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论文选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库
1.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2.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3.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4.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5.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6.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7.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8.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9.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10.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1.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2.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3.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4.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5.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6.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7.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8.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19.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20.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1.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2.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4.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5.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6.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7.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8.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30.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1.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2.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3.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4.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5.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6.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7.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38.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9.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40.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1.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2.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43.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4.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45.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6.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7.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48.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9.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50.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1.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52.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3.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4.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55.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56.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57.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58.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59.59.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60.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61.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62.浅谈“政府上网” 63.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64.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65.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66.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67.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68.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69.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70.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71.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72.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3.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74.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75.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76.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77.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78.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79.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8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81.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82.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8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84.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85.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86.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87.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88.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89.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90.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9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92.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93.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94.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95.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96.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97.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9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99.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0.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01.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02.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03.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04.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05.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
106.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7.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8.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09.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10.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11.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12.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14.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15.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16.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17.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18.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19.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20.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21.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22.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23.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124.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125.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 126.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127.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 128.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129.浅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30.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儒家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浅谈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浅析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法治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浅析企业执行力
浅谈“公推公选”的目标定位 论官员问责制
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乡镇合并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及启示 经营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 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两委会”的矛盾及其对策
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浅谈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浅谈组织目标的制定 农村养老主体问题探悉 浅谈我国的行政区划 浅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论我国社会救助的不和谐——低保户的骗保行为 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分析
电子政务—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增收
浅析政府在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关系中的作用 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及管理现状的反思 浅析我国政府网站建设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浅析企业危机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从“鸡鸣狗盗”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浅论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175.论在科学发展观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76.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
177.企业公共关系沟通模式与价值分析 178.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179.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180.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 181.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182.行政绩效初探
183.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184.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185.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186.“守夜人”角色与政府主导型之辨 187.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188.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189.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90.地方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191.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 192.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193.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194.城市公共企业评价(或改革)探讨 195.论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
196.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 197.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198.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199.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 200.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
201.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202.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 20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
20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20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7.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8.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 209.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 210.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211.试述农业保护政策
212.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213.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214.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
2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 216.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 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拯救“志愿失灵”
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
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 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 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 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
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 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 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 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 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 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 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
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61.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262.管理者开展有效沟通的路径研究 263.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关系分析 264.浅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 265.民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266.人力资源之招聘分析
267.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 268.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趋势
269.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例如农村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和义务教育产品以及大量的农村经济发展赖以实现的基础设施等)
270.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比如教育的市场化,医疗保障的市场化甚至消防服务的市场化等)
271.社区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包括城市的街道办和农村的村委会等自治组织)
272.试论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273.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职能变革
274.制度性公共物品与经济绩效(例如财税政策的变迁,产权制度的改革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对经济绩效的作用等)275.公共政策执行失败的表现和成因及对策 276.论信息系统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 277.论公共政策活动中的监督机制 278.公共决策科学化研究
279.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第二篇:工商管理论文档
论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发展须经历的四大阶段
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的特性以及自身的创新,创立了众多的管理理论和技巧,进而塑造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日本国家经济的奇迹。象全面质量管理、丰田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美国管理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基础上得出的管理理论)等等。如果我们浏览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下面的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都与引领世界的管理过程相对应,英国在工业革命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多;美国在技术创新时代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新;日本在质量管理时代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好;那么以后中国在信息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将要靠的是什么呢?是快,快速的变化和适应。
中国真正的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变化过程,按照不等级发展的观点,虽然不需要经历所有西方国家企业所经历的管理过程,但我认为有四个大的阶段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必须要经历的。既以下的四个阶段:
l初级阶段:属于蜕变化过程;
l中级阶段:科学规范化过程;
l高级阶段:管理精益化过程;
l超越阶段:管理引领化过程;
以上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管理内容和实施方式,并针对于相应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前三个过程中,是以学习为主,创新为辅。而在第四个阶段,将是以自创为主,借鉴为辅。
一、初级阶段:蜕变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原来的国有企业来讲,是企业的市场化过程,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政治身份向市场身份的转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内容股权改制、领导人机制改变、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要探索国家所有者行使出资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明确委托代理双方的责权利;二是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和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三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监管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开,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专门机构;四是要实现国家所有者职能到位,使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混沌市场的投机获利行为转向为规范市场的管理获利行为转变。实际上也是民营企业从个人英雄主义发展模式向集体主义发展模式的过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的领导问题。在民营企业创业阶段,对企业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实行“我说了算”,的确是一种高效率,曾经可能起到过良好的效果,但民营企业发展后,实力不断扩充,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民营企业领导或许在某一行业它是姣姣者,但对于有些行业,他是一个弱智。如果民营企业主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说一不二,独断专行,这样的企业难免不倒。习惯了独裁的民营企业主们转变领导观念则是首要问题。实行分权,使一部分决策的权力从民营企业主中分散出去,成立以民营企业主为核心的决策团队,关键决策经过团队决议,从而最大可能的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战略方向发展。
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完成初级阶段的这个过程
二、中级阶段,科学规范化过程。我把这种模式的特征总结为“写在纸上照着做”。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在第一阶段把身份定位成市场化之后,就要从运做行为上把企业的计划性职能性质向企业的市场化性质转变的过程,使企业从政治意识安排向经济意识安排过渡,是破而立的过程。所以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绩效管理、现代薪酬管理、组织结构重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在第一阶段的领导者观念转变之后,在经营行为上从混沌与随意走向规则与秩序的过程,是弃乱立规的过程。其规范的内容基本上和国有企业差不多。这就是所说的科学。
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引入一些市场化的管理方法之外,基于市场职能的基础作业和管理的程序化与标准化是另一特征。不论是在生产线还是在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而且有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这样做虽然会影响到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对于减少员工工作的盲目和混乱是有帮助的。同时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也对产品、服务和管理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这就是规范。
刘冠军在《论现代管理的六化特征》一文中,提出了现代管理的六个本质特征,即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的法制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意识的整体化、管理理论的科学化。他认为这六化依次反映了现代管理的手段、组织结构、方式、效果、意识和理论等不同侧面。其中的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是这一阶段要实现的。在中国,有一部分企业理念超前的企业完成了这个过程。
三、高级阶段,管理精益化过程。我把这个阶段的特点总结为“把模式印在心里想着做”。上边的规范化过程曾经提到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会影响个人的创造性,而这个阶段要就是要解决规范与创造并存的问题。这是把企业管理的粗放性转变为精益化过程,也是把现代管理从制度转向人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已经没有什么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划分,而是同等身份、地位的发展。这一阶段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的流程化运作
2、精益化制造
3、文化型组织
4、自主化组织
5、核心竞争力
6、扁平化组织等
7、知识管理等
精益化管理具有某些未来组织的特征。在赫塞尔本等主编的《未来的组织》一书中,收录了罗莎贝思-坎特的文章《恢复以人为本》,坎特于此提出了将来组织是由六个重要的转变组成的,每个转变都包括很重要的人文因素。这六个重要转变包括从臃肿到精简——新的人员配备原则、从垂直到水平——新的组织、从一统化到多样性——新的劳动力、从地位和命令权利到专家及良好关系——新的权力源泉、从公司到任务——新的忠诚、从组织财富到名誉财富——职业财产,而且她认为随着旧的激励工具的衰竭,领导们需要新的方法来鼓励创造佳绩及建立忠诚感。这些新的工具包括使命、控制议程、学习、名誉和价值创造的共享。《未来的领导》是赫塞尔本等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另一本书,在这里,他们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即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合作的关键因素得以确立,即创造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他们最后得出的肯定性结论是:组织将会继续压缩规模和进行结构重组,领导者的支持力量将会减少,工作负担可能会加大,变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等等。
国内企业中,目前只有象海尔、联想、海信等为数不多的著名企业完成或者正在实现这个过程。
四、超越阶段,管理引领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的特点总结为创造管理新模式领着做。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已经从学习阶段转向了自我创造阶段。中国企业在吸取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精华之后,开始创造适合自身的,能够引领潮流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领导地位的树立,各国的管理者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企业的管理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管理将怎样发展来
满足环境的要求。我想国外学者们在组织、激励、领导、管理理念和沟通等诸多方面提出设想,将是中国企业用以引领未来管理的远景导向
第三篇:《韩非子》管理论浅议
《韩非子》管理理念“赏罚”浅议
导论:
众所周知,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韩非子》。《韩非子》论“道”
议“术”阐述君主治国之“法”的同时,其实也彰显了韩非的管理理念。在本文中中,作者将节选《韩非子》中“二柄第七”一节,将其中的“赏罚”管理理念进行剖析,然后和现代管理理念中的“奖惩”进行对比浅议。
正文:
《韩非子》是韩非思想的集著,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极力推行自己的“君主之术”,而法学其实也就是一门国家管理学,所以,《韩非子》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国家管理学”,当然,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处处体现的是“君主”的利益,而把臣子当作一种工具或者棋子,把管理层和执行层当作一种完全对立面来处理其二者的关系,如:“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而在现代的管理中,管理层和执行层,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没有你死我活之争。当然,归咎其因,则是因为现在的企业或者团体都有国家承认的良好注册制度,所谓“有名有份”,而在蛮荒的古代,特别是在中国,君主权力是从来没有在上帝那儿注册过的。正如法家另外一个代表人物商鞅所说:“天下名分未定,群雄共逐鹿之!”所以中国的国家管理,历来“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历来的国家管理都是充斥着暴力,虚伪,纷争,也产生了《韩非子》这种国家管理理念,并被历代君主奉为“上作”,而在以“国家契约论”为基础的西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被沦为“弃作”的。在这里,作者将通过韩非的“赏罚”制度理念和现代“奖惩”制度理念的对比来阐述韩非管理理念中的虚假与暴力。
中国的传统管理理念中,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国御臣,“赏罚分明”一直为管理之首,在现代的管理中,因“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团队才有高效的执行力。而在韩非子的管理理念中,赏罚即为“而柄”是将事权与臣子牢牢圈握的不二法则:下面我们看《韩非子》中“二柄第七”这一节中对“赏罚”的阐述。
“二柄第七” 原文: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
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百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
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异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二柄第七”译文:
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大蔽矣。
译文: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
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而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于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赏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君主要想禁止奸邪,就要去审核形名。形名是指言论和职事。做臣下的发表一定的言论,君主根据他的言论授予相应的职事,专就他的职事责求他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所以群臣言大功小的要罚;这不是要罚小功,而是要罚功效不符合言论。群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罚;这不是对大功不喜欢。而是认为功效不符合言论的危害超过了所建大功,所以要罚。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
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担心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不能越权去立功,不能说话不恰当。超越职权就该处死,言行不一就该治罪。司守本职,言而有信,群臣就不可能结党营私了。
君主有两种祸患:任用贤人,臣下就会依仗贤能来威逼君主;随便推举,就会败
坏事情而不能成功。所以君主喜好贤能,群臣就粉饰行为来迎合君主的欲望,这样群臣的实情便不会显露;群臣的实情不显露,君主便无法识别他的臣下了。所以越王喜好勇敢,以致民众大都轻视死亡。楚灵王喜爱细腰,结果国内有许多甘愿挨饿的人。齐桓公心性妒忌而爱好女色,所以竖刁自行阉割以便掌官内宫。齐桓公爱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脑袋去进献。燕王子哙喜欢贤名,所以子之表面上不接受君位。所以君主流露出厌恶情绪的,群臣就会迅速掩盖;君主流露出喜好情绪的,群臣就会假装能力。君主的欲望表现出来,群臣的情态表示就有了依托。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君主。其结果,子哙因兵舌而死,齐桓公死后直到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安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君主把真情流露给了臣下招致的祸害。臣下的真情不一定就是爱戴他的君主,而是为了重利的缘故。如今君主要是不掩盖自己的真情,不隐藏自己的意图,而使臣下有机会来侵害自己,那么群臣充当子之、田常这样的角色就不难了。所以说:去掉喜好厌恶,群臣暴露本色。群臣暴露本色,国君就不会受蒙蔽了。
其实,看过了此节的原文和一文后,我们不难看出,在韩非看来,赏罚只不过是
驾驭臣子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权柄而已,也是作者通过对臣子的行为来劝说君主要适当利用赏罚来保全自己。
而在现在的管理理念中,管理并非要分出你死我活,而是要在合作中达到共赢,能让自己的团队得到迅速的凝聚和发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说,高效的执行力是来源与赏罚制度的编配方式。
希望各位通过读此章节,也得出自己的心得。
第四篇:《公共关系学》题库之一
《公共关系学》题库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是
——。
A.传递信息
B.推销产品
C.沟通与协调
D.建树形象
2、爱德华·伯纳斯的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是
——。
A.《有效公共关系》
B:《舆论明鉴》
C。《实用公共关系学》
D.《公共关系学》
3、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A.组织
B.公众
C.个人
D.社区
4、公众形成的基础是--——。
A.客观存在B.与组织的相关性
C.人群的集合D.共同的利益关系
5、公关传播的内容是
——。
A.信息与观点
B.方针与政策
C.组织概况
D.员工资料
6、公关传播最常用、最有效、且最为重要的传播类型是
——。
A.个体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网络传播
7、——--
是公众对组织的真实评价。
A.组织实态
B.实际形象
C.市场实态
D.产品形象
8、——--
是公共关系目标的集中体现。
A.公关广告
B.分析公众
C.选择媒介
D.公关主题
9、——-
组织成员自觉、主动开展公关活动的社会意识,是指导公关实践活动的思想动机。
A.公共关系行为
B.公共关系状态
C.公众舆论
D.公共关系意识
10、下面属于宣传型公关活动项目的有———。
A.参观活动
B.联谊会
C.记者招待会
D.座谈会
11、举办庆典活动中,在拟定宾客名单后,应提前———天发出请柬,以便被邀宾客安排时间准时参加活动。
A.1-2
B.3-5
C.7-10
D.20-3012、——--是公关策划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公关策划就没有了针对性或者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A.公关活动
B.公关调查
C.公关方案
D.公关评价
13、———
是社会组织无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助某一项事业,以取得一定的形象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A.接待
B.新闻发布会
C.庆典
D.赞助
14、组织形象识别系统的英文简称是
——。
A.CIS
B.CS
C.CRM
D.CSM15、根据——-,可以把公众化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A.公众对组织的态度
B.组织对公众的态度
C.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
D.组织对公众的重要性
16、——--是指顾客对企业褒扬和赞美的程度。
A、回头率
B.指名度
C.知名度
D.美誉度
17、危机公共关系的基本策略有预防策略和
——---。
A.管理策略
B.调查策略
C。处理策略
D.评价策略
18——--是指一组织针对本国以外公众所进行的公关活动或对国外有着显著影响的公关活动。
A.绿色公关
B.国际公关
C.危机公关
D.情感公关
19、在政府公关中主客体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就决定着政府公关的出发点就必然从———着眼。
A.国家利益
B.公务员利益
C.公众利益
D.领导利益
20、政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广大公众来说,他们所见到的所接触的政府是实际上是代表政府履行公务的具体人员。从这个角度上讲,所谓政府形象问题就是——的形象问题。
A.主要负责人
B.接待人员
C.政府公务员
D.第一把手
21、公关接待中,自我介绍是起“---——”的作用。
A.先声夺人
B.先入为主
C.喧宾夺主
D.牵线搭桥,22、政府公共关系指的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与作为客体的公众之间体现政府———的一种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A.管理职能
D.行政职能
C.监督职能
D.执政职能
23、会议接待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
A.会谈
B;送客
C.接站
D.安排住宿
24、与组织的销售、财务、人事、经营、技术等部门处于同级地位的公关部属于———。
A.部门并列型
B。部门归属型
C。最高当局直属型
D.对象型
25、公共关系公司按照经营方式可以划分为合作型和——--两种。
A.综合服务型
B.专业型
C.专项型
D.独立型
2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研究会是一种---——。
A.行业型公关社团
B.综合型公关社团
C.学术型公关社团
D.职业型公关社团
27、在公关部的内部机构中,担负组织内外接待的任务的是-------。
A.培训部
B.联络部
C、宣传部
D.接待部
28、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是以
——--作为指南的。
A.传统文化
B.先进文化
C.流行文化
D.通俗文化
29、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求团结,二是——--。
A.外讲贡献
B.外求发展
C.外拓市场
D.外求形象
30、社会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形成的关系状况被称作———。
A.公共关系活动
B。公共关系状态
C、公众舆论
D.公共关系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是——---------。
A.组织
B.公众
C.资金
D.社区
E.传播
2、艾维·李在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提出了--------——。
A、投公众所好
B.公众必须被告知
C.说真话
D。把组织“自己的利益同公众利益联系起来”
E.凡宣传皆好事
3、“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一。
A.主体
B.手段
C、过程
D.客体
E。宗旨
4、公共关系协调的方法主要包括———------。
A.信息反馈调节法
B.强迫屈服法
C.严以律己法
D.信息传播法
E.情感交流法
5、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有———-----。
A.组织员工资历调查
B。外部公关状况调查
C.社会环境状况调查
D.组织公关活动效果调查
E.内部公关状况调查
6、常见的赞助类型有----———。
A.体育事业赞助
B.文化事业赞助
C.科教事业赞助
D.慈善事业赞助
E.福利事业赞助
7、文化公共关系在具体运用时,可采用的方法有------一--。
A.理念倡导法
B.心理暗示法
C.情感关怀法
D.文化包装法
E.人际吸引法
8、政府公关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A.树立公关意识
B.沟通信息
C.塑造形象
D.服务人民
E.收集信息
9、为了给公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接待工作应该做到------——。
A.矫揉造作
B.文明礼貌
C、气氛热烈
D.态度热情
E.朴实自然
10、公共关系活动中,社会组织要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出发点,应做到---------。
A.了解公众需要
B.尽力服务周到
C.尊重公众意愿
D.依据市场需要
E.满足公众需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试述公共关系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2、简述第一次公关热潮的特点。
3、为什么说公共关系可以增进组织的工作效益?
4、为什么说公关策划在公关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大学生的形象设计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8分)
l、联系大学生成才实际,阐述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五、案例分析(共10分)
据北京零点前进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在中国,每天有3000家有影响的大众媒体、行业媒体、专业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网上实时发布8万多条信息。这些信息每天影响着几千万的阅读者和他们的关系网,在全球这个数字还要扩大好几倍。组织如果没有及时监测这些信息和信息传播的能力,就根本谈不上及时反映的能力。一个数十年辛苦经营起来的公司美誉度或品牌价值,可以被一条网上信息在24小时内彻底摧毁。
思考题: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如何看待和发挥网上公关的影响力。
《公共关系学》题库之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
B
A
D
A
6---10:
C
B
D
D
C
11---15:
C B
D
A
A 16----20:
D
C
B
C
C
21---25:
D
A
B
A
D
26----30:
C
D
B
B
B
二、多选题:
1:
A
B
E
2:
B
C
D
3:
A
D
4:
A
C
E
5:
B
C
D
E
6:
A
B
C
D
E
7:
A
D
E
8:
A
B
C
9:
B
D
E
10:
A
C
E
三、简答题
1、答:公共关系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主要有:
(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根源;
(二)民主政治是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传播技术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在客观上成为公共关系发展的推动力量。
2、答:第一次公关热潮的特点主要有:
(一)一大批企业视公共关系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法宝,设立公关机构,招聘公关人员。
(二)各种类型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1985年
1月,深圳市总工会举办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
(三)各级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形成几乎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1986
年
月,上海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公共关系协会。1987年
5月,全国权威性的公共关系社团组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3、答: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协调组织的内外关系,公共关系的这些一般职能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效。
(1)公共关系增进组织的经济效益。
(2)公共关系增进组织的社会效益。
(3)公共关系增进组织的管理效益。
4、答:公关策划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关系策划可增强组织形象管理的有效性、目的性、科学性而增添组织形象的魅力。
(2)公共关系策划帮助提高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3)通过公共策划可以确定社会组织公关战略构思,从而使组织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合作和支持,在扩大和创新中更添活力。
5、答:大学生的形象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大学生的理念识别;第二,大学生行为识别;第三,大学生的视觉识别。大学生形象设计具体包含一下几个方面:(1)要具备良好的智力。
(2)要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3)要具备健全的人格。
(4)要具备健康的身心。
四、论述题
答:(一)提高公共关系意识,自觉地从事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需要。(二)掌握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需要。(三)适应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转变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五、案例分析(共10分)
1.网络公关(PR on line)又叫线上公关或e公关,它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表达手段营造企业形象,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策划思路和传播媒介。
2.网络媒体在公共关系传播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塑造组织尤其是企业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以及有效预防网络公关危机,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网络公关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具有个性化、互动性、信息共享化和资源无限性等传播优势,集个人传播(如QQ、ICQ电子邮件)、组织传播(如BBS、新闻组)和大众传播于一体,具备强大的整合性,并且网络媒体的运作目前正在逐渐规范、成熟,已拥有相当大的媒体影响力,互联网正在成为各界人士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
3.公关业和企业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宣传平台,可以以最快捷的速度向国内外交流企业的信息。不少大的企业已经开始配备专职人员做网络媒体代表,负责处理协调网络媒体传播事项;许多企业的企业推广部在自己的核心媒体名单里,也开始加入网络媒体,对核心的网络媒体做重点沟通与维护。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公关部在做网络公关的时候,缺乏系统的操作体系,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组织有效的立体式网络公关战役,从而使企业公关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篇:交通管理论论文
第30卷第3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0, No.3 2011年 5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May.201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高秀秀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121001)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
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61(2011)03-0-0
Analysis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Gao Xiu-xiu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China)
Key words:Urban traffic conditions,Traffic structure,Balanced network,Transport trip
distribution,Improvement Strategy
Abstract:With the automobil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urban transport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le the increase in road and traffic restrictions and not the solutio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way, pointing out that their solution to urban traffic problems on the application;of the status of urban transport in China clear the transport structure in the prospects of our cities;proposed change in travel distributi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so the concrete of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strategies.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
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
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
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
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
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
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
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至2010年, 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重的是,车辆高速度增长与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 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
2.2 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公交优先的落实存在问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公共交通分担率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
交通工具,截止2005 年,北京仅私人汽车就有150万辆,这些车辆的日常使用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东京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是我国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生成强度和流向。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能源于城市路网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形态、人口分布等需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
3.1 削减交通总量
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境交通等措施,以达到削减市中心的交通总量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交通总量削减的方法包括:社会工程措施、交通法规措施、交通治理措施和经济措施。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3.2 分离交通形式
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1)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2)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很容易发生交错,大都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3)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是分道交通形式,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水泥墩、铁管栅栏或绿篱等构成分道线,也可以称为物理分离;二是采用路面交通标示,如划线、辅助设施等,两种分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为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是将不同车种、不同方向和不同车速的车辆进行交通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分离包括: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轻骑”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等。实践证实,不同方向的车辆碰撞时最危险,因此必须采用交通分离。采取的方法可以有:设中心隔离带,设中心分离线,变双向交通为单向交通,在交叉路口前设左转弯专用车道,在交叉路口设置导流岛或分离岛,以及用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对主次干道交汇处的交通进行时间分离。对不同车速车辆的交通分离则采用设快速车道与慢速车道的办法,并增设缓行车道。在城市中,还应采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及其他交通治理方式,对人车进行交通分离。3.3 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如“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及分单双号行使,可以降低小汽车出行的比重,优化交通结构。3.4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空间均衡法是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时间均衡法是指在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交通流在全天内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天可能有两个高峰时段,通常是早晚高峰造成某些路段拥挤,可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限货车夜间通行等措施。3.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使得我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
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迁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提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路行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改变现有“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布置,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完善系统建设,注意节省用地,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来提
高交通建设总效益。
4结束语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 石飞,我国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J].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 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4] 陈双.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M].科学出版社, 2009年.责任编校:刘亚兵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