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法》结课论文
《电力法》结课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电力相关法律知识是我在大学上的第一节选修课,通过王老师生动细致的讲解,在学习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多的启事与感悟。让我对电力法的概念、作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用电的安全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他人的安全。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要点是:明确了公司系统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是防止7种事故;提出要建立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安全责任制;实行一把手全面负责,两个体系即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出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与奖惩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强调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安全例行工作方面的内容;推行“安全性评价”及“危险点预控”等超前控制手段;明确网厂、发承包、生产用工相关事宜中的安全职责。它是国家电力公司的安全规章,其内容体现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电力生产企业在安全方面的任务是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人身安全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要制定符合国家规定的规章制度;提供的劳动安全设施与劳保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劳动者应得到相关的劳动安全教育与培训。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劳动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制度、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职业危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处理制度等。
企业的安全职责是国有资产及投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公司化改革不断深化,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必将逐步趋于权责分明、并实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设备、设施免遭损坏,防止失效并延长使用寿命显然是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基本要求,因执法要求不变,所以职权的总体要求也不会变。
电力生产企业与电网按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制定并网协议,按“并网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电力作为产销同时完成的一种特殊商品,既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又具有社会服务性,电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必然影响电网对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要求。但是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电价以外,电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产值、利润、生产成本与设备寿命损耗,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施安全运行不仅是电力法的规定,也是自身生存、建立信誉与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构成了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基本职责与任务。二.窃电问题
(一)、窃电成风的原因
盗窃电能一直是困扰电力正常供应和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来看,窃电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用户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电价及用户承受能力、电能计量设备的防盗可靠性、用电营销管理水平、营销人员素质、对窃电行为的处理方式等。现仅对农村地区窃电成风的原因总结如下:
1、法制观念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公安部关于《严禁窃电的通告》颁布已5年,然而有不少人至今还不知道。电力是商品,偷电是盗窃犯罪行为,情节严重的受法律制裁,依法用电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成了一片荒漠地带。
2、经济利益驱动。据了解,迎峰度夏时期是每年的用电高峰期,也是“电老鼠”偷食的多发季节。由于窃电有利可图,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从研究窃电主体的构成可以看出,业主和企业电工窃电案件较多,娱乐场所、餐饮、洗浴中心、租赁市场、房地产商、私营企业加工厂等都是窃电的“大头”,违法居民也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这些用户为牟取更大的利润置国家利益和法律于不顾,把窃电作为开源节流、降本增收、发家致富的途径。
3、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有些地区的个人和单位,窃电的不法行为被电力管理部门查获后,不但不接受处罚,相反地进行威胁、谩骂以至行凶报复,而当地一些基层组织和有关单位的主管部门,往往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迁就、偏袒一方,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
4、打击不力,处理从轻。有关部门在查处非法偷电、窃电过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检查难,执法难屡见不鲜。有的受客观环境影响,网开一面,采取“重偷轻罚,轻偷不罚”的态度。打击不力、处罚从轻是导致窃电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5、反窃电技术手段落后。目前,反窃电遭遇稽查难、取证难、定量难、执行难的处境。可不法分子窃电手段正向着高技术性和高隐蔽性方向发展,相比之下反窃电手段还相对滞后,反窃电技术装备水平低,且目前的特定供电方式和供电设施、计量装置等保护措施很难到位,为窃电者有了可乘之机。
(二)、应对窃电行为的措施
开展反窃电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实,反防窃电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它需要全社会行动,相关部门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方能凑效。并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范严密,查处严厉治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窃电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因窃电造成的损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法:建立健全反窃电法制体系;
2、提升电能计量装置科技含量;
3、建立健全窃电群众举报制度;
4、开展好专项整治活动;
5、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三)、现阶段应对窃电问题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目前,反窃电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查证难。我国各项相关法规中对窃电行为的确认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在正常工作中具体办事人员很难把握,同时对于随机性窃电,证据收集困难。查窃电就要查计量装置和用电设施,很多时候就要进入用户内部(如专变用户的计量表都是装在工厂或公司内,也有少数居民用户计量表装在房内,检查时都必须用户开门,因此取证很难)。若按正常程序进入,用户有时间毁灭证据;若强制进入,又不符合法律程序。
2、取证难。发现用户窃电必须对窃电现场和窃电时间进行取证。窃电现场取证需要摄影录像,而基层供电所一般只有普通照相机,给取证工作带来不便。窃电时间的取证几乎没有办法,窃电用户只承认当天的窃电行为,并说窃电是老弱病残者所为,使我们难以提取有效证据。有的甚至以死威胁检查人员。
3、定量难。对于窃电用户的定量只能依据《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不能确定窃电时间的,电力用户按每日12小时计算,照明用户按6小时计算,窃电日数也只能计算180天,计算时只能按现场查获的窃电设备容量乘以窃电时间。所以对于长期窃电的用户连基本电费也不能收回,更不用说处罚。而且《供电营业规则》不具备定刑的法律效力,这样给窃电用户逃脱法律制裁造成有利的空间,造成窃电恶性循环。
4、执行难。供电稽查人员的尺度把握和强制力度远远不能震慑窃电分子,处罚时只能是两看:一看居民家庭状况,二看企业经营状况。同时人的社会属性也给了窃电分子讨价还价的空间,以致于将窃电分子抓了人脏俱获,却眼睁睁地看着他猖狂而去,不能将其绳之以法。
针对上述困难,我对反窃电工作有两点建议:
第一,宣传工作要做得到位。虽然有关反窃电的标语、宣传牌在大街上、小区里随处可见,这说明电力部门在宣传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事实上很多居民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接受需要一个直接灌输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有人来为他们做一番讲解,这样,政策、法规便容易在居民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第二,反窃电不能只靠专项检查,应形成常态运行机制。对于窃电问题,长期以来,一些供电企业采取了定期的“专项检查”,联合公安等部门,以打“大战役”的精神来整治窃电行为,往往事后很容易出现“回潮的势头。
反窃电斗争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供电部门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常态运行机制,保证正常的供用电秩序。
作为个人,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及周边人得行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建立一个合法合理的用电秩序添砖加瓦!
通过16周的课程,我对电力法的相关内容和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电力侵权和电力犯罪及侵权责任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初步认知,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法律法规及制度办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的,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地去学,下功夫去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地用运。在学习方法上,要联系专业重点学习,并做到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法与守法相结合。通过学习要强化制约,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公民。学习法律法规及制度办法,我们就要重点 电力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是不可或缺的它为人类带来了太多益处。可是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改革、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安全事故接连不断,贪污、挪用、受贿、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的安全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掌握法律法规及制度办法等基本知识,学好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得重要性,这样不仅对自身的生活与工作有积极意义,更是可以为别人甚至国家出一份力!
第二篇:电力法结课论文
电力法结课论文
姓名:罗丹 班级:环科1001班 学号:201005030115
电力安全管理
摘要:近年来, 各电力企业迅速发展,而其安全管理也成为各企业快速发展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电力生产企业, 除了电价以外, 电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产值、利润、生产成本与设备寿命损耗,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施安全运行不仅是电力法的规定, 也是自身生存、建立信誉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他人的安全。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要点是:明确了公司系统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是防止7种事故;提出要建立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安全责任制;实行一把手全面负责,两个体系即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出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与奖惩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强调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安全例行工作方面的内容;推行“安全性评价”及“危险点预控”等超前控制手段;明确网厂、发承包、生产用工相关事宜中的安全职责。它是国家电力公司的安全规章,其内容体现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一.电力生产中安全管理的任务
电力生产企业在安全方面的任务是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
人身安全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要制定符合国家规定的规章制度;提供的劳动安全设施与劳保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劳动者应得到相关的劳动安全教育与培训。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劳动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制度、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职业危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处理制度等。
企业的安全职责是国有资产及投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公司化改革不断深化,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必将逐步趋于权责分明、并实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设备、设施免遭损坏,防止失效并延长使用寿命显然是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基本要求,因执法要求不变,所以职权的总体要求也不会变。
电力生产企业与电网按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制定并网协议,按“并网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电力作为产销同时完成的一种特殊商品,既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又具有社会服务性,电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必然影响电网对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要求。但是作为电力生产企业,除了电价以外,电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产值、利润、生产成本与设备寿命损耗,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施安全运行不仅是电力法的规定,也是自身生存、建立信誉与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构成了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基本职责与任务。
二.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传统做法 1.重视不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
我国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比较深入人心;贯彻了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的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作法;比较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贯彻与操作人员的培训,坚持两票三制;建立三道防线、实行三级控制与技术监督,防止重大事故;重视事故信息的反馈,在避免同类事故发生方面重视管理因素也重视技术措施,实行全过程管理等。要点是:
事故调查的出发点与立脚点是吸取教训。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目的是防止再犯。现代化管理不是淡化事故调查,而是从中挖掘防范对策。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包括责任者本人在内全体员工的一种手段。电力系统对事故调查处理从来不同于“办案”,不是对责任人处罚了就“结案”了,而是一定要制定“反措”,要对其贯彻实施 监督,必要时要总结推广使全电力系统都从中吸取教训。事故调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采取防范措施。判别责任的依据是规章制度,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或完善规章制度。而通过《安全情况通报》、《事故快报》等形式,使全电力系统都从中吸收教训、提高警惕,从而不断总结完善“重点反措要求”,并不断充实技术监督内容、提高电力系统设计、安装安全水平等。电力系统安全工作的这一特色,由于行业管理的削弱而相应削弱,表现为安全信息量的减少。现在有人提出事故调查与通报,违背“向事前预防转变”的提法,显然是不够正确的。相反,应当继续重视安全信息的收集与交流,特别是事故原因与对策的交流。
2.处理好安监体系与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
电力系统提出安全监督与安全保证体系,是基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社会性与系统性;基于许多重大事故是诸多因素集合扩大的结果;基于要纠正一些单位把安全工作的责任全部落实在安监部门的作法。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一方面要做好预防工作,它的工作范围几乎涉及生产指挥系统、技术管理与监督、财务、物资、劳资等各个部门,还包括基层班组。它们都起重要的保证作用,把全部与安全相关的任务都放在安监是不可能完成的;另一方面没有安监部门实行监督检查以实行闭环控制,也难免疏漏;其次,电力系统在预防事故方面,推行三级控制,树立三道防线的思想。从组织与技术两方面着手,从防止未遂、异常做起,严防重特大事故。这两个体系的形成是各电力系统多年安全工作经验的总结,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3.重视安监人员的自身培训
安监机构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安全信息反馈、事故统计报告、事故调查、安全考核、安全日常管理、安全培训、安全监督等工作。有个别安监人员以为安监工作专门是监督别人的,专门是从事事故调查、事故定性、查责任人的,这是不正确,至少是不全面的。
当前,电力生产企业普遍在登高、起重、电气、机械作业工器具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两票合格率很高、安规考试成绩不低而习惯性违章不少的现象,说明确实要研究改进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法,研究不重形式、重实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安监部门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要重视。
安监主管作为第一责任者的安全工作的参谋与助手,除了安全管理范围行政管理方面的业务外,主要是要定好位,不同的监督工作具有不同的职权与职责;事故调查与分析要做到真实、正确、及时完整,保存一手材料 ;要做好安全考核、两措计划及相关整改措施的制订、落实、检查的参谋助手工作;要检查国家、行业规章制度及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的落实执行情况,特别是各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在本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检查方面,当好第一责任者的参谋与助手。
安监人员要按规则办事,必须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掌握本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善于针对各自实际具体运用,要善于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手段、适应深化改革的形势。安监人员自身的培训工作不容忽视。当然不应要求安监人员对专业都门门精,但对组织能力、技术业务素质应有一定的要求。第一责任者主要应清楚安全工作为何要实施监察,什么样的安全工作需要监督,从而配备相当的人员,并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习惯于被别人依法监督。
4.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的相互结合
近几年来推出的目标管理方法是对以往粗犷的口号式管理的进步,量化的指标便于检查考核。上层管理者提出一个目标便于动员、组织员工,发挥基层领导者的作用,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办法。但作为公司或企业,特别是基层,不可能只管结果不问过程,关键是实现分层次分级管理。逻辑上讲群体总目标的实现是以个体目标的完成为基础的;电力生产是多岗位、多专业协同工作的结果,因此实现分层次分级管理,实现目标分解是完成总体目标的必然途径。防人身事故的基础是防违章,抓不安全现象;防设备事故的基础是设备、设施的零缺陷,无异常,切实贯彻执行两票三制,实施运行分析、状态分析、检修文件包制度并做好技术监督等;防电网事故涉及电网构架、继电保护管理、操作及一系列预防性工作的质量等。不分解、不分级不可能实现总体目标。
现在,有的单位也搞“安全目标责任状”,但签了字就束之高阁。目标管理更是从何谈起,事实早已证明什么样的办法遇上形式主义,都难以见效。目标不能没有,过程也必须控制。
5.坚持规章制度的贯彻与完善
电力生产工艺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近来比较大的改进只在控制技术方面。应该说,多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绝大部分是适应现在生产过程的。尤其是《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是电力系统事故教训的总结,参照国外的一些作法而提出的。
工程上大量的事是套用标准,国内外均无例外。电力系统的标准比较齐全,而且机械、化工、建筑、运输行业的标准以及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可以参照,强调标准与规章的贯彻有较多的优点。以往电力行业组织一些专业人员编订的规程对巩固、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仍需坚持。三.结语
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大力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氛围。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出发,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电力知识,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进而提高全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人人事事保安全”即要求全体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视安全,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也不被别人伤害”,也特别要求每一个电力员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电力设备和电力职工的安全,还要准确地把握生产管理工作中的轻重缓急。安全生产管理者也应把“安全重于泰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把安全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
近年来,安全生产虽然慢慢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但安全生产的现实提醒我们,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有许多的不足和漏洞,这要求每一个从事电力事业的人们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每个电力企业都应提高和完善对电力安全的管理制度。
电力事业是充满朝阳的事业,电力企业是不畏艰苦、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企业,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加强自己的安全责任意识,以达到让每个客户安全、放心用电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2 《安全情况通报》 3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第三篇:电力法结课报告书
电力法结课报告书
论文题目:电力犯罪种类,缘由与对策 姓名:陈开风 学号:200906080201 班级:造价0902
电力犯罪种类,缘由与对策
关键字:电力犯罪 主体 预防 摘要:电力犯罪作为一种危害性犯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等其他侵犯财产性的犯罪有所不同,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特点,值得一谈。
正文:作为电能生产、输送、供应重要载体的电力设备,不仅承载着电力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承载着社会公共利益。电网企业以电力设备为载体,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电力设备是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电力设备安全保护是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但是近些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盗窃、破坏电力设备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严重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得不引起重视。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司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有多次盗窃的行为。数额较大的起点:500元-2000元以上。其中多次盗窃:一年之内入户盗劫或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如果单位集体盗窃公私财物,所盗窃的财物并由单位据为己有的,应以共同犯罪处罚。主观方面故意犯罪: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构成要件:客体: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特征: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电力设备,其中的电力设备是指用于发电、供电、输电、变电的各种设备,包括火力发电厂的热力设备,如锅炉、汽轮机、燃气机等;水利发电厂的水轮机和水利建筑物,如水坝、闸门、水渠、隧道、调压井、蓄电池、压力水管等。供电系统的供电设备,如调相机、变波机、变压器、高压线路、电力电缆、配电箱、断路器等等。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是指:处于运行、应急等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已经通电使用,只是由于枯水季节或电力不足等原因暂停使用的电力设备; 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通电的电力设备。不包括尚未安装完毕,或者已经安装完毕但尚未交付使用的电力设备。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如采用爆炸、防火的方法破坏电力设备,在电力设备中掺放杂物,毁坏电力设备的重要部件或者偷割、偷拆电力设备等。不作为:如对电力设备附有维修保护职责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检修电力设备期间,发现重要部件异常或出现故障,有毁坏电力设备的危险,却故意置之不理,放任危险发生。主观要件:故意。处罚: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破坏电力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造成严重后果是指:(一)造成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或者十人以上轻伤的;(二)造成一万以上用户电力供应中断六小时以上,致使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四)造成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
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以语言、文字、动作或其他方法把实施犯罪的具体经验、技术技能、步骤方法传授给他人的行为。客体:社会的治安管理秩序。客观方面:具有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主观方面:故意
对于上述犯罪的原因可归类为如下两方面:
1、主观原因
(1)思想道德防线溃败。
(2)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2、客观原因
(1)社会的负面影响。
(2)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
1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2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舆论监督不够。(3)法网疏漏,执法不严,打击不力。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提高道德素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2、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3、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
(1)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建立预防电力犯罪的法律体系。
(2)对电力犯罪人员增设资格刑。
4、强化刑事司法,加大查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1)确保刑罚的确定性。
(2)确保刑罚的及时性。
(3)严格执法。
(4)加大对重点部门的打击力度。
5、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企地共建、综合治理,继续保持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违法犯罪活动严打严防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重要电力设施安全运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新贡献。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电力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提出的各项要求,根据自身职能,制定实施本部门、本系统电力专项斗争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建立职责明确、配合到位的联动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专项斗争,破获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重大案件,打掉违法犯罪团伙,惩处违法犯罪人员,坚决遏制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的高发势头;严格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的监管工作,清理取缔无牌无照经营站点,切实从源头上堵住销脏渠道;切实加强电力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同时如下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1宣传发动,营造声势。各乡镇办、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界综治[2008]18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专项斗争宣传发动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发挥各部门掌握的宣传资源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形成浩大的舆论声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专项斗争的积极性,实行有奖举报,奖励举报线索和有功人员。
2加大对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的清理整治工作。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大对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的清理整治工作,坚决查处无照经营、收赃销赃等违法行为,要在涉嫌收赃的收购站点蹲守检查,获取证据,准确打击,从严查处运赃销赃渠道。
3对重点地区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摸排力度,对摸排出的重点单位、路段、重点地区要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建立“黑名单”,严密防范、精确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扭转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违法犯罪突出问题的被动局面。
4加大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电力设施周边及沿线的出租房屋、闲置房和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流窜犯罪活动。
5建章立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刑法》(26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电力法》
第四篇: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而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股东转让出资应进行限制,这是保障公司股东的稳定性和公司健康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因立法的欠缺,不能真正保护股东的权益及维护公司正常的运行。本文,作者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 问题研究与分析
引言:
《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2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股权与股权转让:
1、股权:
股权又称股东权,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以其行使目的为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此种分类方法是股东权最为重要的分类方法,为日本学界通说,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采用。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权原则上归属于股东的自益权,但具有特殊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主要通过股权的买卖来实现,狭义的股权转让仅指股权买卖行为,而广义的股权转让则还包括赠与、继承、互易、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收购等特殊形式。
二、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1.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股份的自由转让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起,被誉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股权转让自由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司制度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在兼具人合、资合双重属性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转让自由仍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股权转让限制仅为例外。
2.股权对外转让法定限制制度——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按受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内转让)、另一类是第三人与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外转让)。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公司法》未作特别要求,只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该规定,在我国,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否则股权对内转让只要出让方与受让方协商一致即可。而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则占据了《公司法》第72条的主要篇幅。因此,如果我们从现行立法角度出发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
三、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
瑕疵出资指股东未缴纳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实践中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瑕疵出资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的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不出资,即没有股东权,也不享有股份,其所签的股权转让合同当然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仍具有股东资格,股权转让合同不因出资瑕疵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28、200、201条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发起人、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为补足出资以及向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三项条文分析,我国《公司法》没有否定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但对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未作规定。
2、转让部分股权权能的股权转让:
近几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例如,股东仅将其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转让,而保留公司经营管理权,或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让,仅保留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对于此类新型案例,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的施天涛教授认为股权的转让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见他认为不能仅仅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韩国学者也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进行单独转让.美国学者克拉克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将打破传统的“股权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很值得探讨。
3、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权转让: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但是立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及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对股权强制执行时股东如何主张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也未作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造成强制执行中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4、股权的非协议转让问题:
上述几种情形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有股权的非协议转让,即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股权的转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一是由于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而导致的夫妻共有股权的分割;二是由于股东死亡而引发的股权继承问题;三是因股东生前对股权的遗赠行为而发生的股权转让问题;四是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的依法强制转让股权的问题;五是因股权出质所导致的股权主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新《公司法》只对股权继承和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形做了规定,没有涉及其他情形。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非协议转让的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1)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股权的赠与或遗赠等,也可能导致股东的增加或变更,是否当然允许,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
(2)对股权出质导致股权转让的情形,《公司法》没有规定。我国《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明确了以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的,以公示(即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为质权成立时间。根据《物权法》第229条及20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那么,此时债权人能否取得股东身份呢?《公司法》的失语造成了另一个法律漏洞。
5、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超过50人上限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将致使此种情形下的公司面临“违法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法国针对此问题的做法是,股东超过100人的,原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一年内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否则公司必须解散(法国商法典第二卷《商事公司与经济利益合作组织》第223-3).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规定(《澳门商法典》358条.但是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我国。首先,公司转型将使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增资一项,由于我国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差距很大,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解散公司不符合商事营业维持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变更问题不作规定,会使法定的50名的股东人数上限很容易被规避,同时也对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造成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方式值得借鉴。日本《有限公司法》第8条规定除非有特别事由并经法院认可以外,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受前款限制。第19条第8项规定:“因转让致使股东总数超过了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时,除遗赠外,其转让无效.这样既考虑到继承和遗赠的特殊性,又避免了公司的解散或变更形式,同时也维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
1、资本多数决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大股东的出资多,承担的风险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体现了对大股东利益的保护。大股东也会积极的行使其权利,规范的运营公司,以期实现其出资收益。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常反映并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公司董事会也为大股东所控制,按大股东的要求和愿望行事,少数股东的地位越来越弱化,为体现公司的民主与公平,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权力以回应大股东可能发生的滥权或对其产生侵害行为。
2、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以保证公司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利益。资本充实原则体现在各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中,如为防止公司资本实质减少,各国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非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认购自己的股票等。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注册资本一经确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减,公司资本的任意减少,会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因此公司资本的增减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减少资本时,必须经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的章程,通知公司的债权人。允许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应债权人的要求提供担保,最后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3、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股权转让即出资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份的总数,只是改变公司的股东,公司的注册资本等不会因此减少,从资本不变原则而言,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所以无须债权人同意。但是其人合性的特点要求对公司股权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在国外立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或限制,但总而言之,对内转让并无太多的限制,但允许章程加以限制。差别主要在于对外转让的限制上,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对转让出资的价格也做了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对外转让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同意,但未对可否由股东指定他人购买,优先权行使的期限,不同意转让自行购买的期限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做相关的规定。
虽然综观以上可知多数国家做了相对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公司的人合、封闭性。但我认为公司成立是基于股东间的彼此信任合作,股东退出公司,不一定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面对控股股东的危害,小股东无义务对自己的承诺,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应给小股东留好救济通道,这样才能保障投资者的积极性,及维护公司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公司法赋予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的权利,股东可以自由地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转让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每个国家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其成长。公司企业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新问题还会不断产生,由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并注重实践,讲法律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推动经济腾飞。
第五篇:报关结课论文
浅谈报关员记分考核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07-2班
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报关员享有申辩权、复议权、诉讼权等权利。
所谓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是海关在注册登记、检验等传统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程序加强对报关员曰常动态监控,并对其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者有走私行为未被海关暂停执业、撤销报关从业资格的行为进行量化记分考核的管理方式。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取得报关员资格的约有13万人。虽然自实行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后,报关员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受利益驱动而违规操作的情况仍十分普遍。报关员业务和服务水平不高、超范围报关、私自报 关、借权报关、无序流动、诚信缺失,甚至参与走私违法等,已成为增加海关监管成本、制约通关效率、影响海关对外贸易统计、扰乱进出口秩序、阻碍国家投资软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海关行政管理实践当中,已有部分海关开始尝试实施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深圳海关2003年7月报关员扣分管理系统启用以来,该关预申报质量较启用前提高了一倍,全关区报关单电子报关退单率从4月的2.82%下降到11月的1.04%,降幅达63.1%;全关被扣分报关员人均扣分值从8月的5.01分下降到11月的3.8分,降幅达24%。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文锦渡海关报关差错已从2002年3月的1126条下降到目前的每月30条以下,降幅达97.3%。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努力提高报关单填制质量和业务素质、服务水平,积极减少报关差错;并对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与行政处罚不同的是,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业务水平不高且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提供的不是惩罚手段。海关对在记满分至考核合格期间的报关员,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是基于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无端浪费海关管理资源、影响通关效率,海关必须加强管理的需要,是具体的行政行为,而非行政处罚,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海关向企业、报关员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时刻警醒和督促企业和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自律意识,努力提高报关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主动减少报关差错和报关不规范、走私违法行为发生,促进通关效率提高。
哪些行为将被记分?不少报关员都害怕海关记分范围无限扩张。根据《办法》规定,并不是报关员的所有行为都列入记分范围。目前,列入海关记分范围的都是报关员曰常报关工
作中与通关业务紧密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直接影响海关通关效率或增大了海关监管成本和风险。
记分的类型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报关单填制不规范。包括海关电子审单系统接受电子数据报关单后进行逻辑处理,发现差错自动将报关单退回的;海关接受纸质报关单申报后,报关单证及其内容因报关员填制不规范导致需要修改或撤销的;影响海关统计的。
二是报关行为不规范。包括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加盖报关专用章及其他印章,或者使用印章不规范的;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签名盖章或由其他人代表签名盖章的;出借本人报关员证件、借用他人报关员证件或者涂改报关员证件内容的;因报关员原因,导致海关退回或撤销报关单的。
三是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四是因走私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责任明确的原则,仅对报关员在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走私但未予资格处罚的行为实施记分,对不在此范围之列的其它行为则不予记分。在记分时,海关有责任认定报关员是否对该记分情事负有责任,而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9号,以下简称《记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对提高报关员申报质量和业务水平,减少报关差错,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但随着海关业务以及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记分办法》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海关对报关员和报关服务市场的需要。一是报关员记分项目不够全面,未涉及报关业务所有内容,如加工贸易方面;二是记分标准不够细化,只有大类的描述,海关原因还是报关员原因无法准确区分;三是积分返还操作全国不同意,容易引起行政争议;四是记分结果仅作用于报关员(除影响企业的报关差错率和企业分类外),未对企业加强报关员管理形成压力;五是报关员IC卡借用现象严重,出现考场“枪手”,一些企业报关往往使用一个人的IC卡申报,并由该人专门负责记分超限后的考试。为了进一步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有必要对《记分办法》进行修订。为此,海关总署主管部门已将该办法的修订列入工作日程,并计划配套的报关员IC卡管理系统程序进行同步修改。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对报关员有法定的管理职责。报关员代表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其行为是否规范对海关通关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