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实施方案
绿春县戈奎乡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
示范乡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红发[2010]31号)和《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镇建设实施方案(红政办发[2011]27号)的文件精神,绿春县戈奎乡被列为第一批州级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之一,按照“三年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为确保戈奎乡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有序推进,结合实际,特制定绿春县戈奎乡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整乡推进、连片突破为主线,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关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一次规划、整体推进、综合开发。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投入和长效管理机制,扫除旧貌,巩固提升前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示范带动,整乡推进,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力量搞好示范村道路、水利、农田、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确保农民受惠。
(二)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依托元绿二级公路和戈奎乡特有的哈尼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各种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民族生态旅游特色村。同时,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大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群众为主体,鼓励农民多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励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家园,合力推进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别不同类型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兼顾民风民俗,着重在现 2
有基础上开展综合整治,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
(五)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和各村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村庄,适度有序集聚,充分保留村庄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居住文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防止千村一面。在此基础上,坚持集约利用土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期分批,扎实有序地推进示范村建设。
(六)坚持统一政策、统一实施、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考核验收、统一奖惩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2011年,戈奎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的工作目标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施二级公路沿线的托牛、加梅两个村委会。通过实施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使受益的村寨实现“十有”目标,即:有通村公路;有干净整洁的村内硬化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室或活动场地;有卫生公厕;有公共沐浴室;户有内外整齐干净的住房;有广播电视;有稳定可靠的产业;有好的管理制度。
同时,依托元绿二级公路和戈奎乡特有的哈尼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村,其中,重点打造托牛、加梅、格马村民小组重点旅游特色村,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示范带动,推进戈奎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建设内容及资金筹措方案
2011年,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项目实施托牛、加 3
梅2个村委会12个自然村,覆盖933户,4042人。
(一)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项目建设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农村产业培植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农村群众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工程、乡村旅游工程六个部分进行。总投资1528 万元。
1.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民房改造 197 间(投资 826 万元);新建公厕12间(投资6);新建拉圾池 2 处(投资 6 万元)。合计投资 883 万元。
2.农村产业培植工程:培植生物产业(核桃)2000 亩(投资 58 万元);发展养鸡 10000 只(投资 28 万元);发展大棚蔬菜 30 亩(投资 54 万元);发展水产(鱼、泥鳅、黄缮)养殖(投资20万元)合计投资 160 万元。3.农村基础建设工程:铺设卫生路 3500 米(投资 73 万元);饮水工程 5 件(投资 45 万元);新建篮球场 3 块(投资 14 万元);村民健身场所1处(投资6万元);道路亮化工作1处(投资6万元)合计投资 288 万元。4.农村群众素质提升工程:制度建设 5 处(投资15万元)合计投资 15 万元。
5.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工程:新建公共淋浴室13间(投资39万);新建老年活动室4间(投资120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室1间(投资60万元);新建学新1间(投资30万元)合计投资 259 万元。
6乡村旅游工程:建设哈尼民俗传承文化馆1个(投资 4
20万元)。合计投资 20 万元。
(二)资金筹措总方案
项目预算总投资 1528 万元,其中:申请州级财政补助资金 100 万元,整合和统筹各种项目资金 909 万元,乡镇筹资 26 万元,群众自筹351 万元,一事一议79万元。
五、时间安排
(一)制定规划阶段:2011年3月上旬至3月底;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
(三)建设实施阶段:2011年4月中旬至2012年4月中旬;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
六、工作职责
(一)县级领导小组职责。统揽示范村建设全局,审核建设规划,协调、整合、统筹各部门项目资金,督促、检查和指导项目建设,确保示范村建设顺利实施和完成。
(二)县新农办职责。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收集并通报示范村建设进展情况,做好信息宣传,收集档案资料,组织项目验收,做好总结和资料归档,推广工作经验。
(三)县级有关部门职责。按照县级领导小组的安排,整合、调节、安排建设资金及物资,督促资金、物资落实到位,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参与各项建设,完成部门所承担的各项任务。
(四)戈奎乡党委、政府职责。制定建设规划,宣传发 5
动群众,管理资金物资,组织实施项目,落实各项任务,整理档案资料,做好工作总结。
七、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是州委、州政府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为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州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戈奎乡被列为全州第一批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镇之一,项目来之来易,机遇千载难逢。各有关部门、戈奎乡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将及时把思想统一到州、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实施这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作为各有关部门、戈奎乡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用项目攻坚的决战态势,全力以赴,精心安排,深入落实,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亮点,树好样板。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戈奎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工作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总揽,戈奎乡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验收工作。为切实抓好戈奎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工作,戈奎乡成立以乡人民政府乡长为组长、联系扶贫工作的人大主席、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农技、林业、水管、民政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 6
戈奎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项目的规划、实施等具体工作。各村委会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督促,并层层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责任人。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整合资金,统筹使用。县直各有关部门按照县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涉及农村的建设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各部门在申报项目时,加强协调沟通,尽量把建设项目安排在示范村,发挥整体效益,避免撒“胡椒面”。县领导小组做好项目申报的把关、审查。县新农办加强对农村建设项目申报的综合协调服务工作。通过整合资金,确保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资金的足额投入。
(四)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深入宣传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耐心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
(五)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县新农办定期组织开展对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给予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坚持标本兼治,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督查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全力保障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有序推进。
附件:绿春县戈奎乡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项目 及资金投入规划表(表1—表12)
第二篇:整乡推进上海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情况
追栗街镇整乡推进上海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追栗街镇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也是2009年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建设试点。两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浦东新区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追栗街镇整乡推进成为全省的成功典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力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一、基本情况
追栗街镇位处文山市东南部,距市区17公里,国土面积97.43平方公里,全镇辖5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66个村民小组,共2567户10943人,居住着汉、壮、苗、彝4种民族,少数民族占62.3%,属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镇耕地面积12916亩,人均耕地
1.2亩。追栗街镇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扶持、社会帮扶、全民参与、整村推进”的措施对53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规划实施。两年来,浦东新区共投入870万元资金,援建了松树坪、沙子坡、科麻栗、五家寨4个自然村17个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肉牛养殖、三七种植、天草桔橙种植、核桃加工厂4个等产业扶持项目,使650户2960名群众受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州委李培书记、市委黎家松书记亲自挂钩追栗街镇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在组织、规划、实施等工作中,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指导、亲自督办,州、市、镇均成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中细化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实行市级领导包村、镇领导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每个项目村有一个由市级领导、有关部门人员和指导员组成的驻村工作组,一包到底,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上海浦东新区及 1
各级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为群众理思路、谋发展、解难题,为试点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规划。镇村干部多次进村入户对村组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村情民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按“五化”标准(民居建设特色化、村庄绿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墙体装饰化)对进行“五有”规划编制(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民居效果图》、《村庄鸟瞰图》和《科技活动室效果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三)抓好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通过板报、标语、广播、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实施整乡推进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总体要求,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不等不靠,抢农时,争主动,注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大大缩短了工期。
(四)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培训骨干。为提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参加市、镇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增强业务和工作水平。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相互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强化部门配合与协作,严肃工作纪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资金管理机制,认真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按照资金物资“三制度、一公开、四对应”的管理要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四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对镇属单位和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村委会实行目标考核,制定目标考评方
案,实行年初制定责任目标,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两年来,全镇上海援建项目4个自然村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完成了进村道路、村内道路、危房改造、四配套建设、沼气池建设、水窖建设等项目,共发动群众自筹资金875.4万元,投工投劳10多万个工日。
(五)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攻坚克难。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着力整合专项资金、部门资金、社会资金、群众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实施上海援建项目建设。一是争取上海援建、省、州、市的扶贫项目资金,把扶贫资金捆绑使用;二是积极争取财政及对口部门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整合涉农惠农项目资金;三是整合信贷、企业和社团等社会帮扶资金;四是以镇为平台、村为重点、户为单元把各方力量引导、集中到项目建设和发展重点上来,形成了单位挂钩帮扶、社会无私帮扶和村户结对帮扶的“三帮”工作方式。两年来,在上海援建项目中,全镇共整合各类资金1950.7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87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68.7万元,其他资金197万元。上海援建资金87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投入750万元(松树坪村280万元,沙子坡村50万元,科麻栗村300万元, 五家寨村120万元),产业项目投入120万元(大牲畜养殖小区45万元,三七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0万元;核桃加工厂25万元;优质水果基地10万元)。
(六)培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按照“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培育产业为龙头”的原则,在巩固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特产业。两年来,投入120万元资金建成占地3.8亩的大牲畜养殖小区1个,可供33户农户养殖肉牛165头;三七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750亩;核桃加工厂1个;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00亩。目前,项目受益区共种植烤烟、甘蔗、柿子、辣椒、花生、天草桔橙、核桃、油茶等经济作物10800亩;发展养牛710头、养猪2650头、养家禽9800只。
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镇4个上海援建项目村的进村
公路、村内道路、人畜饮水、住房改造、社会事业等项目实现了全面覆盖,农民素质得到提升,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产业项目实施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实现了“八有”(有安居房、有庭院、有四配套、有生产生活用水、有高稳产农田地、有增收项目、有电视看、有致富技术)的建设目标。塘子边、松树坪、科麻栗、沙子坡、五家寨等新农村成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追栗街镇通过实施上海援建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不到保障;三是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狠抓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协调好烤烟、甘蔗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着力培育核桃、油茶、山岛、柿子、大牲畜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理力度,对项目村后续发展情况进行适时跟踪问效,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建设项目切实发挥效益,巩固试点建设成果。
第三篇: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
为了全面总结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成功经验,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这一成功模式,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是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方案》,规划经过3年建设,使全乡小康示范户占到总户数的8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实现村村通油路,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在具体实施中,坚持项目投资拉动、群众参与建设的原则,整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土地复垦、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十大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截止目前建成集中安置点25个、小康住宅户284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完成土窑洞、林缘区搬迁及危旧房改造950户,铺油道路9条73公里,解决了415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条件。
大寨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集中安置,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统一规划建设,把塬边、沟底、林缘区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后,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通”,配套建设了沼气池、节能灶、集雨水窖、卫生厕所,建成了村级卫生所、农家书屋和“一村一场”工程,有效扩大了群众的受益面。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整合了资源,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产生了数倍的建设成果和社会效益,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仅实现基础建设“四通”,就节约资金4260万元;撤并中小学校3所,节约建设资金650万元;同时通过旧宅基地复垦,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增加耕地2532亩。
二是发展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彻底改善基础条件,扎实推进“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工程,新增果树经济林2600亩、5头以上养牛大户196户、劳务输转6300人,全乡从事农产品加工、贩运和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群众达到2685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1元,同比增长13.9%。
三是示范带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转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是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形成了工作合力。区、乡两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规划指导,对农民群众开展集中培训活动,有效发挥了群众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作用。同时积极动员群众亲属互助、邻里相帮、干群共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配套投资量大、普遍缺乏项目支撑,实施难度大;主导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群众增收渠道单一,与硬件的发展水平不协调;群众的积极性虽被有效激发,但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仍然需要行政推动等。
二、“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实施计划
㈠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布局构想和全区以泾河川为主线、建设312国道沿线经济开发带的战略布局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整塬整川推进,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㈡建设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从各乡镇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产业发展、农村管理等内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规划统筹各项建设,防止低水平分散建设。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民生保障为出发点,以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水、电、路、讯配套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从乡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地理等综合因素出发,制定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实施,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
4、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重点搞好引导、协调和服务,财政投入和整合项目重点用于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避免大包大揽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5、创新机制,建管并重。建立“国家扶持、部门配套、社会帮扶、农民自筹”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切实解决资金瓶颈。同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长远效益。
㈢实施步骤、期限和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实施峡门城乡一体化型、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安国、白水、草峰5个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
1、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建材项目为带动,以康居楼建设、旧村改造、劳务输转为抓手,建成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贸服务三个基本功能区,建成康居楼20幢,安置农户781户,基本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群众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到城区平均水平,道路、供排水、电讯网络、村级文化室和卫生所基本覆盖,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
⑶2011年建设内容:在唐庄村建设康居住宅楼10幢,安置农户325户;在东部15个村实施危旧房改造和土窑洞搬迁100户,对平华路沿线200户农户住宅进行改造;硬化贤太和峡门两个安置新区道路3.5公里;完善峡门集贸市场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和企业职工生产生活;建成图书阅览室3间60平方米,活动室3间90平方米;实施桂井至马山村道路铺砂工程,铺砂7.5公里,整修边沟7.5公里;在二沟村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使新建梯田达到4000亩;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建一所唐庄村和白坡村共用的标准化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所;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50座,新增暖棚养牛10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0户。
⑷2012年建设内容:在吴坡村二社建设康居住宅楼3幢,安置吴坡二社群众90户;在白坡村新建小康住宅40户,建设五层康居楼1幢;在峡门村建设六层住宅楼5幢,高层住宅楼1幢,利用海螺生产余热集中供热,安置群众210户;实施9个村危旧房改造工程80户,完成“三清五改”100户;在贤太安置新区建成村文化室3间,并购置配套设施;埋设供水管道800米,打深井一眼,解决马山村120户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峡门村、贤太村和吴坡村各新建2个垃圾定点处理仓;新植优质乔化红富士300亩,使以葡萄、核桃、蜜桃为主的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500亩;在全乡范围新建暖棚100座,新增暖棚养牛800头,发展5头以上养牛大户30户,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0户。
2、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1-2012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川区后山区,逐年推进的思路,到2012年全镇小康住宅户累计达到351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川区村实现村村通油路和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旅游生态良好、人文环境优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⑶2011年建设内容:沿崆峒文化一条街两侧建设旅游小康示范户100户,其中寨子街村50户,太统村50户;在蒋家沟、韩家沟、西沟3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00户;实施平泾路铺油工
程14公里,实施官庄等3村村道硬化9.5公里,对贾咀、北岭2村通村道路30公里进行整修铺砂;改造北岭村人饮工程,建成太统、官庄、韩家沟人饮工程;实施太统村安置点72户通电工程;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完成榆树村600亩坡改梯工程;沿崆峒文化一条街、崆峒大道建成垃圾收集点10处,垃圾掩埋处理点2处。配套垃圾清运车2辆,装载机1台,移动垃圾收集箱10个;在蒋家沟村、太统村栽植柳树、国槐等风景树种5200株;在祁河、中河等8村各建成规范化农家书屋一处。
⑷2012建设内容:实施官庄、韩家沟等6村危旧房改造350户;对祁河村、中河村、高岭村3条43.4公里通村道路整修铺砂,完成甘沟村5公里村道铺油;实施中河、贾咀、西沟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在鸭儿沟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坡改梯工程1000亩;实现寨子街、太统、鸭儿沟、榆树、蒋家沟、韩家沟6村宽带全面入户,建成村级信息化网络;在寨子街村、韩家沟村新建标准化篮球场2处。
3、安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实现全乡20个村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发展,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在油坊、安国等6村川水地重点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在白林村刘家山社、王堡村东庄社重点发展特色辣椒、大蒜种植;在东沟、闫沟等5村山塬地重点发展以优质“贵妃”杏为主的林果产业;在余庄、岘梁等9村重点发展暖棚养牛产业,在翟湾村重点发展养猪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解决白林、闫沟等11个村安全饮水问题;对余庄、岘梁等5村15个社实施农电改造工程,解决412户1851名群众用电困难问题;实现油坊、安国等6个村社社通油路,实现白林、余庄等12村村村通油路,硬化乡村道路12条3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0条41公里;实施基本农田综合开发,衬砌渠道30公里,沟渠疏浚8公里,低产田改造5443亩,梯田建设8000亩;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500户,青贮池2600座,集雨水窖1500眼;在民居建设方面,新建白林、油坊—安国、上李新农村示范点3个150户;在白林、余庄、等14个村实施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屋改造工程1593户,完成“三清五改”3000户。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全乡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广场。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个;新建闫沟、大庄等7个村级活动场所;对安国卫生院进行改建,建成白林、油坊等18个村级卫生室;完成安国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建设和青龙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对范庄、余庄等村小学进行改造维修;建成全乡垃圾中转站,对安国街道进行集中整治,新建垃圾点2个,厕所2座;实现全乡20个村村村通宽带,配备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全乡农户宽带入户率达到2%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45%以上,电视广播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4、白水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坚持产业为先,巩固果、菜产业发展建设成果,80%的村形成自己的主导特色产业,果、菜、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34.3%以上;全镇80%以上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住房全部进入规划区,改造户按照“三清五改”标准实施,基本消除土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80%村实现以村部为中心、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或铺油。
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果产业重点优化果园、树种结构,果园面积稳定现有水平,力争挂果园面积达到60%,果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14%;蔬菜生产以全区建设“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为契机,重点实施国道312辅线沿线设施蔬菜带和崆索路果菜套种示范带,年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保护地蔬菜1000亩,发展以胡萝卜、芹菜为主的复种菜6000亩,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5%;畜牧产业要继续走“以大户带小户,以基地带农户”滚动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黎明养殖场、强盛肉牛育肥场、兴盛生态农业园等规模养殖场建设,扩大和延伸养殖链条,畜牧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5.3%。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组建种养方面专业合作社5个,专业协会5个,提高协会覆盖面,为农民群众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带动果菜产业的长足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全镇劳动年龄内劳力年参加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天,每3年参加一次系统就业培训,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同时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动”的新思维,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组织劳务输转等措施,户均输转1个劳务,形成果菜产业为主导,二、三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地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坚持统一放线、分户建设,新建与改造并举的发展路子,新建小康住宅小区10个,完成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成宽裕型小康屋500户;配套“一池三改”项目,全镇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完成道路绿化工程50公里以上,完成村庄绿化1-2个;完成村道硬化30公里,道路铺砂100公里;新建村级卫生所12处。
在文明村镇创建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挖掘民间文化,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镇机关及驻镇各单位全部接通宽带,杆线到户,川区村80%以上、山原区60%以上农户接通数字电视;每村建成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一处,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积极开展“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加强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营造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新阶段,全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占到总户数的95%以上。
5、草峰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
⑴实施年限:2013-2015年
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按照先塬面后山区的思路,逐年推进,到2015年底,草峰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基本建成,全镇小康住宅累计达到3500户,村容村貌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镇内主干道路路网总体形成,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解决1240户群众饮水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水,入户率达85%以上,群众安全用水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在民居工程建设方面,在安家、张寨、赵家等17村建成小康屋1310户,在张寨、九龙等21村实施危旧房改造1260户,在郭刘、祈段、范河三村实施纯窑户搬迁386户,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道路铺油硬化工程。铺油硬化道路55.9公里,修建排水渠32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塔3座,铺设供水主管道12公里;新建高压线路1km,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完成通电工程369户;在梯田建设方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6807亩;新建集雨水窖1930眼。
三、保障措施
㈠强化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的部门多,必须强化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中的龙头作用,做到与村镇规划、村庄规划和项目布点结合,防止乱修乱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有限资金的积聚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搬迁偏远村,优化村庄布局,缩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线路、降低规划难度、提高项目效益,切实加快项目进度。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㈡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紧紧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认真筛选论证符合国家投资导向的项目,多渠道向上争取国省投资,以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同时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把小项目捆绑成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集中解决“一乡一村”和“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同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力度,区、乡两级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予以配套,进一步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㈣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力更生,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㈤强化组织领导和目标考核。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区直综合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强大合力。同时把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列入有关乡镇和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列入考核,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目标全面实现。
第四篇:新整乡推进实施方案(共)
第一章 概论
1.1 项目背景
2010年3月2日,市委书记赵立雄在宣威市阿都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阿都乡的发展问题,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2010年11月,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将阿都乡列为2010全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乡之一。为使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全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2规划依据
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09‟261号)和曲靖市委、政府《关于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和《曲靖市委专题会议纪要》的具体要求,结合全乡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规划。
1.3 项目区概况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与贵州毗邻。居住着汉、彝、回、水、壮、白六个民族;有农户10248户3963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6人;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耕地30735亩,人均0.84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2.5%;最高海拔2480.8米,最低海拔1300米;境内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交通发展滞后,通讯信息闭塞,矿产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发展落后,经济增长缓慢,贫困面广程度 深,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72.7元,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产量1387万公斤,人均有粮350公斤,财政总收入2044万元,完成财政总支出214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万元;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116.7万元。102个自然村通车,农户电网改造5400户,自来水饮用群众3500户,人均受教育年限4.5年。1986年被曲靖市列为贫困乡,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扶贫攻坚乡,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至今仍有15000人未解决温饱,属典型的农业贫困乡。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乡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善生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以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突出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走产业富乡、科技兴乡、群众建乡、民主管乡、和谐稳乡的路子,全力加快阿都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2 发展思路 通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建设,使阿都乡12个村委会171个贫困自然村得到全面扶持,人居环境、乡村公路、人畜饮水、社会事业等项目全面覆盖,实现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较大提升,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发展,社会和谐基础更加稳固;全乡面貌明显改变,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 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
3.1 主要困难
3.1.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财力有限,历史欠账大。大多数群众从事农业生产,造成了群众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微薄,产业层次低科技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群众在自筹资金方面压力大。
3.1.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历史状况相比较,虽然近两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很大,成效显著,但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社会事业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仍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干部创新,高效推进工作的能力还有差距。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各项工作在客观上对干部的要求不断 提高,全乡干部在适应形势、提升素质、创新工作、服务群众等方面还需作出长期的努力。
3.1.4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群众受教育水平不高,思想意识落后。群众长期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在思想观念转变更新上,在科学技术的学习运用上,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1.5自然环境恶劣,脏、乱、差等现象十分突出,群众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治理难度大,需要的资金多。
3.2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3.2.1政策条件好,领导关心支持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阿都乡列为全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乡之一,给我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将把“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当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来抓,有决心、有能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3.2.2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
乡党委、政府及各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小组长团结务实,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工作扎实,能吃苦耐劳。群众建设积极性高,通过新农村建设,广大贫困群众充分体会到到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都盼望能得到国家扶贫项目的支持。加之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逐步增强,项目建设能够按规划、按要求、按时间落到实处。
第四章 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4.1 目标任务
按照“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先行、基础优先”的扶贫开发思路和建设以高效种养、生态发展为主的产业定位,整合要素,整合资源,在加强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种养殖业上下功夫,加强以水利、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充分挖掘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资源能力,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力争通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到201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贫困群众生存条件有较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乡“六有”目(以下简称“8666”目标)。
户“八有”:即有一幢具有抗震能力、人畜分居、整洁实用的安居房,有一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一个卫生厕和卫生厩,有两个生产性小水窖或小水池,人均有一亩基本农田(地),人均有两亩泡核桃和一亩经济作物,年人均有一头(只)商品 畜出售,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脱贫致富技能。
自然村“六有”:即有进村入组的简易公路,村内有整洁畅通的硬化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广播电视、电话信号覆盖,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输出。
行政村“六有”:即有进村公路和行道树,有合格的村委会办公用房、支部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兽医室,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班子,有切合本地实际的未来五年发展好规划,有可持续增收的好路子,有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
乡“六有”:即有乡到行政村的沙石路,有能带动全乡绝大多数农户增收致富、特色高效的好产业,有布局合理、覆盖乡村户的流通网络,有符合安全标准、规范达标的乡、村中小学校舍和校园,有达标合格的乡卫生院和兽医站,有达标合格的综合文化站。
4.2基本原则
4.2.1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增加财政扶贫投入的同时,加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群众为主体,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合力促进“整乡推进”扶贫开发。
4.2.2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的原则。使全乡基础条件、经济建设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变 “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之路,强基固本,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全乡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全面发展。
4.2.3坚持项目到村、扶持到户、整乡推进的原则。所有扶持的项目资金进村入户,所有整合的扶贫资金首先解决农户“八有”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按排到5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规模较小的自然村(组)将周围零散户纳入规划。
4.2.4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同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2.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贫困的农户、条件较差的自然村寨。
4.2.6坚持统一政策,统一实施、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考核验收、统一奖惩的原则。第五章 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
及进度安排
5.1 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根据《云南省建筑安装工程综合费用定额》(1999年修订本)和云南省计委、省水电厅、省建设厅、省建行《关于印发云南省水利水电基本工程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云水规联(1994)25号)的通知,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预算补充规定》(1996年)以及曲靖市《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技术标准及单位投资概算》,并结合当地相关现行市场原材料单价进行投资估算。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24300.6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600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400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400万元,部门整合和统筹政策资金7651.15万元,其他扶贫资金375万元,群众自筹12274.5万元。
一、产业发展
估算总投资388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5万元;部门整合和统筹政策资金1741.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01.3万元。
1、种植业
种植核桃59885亩,其中梨树村种植5200亩,荣胜村种植5800亩,增坪村种植4900亩,谷兴村种植5900亩,施都村种植4300亩,阿都村种植5785亩,同兴村种植3500亩,姜棚村种植3600亩,合庆村种植5500亩,大佐村种植5400亩,银厂村种植7000亩,发吉村种植3000亩。总投资1092.5万元,其中市扶贫办产业扶贫资金苗木补助100万元,市林业局补助861.7万元,群众自筹130.8万元。
种植雪桃135亩,其中大佐村种植100亩,增坪村种植20亩,银厂村种植15亩。总投资28.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苗木资金13.9万元,群众自筹15万元。
种植生姜300亩,其中同兴村100亩,姜棚村200亩,总投资4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种子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
施都村种植柑桔63亩,总投资10.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苗木补助5.3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
合庆村种植蚕桑136亩、总投资10.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苗木补助6.8万元,群众自筹3.5万元。
荣胜村新建大棚2个。总投资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配合部门:市农业局、市扶贫办。
2、养殖业
生猪养殖“三百”工程标准卫生厩建设220000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梨树村建卫生厩10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40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荣胜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市畜 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160万元;增坪村建卫生厩10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40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谷兴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总投资16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施都村建卫生厩10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40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阿都村建卫生厩25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35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100万元,群众自筹250万元;同兴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160万元;姜棚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160万元;合庆村建卫生厩25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160万元;大佐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320万元;银厂村建卫生厩25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35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100万元,群众自筹250万元;发吉村建卫生厩20000平方米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市畜牧局补助80万元,群众自筹160万元。标准化厩舍由市畜牧局直接补助资金指导建设,农户养殖方式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进行。
责任部门:市畜牧局。
3、劳务产业:劳动力转移输出8950人。
责任部门:市农业局。配合部门:市扶贫办、市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估算总投资18321.1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55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378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379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940.95万元,群众其他扶贫资金275万元,自筹资金9793.2万元。
1、通路工程
改建格--阿公路19.3公里(乡),改造团结--梨树---姜棚6米宽砂石路46公里(乡),改造村组6米宽砂石路17公里(村),兴修村组公路19条 57.62公里,4道桥涵,硬化村内道路137370平方米,硬化村间道路125400平方米,新建5公里机耕砂石路,改建三颗庄至大水塘砂石公路13公里(村)。总投资2562.2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17.44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825.82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700万元,市交通局整合资金240万元,其他扶贫资金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4万元。
责任部门:市交通局。配合部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
2、通电工程
农网改造3802户,架设低压输电线路23.5公里,增设变压器11台。估算总投资672.2万元,市电力公司整合资金520.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1.8万元。
责任部门:市电力公司。
3、人畜饮水
新建管引161.1公里,兴建水池131个,新建抽水站一座。估算总投资829.55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资金20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资金48万元,市水务局整合资金 565.5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96万元。
责任部门:市水务局。配合部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
4、农田水利
新建生产性水窖8000口,估算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市水务局整合资金8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00万元。
责任部门:市水务局。配合部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
5、安居房建设
新建安居房1964户193134平方米; 维修加固1375户112750平方米,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37.82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440.18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548万元,市建设局整合资金1095万元,扶贫安居工程资金2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835.4万元。
责任部门:市建设局。配合部门:市扶贫办、市财政局。
6、庭院硬化
农户硬化庭院13633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680.7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99.74 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92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8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6万元。责任部门:市扶贫办。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三、社会事业
估算总投资98万元。其中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2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6万元,部门整合和统筹政策资金60万元。
1、村卫生室
新建村卫生室8间48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8万元,市卫生局整合资金48万元。
责任部门:市卫生局。
2、村活动室
新建村级活动室32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38万元,其中曲靖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2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6万元.责任部门:市扶贫办。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3、村兽医室
新建村兽医室2间12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2万元,市畜牧局整合资金12万元。
责任部门:市畜牧局。
四、生态能源建设
估算总投资1363万元,部门整合和统筹政策资金88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80万元。
1、节能灶 新建节能灶4300口。估算总投资43万元,市林业局整合资金43万元。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2、沼气池
新建沼气池4000口,改厕4000个,市林业局整合资金300万元,市农业局整合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0万元。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配合部门: 市农业局。
3、改厕
改厕4000个。估算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市卫生局整合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0万元。
责任部门:市卫生局。
五、科技及劳务培训
科技培训24期1630人次;劳务培训24期1640人次。估算总投资27万元,其中宣威市级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部门整合 22万元。
责任部门:市农业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民生保障
民政救助1200户4560人,除民政部门的救助资金外,再筹集社会帮扶投资120万元。
责任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各村挂钩帮扶单位。
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创建带头致富党支部、行政村12个,维修办公室、支部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建设估算筹集社会帮扶总投资480万元。
责任部门:各村挂钩帮扶单位。
八、其他
设立整乡推进标志牌13块,反映整乡情况的一块,各村委会一块。估算总投资3.5万元。
责任部门:市扶贫办。
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严格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将各项目落实到乡、村、组、户,分两组织实施,具体分实施计划和各村委会的建设内容、规模及资金来源详见项目及资金规划附表3-2至3-15。
5.2 进度安排
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实施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5.2.1调查研究、建档立卡阶段(2010年4月至5月)主要对各村委会农户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进行深入、全面、详实、客观的调查摸底,找准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初步规划建议。
5.2.2实施方案编制阶段(20010年10月至11月)由宣威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及乡各站所组成规划编制组,编制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
5.2.3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2月)组织开好全乡动员会、党员干部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组织开好群众会议,让群众明白建设内容、规模、时间和相关要求。对已批复的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公告,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4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按照所批复的建设项目和实施计划,组织全乡干部群众及时掀起“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热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定期进行公示、公告。
5.2.5考核验收和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2月至3月)所有建设项目完成后,首先由村委会组织自检自查,再由乡党委政府组织初查并形成相关材料上报宣威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最后逐级报请上级考核验收和总结表彰。
第六章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通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的实施,将增强全乡经济发展后劲,使项目区 10248户39633人受益,实现年人均年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2012年达到2000元以上。其中: 生姜年产值150万元、大棚蔬菜年产值10万元、生猪养殖“三百”工程年产值350万元,人均增收128.7元。
核桃产业初果期(第6-18年)预计亩产120公斤,每公斤按14元计,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13440万元,扣除每亩生产成本320元,8万亩生产成本2560万元,预计年可实现净收入10880万元,年人均可增收2745元;盛果期(第19-30年)预计每亩产核桃200公斤,每公斤按14元计,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2400万元,扣除每亩生产成本320元,8万亩生产成本2560万元,预计年可实现净收入19840万元,年人均可增收5005元。
雪桃两年可见效益,4年盛果期毎亩产值可望达0.5万元为群众增收67.5万元,人均增收17元。
种植烤烟0.5万亩,产值10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种植蚕桑0.7万亩(其中丰产0.2万亩,两年后丰产0.5万亩)产值1400万元,人均增收353元。
劳动力转移输出8950人,产值4475万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119元。
煤炭产业中阿都煤矿2011年开始建井,2012年产煤可为当地群众供煤1.5万吨,节省运输费150万元,为群众人均节约生活成本37.8元。
通过科技培训、粮种推广、科学种植,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可使项目区群众传统种植业(玉米、马铃薯)产值达3500万 元,增收340万元,人均增收85.7元。
通过实施农户安居房建设,减少了群众的建设投入负担,改善了居住条件。节能灶的建设,减少了每年大量的用能消耗,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能源。小水窖和小水池的建设,确保了群众旱涝保收和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不仅可提高农户用电质量,还可极大降低用电成本。
6.2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使全乡12个村委会171个自然村10248户39633名贫困群众得到全面扶持,基本实现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村寨村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夯实,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干群关系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通村公路建设可极大缓解群众出行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通行质量;卫生厕和卫生厩的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文明意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通过实施科技培训与推广项目,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6.3 生态效益
通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的实施,将使全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得到整治和净化,改变往昔落后的生活习惯。粪堆、煤炭堆、柴草堆等得到全面规范,告别脏、乱、差现象。沼气池建设不仅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还可与改厕、改圈、改灶相结合,合理利用废物,清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农村环境质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周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让广大农民拥有一个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一个降水涵养、气温升降、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的山、水、林生态环境即将形成。
第七章 主要措施及组织管理
7.1 主要措施
7.1.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阿都乡党委,政府把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成立以阿都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和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各挂职干部、相关站所及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乡推进”工作的具体领导,按照“8666”目标 的要求,搞好规划、协调各方、层层落实、扎实推进。各村成立扶贫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发挥部门优势,整合部门资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行动、确保各部门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7.1.2广泛动员 广泛动员一切力量,集全民之智,举全乡之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争取更多群众参与、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7.1.3政策及资金保障
围绕“整乡推进”的目标任务,在省级财政补助600万元、曲靖市级财政补助1400万元、宣威市级财政补助1400万元的前提下,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通过项目计划的编报,重点整合市建设局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095万元;市林业局经济林及沼气能源建设项目资金1208.2万元;市交通局乡村公路建设资金1960万元;市卫生局农村卫生厕及卫生室项目建设资金288万元;市农业局沼气池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22万元;市水务局水利建设资金1365.55万元;市畜牧局畜牧发展建设资金892万元;市电力公司电网改造资金520.4万元;其他扶贫资金375万元 ;动员社会有识之士捐资捐物支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筹集帮扶资金600万元。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全乡“整乡推进”项目资金投入不低于1.2亿元。
7.1.4奖惩措施
市、乡、村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与农户签订实施协议书,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对建设项目实施进 度快、质量好、成效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拖沓、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工作效果差、未能按时完成任务、验收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交纳风险抵押金。对综合考核成绩为优秀的干部,每人给予5000元奖励;对其他综合考核成绩为优秀的 干部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对综合考核成绩优秀并进入全市前2 名的村委会奖村“两委”班子成员20000元,对考核不合格领导干部,当年公务员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对站所负责人、村总支书记、村主任一律免职(停职),对工作不到位的部门,要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7.2 项目管理 7.2.1规划管理
项目一经批复,将严格按批复的建设规模及内容组织实施,市扶贫办随时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完善。
7.2.2资金管理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统一管理,并设立专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按工程进度每季度报帐一次。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监督体系,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防止挤占、挪用,保证项目资金足额到位。
7.2.3项目管理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实行公开、公证、公平的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项目实 施部门按计划完成任务后,做好竣工验收所需材料,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7.2.4后续管理
项目建成后,及时建立和完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督促检查,适时跟踪问效,强化后续管理,创新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成为帮民安民、惠民富民的德政工程和贫困地区群众欢迎、各级干部支持的满意工程。
7.3 宣传动员
各村广大干部群众既是“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受益和投入的主体,更是建设的主体,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整乡推进”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工作中坚持把发动群众作为贯穿“整乡推进”项目始终的关键环节来抓,广泛采取组织参观培训、广播电视宣传、召开各类会议、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入户做工作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整乡推进”项目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和具体要求,使各项工作要求具体化、明晰化,补助标准公开化、透明化,增强干部群众的感性认识,激发脱贫致富、建设家园的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整乡推进”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整合市内外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及时将“整乡推进”项目建设情况及成效、成功经验及做法、先进人物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勤政为民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宣传工作鼓舞群众、舆论引导、推介典型的作用。
第八章 结 论
在阿都乡实施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为支撑,以综合、整合、开发为基本方式,突出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等重点,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是贫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是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的最有效模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项目实施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项目切实可行。方案编制是在深入的调查摸底上经过全面、客观、科学分析后形成,符合“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实施好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附件:
1、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项目分布图;
2、宣威市阿都乡产业发展示意图;
3、宣威市阿都乡交通分布图;
4、云南省整乡推进试点乡基本情况表;
5、云南省整乡推进贫困户一览表;
6、云南省整乡推进项目资金规划总汇总表;
7、云南省整乡推进项目资金规划表;
8、云南省整乡推进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汇总表。
第五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入推进创先争优
李明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镇,2011年,该镇以实现“二线二区二园一中心五个先行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2011年“123456”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2008年,该镇的新农合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高度评价。2009年,该镇在参与处置震惊全国的“12.5”特大爆炸事故中,反应迅速、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得到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的高度评价。当年,他们被孝感市综治委授予“最佳平安乡镇”称号。2010年,该镇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216万元跃升到2160万元。
凝聚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的共识
跨越发展就是要加快发展、实现持续突破发展,就是要实现突破自我的超越,就是力争队其他先进乡镇场街的赶超,是对三汊长远发展的不懈追求, 是今后一个时期该镇上下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
跨越发展迫在眉睫。在湖北“两会”期间,省领导在参加各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多次强调,湖北要想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唯有跨越发展。跨越发展是三汊弥补差距,赶超先进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全市、全区争先进位竞争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三汊国地税收入从2006年216万增长到2010年2160万,但是质量不高,基础不牢,要想长期可持续地增长,三汊只有自加压力,承受压力,传递压力,拿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干劲,以超常规的思维和超常规的作法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发展。
跨越发展蓄势待发。首先,三汊发展思路明确。制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二线二区一中心五个先行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倍增计划,大力培植“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三个增长点,紧扣“干部管理、项目建设、改善民生”三个重心,强化“便民服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三个工作机制的思路。其次,三汊产业规划合理。在张湾建工业园,在李巷建物流园,在丁砦建三产业园,在三汊河、国光、王母等地建休闲渔业、旅游渔业,在埠镇片发展(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优质稻产业园,在伍陈岗地建观光林业园,这些规划,符合三汊今天的发展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从实践的情况看,各类产业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也充分说明三汊的规划是十分合理。再次,三汊区位交通明显。三汊东邻即将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西连正在东扩的孝感主城区,南接规划中的两湖(王母湖、野猪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是连接孝感武汉的桥头堡。京珠高速、汉十高速在三汊交汇,并设有出入口,京广铁路、孝汉大道、110省道穿境而过,是孝感通向全国的大通道。
跨越发展时不我待。一是新农村建设倾斜政策有时限,孝南区政府支持三汊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确定了土地出让金等配套资金返还政策,但是此项倾斜政策时限只有三年,2011年是第二年,一定要用足用活这项政策,力争今年返还资金达到1500万元。二是国地税收入持续良好增长有压力,2010年该镇实现国地税收入2160万元,是2006年国地税216万元的十倍,但是基础不稳,质量不高,地税主要来自房地产收入,国税主要来自总部经济,三汊要想实现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只有加大力度培植二三产业税源和新型税源。三是天时地利人和正当时。上级政府对三汊的支持力度、各类客商来三汊投资的热情、全镇上下广大干部群众争先进位的干劲是前所未有的,要利用这种上下一心谋发展,合力同心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实现三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跨越发展重任在肩。一是上级领导的期望热切。去年,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省经管局局长杨孔萍及市委书记黄关春多次到三汊调研农业农村工作,今年,农业部领导也来到三汊实地调研,市长梁伟年春节一过就来到我镇看望干部群众,给我镇干部群众鼓劲。区委仇平贵书记在2月一个月内多次来到三汊与党政领导班子座谈,希望三汊不要满足已有荣誉,力争2011年在全市、全区综合排名中再进一步,挤进全市二十强。这充分反映各级领导对三汊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殷殷期盼之情。二是三汊干部群众的愿望强烈。这几年,三汊每年至少投入500多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三汊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三汊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民生事业不断改善,镇村面貌不断变化,干部群众福利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三汊人的自豪感不断加强。三汊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已有成果,才能实现镇村面貌更大变化,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才能实施民生更快投入。三是各地争先进位的竞争激烈,今年形成的123456的奋斗目标明确,但各地都在抢抓机遇,都在加强招商引进,全力推进经济发展,让我们三汊感到压力巨大,我们只有“跳起来摘桃子”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实现三汊更好更快的发展。
把握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的重点
实现跨越发展,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因此,广大干部在破除思想障碍的同时,还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实施关键,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不断扩充经济总量。建设好张湾工业园,走在全市工业园区发展前列;建好三汊河渔业合作社、埠镇万亩香稻基地、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金喙兴王鸽养殖合作社、伍陈苗木基地,形成产业化发展,走在现代农业发展前列;建设好李巷物流园,丁砦三产业园,集镇高档商住小区,走在新型服务业发展前列。同时,依托省水科所良种基地,加快新型农家乐建设步伐,将休闲渔业、旅游渔业、观光渔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
二是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加大镇域规划控制力度,特别是三汊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控制力度,做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控制先行,坚决打击违规违法乱建行为,将三汊镇区建成临空经济区和孝感东城区连接线的璀璨明珠。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主要是四个园区(工业、物流、三产业、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增强新型经济增长率,让三汊人和集镇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还综合解决留守子女和老人关爱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主要是加强通村通湾公路建设和清洁乡村工程,加强教育产业布局调整和投入,加快卫生事业建设步伐, 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全力推进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增强我们的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注重协调发展。做到镇村(部门)协调发展,上下政令协调畅通一致,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提高贯彻落实镇委镇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度,增强公信度。加强每项决策部署督办力度,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抓落实。强调既要自觉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本部门工作,又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遇到问题要主动沟通,加强协调,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还要做到镇村、群众干部利益协调一致,今后,特别是村一级可保留征用土地面积的10%,用来兴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壮大村级集体实力,确保我们的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形成新农村跨越发展的合力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各单位、部门、村要把提高工作执行力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执行和落实上比精神,在执行和落实上比速度,在执行和落实上见高低。以勤勉之心谋发展,以勤奋之力抓推进,以勤快之举干实事,为三汊跨越发展加温、提速、鼓劲、给力。
一是要在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抓量化分解,将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分解到季、到旬、到天,要将任务落实到专班、量化到人。二是抓项目督办,要实行“四定”,定专班、定责任、定进度、定时限;做到“五有”,有布置、有检查、有督办、有通报、有总结。三是抓奖惩落实,将目标考核结果同全体镇干部、中心工作人员、村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同年终评先表优挂钩,同提拔使用挂钩,同带薪休假挂钩,同村干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挂钩,同物质重奖挂钩。以此来调动全体干部、职工比工作、比进度、比实绩、比奉献的热情。
二是要在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软硬环境优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悦商“恒温招商”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职能,转变服务意识,树立“企业家(老板)是老大”意识,急企业和客商之所急,想企业和客商之所想,为企业和客商服好务,让企业和客商敢来投资,愿来投资,想来投资,争来投资。三是要切实转变作风,结合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全镇广大干部职工要大兴实干之风、大兴“一线”工作法,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进,将人员下沉到项目上,到工地上,到群众中,让目标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和谐稳定环境得到营造。
作者系 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