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

时间:2019-05-15 09: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

第一篇: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

新形势下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问题与解

2016-10-30 20:25 来源:期刊 点击:

1次

摘 要:中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仍旧存在生源质量差、社会舆论不佳、专业定位不准确、软硬件环境不健全、师资队伍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职校需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改革考核制度和教学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切实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酒店需要的人才。关键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中国现代酒店业发展现状

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酒店行业经历了初创期、稳步发展期、飞速发展几个阶段。酒店数量大量增加,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由于政府部门的推动,部分省市把旅游业发展当作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提出每个县必须有一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中心城市、三大主题景区必须有一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的要求,这极大推进了中国酒店数量的增长。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分工细致,酒店数量的大量增加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先立足于基本服务技能,后来注重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再到现在重视个性化服务、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学校教育也应贴合社会岗位的需求。

二、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低,是社会公认的看法,很多中职校录取分数线极低,甚至没有录取线,导致中职生源普遍成绩较差,问题众多。

(二)社会舆论问题

很多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一再萎缩,除了整个社会生源不足外,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问题。有些家长禁止学生报考酒店管理专业,他们认为,酒店专业的学生以后就是“端盘子、伺候人”。这导致有些地方中职院校已不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

(三)专业定位问题

许多中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不够明确,将酒店专业和旅游专业混为一谈,合班上课,且课程内容一样。学生在“2+1”培养模式下,很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消化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201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将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和大专本科院校有别,中职校应以培养一线服务员及基层管理人员为主,注重服务技能的提高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而大专、本科院校应培育更高层次的学生。

(四)软硬件环境问题

很多中职校为实训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许多学校缺乏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大多学校实训室条件简陋,设备不全,如酒店专业的餐旅实训室,仅摆设了两三张圆桌、两三张床铺,实训课上学生只能分批实践,当一些学生操作时,其他学生只能观摩,课堂秩序难以管控,实训效率不高。为解决实训难题,很多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合作协议,实际上在正常课时安排学生去酒店实习并不易行,若在酒店经营繁忙期,如周末、寒暑假等,学生在酒店充当了劳动力角色,并不能进行很好地实践。

(五)师资队伍问题

在中职学校中,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实际上,很多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在“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在企业实践并取得技能证的很少,大多是直接考取技能证,并未真正在酒店进行实践;还有部分专业教师由其他专业转来,对酒店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因此,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学。

三、解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职业素养

现代酒店业的人才流失率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旅游业自身的问题、社会观念问题、酒店自身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从业者。中职酒店专业的毕业生在上岗就业前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初入行业时明显感到不适应,易对酒店的约束管理、酒店人事环境、酒店岗位职责等缺乏心理承受力,从而造成从业流失。因此,中职学校在招收酒店专业学生时,应对酒店专业的特点、要求、就业方向、酒店行业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报考时能有较明确认识。入学初,酒店应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礼仪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比如,开设礼仪课程,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着正装、穿皮鞋,男生须打领带,发型及仪容仪表要求完全按照酒店业人士的标准。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到彬彬有礼、绅士有范。作为酒店实践的第一步,酒店要安排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让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素质要求有大致认识,使学生树立起从事酒店业的信心。

(二)提升职业技能

酒店服务技能是员工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营销能力、公关能力是现代酒店人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时,应考虑到企业需求,在保证基本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开设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饭店营销、心理学、英语口语等课程。另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营养卫生知识等也都有助于提

第二篇:酒店人才培养与管理

酒店人才培养与管理

(旅游管理09(1)班,龚杨)

摘要: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酒店行业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且使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中稳定下来,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课题。本文章从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初期能力培养以及从事酒店工作之后如何防止人员流失并进行进一步的管理进行分开阐述。关键词:酒店;人才;培养 ;管理

一、初期酒店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大格局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酒店业作为旅游三大支柱之一,得到了迅猛发展。

酒店有其特殊的行业性质。首先,作为服务行业,工作性质就是为客人提供服务,绝大部分酒店专业毕业生进入酒店企业后都是从基层做起,与顾客直接接触,面对的人际关系复杂,很多毕业生难以很快适应;其次,在社会的潜意识中,又难逃千百年来的低层次职业的旧观念,使毕业生对行业信心不足,最终造成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国内酒店行业的专业从业人才少,高层次管理人才紧缺的局面。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种情况下,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高校遍地纷纷建立,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看似得到了解决。但在事实上,酒店专业学生从本专业流失的比率连年居高不下,酒店人才缺口依旧巨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和初涉酒店行业后对工作内容和行业的认识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而差异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表现出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后的高“流失”现象。

(一)、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初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导

自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很多学院一直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过高的专业目标定位对学生的从业心里产生了误导,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心态不稳。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是管理专业,就应该去酒店做管理工作,不用从基层做起,结果要当服务员,巨大的落差,使他们离开酒店,选择其他行业。

2.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较传统

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也缺乏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

上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在教材的选购上,缺乏标准,有的教师干脆就自编教材,开设课程,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因此使得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3.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较单一

在教学环节上,很多学校仍以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为主,即使安排实践课也是走走过场,由于国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实习酒店,而更多的是拓展和社会酒店的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校方与合作实习酒店之间的目的差距较大,双方利益点不统一:酒店希望接收免费、廉价的劳动力,学院一厢情愿的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学到很多东西。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通过实习没有达到技能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何做好校企合作,达到双赢是需要高校和酒店业共同投入解决的问题。

4.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未兼顾,职业意识培养未得重视

酒店业一般都将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作为选聘员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酒店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素养、语言能力、服务水平和其他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尤其是学生情商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缺乏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无法很快的转变、适应新角色,缺乏良好的与客人的沟通的能力,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主管的人际关系。同时由于缺乏职业意识的培养,对职业的认同度较低,职业忠诚度不高。

5.毕业生回笼教育、反馈机制未建立

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和母校的联系中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也没有相关的渠道沟通感喟,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只能选择继续出国学习酒店管理,通过接受业内闻名的专业酒店学校系统培训和实习,谋求职业道路上更好的发展,而更大一部分毕业生则选择离职跳槽,另谋出路;学校由于缺乏反馈机制,没有发现潜在的专业人才培养危机。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初期培养的几点建议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准确

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也不是理论管理知识较强的学术家,而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掌握了一定的一线服务操作技能,又擅长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

2.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

根据酒店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以及一些实用性很强的热门课程应不断推陈出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将课程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值得借鉴。

3.坚持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的教学原则,走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

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学生们普遍都感慨:走上社会才知道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应该确定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现在想再次走进课堂已经不可能了。这是现在大多数职业学院存在的通病,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首先是对专业本质不清楚,其次对社会需求不了解,表现出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目标,对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不够重视,缺少刻苦钻研精神,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竟然是能通过期末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很难学专学精,很难将所学至于所用。这也是学生不能胜任酒店工作的主要原因。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入手。

4.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酒店使用毕业生时最初大都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上,这也符合企业用人的一般规律,许多学生会在实习初或工作初因为酒店基础工作的辛苦而跳槽或改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在学生刚进入专业学习时,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酒店工作的本质特点。帮助学生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避免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 “眼高手低”问题,强化职业责任心。特别是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联系酒店实际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强调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在校内的教学中增加语言类和心理学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期间多开展一些社会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5.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回笼教育、在职培训机制

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以后,由于角色的转变,肯定会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还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此,他们会迫切的需要能重回学校充电,接受新的知识和学历,而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普遍关注不多,没有树立好为毕业生酒店生涯提供规划的意识,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开设讲座,与国际先进酒店举办短期培训班,承办职业认证考试等诸多途径,提升社会办学与服务能力,使得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仍然享受到母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对一些毕业生进行心里疏导,从侧面减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举不下的现象。

二、后期酒店人才流动与管理

目前我国酒店业,人员流动颇为频繁,人才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据调查,二星级酒店员工流动率为25.64%;三星级酒店员工流动率为23.92%,四星级酒店员工流动率为24.2%;五星级酒店为24.1%。

对于酒店服务业来说,员工流动率控制在15%以下较为合适。另外据调查,酒店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酒店工作的第一年流失率高达60%,两年后只有15%的人还留在酒店。这种状况令人非常担忧,酒店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忠实的酒店员工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人才流动的原因

1.较低的薪资待遇

酒店员工在社会劳动市场中薪酬属于较低水平,不具备行业间的优势。因报酬问题造成人员流失的占所有原因的49%。很多员工选择酒店业的初衷是为了追求一份可观的收入,而酒店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大幅下降,员工的薪资待遇也随之降低。当实际的收入与他们期望值有一定差距时,员工就会选择离开。

2.不能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

酒店是服务性行业,员工容易对长期的重复性强、繁重的服务工作产生厌倦,当酒店的一些岗位缺乏挑战性,没有发展空间,加上晋升通道狭窄时,他们会感到在酒店的职业生涯已经没有提升,为求更好的发展而另谋高就。

3.忽视员工的情感需求

许多酒店过分强调个人服务组织,管理者在分配工作时不考虑员工的性格、爱好和特长,盲目安排工作,导致一些员工工作热情减弱,工作效率降低。

4.忽视员工的培训

根据美国饭店协会对纽约州饭店业的统计,培训可以减少73%的浪费;未受过培训的员工所造成的事故数量是受过培训员工的3倍,受过培训员工的流动率是未受过培训员工的一半。这些数据表明,培训员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5.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酒店各种规章制度中,大多以处罚性内容表现出来,员工不能主动参与到管理与服务中,使员工萌生去意。

(二)、应对人才流动的管理措施

1.建设酒店企业文化

酒店文化是酒店的灵魂,良好的酒店文化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文化深厚的酒店里,每个人都愿意了解并支持酒店的目标,有着明确的使命感。酒店只有将员工利益与酒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员工在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工作时,那么酒店的利益也会尽可能地趋于最大化。并且使

员工更加热爱和忠诚酒店,有效减少了员工的不合理流失对酒店造成的损失。

2.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酒店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工作效率和职业道德水准,并培养其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目标,建立“全员性,低重点,高视点,最优化”的动态培训体系。并且每一类培训项目都要列入培训计划,都应有组织按计划地实施,实施过程中都要切实可行。

当员工把参加培训当做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时,也就不会因为缺乏组织支持而频繁跳槽。一方面,内容广泛的培训有助于员工增强归属感和愉快感,员工喜欢培训所带来的挑战,减少了长期重复同样工作而产生重大厌烦情绪,增加了新鲜感;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

3.完善考核与提升机制

有一项对近万名饭店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员工是因为对前途不满意或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才离开酒店,特别是优秀员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酒店应完善考核与提升机制。一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将酒店的考核标准与服务质量标准统一,不能只根据企业的经营实绩进行考核;二应让员工了解业绩考核的内容和程序,让员工实时地监测到自己的业绩,同时,管理者还应该集思广益,及时改进考核工作;三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表扬、奖励和提升的机会;四是坚持公正的考核原则,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贡献得到了公正的评估,使员工可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只有公正的企业才能吸引优秀的员工,才能培养出忠实的员工。当酒店职位发生空缺时,首先应该在酒店内部进行公开招聘补充,店内无法补充时再从店外招聘补充。让员工产生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提升机会的观念,那么将大大提升员工的士气与忠诚度。同时,酒店为每人职位设立几个不同的等级,优秀的服务人员可能通过晋升级别来增加工资,而又不必脱离服务第一线。

4.建立公平竞争的薪金制度

在员工待遇上,酒店首先是付给员工的工资基本上应该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奖励计划上,依据自身经营业绩做决定,尽量缩短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的程序,争取独立决策奖金与薪酬制度的决定权。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物质并不是唯一的激励形式,对许多员工来说,精神鼓励、发展前途、提升职位、培训机会等更加重要。

三、结语

中国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与国际酒店业接轨,要作的努力还很多,从促进我国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探讨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势在必行,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将有益于提高我国高校酒店业人才培养水平,为不断发展的酒店管理业提供更合格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泽光.中国旅游酒店的机遇与发展-论加入WTO后旅游酒店的走向[M].北京:

[2]邹统钎.现代饭店经营思想与竞争战略[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3]王小荣.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X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J].广东科技,2009,(22):5-6.[4] 陈颖.现代酒店的新型培训模式[J],人才开发2004(8)43-44

[5]李晓丹,吴杨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酒店忠实员工[J],商场现代化,2006(2)263-264

第三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人才培养问题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人才培养问题

1摘要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不同行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文章从会展人才培养的类型、目标、现状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这个问题进行粗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人才培养;对策2Abstract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isanall-aroundindustry.Involvedtomuchmoremajor.Differentindustriesneedvarityexpertise.Thiswillbringforwardhigherstandardintrainningtheexpertise.Thistextthroughthemanneroftrainexpertise,targetofactualityandcountermeasure,suggestionsfourfactorstoanalysetheexpertiseinChina’s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andbringforwardrelatilycountermeasuresKeywords:

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trainningtheexpertisecountermeasures3会展业是一个集商品展销、经济洽谈、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旅游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教育项目较少,因此,人才问题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之一。随着现代会展业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加大,包括培训和学历教育在内的会展人才培养成为众多培训机构和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国已有很多院校设立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体系设置方面都不够完善,使得会展人员的培养质量不高。因此了解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构建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一、会展人才分类与能力素质要求

1、会展人才的基本类型①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其成长体现出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特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强。而国外把会展业人才划分为基本的三类,即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型人才[2]。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属于会展业高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型人才主要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人才。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支持型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包括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的作用。会展业三类人才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三类人才通过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或展活动的顺利开展。

②近年来,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会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急需会展综合管理、会展规划设计、会展操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既懂会展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会展管理,又具有会展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会展人才按需求来说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会展人才。不同类型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有会展管理人才,也有会展工程人才,两者需求量都很大。(2)

会展规划咨询人才。目前很多城市需要会展规划咨询和管理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很紧缺,培养的难度也相当大。(3)

外向型国际会展人才。随着逐步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精通进出口

贸易、海关业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与国际法的外向型会展人才。(4)

会展科研人才。会展需要科学研究,包括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从总体讲,我国的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与缺少会展科研人员有关

2、会展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会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总的要求概括为“博、精、深”。其中“博”是指会展从业人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精”是指会展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会展业务操作流程;“深”是指会展工作者要深入掌握会展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并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3]。这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具体而言,会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4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才刚刚起步,虽然我国会展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催生了几轮高校会展教育的热潮。特别经过短暂的孕育期,2004年我国会展学历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要办好会展教育决非易事。目前的会展专业招生、会展教材出版、会展培训等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当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看待。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我国的会展人才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分阶段培养。无论是“重教育,轻培训”的观点,还是“重培训,轻教育”的观点,一样都失之偏颇。我们应借鉴旅游行业的经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提倡学校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将会展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与会展企业合作,学校将优秀会展人才推荐给企业,同时,会展企业也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改善和完善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现状.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会展类专业的高校已有27所(其中本科3所,2004年已招生的本科仅2所),2004年秋招收新生在2000人以上(其中本科138人)。

现阶段我国会展专业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历层次:专科占压倒多数目前我国已开设会展专业的27所高校中,仅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3所有本科专业,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今年还未见招生。在2000人左右的2004年秋招收新生数中,本科仅招收138人,仅占7%。

②高校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主在27所院校中,高职院校为16所,占60%。其他非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都是招收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

③地区分布:长三角地区领先全国长三角地区的会展高等教育领先于全国,明显超出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3市有16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占全国的60%,且招收本科生的高校悉数在上海。

无庸置疑,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教育中心。杭州的会展教育也已成气候,不仅其会展专业开办早,且招生数量多而稳定。杭州2004年招生数要占全国的16.5%,明显高于其会展业在全国的地位。

④始招年份:

2004年最多在已明确始招年份的23所高校中,就有17所是2004年才开始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要占总数的3/4。可见2004年是会展教育大发展的一年。

⑤专业开设基础:大体可分4种类型5(1)在原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该校1980年就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外贸专业的学校)、树人大学、上海外贸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外经贸学院等等。

(2)在原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

(3)在原艺术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

(4)在原外语类专业基础上或直接从会展类专业起步。如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等。

3、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各相关专业会展方向的高校已有30所,招收新生应在1500人以上。

4、现阶段我国会展方向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依托专业以管理类为主,尤以旅游管理专业居多在依托专业中,管理类专业要占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最常见。这是因为旅游和会展这两大行业本身就具有密切联系,而且旅游人才和会展人才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会展方向所依托的专业很分散。英语、广告、国际贸易、公共事务管理、艺术设计,甚至文秘专业都可开设会展方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会展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②方向名称五花八门,各校侧重点不一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切入会展的角度各不相同。从方向名称上也可看出其不同的侧重点。

如设计、会务、经营管理、策划管理、会展旅游等等。

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会展专业课程或多或少虽然各地各校差异巨大,但是在教学组织上,“专业课程+会展类课程模块”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了。然而各校会展课程多的可以开到15门左右,少的却只开1-2门。因此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家学的都是会展方向,但是实际对会展专业的了解和接触差距会很大。

④培养人数不定,走一步看一步与会展专业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大多数学校要在高年级才让学生自己来选定专业方向,因此是否选择会展方向决定权在学生手里。但是由于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学生选择会展方向的人数应该不会少。

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1、会展人才培养模式①正规学位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会展管理和会展工程专业和方向本科教育的院校有十多所。另有几所重点高校招收会展管理、会展工程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此外,还有广州发展研究院会展产业研究所、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中国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会展与服务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东方会展产6业研究所、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贝克会展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会展研究所等十家左右的研究机构。

②会展职业教育培训。在这方面,国内还没有权威的数据,但据初步统计,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会展短期培训就有十次,培训会展人员近千人。

③有关资格认证体系。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的注册会展经理(CEM,CertifiedExhibitionManagement)认证培训包括会展经济分析、会展危机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地选择和规划、会展服务承包商管理、会

展后勤管理等课程,业内反响良好。

2、会展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①会展课程设置科学化:由于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会展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和教学设施及条件所限,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还远远不够,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对会展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实践,体现会展的共性和我国的特色。会展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几个原则:(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符合业界需要的课程;(2)符合学科规范,如果你主要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那么在基础课上就要以管理学的体系为基础;

(3)要与国际接轨,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积极吸收德国等欧洲国家有关协会和高校的相关课程。

②会展课程设置国际化: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应该摒弃“中国特色”,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而且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立足国际化,而不是本土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既能经营管理中国的会展企业,也会经营各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从长期来看,我们还应该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向世界会展业输送人才。当然,强调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体现一些“中国特色”,在具体课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制度变迁背景,地区布局,资源布局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等,而这些在“国际化”的课程中往往是学不到的,但在中国举办展览与会议又都是必须了解的。

③会展师资应该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目前参与会展培训的讲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缺陷,而且没有培训经验,容易造成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全国没有一整套会展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会展教育、培训师资更缺乏及时、有效、权威和系统化的评估,这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建立全国性会展师资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系统,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为会展人才的培养打下结实的地基。

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1、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即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企业教育联手,优势互补。不同类型的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高校是核心,7将主要承担会展的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等任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会展辅助型人才;而行业协会和企业主要从事的是技能培训短期的在职培训,学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坚持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国内的会展教育可以考虑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以便同国际相关教育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中国会展业将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会展人才将备受瞩目。同时也可以考虑与国际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以充分占用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外开展校企联合,高校与从事会展策划、经营管理的会展企业开展合作,即为研究工作建立网络,也为教学工作搭建时间平台,从而增强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实施模块化的会展课程设置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师资还是教材规范和课程设置都很不完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展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新新岗位不断涌现,会展人才需

求层次越来越丰富。

针对这种情况,会展专业教育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随时把握市场脉搏,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在课程是指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实施模块教学[4]。

加大创新性的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它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从事会展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属于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不系统,实践经验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肯定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在当前会展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邀请资深的会展经理人加盟会展教育队伍,是解决会展师资却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应该整合兄弟院校的会展师资,联合进行会展课程攻关,提升会展教学研究水平[5]。

同时,我们要鼓励从事会展教学的教师去会展业发达的会展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与进修,以提升自我。鼓励专任教师到会展企业去挂名实践,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在企业里学来的实际经验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获得会展得罪子女行业动态,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会展理论研究将会有非常大的益处。

第四篇: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酒店管理、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义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1.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酒店业处于卖方市场,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是当时业界的首要问题,具备良好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的服务人才是最迫切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不再是个问题。当今酒店业直面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如何树立品牌特色、实现集团化经营,如何提高管理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的问题。酒店经营管理决策,大到发展战略、投资规划,小到服务产品设计、客房价格确定等等,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而不能单凭经验来决定。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其一,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掌握了一定的一线服务操作技能,又擅长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理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国际顶级酒店品牌云集、服务操作技能人才储备丰富的深圳,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首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第5层次,但分列为A类(5A)和B类(5B)。A类的课程计划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而B类的课程计划则为“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以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

1明显的差异。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当然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以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生产操作,而技术型人才则应用心智技能完成生产工作。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更要善于将技术(或经营管理)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或管理过程与结果),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用以改进技术与工艺,完善产品设计。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也并非仅限于专科,因此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等同于“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将高职教育做了简单化处理了。

其实,酒店一线基础服务操作几乎没有多少技术与知识含量。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层面的东西已经变成为显性知识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与中等职业教育雷同,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另外,我国目前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大专层次的做法,实质上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边界赋予了较大的弹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操作层面,完全是走入了误区。技术管理型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才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现实目标。

二.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1.课程模式构建的主要思想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就是酒店管理专业告知性、识记性、实践性三类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方式。告知性课程是专业相关知识课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识记性课程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能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而实践性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与技能。对这三类课程的不同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便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要重点突出以下思想:

第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评价的三大要素,而对 “能力”的强调则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这种“能力”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学习、创新与创业能力发展。酒店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搭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心智技术能力和突出的动手能力为核心,兼顾必要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素质培养。

第二,要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强调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调酒技术等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与适度深化,在高职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中,完全可以将其与服务实习整合到一起,作为“将教室搬到企业去”、在企业学习与提高的一门综合课。

第三,要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变化。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和劳动岗位素质要求的变化,这在日益国际化的酒店行业更加显著。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要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变化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2.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按照课程建构的以上思想,运用岗位分析和职业群集分析法,我们研究了广州白天鹅宾

馆、亚洲国际大酒店、深圳南海酒店等五星级企业相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综合深圳市多家高星级知名酒店的建议,构建了包含“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操作技能”、“职业核心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三大模块六个类别课程,见表1所示。

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酒店法(经济法)三门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模块开设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模块分成三个小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是中职课程的延续与拓展,可以整合成一到两门综合实训课。方向拓展课程为选修课,为学生相关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技术管理型人才的“核心技术能力”设计,较好地贯彻了“多元整合”的思想。如《市场营销技术》包含了市场营销与收益管理的技术内容,《酒店应用会计》将会计学原理与会计软件应用揉和为一体;《服务设计与管理》涵盖了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酒店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统计与决策技术》也整合了统计软件操作、统计分析与预测以及管理决策技术等内容。

从课程性质来看,表1所示的课程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基础理论模块三门课是纯粹的理论课,“食品营养与卫生”是知识课。除此之外其余课程(不考虑素质教育模块课程),即便课程名称与普通高校相同,也都是实践课而非知识理论课。其中基础技能课程和“中西菜点制作”是纯粹的操作技能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拓展的其它课程都是以具体的心智行为为目标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实践课。

表1: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三.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自身已有经验,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由学生者自己实现的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目标,“协作”和“会话”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情境”主动地搜集信息资料,积极探索分析,把学习内容尽量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并通过协作交流与讨论过程,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相对应,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生硬地从外部对其实施知识的“填灌”。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当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长新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组织学习协作和讨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2. 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巧妙设计教学情境,积极推动协作与会话,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意义建构的承担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教材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对象,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并运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比较成熟、可以在酒店管理专业各模块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典型方法有:

⑴.支架(scaffolding)教学法。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支架),籍此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技术能力像沿着脚手架一样一步步向上攀升。教学环节包括:①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搭脚手架);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③让学生独立探索与分析;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⑤对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⑵.情境(situated)教学法。即“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选定某个典型案例或真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假设;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交流~效果评价。

⑶.范例(model)教学法。所谓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的环节是:①掌握“个”的阶段;②探索“类”的阶段;③理解规律的阶段;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四.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1.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

从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看,瑞士模式最为典型国际影响也最大。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拥有多所世界顶尖的酒店管理学院,如洛桑(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蒙特勒(Hotel Institute Montreux)、理诺士(Les Roches Hotel School)等。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者、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产自”瑞士。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读交替”方式;每学年安排一个学校学习期和一个酒店实习期,学生在学校学习21周后,紧接着进行4~6个月的酒店实习。实习内容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并随着各学期学习内容的深化而变化。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推动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一体。

此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越

来越受到重视。“产学合作”主要包括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等。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内最典型的方式是“订单培养”。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提供资金、场地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按照“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但“订单培养”也容易忽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综合性与适应性特征,造成“岗前培训班”式的错误培养倾向。

2.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由于国情与教育体制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方式方法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作以下安排:

⑴.“121112”培养方式

将学生三年的教育时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个学期(1.5学年)。第一阶段以专业基础教育为内容,头两个学期学习基础理论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第三个学期加上暑假两个月共6~7个月时间,进入酒店一线服务岗位进行服务实习。服务实习以基础技能模块课程为内容,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学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实施现场授课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业务水平积累服务工作经验,并启发学生的技术管理思维为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阶段以专业核心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前两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管理心智能力;最后一个学期又回到酒店进行技术管理岗位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方式借鉴了瑞士经验,既突出了技术管理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好一线服务操作工作,而且能很快胜任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

⑵.“2+1”培养方式

“2+1”的培养方式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阶段,为期两年,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在学校的两年时间要学习完三大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其中部分课程由酒店参与设计和组织实施。第二阶段是以酒店为主的教育阶段,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相融合,主要由酒店根据自身的岗位技能技术要求组织安排。学校协助酒店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将教室搬到酒店”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这种培养方式针对目前“订单培养”的优点与潜在问题而设计,兼顾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程。但这种培养方式下,学校与酒店方面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学校应将两个阶段的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积极参与、科学规划,丰富并协助酒店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国良、谢雨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专科)培养目标分析及改革实践[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0~96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6)下

[3]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150~151

[4]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7~24

[5]万建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58~60

[6]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20~23

[7]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theory/constructivism.htm

[8]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2

[9]凯旋世纪酒店管理规范编委会,凯旋世纪酒店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1

第五篇: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探讨

摘要: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中职校怎样凭借自己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呢?本文结合中职校的现状,从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校;中职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措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中职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中职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1、关于人才观的看法。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是视角不同。企业除了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需要进行一些岗位细化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企业文化,面试者对人才性格的感情认同、直觉等来决定用人标准。其中职业素养要求相当重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诚实守信等。物超所值的人才永远是企业所渴望的,所以复合型、具备大局观、系统化思路强的人才或者说具有相应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企业非常愿意聘用的。

2、企业需要的中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首先是技术能力。包括与人性有关的素养,例如自信心、勇气、胆量、敢于尝试、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1-

式、幽默、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等。其次是与岗位有关的素养。例如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办公软件人员应该掌握的编辑、排版和打印能力;销售支持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工作内容,等等。

二、中职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网络管理员等方面,中职教育较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成本、时效、从业者就业满意度、企业人力成本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

1、硬件条件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台数、互联网、网络设备、师资力量不足、知识陈旧,没有行业从业经历,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缺少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行情的灵活应变能力。

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名称混乱,办学重点不突出,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实际,也没有反映生产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

3、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教材资源奇缺,大部分中职校采用偏重理论的大专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有许多知识对于中职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还有许多知识对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软件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4、教学、实习方式不合理。中职校的课堂教学总体原则是适宜、有用、有趣。许多学校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学生希望“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是有用的”,或者是“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中职校应在专业分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适应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此外,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缺少企业实训基地。

三、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中职校应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点最值得借鉴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本位。加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让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让用人单位选择到急需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

大化、合理化。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与课程设置没有瞄准变化的市场需求。

3、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通过课程开发,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让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动力,贯彻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职业需求,按专业化、行业化设置构想,对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以及一些被淘汰与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4、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能力培养和能力考核。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应注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如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等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利用假期完成小论文、设计小程序等,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当减少闭卷考试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通过更多的实验项目和实施成果对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

5、引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学分制等理念,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田,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三方沟通互动,适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到对口公司实习,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就业作好铺垫。

四、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

1、中职校人才培养观念需要清晰定位。了解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然后对人才培养策略做出清晰定位。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存在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2、对中职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再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是更新特别快的一个专业,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尽快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积累,即通过校企合作,大量参与工程,提高教师授课的实用价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改变成动态圆桌式的教

学环境,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动、团结、协作的力量。

3、实行产教结合,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反映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注重其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根据企业用人“订单”量身定制,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4.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决策分权化。中职课程设计多方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单位、教研组、专业组或专业部门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中职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比较普遍。

(2)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总目标表述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尽可能行为化。目标必须合理,经反复研究,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

(3)课程理论适度化。对理论课的要求是少而精,够用为度,大胆进行取舍。

(4)课程设计动态化。根据客观需要,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

(5)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达到模块最大利用,方便动态管理。

5、建立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任务、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支持教师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见习或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6、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模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利用“项目教学”法,即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所需的流程。

7、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中职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对中职校学生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是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实验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实验室内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有利的。

8、加强人文关怀,提供职业规划服务。

学校可以独立完成,或由校企联合完成。配有专职的职业经纪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基础素养、性格偏好,按照市场上的岗位要求,帮助学生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提供短期职业机会(实习、首次就业、跟踪服务)。

总之,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职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2]秦虹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3]邢晖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下载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服务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篇

    酒店服务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内容1、专业名称:酒店服务与旅游2、专业内容旅游是指旅行者由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一个迁移过程,以及在次过程中发生地吃、......

    酒店管理与旅游专业

    酒店管理与旅游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东莞及周边发展需求,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导游讲解技巧、酒店服务管理知识从事与......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以上学历者,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现代酒店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诸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事业的改革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在我国遭遇生存的危......

    试论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问题

    试论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 李秀勤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 10911班; 安徽合肥 230051)摘要:近几年来,管理不再像过去一纸严格不可动摇的规章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收对象与学制1.招收对象:(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2.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本专业培......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问题分析(大全5篇)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问题分析 曾 华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实际操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

    2016年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阶段性成果(精选五篇)

    外资企业管理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 建设项目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外资企业管理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