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新的扶贫形势和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办的要求,做好全乡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已迫在眉睫。为使此次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搞好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搞好整村推进规划和编制好“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是指导今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对实现我乡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扶贫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的不断提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五”以来,扶贫开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上到下都必须以好的规划和项目争取投入。很明显,没有好的规划和项目,要争得上级的投入和扶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规划和计划,不仅绘制未来扶贫的蓝图,而且是争取各方支持、把扶贫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盘子加以重视,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思路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到2010年以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根据新的扶贫形式和上级的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扶贫三项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经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责任制,努力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总体目标责任制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州“十五”扶贫开发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总体解决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提高,“三个文明”有新的发展。最基本的要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巩固温饱、构建和谐村寨、实现全面小康创造条件。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弱势人群的生存、发展为根本,这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综合纳入规划盘子,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综合考虑。
(二)科学全面。整村推进规划和“十一五”扶贫规划是全县综合性的扶贫规划,要求既科学又要全面,基本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指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机动灵活。既要按上级的要求进行,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打破框框套套的束缚,反对教条主义。一句话,既按原则办事,又要灵活机动,编制出最切合实际最有特点扶贫开发规划。
(四)自上而下。扶贫规划不同其它规划,纯粹在办公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编制出来的,即使编制出来也难于切合实际。实践证明,每次扶贫规划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是先做外业、后做内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次规划更不例外,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做得更实。
(五)群众参与。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是扶贫经验的创造者。发动群众参与规划,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把上级和各方的支持与自力更生的精神结合起来,使所做的规划更实在。
(六)把握关键。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可行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杈杈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以改善未通路、通电村寨的生存条件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
(七)量力而行。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与可能解决的问题考虑。所确定的目标责任制要有实现 的可能性,所设定的项目和投资来源有相当的把握。
(八)整合资金。坚持整合,形成合力干扶贫是全州的成功经验。今后不论是从哪条渠道获得的扶贫资金,都要走整合的路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项目的编报,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以五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要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上下功夫,明确各乡(镇)的主体功能的发展原则。在项目筛选时,项目对规划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要具体要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规划的项目要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项目要对公共利用有突出贡献,项目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竞争格局等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到2010年全乡计划实施30个村。其中:在重点扶持村委会中实施16个自然村,安居温饱村3个(可在面上或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自然村4个(在面上选),州县筹资实施重点村7个(在面上选)。
六、基本要求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各村委会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 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选点,就是要按照“示范带动,雪中送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选择居住农户50户左右的贫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作为扶持对象。
示范带动:全县要以方便周边群众参观、学习为目标,在贫困村中优选部分村民小组,整合力量为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奔小康的示范带动作用。
雪中送炭:以最边远最贫困的自然村为单位,实施群众基础好、干部积极性高的自然村,把国家的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边远贫困村中树立解决温饱的典范。
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各村的项目规划,按省、州、县关于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地照顾到周边村寨,扩大受益面。
分类指导:“十一五”扶贫 开发规划,各村委会就是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项目,并按照项目分类原则进行谁筛选规划。整村推进项目规划:重点扶持村委会中的16个自然村选点必须在原规划但未实施的重点扶持 村委会中选;安居温饱3个自然村可在面上也可在未实施的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4个自然村和州县筹资实施7个重点村必须有在面上选。以上每村规划资金(国家补助)20万元。
七、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各村委会要立即组织人员走村窜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基本情况,要反复思考形成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项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安居、山、水、田、林、路、电、产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综合开发扶贫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全面规划。项目规划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村一策,群众满意,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额的50%
1、修通水泥或等外砂石进村入户路(主要资金规划于村内道路建设);
2、架通输电线路;
3、通讯工程(根据实际可规划可不规划);
4、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5、消除茅草房、杈杈房和危房,做到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促进农户堂屋整洁、明亮;
6、户均建有沼气池并与改厩、改厨改厕相结合;
7、以示范带动为主要目标的村,每村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或者一个活动场所(由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分为3—4个村民小组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适用、实效的原则合建一个科技活动室)。以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村,有条件的,也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建设科技活动室;
8、每村一间公厕。
(二)经济发展占投资总额的25%
1、户均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2亩以上;
2、户均存栏猎4头以上;
3、每个示范村形成1—2项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相连接的稳定增收产业,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事业占投资总额的10%
1、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扫除青壮年文盲;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户均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
3、建有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
4、建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能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
5、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无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乡(镇)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
6、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创建活动;
7、建立一支农民业余文艺队。
(四)生态建设占投资总额的10%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沼气池和节能灶普及率、利用率达到100%;
2、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3、推广青贮混合饲料喂养,实行科学养殖,提高出栏率;
4、搞好村内绿化美化,逐步达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
(五)其它占投资总额的5%
1、科技活动室内要建立展板,展现该村的基本情况(旧貌),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场面,项目建设绩效(新貌),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等内容,其它无关的内容不必展现;
2、各村的标志牌(碑)按农村奔小康示范村,温饱示范村,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上海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四种类型统一设计和制作;
3、村内的固定性标语,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由县委宣传部审定,每个村制作2—3条)即可。
八、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到州到县,都强调扶贫是“三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级都要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实施规模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各村委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
[1][2]下一页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村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照村制定的“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工作思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实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制订北留钵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北留钵村基本状况
北留钵村地处献县段村乡的西南部,全村395户,总人口1435人,贫困人口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北留钵村民风纯朴、勤俭爱劳、崇尚科学。全村有耕地4800亩,农用机井10眼,水浇地1600亩。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基于传统农业思想,农业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村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事故频发,存在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村街道硬化程度差,一到雨季完全是“水+泥”状态,出行极度困难。交通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村各项经济的发展。村两委换届后,领导班子一心为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日趋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也是无计可施。北留钵村的经济目前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二、贫困状况
(一)我村有395户农户,其中有贫困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低收入户251户,这些贫困户中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有112户,因上学致贫的有76户,因病致贫的有61户。
(二)北留钵村致贫因素分析
1、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贫困是社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北留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故道北岸,以前多盐碱地,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基础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直接影响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国家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国家各种支持和帮助,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状况。而剩余的人口,多数因为受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北留钵村也不例外,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因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致贫的代表性村子。
3、因病致贫: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恶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对家庭产生影响,除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生产能力外,而且还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4、因子女学费致贫:我村虽然不存在因贫困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现象,但是,子女教育费用过高,使得个别家庭承担起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却不乏一二。
新时期的贫困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孤儿都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这些人口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际存在着。因此对于目前存在的绝对贫困家庭,还需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北留钵村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对这些弱势人群,虽心存怜悯,但却无力回天,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过日子。
三、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同志“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式的扶贫基本方针,构建和谐、文明、小康新村的总体要求,看准贫困人口,紧扣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大力推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思路
在稳定解决我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现状,夯实贫困村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中,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建设,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我村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建成的日光温室、日光大棚分别补助扶贫资金8500元和XX元。两年共需补助扶贫资金总额为68万元。
2、两年内在棚室种植区打深水机井4眼,需投入20万元,每眼机井补助扶贫资金2.5万元,计10万元。
机井配备专用汲水设备4套,需投入10万元,每套汲水设备补助扶贫资金1.5万元,总计为6万元。
铺设防渗管道4000米,需投入12万元,补助扶贫资金6万元。
架设种植区标准供电线路5000米,需投入10万元,补助扶贫资金5万元。
利用扶贫资金培育种植专业技术人员4人,费用需2万元。
其他资金3万元。
3、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改善村饮水状况,打深机井两眼,需要16万元;配备供水设备投入需6万元。两项合计总额为22万元。
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整合饮水输送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投入需30万元。
4、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硬化村街道2500米,修建街道配套排水设施,需要投入资金40万元。2012年硬化通种植区公路4500米,此项需投入54万元。
5、2012年改建幼儿园一个,此项投入需15万元,投入社会支持资金15万元;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修建村两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此项需投入15万元。
6、鼓励新民居建设,提倡普及沼气利用率,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每个建沼气户补助500元。
7、XX、2012,大力提倡新民居建设,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危、旧房改造户进行一次性补助,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由村民代表大会验收后评定出10户,年末兑现一次性补助款。
第三篇: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霍邱县冯瓴乡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5年)
霍邱县冯瓴乡人民政府印制
2010年8月
霍邱县冯瓴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第一章 概述
一、区位和乡情
冯瓴乡位于霍邱东部,淠河西岸,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全乡共18个行政村,其中岗区9个行政村,湾区9个行政村,行蓄洪区面积45平方公里,行蓄洪区人口29268人,行蓄洪区耕地19909亩。扶贫以来贫困人口()人,减少()户。因交通闭塞,生产方式单一,贫困家庭年收入达不到()元。
二、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底,我乡总人口52840人,农业人口49432人,耕地面积48292亩。
2010年底我乡地区生产总值达33412万元,财政收入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3元。目前,已形成50亩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发展养殖大户89家,形成以淠西、冯台、柳台为中心,辐射周边个私经济园区,年创利润1000万元。鼓励汤大湖渔场发展高效立体养殖业,并着力抓好一村一品,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则运,不拘一格,多头并举,壮大发展提高冯台村竹编工艺规模和档次,增加东王台村木器加工从业数量,马台运输业等。利用我乡经济区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调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教育、计生、城建、通讯、农网改造,退耕还林有明显进步,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扶贫开发成效
“十一五”扶贫规划实施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万元,开发项目()个,累计新增产值()万元,利税()万元,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人。扶贫规划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多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公里,改变了几个村不通路的历史。开挖当家塘()座,使农作物灌溉得到保障。帮助发展养殖业,白鹅、生猪、山羊、麻黄鸡、樱桃胡鸭已形成规模养殖。
四、贫困现状和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农户负担沉重。主要表现在:
1、基本生活条件急须改善。低收入农户由于经济拮据,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些生活的基本条件仍未完全具备。至2009年底,全乡仍有()户农户饮水困难,21户44间农村草危房需要改造,近2/3的农户仍没有安装有线电视。低收入农户生活存在“道路不畅、信息不灵、饮水不便”等问题。
2、医疗费用超出广大农民特别是特困家庭的承受能力。目前农民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看病。近年来,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癌症、肿瘤等重病、大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低收入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上兴乃至整个老区农民生活的障碍之一。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报销条件、报销金额的限制(比如住院才给报销),但有的人患的是慢性病,一直在看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报销,也影响一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贫困农民的医疗负担。
3、教育费用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负担较重。由于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极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目前上兴农村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也相应得到落实,70%以上农民子女可以继续进入各级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支出就成了一笔巨大的投资。这些人在成为老区人民骄傲的同时,也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同样,目前高校的高额学费,超出现阶段大多数农户的承受能力,许多农户因病因学导致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不得不为自己子女的就学付出巨大的代价,重新面对贫困,甚至出现因学返贫的现象。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目前乡镇的广播线剪了,阅览室空了,原有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被鲸吞、蚕食、挤占、废弃,原有的文化娱乐用具、器材,图书都已散失殆尽。随之,一些打牌赌博、修庙建坟、攀比铺张、打架偷盗等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死灰复燃,给一些精神空虚、理想迷茫、整日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章 资源状况
我乡土地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48292亩,水面()亩,可养殖水面()亩。我乡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常年平均温度15.4°。有丰富的粘土资源。农作物主打产业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生猪、白鹅、淡水鱼类养殖渐渐发展成规模。我乡外出务工人员()人,务工收入()元。
第三章 主导产业和开发重点
一、主导产业
(一)种植业:我乡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
(二)养殖业:我乡主导畜禽类养殖以生猪、白鹅、山羊、黄麻鸡、樱桃胡鸭等。
(三)农副产品加工:打瓜子加工、销售;林木加工等。
二、开发重点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改造中低产农田()亩,平整土地()亩,开发荒地()亩;培训科技种田技术人员()人,提高粮食产量()公斤。对现有水面进行修缮开发,使水产养殖增加()公斤。对上规模养殖大户,加大扶持力度,使畜禽出栏量提升()%。全面建立起以粮食产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助,农副产品加工同步进行的经济体系。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摆脱贫困现状。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技术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修建排灌站()座,筑防洪坝()座。修建渠系配套()套,截水闸()座。
2、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修建村组水泥路()公里,砂石路()公里,防汛撤退路()公里。方便群众们的生产生活。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乡为单位,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为主,稳定解决贫困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关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一次规划、整体推进、综合开发,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扫除贫困死角,全面解决整乡脱贫问题,巩固提升扶贫开发成果,实现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乡生产总值为33412万元,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可达到()万元,年递增率为()%;2010年全乡贫困人口()人,预计到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为()人,年递增率为-()%;2010年全乡总人口为5.28万人,预计到2015年年底,总人口为()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43元,预计到2015年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年递增率为 %。“十一五”期间,不能晴雨通车的 个村实现路面硬化,每年建设扶贫砂石路 公里,共 公里。2015年年底重点村全部实现晴雨通路。“十二五”期间,我乡计划新建排灌站 个,挖当家塘 口,打深井 眼,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 万亩,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用水问题。
三、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切实做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按质按量圆满完成规划设计的工程项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实现,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和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乡直各单位负责人、11个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
导,并下设办公室和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明确班子领导为扶贫项目建设主要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其余人员为具体责任人。
第四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尊敬的高书记,各位领导:
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xx检查指导整乡推进工作,这是县委、政府对xx各族人民的极大关心、爱护。我代表xx乡党委、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和七千多各族群众,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乡党委、政府,把整乡推进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在座的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补充,并请各位领导提出批评和指导。
一、乡情概况
xx乡地处xx县西部,全乡土地面积92.18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7个橡胶队、3个初制茶叶加工厂、1个橡胶加工企业,是全县五乡两镇中最小的一个乡。乡内国境线长 26.3公里,隔河与缅甸佤邦的岩城区、营盘区和龙潭特区接壤;有边境通道1条,人行便道30多条,属“无屏障”边境地区。乡内最高海拔1900米,最低海拔680米,地形东高西低,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及贫困为一体的小乡镇。
全乡居住有佤族、拉祜族等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158人,总户数2291户。其中农业人口2139户6788人;非农业人口152户370人。人口出生率9.4‰,死亡率9.23‰,人口自然增长率0.17‰;全乡共有2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党员257名。
全乡土地总面积13.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97万亩,非林业用地4.96万亩,有林地7.93万亩,森林覆盖率60%。全乡总耕地面积13447亩,其中水田面积3484亩,固定旱地3170亩,临时耕地6793亩,耕地面积中25度以上的5724亩。
全乡已实现村村组组通水通电、通公路,公路里程达到86公里,有灌溉沟渠71条,全长39.9公里,人畜饮水主管道24公里。
二、整乡推进工作目标任务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一项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举措;以整乡推进为平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合力攻坚,着力实施好安居温饱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发展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素质提高工程、生态能源工程等六大工程,为xx乡贫困群众打牢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发展基础。
(一)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总体目标
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以乡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工作对象,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基本消除贫困、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围绕农民增收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突出重点,实现以乡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的工作目标,使项目区2155户6810人得到扶持,实现项目区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从而达到项目区整体脱贫并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具体目标
通过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xx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达390公斤以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有效解决温饱问题,切实提高巩固温饱能力,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687”目标,即:户“六有”、村民小组“八有”、村委会“七有”。
农户“六有”即:
1.户均有一幢人畜分离、整洁明亮的安居房;
2.户均三亩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
3.户均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4.户均有两亩以上稳定收入的经济林;
5.户均年有一头大牲畜出栏或有两头生猪出售;
6.户均有一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
村民小组“八有” 即:
1.有进组的硬化道路;
2.有入户道路硬化;
3.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
4.有电视覆盖;
5.有一批劳动力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6.有脱贫致富带头人;
7.有文化室或活动场地及其有效管理制度、措施;
8.有增收致富特色产业。
村委会“七有” 即:
1.有保持通畅的进村公路;
2.有基层组织、科技文化室和活动场地;
3.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
4.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5.有通讯设施;
6.有一个村级卫生室;
7.有一个增收致富的支撑产业。
三、整乡推进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对“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xx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代理乡长、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资金管理组、项目建设管理组、产业发展组、宣传信息组、监督考核组,负责全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督查检查及考核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乡项目办,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村委会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两个村工作队员进行明确专人负责,负责各项目点的建设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团结干事氛围。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在项目启动之初,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分责任区,分工作队,深入村组,召开农村党员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宣传整乡推进工作,把全乡干部群众都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建设xx、建设家乡中来。利用各种渠道对“整乡推进”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整合扶贫攻坚合力。计划制做宣传牌2块,已完成1块,书写宣传标语20条,制作项目点标示牌19块。计划每个月编制2——3期的简报,宣传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影有像,简洁明了,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增加网络宣传平台,扩宽宣传的范围,适时宣传,推进整乡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整乡推进的目标和任务,了解上级党委政府在为群众想什么、要为群众解决什么,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极大地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掀起整乡推进建设新高潮。
(三)深入调查研究,确保措施得力有效。作为整乡推进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坚持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担负起全面落实的责任,超前谋划,统筹谋划,高位谋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到人。做到主要负责同志带头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各负其责,项目点有直接责任人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对全乡三个工作队进行了大调整,补充壮大了曼亨村和xx村两村的工作队。各工作队员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项目启动之前,各工作队员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对各村民小组、农户的家庭成员、住房情况、产业情况、建房意愿、贷款意向等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并进行了集中汇总,及时了解掌握村、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中的群众意见,有的放矢的帮助群众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县属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帮助,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合力,为全乡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四)突出工作重点,化解工作难点。在入户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农业生产,部分村民没有产业支撑,群众自筹十分困难,这已经极大制约了整个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根据这一民情,党委、政府领导主动出面跟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洽谈,为xx乡农民群众争取到800万元建房贷款,每户最高限额3万元。帮助村民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困难,推动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
(五)科学规划,协调配合,有序推进。在县城乡规划局进行规划的基础上,乡、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逐村逐户走访登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填写表册,规范建立贫困户、贫困村档案,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和村有档、户有卡、情况清、底子明,为编制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满意的规划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方案编制工作结合乡情、村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以建档立卡数据为依据,坚持资金安排顺序、补助标准、突出重点和统一质量技术标准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力求编制出的规划资金安排合理,建设内容符合村情民意,全面反映各建设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进一步明确各建设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以乡为单元,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有效配套各类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连片实施整体推进,综合开发,树立大扶贫态势,构建大扶贫工作框架,强势推进扶贫开发。
(六)狠抓落实,稳步推进。整乡推进项目将严格按照项目规划,结合实际进行建设,采取“六项工作机制”、“八个结合”、“四项要求”,抓好项目落实。“六项工作机制”(即:在严格签订“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廉政”三个合同的基础上,实行竞争机制;群众和专业队伍相结合机制;村村互帮互助机制;权利、责任和义务统一的管理机制;部门协调联动的服务机制;群众代表参与的监督机制)。“八个结合”(即:项目建设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与维护民生相结合;与维护和谐稳定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相结合;与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与强化农村民主管理相结合)。“四项要求”(即:明确责任抓落实;严明纪律抓落实;奖优罚劣抓落实;抓好学习促落实)。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整乡推进项目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是群众自筹能力弱。由于产业发展效益没有体现,部分村民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群众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农户没有经济积累,一般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有的甚至入不敷出,全乡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自筹能力弱,民房改造中所需资金自筹能力较弱,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根据工作组进村进户调查的情况,在民房改造中自筹资金大部分村民都需要贷款,自筹能力弱。争取到的贷款也只能用于毛房的建设,房子装潢等资金不足。二是工作经费没有落实。由于乡穷民贫,乡级财政只能应付日常运转,无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宣传等工作经费,一些办公设施设备也只能临时从其他办公室调配,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恳请县委、政府酌情给予解决。三是专业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属有关部门的技术支持目前还没有完全到位,仅凭乡里的力量难于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也有待县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恳请县委、政府给予协调安排专业技术干部进驻开展工作。四是项目建设承包方式操作难度大。按照县里关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办法,单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实行招标。由于整乡推进项目资金量大,子项目多,如果全部要求招标,工作量和招标经费都将是一个不可避免、不可估量的,也是乡镇难于承受的。建议县委、政府,在纪检、城建、扶贫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同意采取议价、竞价等方式发包工程项目。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召开全乡整乡推进项目启动大会和村组干部群众大会,把整乡推进政策和相关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统一全乡干部群众思想,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二是在公路沿线、道路重要交叉口制做宣传标牌,营造全乡动员氛围。三是定期制作简报,开通网络宣传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每个月制作2期的简报和相应的工作通报,宣传整乡推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影有像,简洁明了,把宣传落到实处。另外,增加网络宣传平台,扩宽宣传的范围,适时宣传项目建设进度,通报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公示项目资金拨付情况。四是做好资料数据收集整理。统一收集整理各项目点的基本情况、图像等资料,归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料完整。五是精心组织,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坚持超前谋划、统筹谋划、高位谋划的指导思想,坚持规划先行,扎实做好项目启动各项前期工作,迟早启动项目建设。提高认识,统筹安排,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实施,推动整乡推进试点项目顺利实施。
第五篇:x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x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自然条件
绿塘乡距大方县城西面37公里,地处东径109°19'至109°29',北纬27°0'至27°06'之间。东邻高店,南接鼎新,西与毕节岔河镇相连,北抵文阁。
1、地形地貌
全乡地貌山高谷深,地势西高东低,西北有大方县最高峰龙昌坪,海拔2325米,东面群峰挺拔,全是山地。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6.8℃,最低气温-7.2℃,年平均气温10.5℃,无霜期250至3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0.7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根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绿塘乡国土面积77.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7%;林地58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3%;荒山草坡442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
全乡总面积77.54平方公里,林地占45.2%,耕地占11.7%,水域占2.8%,城镇建设用地占2.1%,荒山草坡占38。其它占0.2%。耕地总面积13605亩,其中基本农田3778亩,人均占有耕地 0.83亩,人均基本农田0.2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没有水田。
2、水资源
绿塘乡水资源较为丰富,两条河流成“V”字形,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全乡年平均年降雨量962.3mm,水资源总量3203.26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80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950m3。
3、生物资源
全乡森林覆盖率45.2%,生物多样性突出,有野生动10多种,境内林地58500亩。植物种类丰富。
4、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矿、硫磺矿和铁矿,矿产分布在牛集片区和牛场村。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绿塘乡辖7个行政村,101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4573户,总人口16427人,农业人口1611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11%,有劳动力10088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4106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绿塘乡农业总产值4878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970元,地方财政支出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全乡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09年全乡粮食产量5749吨,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215头,出栏 653头,生猪存栏8232头,出栏7215头,山羊出栏560头,2009年畜牧业产值达157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乡内油路里程16公里,通村公路里程15公里,通组公路4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0个,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155人,尚有15272人饮水困难,有小型水库2处,小水池110口,蓄水1.55万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实现户户通电。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初中1所,乡级完小1所,村级学校4个,村级教学点4个,中小学教师99人,在校学生22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间,村卫生室6个,从业医师17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社会保障方面,到2009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乡7个村3296人。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绿塘乡属全省100个1类贫困乡镇之一,也是大方县4个1类贫困乡镇之一,有一类贫困村6个,二类贫困村1个。
从经济方面看,2009年末,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县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低383元,处于全县倒数第一。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不通路的村组达20个。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每千人仅拥有病床不足1张,村小校舍有近三分之一是危房,全乡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比全县文盲率5%高出4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绿塘乡还有贫困人口3296有(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6427的20%,比全县贫困比例18%高出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在全县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且80以上的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多年来农民对林地实行毁灭性采伐,传统的“马铃薯、玉米+养猪”模式是全乡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无经济作物。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2、区域位置约束,发展环境不优。绿塘乡地处大西南腹地,只有一条通乡油路进出,是交通的“盲肠”。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乡村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
3、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4、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全乡共有劳动力10088人,户均有劳动力2.2人,劳动力仅占全乡总人口的61%,加上外出务工4106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5、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绿塘乡极大支持,特别是地级集团帮扶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给全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绿塘乡海拔较高,种植马铃薯品质好,不易变质。乡党委、政府以发展脱毒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等特色产业,努力构建以归马公路以上的核桃产业带,两个较有特色的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四化一强”战略和“两基”攻坚战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在地级集团帮扶和国家整村推进等项目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城镇化、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首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其战略重点就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三是地、县两级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分别作出了扶贫攻坚的决定和《关于切实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决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将为绿塘乡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境内无一条国道,现有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境内山多,且多系陡坡高山,土地贫瘠。
2、产业结构还不优。“马铃薯、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未形成。
3、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绿塘是传统的农业乡,全乡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80%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
1、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是大方县内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绿色特色农业产品逐步被群众接受,优质核桃基地、脱毒马铃薯基地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核桃、脱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把“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绿塘乡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5、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耕地、子女入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6、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脱毒马铃薯、核桃种植以及猪、牛、羊养殖及方竹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围绕县委“三化一新”(加快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大方)的战略部署,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五项重点工程,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贫困人口脱贫率达60%以上。尽快解决全乡3296以上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和脱贫问题,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户实现“三个一细胞工程”的目标(每户拥有1亩经济林,每户就近或向外转移1 个劳动力,每户有1 人掌握一项二、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到 2015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0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使绿色GDP占主导地位,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年增长15%以上,高于省、县平均增长幅度。
2、到2015年,全乡基本农田比例达20%,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60%以上,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培育乡农业龙头企业2家,重点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3、连片开发、整村扶贫效益明显。力争立项实施连片开发项目 2 个以上。到 2015 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要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节 发展重点
一、重点扶持对象
绿塘乡“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乡16117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 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70户2913人。
二、重点扶持区域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以全乡7个行政村,主要以1、2类贫困村和边远高寒的村为核心,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
三、重点工作任务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85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38500亩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全力脱毒马铃薯绿色特色产业,提升以猪牛羊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培育发展我县新兴核桃产业,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
一是建立脱毒马铃薯示范区。绿塘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3.85万亩以上,年产脱毒马铃薯26000吨,实现产值2600万元,企业销售总值达3000万元,使绿塘乡形成具有全县特色的脱毒马铃薯示范区。
二是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园。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把高潮、高峰、牛场、营盘等适宜种植核桃的区域打造成核桃产业带,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在绿塘乡形成标准化核桃示范园2-3个。到2015年,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5000亩,实现年产核桃750吨,实现产值2100万元。
三是打造生态畜牧重点乡。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猪、牛、羊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的,充分利用绿塘草山草坡资源,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引进猪牛羊优良品种,改良扩繁本地存栏优良品种,积极探索和优化草地畜牧产业结构,走标准化、现代化养殖的路子,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乡外二元母猪饲养达3000头以上,年提供外三元商品猪5000头,全乡生猪存栏从2010年末5392头增加到2015年11000头,肉牛存栏8000头,出栏7000头,羊存栏12000只,年出栏羊9500只,畜牧业产值达2500万元。
2、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着重按照“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促产业”的思路以及以现有水源为依托,大兴水利,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交通方面,加强乡道、村道的建设,解决7个贫困村行路难的问题,基本做到村村通公路;在水利方面要搞好渠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解决7个村15000人的安全饮水。能源方面,抓好电力升级改造工程,扶持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通讯、卫生等方面,抓好省扶重点村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工作;住房方面,通过实施危改工程,让90%的以上的贫困户住上安全房。
3、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5年,全乡累计转移劳动力达6100人,实现劳务收入4000万元以上。
4、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
在积极稳妥做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按照产业扶贫到户的要求,每年组织200户以上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平均每户资金额度不低于3000元的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脱毒马铃薯。新建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4个,面积38500亩(分三年实施),分别布置在以下7个村:牛场村8000亩、高峰村6000亩、高潮村8000亩、五星村5500亩、营盘村4000亩、丰产一村3500亩、丰产二村3500亩。
2、核桃。新建核桃基地5000亩,扶持能带动农户200人以上的专业合作社1个。分别是2012年在高峰、高潮种植1500亩;2013年在牛场、营盘种植3500亩。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1500亩。其中:白花前胡1000亩,分别在牛场村200亩,丰产一村200亩,丰产二村200亩,高峰、高潮、五星、营盘各100亩;种鱼腥草500亩,规划面积在丰产一村100亩,丰产二村100亩,高潮村100亩,五星村100亩、牛场村100亩;种植蔬菜500亩,在丰产一村实施。
4、增粮工程。全面实施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其它综合增产技术,提高全乡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生产科技水平,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2015年玉米总产量达7500吨,人均占有粮达400公斤以上。
二、养殖业
1、牛。新增能繁母牛2000头;建圈舍7500平方米;配套种植牧草2000亩,改良草山2000亩,扶持专业合作社1个。分别是2011年在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村新增1000头,2012年在营盘、高峰、高潮、五星新增能繁母牛1000头。
2、羊。新增基础母羊10000只,建圈舍15000平方米,人工种植牧草5000亩。分别是2011年在高峰、高潮、五星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7500平方米,种植牧草2500亩;2012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营盘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7500平方米,种植牧草2500亩。
3、猪。建立养猪小区6个,养殖良种母猪3000头,建圈4500平方米。分别是2011年在丰产二村、高潮村、丰产一村新增良种母猪1500头,建圈2000平方米。2013年在高峰、五星、营盘、牛场新增良种母猪1500头,建圈2500平方米。
第二节 基础设施
一、农村交通
1、通村油路:改造高店至绿塘17公里乡道,新建通营盘、塘边、黑沙3个村村级14.5公里。分别2011年实施高店至绿塘油路17公里;2012年实施黑沙、塘边11.5公里,2013年实施营盘村3公里。
2、通组公路:新建和改造通组公路35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牛场5公里;2012年实施营盘5公里,高峰3公里;2013年实施高潮15公里,五星5公里。
3、硬化道路:硬化进寨公路5条,7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1公里,高峰村2公里;2012年实施高潮2公里,五星2公里。
二、水利建设
1、农村饮水:修建人饮工程安装管道30公里,新建蓄水池30个、900立方米,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营盘人饮工程安装管道20公里,修建蓄水池20个;2012年人饮工程安装管道10公里,修建蓄水池10个。
2、农田水利:治理河道8公里。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丰产二村5公里;2012年实施营盘、牛场4公里。
三、农村能源建设
1、电力。改造电网50公里;增容30kav变压器5台,50kav变压器1台。分别是2011年牛场、丰产一村、丰产二村、营盘村40公里;2012年高峰、高潮、五星60公里。
2、沼气池。在全乡7个村新建沼气池300口。分别是2011年实施五星、高潮、高峰、150口;2012年实施牛场、营盘、丰产二村、丰产一村150口。
四、危房改造
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647间,分别是2011年实施288户;2012年实施200户;2013年实施159户。
第三节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1、学校建设:完善10间学校教学楼和办公设施等,新建教师宿舍4栋8000平方米,添置桌椅800套,硬化运动场所10000平方米。2011年实施结束。
2、培训:实施脱毒马铃薯、核桃、蔬菜产业技能培训5450人,畜牧养殖技术培训200人,培训干部250人次,培训普通工200人。
二、科技进步
建农技综合服务室7间3250平方米,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牛场村、营盘村;2012实施丰产二村、高峰村、高潮村、五星村。
三、文化建设
在全乡范围内安装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3000套,2011年实施1500套;2012年实施1500套。
三、农村市场
新建农村家庭超市30个,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2个,丰产二村4个,牛场村10个;2012年实施营盘村2个,高峰村3个,高潮村6个,五星村5个。
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人居环境改造
在7个自然村寨内硬化连户路70公里,院坝35000平方,修排污渠道5公里,建垃圾池17个。2011年在牛场、丰产一村、丰产二村、高峰、五星硬化连户路40公里,院坝20000平方,排污渠4公里,垃圾池13个;2012年在营盘、高潮建设硬化连户路20公里,院坝10000平方,排污渠1公里,垃圾池4个。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实施核桃林补植补造工程3000亩。分别是2011年实施1500亩,2012年实施1500亩。
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预测
第一节 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4个大类,共14个子类。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10609.5万元,分类投资概算为:产业项目类总投资为3432.5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为5759万元,社会事业类168万元,环境治理类1250万元。资金来源本着多渠道筹集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现行的扶贫投资标准充分估算,预计需财政扶贫资金3735.5万元,各级部门整合筹集资金26874万元,(见附表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二节 效益预测
本规划的实施,将提高全乡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县发展的差距,促进绿塘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综合效益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实施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内容庞大,项目体系复杂,涉及全乡7个村4573户16427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规划实施后,贫困村产业发展平均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再与其他资金项目配合,可以保证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三个一”(每户有1亩经济林、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基本技能),使全乡40%的村具备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3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起奋发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三是能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乡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的目标是1670户贫困户2922个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4大类项目,投入10609.5万元资金,可以使全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到见、摸得着的变化,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三、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实施后,将新增收入2000万元。结构调整中核桃、脱毒马铃薯效益显著,占种植业效益增加量的66%。畜牧业项目的实施,使牲畜良种率比例得到提高,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将新增收1000万元,占畜牧业项目效益的34%。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产值预计达12600万元,使贫困村农户总收入达6000万元,规划区内发展户平均实现总收入1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500元。
四、生态效益
本规划以脱毒马铃薯、核桃、白花前胡等生态项目为主,规划新建脱毒马铃薯基地38500亩,核桃基地5000亩,新造,人工种植牧草7000亩,改良草山面积2000亩,巩固退耕还林3000亩,将直接增加植被14500亩以上,提高森林覆盖率20个百分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乡内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保护,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配套山塘水库、防渗渠道、河道治理以及村寨环境整治等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美化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可促进村容整洁,家园美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绿塘乡“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绿塘乡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乡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三个小组在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乡人民政府纳入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我乡是全省100个1类贫困乡之一,是全县唯一的1类贫困乡,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加大对我乡的资金投入。
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
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乡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三节 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为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
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
第四节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本文来自:大方论坛 http://bbs.cy44.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cy44.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620
本文来自:大方论坛
http://bbs.cy44.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cy44.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