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

时间:2019-05-14 07: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

第一篇: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

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

发布时间:2011-11-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维新

[摘 要] 入世以来,广东水产品出口遭遇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制约了广东渔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广东水产品出口刚走出反倾销阴影,又受到安全指控,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额持续下滑。咎其原因,国外对我实施贸易壁垒、频繁制造贸易摩擦是主要原因。笔者依据WTO规则,提出了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 水产品 贸易摩擦 WTO规则

一、入世以来广东水产品出口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影响

2001年12月,在德国声称从进口中国的冷冻虾中检测到氯霉素以后,在整个欧洲掀起一股抵制包括水产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欧盟兽医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的动物来源食品和动物饲料进口实施禁令。2002年1月25日,欧盟通过2001/699/EC决议,对从中国进口的虾类产品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这一禁令意味着中国每年丧失6.23亿美元的水产出口额;受损的中国企业超过95家,平均每家损失300万美元~500万美元;同时让4.96万中国劳动力直接受到牵连,十几万农户受到损失。

2004年1月27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进行反倾销立案;7月16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初裁;12月8日做出终裁。应诉的广东150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除湛江国联获得全球输美冻虾反倾销案中惟一的零关税外,美国以印度某一公司的“单一价格”为替代价格,做出终裁,对中国输美的其他企业的冻虾及罐装温水虾征收27.89%~112.81%不等的反倾销税,平均税率为55%。如此高的税率,致使广东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不堪重负,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损失巨大。

2006年1月欧盟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强化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5月29日日本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抬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广东水产品产品的第二、第三和第五大出口市场,据广州海关统计,2006年1月~9月,广东被以上三地退货农产品金额分别达到22.6万美元、272.1万美元和7.7万美元,分别大幅增长1.2倍、1.9倍和18倍;遭遇退运的主要品种为烤鳗、冻带壳对虾和活鳗。由于日本市场占广东省烤鳗出口总量的九成以上,来自日本的订单非常少,广东烤鳗出口量骤降,导致广东省16家烤鳗厂停产,活鳗以及冻鳗出口亦大幅下降。

2006年10月,作为广东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的香港食物安全部门抽检发现,来自广东的15个桂花鱼样本有11个含有禁用药物孔雀石绿;在原检孔雀石绿的基础上,供港活鱼还新增加硝基Ν喃(判定标准1.0ppb)和氯霉素项目(判定标准0.3ppb)的检测,致使内地水产品暂停供港,直到2006年底才全面恢复。

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布警告,禁止中国鲶鱼、鲮鱼、虾和鳗鱼的进口,除非国内出口商能提供相关详细材料,证明其对美出口的水产品未使用任何非法添加剂,美国才对该出口商的产品予以放行。美国贸易壁垒警告带来的冲击已在7月份明显体现。仅以虾类产品为例,2007年7月,广东对美出口1855吨,同比下降24.2%,占7月份广东出口总量的28.6%。在美国宣布禁令之后,欧盟国家随即宣布将对这些产品实行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7月份广东对欧盟出口虾类产品仅122吨,同比急降61%。

以上这些贸易摩擦,致使广东水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广东水产品出口贸易额占整个广东外贸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广东东西两翼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重要的出口产品,也是沿海渔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涉及渔民、水产养殖户达几百万人;再加上加工、饲料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影响的范围和人数就更大了。

二、广东水产品出口所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1.发达国家大幅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加大了水产品的出口风险。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利用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其中,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是利用卫生安全设置技术壁垒。对进口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安全卫生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虽然广东省水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但面临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出口水产品首要的安全卫生问题和技术贸易瓶颈。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环境依然极不公平。事实上,即使发达国家能够很好地履行《农业协定》规定的削减农业补贴义务,但其可用“黄箱”补贴空间仍然较大。据WTO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至WTO新一轮谈判达成新农业协定前,欧盟每年仍然可为农业提供高达769亿美元的“黄箱”补贴,日本为284亿美元,美国为191亿美元,而我国仅为485亿人民币。从“黄箱”补贴约束水平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欧盟为25%,日本为41%,美国为9.5%。发展中国家中,除墨西哥达34%外,其它国家的这个比例均不超过4%的水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产品提供巨额出口补贴,也造成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严重扭曲,竞争环境依然极不公平。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过于单一。广东水产品主要销往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销售市场集中。渔业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传统养殖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天然捕捞产品小规格、低龄低质品种多,大规格、高龄优质品种少;出口产品原料、半成品多;附加值高、名牌产品少;特色价高的产品少,竞争性强价格低的产品多。主要集中在虾类产品、鳗鱼、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品种,高附加值的养殖鱼类的加工出口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优势。以虾类产品为例,2007年1月~7月,美国、中国香港和墨西哥三大市场占广东虾类产品出口量的近六成,而且同期“制作或保藏的小虾及对虾”出口量占出口总量达八成。这种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过于单一的出口结构不利于规避风险。

4.技术标准不统一,容易引发冲突。中国进入WTO之后,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上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有些标准高于国际标准,结果进口国就用中国国内的高标准去对待中国出口的商品,从而加大了中国出口商品成本;有些国内标准低于国外标准,结果引发进口国对中国商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今年的水产品输美事件,就存在国内药残标准与美国药残标准不对接的情况。

综上所述,致使广东水产品出口下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对我实施贸易壁垒,频繁制造贸易摩擦。

三、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

1.整顿外贸秩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整顿外贸秩序,严格制止水产品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竞销,减少国外对我出口水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借口。另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产品低价的形象,实现水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通过高质量和适宜价格扩大出口,扩大市场份额。从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量广东省水产品产业的发展取向,实现“标本兼治”规避风险。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变“一条腿走路”为“四轮驱动”,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引导渔民生产、养殖特色水产品,拓宽水产品产业链条,缓解生产膨胀造成的市场压力,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努力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增强抵御贸易壁垒风险的能力。推进水产品出口贸易,必须拓宽国际市场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提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水产品出口的稳步增长。国际市场不少水产品价格是国内市场的十倍到三十、五十倍,市场潜力巨大。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兴市场包括东盟、俄罗斯、中东地区、南美地区等。

3.加速各类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接轨。在今后的水产品生产、养殖、饲料配方、添加剂的选择、药品的药量、药品的范围等方面,都需要与国际对接,避免无谓损失。广东水产品出口企业应随时关注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要求和检测标准,采取国际通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提高水产品的出口检测水平。

4.构筑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制约广东水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构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提高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跨越发达国家设置的市场“高门槛”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加强海洋监督管理,改善渔业生产环境。建立渔业生产环境监测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海水水质、底质、生物体质量监测工作,每年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和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二是加强渔业生产环节管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用药。指导水产养殖者合理用药,出口养殖品必须符合美国、欧盟、日本等产品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并建立水产养殖全程跟踪和溯源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广泛收集发达国家最新农残技术标准。重点开展大宗出口产品的药残、重金属含量、渔用饲料质量、渔业环境检测,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

5.建立健全水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防护体系。预警机制应包括出口水产品种类预警、数量预警、价格预警和贸易壁垒预警。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层面。对内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要将市场信息和政策以及政府在国际上谈判的结果,充分及时地披露给企业;对外要加强对世界各国的公关,赢得支持。发挥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作用,形成一个系统、协调、快速反应的贸易壁垒应对防护体系。首先建立和启动了技术壁垒风险预警预报体系。以省、市标准与编码信息所的数据库为依托,加大投入补充国际上最先进的标准。其次,主动参与WTO/TBT评议机制,争取话语权。根据当地出口产品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参与TBT通报的评议,使企业代表通过TBT评议参与国际TBT问题的讨论和对话。一是能及时反映我方意见,尽可能延缓、降低甚而消除可能因TBT造成的损失;二是能针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和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变化,尽早提出应对措施;三是能促进企业产生危机感,及时和准确地了解国外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及市场动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1]邢健:2001氯霉素事件:中国遭遇欧盟伏击战[J].WTO经济导刊2004(4)

[2]蔡春林 高维新等主编:贸易救济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24~225

[3]广东农产品出口持续下滑[EB/OB].[2006~11~10]广东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4]淡水鱼冬至前应市内地海产品今复供港[B].香港商报2006~12~13

[5]吴湘生:“中国制造”**~2007年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争端评述[B].中国渔业报2007~08~17

[6]高维新:广东水产品出口下滑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5):6~10

第二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精选)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产业更要走出去

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今年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逐步升级,国际贸易摩擦正在从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面开始向宏观的政策、体制和制度方面发展。为避免摩擦,产业通过走出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尤显重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多来,中国原来担心的国内产业危机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但不能否认,加入WTO以后对国家经济的深层次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持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国际贸易摩擦的形势也更加复杂。

目前我们和美国、欧洲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摩擦加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应对政策。我认为,当前除了充分运用WTO规则,根本途径就是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产业要走进来更要走出去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把一部分加工生产能力转移到第三国,避开贸易摩擦。参与国际分工模式要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新思路。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一部分产业向境外转出,包括国际贸易摩擦矛盾比较尖锐的饱和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竞争力优势下降的产业,以及出现了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比如像纺织业、家电业等。

因此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要从单向转进向双向转移转变。21世纪以来,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国际产业结构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纷纷以国际产业转移作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升级,产业转移规模迅速扩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从全球产业转移来看,企业并购日益成为最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大幅度增长,总额达到一万四千亿美元,比去同期年增长39%。

我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也是从跨国并购开始。比如TCL集团从收购欧洲和美国的企业入手,以绝对控股,成功实现和汤姆逊公司合资;联想集团也以12.6亿美元收购了IBM公司个人电脑的全球业务,从而成为全球第三大PC生产商。开展跨国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快速建立海外优势地位,有利于企业在主要市场建立完整的市场结构,提高比较优势,加快提升竞争力。

借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他们控制着50%以上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和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70%的国际技术转让。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依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需要尽快地培育自己的大企业,要通过市场整合与政府推动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一些重要的产业和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且逐步培育若干家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使其在产业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行业布局,海外投资等方面发挥领头雁和主力军的地位。

我们企业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人才相对不足,要善于学习,加速人才培养,运用好跨国并购这个形式,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实现我国一部分产业的对外转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都是以跨国公司、大企业作为主角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于跨国公司。

光明三井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大光明方面获悉,大光明将牵手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下称“三井物产”),在食品事业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将于本周签署战略协议。

该合作主要以糖业、流通业的互相协助及乳制品海外加工事业等内容为主。其中,大光明将利用三井物产的技术进行研发、生产,提高大光明现有糖业产业的附加值,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流通方面的合作将以大光明方面协助三井物产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并构建在中国的批发事业基础为目标。此外,双方还将讨论通过大光明的零售企业的销售网络以及食品加工设施,融合三井物产或者其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事业经验,开展在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

成立于1947年的三井物产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之一,主要业务包括食品和零售事业,涉足谷物、油脂、饲料、畜产和水产品、糖类、饮料和食品原料(茶、果汁、咖啡、乳制品、可可制品等)、流通业、零售服务业等。

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类食品产业集团之一,大光明正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7月初,大光明对澳大利亚糖业老大,西斯尔公司(CSR)的收购在最后时刻突遭变故,不敌新加坡丰益国际。不过,出师不利的大光明并未放弃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食品产业资源和加工销售渠道的努力。很快,在另一主营业务——乳业便传出捷报。7月中旬,大光明旗下光明乳业(600597.SH)公告称,拟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21658股,并获得后者51%股权,涉足新西兰乳业。

光明食品国际化战略又跨出新步伐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2010年9月8日就双方在食品事业领域合作缔结战略协议。该合作主要以糖业、流通业的互相协助(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等)及乳制品海外加工事业及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发展等相关内容为主。这一合作协议的正式签订标志着光明食品集团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出席签字仪式。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三井物产社长饭岛彰已分别致辞,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出席签约仪式,光明食品集团和三井物产本部及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合作签约仪式。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之一,成立于1947年7月。食品和零售事业是该综合商社的主要业务之一,构建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球范围的价值链,以通过食品的提供为世界作贡献为课题,涉足谷物、油脂、饲料、畜产和水产品、糖类、饮料和食品原料(茶、果汁、咖啡、乳制品、可可制品等)、流通业、零售服务业等广泛事业领域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开展着各项事业。2010年3月期三井物产的销售金额约7200亿人民币,员工总数为6132名,在全世界各国家设有151处营业机构及网络。作为日本国以外的事业案例,该公司拥有在巴西的农园(农业生产)事业,新西兰的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事业,美国的加工油脂事业等。

光明食品集团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综合类食品产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成立四年多来,核心业务食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近集团公司正在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从全球视野布局食品产业资源和加工销售渠道。通过本次业务合作,光明食品集团核心业务之一的糖业将利用三井物产集团企业的技术进行研发、生产,从而提高光明食品集团现有事业的附加价值并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在流通事业,将以在光明食品集团的零售企业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并构建在中国的批发事业基础为目标。此外,双方还将讨论通过光明食品集团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的销售网络以及食品加工设施,融合三井公司或者其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事业经验,开展在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另外,以本次的业务合作为契机,三井物产和光明食品集团将通过积极的人才交流加深相互的了解,在多方面开展事业合作的同时,双方同意通过设立共同的工作小组确定业务合作的具体事业形态。

9月7日下午,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副总裁葛俊杰在光明食品集团外宾接待室会见了三井物产食料零售本部本部长福永尚。

印尼轮船Kapal Api牌咖啡生产商有意兴建制糖厂

2011-03-09 15:41:06

印尼轮船牌咖啡生产商普托斯.查雅阿巴迪公司,仍在试探建日产6千吨制糖厂。其中考虑设厂地点是在苏门答腊及南玛琅,不过,建厂工程不会在今年内动工,农业部农园总署季度植物经理阿古斯.哈沙努汀上周间在雅加达表示,可望2012-2013年间会有新的糖厂,普托斯有意进入制糖工业。

普托斯业主苏多摩不确认或否认有关建糖厂计划,而不愿长篇评论说,对不起,我方未获地皮,无法做任何事,也无法发表任何评论。

阿古斯指出,普托斯进入制糖工业并不足为奇,因它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咖啡生产商,该设于东爪哇徐图利祖咖啡厂,年需求量达8万吨精炼砂糖,若能自行生产砂糖,便会降低进口量。他说,新建糖厂产品将满足公司本身的需求,但并不排除善托斯获良好地皮及生产过剩时,会更广泛出售沙糖产品的可能性。

除生产轮船牌咖啡外,目前普托斯还生产其它产品,诸如Exelco、GoodDay、ya及Kapten等,此外,还经营咖啡厅,Grazia和Exelco,以及谷类饮料Ceremix。

蔗园研究中心研究阿利斯.托哈利斯曼指出,印度尼西亚需求10座日产量15万吨的新糖厂,以弥补每年需求501万吨砂糖的赤字达271万吨,估计兴建10座新厂工程耗资将达15兆盾。目前全国62座运作糖厂总日产量达20万吨,全部仅基于甘蔗制糖厂,年产量达安装产能345万吨的230万吨。他指出,砂糖需求靠进口供应的典型问题,是当外国砂糖市价告起。此事促供政府推动投资者落实建糖厂工程,以弥补国民需求赤字。他说必须有增设新的制糖厂。

推动新建糖厂工程导向爪哇以外地区,并伴随支撑奖励,因目前基建设备不够理想,其中如优惠税务方面的财政奖励,新建厂可延迟头10年的税务,因一般糖厂投资工程需要9年的时间,而在爪哇建糖厂,受阻于增加甘蔗栽种面积方面的土地营业使用权问题,因当地甘蔗园是民间所拥有权。

其它支撑便利,诸如向投资者提供,在头3年内,从粗糖制成精炼糖的生产机会,因在此期间,工厂难于取得100%所需甘蔗供应,该机制可以成为支撑投资者如速回收资本的机会。

数家农园投资者,诸如丰益集团、美德科集团及拉查瓦里计划,在亚齐集团能源食品工业区,发展制糖工业。

企业要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

时间:2012-07-23 原文作者:庄宇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昨天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观察” 报告会上表示,随着中国GDP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大规模扩张期,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还将有20年时间,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长期、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他指出,企业对外投资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走出去项目应该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要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效益,想到怎么退出;另外中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

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主力军

易纲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趋势,并对国际经验和中国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以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汇政策对“走出去”的支持,提出“走出去”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强调了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的重要性。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2000年,我国主要处于“引进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较低,累计对外投资不足300亿美元;2001年至金融危机前,我国首次将“走出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2008年到现在,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估值较以往偏低,海外“抄底”机会来临,我国进入大规模海外投资阶段。“但是,与美、英、德等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来看,中国都是„走出去‟的后发国家,是最近才成规模的国家,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应看到,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比较好的„走出去‟的机会。”易纲说。

他分析,从“走出去”的构成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更加注重获取先进技术、品牌、市场和进行产业链整合等,“走出去”将由单一的资源需求,向多元化目标过渡。

从“走出去”的区域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一步往往是香港,且亚洲、包括澳大利亚是其海外收购交易金额中占比最大的区域。根据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交易金额,亚洲地区占比为59%,北美为25%,欧洲为10%,非洲及南美仅占6%。未来中国海外收购覆盖区域会不断扩大,将逐渐向欧美等拥有先进技术、品牌和市场的区域扩张。

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主体来分析,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截至2010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在海外并购方面,央企占据并购数量的1/3和并购金额的80%。未来我国民营企业、非央企、非国企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无论是在竞争力上还是在增长方面它们的表现都将更加突出。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逢时机

易纲接着分析了日本、美国、德国等“走出去”的老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到目前为止,日本“走出去”依然强劲。成功的经验是三井物产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和以少数股权投资的形式“走出去”的策略,教训的例子是三菱集团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在收购后不久以半价卖给原主。美国“走出去”的规模全球第一,存量和流量均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同时,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时不计短期利益,严格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德国的对外投资以发达国家和制造业为主要对象,多以自有资本为主,投资项目控股程度高,70%以上投资为独资企业,大企业和大项目占绝对优势。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国、德国,包括日本在内,都会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

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易纲认为,相对成功的案例有联想、吉利和中联重科,教训的案例有中国平安、中铁建、上汽集团和中信泰富。其中,教训案例大多是由于企业对收益前景过于乐观,对当地国家法律、环保要求和当地老百姓可能的诉求了解不清楚,对风险估计不足所导致的。

易纲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ODI汇兑管理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取消ODI汇兑限制,实行登记管理,可兑换程度与FDI相当;国企、民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易纲总结归纳了企业“走出去”应遵循的原则。第一,企业“走出去”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将本求利。第二、产权归属要清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三、“走出去”项目应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确保现金流覆盖成本。第四、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收益。安全第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第五、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企业形象、教育培训、当地员工等问题。第六、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审慎评估地缘政治、恐怖袭击、海盗及绑架等投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逢时机,在看到这个时机的同时也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平常心就是不温不火,不慢不急,按照市场规律„走出去‟。” 易纲最后说。

第三篇: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茶叶标准化进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茶业经济是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盆周、丘陵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全省现有产茶县100多个,重点产茶县28个。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盆地丘陵区和坝区,据统计,至200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为228万亩,其中国家级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0万亩;茶叶总产量近9.8吨,其中,名优茶产量3.8万吨,占39%;茶叶总产值15.9亿元。茶业作为我省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加快无公害优质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以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产业化升级,增强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茶叶标准化生产的现实意义

1.茶叶生产标准化,是食品安全的需要。2005年,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到“大头娃娃事件”、光明牛奶“过期牛奶再加工”事件以及 “猪链球菌”病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就茶叶产品而言,苏州市场茶叶抽检出现碧螺春“添加工业颜料事件”; 被央视曝光的安徽“无公害”茶叶“肮脏出炉”;碧螺春、苦丁茶等由色素染绿„„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暴露出整个食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人们对整个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对市场监管都丧失了一定的信心。因此必须加强食品生产标准化促进食品安全。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有机、绿色”成为茶叶生产的新亮点,是当今茶叶生产的大势所趋,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

2.茶叶生产标准化是提升我省茶叶竞争力,出口创汇的需要。欧洲、日本已对进入该地区的茶叶实行新的更加严格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近年来我省对欧盟、日本茶叶出口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对提升我省茶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促进我省茶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茶叶生产标准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茶,适应市场需要,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二、我省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小,导致鲜叶原料质量较差,因此加工厂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原材料,也就加工不出高质量的成品茶。

2.茶叶企业规模小、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农户自己加工的茶叶一般都是用家用饭锅简单杀青,再随便揉揉晒干而已,这种制作方式根本谈不上

什么工艺。茶叶加工厂多数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厂房面积小,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茶叶品质不高,卫生指标超标。

3.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受到制约。我省茶场从业人员一些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一部分生产单位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4.农残超标严重,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随着国外各种“绿色壁垒”保护作用的增强,目前茶叶的农药残留已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我省问题尤为严重。茶叶进口大国如欧盟国家、美国及日本等不断扩大茶叶农药检验种类并实施更严格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而我省部分茶农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够到位,仍大量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化肥随意性使用较多,特别是施药后未过安全间隔期便进行采摘,致使农残超标严重。从我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95年四川对欧盟出口达148万美元,占全省30%的份额,但2000年对欧盟出口为零,04年前10个月也不足1万美元,但同期浙江对欧盟出口达733万美元;04年前10个月对日本出口84万美元,浙江出口3137万美元;对北美出口仅2万美元,浙江出口984万美元,可见农残超标对我省茶叶出口的严重影响。

5.缺乏知名品牌。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省茶叶加工简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少,却有名茶而无名牌,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同时,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有限,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品种单一,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市场开拓、营销和广告宣传等方面也相对落后。

6.茶叶认证和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许多茶厂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致使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既严重影响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制约了名牌的形成。

7.品牌宣传推广不够,消费认知度有待扩大。无公害茶叶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总体上看,无公害茶叶现在的知名度与其市场定位以及总量规模是不相适应的。市场贴标产品少,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空间非常小。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立足我省的比较优势,挖掘潜力,把茶业发展作为我省农业的精品工程来抓,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管理为切入点,从产、加、销各个环节引进和整合现代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质量,使之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一、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茶产业,是全面提高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省虽然颁布实行了包括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天山绿茶在内的30多项国家及地方茶叶标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各地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参照农业部出台的有关茶叶的四个标准,跟踪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尽快制(修)定一批我省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执行,全面普及整个行业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推进茶叶标准化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制定后将其束之高阁,而广大的生产者特别是茶农知之甚少,茶叶标准化工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各地特别是茶叶主产区要大力宣传茶叶生产的标准,使广大茶农和加工企业真正了解标准,并将标准应用于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茶叶的示范推广结合起来。今后几年,各个茶叶产区每年都要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茶园建立无公害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带动和辐射全省各地无公害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和各种农残,以适应愈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当前原料茶大多靠临时收购,来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农残难以控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把茶叶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标准化的重要载体来抓,茶叶专业出口公司、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要发挥优势,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无公害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或实行订单收购,努力按进口国的卫生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

第二、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是提高茶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其中关键是要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区域特征显著的茶叶企业,是茶叶生产新技术、新知识的受体和传播体,正在成为联接千家万户茶农、推进茶叶科技进步、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整体竞争力的中坚力量。由于这些企业具备与茶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性,因此以其为桥梁和纽带,可以积极引导茶农联合起来,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园,推动茶叶生产的集约化。同时企业在与茶农合作的过程中,自身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更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并通过加强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供销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市场、促进出口。

从福建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直接组建超大型、大型集团式的茶叶龙头企业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并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想方设法把它做强做大,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维护茶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不断增加茶农收入,保护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据调查,目前茶业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配的利益是30%,与其生产成本相当,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造成“种茶得微利、加工得小利、流通得大利”,不利于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必须调整茶叶经营环节的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

第三、实行工业化管理。当前,农业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单纯依靠农业本身无法彻底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茶产业也是如此,如果单靠茶叶种植和初加工,行业效益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十分有限。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发展现代茶叶加工业,培育茶叶加工企业群。据初步调查,目前,全省约80%以上的初制厂和50%以上精制厂加工机具和设备落后,厂房破旧,部分地方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加快全省茶叶加工设备与厂房的整治与改善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采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由点及面,企业为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省大部份茶叶加工厂的设备、厂房有明显的改观。尤其要发挥我省的对台优势,重视对台湾先进的茶叶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利用,尽快提高我省茶叶加工的技术水平。要强化质量、成本和效益意识,借鉴工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善经营管理。要实施名牌战略,更多地借鉴现代工业品的营销观念、方式和手段,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拓市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三、国际、国内制定茶叶标准化会议提出

国际会议回顾了伦敦会议以来红茶、绿茶等两个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建议对ISO 14502-1和ISO 14502-2两个国际方法标准进行修订,讨论了茶叶中茶氨酸测定方法实验室环试结果及对茶叶中茶氨酸测定方法国际标准起草的建议、白茶工作组工作进展报告、ISO 14502-1和ISO 14502-2标准适用范围延伸的技术报告、特种茶项目组工作进展报告及成立特种茶工作组和启动茶叶化学分类法项目的提议、茶叶良好加工规范(GMP)项目工作进展报告、固态速溶茶国际标准中(冷热溶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指标问题及相关问题的工作报告、ETC对茶叶农药残留监控报告及FAO、IGG茶叶农药残留工作组报告等13个议题,共达成14个决议。中国代表团在会前作了精心准备,会议期间充分展示了中国茶叶界的技术优势,推动成立了特种茶工作组,争取到乌龙茶项目、茶叶化学分类研究、《绿茶—术语》和《用于感官审评的绿茶茶汤制备方法》两个国际标准起草项目立项。

国内会议针对我国当前茶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会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重点解决我国茶叶生产质量安全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出台的国家标准首先要满足食品安全,其次是确保大多数企业能够符合国家标准,不合标准的企业要退出市场;二是要尽快完成ISO绿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争取申请承担ISO。三是召开边销茶专题研讨会,重点讨论氟的含量指标问题,同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中国茶叶行业如何承办SC8年会的问题。

地方会议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提高认识,把茶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来抓。二是正视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管理三是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应对措施

1.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是有效应对发达国家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核心。目前,中国已有的农

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政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健全茶叶生产、运输及出口的农药残留标准。首先,应借鉴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经验,尤其是欧盟、日本、美国等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药残留具体指标,完善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其次,应促进技术标准认证及检验制度等体系的完善,促进各个方面的技术法规制定、认证、检验工作的合作统一,推动行业协会等微观层面制定该领域的茶叶标准,并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生成新的标准体系。

2.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能力 中国出口茶叶多以未进行加工的天然茶叶为主,不仅附加值较低,而且容易遭受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消极影响。为此,中国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出口附加值较高的茶叶加工产品,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资助等措施,支持茶叶加工行业,例如茶叶包装、茶饮料生产、茶食品加工、保健品生产以及药品生产等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以绕开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天然茶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3.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 中国政府可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收集、处理机制,国内技术检验检测网络机制,信息风险评估及预警共享机制等,对国际茶叶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茶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监控、评估和发布。通过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让茶叶出口企业及时应对发达国家相关贸易措施,降低可能产生的贸易风险和损失。

研究结果表明:世界茶叶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茶叶供给大于需求;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成本构成很复杂,其中成本高于价格,茶叶出口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我国茶农户中直接生产大宗鲜叶交售给出口企业的农户行为对出口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生产名优茶到交易市场被茶叶企业收购部分的茶农户的行为对出口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茶叶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企业直接决定着茶叶的出口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很大,起着阻碍的作用;政策特别是国内外贸政策直接影响我国茶叶贸易;中国茶叶在主要出口国家市场竞争力各异:其中在摩洛哥市场具有竞争力,在日本市场不具有竞争力,在美国和乌兹别克市场虽然有竞争力,但是茶叶出口结构与进口市场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影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对世界绿茶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着世界绿茶市场,但不能主导世界红茶市场;同时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等;我国茶叶出口对地区经济起着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对茶叶生产和贸易大省,如浙江、福建、安徽等;同时影响着我国茶叶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茶叶出口反过来影响着茶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茶叶出口决定着茶叶出口企业的命运并直接改变茶叶出口企业行为;出口贸易对山区生态经济环境也具有间接的影响。

针对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首先,尽快加强茶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转化企业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出口成本;其次,从源头把关茶叶质量,例如,规范茶农户的生产行为、严格审查茶叶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企业的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每一个环节,提高出口茶叶的综合质量水平;第三,继续稳住传统出口市场,特别是摩洛哥市场;同时,对美国和乌兹别

克市场要进行研究,调整我国茶叶出口的结构,提高我国在美国和乌兹别克市场的出口潜力;对日本市场,我们要转换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第四,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要与国际化接轨,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引进先进的技术、经营理念和技术人才,讲究策略,重视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每一个环节,稳定老客户,开拓新市场;第五,政府要加强调控力度,对茶农户和茶叶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措施,例如,给予茶园生产基地补贴、奖售政策等;地方政府发展山区茶园生态旅游业,改善山区环境,增加茶农收入,促进茶产业发展和茶叶贸易发展,使中国茶产业及茶叶贸易向良性化发展。

第四篇:我国出口贸易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政府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

政府应该对环保产业给予税收、信贷等宏观政策的扶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纳入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积极推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强化环保执法,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

政府应根据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实现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ISO14000主要关心产品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和承诺一致等问题,是消除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

3、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政府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以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4、充分利用国际公约的法律公平性,对国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近年来,大量污染项目进入我国,这不仅严重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还在绿色壁垒下对我国的出口构成了潜在危险。因此,有关部门应拿起法律武器,严禁国外的环保不法行为对我国的侵袭。

5、充分利用WTO的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应该认真研究世贸组织关于环境和贸易问题的宗旨、原则、公约和议定书,加强环境与贸易立法,促进产品出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1、树立绿色产品竞争意识,提高绿色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提高自身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认识,树立绿色产品竞争意识,切实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还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对环境与贸易的规定,及时了解国际上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预测国外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商品的环境要求,及时掌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提高绿色风险防范能力。

2、积极采用和推广ISO14000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1)积极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这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随着国际市场对环境标准的要求日益提高,生产企业应加快采用国际环保标准,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外贸企业应大力宣传和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加强环境管理和建设,规范绿色贸易,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使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采用质量认证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已成为世界趋势,各国都力求本国的质量认证制度向国际标准靠拢并获得国际上的普遍承认,以打破绿色壁垒。我国企业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认证工作,以带动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3、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打破绿色壁垒,主要靠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企业应积极学习国外开发绿色产品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4、对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实行环境控制,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日益严峻的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应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回收再生以及产品包装的全过程加强环境控制,以适应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要求,扩大产品出口。

5、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绿色产品的研发投入

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因此,企业要适应当前世界的绿色潮流,拓展创业和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环保产品的研究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水平,摆脱绿色壁垒对我们出口的障碍。

第五篇: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及其应对措施(96分)(DOC)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进口国采取的临时性的保障措施一般是()年。

A.2 B.4 C.8 D.12 2.中国加入WTO规则的漏洞之一就是2008年之前就中国的()出口如果激增可以采取特别保障措施。

A.纺织品 B.彩电 C.手机 D.家具

3.目前()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A.中国 B.俄罗斯 C.韩国 D.印度

4.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从1990年的()上升到2003年的()。

A.32%;62% B.35%;62% C.32%;65% D.35%;65% 5.2003年中国的外汇国际储备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在世界上仅次于()居第二位。

A.美国 B.韩国 C.日本 D.印度

6.()是我们中外经济摩擦最根本的原因。

A.我国的贸易保护 B.中国威胁论 C.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D.其它国家的贸易保护

7.从()年之后中国是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8.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

A.减免税 B.城市化

C.增加农产品价格 D.现代化

9.中国加入WTO规则里面主要有()个漏洞。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导致中外经济摩擦愈演愈烈的内部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的余孽 B.经济结构中的缺陷 C.中国出口的超支增长 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二、多选(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1.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国有企业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分别是()。

A.垄断 B.公平竞争 C.政企分开 D.自负盈亏

2.解决经济摩擦的对策有()。A.摒弃传统的“出口至上”战略 B.尽早完成市场经济改革 C.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D.加速经济规则和标准的国际化

3.2003-现在,中美的三大贸易争端表现在()。

A.手机 B.彩电 C.纺织品 D.家具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B.劳动密集型产品通常不会有倾销的嫌疑 C.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 D.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低

5.按照WTO规则的规定一个国家如果要进行反倾销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是()。

A.必须存在倾销 B.必须存在损害

C.倾销和损害之间必须有关联 D.倾销和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三、判断(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2003年我们对台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了四百亿。正确 错误

2.WTO规则里面对国有企业另类看待的,有专门约束国有企业的法律。

正确 错误

3.美国的市场经济标准有五条标准。

正确 错误

4.从目前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就不可能进行技术创新。

正确 错误

5.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能力搞技术研发,它的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是价格战。

正确 错误

6.WTO规则、WTO/TBT协议规定,每个国家有自己制定自己标准的权利。

正确 错误

7.从1991年到1996年,接连有五次中美政府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

正确 错误

8.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规定,条例、法律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中间必须有一个间隔,一般情况下间隔一个月。

正确 错误

9.要充分利用WTO的透明机制来构筑中外经济摩擦的最后的防线。

正确 错误

10.地方保护导致我们的国内市场严重分割,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国内市场容量。

正确 错误

下载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县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对策

    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逐渐显现,10—11月,**口岸仅实现进出口总值5.1亿元,比去年同期14.8亿元减少9.7亿元,下降了65.5%。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

    城市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措施(最终版)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近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市房市仍然走势低迷。去年下半年,全市出让开发用地841亩,同比下降55.4%;成交额2.87亿元,同比下降48.7%;销售商品房1......

    92分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及其应对措施[全文5篇]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 A.减免税 B.城市化 C.增加农产品价格 D.现代化 2. 2003年中国的外汇国际储备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在世界上仅次......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本站推荐)

    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水产品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摄取动物性蛋白的重要食品来源之一,一直被世界各国公认为营养、美味的......

    应对措施

    通过对作业人员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的方式,严格要求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在作业区域张贴安全操作规程,以时刻提醒作业人员按安全规程作业 。......

    浅析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浅析江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国贸1141 刘春连 1137114101 【内容摘要】江西作为我国内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的优越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

    取消药品加成应对措施的对策(大全)

    关于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措施的对策 垫江县中医院 邬华琼 汪灵英 陈国勇 摘 要:本文对当前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一个总分析,指出取消药品加成、提高技术劳务价值是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

    关于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各国纷纷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