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

时间:2019-05-14 07: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

第一篇: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

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二○○九年二月 1

目 录

引 言...........................................................................................................3 1.总则..........................................................................................................5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6 3.规划组织与程序.....................................................................................9 4.规划主要内容.......................................................................................10 5.规划方法................................................................................................15 6.规划成果................................................................................................17 名词解释...................................................................................................19 案例...........................................................................................................20

引 言

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和提升林业的三大功能,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九号、十号文件精神,国家林业局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规程、技术、方法和模式,从2004年开始,启动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关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通知》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框架,就是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宏观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四个体系,即: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以县级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方式为基础的技术模式体系。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作为这一框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等 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产权主体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从宏观尺度上,对生态修复、森林培育、森林防火、森林保护等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在区域水平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因此,在县级水平上编制森林经营规划,作为各类经营主体进行森林经营决策的宏观依据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动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特制定《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指南》,以便统一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进程。

1.总则

1.1本指南明确了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的地位与作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任务,规定了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内容、成果等要求。

1.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和规范县级行政区域或相当于县级、经营主体多样的区域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其他层级森林经营规划可参照执行。

1.3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1.4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逐步建立区域内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1.5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有利于调整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生长发育;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益;有利于改善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和促进林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对林地生产力的影响;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1.6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原则,协调好森林经营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的原则,协调好国家、地方与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协调好不同功能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功能与潜力。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

2.1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是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纲领性、战略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一般10年左右。既是县级人民政府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也是县域所有森林经营主体保护、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

2.2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是国家森林经营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国家、省级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环节,是县域森林经营的主要依据。主要作用包括:落实国家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政策措施;协调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需求;控制和指导所有森林经营主体在规划期内的主要森林经营活动、安排与规模。

2.3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应根据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水 6平、资源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林业发展或森林经营战略的要求确定。规划内容应紧密围绕森林经营活动,重点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要素,如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利用和森林资源管理,以及森林保护利用的环境保护、公众利益等。规划深度应能满足制定或完善区域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协调森林生态系统多目标保护利用布局,指导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需要。

2.4县级森林经营规划重点需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2.4.1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有效保护

哪些区域应划为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这些区域如何经营和管理。

2.4.2木材及林产品的可持续生产

规划期内进行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生产的林地有多少?不同生产方式的森林有多少?年度合理年伐量或允许利用量,以及时空如何安排。

2.4.3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环境保护、农田牧场防护、生态景观等生态功能如何保持、提高和功能的持续发挥。

2.4.4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的生态休闲、人文、宗教和教育功能,以及促进林农就业、地方税收和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如何给予保证。

2.4.5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森林经营如何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2.4.6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森林经营如何防止森林和土地退化,如何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使林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

2.4.7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建设

规划期内如何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能力。

2.4.8森林经营管理政策

调整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政策,如何调动社会或农民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解放林业生产力。

2.5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应依据国家、省级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规划等明确区域森林经营指导思想、方向与目标;依据区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明确森林经营的范围、对象与多种需求;按照《全国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等相关要求落实分解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措施,参照《生态公益建设导则、规划设计通则、技术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标准规程科学设计森林经营模式。

2.6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必须以最新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土地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信息为编制基础数据。综合考虑区内所有正在实施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经营规模、布局和时空安排,充分反映森林经营主体意愿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3.规划组织与程序

3.1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相关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部门、企业、团体和个人,以及其他利益群体可选派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对规划进行论证后,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3.2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包括准备、编制、征求意见和修改送审几个主要过程:

3.2.1规划准备包括组织、技术等各个方面。应成立包含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的规划编制小组;进行资源数据、标准等相关资料收集,确定技术经济指标;对以往森林经营管理进行总结,对规划期的森林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规划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规划的重点内容。

3.2.2规划编制一般包括经营决策、规划设计等过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个优选备用规划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长周期的投入产出分析、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预估执行各备选方案的可能效果,选出最佳方案。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森林经营区划、布局和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规划说明书和制作规划图件。

3.2.3征求意见应重视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注重与不同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沟通,对所有意见进行分析、处理,不采纳的意见应公开说明原因。3.2.4根据各方面意见形成送审稿,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批复实施。规划期内因社会经济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征得审批部门同意后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

4.规划主要内容

4.1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经营管理的需求;明确森林经营中长期的指导思想与经营目标;统筹进行森林经营多目标、多功能布局;确定规划期内实现森林经营目标的活动、规模、安排等经营措施;预测和评估森林经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需求与保障措施。

4.2规划期的森林经营目标体系应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期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应与国家、省级森林经营规划目标相衔接,也应纳入县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目标体系。森林经营规划目标体系应突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的特征,包括资源目标、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

——资源目标。从森林资源发展、保护和利用的角度考虑提出规划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森林蓄积量、生长量、森林结构等。

——生态目标。从生态保护的区域、对象、规模和保护成效等方面考虑提出规划指标,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数、碳汇量、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景观维持等方面。

——经济目标。从木材与林产品产出、经济发展和收益等角度考 10 虑提出规划指标,如合理年伐量、主要林产品产量、森林资产价值量、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

——社会目标。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社区文化发展等方面考虑提出指标。

4.3森林经营布局是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区划和森林管理分类区划等。

4.3.1森林功能区划是一种依据自然地理要素等基本特征的区域布局措施之一。从林地和森林的主导功能考虑,功能区可分为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社会功能区三类。本着生态优先、公益优先的原则,应首先区划出生态、社会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这些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自然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保护、基础设施保护等。

——社会功能区。将社会服务价值高的林地或森林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社会公益效益,这些包括人文遗产保护、宗教保护、生态休憩、大气或噪声等环境保护等。

——经济功能区。除生态、社会功能区外,主要生产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区域,这些一般包括用材林区、工业原料基地、经济林基地、能源林基地等。

——功能区确定后,应明确规定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约束条件和主要经营措施。一方面要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不得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违背,另一方面要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思想为指导,要符合森 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要求,要与当前国际主流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要求相一致。

4.3.2森林分类区划是以小班为单元,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的一种森林用途分类。将林地、林木、森林按照主体用途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

——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其中,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为重点公益林。

——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区划为商品林,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4.3.3森林管理分类区划是以小班为区划单元,按照保护管理的严格程度进行的经营布局措施之一。以《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准则,在林地立地分类、功能区划好分类经营区划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4个类型组。

——严格保护类型组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特有自然景观等为主要目的,一般禁止任何形式的人工干扰活动。

——重点保护类型组是以确保生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现有的脆弱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进行少量木材生产利用,一般限制人工造林更新、皆伐等森林经营活动。

——保护经营类型组以生态和经济兼融,在有一定生态防护功能 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经济功能或经济目标进行合理采伐利用,允许适度的人工造林更新、小面积皆伐等森林经营活动。

——集约经营类型组是以获得经济收益为目的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以经营利用、可持续生产林产品为主要目的,允许干扰强度较大。

4.4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必须对森林培育、森林采伐、森林健康、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景观经营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4.4.1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更新造林到采伐利用封育前的所有森林经营活动的总称,基本要求为:

——应分别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两类林进行培育规划,经营目标比较一致的功能区也可按照不同功能区进行培育规划。

——应分别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两类林,按照定向培育的原则,组织设计森林经营类型。经营类型设计详细程度根据各地经营水平而定,一般要求细化到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4个经营管理类型组。

——培育措施主要分为更新造林、幼龄林抚育、中龄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商品林)、低效林(生态林)改造、卫生伐等措施类型。

——培育任务按森林类别(或功能区、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或管理类型组),分为不同规划分期(如5年期)。

4.4.2森林采伐。森林采伐是森林成熟后的利用或更新措施,为与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衔接,经营性采伐所形成的资源消耗量同 时进行测算。一般要求为:

——依据森林分类和功能区划成果,分别抚育间伐、低产(低效)林改造、主伐、更新或其它采伐类型5种采伐类型测算合理年伐量。

——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要求,分别森林经营类型设计采伐对象、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间隔期限和采伐龄等,据此测算合理年伐量。

——合理年伐量的确定应有利于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森林长期、稳定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的能力。

——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中森林合理年伐量以5年为一个测算期,不需要分解到年度。

4.4.3森林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抵御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以及林地地力维护等方面。基本要求为:

——森林防火规划应体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规划内容包括防火装备、专业防火队伍、防火基础设施。防火基础设施主要指森林防火隔离带,森林防火隔离带规划应明确防火隔离带的位置、类型、施工年度、保护措施等。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防治方针,规划中应分析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危害程度、提出有效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和措施。

——林地地力维护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重点设计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育技术、采伐要求、培肥技术、化学制剂应用及防污染措施、保护对策等。提倡培育混交林和阔叶林,速生丰产林培育应 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种植等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规划时,制订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4.4.4非木质资源经营。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木质产品原料自给率及来源、产品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规划利用方式、程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发展人工定向培育,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创导培育技术密集型的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

4.4.5森林景观经营。可以按照功能区或森林旅游地类型进行规划,充分利用林区地文、水文、天象、生物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古今建筑、社会风情等人文景观资源,按照游览、登山、探险、疗养、野营、避暑、滑雪、狩猎、垂钓、漂流等森林游憩活动的特定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森林景观修复、景观维护和经营开发等内容。

4.4.6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通过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保护有效维护物种、遗传基因多样性。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保护规划重点,明确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保护措施。功能区划和采伐、培育规划时,在栖息地、森林群落之间保留生态廊道。

5.规划方法

5.1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应按照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进行分析、评价、模拟和决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森林经营管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采用时间和 15 空间相结合的优化决策方法模拟、优化森林经营过程,确定最优经营途径。经营决策的核心是多效益综合、多方案比选、长周期预测。

5.2多效益综合。经营规划时不但要考虑森林的木材生产功能,也要考虑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碳的储存、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景观提供等社会生态功能。多效益综合涉及诸多经营目标函数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条件,最优经营决策的求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优化问题,一般可利用决策分析系统等分析工具进行辅助。

5.3多方案比选。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一般应首先根据经营方向的侧重和经营条件的改变形成多个可行的预选方案,然后对预选方案进行模拟和优化,根据预选方案的模拟优化结果对各方案的产出、效果、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最优预选方案作为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方案。预选方案是森林经营决策的基础,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假设条件规定位于森林各种能力的最大与最小之间; ——能说明经营的主导思想和意图; ——能用经营约束条件和指标明显区分;

——能展示各种主要经营目标下经营措施的时间和空间安排的组合;

——能形成差别明显的经营效果。

5.3长周期预测。森林经营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森林经营成效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衡量森林经营是否可持续必需采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因此,进行长周期的经营预测才能确保森林经营按照一定的经营方向稳定经营。一般在经营决策时,需对规划范围森林经 营过程进行一个半森林经营周期的优化模拟和决策分析,重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生态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森林经营规划对当地的水、土壤、空气、物种和种群、重要物种生境、碳汇平衡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森林经营规划对人居环境改善、地方居民收入、地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地方居民就业、地方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等的影响。

——经济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经营规划带来的拎产品产出量、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

6.规划成果

6.1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规划表和附件四部分。

6.2规划说明书是指规划的文本。规划说明书应包括基本情况、经营方针和目标、经营区划、经营类型组织与设计、经营抚育、采伐利用、森林保护、效益分析等内容。

6.3规划图包括能在时间、空间上体现经营规划的所有图件。主要的规划图有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规划期森林资源预测分布图、森林经营规划图等。

6.4规划表是指能体现经营规划内容的分析表和统计表。6.5规划附件包括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价报告、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森林经营决策分析报告、规划审批文件、以及其它重 17 要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等。

名词解释

1.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森林经营体系。

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是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典型模式,它是指人类在与森林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健全性为目的,追求生态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3.森林经营规划

是按照可持续经营的原理与要求,规定一定时期内森林经营要开展的活动、地点、时间、原因、完成者等要素的一个工作文件。是指导区域、经营单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

4.森林合理年伐量(AAC)

经营单位内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每年允许采伐利用的森林蓄积量。

5.功能区划

是指依据森林的某一主导功能或经营目标,以地域、地段为单元(如小流域、林班)进行的一种区划。森林的功能或经营目标可分为生态、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型,同一类型功能区在空间上不必地块相连,可能是单一的一块林地或由分布于整个林区的几块林地组成。

6.经营类型

是在一个经营区内,地域上不一定相连接,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基本相同,需要采取相同或相似经营措施的经营小班组成的联合体。

7.森林经营管理分类

是指从森林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森林的生态重要性和区域生态敏感性,并根据社会经济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对森林进行的保护管理严格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四个类型(组)。

8.生物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案例

第二篇:江西省森林经营规划纲要

江西省森林经营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组织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结合江西省森林经营实际,为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长量、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林分质量,切实推进全省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充分认识森林经营重要性和紧迫性

森林经营是指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它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的重要措施。搞好森林经营工作,对于调整优化林分结构、缩短森林培育周期,确保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省林业普遍存在“重造轻管、重采轻育、重量轻质”的问题,导致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和效益不高,现已成为制约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7%,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全省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42.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2%。2008年,我省全面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现有闲臵土地大面积营造森林,至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63.0%。因此,在林地利用率空间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加强森林经营,积极提高林木生长率和森林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前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森林经营现状

㈠森林资源现状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统计,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5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62.7万公顷,占63.7%,活立木总蓄积35357.2万公顷,毛竹总株数142283.1万株,森林覆盖率60.05%。长期以来,在传统粗放经营管理模式下,重造林、轻管理,虽然全省林地利用率较高,但森林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五多五少二低”。即:针叶林多,阔叶林少,阔叶林仅占乔木林面积的19.1%;纯林多,混交林少,混交林仅占乔木林面积的22.3%;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近成过熟林仅占乔木林面积的12.3%;单层林多,复层林少,复层林不足乔木林面积的20%;人工林中同龄林多,异龄林少,异龄林不足人工林的5%;乔木林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公顷蓄积42.1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2%;毛竹林单位面积立竹度较低,平均每公顷立竹仅1758株,而且大径竹比重小。

㈡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森林经营意识淡薄、森林经营标准和激励机制缺失、森林经营投入不足,我省现阶段林业生产普遍存在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问题,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1.森林经营意识淡薄

林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育过程。由于对森林经营认识有偏差,普遍存在重造轻管现象。从政

3府层面分析:近些年来,我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多,任务重,主要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前期造林任务上,无力顾及森林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各级政府部门都以造林面积和林木覆盖率为主要指标考核林业建设成效, 很少考虑造林后森林的培育问题,忽视了营造林质量。从经营者层面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省林木所有者大多数是林农,由于林业的回报率低、见效慢,林农对林业收入期望值不高,森林经营意识不强,目前基本沿用原有的传统粗放经营模式,轻给予重利用,只栽不管或栽后管理不到位。

2.森林经营标准缺失

为顺利推进“林业五大转变”,依据分类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应制定一整套适应商品林和生态林发展的森林经营标准,指导林业生产。目前,我国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但在如何培育森林资源方面,特别是针对商品林和生态林如何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较系统的、完善的技术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无据可寻。另外,我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较完整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和生态监测评价体系,缺少对森林经营的科学评价,无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措施,致使森林资源处于盲目经营的状态。

3.森林经营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的投入,只考虑了种苗费和前三年的抚育费用,幼林郁闭后的森林经营,没有资金投入。即便如此,相应的建设资金投入也仍然不足。县级林业部门负债多、负担重,育林基金大都成了“育人基金”。地方财政对林业的投入有限, 有些重点林区县甚至从林业部门挖走部分育林基金。江西省属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省份,林农是森林经营主体主体,经济的不宽裕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森林经营中,而且,国家、省、市对森林经营也没有投入专项资金,因此,森林经营难以开展。

4.林业现行政策束缚了森林经营的开展

森林资源管理特别是现有采伐管理政策极大地影响了林木抚育间伐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一是木材采伐限额指标直接影响了抚育间伐能否开展。目前的森林采伐限额对木材利用做了必要的规定,但就如何改善林木结构,如何有效地开展林木抚育间伐,提高林分质量缺乏应有的手段和措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造林抚育工作的开展;二是间伐材的“一金两费”征收导致经营者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从而直接影响抚育间伐开展的力度和积极性;三是国家启动的各类林业建设项目和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 缺少对森林经营的扶持。

四、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㈠指导思想

高举“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旗臶,围绕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郁闭度达到0.2以上、具备经营条件的乔木林(不包括竹林、经济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灌木林)为主要建设对象,以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要经营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森林健康发展、森林多功能的充分利用、人工林集约经营等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模式和技术,树立起森林经营理念,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促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㈡建设原则

⑴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 ⑵坚持依法限额管理、凭证采伐的原则; ⑶坚持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原则; 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的原则 ⑸坚持以技术规程为指导、可持续经营的原则。㈢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对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进行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大培育森林资源力度, 积极推进分类经营,不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地生产率,使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达到双增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第一阶段目标

至2015年,将对全省

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公顷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基本实现中幼林抚育率达到50%以上,低产低效林改造60%以上,森林年生长率达,单位面积蓄积量达。

3.第二阶段目标

至2020年,将对全省

公顷中幼林进行抚育,公顷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基本实现中幼林抚育率达到50%以上,低产低效林改造60%以上,森林年生长率达,单位面积蓄积量达。

五、森林经营主要任务与重点

㈠主要任务与重点 1.中幼林抚育

公顷的商品林和

公顷的生态林进行中幼林抚育,抚育措施包括砍杂、除灌、间伐等措施。

2.低产低效林改造

公顷的低产商品林和

公顷的低效生态林进行改造,改造的措施包括补植改造和更新改造。

㈡主要措施

依据分类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对生态林主要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从而逐步优化森林结构,将针叶纯林改造为针阔混交林,将同龄单层林改造为异龄复层林,并由一次性皆伐、人工更新改为按目标径级分年择伐、天然更新,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经营。对商品林主要采用集约经营理论指导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重点是选用优良品种,加强森林经营,重点是清除杂灌、控制林分密度,从而提高林木生长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1.中幼林抚育

⑴商品林抚育:在林分未郁闭前,重点是以清除杂灌、除萌等为主的抚育措施;在林分进入郁闭后,重点是以除萌、间伐为主的抚育措施,重点是伐除林内霸王树和无明显培育前途的林木及病腐木、枯立木、空心木、丛生萌芽条。根据林分密度状况疏伐对目标树生长有影响的其它有林木,每亩保留目的树150-200 株;5-8年后,进行一次疏伐,每亩保留100-120株;到林龄30年时,再进行一次密度调整,每亩保留40-80株。

⑵生态林抚育:生态林抚育重点是通过卫生伐、透光伐等措施清除林分内病腐木、枯立木和不具培育前途的林木。

2.低产低效林改造

低产低效林改造包括补植改造和更新改造两种方式。⑴补植改造

低产林补植改造以补植目标树为主;低效林补植改造以补植阔叶树为主。

⑵更新改造

商品林更新改造营造树种以速生树种为主,实行小片混交;生态林更新改造营造树种以阔叶树为主,实行带状混交或品形混交。

六、创新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机制

㈠完善林业建设政府目标考核机制

⑴在原有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基础上,将森林质量同时纳入政府业绩目标考核体系中,提高森林集约经营度。

⑵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师考核机制,推进森林资产评估市场建设,完善活立木市场机制,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⑶政府以无偿投入、低息贷款等方式加大林业项目建设投入,并积极推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支持林权抵押贷款。

⑷鼓励通过森林资产流转、拍卖方式,发展林业民营企业,实现林业规模经营,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⑸依据新形势下林业建设新任务,改革完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综合监测体系,制定完善适应生态林、商品林森林经营标准。

⑹以法制林,强化管理。要真正将森林经营纳入法制轨道,达到管理规范,突出开展好扼制“四乱”为内容的专项打击,对破坏森林经营的人和事,必须坚决打击制裁.决不姑息。

七、保障措施

㈠把森林经营与发展林业放在同等位置

增加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前提,开展森林经营是取得森林效益的手段,两者不可偏废。在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中,要充分体现森林经营在现代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森林经营是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把森林经营与林业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位臵。在林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上,把森林经营项目列入其中;在林业考核内容和检查验收上,把森林经营项目和效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

㈡加大宣传力度,典型示范

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大力宣传营造林生产“管重于造,三分造,七分管”的思想及全省各地营林生产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典型。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营林意识和自觉性,使营林重要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森林经营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在林区各县树立起近多个森林经营典型,在典型示范中把一些成型配套的管理技术、经验和模式在典型内组装,将其作为森林经营示范现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农积极参与森林经营活动。㈢创新森林经营政策机制

在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的同时,对现有林业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包括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森林分类区划调整、产业政策的完善、采伐限额管理方式、投资机制的确定等等。在各方面体现开展森林经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㈣增加森林经营的科技含量

按照森林经标准体系的要求,对现有分类经营中不合时宜的规程、标准,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建立一套符合现林业要求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包括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商品林培育技术规程及指标体系、以及森林经营主体经营方案及作业设计规程、森林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等。

㈤加大对林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稳定和完善林地使用制度,赋予和保障使用者长期而稳定的林地使用权。允许林地使用权自愿、有偿、合理流转。鼓励和引导林农、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切实减轻林农税费负担。三要不断完善木材交易市场,打破木材独家收购或地区保护,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使木材生产者多得益。四是各级政府要尽可能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增加政策性贷款,延长贷款期限,加大贴息幅度,发放造林补助,吸引社会投入。

㈥增加对森林经营的资金投入

森林经营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建议在今后的林业建资金计划安排中,把森林经营列入专项投资,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要对国有林场加大扶持度,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森林 经营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篇:森林经营规划复习重点

一、基本概念

1.法正林: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2.森林区划:是对整个林区进行地域上的划分,为合理组织森林经营、实现永续利用而对林地进行的空间秩序的安排。3.森林认证:是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而提出的一种市场工具,它以自愿为原则,依照公认的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和标准,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林木经营者或木材产品加工者的经营状况或业绩进行评判和审核,并对合格者签发证书的过程。4.森林评价:从广义上讲,森林评价是在充分占有森林资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目的,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法规、方法和标准对森林进行的评价,以满足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的需求并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5.森林成熟: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符合经营目标时的状态。6.轮伐期:指林分的培育、采伐、更新全过程所用的时间。7.森林经营类型:在林场同一林种范围内,由有相同经营目的、能采取统一林学技术体系、在地域上一般不相连接的小班组织起来的集合体。又称作业级。8.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林业法律法规政策、森林资源状况及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二、基本知识

1、森林经营规划的任务

(1)森林资源区划、调查、监测。①森林资源区划分为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②森林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范围、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全国的调查(一类)、企事业单位和县级的调查(二类)、生产作业性的调查(三类);③森林资源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征占用林地、城市森林、沙化/石漠化、湿地资源、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重点林业工程和其他生态状况。(2)森林资源认证和评价。①森林资源认证是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而提出的一种市场工具,它以自愿为原则,依照公认的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和标准,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林木经营者或木材产品加工者的经营状况或业绩进行评判和审核,并对合格者签发证书的过程;②森林评价就是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通常称为森林规划设计的主业,“森林规划”主要指中期计划,包括用材林规划、风景林规划、湿地规划、城市森林规划、乡村林业规划等多种类型。“设计”指的是森林作业法设计,森林作业法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最有效的达到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包括造林、幼林抚育、抚育间伐、主伐等技术环节。(4)森林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一般称为森林规划设计的后业,包括森林资源档案制度、森林产权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经营方案管理制度等。(5)以“3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方法,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规划设计应用的途径和方法目标在于降低森林调查、资源监测的劳动强度,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

2、森林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的维护、水土资源的保持、森林对全球碳循环贡献的保持、满足社会需求的多种经济效益、相关的法规、政策、体制。

3、森林规划的发展阶段

(1)实验误差技术阶段,规划师对土地利用的决策是通过直觉与经验以及一系列实践、反馈不断修正“误差”而获得。(2)资源目录方法,此阶段规划决策依据现状资源目录,包括自然科学信息、土壤和土地布局等资料、先进的航测资料。(3)手绘图层方法,该方法的引入表明大尺度景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更综合的途径的开始,其特点是利用相同比例尺的因素分析图,并以各种方式叠加产生新的信息即“合成图”,作为规划的依据。(4)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方法,GIS技术使规划师能利用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复杂的场地分析和土地利用规划。“3S”技术的空间直观模型、多情景研究方法在景观规划中得到大量应用,推动了景观规划科学的发展。

4、森林采伐伐区配置的要求

根据森林采伐限额实施计划,按森林经营方案中的伐区安排顺序初定采伐小班,并现场核实小班主要森林因子,初估森林蓄积量及各种材种出材量,符合采伐要求正式作为伐区配置。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或“方案”不能满足采伐设计要求的,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配置。

5、森林经理调查的内容、小班调查方法 基本内容:(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4)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5)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森林经理调查的可选内容:(1)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调查;(2)森林土壤调查;(3)森林更新调查;(4)森林病虫害调查;(5)森林火灾调查;(6)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7)生物量调查:(8)湿地资源调查;(9)荒漠化土地资源调查;(10)森林景观资源调查;(11)森林生态因子调查;(12)森林多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13)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14)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15)其他专项调查。小班调查方法:(1)样地实测法;(2)目测法;(3)航片估测法,航片比例尺大于1:10000时采用;(4)卫片估测法,技术要点:①建立判读标志;②目视判读;③判读复核;④实地验证。

6、森林资源调查体系的构成

1)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称为“一类调查“,为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设计提供依据。2)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也称为”二类调查“,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3)主要为满足林企业伐区设计、造林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而进行的作业调查,也称”三类调查“,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7、物质产品的森林成熟的类型:物质森林成熟主要有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竹林成熟和经济林成熟

8、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自然保护区一般应划分为下列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自然保护区-分区-林班-小班

9、林地经济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依据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采用市价、费用价、期望价或结合起来加以评价。方法:1.林地市价①比较评分法②地位指数法2.林地费用价3.林地期望价

10、森林资源合理消耗量方案论证的评价指标:龄级结构、蓄积结构

11、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资源类型多;

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3、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

5、林地生产力低;

6、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12、国有林业局的森林经营区划系统

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较大的林场,在林场与林班之间可增划营林区或作业区

13、森林经理调查中的林业生产条件调查内容

(1)自然条件调查:①自然条件,包括行政区划、植物区系、地形地势、山脉和水系。②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种类、有机物含量、物理性质、成土母岩。③水资源条件,包括河流状况、湿地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④气候、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风,以及其他天气现象。(2)社会经济条件调查:①林业与农、牧、渔、工业等的关系。②森林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③林业的地域配置、林权等状况。④森林产品市场状况。⑤林业对区域社会的经济贡献。⑥交通运输状况。⑦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3)林业经营历史状况调查:①森林经营机构的改革。②二类调查工作。③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执行情况。④森林经营管理情况。⑤环境状况。⑥林业企业管理状况。

14、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依据

(1)目的树种或树种组。在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中,树种是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在现实林分中,树种不可能都是单纯的,一般以目的树种或优势树种归类,有时也可以优势树种组归类。(2)森林的起源。森林的起源一般分为人工和天然两种,他们以下又可再分为实生、萌芽。有点还分为插条、飞机播种等,这些不同起源的森林通常都分别组成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3)森林的立地条件。森林的立地条件是林木生长的基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林地立地条件决定了起上生长的最适树种,也决定了其培育某种材种规格的可能性。(4)培育目标。森林的培育目标体现了国民经济对森林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讲,不同的林种必须组成不同的经营类型。在用材林中,森林培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目的材种上,不同的目的材种对树种、立地条件、森林的作业法、森林的主伐年龄等均不相同。(5)森林的经营水平。森林经营水平主要体现在对森林所采取的认为措施。森林经营的水平越高,采用的森林经营措施越多越合理,营林的投入越高,林木生长越好,产量越高,同一材种规格的林木的培育周期也较短。(6)森林的采伐方式。不同的采伐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同的森林类型对经营措施的要求不同,林分的生长过程、生长率、培育的周期也不相同。

15、非物质产品的成熟类型

防护成熟:当林木或林分的防护效能出现最大值后,开始明显下降时成为防护成熟。自然成熟:当林分或树木生长到开始枯萎阶段时的状态成为自然成熟。

更新成熟: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货币收入达到最多时的状态成为经济成熟。

16、森林经理调查成果的内容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包括:样地调查记录卡片、样地因子和样木因子数据库、成果统计表、成果报告、内业统计说明书、相关图面材料和技术方案、工作方案、技术总结报告、工作总结报告、质量检查验收报告、外业调查操作细则及其相应的光盘文件等。其中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统计表共计72个,其中核心统计表33个,其他统计表39个。

17、森林经营周期的类型:轮伐期和择伐周期

18、森林旅游资源按景观特点的分类系统

1)游览观光型:这一类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均有特色。2)文体娱乐型:这一类森林公园景观比较平淡,但交通方便,客源丰富,并具备建设活动场地的条件。3)保健康复型:这一类森林公园山美、水美、环境美,适宜度假、避暑、疗养。4)生态屏障型:这一类森林公园多数为环城或城郊森林公园,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起到净化空气、改良气候、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等作用。5)自然教育型:这一类森林公园包含或连接自然保护区,要以受保护的动物、植物为核心,建成科研、教学、生产和科普宣传园地。6)特殊风物型:这一类森林公园具有特殊的历史遗迹或风物景观。7)综合型:这一类森林公园大部分处于近郊的风景旅游区,兼有上述两类以上功能。

三、重点掌握知识

1、森林认证的作用、我国森林认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森林认证的作用:

(1)在获取狭义市场利益之上,森林认证已经呈现出了许多积极作用,主要表现1.社区团体参与商讨过程。2.作为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靠性的佐证。3.通过中国森林资源认证理论研究,可以促进与非政府组织(NGO)和投资者的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和培训。4.提高社区林业经营的效率。5.对由大规模的森林采伐转向持续生产起了潜在的推动作用。(2)在经济效益方面应有的作用包括:1.认证为企业提供了加强经营管理、环境管理的工具。2.保证和开拓绿色市场,获取市场利益。3.提高企业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4.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5.提高供应效率,确保木材的长期供应。(3)在环境效益方面的作用:1.激励企业解决森林问题。2.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能力和森林生产力。3.全方位监测森林,提高森林评估能力。4.加强林业科学研究。5.获取更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6.对现有森林经营起示范效应。7.开展森林认证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政策的不足。8.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维持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完整性。(4)在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确保各方的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我国森林认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公众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低。(2)森林经营单位缺乏申请认证的动力。(3)认证的费用较高。(4)森林认证机构运营的局限。(5)现有森林经营单位经营水平的局限。

2、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重点。存在的问题:①监测管理体制不顺。各项监测自成体系,管理模式使各项监测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监测资源共享困难,技术标准难以协调,各监测系统缺少基础平台,相互之间难以兼容,无法形成整体效应;②监测数据时效性差,分辨率低。一类,二类调查不能得到全省和县级同一时刻的数据,实际上造成了监测的空间分辨率低的现象;③监测内容单调。缺乏森林健康和生态现状方面的内容,如生物量、大气污染等。另外,由于数据共享性差,对社会服务不够,技术手段及装备落后,不易及时调整更新。④监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各项调查和监测的相互独立、部门化的条块管理,导致了调查和监测工作经费分散,没有正常的工作经费渠道,有限的资金被消耗在重复建设上,使经费严重浪费,影响调查和监测工作的正常展开。⑤人才素质低下,技术装备落后。由于各项调查和监测工作职能分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调查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和装备落后。⑥基础建设薄弱。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基础数表建设滞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本思路: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依托,通过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补充,形成一个标准一致、周期统一、全面覆盖、高效灵活的综合监测及评价体系。重点:①监测内容的拓宽;②监测体系的整合;③数据时空时效性的提高;④新技术的应用。

3、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规划体系对我国森林规划的启示

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物质形态规划阶段,综合行动计划阶段和决策体系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对我国森林规划有启示。

A.以法律为依据B.规划面向管理。最初的物质形态规划强调的是对设施的安排与配置,而综合行动计划则强调的是如何通过管理行动达到管理目标。C.以目标引领规划。规划决策首先是对目标的决策,没有一个明确的、与相关法律一致的目标,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D.强调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参与,提高了规划的透明度,同时使与国家公园有关的利益各方,都能参与到规划决策体系当中,从而提高了规划的质量和针对性。E.软性规划与硬件规划相结合。软性规划主要指对解说、游客服务、教育、资源管理和监测、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规划。相对而言,硬性规划主要是指对于物质设施方面的规划,如道路、建筑物、基础设施等。

4、森林规划的概念、原则、工作步骤。

概念:一般地说,为了各种专门的目的,科学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各种原则在森林产业的管理和实施中应用。原则:(1)森林可持续发展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工作步骤:(1)项目立项:项目建议书(2)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3)总体规划:一般为10年(4)施工图设计:预算

四、应用分析重点

1、采用3S技术,进行濒危保护动物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所需的主要信息源、软硬件平台、分析步骤、保护措施(不会)2、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应用

(1)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数据采集中的应用:①遥感影像是以地物的光谱特征、辐射特征、几何特征和时相变化来表现地物信息,解译时必须应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影像的色调、亮度、饱和度、形状纹理结构等特征并结合已有资料和野外工作经验知识判定地物类型。②遥感影像光谱参数作为预测森林蓄积量的模型变量有很大优势,因此从遥感数字图像中提取像素值参与建模是提高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变化估测精度的有效途径。③森林植被对红外光谱较敏感,因此彩色航空数字成像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利用地理数据描述森林资源、地物分布及规划区动态变化状况;分析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制定管理决策方案,方案贯彻实施后,将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将研究对象被抽象成点、线、面等空间实体和相关属性,其功能在于能够建立和分析地理对象的拓扑关系,能根据GIS数据库中的对象的地点、数据属性和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3)GP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定位作用:在GIS的支持下,经过坐标系转换将地面与卫星影像的相应位置配准,在GIS、DEM的参与下解决公里交叉点以及任意点位的卫星影响灰度值得读取问题,为森林资源估计的自动化提供依据。

3、农业观光园兴起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建设思路

历史背景: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另一方面,一些居民也渐渐厌倦了游历名山大川后的旅途劳累,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离比较近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而这些园区也非常乐意接纳游人,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广告,传播既快又易为人接受,比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更经济实惠。这样,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我们将之称为农业观光园。

设计原则:因地制宜,以植物造景突出观光农业的特点;造型简洁大方、新颖,富于诗情画意;总体布局要体现小中见大,景中有景,使之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园林意境。

建设思路: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在这里高新技术物化后将能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巨大威力,是吸引游人的主要景点内容。因此,设计时,应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作为重要景点,尽可能地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观赏性及艺术性。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纳入城市(镇)的总体规划。要紧扣城乡融合的关系,力争做到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同时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现有园区进一步改造、扩建,或建设新的农业观光园。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坚持多产业一体化方向。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和乡土文化是农业观光园的主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积淀,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丰富内容。旅游设施、项目和优质的服务是农业观光园的热点(卖点),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科普教育、科技引导、生态保护意识的唤醒,才能把农业观光园建设成为探索真理、祟向科学、宣传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

五、基本计算

1、森林采伐量计算(成熟度、马尔定、第一林龄公式)

2、森林工艺成熟龄的计算

3、采取收获表法、伐期收获量法计算经营单位的法正蓄积量

4、采用面积法进行森林公园的年环境容量的计算

第四篇: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

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二○○九年十月

目 录

引 言...............................................................1 1.总则..............................................................3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4 3.规划组织与程序....................................................6 4.规划内容和要求....................................................6 5.规划方法.........................................................10 6.规划成果.........................................................11 术语...............................................................13 案例...............................................................14

引 言

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提升林业的三大功能,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九号、十号文件精神,国家林业局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法规、政策、规程、技术和模式。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关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通知》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框架,就是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宏观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四个体系,即: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以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方式为基础的技术模式体系。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区域决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等相关 改革的深入推进,产权主体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从宏观尺度上,对森林培育、资源利用、森林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在区域水平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因此,编制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作为各类经营主体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特制定《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明确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要求,规范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保障。

1.总则

1.1为规范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切实推动可持续经营思想的贯彻落实,为县域所有森林经营主体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特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县级或相当于县级的单位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其它森林经营规划可参照执行。

1.3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森林经营方案与实施纲要》、《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1.4规划编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建立区域内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1.5规划编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原则,协调好森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的原则,协调好国家、地方与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协调好不同功能区、不同森林 类型的功能与潜力。

2.规划定位、作用和依据

2.1规划是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既是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也是县域所有森林经营主体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依据。

2.2规划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省级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环节。

2.3规划的主要作用包括:落实国家、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政的策措施;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需求;指导各类森林经营主体在规划期内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2.4规划应根据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资源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或森林经营的要求确定规划内容。规划应紧密围绕森林经营活动,重点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要素,如森林培育、森林保护、资源利用和经营管理等。

2.5规划应重点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2.5.1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环境保护、生态景观等生态功能如何保持、提高和持续发挥。

2.5.2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

森林的生态休闲、人文、宗教和教育功能,以及促进就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何保证。

2.5.3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的可持续性

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如何维持。2.5.4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2.5.5林地生产力维持

如何防止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地退化,如何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2.5.6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界定

区划和界定出高保护价值森林,如何保护和经营管理。2.5.7森林健康和活力维持

如何通过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抵御林火、有害生物入侵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

2.5.8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完善

调整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政策,如何调动社会或农民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解放林业生产力。

2.6规划应依据国家和省级林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经营规划和区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明确区域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范围、对象和要求;按照《全国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等相关要求,落实分解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措施,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技术规程,科学设计森林经营模式。

2.7规划必须以满足要求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土地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为编制基础数据。

2.8规划应统筹考虑区域内正在实施的森林经营方案的相关情况,充分反映森林经营主体的意愿及相关利益者的意见。

3.规划组织与程序

3.1规划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相关部门、企业、团体和个人,以及其他利益群体要选派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3.2规划包括准备、编制、征求意见和修改送审几个主要阶段: 3.2.1规划准备:成立编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总结森林经营管理成效和经验;分析森林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和经营需求;明确经营目标以及重点内容等。

3.2.2规划编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备选方案,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确定最佳方案。按照最佳方案进行森林经营区划、布局和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2.3征求意见:要重视与不同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它相关利益者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吸收相关意见。

3.2.4论证和送审: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后,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论证。

3.3县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审批规划,规划期内因社会经济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征得审批部门同意后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

4.规划内容和要求

4.1规划的主要任务: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经营管理的需求;明确森林经营中长期的指导思想与经营目标;统筹进行森林经营多目标、多功能布局;确定规划期内实现森林经营目标的活动、规 模、安排等经营措施;预测和评估森林经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需求与保障措施等。

4.2规划期一般为10年。

4.3规划目标应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应与省级森林经营规划目标相衔接,纳入县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目标体系。规划目标包括资源目标、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

4.3.1资源目标: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生长量、森林结构等。

4.3.2生态目标:提出生态保护的区域、对象、规模和成效等具体指标,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维持等。

4.3.3经济目标:提出木材与林产品产出、经济发展和收益等具体指标,如合理年伐量、主要林产品产量等。

4.3.4社会目标:提出劳动就业、旅游休闲、生态文化发展等具体指标,如就业贡献率、森林旅游规模、森林休憩地面积等。

4.4规划应进行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区划和森林管理分类区划等。

4.4.1森林功能区划:从林地和森林的主导功能考虑,功能区可分为生态功能区、社会功能区、经济功能区三类,应优先区划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功能区确定后,应以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为指导,明确规定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约束条件和主要经营措施。

——生态功能区。将生态区位比较重要、生态比较脆弱及生态保护价值高的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自然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保 护、基础设施保护等。

——社会功能区。将社会服务价值高的林地或森林区域区划出来,主导功能是发挥社会公益效益,包括人文遗产保护、宗教保护、生态休憩、大气或噪声等环境保护等。

——经济功能区。除生态、社会功能区外,主要生产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区域,包括用材林区、工业原料林基地、经济林基地、能源林基地等。

4.4.2森林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元,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森林用途分类,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为主要经营目的。

——商品林。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

4.4.3森林经营管理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元,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在林地立地分类、功能区划和分类经营区划的基础上,再区划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4个类型。

——严格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特有自然景观等为主要目的,禁止任何形式的人工干扰活动。

——重点保护。以维护生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的,允许进行森林抚育,限制更新采伐,禁止主伐。

——保护经营。兼顾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允许合理采伐利用,适度开发林下资源。

——集约经营。以实现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采取综合性措施,可持续生产木材和林产品。4.5规划应综合考虑森林培育、森林采伐、森林健康、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景观管理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5.1森林培育

——分别公益林、商品林进行规划,对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区域(如森林公园),可按照功能区进行规划。

——培育措施主要分为更新造林、中幼龄林抚育、低产(效)林改造等。

——培育任务按森林类别(或功能区、林种)—森林经营类型(或经营管理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落实到不同规划分期(如5年期)。

4.5.2森林采伐

——采伐类型。依据森林分类和功能区划,合理设计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它采伐类型。

——技术指标。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分别森林经营类型设计采伐对象、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间隔期限和采伐年龄等。

——合理年伐量。以经营类型设计为依据,在保障森林长期、稳定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能力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年合理采伐量。

——测算周期。森林合理年伐量以5年为一个测算周期。4.5.3森林健康

——林火预防。合理配置耐火树种,科学安排控制火烧,系统建设防火隔离带。

——有害生物防治。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提出树种选择、有害木清理、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地力维护。从培育技术、采伐要求、培肥技术、化学制剂应用及防污染措施等方面,提出维护和提高地力的技术措施。提倡培育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种植等措施。

4.5.4非木质资源经营

深入分析非木质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培育措施、利用方式、产品种类和经营规模等。

4.5.5森林休憩

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确定森林景观修复、景观维护和经营开发等内容。

4.5.6生物多样性保护

明确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类型与保护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保护措施。

5.规划方法

5.1规划方法:采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优化决策方法模拟、优化森林经营过程,确定最优经营途径。经营决策的核心是多效益综合、多方案比选、长周期预测。

5.2多效益综合:在综合考虑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碳储存、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景观提供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森林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生产功能。

5.3多方案比选:根据经营方向和经营条件形成多个预选方案,通过对预选方案进行模拟和优化,确定最优森林经营规划方案。

5.4长周期预测:对各预选方案进行一个半森林经营周期的优化模拟和决策分析,重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生态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当地的水、土壤、空气、物种和种群、重要物种生境、碳汇平衡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人居环境改善、地方居民就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经济影响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对林产品产量、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6.规划成果

6.1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附件包括附图、附表,专题报告和相关文件等。

6.2规划文本

包括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和目标、经营区划、经营类型组织与设计、森林培育、资源利用、森林健康、效益分析、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6.3附件

6.3.1附图:包括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规划期森林资源预测分布图、森林功能区划图、森林类型分布图、森林经营措施规划图等。

6.3.2附表:包括各类森林资源现状表、分析表和规划预测表等。6.3.3专题报告:包括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价报告、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森林经营决策分析报告等。

6.3.4相关文件:包括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规划论证意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纪要等。

术语

1.森林可持续经营

是指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森林经营体系。

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是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指人类在与森林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健全性为目的,追求生态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3.森林经营规划

是按照可持续经营的原理与要求,规定一定时期内森林经营要开展的活动、地点、时间、原因、完成者等要素的一个工作文件。是指导区域、经营单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

4.森林合理年伐量

经营单位内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每年允许采伐利用的森林蓄积量。

5.功能区划

是指依据森林的某一主导功能或经营目标,以地域、地段为单元(如小流域、林班)进行的一种区划。森林的功能或经营目标可分为 生态、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型,同一类型功能区在空间上不必地块相连,可能是单一的一块林地或由分布于整个林区的几块林地组成。

6.经营类型

是在一个经营区内,地域上不一定相连接,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基本相同,需要采取相同或相似经营措施的经营小班组成的联合体。

7.森林经营管理分类

是指从森林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森林的生态重要性和区域生态敏感性,并根据社会经济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对森林进行的保护管理严格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四个类型(组)。

8.生物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案例

第五篇:森林分类经营基础知识

、森林法概述

(一)关于森林

森林的法律概念。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学关于森林概念:“森林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也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森林覆盖率。《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森林法所称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重大,也最关键。森林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碳储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人类进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中的一员,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人”,森林为原始人类提供了生活生存条件,森林是他们栖息、取食、劳动,甚至也是御敌的场所,从而成为人类繁衍进化的发源地。离开了森林的庇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失去依托。人类的生活方式走过了一条“完全依赖森林→逐步走出森林→迫切回归森林”的道路。

森林锐减导致六大生态危机。最近一百多年,人类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公顷;二十世纪末期又减少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从全球角度看,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六大生态危机。

1.土地严重沙漠化; 2.严重水土流失; 3.严重干旱缺水; 4.严重的洪涝灾害; 5.大量动植物物种灭绝; 6.温室效应加剧。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

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近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4%。

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规定森林的培育、管理和保护的森林法规,是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制定的“林政纲要”。在“林政纲要”的基础上,民国政府于1914年颁布了《森林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森林法),共六章三十二条;1915年颁布了《森林法施行细则》和《造林奖励条例》。1932年民国政府又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森林法》,共十章七十七条。

2、现行森林法的立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森林立法工作成绩卓然。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十八条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山、大荒地……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之。”这一规定,是我国森林资源全民所有制建立的重要法律根据。此后,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对林业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法律、法规、法令。

共和国第一部森林法规,是1963年制定的《森林保护条例》。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单项经济法律。

在《森林法(试行)》施行5年的基础上,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并重新颁布经过修改的《森林法》,即现行的《森林法》。

3、森林法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现行的《森林法》共7章49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森林经营管理;第三章森林保护;第四章植树造林;第五章森林采伐;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2000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8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共7章48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森林经营管理;第三章森林保护;第四章植树造林;第五章森林采伐;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森林法的基本任务。森林法开宗明义指出,本法立法宗旨就是“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一宗旨,森林法的基本任务是:

(1)维护林权;(2)鼓励造林;

(3)保护资源;

(4)改善环境。

森林法的基本原则。森林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其全部内容,指导其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根本准则,是每一个具体条文的依据和灵魂。我国森林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1)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2)遵循森林资源自身规律原则;(3)以营林为基础、永续利用的原则;(4)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原则。

二、森林法主要管理制度概述

现行森林法,设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大类:1.林权制度; 2.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3.植树造林制度; 4.森林保护制度; 5.森林采伐制度。

(一)林权制度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简称林权。林权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有权,即民法通则规定的“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使用权是指使用者按照法律规定和约定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森林法设定的林权制度主要规范有以下四项:

1、林权之物权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了林权的种类和发证规范。

①按照《森林法》规定,林权法定的种类为6类,即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②按照森林法规定,林权权利人的权利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造册,发放证书。

2、林权纠纷处理规范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了林权纠纷处理的主体、救济程序和有关规范。

①林权纠纷处理的法定主体是人民政府。这是一个行政裁决前置的规范。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②林权纠纷处理的救济程序。森林法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③发生林权纠纷时保护林权人权益和森林资源的规范。森林法规定,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如果违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林权流转规范

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林权流转的条件和有关事项。

1998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修改森林法时规定了林权流转有关政策,主要规范:

一是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二是林权流转的条件,林权权利人拥有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可以流转。实质是放开商品林的流转,限制公益林的流转。

三是规定了预防流转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措施,林权可以依法流转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森林法关于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规定。

4、权益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三条第三款、第七条规定了林权的保护措施和减轻林农的负担等。①关于林权的保护措施,森林法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②关于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森林法规定,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③关于减轻林农负担,森林法规定,国家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减轻林农的负担,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

(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就是根据森林的经营目的和主导利用不同,将森林进行分类,并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实现森林经营的目的。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将森林划分为两大类——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法关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规范是零散的,但是基本的框架是清晰的。1984年森林法,规定了森林基本分类规范,以及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1998年修改森林法时,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1999年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公益林区划规范等。森林法关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规范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

1、森林分类基本规范

森林法第四条规定,森林分为五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属于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主要用于提供有形林产品,属于商品林。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规范

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设立,补偿的对象和范围,以及使用规范。

①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1998年修改森林法时,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是对森林法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完善。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我国在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以木材生产利用为唯一目的的林业经营体制,标志着森林在生态建设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对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和范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此外,森林法强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3、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

《森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林木采伐管理规范。

①关于商品林采伐规范——主要是用材林采伐规范。森林法规定,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皆伐应当严格控制,并在采伐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②关于公益林采伐规范。森林法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4、公益林区划规范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了公益林区划主体、批准程序,以及面积控制标准。

①国家重点公益林(原文是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②地方重点公益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③其他公益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④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

(三)植树造林制度

植树造林是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的根本性措施。《森林法》关于植树造林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林业建设方针、科技扶持、经济扶持、义务植树制度、植树造林规划、植树造林任务及封山育林等六个方面。

1、确立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

《森林法》第五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方针。

所谓“以营林为基础”,是指要把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把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放在林业建设的首位。所谓“普遍护林”,是指要求社会各方面都要认真、切实地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所谓“采育结合,永续利用”,是指要把采伐森林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机结合,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基础上,有计划地采伐,通过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保持平衡及稳定的发展,达到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永续利用实际上就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鼓励林业科学研究和推广

《森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林业科学研究,推广林业先进技术,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林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在林业的发展中,科技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二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提高森林的防病虫害、防火、防灾水平;三是通过科学进步,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和林业生产力。

3、扶持植树造林政策措施

《森林法》第八条对植树造林扶持政策措施做了规定。

鉴于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又是一项公益事业,森林法对扶持植树造林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

①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②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育林费,就是从木材等林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征收一定数额的资金,用来造林,也称育林基金。

③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④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林业基金由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育林费、捐赠款,以及其他资金等组成,主要用于植树造林。

⑤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4、义务植树规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为此,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导,颁布施行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森林法》第十一条对义务植树做了进一步重申。义务植树是法律规定的,没有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义务性劳动。“义务植树”有三性:一是法定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强制性。

5、关于植树造林的分工与责任

《森林法》第二十六条对植树造林规划、任务落实和部门责任等做了规定。

①规定植树造林规划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制定植树造林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指导植树造林工作的蓝图。森林覆盖率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森林资源的多少和实现绿化程度。

②关于植树造林任务的落实。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和各行各业都参加的工作。为保证植树造林规划任务的完成,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组织和领导工作。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要按照植树造林规划,各负其责,认真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同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化目标责任制,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考核各级行政领导,特别是县、乡行政领导行政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③关于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规定。为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森林法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组织造林。属于集体所有宜林荒山荒地,由该集体经济组织造林。

同时,规定宜林荒山荒地实行承包造林。实行宜林荒山荒地承包造林,可以调动单位或个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荒山荒地的绿化进程。森林法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造林”。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 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可以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这是国家鼓励林业发展的特别政策性规定。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开发的积极性,我省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办林业的通知》,目前全省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今年全省植树造林,由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工人等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荒山造林开发面积占一半以上。

④关于铁路、公路、江湖等部门区域造林的规定。搞好铁路、公路两旁、江河、湖泊周围和工矿、机关、学校用地以及农场、牧场等区域的植树造林,有利于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原则,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所属的区域组织或者负责造林。如铁路、公路两旁由铁路、公路部门负责组织造林。学校、部队等由该单位负责造林。

6、封山育林

《森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新造幼林地和其他必须封山育林的地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就是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在有条件的山区,定期封山,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经过封禁和管理,使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的育林方式。封山育林用工少、成本低、效益大,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应当在积极开展人工造林的同时,大力发展封山育林。

(四)森林保护制度

森林保护,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森林法规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原则性管理规范。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防治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具体法律制度,《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植物条例》等分别作了具体规范。这里主要介绍森林法本身的六个方面规定。

1、关于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资源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森林资源清查是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种类,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客观反映自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准确的森林资源调查材料、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森林资源清查,实行统一标准、分类调查制度。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全国性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由林业部组织,以省为单位进行;二是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清查”,由省林业部门组织,以县为单位进行;三是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清查”,是生产经营单位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详细调查。

2、林地占用管理规范

森林法第十八条规定了占用林地审核批准程序、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以及森林植被恢复费管理。

①占用林地审核批准程序。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②森林植被恢复费。经批准占用林地的,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③森林植被恢复费管理。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督促、检查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情况。

3、护林规范

森林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护林组织设立和护林员职责。

①护林组织设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森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②护林员职责。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4、森林防火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一条明确政府的预防扑救职责。一是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二是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三是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四是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牺牲的,按规定给予医疗和抚恤。

5、森林病虫害防治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森林病虫害防治规范。主要是两个方面规定:一是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

另外,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除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6、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规范

森林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规范。

主要是三个方面规定:一是划定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天然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二是对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珍贵树木和林区内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应当认真保护;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采伐和采集。三是林区内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因特殊需要猎捕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办理。

(五)森林采伐制度

森林法关于森林采伐的五个方面主要规范如下:

1、森林限额采伐规范

森林采伐限额规范是森林采伐管理的核心规范。年森林采伐限额,是采伐的最大量。《森林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年采伐限额的编制原则、编制主体,以及采伐限额的批准程序。

①编制原则,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

②编制主体,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

③采伐限额批准程序,各编制主体制定年采伐限额,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编制一次,一定5年不变;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1]55号文件下达了我省“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年森林采伐限额,并在整个“十五”期间得到了严格执行,使我省森林采伐量连年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年森林采伐限额之内,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我省“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年森林采伐限额,省政府已经以皖政[2006]43号文件下达执行。

2、关于木材生产计划

《森林法》第三十条规定了木材生产计划的制定原则等。

①木材生产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确定一次。

②木材生产计划的制定原则,是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③木材生产计划的管理范围由国务院规定。

3、采伐许可规范

林木采伐许可证是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经营者提出采伐林木申请,在审查决定的基础上核发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行政许可证件。

①许可范围。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 第四条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下载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级森林经营的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为了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划分林种的基础上,按照提高森林综合效益的原则,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

    森林经营情况的汇报

    鹤北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抚育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 森林经营抚育项目实施以来,鹤北分局按照《鹤北林业局森林抚育实施方案》以及国家《森林抚育规程》的有......

    蛋糕店规划经营

    蛋糕店规划经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食品不仅种类越来越多,并且产品结构也向着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发展。蛋糕市场也已经逐渐......

    服装经营规划

    服装店创业规划书 作者:孙凌腾 主要经营韩版服装、饰品,兼卖韩国风格设计独特的生活用品。采用网络、店面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1世纪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大前提,根据网络购物热潮推......

    网苑经营规划

    文章标题:网苑经营规划范文网苑经营规划XXXX网苑即将筹建完毕,为了使网苑成为整个XX地区具有XX特色并优异于常规网吧的网苑,从XX网苑的建设和经营上有如下几点规划:一、技术上显......

    关于开展“十二五”森林经营规划调研的通知(小编整理)

    沈林发〔2010〕47号关于开展“十二五”森林经营规划 调研的通知各区、县(市)林业(农林)局: 森林经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前一段时间我市按照省林业......

    森林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资源是发展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资源的......

    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实施方案

    实施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是盘活森林资产,降低护林成本,提高林地生产力,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垦区大量人工林、天然林资源怎么管、钱从哪里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