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7: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

第一篇: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个较大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看,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生活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利益性矛盾,物质利益的差别是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由于利益变动导致不公平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是冲突产生的导火索,上访仅是这种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遗留历史沉淀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的企业问题,单独依靠国有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进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离退休人员因待遇问题重复上访。二是策动性上访。

改革本身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基于国有企业的传统,员工群众对企业往往有依赖、依附的思想,有意见、有问题、有困难、有要求时必然向企业反映。从积极的角度看, 这是职工群众对国企信任和寄予希望的表现。改革从总体讲、长远讲是给大家带来利益的。但在局部讲、眼前讲, 是有利益格局调整的,涉及到切身利益。

(二)企业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员工下岗、失业,在此过程中,企业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不够,加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 经常导致员工后续生活出现问题;或在改制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依据法律法规办事的意识淡薄,决策上考虑欠周全;或是形势发生变化, 使决策失当;或是对矛盾警觉性不够,对职工的思想疏导做的不足;或是未及时处理职工群众的上访等, 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上访。

(三)地区性的政策增加了信访的难度

在地方的个别政策的制定比较脱离群众、违背民意、与实际不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最终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增加了当地政府信访工作的难度。地方在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性不够、准备不充分,最终造成各级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差、降低了威信度,使其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政府工作人员口径不

一、相互矛盾,造成了地方操作困难,难以使群众信服。

(四)群众思想观念出现误区

首先,群众受过去观念的影响,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以及相关的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其次,群众认为无论什么事,只要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情况,就能解决问题,出现了多多益善的错误思想。第三,他们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能够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第四,对于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相关政府部门上访解决,认为只有上访才能得到解决,不相信法律。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信访工作的难度。

(五)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

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退休职工与企业存在的各种矛盾、早期公积金欠缴以及老工伤等问题。由于在九十年代末,一些生产经营效果不理想的企业,通过一定程序,可以申请缓缴个人及企业的公积金,而出现公积金欠缴的现象。国企还存在老工伤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早期一些企业受工伤指标的限制,不上报某些工伤,导致老工伤人员现时到达退休年龄而无法办理工伤退休。退休职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理解新政策,对于事情的观念与看法跟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导致很多问题的滋生。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我国信访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三、国有企业信访工作对策

(一)创新企业信访工作思想,提升信访工作认识高度

首先,信访工作作为解决社会性问题的途径,要勇于宣传。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宣传树立典型,通过大力宣传,提高群众对于信访工作的熟悉度,引导其正确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信访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高度,以维护企业形象,促进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为基本目的,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实到实处。

信访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都较强的工程,其调查处理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起的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不但要与企业所属辖区街道稳定治安机构密切联系,同时要及时向上级信访部门汇报,并加强协调媒体对上访信息报道,避免矛盾的扩大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寻求支持,共同化解矛盾。

(二)建立与员工平等对话机制,保证企业信访渠道畅通

首先,发挥工会作用,通过企业定期与职工代表进行座谈,听取职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和看法,听取员工心声,帮助员工能直接、立即反映自身诉求,相关领导第一时间进行基层调研,制定对策,为员工及时解决疑惑问题,避免问题累积。

其次,改革员工问题接待解决方式。第一要保证接待场所便于群众休息,反映问题。第二建立信访工作网络,减少转移环节,每一级都要配备信访员,建立企业信访网络以及信访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横向网络体系。再次,干部要学会主动下访了解情况,并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实时化解矛盾,避免矛盾累积。

(三)完善信访预测、化解、排查、依法处置机制

第一要建立提前预测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将信息触角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面,对各类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排查,及时上报,掌握解决的主动权。第二要完善化解机制,加强思想疏导工作。真正做到制度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避免责任虚化,真正做到解决矛盾在接待企业职工来访时,信访工作人员还要热心接待、耐心释疑、诚心解难、全心全意服务,在摸清情况、吃透政策的前提下耐心做好上访职工的思想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第三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不断扩大、拓宽信访触角,健全信访信息网,一旦发现矛盾以及不和谐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使矛盾得到迅速的化解和处理;还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对重大方针、政策、决定出台后和重要的节日以及重大活动、重要工程的实施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预测、排查,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第四要强化依法处置机制,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解决问题。

(四)增强整体意识

随着信访形势的变化,过去许多解决信访问题的策略都已很难适应新的客观形势的需要。依照目前信访的情况看,许多问题涉及到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问题涉及的政策性很强,很难及时给予准确并且满意的回答。这就要求信访部门要主动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政策上和业务上的优势,共同做好上访群众工作。要联合处理信访案件,不仅可以提高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还能有效地监督并促进各部门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尽量避免引起群众上访。

(五)拓宽信访渠道

要构筑群众信访便捷、单位处理运转高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信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级信访工作网络体系。不断拓宽信访渠道,信访工作的人员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目的。对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问题,要统一政策、统一口径处理,以免导致攀比,引发不安定因素。要做到超前防范,及时处理矛盾,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国企应遵循耐心、尊重,依法依规的原则。在对待退休职工的问题上,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认真剖析问题的重点,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能解决的,要符合国家政策及公司规定。最后把政策讲透讲熟,把道理讲清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解决他们的问题,将矛盾降至最低。对于公积金欠缴问题,公司应依法依规对之前符合条件的这部分人员进行个人和企业补交补助。一些老工伤人员原企业几经改革重组,经办人也早已离开企业,企业通过查阅档案、翻阅大量的材料、到相关单位调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市医保局征询等形式,为老工伤人员成功办理了工伤退休。

重复上访的现象也是会发生的,有位老者,根据当时的政策办理了提前退休,现提出当时单位没征得他同意办理的,现在单位依法为其办理更正后,他认为退休金的增加幅度小,进行重复上访。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的,应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好耐心细致地解释工作,对来访群众要热心,对待处理的问题要有责任心,对困难群众要有同情心,对有阻力及疑难问题的解决由恒心,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降低矛盾。

四、结语

企业信访工作不但关系着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新时期经济发展对于信访的要求及时调整信访工作,提高信访工作的认识程度,重建信访渠道,建立完善信访预测,依法治理体制,是目前信访工作的发展工作重点所在

(一)工伤及老工伤待遇问题

由于早期一些企业不想上报某些工伤,就会与工伤者约定给予一定的金额补助及日后每月按正常工作给予工资奖金,而不上报造成工伤者的工伤档案无在相关部门备案,甚至其工伤者个人档案没有任何记载。而当时约定的金额不高,随物价的增长,事隔十多二十年后,工伤者又重新提出工伤问题或要求办理工伤退休。

郑老先生今年已经是快70岁的老人了,退休之前是新疆铁路局的老职工。半个世纪前,年轻力壮的郑先生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参军以后,为了支援边疆的建设,郑先生被派到新疆铁路局,成了一名铁道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郑先生参加了西北铁路的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经常做的工作就是开山修隧道。由于长期在隧道里工作,工作条件非常差,生活也非常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患上了矽肺病。郑先生说:“当时人比较年轻,这点小病也没有太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不断加重,这些年,每天都是在病痛中熬过的。”

1995年的时候,由于很多老工人都出现了和郑先生类似的问题,为了帮这批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工人解决困难,国家让他们各人所在单位为他们办理了工伤保险,并做了伤残等级的鉴定。经鉴定,郑老先生是三级伤残,按照规定退休在家,每月领取一定的退休金。

一晃又过了多年,郑老先生已年逾花甲,年纪一大,原来的疾病就逐渐加重,原本不算什么的矽肺病,现在成了他最大的心病,畅快地呼吸已经成为美丽的奢望。为了治病,他每年不得不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挤出大部分钱来买救命药,单位每月按规定发的100多元的药品根本不够治病,这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不堪重负。而且,他们治疗矽肺病的好多药物没有列入《工伤保险医疗报销目录》之内,由此产生的费用不能报销。

看到1996年10月1日以后认定工伤的职工和他的待遇相差较多,他觉得很不合理,郑先生就找了一批有同样情况的老人,一起去单位反应情况,要求单位按照1996年之后的工伤待遇,给他们落实一次性工伤待遇。但单位给的答复是,他们的要求没有文件规定,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不满意,就多次找到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让郑老先生一直疑惑的是,同样是工伤,为什么1996年之前的工伤不能补发一次性工伤待遇?冶疗工伤的医疗费为什么不能全额报销,报销不了的该怎么办?

黄律师点评

老工伤的处理问题,在我国是非常突出的,如何正确解决老职工的工伤待遇,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工伤处理方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过渡都以一部新的法律法规为标志。一部是1953年的《劳动保险条例》,一部是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另一部就是2004年施行至今的《工伤保险条例》。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时间。

根据法律适用的原则,在1996年10月1日之前认定的工伤,应当适用1953年的《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该规定对工伤问题的处理比较笼统,待遇也比较低,这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996年10月1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开始实施,该办法较之《劳动保险条例》,在工伤问题的处理上更加全面细致,待遇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就造成了1996年10月1日前后的工伤待遇悬殊的问题。遗憾的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没有对之前的老工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而是由各个地方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为了解除新老工伤的衔接问题,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地方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由于各地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老工伤待遇不一致。

据我们了解,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后,新疆铁路局制定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该办法第七十三条至七十五条是对老工伤的处理规定,解决了新老工伤的衔接问题。根据该办法规定的内容,1996年10月1日之前认定的,并做了伤残等级鉴定的老工伤,在新法实施后,应该重新进行复查和伤残等级鉴定,核查完后,方可享受按月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但一次性工伤待遇不予补发。因此,根据该办法的规定,郑老先生要求补发一次性工伤待遇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应当享受调整后的长期工伤待遇。

《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是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制定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在国家没有就老工伤处理做出统一规定的情况下,《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老工伤问题给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处理办法,是积极地解决问题的举动,而非消极地回避问题,这一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1996年之前的老工伤的处理,各地的处理规定都不一样。例如:

《安徽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在附则部分规定:“本办法施行前发生工伤事故的伤残、死亡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各地根据工伤保险基金积累情况,按本办法规定的待遇逐年解决,但本办法规定的一次性费用不予补发。”因此,安徽省在老工伤的处理上采取的软性方式,逐渐提高了劳动工伤的待遇。

成都市对1996年之前的劳动工伤,原则上按照原来的工伤待遇处理,调整的只是护理费用,成都市人民政府1996年3月19日发布的《成都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该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办法施行前因工致残和患职业病的职工,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鉴定护理依赖程度后,可以根据重新鉴定的护理依赖等级,按本办法的规定享受相应待遇,但本办法施行前的不予补发。”

江苏省在老工伤方面,处理得比较合理,本着保护老工伤职工的原则,以老工伤职工已经享受的工伤待遇为标准,高于新规定的工伤待遇的,保持不变;低于新规定的工伤待遇的,按新规定执行,逐渐过渡。该处理方式以《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规定》第三十八条为依据。该条规定:“本规定实施前发生的工伤,有关一次性的工伤待遇不再补发;有关定期工伤待遇高于本规定的,继续享受,低于本规定的按照本规定执行,并逐步转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相对于安徽、江苏对老工伤的处理,湖南省在老工伤的处理上不尽合理,没有做好新旧法律之间的衔接工作。据我们了解,湖南省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实施前的老工伤问题,采取的是“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对于此前的工伤未解决的,一律不予解决;已经落实工伤待遇的,按原标准执行。

对于工伤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国家是有规定的,工伤医疗费在《工伤保险医疗报销目录》之内的才可以报销,对于超出目录之外的费用,国家没有做出规定,原则上由工伤职工本人承担。但是,考虑到郑老先生的实际困难,我们认为由单位承担更为合理,建议和单位协商解决。

老工伤的处理,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各地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难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建议老工伤职工尽量和单位协商解决,也期望他们的问题能够尽快得到妥善的处理,安享晚年的生活。(黄乐平,全国维护职工权益十大杰出律师,北京市国联律师事务所律师)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门诊医疗需求,切实减轻他们的就医负担,提高工伤保险服务水平,5月19日,在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一医院,市工伤保险毛泽陆主任、刘一兵副主任组织召开了老工伤门诊医疗改革座谈会。市直工伤保险相关协议医疗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站在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高度,就如何方便老工伤人员门诊就医、减轻老工伤人员就医负担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门诊挂账协议医疗机构的资格、挂账程序和费用结算方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会上,市工伤保险处毛泽陆主任针对各协议医疗机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强调了几点意见:一是实行老工伤门诊挂账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民生、为民服务的需要,7月1日要正式实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在6月份先试行。二是要确定基本经办程序。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门诊治疗自己不掏钱,由医疗机构垫付医疗费,然后直接与市工伤保险处结算。三是要方便医疗机构结算。市工伤保险处要按照“按时、足额、便捷”的原则,及时与各协议医疗机构结算门诊医疗费用。要合理安排时间,开展上门服务,切实减轻医疗机构负担。四是要明确门诊挂账管理协议医疗机构的申报程序。由医疗机构向市工伤保险处提交书面申请,并将定岗医师名单交市工伤保险处备案,经市工伤保险处审核合格后,与其签订《老工伤门诊挂账管理医疗服务协议》。五是切实加强宣传服务工作。市工伤保险处要加强与协议医疗机构的联系,为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及时解决老工伤门诊挂账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市工伤保险处将充分利用市电视台图文频道、市劳动保障网、市工伤保险网、工伤保险服务窗口深入宣传老工伤门诊挂账管理的相关政策,各协议医疗机构也要开展相应宣传,促进老工伤门诊挂账管理工作如期启动、顺利推进。

今年4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其中尤以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实施的《关于本市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通知》引人瞩目,本期陆律师坐堂对其中的有关规定略作介绍,相信符合规定的广大用人单位和老工伤人员可以参照适用。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为更好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的执行,上海市政府随后公布了《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作为《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法规同步实施。根据规定,凡2004年1月1日后本市发生的工伤事故都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和《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来处理有关问题,而在2004年1月1日前发生的工伤事故,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都应根据工伤发生时的国家相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执行。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2004年1月1日前发生工伤事故的员工,也就是我们俗称“老工伤”,其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仍然是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沪劳保发96 104号>执行的,由于当时上海还没有完全实施社会化工伤保险统筹,因此凡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一旦发生工伤事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一律由企业自行承担。直到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工伤保险实施社会化统筹,保险费用才转由工伤保险基金分担,这一政策极大地减轻了用工单位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限于社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的基金分担范围并不包括老工伤人员,这部分工伤待遇仍然是由原单位支付的。

此次《关于本市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通知》的公布,正式确立了将老工伤人员一并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制度。根据规定,老工伤人员和用人单位本着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经由老工伤人员签字确认后,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将原工伤保险待遇转为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老工伤人员的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后,其工伤保险待遇一律按照《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其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由于是在工伤发生后一次性支付,因此该部分待遇则不再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用人单位或者老工伤人员向区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待遇申领手续,应当提交《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确认意见书》、《鉴定结论书》以及医疗费用支付凭证等相关材料,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工伤保险待遇从次月起支付。对于具体的操作手续,大家可以向有关办理窗口咨询。

此次规定的老工伤保险待遇转移其实也并非全额转移,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原单位仍需承担50%,即转移后,该项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各承担50%。

转移后,若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转让的,由承继原用人单位的新单位按本规定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用;原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撤销,没有新单位继承原用人单位的,其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但原用人单位在破产清算时应以剩余资产优先清偿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本条例自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类似《上海市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文件出台,社会保险统筹机制也将更显完备和健全。

一、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退休人员 200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做好将退休人员纳入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这项工作。宁波市是全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先进单位,其社会化管理率也只达到了87。5%。目前,我们工贸公司管理的下属企业的退休人员大约有1.5万名,其中托管中心管理的有9457名。遗留问题如下:

1、冷饮费。因今年持续高温,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发放了8个月冷饮费后,引起了退体人员极大反响,原宁波印染织厂部分退休人员多次上访市经委、总工会,原宁波拖拉机厂近100名退休人员联名给金德水市长写信,都强烈要求发放冷饮费。我们从市属工业系统了解,退休人员中,纺织、电子系统企业基本上发放,机械冶金系统少数效益好的企业发放,化工、建材、医药、轻工基本没发放。从中可以发现目前企业间冷饮费发放面不一,额度不一。基于这样情况,本人建议:根据市总工会提出的参照杭州市做法,把退休人员冷饮费纳入养老金范围,其发放额为每年每人增发200元,即每月50元,时间4个月。

2、住房货币化补贴。今年6月26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新闻媒体刊登了《住房补贴资金如何提取》一文后,又一次在退休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到企业咨询住房补贴政策,要求实施住房货币化补贴。我们从市房改办公室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市工业企业(除宁波烟厂外)没有一家实施住房补贴,并且操作难度相当大。

据《财政》杂志最新报道,自五年前国务院提出逐步实行住房货币化政策以来,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尚未全面推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在上海,原计划2002年出台住房货币化实施计划,之所以没有如期“亮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企业职工听到消息后马上就去要钱”。而北京房改办确立了这样一个工作顺序:首先落实收入最低、住房最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其次以货币化分配为主导,推行企业住房改革;最后再启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补贴。《财政》杂志 还指出,我国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推进过程,任何脱离实际期望发一个文件就能全面推行的想法,在现实面前都会化为泡影。根据宁波市属企业情况,本人建议:重点解决企业无房老职工和住房未达标的职工困难,以后逐步扩大解困范围的1998年底前参加工作的职工。

3、家属劳保:工贸公司下属老企业仍对退休人员的家属医药费进行报销,其报销额度为50%。建议:家属劳保纳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

4、老厂级干部年终慰问费。企业对1993年9月30日以前退休的厂级干部发放一定数额的(300元一800元)年终慰问费。仅纺织托管中心发放的对象就有17名,费用为每年8600元;其他各控股公司企业也有这样对象。建议:把这些厂级干部年终慰问费同样纳入养老金范围。

5、档案。目前,退休人员的档案仍然由企业管理,退休人员开具证明、丧葬费拔付、困难补助等,牵制了企业的精力和财力。从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现在退休人员的档案移交存在一定困难,关键是资金如何解决。本人建议:工贸公司应积极向市政府打报告,要求市劳动保障部门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意见》精神,尽快将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

(二)工伤、病残人员

工贸公司托管中心及下属企业管理的工伤、病残人员67人,这部分人员较难理顺劳动关系,根据国务院第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施行)规定:因工致残5一6级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并适当安排工作,难以安排的,由用人单位发给伤残津贴,其标准为:5级为本人工资的60%,6级为60%,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用人单位补足差额。建议:对工伤、病残人员进行集中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发放伤残津贴,待到条件成熟再逐步移交街道和社区管理。

(三)托管中心工作人员

目前工贸公司各托管中心(除电子外)工作人员共有57名,在企业“两项制度”改革企业中,这些工作人员面对理顺职工劳动关系这一困难,任劳任怨,尽职尽力,为我市市属工业企业“两项制度”顺利完成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随着企业职工社会化管理职能不断加强,非统筹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三家抬”人员到2004年全部办理退休,托管工作的工作量也相应在减少,这部分工作工员最终也将离开工作岗位。公司要关爱这些工作人员,多种渠道推荐岗位再就业,做到平稳过渡。本人建议:在退体人员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向市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呼吁,将街道和社区管理退体人员的岗位让出一部分给这些工作人员,这是实现这些工作人员再就业一条较好的途径。

二、事业单位的问题:

目前,我公司暂时管理的自收自支、差额拔款的事业单位共计9家,其中息业的有5家,人员41名(退休人员35名,在岗人员6 名),建议:

1、尽快出台〈〈宁波市属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意见〉〉。

2、改制事业单位职工经济补偿标准的时点要明确。

3、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参照企业退休人员一样实行社会化管理,所需费用据实提留后,不再由原事业单位再支付其他费用(冷饮费、午餐补贴、公务员医疗补贴、年终补贴费)。

4、对非统筹人员的经费参照企业,全部纳入统筹,并对非统筹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吴光副主任在总结此次运行分析会时强调:一是观念上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关注工伤保险运行的社会效果;二是运行分析要有更加鲜明的建议,既要有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三是要真正学会运用PPT,不要依赖文稿。同时对今年几个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一是全力推动扩面工作;二是继续贯彻落实“五缓四降”政策;三是130万“老工伤”纳入统筹管理;四是继续提高数据质量,按时上传联网数据。加强统计人员培训,目前数据质量不高,有许多数据不能用,逻辑关系错误;五是开发工伤保险运行分析软件,设计运行分析指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

14号表示:从今年起用两年的时间,将“老工伤”职工全都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谓老工伤人员,是指1996年《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实行以前积累下来的发生工伤的职工,“老”与 “新”的根本不同在于,老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等未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工伤待遇仍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旦企业关闭或改制后工伤医疗费难以报销,待遇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全国约有130万“老工伤”人员未纳入统筹管理。为此,人社部表示:今年6月底前,凡是未解决“老工伤”问题的地区,要摸清底数,制定方案,优先解决人员较为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的煤炭、非煤矿山等行业和关闭破产等企业的“老工伤”问题。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直接将“老工伤”纳入统筹;资金困难较大的地区,可以在分析测算的基础上,协商用人单位通过一次性缴费或适当提高费率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经营困难,无力缴费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解决破产改制企业遗留的“老工伤”人员的费用,将通过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以解决。

老工伤人员

1996年《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实行以前积累下来的发生工伤职工、老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等未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工伤待遇仍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旦企业关闭或改制后,工伤医疗费难以报销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全国约有130万“老工伤”人员未纳入统筹管理。

“老工伤”人员解决方式:

1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

直接将“老工伤”纳入统筹

2资金困难较大的地区 可以在分析测算的基础上,协商用人单位通过一次性缴费,或适当提高费率的方法加以解决。

3对于经营困难 无力缴费的国有企业

特别是解决破产改制企业,遗留的“老工伤”人员的费用,通过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以解

张老先生是一家国有老厂的职工,现已退休。上世纪70年代,由于机械设备问题,导致工伤,整个右手进行了截肢,基本了丧失功能。2007年,单位落实政策,协助其办理老工伤人员转入工伤保险基金的相关手续。2008年,依照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单位为其申请了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等级认定,确认其为工伤,等级为5级。嗣后,区有关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出具了《确认意见书》,明确张老先生的保险待遇已经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至此,张老先生的工伤保险待遇似乎已经完全落实,其个人生活已经有了保障。

2008年5月,张老先生一纸诉状将单位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单位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履行给付义务几万余元。张老先生认为,其工伤是2008年刚刚认定的,且劳动能力等级也是2008年确定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单位应当向其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及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等款项,另考虑到其存在残疾,单位应当按月支付护理费。其后,因仲裁裁定不予受理,遂诉至有关人民法院。

律师分析:

1、张老先生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依据《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六十三条的相关规定,本办法实施前已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由用人单位负责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人员,其相关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支付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另行拟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具体办法未实施之前,本条前款规定的工伤人员有关工伤保险待遇仍由用人单位按原办法支付。

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张老先生于1970年左右负伤,属于前述法规规定的“老工伤人员”。其所应当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已由作为国有企业的单位在其负伤修养之时和之后相继依依照原有《劳动保险条例》发放。

2、工伤认定在2008年方才作出,是否因此导致张老先生的案件属于“未决案件”?

依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能够证明老工伤性质的材料可以为,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工伤认定书;

2、市、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结论书;

3、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出具的事故处理批复或者相关证明;

4、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初次诊断为职业病的证明。老工伤人员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后,已经作过劳动能力鉴定的,原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继续有效;未作过劳动能力鉴定的,或者需要复查鉴定的,应当按规定作劳动能力鉴定。

由于张老先生属于老工伤人员,故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基金的转入手续必须按照上海市的有关规定提交市、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结论书》。但是,依照原有规定根本没有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故单位依据前述规定为张老先生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鉴定结论书于2008年作出,并不表示双方当事人之间对张老先生是否工伤存在争议,拖延至2008年;而是因为之前没有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此次为了转入工伤保险基金才产生了有关鉴定。该鉴定结论不会改变有关工伤案件是“已决案件”的性质。

诉讼举证:

张老先生提供的主要证据是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文书,单位提供的证据是发生工伤时的相应记录及当时依法提供了工伤待遇的证明。

诉讼结果:

案件开始审理之后,经过主审法官、承办律师及原用人单位的悉心工作,张老先生撤回了诉讼请求。

相关规定:

《关于本市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通知》

一、本通知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本通知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老工伤人员。

上款所称的老工伤人员,是指在《实施办法》实施前已经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目前仍由用人单位负责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

在《实施办法》实施前因工死亡人员的直系亲属目前仍符合供养条件,由用人单位支付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参照本通知的规定执行。

三、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

(一)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前,其应当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本市原办法规定承担;

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后,其工伤保险待遇(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外)按《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或者老工伤人员向区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待遇申领手续,应当提交《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确认意见书》、《鉴定结论书》以及医疗费用支付凭证等相关材料,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工伤保险待遇从次月起支付。

(二)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未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其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仍按本市原办法规定支付。

为逐步解决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前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以下称“老工伤”人员)待遇偏低、新老工伤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维护“老工伤”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当前加快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列入日程,尽快组织实施。要按照“全部纳入、分步实施、尊重历史、统筹兼顾”的总体思路,认真调查摸底,精心组织测算,周密制定方案,全力抓好落实。“老工伤”人员较少的地方,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于今年底前将“老工伤”人员一次性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老工伤”人员较多的地方,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但1-4级的“老工伤”人员今年底前必须全部一次性纳入,其他人员最迟应于2007年6月底前全部纳入。各地应注意总结经验,规范管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积极探索开展“老工伤”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二、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统筹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按当时政策认定为工伤或者已经由企业按照工伤支付待遇的伤残职工(含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农民轮换工)和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亲属,现仍由企业支付工伤待遇的人员都应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上述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后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自纳入之月起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中,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伤职工,继续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其基本养老金和护理费。

三、各统筹地区要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和“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分析测算基金承受能力,研究基金筹集渠道,确保“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后的待遇支付。对于将“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纳入基金支付后资金有缺口的,可对于“老工伤”人员较多的企业分别采取一次性缴纳部分费用、调整缴费费率或者按伤残等级、统筹项目分期分批纳入等方式解决。既要确保工伤待遇支付,又要防止发生当期透支或挤占挪用基金的现象。具体办法由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企业缴费情况和基金承受能力研究制定。

四、对于按照职工发生工伤时的政策规定已经认定为工伤且手续齐全的人员,不再重新进行工伤认定,由企业提供具体人员名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直接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对于未进行过工伤认定但由企业一直按照工伤支付待遇的人员,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企业或者工伤职工本人提供的相关原始证据进行审核;对于一直未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应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五、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工伤保险行政、鉴定、经办机构组成的解决“老工伤”问题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采取集中办公的形式,实行“一条龙”服务,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顺利进行。

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老工伤应该如何纳入统一管理,新老工伤待遇应如何衔接,本文就新老工伤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老工伤 问题 探讨

自国家相继出台《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95]266号)及《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令,以下简称“条例”)等工伤保险政策后,对增强企业抵御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保障企业职工利益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地方或企业在执行国家工伤保险政策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诚然一部再好的法规政策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况工伤保险政策毕竟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建立的,但一部好的政策法规肯定是在运行中不断趋于完善的,为此针对在执行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执行新的工伤保险文件政策时所遇问题 1.老工伤问题 法学论文发表

老工伤人员在《条例》实施前,虽然也享受着不同程度的伤残待遇,但由于各地政策不尽相同,管理办法不尽一致,待遇标准不尽合理,在工伤保险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⑴工伤保险待遇普遍比《条例》规定的标准低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政策规定的待遇标准较低;二是待遇标准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仍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资水平为制定待遇的基础标准。⑵老工伤的人数多、历史欠账多

据粗略估算,全国老工伤人数预计占全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的70%—80%。经济效益较好的用人单位基本可以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支付待遇,但经济效益较差的,特别是濒临破产、重组、解散的用人单位,很难按照政策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⑶政策缺位、资金缺位和管理缺位

《条例》实施后,相关政策跟进不及时,出现了老工伤人员在待遇、资金、管理上的真空,特别是非政策性破产企业,在未预留工伤保险费的情况下,老工伤人员的待遇如何支付,已成为工伤保险管理工作中的一道难题。资金缺位,也是阻碍老工伤人员进入工伤保险统一管理大盘的关键所在。《条例》实施后,工伤保险费的总收入虽得到大幅度提高。管理缺位是指各地对老工伤人员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鉴定上,还未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

2.新老工伤待遇差距过大

新的工伤保险待遇与原按国家劳保条例执行的工伤待遇相比,新办法增加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待遇,加之其它待遇均相对较高,因此引发了老工伤的攀比,带来了很多矛盾。3.《条例》中部分条款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

新的工伤保险办法,对因伤且伤残程度为5—6级的工伤人员明确了由用人单位适当安排工作,对其中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伤残津贴。而对伤残程度为7—10级的工伤人员,在其劳动合同期满时要终止劳动合同,对这一规定,企业在工伤职工强烈抵触下根本无法执行。4.与《条例》相配套的有关文件也有待细化

与《条例》相配套出台的《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中规定:“工亡职工配偶(女)年满55周岁才能列为供养亲属”,这一规定,对那些较年轻的丧夫者还有择业或改嫁的可能,但对50岁左右的丧夫者来说,就业和另外组成家庭已遥不可及。因此对50岁左右丧夫人员就陷入了天塌的困境。

5、职工工伤治疗期间待遇支付存在的问题 CSSCI论文发表

《条例》中提出的工伤医疗期内,实行停工留薪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工伤治疗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企业难以掌握工伤职工的伤情,容易造成小伤大养,增加企业支出;二是企业无法制约医疗机构拖延医疗期行为。

二、注重新老工伤保险政策衔接,促进工伤保险政策逐步完善

1.针对老工伤人员在管理上的这些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应提到当前工伤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老工伤人员的管理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是统一政策标准,统一认定范围。凡《条例》实施前已按政策规定给予正式认定的工伤人员,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应全部作为可以进入工伤保险管理范围的预备人员,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核查、鉴定,对符合条件的,统一纳入工伤保险管理范围;凡《条例》实施前未按政策规定给予正式认定的人员,由地方劳动部门统一组织核查、鉴定并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二是确定浮动费率,逐步解决老工伤问题。国有企业“老工伤问题,指未纳入工作保险统筹范围的工伤人员、原用人单位无力支付工伤待遇,或原用人单位已经关闭破产,其工伤待遇未得到保障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费率浮动方案,切实发挥浮动费率对参保企业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是统一待遇标准、统一基金支付渠道。经核查、鉴定的老工伤人员,包括工亡人员供养亲属的工伤保险待遇,应统一按照当前工伤保险待遇标准进行支付,包括伤残抚恤金、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应全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的,应享受与新工伤人员同等待遇。

四是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维护老工伤人员的合法权益。对于退休的老工伤人员,特别是已破产、解散的用人单位的老工伤人员,由于无法得到由用人单位支付的部分费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加快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以解决破产、解散用人单位退休的老工伤人员相关待遇为突破口,工伤保险基金先支付老工伤人员的医疗费等部分费用,再逐步过渡到支付全部费用。

五是严格审核、方式灵活、把好审核鉴定关。对老工伤人员进行审核鉴定,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时间跨度大,资料不完整,情况多样。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规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既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对各种情况进行审核,又应尊重历史,考虑当时的管理水平,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宽严尺度,让符合条件的老工伤人员都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2.完善政策体系

为了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做好新老政策衔接,建议扩大享受一次性伤残津贴范围和扩大供养亲属范围,加快制定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备办法及工伤预防费用使用管理办法,出台有关工作康复准入和评估指导标准,细化工伤保险操作条款,促进工伤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应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论文发表期刊汇总

工伤保险流程包括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程序相对复杂,办理时间较长,对参保单位和工伤职工影响很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简化工作程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规范管理,建立“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参保对象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精细化服务。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仍停留在县级,抗风险能力差,保障能力受到局限。建议要落实《条例》规定,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降低基金风险,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各地“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工作方案、进展情况、工作总结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省厅。

第二篇:新《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

(2003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公布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规定执行。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五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单位缴费费率。

第九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占基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和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一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第二十五条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六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应当客观、公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八条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

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第三十二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三十四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工伤待遇。

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第四十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一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二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第四十四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第四十五条 职工再次发生工伤,根据规定应当享受伤残津贴的,按照新认定的伤残等级享受伤残津贴待遇。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征收工伤保险费;

(二)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三)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

(四)按照规定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五)按照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六)为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十七条 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服务协议,并公布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名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四十八条 经办机构按照协议和国家有关目录、标准对工伤职

工医疗费用、康复费用、辅助器具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并按时足额结算费用。

第四十九条 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公布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及时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调整费率的建议。

第五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听取工伤职工、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对改进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

第五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工伤保险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按照规定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十三条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第五十四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挪用工伤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的基金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追回,并入工伤保险基金;没收的违法所得依法上缴国库。

第五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五十八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二)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五十九条 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不按服务协议提供服务的,经办机构可以解除服务协议。

经办机构不按时足额结算费用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可以解除服务协议。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

(二)提供虚假诊断证明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第六十二条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八章 附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本条例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第六十五条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六十六条 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伤残、死亡的,由该单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前款规定的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以及前款规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篇:(新)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第四篇:煤矿工伤急资料

煤矿职工工伤急救

煤矿井下生产,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工艺复杂、劳动条件艰苦、自然灾害严重。在我国铁路、冶金、建筑、纺织、化工、石油、建材、有色、地质、轻工、电力、煤炭等12个产业门类中,煤炭行业事故最多、伤亡最高。如果井下生产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别)人员可能出现骨折、大出血、烧伤、窒息、中毒等情况。事故发生后,在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如果现场工作人员能对这些伤员进行及时、合适的急救,可以防止伤员伤情恶化,对伤员的抢救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会贻误时机、伤情恶化、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井下作业人员有必要掌握简单的井下创伤急救方法,本章予以简介。

一、创作急救原则

1.对骨折伤员,先固定后搬运。

2.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

3.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脏跳动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

二、创伤急救方法。

1.止血方法

成人的血量约为4300--5000ml,以重量计约相当于体重的1/13,若出血量达1000毫升以上,则生命就有危险。在现场救护出血伤员,需迅速采用暂时止血法,以免失血过多。

(1)敷料压迫伤口止血法

受伤后情况紧迫,为了争取时间挽救生命,可用敷料,如较干净的毛巾、手帕、撕下的工作服布块等,用能顺手取得的东西进行加压包扎止血,亦可用手压近伤口止血,此法适用于毛细血管出血。

(2)指压止血法

在不能使用止血带的部位,或没有止血带及其它代用物的紧急情况下,可暂用指压法,即用手指把伤口以上的动脉压在下面的骨头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此法属于一种临时的应急止血方法。指压止血

1、头、颈部出血。

2、腋窝和上臂出血。

3、前臂、肘部上臂下端和手部出血。

4、下肢动脉出血。

(3)屈肢法

利用关节的极度屈曲,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或膝窝部放一棉垫,再使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将小腿与大腿或前臂与上臂用“8”字型绷带将其捆拢一起。

(4)止血带止血法四肢较大动脉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速度甚快,需迅速进行止血。可用止血带、胶皮管等,紧急时亦可用宽布、绳索、三角巾等代替,但不能用炮线、电线、细绳等用力捆扎,以空气止血带最好。

采用止血带止血的步骤如下:

1、左手拿止血带,上留13一17cm长,手背紧贴加垫处,右手拿止血带长端。

2、右手将止血带在拉长拉紧的状态下,缠绕在左手和隔有衣服或衬垫的肢体下,紧紧编绕2—3匝,止血带之间应并紧,然后再将止血带放在左手中、食指间夹紧。

3、左手中、食指夹住止血带,顺肢体向下拉出手,使止血带下面成环状。

4、将上端一头插入环中,拉紧固定即可。(5)绞紧止血法

在没有止血带时,可用毛巾、三角巾、绷带、手帕、破布条等材料折叠成带状,在伤口上方加垫,绕衬垫一周打结,用小木棍插人其中,先提起,绞紧至不出血,然后将小棍另一端在下方用布条固定。

2.创伤包扎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创伤,创伤的症状表现为破损、裂缝、出血。包扎是一般皮肤伤害所需的现场救护方法,它具有固定敷料、夹板位置、止血和托扶受伤肢体的作用,当皮肤、肌肉出现擦、裂伤时,应立即避免伤口继续污染、手拟包扎。创伤包扎的材料有:急救包、绷带、三角巾、四头带。现场没有上述材料时,可就地取材,用毛巾、手帕、衣服等代替。

创伤包扎应注意以下事项:

(1)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创面、减少污染、止血、’固定肢体、减少疼痛、防止继发损伤,因此在包扎时,应做到动作迅速敏捷,不可触碰伤口,以免引起出血、疼痛和感染。

(2)不能用井下污水冲洗伤口,伤口表面的异物需运至医院取出,防止重复感染。

(3)包扎动作要轻柔,松紧度要适宜,结头不要打在伤口上。

(4)脱出的内脏不可纳回伤口,以免造成体腔内感染。

(5)经井下初步包扎后的伤口,到地面医务室或医院后,要重新进行冲洗、消毒、清创、缝合和重新包扎。

(6)包扎范围应超过伤口边缘5—10cm。

3.骨折临时固定

骨折固定可减轻伤员疼痛,防止因骨折端位移而刺伤邻近组织、血管、神经,也是防止创伤休克的有效急救措施。

抢救要点:

(1)根据受伤的原因、部位、症状、体症等,先做简要的检查判断。

(2)在进行骨折固定时应使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物品,若手边没有时,可就地取材,如劈板、树枝、木棍、硬纸板、塑料板、衣物、毛巾等均可替代。必要时也可把受伤的肢体固定于伤员健侧肢体上。

(3)骨折固定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在肩、肘、腕、膝、踝等关节处应挚棉花或衣物,以免压破关节处皮肤,固定应以伤肢不能活动为度,不可过松或过紧。

(4)在处理骨折时,应注意有无内脏损伤,血气胸等并发症,若有应先行处理。

(5)搬运时要做到轻、快、稳。

4.窒息伤员的复苏

(1)心脏复苏

心脏停止跳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发生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又导致心跳停止;另一种是一开始就出现心跳停止,如中毒、触电等情况。

1、心前区叩击术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半分钟内,心脏的应激性是增强的,叩击心前区,往往可使心复跳。方法:用手握拳,举到距离胸壁上方约一尺左右的高处,从左侧乳头到胸正中之间的部位,连续叩击3至5次,并观察脉搏、心音。若恢复则表示复苏成功,反之,应立即放弃,改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2、胸外心脏按压术

使伤员仰卧于硬板或平地上,操作者站在病人一侧(或骑跨于伤员两大腿外侧),面对伤员将右手掌之根部置于伤员胸骨体中上段,左手交叉重叠于右手臂上,肘关节伸直,心脏即被挤压于胸骨与脊柱之间而将血液排出,随后迅速将手腕放松,使胸骨内因胸廓弹性而复位,胸廓弹回时产生的胸腔负压可使静脉血回流充盈心脏。然后如此有节律地反复进行。按压速率每分钟约60—80次。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宜将伤员头部放低至10—15。,以利于静脉血回流。

(2)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借人工方法来维持伤员的气体交换。以改善肌体缺氧状态,并排除体内的CO:进而为自主呼吸恢复创造条件的一种方法。

做人工呼吸 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先将伤员搬至安全、通风、保暖的地方;

2、平卧于平坦的硬地上或木板上:

3、肩部用衣物垫高,使颈部呈过伸状态;

4、解松伤员的衣扣、裤带、裸露前胸;

5、清除伤员口、鼻内的异物和粘液及呕吐物,确保呼吸畅通:

6、使伤员的头部尽量后仰,使下颌角至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面,使下牙超过上牙高度;

7、面部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

人工呼吸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仰卧压胸人工呼吸、俯卧压背人工呼吸。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好,除中毒病员外均可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第一步,使伤员仰卧,肩下垫一软枕或衣物,头尽量后仰; 第二步,操作者跪于伤员另一侧,用手帕、纱布或口罩盖在伤员口鼻上,一手自下颌处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之后仰,并使其口张开,另一手将患者鼻孔捏住,以防气体由鼻孔漏出。

第三步,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对准患者的口用力吹气,吹毕松开捏鼻的手,让其胸廓及肺自行回缩呼气。保持每分钟16一18次,以胸廓可见扩张或听到肺泡呼吸音为有效标志。

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

第一,让伤员仰卧,腰部垫一软枕,使头部和肩部略低; 第二,操作者跪于伤员的头顶附近,双手各握伤员的两前臂中部,将两臂上举至头顶,使胸部扩张;

第三,将两臂屈曲紧贴胸前,并用伤员的肘部活动两秒钟,使肺内气体排除。如此连续一举一曲,每分钟以20次左右为宜。

俯卧压背人工呼吸:

第一,使伤员俯卧,面部偏向一侧,头向下稍低,一臂弯曲垫于头上;

第二,操作者跨过患者大腿跪在地上,两臂伸直,两手掌放在 伤员胸廓下部最低的一对肋骨上,手指分开,然后使自己的体重通过两上肢从伤员的后下方压向前方,持续3秒钟,将气体压出肺部;

第三,操作者将上身伸直,两手松开,使伤员胸廓自然扩张而吸人空气,两秒钟后重复施行,每分钟以20次左右为宜。用力不可过猛以防肋骨骨折。

三、伤员搬运

井下出现工伤之后,首先应即时采取前述现场救措施,然后将伤员运送出井,送往医院抢救治疗。井下条件复杂,道路不畅,如果搬运不当可能加剧伤员痛苦,甚至使伤情恶化,因此,伤员搬运也是创伤急救不可缺的一环。搬运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呼吸、心跳骤停及休克昏迷的伤员应先及时复苏后再搬运。

2.对昏迷或者有窒息症状的伤员,要把肩部稍垫高,使头部后仰,面部偏向一侧或采用侧卧位,以防胃内呕吐物或舌头后坠堵塞气管而造成窒息,注 意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

3.一般伤员可用担架、木板、风筒、绳网等运送,但脊柱损伤和骨盆骨折的伤员应用硬板担架(井下可用风门板)运送。

4.对一般伤员均应先进行止血、固定、包扎等初步救护后,再进行转运。

5.对脊柱损伤的伤员,要严禁让其坐起、站立和行走。也不能用一人抬头、一人抱腿或人背的方法搬运。

6.搬运胸、腰椎损伤的伤员时,先把硬板担架放在伤员旁,由专人照顾患处,另有两三人在保持脊柱伸直位下,同时用力轻轻将伤员推滚到担架上,推动时用力大小、快慢要保持一致,要保证伤员脊柱不弯曲。

7.一般外伤的伤员,可平卧在担架上,伤肢抬高。

8.转运伤员时应让伤员的头部在后面,随行的救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伤员的面色、呼吸、脉搏,必要时要及时抢救。同时应注意伤口情况。

9.运送到井上,应向接管医生详细介绍受伤情况及检查、抢救经过。

三交河煤矿

2016年5月12日

霍州煤电集团汾河公司三交河煤矿

HUOZHOU COAL ELECTRICITY GROUP SAN JIAO HE MINE

职工工伤急救资料汇编

三交河煤矿 2016年5月12日

第五篇:工伤鉴定要什么资料

工伤鉴定要什么资料

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发生员工伤(亡)事故后,应在 24 小时内口头或电话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的劳动保障局报告,并在 15 日内提交书面报告,工伤鉴定要什么资料。用人单位应在发生员工伤(亡)事故后 30 日内提交《海东地区企业劳动者工伤认定申请书》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办理工伤认定应向海东地区劳动保障局社保科提交以下材料:

(1)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代码证复印件)

(2)工伤事故发生情况的书面报告;

(3)《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4)员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5)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等);

(6)伤(亡)人员初次治疗的诊断书、病历原件及复印件;

(7)有关旁证材料(如目击证人书面证明材料现场记录、照片、口供记录等);

(8)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常住地址证明材料等(属上下班交通事故的);

(9)工伤认定所需的其他材料,工伤鉴定《工伤鉴定要什么资料》。

2、个人申请程序:

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及申请工伤认定的,受伤员工本人或亲属可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个人申请工伤认定须携以下材料:

(1)员工和用人单位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

(2)《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3)员工本人身份证和工作证(或工卡);

(4)员工或用人单位伤(亡)事故情况材料(如实叙述事故发生经过);

(5)有关旁证材料(如目击证人书面证明材料现场记录、照片、口供记录等);

(6)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常住地址证明材料等(属交通事故的);

(7)工伤认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8)受伤员工委托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属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护理依赖等级鉴定,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有关(病历)资料。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根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GB/T 16180—2006 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送达申请鉴定的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并给职工颁发《职工伤残证》。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一年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下载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工伤与新工伤下载资料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伤认定所需资料

    工伤认定所需资料: 1、医生诊断证明书 2、病历卡 3、两个证明人证明,用黑色水笔,A4纸写,要求内容必需写上:我是XX单位职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到谁发生了什么事(工伤经过),导致什么......

    工伤与职业病

    工伤: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

    工伤认定与新工伤备案宣传材料

    工伤认定与新工伤备案宣传材料 一、什么是工伤? 工伤,又称“职业伤害”“工伤伤害”,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二、......

    新工伤鉴定标准

    新工伤鉴定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 16180-2006 )分级系列a)一级1)极重度智能损伤;2)四肢瘫肌力≤3级或三肢瘫肌力≤2级;3)颈4以上截瘫,......

    新工伤赔偿协议书

    工伤赔偿协议书 甲方:(工伤职工本人或继承人) 乙方:(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双方充分协商,见证方协调见证,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规定,现就甲乙双方工伤赔偿事宜达成协......

    工伤认定须知(新)

    工伤认定须知一、工伤认定的受理1、主体(申请人):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本人(需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市政府242号令第7条)2、管辖: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

    新劳动法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本文为大家介绍最新劳动法工伤认定内容。 一、新......

    工伤办事流程新

    工伤保险待遇申报办事流程一、申请条件: 1、伤(亡)者受伤害前已参加惠州市工伤保险; 2、伤(亡)者已经惠州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 3、申请人是用人单位、伤者或者直系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