市场交易内部化

与股权经营方式相比,非股权经营对跨国公司有哪些好处。(1)跨国公司不用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减少经营风险。

(2)跨国公司不投入股金,不用承担东道国企业的财务风险。(3)跨国公司靠转让技术、提供服务、合作生产来获取利润。

(4)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管理、生产和营销上的优势对东道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5)跨国公司不动用资金、不占有股份,不会激起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减少政治风险。

许可证贸易的优点:(1)分摊研究成本(2)障碍少(3)风险小

许可证贸易的缺点:

(1)买方有可能掌握购入的技术,使卖方失去技术垄断,增加新的竞争者

(2)由于卖方没有亲自参加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获得东道国生产和经营的经验,也无法控制市场

(3)这种许可证销售收益受到买方产品销售额大小的影响很大,如果销售额太低,卖方收取的提成费可能无法弥补各项支出

全球区域结构组织形式(地区分部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

(1)公司在职能和产品上的能力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作出较佳的配合;(2)强调各国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地位,有利于各子公司的独立发展;

(3)高层管理、地区总部与各国子公司之间合理有效的权力与沟通路线,有利于简化高层管理工作。

全球区域结构组织形式的主要缺点

(1)当产品线众多并以具有较高技术时,产品的变动与技术的转移在各区域之间难以进行沟通与协调。

(2)要保证该组织结构运行良好,就必须为每个区域配备具有高度综合才能的领导人,这种人才往往难求。

(3)在地区总部,职能部门与主线管理人员重叠。

(4)业务常过度集中于少数重要地区,易于重视该地区效益而忽略公司的全球利益。

全球产品结构组织(产品分部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

(1)以产品划分的组织结构,把企业各部门的注意力集中致力于产品技术和产品市场,从而鼓励了全球性产品策略的实施;

(2)保证了产品从信息到生产技术的统一沟通,消除了企业内各分支机构的矛盾;(3)引导企业各部门共同开拓世界市场,强化全球性市场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全球产品结构组织的主要缺点

(1)这种组织结构需要既懂特产品生产经营又懂国际业务的高级综合人才任相关产品部领导,这样的人才需要在多国环境中得到一定时期的锻炼,因而在企业采取产品结构组织形式的最初一段时间,企业的管理效率会受到影响。

(2)任何一地区不同产品部的活动很难沟通、协调和控制;(3)高层领导者不容易协调每个产品部的规划、长期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4)小的产品部可能由于资源不足而难以采取积极的国际性战略;

(5)由于各部均有自己的一套职能机构班子,会造成机构重叠,人员臃肿。

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具体而言是: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必须放弃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拥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则是来自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跨国并购动机的内部动因

1、速度:谋求最快速地进入东道国市场

2、获得所有权资产,争夺创新技术与人才

3、寻求新的市场

4、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5、扩大规模,追逐规模报酬递增(单位产品成本会下降)

6、多样化(分散风险)

7、财务动因

8、个人行为:寻求价值被低估的公司 市值/重置成本<1时被低估的

跨国并购的全球趋势

1、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单项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

3、跨国收购在跨国并购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4、横向并购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跨国并购的主流

5、股票互换在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6、跨国并购的战略性动机日益明显,善意并购成为主流

7、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其中欧美公司是最活跃的参与者,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并购中比重不大且非常不平衡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组织形式来看,战略联盟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2、从企业关系来看,组建战略联盟的企业各方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达成协议而结成的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1)相互往来的平等性(2)合作关系的长期性(3)整体利益互补性(4)组织形式的开放性

3、从企业行为来看,联盟行为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征

1、内部贸易不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2、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的定价策略

3、内部贸易受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统筹规划

4、内部贸易不遵循正常的价值规律

5、较强的隐蔽性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动因

1、降低交易费用。内部组织替代市场

2、内部贸易可提高交易效率

3、避免外部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

4、内部贸易可防止技术优势扩散

5、谋求转移价格的避税效应。

高关税国家子公司压低价格,降低征收关税的基准,因为关税的税率是不变的

6、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借助子公司和母公司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7、获得融资优势

转移价格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一)影响利润水平(1)规避企业所得税

(2)规避关税及其他税费(由于大部分是从价税)

(二)影响业绩评估

(三)影响资金配置与流动

(四)改变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1)规避外汇风险(2)规避通货膨胀风险(3)规避政治风险

(五)逃避东道国的价格管制

东道国政府对转移价格的对策

(1)以正常价格为基础,实行“比较定价法”(2)对外资企业实行新的征税方法

(3)加强海关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4)建立和健全审计制度,严格审查外资企业帐目(5)建立和加强国际联合

跨国公司的融资战略目标

①实现公司总体融资成本最低化,主要采取的策略:减少纳税;利用补贴贷款;争取当地信贷配额。

②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主要采取的策略:降低外汇风险;避免或降低政治风险;保持或扩大现有融资渠道。

③建立最佳的财务结构。

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技术转移方式的因素: ① 企业自身的条件。② 引进方的目标和策略。③ 东道国技术水平状况和引进方企业的技术能力、技术适应性很重要。④ 国际市场环境。⑤ 政策环境。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①小规模技术②标准化技术③劳动密集型(2)适销产品的优势,价格竞争的优势

(3)具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管理技能(4)企业家的能力

(5)血缘关系,民族技术,民族资源(6)扬长避短的投资策略。

第三篇: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复习

跨国公司: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经营如何;在一个决策体系内,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联系起来,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跨国公司经营方式:指跨国公司对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所采取的运营方式,以及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运营方式。股权经营方式:指跨国公司以资金形式投资国外企业并获得国外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和政策,并经过东道国政府批准,在其境内单独投资建立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

合资经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跨国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取得东道国某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合同安排: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经销商、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形式取得利润的产品,或开辟新的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是指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个因素。

投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为揭示能否直接获得最佳效益而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过程。

技术转让: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某种方式将某项技术及有关的权利转让给技术接受方的行为。

许可交易:是指技术转让方和引进方之间通过签订许可合同,转让方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引进方对其所拥有的技术享有使用权以及产品制造权和销售权。

特许专营:是指在经营中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法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家企业,并由此扩大产品销售或取得使用费收入。

出口部结构:是企业在国内组织结构基础上,在销售部下设下一个出口部,全面负责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并在国外建立销售、服务机构和仓储机构。

母子公司结构:是一种直接由母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管理国外子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国际部结构:是指当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所设立的与其他国内事业部处于同等地位的、由企业副总经理负责并受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经验母国以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门。全球性结构:不同于母子公司结构和国际部结构,它基本上放弃了地区上划分为国内和国外若干分部的组织设计方法。

矩阵结构: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能灵活的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格”式组织结构,采用矩阵结构的大多数企业或者以产品和地区为主线;或者以业务和职能部门为主线;或者再一个矩阵结构中包含产品、地区和职能三条主线。国际网络结构:可分为企业外国际网络结构和企业内国际网络结构,前者是跨越企业界限与企业外部组织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后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

外汇风险:跨国公司在经营中,由于使用多种货币,经常面临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外汇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后,跨国公司对以往债务关系必须进行清洁,由此引起的损益的可能性。

换算风险:也称会计风险、翻译风险、汇集风险,是指以外币量度的国外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数字必须用跨国公司货币来重新表示,以便能使跨国公司账目统一起来,这种重新表示就是所谓的折算。

经济风险:是指预测或对付汇率变动对以母公司货币衡量的跨国公司现金流量的长期影响。税收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外币贬值时即减少税负,外币升值时则增加税负。

跨国文化管理: 全球中心政策:是指跨国公司只考虑任用最适当的人选来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而不考虑其国籍的政策。

工人管理:又称自我管理,是指在理论上工人的权力要高于管理人员的权力。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特征:1)统一的中央决策 2)对外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3)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4)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5)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的滞缓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垄断优势理论,如何评价?含义:由于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面对同一市场的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若实行集中经营,则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从而形成一定的垄断,这样既可获得垄断利润,又可减少由于竞争而造成的损失。市场的不完全: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规模经济导致的不完全;政府干预;关税及其他。垄断优势: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信息优势;国际声望;销售渠道优势;规模经济。理论贡献: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许多内容具有科学性。①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②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投资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③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关键;④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局限:垄断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少数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理论的贡献:① 注重综合分析、客观分析和动态分析,在理论形态上是完整和成熟。②综合地说明了三种优势和三种国际经营方式(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交易)局限性:①由于理论的“集大成”而影响了其逻辑性。②缺乏逻辑上的分析。③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展了对外投资,而且还向发达国家进行了逆向投资。启示:(1)充分认识和利用企业已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将其作为今后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家研究并制订促进这些优势发展的鼓励政策,企业建立产品创新和更新管理的机制,不断形成新的所有权优势。(2)发挥我国企业内部化优势的潜力。我国部分企业在引进、生产产品并使之适应东道国市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也具有使这类技术优势内部化的动机。企业通过申请专利保护、严格限制技术的使用范围、期限和条件来确保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内部化,并利用跨国公司内部的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转移价格确保外部贸易内部化。(3)重视区位优势。不仅要重视风俗、消费习惯、市场距离等区位因素较优越的亚太地区,还要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域进行有选择的直接投资来获得高新技术以及大容量市场等。

产品生命周期论?含义:是指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有一个由弱到盛、再由盛到衰的过程,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几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任何产品的初始创新方向都会受到市场消费需求的引导,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其对产品的选择则会由于收入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层次。产品成熟阶段: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产品技术已趋于完善,产品已经定型,消费者对不同品牌、型号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公司的技术优势已经消失,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和价格问题变的十分突出。理论贡献:①运用动态分析技术,对国际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投向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解释的比较清楚;②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投资、为什么能到国外直接投资以及到什么地方投资的问题;③它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是由同一企业进行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同一起来进行分析。局限性:①这种“新横向”投资和“逆向”投资显然无法解释;②该理论对于那些以国外自然资源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目的不在于出口替代的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显然无法做出解释;③对于那些经济结构与美国不尽相同的国家的公司所作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评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解释了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并且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论证了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但该理论主要针对最终产品市场,而对于资源、技术开发型的对外投资现象解释乏力。并且,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启示:(1)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前,分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首先,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性质、类型以及其扩散性和转移性进行分析;其次,对产品本身进行swot分析,确定产品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最后,对产品的国内销售、国外出口以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最终确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以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进入决策。(2)将进入成熟期的产品的生产地点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且靠近市场的地区。我国的家电、轻纺、机械、电子等行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已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再加上国际上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们只能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出口的策略,而选择将这些产业的生产设备和能力向合适的地区转移出去,在国外进行生产制造。

什么是内部化理论,如何评价?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市场内部化的原因: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家因素;企业因素。理论贡献:①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②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的差异以及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的形式等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动机。③内部化理论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又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④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交易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选择依据。局限:内部化理论虽然具有综合性,但它解释的只是跨国公司行为的充分条件,即跨国公司通过本身的财务和组织管理以发挥企业内部效率的机能,没有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必要条件,即跨国公司通过其生产和销售活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机能给予说明和解释,因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启示:(1)从转移边际产业开始,逐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将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生产能力过剩的轻纺、家电、电子等行业转移出去,在获得由于技术优势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保障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技术的传递和市场的拓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逐步实现产业递进,最终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2)中小企业由于其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在海外市场找到立足点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所以我国应大力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3、在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上,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发展水平上和中国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关注和投资开拓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产业,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和推动力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市场购销因素、贸易壁垒、政府政策和心理距离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

简述新时期跨国经营环境的主要变化?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0c40s中期至60s末以大型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时代,20c70s初至80s中期以小型机为基础的微处理器时代,20c80s中后期以来进入网络技术时代)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3)、知识经济的兴起 简述新时期经营环境的变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1)、消费者需求的变化2)、企业竞争空前加剧

简述跨国公司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原因?1)技术互补是首要原因 2)争夺市场是外部原因 3)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又一个原因

全球战略的定义?跨国公司国际专业化生产战略,20世纪70年代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策略。跨国公司从加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出发,在全球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分工制造零部件,定点加工装配,定向销售产品。特征:1)全球战略要求跨国公司经理层具有全球思维;2)全球战略具有更大的风险;3)全球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具有旺盛的创新力;4)要求全球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灵活性;5)要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网络化和柔性化。、优点在于能集中力量建立公司统一的竞争优势:

1、能将其生产经营设施安排在最有利的国家内,或集中或分散,并对他们的战略行动统一协调。

2、能将位于不同国家的活动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上的成果,更充分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可选择在何处挑战竞争对手最为有利,这些都便于公司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缺点:是难于适应各东道国的特点,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

简述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1)市场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进入或占领东道国市场,实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2)资源战略:是继市场战略之后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战略。

股权经营有哪几种类型?1)独资经营方式 2)多数股经营方式 3)少数股经营方式 4)对等股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方式有哪些优点?1)跨国公司拥有海外子公司的全部股权,因而母公司可以对子公司实行高度的控制,能用自己的管理人员担任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掌握子公司的经营决策权。2)便于保守专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秘密。3)由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加以完全控制,可以减少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从而提高跨国公司的运行效率。合资经营方式有哪些优缺点?P61 跨国公司采用合资经营方式的优点:①比独资经营更容易进入东道国;②除享受对外资的某些优惠外还可以获得国民待遇;③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顺利开展各种经济业务活动;④增加母国产品的出口;⑤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带来长期、稳定、丰厚的利润。2)东道国采用合资经营方式的优点:①弥补东道国资金的不足;②用厂房、现存设备、场地使用权、收入作为资本投入,减少资金和外汇的支出;③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盈亏;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学习现代化管理、技能和经验;⑥外国投资者比较关心产品的出口;⑦有利于扩大东道国的就业机会;⑧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3)缺点:①与当地企业容易在经营目标、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②为了维护最初协议,可能导致其由于不再努力而失去当初拥有的某些优势。③专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会降低通过合资经营获得的收益。④合资企业的控制问题。

非股权经营方式与股权经营方式相比:1)跨国公司以转让技术、提供服务、和合作生产获取利润2)对东道国来说,可以拥有更多企业的控制权并获得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而且又不必在境内建立常驻的外贸所有权实体 2)可为跨国公司今后的直接投资做准备4)跨国公司需要有技术、管理、生产上的优势和能力,并凭借它们加强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非股权经营的方式:1)合作经营:有实体的合作经营;无实体的合作经营。2)技术授权 3)合同安排: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项目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4)技术咨询:政策咨询;工程咨询;方案探讨;人员培训;企业诊断;技术服务。比较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两种建立方式的优缺点?P66

(一)并购东道国企业方式:优点:①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生产条件;②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销售渠道;③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④减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⑤并购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缺点:①并购目标企业的实际投资金额过高;②东道国反托拉斯的存在,以及对外来资本股权和被并购企业的限制;③当并购数量和金额较大时会受当地舆论的抵制;④被并购企业原有契约或传统关系的存在,会对其改造造成阻碍。

(二)在东道国创建新企业的方式:优点:①不易受到东道国法律和政策、舆论上的限制;②创建海外企业要比收购海外企业手续简单;③能享受到东道国的优惠政策;④对新创立海外企业所需资金能准确做出估价。缺点:①投产开业比较慢;②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及其他市场;③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

跨国公司环境分析的主要方法:1)等级评分法:从东道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者限制和鼓励政策着手,提出了影响国际投资环境的八个关键因素,每个因素又进一步分成若干个不同等级或因子,并根据各因素及其不同等级或因子对投资环境的有利程度给予相应的评分,然后将各因素的等级得分相加,得出投资环境的总评分。总分越高,投资环境越好;反之,越差(资本抽回;外商股权;对外商的管制程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5年通货膨胀率)2)冷热对比法:归纳出反映东道国投资环境优劣的七大因素,并根据这七大因素的“冷热”(即优劣)对投资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文化一元化;经济发展与成就;法令阻碍;实质阻碍;地理文化差异)。3)动态分析法:投资环境不仅因国别而异,也会随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动态(即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业务条件; 引起变化的主要压力;有利因素和假设的汇总;预测方案。)

对外直接投资可行性研究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投资机会研究 2)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可行性研究 4)评价报告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市场分析 2)生产技术条件分析 3)投资效益分析 4)总体配置能力分析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有哪些特点?1)转让技术的先进程度与股权份额成正比,技术使用的限制性条款与股权份额成反比。2)采用特殊的技术战略,加强对内部技术转让的控制。3)受严格的条件控制,各种技术保护主义因素制约着技术转让。

简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主要方式?1)许可交易 2)特许专营 3)技术协助 4)交钥匙项目 5)合作研究与开发 6)对外直接投资 7)补偿贸易

简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方式的策略选择?1)以技术投资和建立子公司为技术转让的优先方案 2)对不同的输入国实行不同的技术转让方式 3)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转让技术主要采取成套设备转让形式。

简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出口部结构 2)母子公司结构 3)国际部结构 4)全球性结构

简述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情况?1)基本的职能结构:适用于产品较少、地区或顾客类型较少的组织。2)基本的产品和地区结构

简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1)跨国经营战略 2)跨国经营程度 3)国际市场与技术环境

跨国公司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哪些?1)来自公司内部的资金:母公司想国外子公司提供贷款,目的在于减少纳税;母公司大量投资购买子公司的油价证劵,以保证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来自母国的资金:从母公司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在母国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从母国有关政府机构或组织获取贸易信贷。3)来自东道国的资金:东道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子公司在东道国发行的股票和出售的债券等。4)来自国际社会的资金:向第三国银行借款或在第三国资本市场出售债券;向国际资本市场借款;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跨国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哪些?1)长期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长期借款 2)中期融资:中期借款;出口信贷;国际租赁 3)短期融资

跨国经营中的外汇风险主要有哪些类型?1)交易风险 2)换算风险 3)经济风险 4)税收风险 内容?

(一)调整生产经营战略

1、生产经营分散化

2、财务活动多样化

(二)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1、长期资金风险管理

2、日常资金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1)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有关国际市场的知识,有关国际业务和国际惯例的知识 2)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 3)跨文化管理能力 4)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5)相互学习和转移知识的能力 6)与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

如何对驻外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培训的主要目的 2)培训的过程(一般文化培训和地区性研究,特定文化和语言培训,导向培训和了解东道国的经营环境,海外监督和支援性服务)3)培训的主要内容(管理方面,会计和审计方面,财务方面,市场营销方面,投资方面,生活条件)4)培训方式(外部培训,内部培训)

简述全球性结构的主要内容以及优缺点?P119 1)全球性职能分部结构:优点:有利于增加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强调集中控制。缺点:不易于管理;在同一职能部门中,地区协作困难;各职能部门工作容易脱节,生产目标和销售目标会产生差异和矛盾。2)全球性地区分部结构:优点:减少公司总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缺点:难以协调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人员的不必要浪费;容易滋生地区本位主义。3)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优点:企业内部化程度加深;有利于同类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全球销售,提高竞争优势。4)矩阵结构:优点: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不同专职部门可以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派出合适的人员;战略事业单位可适时适地的组成或撤销。缺点:结构比较复杂,双重领导;相互的责任与任务难以分清与落实,妨碍整体决策。5)全球性混合结构:优点:可以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灵活的调整组织结构,弥补单一结构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缺点:组织结构不规范,容易产生双重管辖的矛盾,部门之间差异过大,难以协调与管理,增加了企业总部协调的复杂性。

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并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纪跨国公司》专著中对该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观点:(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制造技术正好为低收入国家的小市场需要服务;②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产品需要而建立的海外生产中颇具优势;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低价产品营销优势。(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出国门的动因主要有: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寻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本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企业主为亲朋好友寻找职业,以及在海外培训人才等。评述:小规模技术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威尔斯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继承和使用上,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也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产品的行为。启示:鼓励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实力相对较弱,但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低成本、适当规模和适应技术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学者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主要观点:(1)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的再生过程。(2)发展中国家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②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其生产和产品与当地的供需紧密结合;③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④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适应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消费需求。启示:(1)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再生过程和自身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差异优势;(2)对投资国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当地的生产供需状况、市场特征和企业条件,开发不同的产品,培育我国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3)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加强民族产品的优势。加强我国部分产品(如中药、丝绸)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模仿、不可替代性,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拓展生存空间。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提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主要观点:(1)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并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2)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决定因素,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3)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向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转化;在地理分布上,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评述:该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了思路,并且为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技术积累的路径。但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在大量的研发投入上,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则没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其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与组织能力来掌握与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启示:(1)在区位选择上,遵循渐进发展轨迹,首先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为先进、高级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2)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投资区位拓展为基础,不断推动对外投资的发展和本国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将67个国家1967-1978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从动态角度描述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辩证关系。主要观点:邓宁用人均GNP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流量的差额代表该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见表2)第一阶段(400美元以下)、第二阶段(400-2500美元)、第三阶段(2500-4000美元)、第四阶段(4000美元以上)。评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发展中国家投资地位的变迁描述了一个大概轮廓。但该理论只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忽略了特殊性,没有认识到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迥然不同,而且经济结构也存在不平衡性,仅用人均GNP单一指标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和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启示:(1)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基本处于第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内部化以及区位优势仍较微弱,所以,应以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自身实力为基础,谨慎决策,而不应盲目的追风,一味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性,我国个别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和企业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3)企业可以通过对国外技术和经验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增强自身的实力,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为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早日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打下基础。

绿地投资 作用: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条件(1)拥有最先进技术和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2)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而且能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只是实现资产产权的转移,并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因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创建新企业,这些有利的政策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优点:

一、有利于选择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生产规模和投资区位。海尔集团选择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的汉姆顿建立生产基地是因为其众多的地理位置优势。汉姆顿生产基地是海尔独资企业,电冰箱厂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台,以后逐渐扩大到年产40万至50万台。

二、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风险。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例如在利润分配上,营销策略上,母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部调整,这些都使新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主动权。

三、创建新的企业不易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为新建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税收。海尔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总投资额达到1.26亿美元,创建了1250个工作岗位。缺点:

一、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 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创建企业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三、新企业创建后,跨国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自己开拓目标市场,且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惯例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跨国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

U型结构:主要特点是等级的集中控制,权力集中于企业的最高层,企业内部按职能划分为若干独立性较小的部门

H型结构:即控股公司结构,它严格讲起来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

M型结构:与U型结构的中央集权形式不同,M型结构则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其事业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行业、地区或其他因素组成的一系列被控股公司作为事业部;另一种是企业集团。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一、企业由内向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演变发展的规律

(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二、中国企业发展国外投资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一)国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1、对外直接投资劳动商品出口

2、对外投资与国内利用外资相结合形成双向循环体制

3、开展国外投资取得短缺资源

4、获得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经验

5、开辟国外投资市场,增加外汇收入

(二)中国企业开展国外投资、拓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和作用

1、有利条件

2、作用

(三)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不利因素

三、企业国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跨国化经营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二)跨国化经营中的风险

1、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

2、管理上的风险

3、经济上的风险、4、政治上和政权上的风险

5、社会文化方面的风险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也显得愈发活跃。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识别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发展愈发迅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类资源,不仅跨越了国界,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摩擦不断甚至冲突,使跨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管理新趋势,促进文化融合便是企业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将文化定义成在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念、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由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相互沟通上的困难,一般称之为“跨文化差异”,即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企业经营理念

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美国、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销,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管理者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注重生产而忽视营销,经营趋于保守,缺乏创新。

1.2、决策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沟通和交流的失误和误解。为保证组织的决策能体现全体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一环,往往在决定之前要征求和听取员工们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而缘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失误使得这一点做不到。同时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统一行动也较为困难。比如美国人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明白的文化传统和直率的表达方式。他们强调时间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征求大家意见以求得共识的决策方式是低效率的。而中国公司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存在对上级的崇拜合服从同时又强调达成共识,决策过程时间冗长。

1.3、管理模式风格

因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管理方式差异,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西方管理者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手段,由于崇尚自我,强调独立,西方的管理体制是强有力的。许多企业往往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提倡公司精神,定期进行工作轮换,发扬团队精神,实行民主方式。

1.4、人力资源

现在很多公司都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差异造成选择雇员,社会化,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原则。①如微软公司的招募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95%靠自学和在职学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所以当吴士宏主动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时,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而辞职。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在公司目标、管理费用、规模等方面。

2、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②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跨文化管理的三个战略:(1)凌驾。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当一种文化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时可以采用这种战略,其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文化并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2)折中。即不同的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3)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从而形成一种合二为一,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的跨文化优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通过融合的方法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文化,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目前所处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必须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1.1、识别文化差异

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③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2、强化跨文化理解

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1.3、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1.4、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⑤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他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都份份建立了跨文化培训机构,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的适应性。

1.5、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

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1.6、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蔡雯

略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经济与管理,2002 ② 杨泉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③ 苏勇,罗殿军

管理沟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韩经纶,崔立新

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

南开管理评论

1999 ⑤ 张怡梅

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6

第五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3、技术咨询是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论证方案提供咨询和论证等技术性服务

4、公司的外汇风险是表示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变动性,也可以说货币变动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数字的可能性。

5、交叉许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6、出口信贷

是由出口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发放的贷款。

7、买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贷款并要求此项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8、卖方信贷

指出口国银行提供给出口商的信贷。

9、国有化

10、许可证贸易

是指快过公司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者技术

11、转移价格

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项目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12、知识产权

13、非股权经营

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份,而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14、合同安排

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经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的经营方式。

15、对外证券投资分析

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简答题

1、采取收购方式的有利之处有哪些?

(1)、可以迅速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推行其跨国经营的意图。(2)、可以直接接管和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3)、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应(4)、可以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可以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2、公司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190

(1)、确定全球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

(2)、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内部因素的分析

(3)、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外部环境分析(4)、制定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5)、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6)、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

3、跨国公司在制定全球经营战略的通常依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89

⑴、公司战略目标应有实现性和长远性

(2)、公司战略目标应系统化和合理化

(3)、公司战略目标必须数量化和指标化

(4)、公司战略目标必须包含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4、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采用与当地合资经营的方式有哪些?

(1)、股权式合资企业

(2)、非股权经营

5、跨国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

6、投资者设立国外独资企业的优势有哪些?82(1)、投资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可以对企业进行严密的控制。(2)、投资者对专利、专有技术、特许权和企业的管理实施严格的保密和垄断,可以减少因扩散而带来的损失。(3)、投资者独享经营成果,免除共同投资者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而引起的摩擦和冲突。

7、设立独资企业在东道国独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哪些?83

(1)、独资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当地国籍和法人资格,但仍被当地人视为来自外国的异己力量,在投资方向和经营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东道国对设立独资公司条件苛刻,审批严格,尤其是发展中的东道国要求他们投入高新技术,承担出口义务以及逐渐转让股权。

(3)、独资企业要求一切业务自行办理,对资本的要求高,业务经营的外部环境生疏,企业经营风险大。

三、论述题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关于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扩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的不完全性;

2、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挡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西方学者在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下的框架下又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了垄断优势论。

2、国际生产折衷原理312

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趋为优势

下载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国公司经营理论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1、 国际经营的含义及形式 国际经营:企业从事超越国界的所有商务活动,它包括几乎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产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等国际转移及其......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

    当前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经济学院2007级国贸2班 张特 20074068 【摘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现象,对世界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应该在引进外国跨国公......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 12级电子商务 M01214291 卢江徽 摘要:自20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为了谋取利润的最大化,凭借自身经营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追求全球生产体......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笔记)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有、私有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 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试题

    课程:《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2015-2016学年考试试卷 宝洁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其品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有很高的份额。2012财年,宝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跨国公司》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关于期末考试的说明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跨国......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DOC

    一、单选题 第1题 二战之后兴起的国际分工新形式是 A、垂直型国际分工 B、水平型国际分工 C、混合型国际分工 D、产业间国际分工 答案:D 第2题 垄断优势理论是谁提出的......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1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当前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现象,对世界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应该在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国跨国公司,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