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

时间:2019-05-14 07:0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

第一篇: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

看这篇文章如果累着您了,我先说一声“Sorry”!我请你吃饭,地方你挑。行了吧,气顺了吧?

2007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苏树林提出,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与之形成呼应的是,2008年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也首次透露,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样,两大公司不谋而合,同时加了快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中石油于2006年6月成立了“中国石油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启动“国际化人才千人培训工程”。中国石化也在刚刚结束的教培工作会上提出要“培训国际化人才4000人”的五年规划。

再看一下其它行业的情况:2007年9月24日,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开始实施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国际化是中国大型公司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才国际化是个关键。换言之,人才国际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事实上,无论是从能源工业看还是从全国看,国际化道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的国际化。

美国是1966年提出的国际化教育法,日本是1987年提出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内进行国际化培训如果从大连理工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1984年开始合作培训MBA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10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为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关注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明确观念,理清思路,以利再战。避免在国际化培养中的“重智商轻情商、重业务培训轻人员选拔”的现象。

一、什么是国际化人才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国内著名的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个体跟组织两个层面来理解。作为个体来讲,就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这种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够在跨出国门以后适应国际市场创造价值;而从组织来讲,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适应国际人才生存并发展的环境。这是把国际化的内因与外因全摆了出来,把国际化问题讲得很透彻了。只有国际化潜质的人,没有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也不可能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来。反之,如果尽管营造了一个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而没有可供培养的潜在人才也没办法。

联想集团柳传志说得更加言简意赅:国际化人才就是能够创造国际化效益的人才。在这里柳总提出了一个国际化效益的概念。什么叫创造国际化效益?就是指在国际经营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我认为还应将此处所谈的国际效益分为两层含意,一个是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另一个间接效益(或说是潜在的影响),就是通过他的工作表现和个人魅力扩大了单位对外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潜在影响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国际合作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例子:因为项目主办的个人素质得到对方的认可,而使合作成功。而当主办的变动时,使得正在合作的项目萎缩,甚至中断。

鉴于目前专家们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而且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搞人力资源研究的老总们也不能明确给出一个准确定义,因此不妨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对国际化人才进行概述,以求用最少的词汇来跨越对这一定义的纠缠。这就是: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复合型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运作能力。

二、国际化人才培训中的认识问题 既然国际化人才是定义很难界定清楚,在此我们可避开这一问题,不再就什么是国际化人才进行更多探讨,而是直接就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存在的认识问题进行探讨。

1.国际化人才不等同于外语人才。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对于国际化人才来讲,外语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是万万不能的。不可否认可能有个一些人不懂外语,但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卓有成效,但这毕竟占少数。

语言是了解文化的工具,一点外语都不懂又如何了解异域文化呢?以sorry、regret和 apology三个词为例,如果没较好的外语水平,很难区分它们的程度。在中美数次冲突(前南使馆被炸和战机相撞)中,就是因为美方在这三个词上玩文字游戏才引起网友激辩。靠!谁又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国际商务中。

前面我们重点强调了外语在国际化人才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从一端走到另一端,我们决不能把国际化人才简化到外语人才,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是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培养对象。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业务(管理或专业)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

2.其次,我们进行国际化人才培训时也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对外语、对涉外专业的掌握、对当地的法律的熟知等硬指标上。还要对国外环境的熟悉,对异国文化的了解等。

重温必和必拓美国公司总裁曾讲过的一段故事,可令我们对国际化人才有一个新的认识。当年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中国博士到该公司面试,这位美国哈佛毕业的博士专业优秀、衣着得体、发型漂亮、英语流利。就在这位在美国波士顿学习多年的求职者快要征服面试官时,总裁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看过红袜队(波士顿主场的美国棒球联赛的名队)的比赛吗? 没有。

你看过凯尔特人(波士顿主场的美国NBA名队)的比赛吗? 也没有。

在回答了上面两个简单的问题后,这位哈佛的高才生被拒在了必和必拓的大门外。

这样的案例可能会使所有中国企业经理惊讶,也向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化人才的硬指标提出了挑战。但是这位总裁却觉得很公正。“在美国,如果你即没看过棒球比赛,又没看过蓝球比赛,那么你的朋友从哪来?你又如何能真正理解美国文化?因为你是在申请一份在美国公司的工作,你就应该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看棒棒球比赛或是NBA、与美国人打成一片、学那些美国人学的东西、像美国人一样思维。

(我就见过一主儿,在一个非常正规的活动中接待老外时热情过度。当老外提出要上厕所时,她主动带路到门前。不知这老外有何想法,是尴尬呢还是窃喜。这是后话。)

3.情商也不容忽视

对国际化人才的培训不同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受训者有些缺陷是靠后天的培训或教育能够补上的,但是作为国际化人才培训中的某些软指标(潜在素质)是很难靠后期的教育或培训补上的。除了懂技术、会外语外,还要能交流。

从潜质上讲,愿意与人交往的欲望、随机应变的处事心态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人天生就不具备国际化的素质,对这类人进行国际化培训只能是事倍功半。有的人从骨子里就不愿与人交往,或是对与人交往发怵。试想连与国人交往都发怵的人又如何与外国人交往呢?目前本科毕业的人不少,外语通过四六级的人也是大多数,但是能够用运用外语进行恰如其分进行有效沟通人极少。一位多年从事海外项目的老总在讲学中说,我们很多项目就是由于不会沟通、不能沟通而没有成功,或是无法进行下去。这位老总所说的问题中除了口语水平外,还有情商的成分在内。一个潜在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以及去接受这些挑战的欲望,或说对于异域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我们应该从这类人里挑选进行国际化培训的人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善于沟通,善于相机而行,或者说心态比较宽容,能够换位思考。因为我们在国际化运作过程当中强调的是双赢,因此换位思考很重要。你能不能站在对方国家的角度,站在法国人角度,站在美国人角度,站在印度人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怎么样。假如这些潜质都不具备的话,招进来无论对受训方还是施训方都是浪费。

在此再举一例来说明问题:当年中石化MBA赴美公司实习时一美国公司的老板设宴招待,为了加强气氛,席间老板请艺人为在座的中国客人每人制一个“气球冠”(就是用长气球在人脑围一圈)。因为美国艺人不懂中国的“绿帽文化”,就给一学员做了绿冠。此君当时反应异常,让美国老板很尴尬。我估计那老板心里肯定想这帮中国人怎么这样!其实当事人员要是稍微大度一点,局面肯定是大有不同。人家美国人“无知无畏”,你中国人就应“不知不罪”。

4.培养环境不容忽视

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除受训者本身的潜质外,创造一个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也不容小视。除了国内培训外,还必须走出国门。因为对国际化人才所要求的“理解当地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国内无法实现的,必须走出国门,身临其境,才能学到。

在这方面一些顶级外国公司为我们做出了榜样:IBM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一个新的国家,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工作。而且安排与其经历完全不同的工作,这项工作正是为了提高其欠缺的某种能力与素质。那些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与新工作中能够生产下来,并做出业绩的人,才是真正有国际化领导才能的人才。IBM就是以跨越国界的工作锻炼来培养高阶主管的国际化观念与跨国工作能力。

培养环境还应该包括培训师自身的素质。除了基本的业务素质外,国际化人才培训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教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应该在国际化培训师上得到大部分的体现,使教师成为国际化的标杆。如果老师没有国际化水平而让学生达到,恐怕很难,如何言传身教培训国际化人才呢?那还不应了中国的老话,“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相当大,每一命题都可单独成文。笔者没能力提出解决上述问题可供操作的方法,只是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够引起同仁共鸣,以使我们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这篇文章的刊物版将在近日发表,其中的用辞也会正式和中庸。

第二篇:认识国际化经营

认识国际化经营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6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非常关注国际化经营问题,都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业绩。那么怎么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国际化经营的产生背景涉及两个问题: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2.避开国际流动壁垒,促使国际化经营产生。

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公司间的国际交易而产生的,它包括国际流动。国际流动主要指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等国际间流动。例如,现在有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X公司和Y公司,这两个公司本来面临的是各自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而现在,这两个公司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那么两个公司之间需要一些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方面的国际流动,但是,这样的国际流动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在流动过程当中,必然面临一些障碍和阻力,这些障碍和阻力就是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等等。

图1-1 国际流动及其壁垒示意图

2.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

图1-2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3.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1)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我们称为国际化经营。

(2)国际化经营的定义要点

从国际化经营的定义来看,有两点非常重要:

面临的环境不同。国际化经营面临与本国不同的环境,这一点是国际化经营的特色。这种不同的环境决定着国际化经营在很多方面和国内经营有所不同。

它是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也就是说,国际化经营过程当中,很多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都在国外经营,但是,它们应该遵循总公司的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

1.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企业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该主体在国际化经营当中解决什么问题呢?刚才提到,国际机构在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虽然国际资源流动过程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过程,但是更应看到公司间的相互影响与国际化经营的紧密关系。

把握了企业主体同环境、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的相互影响,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化经营与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有所不同。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的过程,包括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

2.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1)企业结构的变化--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

(2)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

(3)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

(4)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认为其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自己应有利润的同时,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简称为MNC,就是说,它是一个多国公司。它的产生,是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引起的。

企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体现在,它由过去的母子关系结构变成了头脑手足关系结构。头脑手足关系结构要求在跨国经营的时候,子公司和分公司都要服从总公司的战略。即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同时,企业结构的变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比例是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很大一块经营是在海外展开的。

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过去经常说某某公司是中国的公司,某某公司是美国的公司等等。随着企业行为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就像海尔总裁所说的,现在海尔是中国的海尔,将来要成为美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那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

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行为目标包括很多方面,在此强调其中重要的一点——企业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正是这些企业行为的变化,产生了国际化经营当中的多国籍企业。

3.多国籍企业及其特点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导致了国际化经营中多国籍企业的产生。(1)什么是多国籍企业

从实体上看,多国籍企业是通过向几个国家直接投资而拥有生产服务活动基地的。从国际营销观点出发,它由本国总公司统一控制企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多国籍企业还不多。

(2)多国籍企业的四个特点 重视企业本土化

在海外谋求产品、技术服务的市场,为在世界各地有效地利用资源而重视发展当地的生产、销售与出口,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在重视国际化的同时,也重视当地化,或者叫本土化。

子公司要以总公司为轴心

多国籍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原则上永久性地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也就是说,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非常多,但是应该不要忘了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经营。

总公司战略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推进这些活动,本国总公司的战略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国际化经营中,总公司的战略,特别是组织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子公司以总公司利益为重

以本国总公司为中心,加强总公司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为总体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为了整体利益,可以牺牲某些国家的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要详细讨论,以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国际化经营的惯例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7

商业伦理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方面

精神文明(包括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跟经济方面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道德文明建设和商业伦理的强化跟总利益密切相关。

2.总利益的计算 总利益的计算公式: Tj=∑WiBij T—可供选择的总体利益

W—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重要性设定的权重 B—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利益 I—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指数 J—某一供选决策的指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得不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

3.社会对企业的评价

从国际惯例角度来看,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企业情况的透明度

企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跟企业的民主有关系,不管是间接的民主还是直接的民主,都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公开度是就企业经营情况结果而言,而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能公开。

(2)对地域社会的贡献

对地域社会的贡献问题,国内企业现在的负担比较大。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应该对地域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美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政策,如对社会的贡献、捐助、捐赠可以免税等等。

(3)女性地位的提高

国际化经营特别强调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是否同工同酬是体现男女是否平等的重要条件。

4)关心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也应该关心家庭,所以现在企业纷纷关注社区建设。将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可能在社区方面,包括宽带的电信网络、社区的商务建设、社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等等。

(5)工作环境

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是否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到来,很多的知识工作者可以不上班而在家办公。所以他所住的家庭以及他的工作环境对企业来说也应该同等重视。

国内企业现在也开始重视工作环境了。云南曲靖烟厂的领导提出要把企业办成一个花园式的企业,这个不是很新鲜,但是他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该厂领导提出,企业发展了,企业富起来了,那么员工可能也富起来,富起来的员工肯定要有汽车,所以在解决职工住宅的时候,都安排了地下停车场。曲靖在中国并不是很繁华的城市,一个企业在解决职工宿舍的时候考虑到地下停车场,这是非常超前的意识。这实际上也是给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6)有没有动物实验

有没有动物实验跟生态保护密切相关。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

1.WTO的实质(1)制定规则

WTO的规则体现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原则。

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规则。市场经济的规则很多,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自由竞争原则和供求关系原则。

互惠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不管它的国籍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我们企业到别的市场的时候,都享受国民待遇。

不管你是什么厂家,你的产品应该享受跟国内企业一样的待遇。关税减让原则 配额限制原则 透明度原则

贸易政策、贸易法律应该有透明度,对内商外商都有指导。协调解决争端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透明度和稳定性。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开放市场

中国跟美国和欧盟的谈判非常艰难,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那么还涉及外交问题。所以这次中美谈判及中国和欧盟的谈判,应该说是外交加经贸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长达500页的协议,从开放市场的角度来看,该协议的焦点在于三个方面。

怎么开放市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开放市场?美国及欧盟都提出了很高的价码,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涉及怎么开放市场的问题,比如它的时间表,它的开放程度。

怎么降低关税

怎么降低关税跟怎么开放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降低关税涉及过去一直保护的一些产业的关税,是比较敏感的问题。

怎么取消配额和许可证,怎么降低贸易壁垒(3)解决争端

解决争端是强调双赢的原则,而不像过去那样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解决争端机制对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是很有好处的。

2.WTO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1)一所学校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所学校。归根到底,WTO是一个学习运用规则的学校。这个规则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因为如果我们不懂规则就很难参与这样的游戏和竞争。但是我们学规则的目的是要善于运用规则,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同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WTO规则体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

这些协议篇幅很长,而且非常明确和详尽,对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应的规定。时间规定非常清楚,比如说外商对中方的政策咨询,中方机构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明确回答,超过10天就是违规。

焦点非常突出。例如入世时,涉及86项农产品。农产品是大家经常遇到的,但是让你说出你所知道的86项农产品,恐怕你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这些都是在中美协议和中欧协议里一个个列出来的。可见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则的难度。

(2)一个赛场

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是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企业的发展有五个方面应该注意:

国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应该完全按照商业行为进行。也就是说,不受政府的任何影响。这就涉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自主权扩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企职能分开。

中国政府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有和国家投资企业的商业决策。政府不应该把技术转让作为批准投资项目的条件。

取消并停止实施通过法律规章或其它措施实施的贸易和外汇的平衡要求。

竞争的保护措施。竞争的保护措施包括防止不正当竞争、反对交叉补贴、反对用商业机密搞竞争、在提供信息和享受信息方面不搞歧视。

(3)一个舞台

中国企业入世应该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包括以下几点: 信誉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信誉。质量

我们要以质取胜,如果质量不行,那么信誉也就不行。速度

把产品和服务送到国际市场的速度 满足顾客需要的速度

解决自身内部组织性问题的速度

企业全球化战略

作者: 人气: 41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的热点话题,看一看广告的主题、连环画杂志,还有商业印刷品,无不充满了国际化成功案例的报道。在最近的一次麦肯锡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全球化是当前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1770~1992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约3.8万亿美元,同时不同民族间的需求和文化正日趋同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各地以相同的方式销售相同的产品。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日本企业以及吉列公司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尽管管理界把目光从国际化更多地转向了企业重构,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又卷土重来。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浪潮的到来。那些没有利用这一新机会的公司,被认为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报告也开始发出警报,对国际化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质疑,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化。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从国际化中取得了成功,一些公司已经因为国际化而陷入了困境。比如巴林银行因扩张亚洲市场而引发了巨大的亏损,并最终导致其破产,他们的大范围扩张被证明是失去了控制;当柯达进入日本试图反击富士时,由于日本的商品分销配送习惯很难改变而困难重重;盛世(Saatchi and Saatchi)公司则没有设法从国际化中获得足够的协作。事实同时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媒介服务业比他们原先所预想的要更加本地化。

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原因

一些成功的企业用一些口号来证明其实施国际化的正确性,比如“我的消费者正走向全球”、“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在我们的全球商业体系中,只有几个大公司才能生存”或者“我们已经渗透了国内市场,除了进军国际市场别无选择”。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最初用这些动机来证明它们的国际化行为但却最终失败的公司名单,可以和成功的公司名单一样长。

图1 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框架(锥形学习框架)

成本优势

1.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

成本优势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规模经济。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后,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降低。在国内市场,如果企业做不到以最低单位成本进行规模生产,并且没有诸如产品口味差异或管制等障碍的话,它们就可以考虑进行国际化运作。以欧洲的轿车生产为例,当今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一个厂商只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模经济并不是无限制的,只有适度的规模才是经济的!

2.生产能力的利用(Capability utilization)

优化生产力利用系数表面看起来与规模经济相似,但是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产力利用意味着所有已发生的固定成本都得到使用。如果一个生产单元一天可以生产5000只瓶子,而它只生产了3000只,则它的生产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企业对于没有生产的那2000只瓶子的固定成本还是要进行支付。所以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为余下的2000只瓶子找到一个市场,从而提高其成本优势。

3.接近生产要素(Access

to

inputfactor)

早年的企业经常通过进行国际化来获得更好或更便宜的生产要素。在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这一点仍然很重要。只要我们看看那些西方石油公司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蜂拥到前苏联各共和国地区,就是为了获得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合同。廉价的劳动力是另一个生产要素,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不能流动,由此成为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原因。西方的公司把它们的鱼和虾运到亚洲进行清洗,再运回西方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微观经济学家也强调了学习曲线现象。从学习曲线(如下图2)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产量增加,并在技术上和系统运作中变得更富有经验时,企业就可以更有成效地降低成本。由于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加企业的产量,因此,它将使企业在学习曲线上更快地向下方移动。

图2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5.推行专有技能(Leveraging know-how)

通过国际化,一个企业还可能轻易地推广它的技能和各种资源。如果一个公司成功地在国外复制一个现成的体系,那就意味着它投入到该体系的资本可以通过设立多个点而抵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麦当劳和美体小铺(Body

Shop),他们都成功地推广了他们的商业体系。此外,与其他的成本优势不同,企业专有技能的推广在服务业会更为典型,而不是在制造业。

网络利益

网络利益必须在有顾客的地方才能起作用。与成本优势不同,网络利益主要影响企业的收益。

在一些行业中,国际化的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以美国的快递公司为例,其关键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它的国际化网络。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拥有一张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的美国运通信用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国际酒店连锁,商业人士喜欢在不同的目的地找同一家知名的酒店,因为他们知道知名酒店代表了什么。通过国际化,酒店的客户搜寻成本降低了。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美国新闻网络(CNN)国际台,他们需要在全世界建立收视网络,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是国际的旅行商人。

学习机会

学习机会的好处也许是在国际化带来的利益中最难以量化的。国际化迫使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商业环境中参与更多的企业竞争,从中企业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全部商业活动中,他们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勇于与其他企业竞争,而不是躲避他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顾客的反馈迫使他们迅速反应,并与之相协调。他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和竞争者呆在一起。上述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评估国际化的优势。这个框架并不特别严密,但却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全球化带来的所有好处你很难把它全部都追求到,你应当相应地调整你的组织去适应,优先考虑应该先追求哪些好处,可能有助于你避免错过所有的好处,获取最有效的机会利益。

不同层次上的锥形学习框架分析

1.行业层次

如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国际化是有利的话,那么这些利益可能迟早迫使该行业的所有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因为那时国际化已变成某种“标准化惯例”。在这里,飞机制造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行业层次的分析将揭示行业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它是成本、网络和学习效益的结果。所以当你注意到在你所在的行业中出现国际化的尝试时,你至少应该感到担心,它也许表明你的企业已经错过了或正在错过这艘船。

2.公司层次

在公司层次的分析中,我们经常要关注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国外的竞争对手。在分析中我们常会遇到下面一些误区,并以此来作为走向国际化的理由,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

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竞争者正在做”呢?如果你的竞争者是由于行业的原因进行国际化,那么可能在事实上表明,你的企业行动过于迟缓,没有看到行业的国际化利益。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由于一些公司的特别利益而进行国际化的,那你就没有理由立即跟进,可能在国内发展会更好。

国外的竞争对手正在进入国内市场

这可能是你向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发动进攻的一个正确的理由,只是你的企业必须明白,这样做能够带来什么好处,而不要本着“以牙还牙”的冲动去进行不必要的冒险。虽然你的竞争对手可以抢走你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同样去抢他的市场份额。也许这只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你的国内市场出现了问题,而不表明你手握着一张到国外去的邀请函。

企业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国内市场变小,是因为他们没有设法扩大国内的市场份额吗?是市场不够成熟吗?还是根本就是没有竞争力的一种托词?如果你无法在一个已经熟悉的地方提高地位,那么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在一个陌生的新的国际市场中做到这一点呢?一厢情愿地谋求发展和进行国际化是很危险的,它需要具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竞争优势。

3.价值链层次

价值链是表示企业一系列不同增值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分析工具,企业价值链包括从研发开始,经过采购、生产和市场营销,一直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我们可以明确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潜在的国际化利益。例如,可能有一些成本优势的好处存在于上游的活动中,如研发和生产;而学习和网络利益则可能存在于下游的活动中,如分销和售后服务。此外,我们还要强调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这个框架。所以问题不仅在于今天哪些环节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还要考虑5年后又将是怎样?

在这方面保险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都是在国内组织经营,但最近有一些趋势,如欧盟放松管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保险公司追求国际化利益逐渐变得可行。保险公司的成本优势可以通过在国外增设分支体系来获得;通过跟随一些国际客户,为其提供公司的商业保险或个人出行协助服务,公司可从中获得网络利益;而学习的机会则会出现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密切关注顾客需求和新的分销渠道的市场中。

国际化可使用的进入模式、战略和组织结构

进入模式的选择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参与国际化,进入模式的范围包括直接和间接出口、许可、合资、结盟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企业不应该只考虑用一种方式进入国际化市场,而应当有所选择;同样,企业也不能对所有的国外市场都使用相同的进入模式。

如果企业是为了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或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追求成本优势,那么最好的进入模式很可能是出口;如果企业认为网络利益最重要,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则更合适,因为企业必须出现在国外的当地市场上;如果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是为了获得学习机会,则合资和结盟也许是企业选择的首要模式。

不同的进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行为、风险和不同的时间观,如图4所示。如果考虑风险和企业保留选择权的能力,那么出口就是风险最低的进入模式,同时这种模式的投资额和退出成本都很低,其次是合资与联盟,然后是跨国并购。而最具风险的进入模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种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和时间,这使得企业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并且其投资几乎是不可变更的。

图4 不同进入方式的风险状况

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选择

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常常有两种可用的战略和组织结构:全球化组织和一国多区组织。

全球化组织是指:不以国家边界作为组织的基础,组织的不同部分跨越国家并具有相互间的联系。部门不是根据地理区域进行设置,而是根据生产线、职能、竞争和顾客细分的需要来设置。

一国多区的组织是指:以国家为基础,活动局限于一个国家。这种组织就像一个各个地区组织的集合,而且这些各个地区的组织像在各自独立地运行。

在这两种组织形式之间,我们应当如何权衡和选择呢?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如果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本优势和网络利益,那么采用全球一致的生产方式往往较好。虽然全球化的潜在利益虽然十分巨大,但企业在实践中推行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如果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在欧洲只生产一种配方和一种包装的清洁剂,那么他们能有多少利润呢!不幸地是,各国的政府都要求企业在产品的包装上使用当地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政府鼓励使用无磷的清洁剂,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法国人喜欢大包装,而荷兰人喜欢小包装。所有这些全球化的障碍,都阻碍了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尽可能地去开发那些潜在的全球化利益。

不管国际化战略是全球的还是当地的,企业都必须建立一种可以学习和管理的机制。尽管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选择方面,这个学习轴并没有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组织结构给出明确的方向,但它的确强调了管理企业内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本讲小结】

本讲首先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因,列出了国际化动机的分析框架,在分析动因时,列出了国际化决策中常常出现的决策误区,并与正确的决策依据或动机进行对比,以提示管理人员。在明确了决定是否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后,进一步讨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方式,并对各种方式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详细阐述。最后强调了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国际化过程的管理,因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好的过程管理是成功实施国际化的保障,而成功国际化又会带动企业管理的变革。

第三篇:供应链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

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

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或跨国会计审计业务的国际型会计审计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扩充现有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体现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输出学生接受国际审计人才教育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审计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 会计审计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162-02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日益深入、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资本的不断融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多样化,财务报告也越来越复杂,对审计业务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就业市场上,对拥有国际化背景的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高校开始刮起了一股与国外知名院校或办学机构联合办学、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之风,包括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纷纷开设了ACCA方向班。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与执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融合日趋加强、经济合作逐渐趋于深化,国内的外资、合资、合作企业不断增多;同时我国像海尔这样的跨国企业不断涌现,对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使其适应国际竞争下的大环境,培养国际化的会计审计人才,已经上升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目标。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满足了的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或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范围内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国际法律和惯例基础上进行,对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的人员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和惯例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经济业务的实质,才能高质、高效地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而开展跨国会计审计业务或在其他国家开展会计审计业务也促使国际会计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对国际会计准则既熟悉又熟练。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自己的教学团队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导致教学滞后

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

国内高校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

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三、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应该是会计审计课程考试时重点关注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学生的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30%~60%,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包括课后作业、课上随堂测验、期中小考、案例演讲、热点小论文、小组案例分析和课堂出勤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成绩评定。这些丰富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体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便于学生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其独立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小组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提高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通过完成平时作业,大量阅读最新的学科资料、报纸杂志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前沿理论,眼界开阔,所学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重理论、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上仍是普遍存在的。要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且具备国际视野的会计审计人才,通过引入英文原版教材、用国外的专业课替换中文专业课和增设语言课的方式仍是远远不够的。国内高校应从改变教学思想和理念入手,制定出符合本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系统的课程框架和合理的课时安排,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几方面协调配合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才不会成为镜中之花。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结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3072。课题主持人及成员包括崔澜、孙玲、唐丽华、林丽、盛永志、周广秀、张力智]

参考文献:

[1] 贺宏.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1(14)

[2] 苏永玲.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会计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责编:纪毅)

第五篇: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开放,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厦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为厦外)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办中外合作班(校),面向大学阶段计划到国外学习的国内中学生。开设二类课程,一类是全面引入国际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毕业拿国际文凭;另一类是同时开设中外核心课程,毕业时可以拿国内和国际文凭。二是签约项目与组织交流,师生通过合作项目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培训、学习等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推动学校办学国际化。

近十年来,厦外在这两种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厦外自1981年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英语特色和国际化办学,英语教学重视口语训练、引进英国的原版教材、实行英语小班化教学(每班不到25人)。厦外以“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外语特长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2008年厦外成立国际部,积极引进国外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拓展厦外的国际化素质教育,逐步提升厦外国际化办学水平。

1.搭建十个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一是国家华文国际推广教学平台(厦外是对外汉语基地校);二是海外20所友好学校互访交流平台;三是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培训平台;四是国际组织科学考察平台;五是多国教师“同课异构”平台;六是国际中学生项目、活动、竞赛展示平台;七是国内外知名高校“保送”、“直通车”升学平台;八是海外校友会平台;九是依托我校管弦乐团展开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厦外管弦乐团近几年到过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十是依托AFS、YFU和CPH等组织展开的国际交换生平台。

每年都有很多外国教育团体到厦外参观交流,每年厦外学生和国外学生都借助国际交流项目进行短期或一段时间的互访交流活动。交流推动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外注重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成为厦外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交流扩大了厦外师生的国际视野,加深了对跨文化的理解,为师生了解世界提供窗口和平台;交流增进了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友谊。厦外与其友好学校交流项目大都由双方组织学生志愿者接收交流生到自己家里,交流生每天与志愿者同吃、同住,同上一堂课。朝夕相处和深度交流不仅为学生伙伴搭建了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契机。每年也有十多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直通车”项目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鲁昂工程师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科学校、日本立命馆大学及日本立命馆太平洋大学录取。

厦外正像媒体报导那样:“对厦外师生而言,与国际友人打交道已不是新鲜事,在国际交流团来访高峰期,校园几乎像个‘小联合国’,中外学生一起上课、生活,感受不同文化。”“操场上,美国学生玩“绑腿跑”不亦乐乎;体育馆里,法国学生太极打得有模有样;教室里,菲律宾学生正挥毫泼墨练中国画„„短短一个星期,厦门外国语学校校园里多了不少‘洋学生’,来自美国、法国、菲律宾的交流团相继来访。此前,尼日利亚教育代表团、马来西亚校长访问团、美国哈佛西湖中学总校长刚刚结束访问。”

2.引进中外合作项目,为出国深造学生提供服务

为加强中美基础教育交流,引进美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国际性复合型人才,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厦外于2009年秋季与美国林登高中合作创办中美高中实验课程班(每年招收90名学生),引入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Honors、PLTW(Project Lead The Way)等课程。并提供英文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美国历史(US History)、经济学(Economics)、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课程让学生选学。AP课程涵盖自然科学、数学、英语、外语、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侧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研究习惯,是美国大学入学申请中最重要的评估项目;Honors课程强调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是美国高中为优等生开设的课程;PLTW课程是美国高中和大学在工程技术、工程数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衔接课程,为未来的工程技术、工程数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大学教育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提前获得美国大学学分。中美班同时开设中美课程,中外教师共同授课,学制3年,学生修满高中学分,成绩合格,颁发厦门外国语学校或林登高中毕业证书。学生可申请入读美国大学,也可参加高考进入国内大学。自2009年开展这一项目以来,厦外已经有四届毕业生。无论是高考还是海外升学的学生都表现优异。海外升学的学生100%获得录取,平均每人拿到三份以上录取通知书,近80%学生进入伯克利大学等美国前50强名校或世界百强大学。

目前,厦外准备将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提升为中外教育合作学校。在海沧台胞投资区、厦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厦外拟与英国卡的夫大学合作创办厦门第一所独立办学的中外合作学校,合作校面向国内外招收学生,开设国际课程,高中毕业后直接申请国外大学。

3.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教育要“多样化有特色发展”。2006年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我校便确立了学生的“八大学习领域”: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学校开足开齐所有学科课程,每门课程归纳为“基础课程、外语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特选课程”五大课程类别之一。在学好基础课程和外语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发展潜质和国际化人才要求,自愿选择学习“以国内高考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外语类保送选拔考试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申请海外大学留学必需科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中对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学孔子课堂课程体系”等六大课程体系之一。此外,厦外还在高、初中六个年段开设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四个小语种班。形式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4.借助多元文化的社团活动,提升师生各国文化的理解力

厦外除国际教育交流外,还借助全校性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体会、体味中感受各国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国际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全校性活动每年举办两次,一是外语十佳歌手赛;二是为期近一个月的外语节活动。厦外学生会管理下的学生社团有五十多个,不少社团活动是在外语情景下开展,如模拟联合国协会和模拟商业竞争比赛。厦外已连续主办七届福建省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模联协会和商赛学生常年参加国内北大、复旦、外交、深圳等模联和商赛活动,模联协会联合世界顶尖大学举办“2013厦门外国语学校―麻省理工学院领导力冬令营(SLP)”。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厦外组织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协会主办的全美高中生数学建模联赛(HiMCM)、由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比赛CTB(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大赛)。

5.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逐步推进学校办学国际化

推进学校学办国际化重要指标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在当下公办校人事制度未改变情况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有困难的。厦外通过三个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本土教师通过外派交流培训提升国际视野;二是招聘具有海外求学背景的教师到厦外任教;三是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经过多年努力,厦外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多元文化和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

2001年至今,厦外有近100位教师通过海外游学夏令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外培训,汉办组织的海外汉语教师选拔,姊妹校交流等渠道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等国家访问,交流,学习,考察,有力地提升了本土教师的国际视野。目前在厦外任教的外籍教师有近30人(含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打破行政班建制,实现走班制,更需要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走出有厦外特色办学之路。未来十年,仍然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学国际化,我校必将保持长久的增长动力,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中。

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困惑

目前,在办学国际化的旅途上我们也有三点困惑。一是如何主动适应信息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网上查询;“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可以借助远程视频和语音翻译等技术来完成。届时,语言交流能力、海外留学背景都不再是国际化人才基本要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变化。二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公办校学生高中毕业后想到国外大学深造的需求。要满足学生出国深造的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应的国际课程,不少课程是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或外国教师的,这部分的费用学校很难承担,向学生收取是违规行为,让学生到社会补习机构培训既不便于学校管理,质量也不一定有保证。三是国际化教育是否应坚持体现在课程里、活动里、校园里。毕竟,完全割裂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于不同校园里、活动里,很难有较客观的国内外课程的比较,而一旦如此,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些困惑都亟待解答。

(责任编辑甘璐)

下载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认识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面向我国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及其人才需求,结合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特色,探索和总结了国际化......

    浅谈企业人才培养问题

    浅谈企业人才培养问题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管理者是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俗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管理的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已经成为......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金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论文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xxxxxx信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08xxxxxxx 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xxxx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美元的币值出现了明显的......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共五则)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日益明显。国内外人才市场上对具备高级技术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明确国际化的......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新疆俄语人才培养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新疆俄语人才培养国际化 摘要:本论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多角度诠释“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俄语人才培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一部分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学院 从2004年开始,为适应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一个尝试,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

    调查报告-人才培养问题-2011-10-9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调查报告题目人才培养问题 完成人姓名宋浩然系别管理系 专业财务管理班级2011级7班指导教师王建生 完成日期2011年10月9日人才培养问题调查报告 宋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