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和应对策略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和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伴随这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愈加紧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国家、地区之间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长期贸易顺差的问题,近些年,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多国采取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来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所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认识,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完善政府的应对机制,同时构建国际贸易摩擦的企业应对体系,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是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战略调整;区域合作
正文: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长期存在着对欧美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高贸易顺差,这对于很多国家本土企业是挑战,在经济复苏的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多的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
一、我国国际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1.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而对内需求发展相对较弱,二者的不平衡性导致了我国屡受贸易摩擦的困扰。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迅猛的发展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2009年上半年度全国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11467.1亿美元,相比1978年的206.4亿美元番了五十多倍。随之而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相应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内需较弱,一旦主要依赖的市场发生我国所不能预测的各种变化,不仅会对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将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2.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些不利政策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可以诉诸多边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 ,但由于我国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款项 ,使得我国出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发生贸易摩擦时,我国企业仍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在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很好的利用相关规定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另外,这种不利地位还体现在我国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也不完善,不能良好的管理整个出口领域和贸易市场。
3.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混乱
我国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的表现主要是低价竞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低价竞争,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营不仅使我国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也造成外贸出口额增长并没来带来效益的同步提高,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利润日益低薄,已到了出口成本的边缘。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实现利润盈利,反而被进口国利用反倾销调查,“特保”调查等条款,以及各种技术壁垒来限制我国扩大出口,导致贸易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廉价劳动力加工实现的,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难以应对技术壁垒。
4.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且长期贸易顺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出口贸易的过快增长,高额贸易顺差,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加大,由此引发贸易摩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由于承诺对中国开放市场,给其国内企业造成了压力。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便采取贸易争端的方式为国内企业赢取空间和时间。
二、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现状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面,同时加剧了经济摩擦的程度与深度。当前所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也更加复杂。
1.方式上来说,贸易摩擦已从一般的配额、成本价格、产品质量问题,发展为以技术标准为主要的贸易壁垒,进而上升为带有特定色彩的摩擦。从美国为保护钢铁业,在选举因素影响下而起用“307”条款的贸易保护,到欧盟带有特定人权色彩的以劳工保护借口进行的贸易纠纷,贸易摩擦的方式开始以隐性方式存在。同时方式也越来越多变,通过所谓的特保调查,反补贴调查,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和手段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如阿根廷、韩国、日本、菲律宾等贸易伙伴对我国玩具、轮胎、食品等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我国出口相关产品;产品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准入门槛;巴西、阿根廷对我国产品设置最低进口限价和违反周边规则的进口许可措施。
2.从范围上来说,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入世以后一直持续上升。最初,摩擦对象相对集中,我国与美、欧发生的贸易摩擦较突出,我国已连续6年成为欧洲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116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这是近7年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增幅远低于同期我国总体外贸出口21.8%的增速,但是现在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张到印度、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东欧拉美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于是摩擦就在所难免。同时,遭遇摩擦的商品种类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最初纺织品成为贸易摩擦的热点,但现在已经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 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应对策略:
为了我国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应对当前恶劣的国际贸易形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对待,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认为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确制定和运用补贴政策,避免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
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取消补贴,补贴是国家鼓励外贸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只有政府实施的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价格支持行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机构行为才构成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主要以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为主。不可诉补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二是有专向性但符合规定条件的补贴,包括研发补贴、落后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这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可诉补贴具有双重性质,没有绝对禁止,但在给其他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时则可能导致反补贴措施,我们应慎用。政府要加强对反补贴的认识,尽快熟悉游戏规则。要积极调整政策,规范促进贸易的政府行为。政府应该设法通过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业的隐性 成本 来鼓励出口,不要直接进行各种税费减免和补贴。反补贴调查涉及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工作量大,协调困难。因此,政府部门协作应诉是取得胜诉的关键。
我国各级政府的各种补贴名目繁多,补贴政策既多又杂,难免有些补贴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相冲突。各级政府在已有的或将要制定的政府规章和具体政策措施中,应考虑与WTO规则《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一致性,对现有各种补贴措施应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已颁布执行的 法律 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应集中清理。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法规规章审查工作,确保新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与WTO原则规则以及我国加入世贸承诺相符合,充分体现法制的统一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二)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消除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自身因素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与交换机制,并且建立预警机制。对进出口产品的 市场 份额、生产量、利润与亏损等进行通报,进行信息交换。贸易主管部门、国内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时相互通报产品国内生产、销售与进出口情况。一方面,对进口产品数量猛增,对可能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进行预警。另一方面,对那些大批量单一产品的大量出口,可能引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适用进行预警,并对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国多元化提出建议;政府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相应的机构,对相关的事务做出快速的反应,避免经过繁琐的程序,耽误时机。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框架下的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为基础,修改并完善现有产业损害相关规则,把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综合起来运用,使之适应全面开展产业损害调查的需要。
2、在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应该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以消除可能诱发 国际经济 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并结合多边和双边谈判,尽快获得更多的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摆脱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局面。遵守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3、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保护措施,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使用,更不能因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滥用。在动用贸易救济措施时,不仅要衡量受保护产业的收益,更要计算相关产业受到的损害。只有在得出对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能动用保障措施。否则,不仅对国内经济得不偿失,而且很可能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三)做好长期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提升产品竞争力,由数量扩张转变为品牌战略
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亦存在诸多自身原因。首先,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最高,较易对贸易伙伴国市场形成大的冲击和影响;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相对低下,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非常激烈,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尤其是我国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钢铁等行业更是频繁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事实上,为了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的压力,中国自2005年后已采取了多项措施试图缓解情况恶化。这些措施包括人民币升值、缩减出口退税、对部分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等。但是,中国做出的努力不但没有缓解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打压,反而因为金融危机使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这一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贸易摩擦是中国经济崛起中引起的全球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的必然伴生现象,仅仅依靠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间的协商和部分外贸政策的调整是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只有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获得实质性提升,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被重新确立之后,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意味着当前的中国应当做好长期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准备。
(四)从单纯的双边贸易转向参加区域性合作
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特征已经开始转向向区域化发展战略。我国单独的进行各种国家贸易活动,力量过于薄弱,也缺失了很多合作机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区域组织占据有利地位,增强其市场的力量,我国也应当积极参与区域性合作,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关系良好的国家洽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通过谈判建设自贸区,已经有20多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方承若不使用特殊保障措施和限制措施等歧视性的条款,改善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也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结论:虽然国际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危”中往往会带着“机”,应对挑战,我们应该逐步增强自己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变化,也不忽视发展本国的贸易经济,努力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不断拓宽我国国际贸易道路。
第二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精选)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产业更要走出去
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今年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逐步升级,国际贸易摩擦正在从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面开始向宏观的政策、体制和制度方面发展。为避免摩擦,产业通过走出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尤显重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多来,中国原来担心的国内产业危机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但不能否认,加入WTO以后对国家经济的深层次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持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国际贸易摩擦的形势也更加复杂。
目前我们和美国、欧洲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摩擦加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应对政策。我认为,当前除了充分运用WTO规则,根本途径就是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产业要走进来更要走出去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把一部分加工生产能力转移到第三国,避开贸易摩擦。参与国际分工模式要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新思路。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一部分产业向境外转出,包括国际贸易摩擦矛盾比较尖锐的饱和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竞争力优势下降的产业,以及出现了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比如像纺织业、家电业等。
因此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要从单向转进向双向转移转变。21世纪以来,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国际产业结构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纷纷以国际产业转移作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升级,产业转移规模迅速扩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从全球产业转移来看,企业并购日益成为最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大幅度增长,总额达到一万四千亿美元,比去同期年增长39%。
我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也是从跨国并购开始。比如TCL集团从收购欧洲和美国的企业入手,以绝对控股,成功实现和汤姆逊公司合资;联想集团也以12.6亿美元收购了IBM公司个人电脑的全球业务,从而成为全球第三大PC生产商。开展跨国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快速建立海外优势地位,有利于企业在主要市场建立完整的市场结构,提高比较优势,加快提升竞争力。
借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他们控制着50%以上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和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70%的国际技术转让。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依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需要尽快地培育自己的大企业,要通过市场整合与政府推动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一些重要的产业和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且逐步培育若干家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使其在产业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行业布局,海外投资等方面发挥领头雁和主力军的地位。
我们企业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人才相对不足,要善于学习,加速人才培养,运用好跨国并购这个形式,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实现我国一部分产业的对外转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都是以跨国公司、大企业作为主角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于跨国公司。
光明三井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大光明方面获悉,大光明将牵手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下称“三井物产”),在食品事业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将于本周签署战略协议。
该合作主要以糖业、流通业的互相协助及乳制品海外加工事业等内容为主。其中,大光明将利用三井物产的技术进行研发、生产,提高大光明现有糖业产业的附加值,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流通方面的合作将以大光明方面协助三井物产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并构建在中国的批发事业基础为目标。此外,双方还将讨论通过大光明的零售企业的销售网络以及食品加工设施,融合三井物产或者其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事业经验,开展在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
成立于1947年的三井物产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之一,主要业务包括食品和零售事业,涉足谷物、油脂、饲料、畜产和水产品、糖类、饮料和食品原料(茶、果汁、咖啡、乳制品、可可制品等)、流通业、零售服务业等。
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类食品产业集团之一,大光明正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7月初,大光明对澳大利亚糖业老大,西斯尔公司(CSR)的收购在最后时刻突遭变故,不敌新加坡丰益国际。不过,出师不利的大光明并未放弃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食品产业资源和加工销售渠道的努力。很快,在另一主营业务——乳业便传出捷报。7月中旬,大光明旗下光明乳业(600597.SH)公告称,拟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21658股,并获得后者51%股权,涉足新西兰乳业。
光明食品国际化战略又跨出新步伐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2010年9月8日就双方在食品事业领域合作缔结战略协议。该合作主要以糖业、流通业的互相协助(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等)及乳制品海外加工事业及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发展等相关内容为主。这一合作协议的正式签订标志着光明食品集团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出席签字仪式。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三井物产社长饭岛彰已分别致辞,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出席签约仪式,光明食品集团和三井物产本部及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合作签约仪式。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之一,成立于1947年7月。食品和零售事业是该综合商社的主要业务之一,构建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球范围的价值链,以通过食品的提供为世界作贡献为课题,涉足谷物、油脂、饲料、畜产和水产品、糖类、饮料和食品原料(茶、果汁、咖啡、乳制品、可可制品等)、流通业、零售服务业等广泛事业领域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开展着各项事业。2010年3月期三井物产的销售金额约7200亿人民币,员工总数为6132名,在全世界各国家设有151处营业机构及网络。作为日本国以外的事业案例,该公司拥有在巴西的农园(农业生产)事业,新西兰的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事业,美国的加工油脂事业等。
光明食品集团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综合类食品产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成立四年多来,核心业务食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近集团公司正在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从全球视野布局食品产业资源和加工销售渠道。通过本次业务合作,光明食品集团核心业务之一的糖业将利用三井物产集团企业的技术进行研发、生产,从而提高光明食品集团现有事业的附加价值并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在流通事业,将以在光明食品集团的零售企业定期举办日本食品展并构建在中国的批发事业基础为目标。此外,双方还将讨论通过光明食品集团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的销售网络以及食品加工设施,融合三井公司或者其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事业经验,开展在其他事业领域的合作。另外,以本次的业务合作为契机,三井物产和光明食品集团将通过积极的人才交流加深相互的了解,在多方面开展事业合作的同时,双方同意通过设立共同的工作小组确定业务合作的具体事业形态。
9月7日下午,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副总裁葛俊杰在光明食品集团外宾接待室会见了三井物产食料零售本部本部长福永尚。
印尼轮船Kapal Api牌咖啡生产商有意兴建制糖厂
2011-03-09 15:41:06
印尼轮船牌咖啡生产商普托斯.查雅阿巴迪公司,仍在试探建日产6千吨制糖厂。其中考虑设厂地点是在苏门答腊及南玛琅,不过,建厂工程不会在今年内动工,农业部农园总署季度植物经理阿古斯.哈沙努汀上周间在雅加达表示,可望2012-2013年间会有新的糖厂,普托斯有意进入制糖工业。
普托斯业主苏多摩不确认或否认有关建糖厂计划,而不愿长篇评论说,对不起,我方未获地皮,无法做任何事,也无法发表任何评论。
阿古斯指出,普托斯进入制糖工业并不足为奇,因它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咖啡生产商,该设于东爪哇徐图利祖咖啡厂,年需求量达8万吨精炼砂糖,若能自行生产砂糖,便会降低进口量。他说,新建糖厂产品将满足公司本身的需求,但并不排除善托斯获良好地皮及生产过剩时,会更广泛出售沙糖产品的可能性。
除生产轮船牌咖啡外,目前普托斯还生产其它产品,诸如Exelco、GoodDay、ya及Kapten等,此外,还经营咖啡厅,Grazia和Exelco,以及谷类饮料Ceremix。
蔗园研究中心研究阿利斯.托哈利斯曼指出,印度尼西亚需求10座日产量15万吨的新糖厂,以弥补每年需求501万吨砂糖的赤字达271万吨,估计兴建10座新厂工程耗资将达15兆盾。目前全国62座运作糖厂总日产量达20万吨,全部仅基于甘蔗制糖厂,年产量达安装产能345万吨的230万吨。他指出,砂糖需求靠进口供应的典型问题,是当外国砂糖市价告起。此事促供政府推动投资者落实建糖厂工程,以弥补国民需求赤字。他说必须有增设新的制糖厂。
推动新建糖厂工程导向爪哇以外地区,并伴随支撑奖励,因目前基建设备不够理想,其中如优惠税务方面的财政奖励,新建厂可延迟头10年的税务,因一般糖厂投资工程需要9年的时间,而在爪哇建糖厂,受阻于增加甘蔗栽种面积方面的土地营业使用权问题,因当地甘蔗园是民间所拥有权。
其它支撑便利,诸如向投资者提供,在头3年内,从粗糖制成精炼糖的生产机会,因在此期间,工厂难于取得100%所需甘蔗供应,该机制可以成为支撑投资者如速回收资本的机会。
数家农园投资者,诸如丰益集团、美德科集团及拉查瓦里计划,在亚齐集团能源食品工业区,发展制糖工业。
企业要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
时间:2012-07-23 原文作者:庄宇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昨天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观察” 报告会上表示,随着中国GDP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大规模扩张期,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还将有20年时间,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长期、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他指出,企业对外投资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走出去项目应该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要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效益,想到怎么退出;另外中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
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主力军
易纲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趋势,并对国际经验和中国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以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汇政策对“走出去”的支持,提出“走出去”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强调了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的重要性。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2000年,我国主要处于“引进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较低,累计对外投资不足300亿美元;2001年至金融危机前,我国首次将“走出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2008年到现在,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估值较以往偏低,海外“抄底”机会来临,我国进入大规模海外投资阶段。“但是,与美、英、德等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来看,中国都是„走出去‟的后发国家,是最近才成规模的国家,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应看到,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比较好的„走出去‟的机会。”易纲说。
他分析,从“走出去”的构成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更加注重获取先进技术、品牌、市场和进行产业链整合等,“走出去”将由单一的资源需求,向多元化目标过渡。
从“走出去”的区域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一步往往是香港,且亚洲、包括澳大利亚是其海外收购交易金额中占比最大的区域。根据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交易金额,亚洲地区占比为59%,北美为25%,欧洲为10%,非洲及南美仅占6%。未来中国海外收购覆盖区域会不断扩大,将逐渐向欧美等拥有先进技术、品牌和市场的区域扩张。
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主体来分析,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截至2010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在海外并购方面,央企占据并购数量的1/3和并购金额的80%。未来我国民营企业、非央企、非国企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无论是在竞争力上还是在增长方面它们的表现都将更加突出。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逢时机
易纲接着分析了日本、美国、德国等“走出去”的老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到目前为止,日本“走出去”依然强劲。成功的经验是三井物产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和以少数股权投资的形式“走出去”的策略,教训的例子是三菱集团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在收购后不久以半价卖给原主。美国“走出去”的规模全球第一,存量和流量均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同时,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时不计短期利益,严格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德国的对外投资以发达国家和制造业为主要对象,多以自有资本为主,投资项目控股程度高,70%以上投资为独资企业,大企业和大项目占绝对优势。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国、德国,包括日本在内,都会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
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易纲认为,相对成功的案例有联想、吉利和中联重科,教训的案例有中国平安、中铁建、上汽集团和中信泰富。其中,教训案例大多是由于企业对收益前景过于乐观,对当地国家法律、环保要求和当地老百姓可能的诉求了解不清楚,对风险估计不足所导致的。
易纲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ODI汇兑管理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取消ODI汇兑限制,实行登记管理,可兑换程度与FDI相当;国企、民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易纲总结归纳了企业“走出去”应遵循的原则。第一,企业“走出去”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将本求利。第二、产权归属要清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三、“走出去”项目应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确保现金流覆盖成本。第四、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收益。安全第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第五、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企业形象、教育培训、当地员工等问题。第六、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审慎评估地缘政治、恐怖袭击、海盗及绑架等投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逢时机,在看到这个时机的同时也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平常心就是不温不火,不慢不急,按照市场规律„走出去‟。” 易纲最后说。
第三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
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
http://www.xiexiebang.com 发表日期:2010-03-09 13:17:07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网
2008-2009年,针对我国行业协会组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国资委专门组织力量,以所联系的工商领域300家行业协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行业协会参与处置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提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行业协会在处置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行业协会在处置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发起和应对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的主体,但在WTO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往往不是不同国家(地区)的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不同国家(地区)统一产业或行业之间的博弈和竞争。这就需要依靠行业组织的力量来联合应对。行业协会相较于单个企业而言具有如下优势:信息优势;协调优势;公共关系优势;人才技术优势;成本优势。
运用以上优势,行业协会在处置国家贸易摩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代表行业利益组织企业,开展在国内的起诉工作;②组织和协调国内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调查;③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话语权,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切身利益;④加强行业自律,协调与其他行业的关系;⑤不断开展对行业和企业的培训,提高其应对意识和能力;⑥组织开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参与处置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一些体制上的因素,导致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在我国,由政府主导产生的行业协会行政色彩较浓,是政府官员分流的一条主要渠道,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我国一些行业协会缺乏应有的民间性、自治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协会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另一个体制上的因素是长期以来工贸分离的外贸体制。尽管入世后,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行业协会也开始介入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工作。然而,由于过去在外贸人才、知识、信息及国际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储备不足,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行业协会显得十分被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行业领头人的作用。
(二)国家缺乏对行业协会相应的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尚未就行业协会问题专门立法,没有对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地位、权利和义务、组织结构等问题加以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协会的加快发展,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对“三反三保两限制”等领域行业协会的职能和地位在法律上没有予以明确,不利于行业协会充分有效地开展组织、协调、自律等工作。
(三)政府相关部门对行业协会的政策支持不够
由于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行业协会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和完成,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已逐步认识到行业协会的作用并积极给予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行业协会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困难难以解决。如没有统计权、信息不通畅等。
(四)专业人才缺乏、资金困难是行业协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的最大困难
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曾就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相关问题对全国行业协会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列举的12个应对工作存在的困难选项中,83%的行业协会选择了“缺乏专业人才”,74%的行业协会选择了“筹措申诉、应诉资金困难”,为12项困难中的两个最高选择。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自身的工作经费也十分紧张。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目前很多协会只能用会费收入进行填补,但长此以往的“入不敷出”已使行业协会越发感到财力上难以支撑。
(五)缺乏知识和意识,以及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是行业协会参与处置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的其他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应对工作刻不容缓,可这对于刚刚介入该项工作的行业协会来说,还是个全新的领域。一些协会甚至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对会员企业进行指导和培训。也正因为不了解,行业协会缺乏主动开展相关工作的意识。尽管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磨练,行业协会也正在一步步地与市场化运作方式拉近。但是毕竟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其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发挥我国行业协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作用的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必须从根本上、体制上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
1.健全行业协会立法,为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目前有必要在现行立法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行业协会法。行业协会立法,应对协会的性质、职能、职能的实现方式、组织机制、违法行为的判定和处罚等问题做出规定,同时对行业协会在参与国际贸易事务、组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的职能予以明确,引导和促进其在相关领域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2.完善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改革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包括:第一,变革管理模式。即改变原有双重管理模式为单一管理模式,也可成立专门的“民间组织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第二,改变管理环节。即要“从重视入口管理逐步转向重视过程监督”。第三,创新管理手段。一是要引入评估和退出机制;二是要强化激励机制。第四,完善配套管理。一方面,在税务、财会、审计等制度上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我国的反垄断机制,防止行业协会可能存在的反竞争等负面影响。
3.加大国家对行业协会的培育与扶持力度。现阶段,国家在对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的同时,也负有必要的培育、扶持义务。政府可以通过对行业协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提供资助或培训等其他措施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加快发展。另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社会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向行业协会的转移,为行业协会的发育成长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二)从行业协会自身来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时时刻刻准备应对贸易摩擦的强烈意识,和不断提高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
1.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在不断完善行业协会各项功能的同时,目前最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应充实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实行公开招聘,有计划地吸收一些熟知国内外行业法规以及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才。另外,可以考虑在各行业协会建立见习基地,吸收一批懂法律、懂贸易、懂英语的毕业生到各协会见习,从而缓解协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的人才困境。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联络是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环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会对行业协会的应对工作带来极大帮助。我国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其与国外经贸组织和政府的交往,呼吁外国政府降低关税,对本国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为我国企业进入他国市场开辟道路。加强与有关国际行业协会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行业同类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组织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成功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可以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代表处。
3.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在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为中轴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在各行业协会成立专门的预警工作小组,如反倾销预警工作小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工作小组、知识产权纠纷预警工作小组等,为企业和产业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4.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基金和政策性保险。行业协会可通过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应对专项基金帮助企业解决应诉和申诉的资金问题。具体做法可以是有出口业务的企业依据出口额按比例向行业协会上缴应对基金,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基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细则。另外,行业协会可以与政策性保险公司联合,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政策性保险险种,如反倾销险、反补贴险、TBT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等。
5.行业协会应根据国际贸易摩擦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指导。不同的贸易摩擦有不一样的应对策略,行业协会应根据不同的贸易摩擦内容对会员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例如:在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案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指导企业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在应对反倾销案件时,协助企业合理利用中止协议;在应对反补贴和“两反”案件时,应注意答卷内容的统一性;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方面,行业协会应指导企业积极获取相关信息,积极参加评议,影响国外立法,根据不同技术法规、标准等,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最后,在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时,以应对美国的专利诉讼为例,行业协会应指导企业了解美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美国律师,确定抗辩点,适时考虑其他的解决方式。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应对策略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应对策略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3-31 10:24:04 点击:1 摘要:农产品国际技术贸易属于一国政府机构、经济性组织或者个人依据某一商业条件对另一国家的经济组织或者个人转让相关农产品技术之行为。这种有偿技术转让没有经过科学合理地证明,有可能会对出口国的农产品造成实质上的危害。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由于具备了隐蔽性与灵活性等特征而逐步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状况,并探讨了明确农产品相关技术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制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应对技术性壁垒的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
由于世界范围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导致农产品关税受到削减与制约,关税壁垒对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保护作用持续降低,而全新的非关税壁垒诸如反倾销和技术性壁垒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内容。技术性壁垒简称为TBT,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进口国在落实贸易进口管制政策之时可运用发布法律法规等方式,制定出各类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商品、技术标准以及检验机制等,提升对于进口农产品之技术性要求,以求提升进口的难度值,进而实现限制进口的目的。技术性壁垒因为具备了广泛、复杂、隐蔽以及灵活等特征,成为了西方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一、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状况分析当前国际范围内广泛执行的农产品技术性壁垒利用了《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以及《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之中相关的人类、动植物和环境安全保护等条款。同时,美、日以及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区依靠自身在经济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也制定出了十分严苛的技术标准体系,以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的出口上加以限制。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是农产品技术标准及其法规。美国作为技术标准以及法规最为健全的国家,运用十分严格的联邦法律来规范农产品之输入。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制定出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法案,恰当包装和标记法案、教育法案等。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则制定出了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等,而美国消费品安全管理局制定的是消费品安全法。近年来,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对于农产品领域贸易的限制变得愈来愈广泛,立足于发布各类新型技术标准和法规以提高农产品检验的相关项目和标准,进而提升别国农产品进入本国的门槛。
二是农产品合格评定规范及其质量认证机制。农产品合格评定规范主要是指为生产出能够切实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对农产品企业的质量和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认证。有鉴于此,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应当更加严格与广泛,这是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与限制进口的重要举措。技术性壁垒对于农产品合格评定规范具备明确之要求,其中包涵了制造商质量合格声明、产品质量保证机制有效性证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测试与考核机制、产品质量认证注册或者认可、产品测试实验室或者认证机构认可证明、产品定型核准菜材料、产品生产企业管理规范、产品危害性控制机制、企业现场诊断标准等。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运用对农产品等实施多种形式的产品质量认证以及合格评定机制来控制国外不合于其规定的农产品的进口。例如,美国要求对输入其国内的肉类产品出口国实施一年一次的防疫、入港、农药兽药或者化学残留物检查,要求使用农产品为原料所制作而成的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等一定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证。欧盟明确了水产品以及动物制品输入企业一定要得到其注册备案而且在其官方所发布的企业名录之列。日本明确规定进入其境内的农产品一定要通过质量认证,对进口的食品则应当施行100%强制检查,重点为易腐、易发霉的食品和生鲜食物、应用添加剂的食物、易沾染食物的荧光物质等等。西方国家所出台的以上制度无可置疑地会提升农产品成本,从而让出口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之中失去价格上的优势。
三是农产品标签与包装的要求。美国作为全球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健全的国家,其营养标签和指导法令硬性规定食品必须贴上营养标签,而食品标签则要依据特定之要求公布营养成分以及健康功效的声明,大多数食品一定要标出至少十四种营养成分之含量。对标注了健康标记的农产品一定要符合低脂低钠的标准。欧盟则在其加强食品成分标注的规范中明确了食品中有可能造成消费者们过敏或者别的不适之成分,无论其含量高低,都应当在标签中加以注明。
四是农产品绿色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主要是指对进口的农产品提出相对较高的环境核定标准。这一壁垒主要含有绿色技术、绿色环境、绿色包装以及绿色检疫等相关制度。如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管理体系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及。同时,很多国家纷纷确定了自身环境标准与检测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农产品当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加以限制。
一些国家不但逐渐增加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标准,而且还对畜产品、转基因农产品和罐头等农产品加工产品提出了更高的微生物限量标准。例如,欧盟就增加了对我国出口茶叶的检测内容,并大幅下降农药残留标准。这样一来,导致我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为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尚处在粗放式发展之中,绿色技术壁垒必然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非常大的限制,其后果是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生产的成本则大幅度地提高。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应对技术性壁垒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农产品相关技术标准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是我国农产品突破技术性壁垒的最重要的阻碍。因此,我国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切实瞄准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将能够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各农户运用企业+农户的方式进行集中,在统一农产品的品种、耕种的方法、灌溉手段、施肥方式、收购与加工要求的基础上,真正生产出符合西方国家标准的成批量农产品对外加以销售,这样一来即可产生更大的规模化收益。农产品企业应当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相关技术、良种等服务,从而积极鼓励农民群众为企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农产品。如此一来,生产技术与质量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对农产品企业来说,不但能够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之质量,确保农产品企业可依据国外技术性壁垒之要求来组织实施生产,从而让进口国能够做到无隙可找,而且农产品企业还可实施规模化生产以控制成本,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深加工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利用农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以突破西方国家技术性壁垒之限制。
(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制自从我国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加入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之后,就借鉴该法典和国际进行接轨,从而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食品标准以及技术法规系统。因为国内与国外两大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尚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创设出相应的条件,制定出能够和国际进行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不仅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自身质量,提升出口创汇的额度,而且还能提升我国国民的食品的质量标准。我国必须依据国际上所通行的办法,制定出和全球市场相互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以及安全标准。如此一来,就能够让企业与农户能够有较为稳定的参照体系,让其能依据国际标准来处理事务,化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突破西方国家技术性壁垒之限制,切实打通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绿色通道。
(三)积极深化农产品贸易领域国际合作如今,我国环境和贸易问题之本质在于切切实实地改变各种不够平等的国际新经济秩序。所以,要持续深化与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话之中,切实树立起全球化经济的思想,形成环境和贸易相互协调之良性体系。要始终坚持让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承担义务这一原则,让其对如今全国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清账,并对目前的高密度生产所导致的环境恶果来负责,并且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让相关环境技术及时有效地提供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以保障本国农产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
(四)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如果我国农产品领域的国际化竞争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体制上的激烈竞争。在这一新形势之下,一定要在坚定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农产品领域经营体制改革的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产品行业积极参与到全球农产品竞争之中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以及支持。致力于落实农产品领域的产业化经营,这是持续提升我国农产品行业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当前农产品技术性壁垒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产品领域的产业化经营并不只是对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进行联结,而且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这必然是今后我国农业能够进入到全球化市场之中,进而积极参与农产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农业产业化能够指导农业经营活动主体进入到市场之中。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农民群众和市场相互联系之中介桥梁。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原先分散化的农户联结成为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农产品产业基地,从而沟通农户以及市场,进而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为稳定的销售途径。其次是农业产业化能够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所具有的竞争实力。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营销网络、人才队伍以及市场信息等各类资源,能够切实帮助农民群体实现经营要素之重组,切实改变其市场竞争的方式。最后是农业产业化能够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因为我国农产品种植者存在着高度分散化的状况,缺乏足够的组织化,无法应对现代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引入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之后,即可将分散化农户结合为整体,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实际竞争力。结束语总的来说,各类贸易保护政策措施必然随着当前国际经济整体环境的持续发展而变化,从而让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这其中自然也涵盖了农产品贸易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影响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规模,导致农产品贸易出现转移,导致贸易条件愈来愈恶化,所以说,拥有合法身份的技术性壁垒一旦滥用于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就会极大地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为此,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采取上述策略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掌握西方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最为稳妥可行的应对之策,从而确保我国农产品能够全面打破技术性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林汉川,田东山.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探析[J].我国软科学,2002(03)[3]孙敬水.TBT 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2(06)
[4]彭超.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农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05)
[5]李陪辰.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出口突破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应对措施[J].现代化农业,2006(10)
第五篇: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个人总结
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个人总结
暑期小学期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课程即将结束,在此之际,我基于自己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对于国际贸易摩擦分析该门课程的学习,做出如下总结。
首先,在国际贸易摩擦分析课程开始时,老师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内容及难度,基于我们学生的自身条件及学习水平,为我们讲述、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组队、资料查找、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总结报告的任务与计划。于是我们迅速组好队之后,针对老师的要求、任务与安排,并基于我们小团队自身特点细分了任务完成的步骤并分派任务。
我们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查找资料。如何快速、全面、准确地查找到合理的、正确的、更多的数据,是我们在这一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在这一阶段中,我的任务是尽量多地查找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案例。首先我登录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及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了解相关的数据及政策措施,提高自己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相关专业名词的理解。然后在这两个网站及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美国贸易救济委员会网站等美国网站查找相关数据。经过我们团队内部人员及与其他各组的交流总结,我们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数据查找方式并汇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国际贸易摩擦案例数据库。
接下来第二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数据汇总与整理。要从我们的数据库中选择合理的数据并将它们逻辑、合理、科学地汇总整合成为一张张表格也绝非易事。由于数据的庞大性、复杂性、差异性,我们与另外一组联合整理,两组之间不仅实现数据及数据整理的完全交流与分享,而且利用两组的不同优势进行分工以实现两组的效率最大化和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的最大化。在这一阶段中,我分析整理了中国对美国的反补贴案例数据,参与分析整理了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数据,在克服了大家数据不统一,排列存在差异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中国对美国及美国对中国的各类型数据表格的汇总。
而后我们第三阶段的任务是对我们所整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经过反复的交流与讨论,基本确立了我们分析部分的主要部分,也就是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产生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及针对与此的中国的应对措施的分析等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中我的任务是产生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为此我首先基于我们的数据资料做出简单的分析总结框架,然后参考网上的相关资料补充框架并增添内容,在我们对产生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的理解基础之上,形成了产生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的最终分析。最后我们汇总并整合,形成了最终的对于我们关于美国际贸易摩擦数据的分析资料。
我们第四阶段,也就是课程要求的最后一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形成最后的PPT文件、汇总报告及个人总结,并完成PPT的讲演。在这一阶段之中,我们协助队长一起制作完成了我们基于所有数据及数据资料的PPT文件及汇总报告,并完成了PPT的讲演。
这门课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是苛刻严谨,老师对学生高要求并一直不断督促学生完成任务,采取抽签展示的方式;二是强调学生独立性,严格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搜索并分析数据;三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搜索途径及整理思路,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在课程的学习中,一直感觉时间特别紧,总有一种压迫感、紧迫感和紧张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会常常不知所措,大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抱怨连连。但是当课程真正结束之时,细细回想,才发觉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真的学习到了很多,真正实现了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人的潜能、创造力和判断力往往是通过不断地激发刺激出来的。这种教学方式真的使我们受益良多,再一次感谢老师这段时间的教授,也希望老师能顾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此种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