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柔性的丰田生产系统机制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柔性的丰田生产系统机制研究
柔性的丰田生产系统机制研究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输入、输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以动物为对照探讨了丰田生产系统的柔性机制,指出了现代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引起当今中国制造业改革的思考。
柔性 丰田生产系统 系统论
一、背景介绍丰田生产方式是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才开始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二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普遍受到“多品种少批量”这个市场状况制约,丰田生产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是在吸收了福特生产方式精华的同时,结合了自己本国及世界大环境的背景发展起来的,其能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形势下具有很强的抗萧条能力确实值得我们的思考。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丰田生产系统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丰田体系内部运行的机理,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丰田生产系统有别于其他生产系统的新视角。
二、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而系统的一般定义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三、丰田生产系统的整体分析系统论着重于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细致的研究丰田生产系统就会得出,丰田生产系统的输入为:实施者的意愿和能力、对TPS的正确认识、对TPS的适当应用及合适的客观环境。输出为: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从而导致的利润的增加。要素(或子系统)为:看板、准时化、自?化、均衡化、标准化、少人化、流水线、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场主义、质量管理、团队协作、需求导向、信息系统、目视化管理、五个为什么、重视人的作用等。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改善”,因为改善活动贯穿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始终,正是由于改善的存在使得丰田生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效应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进而更好为丰田生产系统服务,使其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即产生“1+1>2”的现象。系统论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而在丰田生产系统中我们着重研究的是其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彻底的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是丰田生产系统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结果就需要一个柔性的生产系统使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浪费,于是准时化就用运而生。而看板作为支撑准时化实现的一个工具能够更加促进准时化的完成。看板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比如均衡化和作业的标准化。众所周知,准时化和自动化构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而带有“イ”的“自?化”要求丰田生产系统要重视现场并注重人的作用。而全面质量管理、少人化、流水线等都是在以改善为大背景条件下相互作用,共同为促进丰田生产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发挥着自身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四、丰田生产系统的柔性机制
(一)自律神经――看板所具有的独立的微调机能在动物体内有着与意识无关而发挥作用的自律神经,这种神经即使没有大脑的指令也能无意识地进行调整,比如望梅止渴行为的产生。企业也应具有这样的自律神经。大野耐一在创建丰田生产方式时,就在寻求一种使丰田企业具有一定自律神经的方法。为降低在制品库存,创立了“准时化”思想,即只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利用看板拉动式生产,只向最后一道工序下达生产指令,这样使生产现场的库存自动调节到最低水平,极好地解决了在制品库存问题。
(二)反射神经――员工对生产现场发生状况的快速调整企业还必须具备反射神经,即信息不用一一传到大脑,在反射神经中枢就可以折回来,在一瞬间就能应付所出现的情况,例如动物所具有的缩手反射。企业越大越要把反射神经设置好,对于计划的微小变动,要做到无须大脑发令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丰田企业通过运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视化管理”,并高效利用“准时化”和“自动化”这两根支柱,能更好地锻炼这种反射神经。“看板”、“多技能员工”、“团队互助精神”、按需求量制定的“生产节拍”,都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地进行生产的微量调节。
(三)脊背的柔韧性――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计划的及时调整计划就如同人体的脊骨,越是结实的脊骨就能越好的弯曲,而这种弹性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计划不仅指为满足客户要求的三要素“交期、品质、成本”而计划,还指使企业获得适当利益,而对生产的三要素“材料、人员、机器设备”的确切准备、分配及使用的计划。丰田是从两个方面(每月的适应、每日的适应)来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通过每月和每日的适应使得准时生产仅能按销售的数量生产,从而迅速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企业这一“动物系统”必须继续大力强化、完善自身的生产机制,TPS曾使丰田企业在80年代以其快速灵活的反应、低成本、多品种占领全球市场,但其成功的应用还需很高的企业管理条件,企业这一“动物系统”的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企业生产系统缺乏竞争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中除了由于系统机器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有关生产系统和生产管理的问题一直被视为技术或管理战术问题,而没有被置于战略的地位。在企业转轨变型过程中,生产系统被放在从属地位,企业只是想消除生产环节中的矛盾,而不寄希望于通过生产系统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致使生产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如此的生产系统是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的,因此,对生产系统进行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生产系统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野耐一.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方式.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25-26.[3]
[美]杰弗里?莱克著.李芳龄译.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项管理原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Monden Y.Toyota Production System,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ess,1983.------------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丰田生产系统
丰田生产体系(TPS)
1)简介
丰田式生产管理(Toyota Management),又称丰田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其萌芽出自丰田佐吉和丰田喜一郎,最终集大成于丰田副社长大野耐一,是丰田公司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包括经营理念、生产组织、物流控制、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现场管理和现场改善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体系。
丰田式生产管理哲理的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
“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
“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自觉化。
准时化(JIT-Just in time)生产。即以市场为龙头在合适的时间、生产合适的数量和高质量的产品,JIT需要以拉动生产为基础,以平准化(Leveling System)为条件。所谓拉动生产是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即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对本工序在制品短缺的量从前道工序取相同的在制品量,从而形成全过程的拉动控制系统,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平准化是指工件的被拉动到生产系统之前要进行人为的按照加工时间、数量、品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排序,使拉动到生产系统中的工件流具有加工工时上的平稳性,保证均衡生产,同时在品种和数量上实现混流加式运动,起到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需要的快速反应和满足功能。
人员自主化是人员与机械设备的有机配合行为。生产线上产生质量、数量、品种上的问题机械设备自动停机,并有指示显示,而任何人发现故障问题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主动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同时将质量管理溶入生产过程,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行为,将一切工作变为有效劳动。
“一大基础”是指改善(Improvement)。改善是丰田式生产管理的基础。这里的改善是指这样的含义: ①从局部到整体永远存在着改进与提高的余地。在工作、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②消除一切浪费。丰田式生产管理哲理认为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多余的动作,不良品的返工等)都浪费。这些浪费必须经过全员努力不断消除。
③连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
2)特点
(1)采取准时制的管理,以保证戴明质量控制原理的落实和消除一切过程浪费(损耗)。
(2)进行多品种混流生产。(3)把工人培养成多面手。
(4)采取小组工作组织与并行工程方式。(5)要求供应商实施准时供应,极大地压缩库存。
(6)利用kanban指令系统实现“信息流相对于物料流逆向运动”的拉式生产管理方式。这种准时/JIT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7)实现准时生产。执行在必要的时间(不迟也不早)、生产必要的品种与数量(不多也不少)之生产计划管理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管理的指令系统就是Kanban系统。
(8)实施拉式生产方式。按照订单或顾客的需求,利用kanban指令系统使生产指令信息从生产线的最终工序(或作业)逆着物流流动的方向向前一道工序传递。
(9)连续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培养多面手员工由生产作业者完成质量检测,保证及时发现质量缺陷,不断改进流程与作业,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能附加价值的活动。
(10)实现公示管理。
(11)按照顾客价值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以“零库存”为奋斗目标实现准时供货,努力降低公司的库存。
(12)实施人与技术结合的自治管理,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
3)应用范围
丰田生产系统拓展后实用管理范围很广:船舶制造业,汽车及其零件的制造等,工业管理,环境保护,酒店管理等,跨各大行业。但由于针对性较强,制造业用得最多,尤其是汽车行业。
4)发展现状
“丰田生产系统”在中国“水土不服”。
“丰田生产系统”是一种“穷人管理学”,是在贫瘠、恶劣环境中长出的管理之花。这正是它长盛不衰、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这种管理方法的前提在于企业将自身定位为“穷人”,企业管理者要成为“做无米(或少米)之炊”的“巧媳妇”。它通过“与人相关”的“活”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思路(通称为“软性因素”),来提高效率,提升整体而非局部成本竞争优势。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都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市场机会爆发性涌现,企业盈利及扩张呈短期突变状态;土地、劳动供给充分、获取较易;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可以从中获得非均衡价格带来的利益;“资本”相对于“劳动”处于强势地位(我国少数企业兼并外国企业,常常掉入所谓的“工会陷阱”);当有成本压力时,可以采取“外部式”的解决方法——减少人手,压低工资,挤压上下游甚至牺牲品质。也就是说,企业的“米”较多,且来的快;或还能从别人身上挤出“米”来,企业管理者也就缺了“穷人”的感觉和做“巧媳妇”的动力。这或许是我国企业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可能还未到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从长远看,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快,“穷人管理学”有可能逐渐进入中国企业,并在异乡的土壤中“创造性地转化”。
从文化传统看,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国民的节约意识极强。而我国一直有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的历史文化理念。加上权力文化的影响,铺张、讲排场、追求宏大气派,是中国人国民性中的组成部分。某些企业管理者可能个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刻骨铭心的贫困经历,但运作起企业来,一旦拥有了一定的资源、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仅没有“穷人管理学”的意味,反而颇具“富人管理学”的色彩:对资源往往不够珍惜;有时资源投放在不产生效益的地方;有的企业囤积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尽管土地便宜,但若超过需要或利用率较低,成本则会比拥有同样土地价格条件的竞争对手更高(当然,以“制造”为名,“圈地”以图他用,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5)发展趋势
随着资源的减少,这种“穷人”的管理方式将会得到很好的利用,再有,通过丰田生产系统演化而来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多,各大行业都将能够从中吸取合适自己的方法技巧。
第三篇:柔性企业文化研究
柔性企业文化研究
作者:靳海英编辑:studa20
【摘 要】当企业处于多变环境时,柔性企业文化能够跟随和适应环境需要、通过调整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文化因素来适应柔性战略的形成及实施,保持企业的灵活程度。柔性文化被组织身份、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非正式规则和外部导向所发展和维持。
【关键词】柔性文化 组织身份 企业及企业家精神 非正式规则 外部导向
一、柔性文化的提出
(一)文化柔性
文化柔性对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性等方面。从战略柔性的实质看,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是战略柔性形成的前提。观念的创新是保证企业使命达到相应程度的可变性要求。同时,由于组织的转变是在特定的企业氛围中进行的,因此,群体的创新意识及相互和谐的促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组织转变的时间、效率和效益,而且还对组织的适时变化及采取的方式提出了要求和约束。
由于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较高,一旦它有助于形成企业的优势,往往就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然而,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要经历较长的时期,各个利益主体在长期的相互磨合中才能找出一个利益均衡的结合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柔性本身就隐藏着企业中各利益主体观念和利益调整的过程及追求创新的行为方式。
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企业中各利益主体的观念和利益也相应经历调整过程,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柔性战略实施的管理氛围。但企业柔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本质特性有矛盾之处。尽管企业文化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文化的变革能带来许多通常不会发现的机会,但由于企业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性,文化变革期通常较长,而且原有文化仍可能持续产生影响,所以,构建文化柔性的努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战略柔性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企业文化的概念涵盖了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所以文化变革应该是一种事先做出的考虑成熟、计划周密的努力,需要在制订文化变革计划时运用系统思维方式,预计和考虑到现有文化体系中的每一个变化(甚至一个微小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到其他方面,这种文化变革所特有的“面面俱到”很难与战略柔性要求的灵活性同时并存。
(二)柔性文化
柔性文化是与硬性文化相对应的概念。硬性文化具有高牢固性、一致性和系统和谐性,但缺乏开放性和宽容性,该类型企业文化在不断的自行稳定过程中逐渐僵化,不再让人觉察到改变它的必要性。只有当突然出现危机时才会从根本上怀疑基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氛围。可以想见,当与企业有关的环境发生变化,必须采取变革的解决方法,而该变革与现有企业文化相矛盾时,企业成员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文化,没有准备接受也不可能接受战略变革,更不会付诸实施,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原始和衍生功能遭到破坏,以致成为一个有负作用的企业文化。
与硬性文化相对应,柔性文化也是一个起强大作用的并与现有系统和谐的企业文化,但它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鼓励个体创新和组织学习,为随时而至的变革准备了应变的空间,并为制造变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柔性企业文化构成要素
(一)企业身份与“柔性”
1.把握好核心价值观的共性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共性,是企业全体成员对组织独特价值取向认同程度的描述。人们可以发现,在一个具有高认同度的组织中,往往有着一套连贯的信仰、高度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取得高度一致意见的合适行为。像3M和惠普等公司,企业成员即便在不了解企业文化的情况下,也会向往和信奉这个组织。但是,认同度过高也会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当充满自信的企业身份过于强烈,以至企业在环境巨变面前束手无策时,就会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因为在极端强硬的文化中,是不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和有原创性建议的,这就给组织的柔性潜能带来危险。即使在通用、IBM和飞利浦,也都有过这样的教训。
2.把握企业性质的共性程度
近来,由于组织之间的整合以及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可能会成为一种或者多种性质的组合体,这时企业的性质要么是“嵌套的”,要么是“重叠的”。因此,企业性质的共性程度也决定了组织的柔性程度以及其潜能的发挥。
(二)企业家精神与“柔性”
1.把握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通常有指导行为和合作行为的表现形式。强调任务绩效、偏好单向沟通和控制,是指导行为的基本特征;强调双向沟通和员工参与决策,是合作行为的基本特征。选择相应的领导风格,其主要参考因素是所要执行的任务类型、员工能力、员工激励。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多样领导风格。而更加授权的领导风格能促进柔性潜能,并能造就有创造力、反复摸索的价值取向的组织文化。当然,这种领导风格要求组织中要有非常能干和易受激励的成员。企业家的柔性影响力强调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2.把握制定战略的方法
企业家制定战略的方法往往依据企业家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形成迥然不同的三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刚性的制定方法——蓝图式计划。另一种是极端柔性的方法:“无计划地应付”。第三种方法就是中和以上两种方法而形成的“推进决策”。这种方法强调:首先由领导者确定组织的长期发展远景,然后再根据这个远景的要求向短期目标的实现逐步推进。这是战略制定中柔性文化的较优选择。
3.把握企业家精神的提升
企业家精神是指具有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吻合的现代职业性企业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它是集思维方式、经济伦理、个人能力于一身,包含信仰、意志、素质等多种品格,并受一定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的文化系统。而企业家的价值观、创新观念与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与完善。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决定柔性潜能变动的最为关键的文化变量。
(三)潜规则与“柔性”
组织中形成的潜规则也是柔性潜能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些潜规则的内容和数量是由组织成员中“强势群体”的价值观、社会化过程、组织成员对差异化的态度和他们对不确定性容忍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强势群体”指的是具有同等教育程度或同等经验及年龄的员工所组成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是他们的职业文化影响着组织的潜规则。例如:由于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的生产线主要雇用具有技术教育背景的经理和工人,所以问题经常以技术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化过程也能传播潜规则。企业在制定新进员工个人素质要求的时候就应考虑这些“潜规则”,以确保新加入者能很快“适合”组织的运作模式。
此外,如果大多数组织成员可以接受组织的差异化,企业就更具灵活性;组织成员对组织不确定性的容忍度高,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和非正式规则的回旋余地就大。总之,对组织的潜规则进行分析,有助于澄清对柔性潜能变量的影响。
(四)外部导向与“柔性”
最后,对于构成组织文化的理念系统来讲,外部导向也决定了柔性潜能的大小。这反映了组织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例如:组织成员与外部环境有频繁的接触,尤其是与顾客面对面的接触,这会触发组织对外部导向的适应,能够充分促进企业战略柔性的发展。总之,长期关注、开放的外部导向和与环境互动的计划态度,能促进企业的柔性潜能。基于柔性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适应变幻莫测环境、增强组织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将是当今大多数企业今后必定要探索的主要领域之一。
第四篇:丰田汽车公司招聘机制
丰田汽车公司招聘机制的特征
1.基于精益生产战略的人才选拔标准。传统的招聘是独立于组织战略的一项职能活动,与组织战略无关。然而,丰田公司的选拔过程设计是为了识别出最适合公司运作模式的人而开展的,首先体现在基于精益生产的价值观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确定的选拔标准。精益生产模式以强调对各种形式浪费的消除为特点.因为认为浪费不仅带来生产成本的上升,也会给员工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员工精力的消耗,产生挫折感、紧张情绪以及不和谐的人及关系。因此。企业提倡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改进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时间等进行连续的、渐进的改进活动。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岗位技能以外。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首先.丰田生产方式所依赖的是团队工作,不仅要求成员执行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并要求成员一专多能.相互协作,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保证团队协作的关键素质。其次。质量是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公司强调工作的持续改善从而生产高质量产品。这要求员工在制汽造车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质量.因此需要所雇用的员工必须对于高品质的工作进行承诺,能够持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因而在群体面试或行为面试中都会涉及与质量承诺相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员工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学习热情和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渴望。以应对各种质量问题的挑战。再次,公司的生产系统是建立在一致性决策的基础上.例如在其它企业会鼓励工人员工努力超产。但在丰田公司。超产被视为是最严重的一种浪费形式。这就决定了丰田生产体系需要员工理解精益生产的理念.进行大量详尽的计划、勤奋的工作和对细微之处的专注。
另外.公司的生产系统要求员工具有多样化技能和能力.因此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工作轮换以及柔性的职业生涯路径设计.相应地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和适应能力。选拔过程中设计了问题解决的练习,为选拔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支持。
2.超越“岗位职责”的要求招聘员工。传统招聘以填补组织空缺为目标.评价候选人的标准主要是以胜任岗位职责为依据。丰田公司的招聘不仅关注填补职位空缺。更重视通过招聘获得和增强组织的核心能力。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考查岗位技能和知识。更看重是否愿意学习、接受新生事物、喜欢成为团队的一员。这些反映了员工可能从事其它岗位工作以及被提拔的潜力.与大多数企业形成鲜明对照。首先.超越岗位职责的招聘与公司实行的非专业化分工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即每个人都自己的岗位职责.但是更强调团队协作.因为.持续改进更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其次.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组织应对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且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招聘的员工不再是仅仅为了完成某一具体职责.而是能够随时为整个企业工作。
3.严格的选拔程序和多重选拔技术。为招募到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公司在选拔员工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澳大利亚丰田汽车为例.公司的选拔过程共经历八个阶段。而完成整个招聘过程一般要花费12个小时左右.招聘初级员工的选拔时间也会达到8小时一10小时。类似地。在对位于美国的丰田汽车公司的求职者进行的甄选过程中平均花费了18小时。同时,在复杂的招聘程序中,丰田公司采用了多种选拔技术以保证选拔出公司所期望的员工。例如,通过背景调查发现并确认候选人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能力倾向测验评价候选人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潜力:
利用行为面试对应聘者的能力、技能和个人特征进行评价:同时。丰田公司充分 利用了评价中心方法的特点.通过让候选人进行分组讨论来表现个人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进一步考察人际交往、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用人部门进行的面试则使候选人能够熟悉所提供的岗位.确保候选人准确地知道其工作地点、条件以及工作的内容;最后阶段的上岗观察则为员工和公司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总之.把多种具有不同优势的选拔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招聘质量,全面地考察候选人的特征,为确保企业选拔到真正适合的候选人提供了技术保证。
4.候选人高度参与。公司通过实施现实的工作预览。让候选人观看录相、参观工厂以及在岗实习等环节,让候选人尽可能的参与到选拔过程.确保了候选人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给候选人足够的时间确认公司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类型.也避免企业选择错误的候选人。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充分的思考之后,无论是求职者还是公司都做出了十分慎重的决策.保证所招聘的员工是十分认可公司价值、愿意为公司奉献的优秀员工。这些既认可公司价值观又具有能力的员工成为丰田卓越生产力的创造者.取得了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业绩。而这样的选拔流程也避免了不合格员工的进入以及员工流失的成本.并为企业节约了因雇用不合格员工而发生的不必要的培训与开发等各项费用。
三、丰田公司招聘机制的优势
1.人力资源为精益生产模式提供了保障。丰田公司被视为世界范围劳动生产率的领先者.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照搬丰田生产体系。更不用说取得丰田那样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因为丰田生产方式的背后是具有工作能力、热情并愿意为公司奉献的员工。公司认为.不断的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是公司得以超越对手的优势的根本途径,而追求卓越、持续改进、看板管理等实践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要实施这样的价值观和经营策略,最根本的是依靠公司的人力资源。丰田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复杂的招聘选拔流程帮助公司识别出这些价值观和经营策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并确定了团队精神、强烈的质量意识以及不断尝试与创新等作为员工的选拔标准。从而确保员工基本价值观念与公司价值观以及战略要求的一致性。极大地保障了人力资源的质量。避免了为不合格的员工进行的培训、教育以及解雇等花费.并为实现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所追求的核心能力提
供了可能。
2.高度的人员稳定性和敬业精神。传统招聘的最基本的作用是解决企业的人员补充问题.因此。关注岗位职责并根据专业化分工所确定的职责决定员工任职要求。然而.这样的招聘理念无法解决员工与公司是否匹配的问题.因此带来人员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花费大量的投入招募的员工因不适应组织的价值观而流动。对企业价值标准的认同是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合作的基础.因为优秀的企业首先需要员工在理念上进行融合。丰田公司的招聘通过强调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不仅降低了人员流动.并获得了愿意为公司奉献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德斯勒指出.那些员工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企业通常都十分仔细地对待它们所要雇佣的人.从一开始就执行。以价值观为基础雇佣”的策略。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一致性才获得了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员工。
3.灵活性的人力资源储备。对团队精神、持续改善精神、学习能力等素质的关注使员工能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既满足了当前的需要。又满足了环境的迅速变化对人力资源的挑战。丰田公司认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商品的需求会产生急剧变化.因而不仅需要企业针对需求量进行及时的调整;还需要企业不断
开发适应需求的新产品。这些经营理念不仅体现在丰田生产方式中。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转化为招聘规划与招聘实践。通过招聘体系保障了人力资源能力的灵活性.这种人力资源的灵活性使得公司能够迅速应对环境变化.从而超越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而取胜。
四、对我国企业战略招聘的启示
1.招聘以企业文化和竞争战略为指导。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整体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招聘实践与组织文化、战略之间的整合。为了使竞争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员工必须具备战略要求的能力。并按照特定的行为方式来开展工作。因此战略性招聘的实质是通过对公司文化以及公司战略的分析.识别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特征.继而设计出能够吸引、识别所需人力资源的流程和方法。从而确保获取有助于公司业绩的人力资源队伍。为此.基于组织文化和战略目标的系统的规划是保证招聘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实施战略性招聘之前,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研究公司的产业背景和业务特征.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价值链,明确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并围绕战略目标来设计和规划招聘策略。
2.工作潜力胜过岗位技能、知识。丰田公司的实践表明.组织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其生存能力,而人力资源的柔性是组织适应性的根本途径。而且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以及组织结构扁平化.员工在企业里工作的状态与传统意义上的。岗位职责”的要求具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工作小组或团队成员成为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相继出现,传统的以关注岗位技能为主的招聘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明确的分工变得不现实。在同一个工作小组或团队中,为达到实现团队目标.大家共同努力协作.彼此很难有清晰的职责划分。因此.招聘既要关注岗位的基本技能、知识、经验,更要关注价值观、个性特征、动机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确保个体保持积极性并致力于真正运用其潜力。
3.从关注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传统招聘出发点是出现了职位空缺.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往往是被动地进行.因此决定了传统的招聘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没有发挥招聘对战略目标的作用。不仅造成人才流动,还对企业带来威胁。丰田汽车公司的招聘体系真正体现了招聘工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服务.使招聘活动与公司价值观以及公司独特生产方式融为一体.并成为公司取得卓越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障。因此.战略性招聘要求采用长期的视角。通过适时地进行组织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供给的情况分析.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预期组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趋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招聘工作。总之。丰田公司的招聘机制说明,招聘不仅仅是填补职位空缺.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影响。重视招聘工作的战略地位并使招聘实践与公司价值观以及公司独特生产方式融为一体.是获取人力资源和卓越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裕兴如何组织柔性生产
构建柔性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
如何组织柔性生产,应对多种少量,快节奏,低损耗产品生产需求
(压力来自生产部门避免成为市场表现不佳的替罪羊)
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难点
1、动态工艺路径规划与虚拟单元线的部署:紧急插单、材料缺陷,瓶颈漂移。
2、瓶颈的识别与漂移:生产之前与生产过程中
3、多层次瓶颈:装配线瓶颈,材料的虚拟线的瓶颈,如何协调耦合。
4、库存缓冲大小:要么积压,要么服务满足性差。
5、生产排程:不能仅考虑瓶颈,也要考虑非瓶颈资源的影响。
(1)相互冲突的生产计划排程
a.满足客户交货期与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b.产能最大化与浪费最小化之间的矛盾c.库存成本最小化与客户需求的矛盾d.批量采购与库存最小化之间的矛盾
(2)复杂多约束的生产现场:有限的生产设备,物料,库存,人员,场地,时间的约束
(3)动态变动的生产环境
a.临时订单改变,紧急插单的需求 b.产品流程变化,不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不统一性c.机器设备故障检修,员工生病请假等
二、制造企业遇到的常见问题
1、无法如期交货,太多“救火式”加班:
a.销售计划不准确 b.材料库存不合理 c.供应商配合不到位,采购交期没法保证 d.物料准备不充分e.生产单撞车
2、生产优先顺序频繁改变,原定计划无法执行:无法坚持原计划
3、库存不断增加,却常常缺关键物料:配置差异,造成物料瓶颈 或客户需求无法预料
三、各部门要解决主要问题:
销售部门:如何更好的管理好预测;如何得到合理的交期;如何提高交货绩效。
工程部门:如何更好、更准的配置客户化的材料清单;如何更快的转化为电子材料清单;如何更有效的控制。
生产计划部门: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面对保证交货期和物料短缺及资源瓶颈之间的冲突;资源瓶颈与物料瓶颈优化排程;插单变更的处理。
采购部门:物料延迟、缺料;供应商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不准。
仓库部门:ERP系统的库存与实物不统一;物料不配套预警;如何提高库存的周转率,配货速度提升 车间部门:主要问题;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可视化;产线布局与库存的布局优化。
产品部门:款式、质量、成本、速度的协调统一
四、解决措施、方案
1、销售计划预测要准确
a.销售计划数据的可靠性评审
b.接单评审:1)看看这个订单能否按客户的要求日期交付 2)如果不能交付,是什么瓶颈影响交付?如果不行,那什么时候可以交付 3)如果这个订单的优先级高,是否可以交付?如果插单,有个模拟过程。c.销售部商务每天安排下达客户的具体交货日期优先排序,生产计划部门给予明确的回复,回单时间控制一天内
2、以月销售计划、产品线为主要依据,合理储备材料;
a.主产品线确认b.销售计划(详尽的月,周计划,并对周计划作实施调整)c.材料储备计划(材料控制分类,安全存量)d.月计划准确率考核,并分解到每个车型e.制度化定期依据市场变化(2月),调整主产品线f.月新车型增加的限制g.将月度或季度产品材料需求趋势信息传递给供应商,建立合理缓存库存
存量管制的重点 :
①个别定货生产方式原则上不备存量,以批次采购方式订料
②分批订货生产方式,有重复性生产相同产品者可依产业特性订定存量基准以缩短交期,避免紧急订单之欠料。
③运用ABC重点管理法,批次生产用料采取定期或定量订购方式
④常备的共用性料件,批次生产用料采用存量管制及订购方式
⑤实施存量管制的管理方式
⑥定期检讨库存周转率
⑦设定存量管制基准表
⑧实施存量管制制度,运用电脑使物流与资讯同步,实施同步生产与交货,并减少文书作业
⑨彻底实施盘点制度
⑩定期处理剩料与废料
物料分类控制A类累计影响度0~60%B类累计影响度60~85%C类累计影响度85~100%
A类(严密管制):尽量采用订单订购法;预测精度要高;采保守策略,必要时与其呆存不如缺料;尽可能协助供料厂商压缩供料购备时间;原则上每月盘点一次;采购权限往上移原则。
B类(中度管制):原则上采用存量订购方式,容许少量的库存与呆料风险;采取经济批量的观念决定订购量或生产批量。
C类(宽松管制):采用存量订购方式;原则上采取“双堆法”不妨大量库存、大量订购以换取价格优惠。执行先进先出。
h.产品生产期确定(采购期,生产期,列表)
1)交货期=(采购周期+生产周期)*调整系数
2)对采购期长的材料,预测计划的按单冲消,对采购期短的(小于接单提前期)立刻计划。
3)月允许插单次数(例如:10次),周允许插单次数(例如:4次)
4)最小订单量确定,紧急订单之限制,订单变更之限制
订货式生产工厂在物料管理上常遭遇的问题:
①采购与验收效率过低②用料计划与管制不够,造成生产计划变更频繁、交期延误
③呆废料库存过多④库存量过多,积压资金颇巨
⑤用料损耗过多⑥停工待料之非生产性时间过长
⑦帐物不一致⑧仓储计划不周详,仓库十分凌乱,仓储作业不佳
订货式生产工厂在物料管理上常遭遇的问题:
① 处理物料管理问题,除了逐项检讨改进外② 从整体性物料管理系统去改进也很重要
② 多种少量订货式物料管理以批次式为重点,④加强协力厂商管理,缩短购备时间等也是实务运作的要点⑤多种少量订货式生产工厂以批次式物料管理为主,故物料计划手法及备料方式是实务运作的要点。
3、优化排程(对定单池的里所有定单进行优化排程,以达到服务最大化)
1)依据周计划订单优先备好,车架,塑件烤漆2)车架灯具提前预装3)做好制造部内部沟通会(生产前或生产中)4)生产中提前强调应该控制的对象5)加急订单,仅限常规颜色
影响生产日程安排的因素
①紧急订单的处理,在生产日程稳定实施期间如何适切安排或预留一定的生产能力,是产能负荷分析与管制的关健.②客户订单及顾客需求之稳定性③长短期生产订单之搭配 ④季节性的变化:订货式生产管理经常会有季节性变化,善用产能负荷分析及对策是生产管理成败的重点 ⑤制造途程之安排⑥生产状况之确实掌握⑦可用设备.工具.材料.人力之稳定性 ⑧存货调整之必要性
4、合理的产品设计
1)电器件设计通用(线束,灯具,功能开关)2)提前设计一些通用贴花,预防磕碰划伤3)车型选择品质认同度高 4)产品装配容易5)在新品车阶段提前发现装配,工艺等问题6)产品规格型号描述清楚唯一,方便理解7)新材料采购方便8)增加标准通用器件比率 8)新品上市具有较强计划性
5、区域规划
1)车间区域重新规划2)非通用物料按车型单独集中存放管理
3)存放、运输使用防护隔垫及使用带防护的运输车搬运,是否已经准备4)多线并行作业考虑5)预留异常存放区空间6)缩短工作路径(包括产品堆放,搬运,生产路径,人员走动距离,空间利用)a.通过搬运距离短,压缩转移批量b.通过改变为单元流水生产布局,创建各个工序的能力均衡和连续生产
7)3天内要发货车型,车间存放,区域确立,如何管理8)各作业区,工作区标识、标语清晰明了
6、现场处理
a.产品问题处理1)塑件断爪修复,掉漆处理2)在线更改3)同销售或客户协商,个别症状车辆(色差,划伤)特别放行
b.生产方式机动调配:个别车型几个人小组或个人散装生产
c.车型问题点归纳汇总:工程技术部门主导编制,及时传递生产及相关部门
d.生产计划单详细注明客户配置特殊要求:1)配置2)颜色3)包装4)附件等
e.首件确认不做错车:1)品质工程部有专人负责2)产品资料信息获得正确3)生产过程材料,品质跟踪确认4)形成记录
7、交期原则
1)缺货不影响销售为底线
a.销售和商务必须做好客户的配合协调工作b.客户周库存数据统计工作,以尽可能准确的数据为生产提供依据c.资材部门应将销售计划达成率,修改频次,插单总量作为考核指标加以重视
2)库存与生产平衡
a.操作方法:安全存量 = 日平均出货量 × 紧急生产周期×调整系数(月度调整)
依据:①.统计法:依历史资料同期比②.判断预估法: ● 消费习性● 产品在市场竞争力 ● 竞争对手产品 ● 客户需求状况
b、最高库存量=采购周期×平均日销售量+安全存量
受库房空间容量、质保期及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由公司高层、销售集体确定调整系数(原则上考虑季调整)举例目前公司考虑:简易车70%销售量的车型(4-5款),每一款车前3种配色优先保证
豪华车70%销售量的车型(3-4款),每一款车前2种配色优先保证
3))生产均衡经济原则
a、拒绝接单或插单的一些原则条款b.部分成本大难操作车型的提前安排原则、条件
4)订单优先级设定
a.依交期前后;b.重点客户
c.产能平衡原则:(工序多、工时较长之产品,数量少,时间短的优先考虑等)d.工艺流程原则; e.公司目标原则f.配套出货原则
5)产线储备多面手
a.确定生产方式b.确定关键工位 c.人员储备数量d.培训计划e.建立奖励约束机制
6)设定生产排程到小时和半天的动态调整
a.通过分割制造订单b.通过工序的接续方法,缩小批量,使各工序的工作重叠分派c.通过有效的作业人员的排程,来提高生产力d.通过对瓶颈的优化排程,前工序向后推分配,将后工序前推分配,提高生产力
紧急订单可区分为可处理与不可处理两种:
不可处理者是指由客户造成的,除非不接此类客户所下的订单,否则不可避免,此种情形只能尽快处理,造成延误在所难免;
另一种紧急订单为工厂内部管理不严造成的,此种情形一般可尽量避免,处理紧急订单的原则为早期处理.紧急订单的处理
①检讨避免组织不协调造成的紧急订单(如业务区域由各人分项处理订单所造成的延误,应以业务代理制加以避免)。②确立“期间内生产计划不变更”之插单原则
③预留5%的产能以应付急需④利用半成品、成品修改⑤利用加班支援等内部协调方式处理⑥利用外包、调货等外部资源⑦采用分批交货、产品修改等客户协调方式
8、跟踪与执行交付
1)资材部生产前做好充分准备落实工作
a.工艺,品质,培训,信息沟通b.材料,设备,操作,人员,场地。
最常见的进度差异的原因
(1)途程计划不善或生产技术变更(2)日程计划不善(3)工作调派不善(4)材物料或工具不能按时供应
(5)机器设备故障(6)产品品质劣,不良率过高(7)存量不足发生停工待料之现象(8)工作场所纪律不良(9)员工离职率提高或出勤率过低
(10)意外事件的发生
2)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及监督异常快速处理
a.编制相应跟踪表单,单单落实到人b.随时做好客户沟通协调工作
消除交期延误必须先具有一些基本观念 :
①发现交期延误现象,应及早采取对策,使延误时期不致加长
②因生产管理始与营业,故销售方面的检讨与改善是首要工作;
③生产准备工作系统化以缩短制程时间是基本对策;
④减少制程混乱现象,将有助于交期管理;
⑤部门间产销协调体系的建立是根本所在;
消除交期延误方面常用的手法:
① 加强产销配合②制定产品开发进度表,确实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与变更状况
③做好用料管理,确实掌握库存资料及供料状况,避免欠料发生
④建立品管制度,加强制程控制,预防问题的重复发生
⑤建立生产绩效管理制度
3)在货源紧张或时间冲突情况下,艺术处理各客户需求的平衡
9、协作厂、供应商的管理
①小批量、多频次②等间隔时间供货;③规格标准化,包装箱规格统一
④建立二级蓄水池⑤异常及时通报⑥把内准备变为外准备,消除浪费
举例:a.同对面焦总烤漆厂商谈如何保证质量,做好防护,确保交期,异常处理途径接口人,约束条款,签订合作协议
b:泰源,晨辉,袁磊,袁欣,光彩等如何合作双赢应一并考虑
c:郑州本地材料供应商,如何调配协商应对柔性生产需要,建立适应材料储备的二级库存功能
d:外地路途远的供应商建立控制分类:可以控制类,难控制类,如何跟踪处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例如电机,控制器,车架等关键器件---必须谢总出面将规矩定好,其他人才好执行
10、其它支持
1)财务资金灵活支持 :在生产紧急的特殊情况下,特事特办
2)延长工作时间 :
a.在有计划有约束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员工作业时间,b.其它相关部门提前做好相应配合工作
3)调配其它人员:
a.非生产人员,要灵活的配合生产部门工作,作为一项本职工作和应尽义务
b.列举配合人员名单及信息传递途径
c.指挥人员及约束措施
五、以上各措施方案,需各部门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到人,限定时间,在本月十日前全面完成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