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重点材料(非小抄)
1.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的区别。
最本质的区别:是否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拥有或控制生产和服务设施。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紧密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并不等于就是跨国公司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主权范围,这些活动包括商品、劳务、资本等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的国际传递与转化。2.如何理解跨国公司的双重属性。
国际性:国际性大公司 业务范围遍及全球。
民族性:发源地,母国所在地,注册地,管辖上的归属地
3.跨国公司全球战略重点(全球化加本土化)放眼全球,着眼当地:把子公司和母公司作为整体考虑,实际操作充分尊重当地
跨国公司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安排生产、销售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取得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效应。
中高级经理本土化、研究开发本土化、公司风格本土化。4.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
国际环境:
一、国际法律环境。
二、国际金融环境。
三、国际经济组织环境 对跨国企业经营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商法,它是调整国际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东道国环境:
一、东道国宏观环境:指在东道国市场上经营时面临的外部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环境 5.文化环境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1、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 影响企业经营战略、投资决策 • 影响企业管理中的领导风格 • 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 • 影响企业激励的内容
2、文化冲突
①文化冲突: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踫撞、相互排斥 ②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冲突
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冲突 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冲突 不同的道德规范形成的冲突
3、文化环境对国际企业的影响程度主要与其介入跨国经营的程度和经营场所中的职能类型有关。
6.高含蓄文化:沟通过程信息较少、重视人际交往过程的“情境”、沟通较含蓄 圈外人不易打入圈内、时间观念不强,却拘泥于形式
低含蓄文化:沟通过程信息充分、沟通直接、重视交流内容而非情境、不太重视个体间的关系、重视时间观念与效率,但不太重视形式
7、国家文化模型:荷兰学者霍夫斯泰特对70个国家11600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国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权利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机构或组织内下级在接受分配不平等权力的程度。
某些国家是以权力尊崇为特征,他们倾向尊重上司的权力和威信,员工对于掌权者有高度的遵从,他们认为职称与地位相当重要。而某些国家则为权力容忍,人们
对于阶级地位较不重视,社会不平等较少。 高权力距离国家的价值观:
认同不平等
大多数人应依赖一位领导
权力者被授予特权
2、不确定取向
指人们对于不确定或不明朗情况的容忍程度,一般可分成倾向不确定性回避或不确定性接受。
高不确定性回避的国家有如下特征:
(1)避免冲突
(2)不能容忍不正常的人和思想
(3)制度非常重要,应被遵守
(4)专家和权威通常是正确的(5)统一思想是重要的
3、社会取向
指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取向。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偏好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成就、地位以及其他特征。
集体主义则通常具有大家庭、宗族及同僚等良好的社会网络,以紧密的社会结构为特色。高个人主义的国家有以下特征:
(1)人们对自己负责
(2)个人成就就是理想
(3)人们不必依靠组织和群体 而高集体主义的国家则有以下特征:
(1)个人的身份以群体成员关系为基础
(2)群体做决策是最好的
(3)群体保护个人来换取个人对群体的忠诚
4、男性化和女性化
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是成功、金钱和事业。
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是关心他人和生活质量。
高度男性化社会有以下特征:
(1)应该严格区别性别角色
(2)男人是专断的、占支配地位
(3)工作优于其他职责,如家庭
(4)成就、成功和金钱都是重要的
5、时间取向
说明了不同文化对长期利益或短期利益的不同权衡。长期导向的文化在事物的观念价值上能接受以来的结果,且愿意牺牲短期利益,如儒家文化则倾向长期导向的文化。
8、跨国公司投资决策与进入方式选择 进入哪个市场(目标国家筛选、地理扩张的次序)?何时进入?(进入的时机)进入的规模(大规模、小规模)进入的方式(跨国经营方式)
先行者优势:建立品牌优势、经验曲线优势、转换成本优势 先行者劣势:开拓成本(学习和适应,推广和培训)、政策变化的风险
9、跨国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
一、出口
(一)间接出口:企业通过中间商或代理机构来经营商品出口业务 1.专业外贸公司2.出口管理公司3.合作出口4.外企驻本国的采购处
优势:风险小投入小。局限性:收益小不利于树立自己的品牌,不利于收集信息。
(二)直接出口1.直接卖给最终用户(产品类型?)2.国内出口部或国际业务部 3.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4.建立国外销售子公司
优点:更加接近国际市场,作出快速反应、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加强生产商的商品品牌知名度
局限:投入大、风险大
二、非股权安排(一)定义
投资者对东道国企业不采取股权占有的形式投资,而是通过向东道国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形式参与经营,从中获益的一种灵活投资方式。(二)形式
1、技术授权
定义:企业将自己拥有的工业产权或无形资产授权其他企业使用,并从中获益。(1)许可(Licensing)
指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将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商标等)通过契约转让给海外法人,以换取许可费等补偿的形式。
适用情况:许可多为生产型企业所采用、许可方不想承担开拓海外市场的成本与风险、由于海外投资受到限制(eg:富士-施乐)、专业从事许可行业(2)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特许方将拥有的产品、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统一的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方使用,被特许方在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特许方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特许经营与许可的区别:许可多为生产性的企业所偶采用,而特许经营多适用于服务型行业
被特许方可以得到系统的管理培训和指导;可以获得质量稳定、可靠的品牌和产品服务;可以享有品牌、商标带来的利润;可以得到持续不断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特许经营的主要形式:
制造商-零售商体系:汽车销售代理权 制造商-批发商体系:软饮料公司 服务-零售体系:客房服务、快餐服务 技术授权的特点 优点:
用较少的投资实现了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相对于直接投资,省去了大笔的投资支出
有利于企业分摊研发成本
可以延长技术的经济寿命,获得更大效益
将本国已处于产品生命周期衰退期的产品,而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投入期的技术投向国际市场,可以延长技术的寿命。
技术授权可以为企业探测市场做准备
通过许可等方式,利用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国外特定市场上的销售可以为企业更高阶段的国际经营阶段的决策提供依据。缺点: 技术授权的方式在无形中培育了竞争对手。
许可基本上不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可能会破坏品牌的影响力。
技术授权的收益方式对被授权方经营状况的依赖性较大。
2、其他非股权形式
(1)管理合同:企业根据与国外目标企业签订合同全权负责外国企业的全部业务管理,并根据合同收取一定报酬的形式。
(2)合同制造:本企业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订立供应合同,要求后者按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等生产本企业所需的产品,再用本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3)交钥匙工程(Turn-key Project)指外国企业为东道国建设一个工厂或一个工程,承担了设计、建设、安装、调试及试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当项目顺利运转后,将项目的所有权或管理权交给对方,由其经营的形式。
• 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
•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
三、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以资本作为投资,在外国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并对其拥有所有权与控制权。这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形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的公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一)合资经营:境外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者按照法律的规定共同投资设立一家新的企业,据各自投资额的多少共同行使经营管理权、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
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从法律上讲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从公司责任上讲,它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对公司所负责任以注册资本为限,不负连带责任。
1、特点(1)优点:
符合东道国政府对于股权比例的要求
合资企业容易得到政府和公众的理解和合作
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资源(采购、信息、渠道等)、优惠政策
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2)缺点:
合资双方在建立合资企业的目标上不一致
利润分配/外销比例/技术使用
合资双方对企业的控制权和管理权的争夺,会影响决策效率
合资双方通常会存在管理思想与经验作风上不一致,引发管理上的矛盾
(二)独资经营
1、定义
投资者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建立的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投资者拥有企业全部股权,享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并独立承担企业的风险和责任。
2、特点(1)优点
• 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可以保证战略利益的实现 • 母子公司在经营目标及手段上具有一致性,避免了内部矛盾与冲突 • 有利于保护专利、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
(2)缺点1.母公司的财务压力较大2.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3.对东道国环境不熟悉,不利于开展跨国经营4.东道国对设立独资企业条件苛刻,审批严格
(三)契约式合营(合作经营)
1、定义: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共同开展经营活动。但双方权利、义务的划分是由合同规定的,不以出资额为基础。
2、合作经营与合资经营的区别
(1)决定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不同:前者 以合同规定为准,后者以各自出资额为限。(2)法律地位不同:前者不一定是法人企业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1.新建:指在目标国建立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经营单位或新的生产能力。如果是第一次进入目标国投资设厂,则常称为“草根式进入”,也称“绿地投资”方式。2.跨国并购(M&A):企业按照东道国的法规,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购买另一现有企业的股权而取得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来参与或控制该企业经营的行为。
优势:1.利用原有的市场渠道,更快地进入东道国市场。2.进入东道国时间快3.东道国支持。
10、跨国进入方式选择
一、影响因素分析(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1、本国环境因素
2、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3、东道国市场因素(市场容量、竞争结构、市场营销状况)(二)企业的内在因素
1、企业的技术水平
2、产品的生命周期
3、产品的战略地位
4、商标与市场知名度
5、对外直接的固定成本
6、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
(三)进入方式特征
1、进入深度
2、海外投入
3、灵活性
4、风险性
11、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一)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一国的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创造
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原则
生产率最大原则
产业关联度最大原则
2、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
一致
贸易结构应呈现阶段性,不断优化
3、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国家干预力量
该理论为日本“贸易立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赤松的雁形理论
该理论解释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后进国家的贸易模式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12、生命周期理论 维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对要素条件和成本的考虑是不同的:
(1)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制造新产品的技术,需要大量技术要素的投入,创新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
(2)成熟产品阶段:技术趋于成熟,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变小,一些原来的进口国模仿技术开始在本国进行生产。这时的产品呈资本密集型的特征。
(3)标准化产品阶段:由于技术成熟,技术和资本不再重要,劳动力则成为决定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优势,成为产品的出口国。
13、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处于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 企业把生产场所转移到比较有利的地方,可获得丰厚利润
• 为东道国提供其缺乏的资本、技术等,推动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企业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建立。
14、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的比较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才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投资在国外生产加以利用。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市场不完全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认为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造成的,即市场交易难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于是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内部化,以获取最大利润,在此过程中内部转移价格起着调节作用。
二者的一致性:两种理论都是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寻找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基础,而较少关注跨国投资的外部决定因素。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是,内部化理论并不是静态地强调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来转移这种优势,因而是跨国经营过程本身带来了跨国企业的特有优势。垄断优势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是对过剩资源的利用;而内部化理论则强调跨国公司在共同的生产过程中将这些资源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发挥其经济性的能力。
15、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不断积累提高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直接相关的。即技术能力的存在和累积不仅是国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
基本结论:某一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16、子公司战略模型(巴特利特、戈夏尔)
17、比较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
(一)母公司
拥有一家或几家公司的股权,并足以控制其业务活动,则该公司是母公司。
母公司参与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对子公司在经营方针、战略上提供指导,而不是日常业务操作
(二)分公司
• 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 • 在总公司授权下开展业务 • 没有独立的公司名称
• 债务由总公司负无限责任,其资产也属于
总公司
(三)子公司
是独立法人
可以有自己的公司名称、章程 财务独立、自负盈亏
子公司在东道国登记,受东道国法律管辖
18、跨国公司地区、产品、矩阵式结构
地区分部结构的特点:
总公司负责全球经营战略的制定,地区经理负责特定地区的运作 把国外公司当作利润中心
注重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适用问题 每个地区分部下设立有相应的职能部门
该结构适用于要求适应当地情况,产品系列较单
一、所需技术程度不高的企业。 Eg: 食品公司、石油公司、汽车制造公司、银行等
全球产品结构的特点:
总部制定总体的经营目标与战略,产品分部经理负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 每个产品都是独立的战略业务单位或利润中心
每个产品分部具有较为完备的职能,如生产、销售、人事等 适用于:企业产品种类繁多 最终用户市场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具备较高技术能力
全球矩阵式组织特点:
优点:
是一种对称的组织结构 在全球效率与地区适应性方面寻求平衡
理论上看,矩阵式结构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全球矩阵结构通常归于失败。
缺点:
• 决策缓慢、烦琐
• 双重控制,易引起冲突与分歧 • 职责重叠,责任丧失 • 机构庞大,运转费用高
19、组织结构的选择:
(一)企业的跨国经营程度
(二)跨国经营战略
一般来说,随着跨国经营活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和增加,跨国经营战略会不断调整,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三)跨国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
管理人员的经营思想、业务素质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等,对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0、组织管理传统
(一)分权联盟模式
反映在典型的欧洲跨国公司上:倾向于授予国外子公司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战略决策权,是一种相对松散、分权控制的模式,发展了一种强调人际关系而不是正式结构的管理文化。母子公司的联系主要表现为财务流量。
(二)协调联盟模式 反映在典型的美国跨国公司上:母公司对子公司采用正规系统控制,包括计划、财务、预算;他们之间的联系以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等知识交流为主。
(三)集权中心模式
反映在典型的日本跨国公司上: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紧密、简单控制,主要战略决策集中制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以物品流量为主。21.收购等基本概念
兼并(Merger)——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在一个所有者或控制者之下的结合,其中,被兼并企业的法人地位不复存在,由兼并方存续法人地位。
合并(Consolidation)——原属于不同企业的资产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
收购(Acquisition)——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横向并购: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似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
纵向并购:两个以上国家生产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前向并购是指对其产品的下游加工流程方向的并购,如石化企业对石油制品销售企业的并购、零部件厂商与其客户之间的并购 ;
后向并购是指对其产品的上游加工流程方向的并购,如稀有金属冶炼企业对稀有金属开采企业的并购。
吸收兼并:两家或以上公司合并中,一家公司因兼并其他公司而成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存续公司仍保持原有公司名称,获得资产与债务;被吸收公司在法律上不再存续。
A+B=A(B)
创立兼并:两个或以上企业在合并中同时消失,形成一家新公司接管原来的资产和业务。
A+B=C
22.并购的支付方式
1、现金购买式并购:是指并购公司使用现金进行支付,以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权
• 优点:
1、容易被目标公司的股东接受,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收购时间
2、收购方的股权不会被稀释,避免被逆向收购。缺点:
1、会给收购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
2、目标公司的股东会因为得到大量的股票出售收入而需要交纳大量的资本利得税
2、股票互换:并购公司将本公司股票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以按一定比例换取目标公司股票,目标公司从此终止或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司。
优点:避免了现金支出,同时双方实现相互持股,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目标公司的顺利交接。还有延期纳税的好处。缺点:会稀释收购公司的现有股东的股权,同时发行新股的程序复杂,有可能会贻误好的收购时机。
3、资产置换:收购方用自己的资产(可以是实物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交换目标公司的股权的支付方式。
优点:收购企业可以避免现金支出,因此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缺点:交易双方不容易就资产置换的比例形成统一的意见
4、杠杆式并购:杠杆并购是指并购方只有少量的自有资金,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抵押,筹集其余部分资金,用于收购的一种并购活动。
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部分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
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若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23、跨国并购的动机理论解释
(一)速度
(二)获得所有权资产
(三)其他因素
1、寻求新市场
2、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
3、扩大规模
4、多样化、分散风险
5、财务动因
6、个人动机
7、节约交易费用
通过并购可以使专门的知识在同一企业内部使用; 防止企业商誉运用上的外部性问题; 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需要的中间产品质量;
可以形成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形成市场垄断; 并购还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4并购与战略联盟的异同
资产所有权(并转、联盟不转)
公司规模(并扩大、联盟不变)
面临的障碍(并大联盟小)灵活性(战灵活)
成功的可能性 25.合资、股权参与
合资
由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新的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企业形式。
与一般意义上的合资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追求较高的投资利润,而且更多的体现了联盟企业的战略意图,为保证双方的平等性,通常是对等股权的合资。股权参与
联盟成员通过交换彼此的股份,形成一种长期相互合作的关系。与合资企业不同。股权参与式的战略联盟不需要将彼此的设备和人员加以合并,通过这种股权参与的方式便于双方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为。
与并购也不同。通常只持有对方少量股权,而且股权持有是双向的。26.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低于同行业中最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可持续成本领先”
2、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其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纵向差异:质量差异
横向差异:产品特性的差异化选择(颜色等)
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其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或某种细分的产品市场。27.价值链的含义:
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包括着一系列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活动,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每一环节的活动都显示出对价值增值的作用,所有这些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而每一项活动就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战略环节与竞争优势
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运用价值链原理选择国际竞争战略,可以归结为 两个基本方面:重新排列价值链和价值活动的协调。28.跨国经营战略的类型
(一)国际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主要是利用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来提高海外子公司的国际竞争。
• 价值链的辅助活动放在母国进行,基本活动广泛分布于有业务往来的东道国家。• 总部保持对营销和产品战略的严密控制,产品的地方化很有限。• 典型企业:麦当劳、宝洁、微软等。适宜于:
企业拥有有价值的核心能力,而国外市场的当地竞争者又缺少这种能力; 企业面临的本土化压力和成本压力相对较弱的行业。多国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关注国家的差别,注重提高对各东道国子公司自身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当地市场的开拓能力。
• 为了追求本土适应性,往往在主要国家市场建立一整套价值创造活动。(子公司自主性较强)
• 难以实现经验曲线效应,成本较高。• 典型行业:日用洗涤用品行业等
(三)全球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获得全球性经营效率,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 生产、营销和研发等活动集中于若干个有利地区
• 往往不随地区条件而改变产品供应和营销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标准化产品。• 适宜于降低成本压力强烈而本土化压力较小的企业。•
半导体行业、IT、通信行业
(四)跨国战略
这种战略综合了上述三种战略目标,设法同时达到
--转移核心资产
--享受经验曲线
--实现区位经济
--而且要尽量提高本土化水平
强调合理配置资源及生产、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在适应能力、全球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竞争优势。
29、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
第二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
1.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在两个或多个国家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实体。
2.特许经营:特许专营是一种专业化的许可协议。它是指已经取得经营成功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诀窍和管理的方法或经营转让给另一家企业,后者——通常称为特许专营接受人,有权使用前者——通常称为特许专营授权人的商标、商号名称、专利、诀窍及管理经验。但需要支付一定的特许费。
3.许可协议:是许可人将无形资产使用的权利授予被许可人,并允许被许可人根据协议使用特定的一段时间(5~7年),作为回报,被许可人以经济史的使用效果(通常按销售额)作为提成基数,以一定的比例(通常为2%~5%)按期连续相许客人支付特权使用费。
4.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指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估自身实力,确定基本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变动的国际环境拟定必要的行动方针,力求得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所做的长远总体谋划。
5.企业经营战略是指导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根本大计和方针。它规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与业务范围,确定了企业的性质和形象,它还规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提出了达到经营目标的战略方针、战略途径和战略重点。
6.价值链将一个企业行为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的活动。企业正式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一定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生产营销、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7.国际市场营销:对商品和劳务流入到一个以上国家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8.标准化战略 9.本土化战略
10.经验曲线:指某种产品的寿命周期中生产成本的有规律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学习效力和规模经济。
11.国际企业的战略类型:国际战略、多国战略、全球战略、跨国战略 12.财务管理 13.人力资源管理
14.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简答)15.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16.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17.战略联盟:企业间进行长期合作,超过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未达到合并的程度,联盟的方式包括技术许可生产联盟,合资研究开发联盟,多边贸易协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18.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以上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建立起低于拥有正式所有权或兼并的合作企业的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或协议。
19.蜂群管理:战略层次的管理:关于联盟的愿景或目标管理。
蜂群管理模式:是基于对自然界社会昆虫的习性的观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1)其理论依据是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天人合一”。(2)特征:
灵活性是蜂群管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灵活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自组织机制是其另一重要特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来实现伙伴间的自组织,从而实现蜂群管理
波特的竞争优势的思想: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通过贸易可综合利用海外资源,并有选择地进行国际生产。并提出了成本领先、标岐立异和目标集聚等竞争战略 20.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国际市场上供需关系所决定,而是由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决定的。
21.再开票中心:再开票中心是公司的一个资金经营子公司。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交换式,生产型子公司把货物卖给再开票中心,后者再转售(一般以稍高的价格)给销售子公司。再开票中心处理的是文件而不是实际货物。再开票中心通常设立在税率较低的国家,比如瑞士、巴拿马等,在避税港设立再开票中心可是跨国公司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税后利润。22.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23.钻石模型(政府的作用):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情况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是决定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了一个钻石,公司最有可能在钻石条件最为有利的行业取得成功。
单个企业的战略行动可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政策可以对砖石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政府补贴、政府对资本资本市场的政策和教育政策等可以影响要素禀赋;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规定来影响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规则、税收政策和饭垄断法等影响公司之间的竞争。政府为企业提供支持可以弥补最初的损失,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企业免受外来冲击,同时还能帮助国内企业开拓市场,这可以增强某些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24.战略选择:价值链、营销管理、经营模式
25.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过程。本质是资本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展和全球统治。26.新建投资(绿地投资):企业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外资企业。27.跨国并购:母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额支付手段将东道国某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部分资产收买下来的投资方式。
28.企业兼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以及一家企业,通常情况下是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一家或更多的企业。
29.企业收购:一家公司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的本身或实际控制权的行为。
30.跨国并购:一国的某个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购买另一国某个企业股份或者资产的途径以取代后者或取得后者的控制权的行为。
31.跨国兼并:外国企业与境内企业合并,即兼并方取得被兼并方的全部资产,继承其全部的债权和债务。
32.跨国收购:收购境内企业的股权达10%以上,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33.经济一体化:客观的经济联系和结合的关系或进程,主观的经济联合和调节的机构或行为。
34.外汇: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并转移到国外的活动。35.直接标价法:本币表示外币。36.间接标价法:外币表示本币。
37.买入汇率:银行从同业或客户那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38.卖出汇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39.即期汇率(现汇汇率):买卖外汇在成交的当天或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汇率。40.远期汇率(期汇汇率):买卖外汇时先签订合约,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办理交割的汇率。
41.升水:外币在远期市场上比即期市场上价值高。42.贴水:外币在远期市场上比即期市场上价值低。
43.即期交易:在外汇买卖成交后的两个交易日内办理货币收付的外汇业务。
44.远期交易:买卖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金额、将来汇率和支付时间,到规定时间再按合同办理交收的外汇业务。45.掉期交易: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结合。
46.外汇市场:以外汇银行为中心,由外汇需求者好外汇供给着组成的买卖外汇的场所或交易网络。
47.狭义:特指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市场;广义:还包括银行同一般客户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48.外汇经纪人:在外汇市场上从事介绍外汇买卖成交中间人,为客户的买卖接洽撮合,从中赚取佣金。
49.经验曲线: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生产成本的有规律的下降。
50.交钥匙工程:承包人承揽外国客户的工程项目并负责项目的一切细节,包括操作人员的培训。
51.外包:依据双方议定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将原先由内部人员提供的生产或服务转移给外部组织承担,以实现其组织自身持续性发展的一种利益互动、分工协作的经营模式。
52.许可经营:根据许可证协议,被许可方付出议定代价,获得许可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53.特许专营:授权方把经营的基本资产(通常是商标)提供给特许专营接受人使用,而且还要被许可方遵守严格的经营规则。
54.国际市场营销: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一遍获取利润的活动。
55.外汇风险:不同货币之间相互兑换和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只是有关国际金融主体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猛兽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6.交易风险:汇率变动对将来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而引起外汇损失的可能性。
57.折算风险: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一外币表示的而财务报表用母公司本国的货币来换算,并进行合并报表时,因汇率在记账期间发生变动而致使跨国公司蒙受账面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58.经济风险:外汇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下降程度。
59.货币保值措施:买卖双方在交易谈判时,经协商,自交易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外汇变化的风险。
60.黄金保值条款:订立贸易合同是,按当时的黄金市场价格将应支付货币的金额折合成若干黄金,到实际支付日,如果黄金价格变动,则支付的价格也相应增加或减少。61.硬货币保值条款:在交易合同中订明以硬货币计价,以软货币支付并标明两种货币当时的汇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支付货币下浮,则合同金额要等比例地进行调整,按照支付的汇率计算,使实收的计价货币价值与签订交易合同时相同。62.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交易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用支付货币与多种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综合价值挂钩的保值条款,即订立合同时确定支付货币与一篮子货币中各种货币的汇率,并规定汇率变化的调整幅度,如到期支付时汇率变动超过规定的幅度,则按支付当时的汇率调整。
63.硬货币:货币汇率比较稳定,并且有上升趋势的货币。64.软货币:货币汇率不稳定,且有下浮趋势的货币。65.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为有效利用其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募、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计划与福利、劳资关系等。
66.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在全球竞争分析(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认跨国公司的战略模式、战略目标与经营方向,进行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与控制的全过程。
67.垄断优势理论: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了跨国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68.核心资产论:知识的转移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关键。
69.产品特异论:拥有时产品发生差别的能力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重要优势。
70.寡占反应论: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两大类: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进攻性投资是指在国外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所进行的投资;防御型投资是指同一个行业的其他寡头公司追随进攻投资,在同一个地点所进行的投资。7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崭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72.内部化理论: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7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一次进行。
7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75.投资发展水平理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成正比。
76.投资诱发要素组合: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应该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基础之上。77.战略管理理论:国际竞争环境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调整及相互适应的过程。
78.价值链:跨国企业组织和管理其国际一体化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值行为的方法。79.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制造,以当地原料作为替代和其他类似技术。
80.技术地方化理论: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仅能简单模仿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对外国技术的局部环节进行大幅度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使其具有竞争优势。
81.雁行理论:一国某一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几个阶段,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出现,其图形就如高飞的雁群。
82.增长阶段模式:跨国公司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一开始就在国外投资生产。
83.国际借贷说:汇率的变动由外汇供求变化引起,而外汇供求变化又源于国际借贷。84.汇兑心理说: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只是由于特定的支付需要,因而外国货币只有相对价格的基础,外币相对价格的决定取决于各个人对外币的主观评价。85.购买力平价说:同物同价法则。
86.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某一时点上的均衡汇率就是两国物价水平之商。87.——汉堡包购买力平价理论
88.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本国与外国的通货膨胀之差应该等于汇率的相对变化。
89.利率平价理论:货币持有者将其货币用于资产投资,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本国货币投放国内银行
90.细分与定位理论:由于各国法律规定、自然条件、传统文化、经济水平、消费者行为等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全球市场是异质化的,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市场变得更加细化,消费者要求有更多的选择。
91.理论基础摩擦理论:虽然标准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会使成本降低,但是在总部和分支机构或分销机构之间会因为摩擦而产生隐蔽的成本,这种摩擦使得营销组合的执行打了折扣从而增加经营的成本。
92.文化差异五维度模式: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短期取向。
第三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目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1.跨国公司的特征(P3):1。统一的中央决策 2.对外投资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3.灵活多
样的经营策略。4.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5.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2.早起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和特点(P9-10)
3.全球战略的特征(P39)
4.跨国战略联盟成功的条件(P41)
5.跨国公司经营方式 和 股权经营方式(P47)
6.合资经营方式(P48)
7.并购(P49-50)
8.非股权经营方式与股权经营方式相比的几个特点(P53)
9.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合同项目(P55)
10.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技术质询、工程质询(P56)
11.人口状况。有关人口状况需要考虑的指标有:(P64)1.人口总数。2.人口增长率。3.人口
结构4.人口分布。
12.技术转让(P75)
13.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特点(P76-77)
14.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方式选择(P77-80)1.许可交易2..特许专营3.技术协助4.交钥匙项目
5.合作研究与开发6.对外直接投资7.补偿贸易
15.技术转让中的成本与费用(P82)
16.技术定价的特点(P83)
17.组织结构设置的一般原则(P88)
18.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P89-90)1.出口部阶段2.母子结构阶段3.国际部阶段4.全球性结构阶段。
19.影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P100-101)1.跨国经营战略2.跨国经营程度3.国际市
场与技术环境。
20.虚拟企业构造(P103)
21.跨国公司的金融方式可分为长期金融、中期金融和短期融资。跨国公司长期融资的方式
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和长期借款.(P108-110)
22.交易风险P114
23.跨国公司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P119-122)
24.驻外管理人员的选择与培训(P122)驻外管理人员的选着(P122-123)
25.全球中心政策(P127)然而,这种人事政策的实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P127)
26.产品市场生命周期(P139)
27.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的原因(P146-147)
28.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征(P147-148)
29.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P177-179)
30.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P179-180)
3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P181-183)
3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P183-185)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也显得愈发活跃。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识别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发展愈发迅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类资源,不仅跨越了国界,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摩擦不断甚至冲突,使跨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管理新趋势,促进文化融合便是企业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将文化定义成在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念、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由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相互沟通上的困难,一般称之为“跨文化差异”,即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企业经营理念
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美国、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销,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管理者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注重生产而忽视营销,经营趋于保守,缺乏创新。
1.2、决策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沟通和交流的失误和误解。为保证组织的决策能体现全体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一环,往往在决定之前要征求和听取员工们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而缘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失误使得这一点做不到。同时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统一行动也较为困难。比如美国人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明白的文化传统和直率的表达方式。他们强调时间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征求大家意见以求得共识的决策方式是低效率的。而中国公司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存在对上级的崇拜合服从同时又强调达成共识,决策过程时间冗长。
1.3、管理模式风格
因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管理方式差异,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西方管理者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手段,由于崇尚自我,强调独立,西方的管理体制是强有力的。许多企业往往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提倡公司精神,定期进行工作轮换,发扬团队精神,实行民主方式。
1.4、人力资源
现在很多公司都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差异造成选择雇员,社会化,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原则。①如微软公司的招募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95%靠自学和在职学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所以当吴士宏主动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时,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而辞职。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在公司目标、管理费用、规模等方面。
2、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②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跨文化管理的三个战略:(1)凌驾。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当一种文化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时可以采用这种战略,其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文化并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2)折中。即不同的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3)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从而形成一种合二为一,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的跨文化优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通过融合的方法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文化,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目前所处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必须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1.1、识别文化差异
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③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2、强化跨文化理解
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1.3、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1.4、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⑤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他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都份份建立了跨文化培训机构,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的适应性。
1.5、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
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1.6、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蔡雯
略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经济与管理,2002 ② 杨泉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③ 苏勇,罗殿军
管理沟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韩经纶,崔立新
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
南开管理评论
1999 ⑤ 张怡梅
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6
第五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3、技术咨询是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论证方案提供咨询和论证等技术性服务
4、公司的外汇风险是表示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变动性,也可以说货币变动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数字的可能性。
5、交叉许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6、出口信贷
是由出口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发放的贷款。
7、买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贷款并要求此项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8、卖方信贷
指出口国银行提供给出口商的信贷。
9、国有化
10、许可证贸易
是指快过公司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者技术
11、转移价格
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项目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12、知识产权
13、非股权经营
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份,而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14、合同安排
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经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的经营方式。
15、对外证券投资分析
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简答题
1、采取收购方式的有利之处有哪些?
(1)、可以迅速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推行其跨国经营的意图。(2)、可以直接接管和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3)、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应(4)、可以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可以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2、公司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190
(1)、确定全球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
(2)、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内部因素的分析
(3)、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外部环境分析(4)、制定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5)、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6)、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
3、跨国公司在制定全球经营战略的通常依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89
⑴、公司战略目标应有实现性和长远性
(2)、公司战略目标应系统化和合理化
(3)、公司战略目标必须数量化和指标化
(4)、公司战略目标必须包含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4、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采用与当地合资经营的方式有哪些?
(1)、股权式合资企业
(2)、非股权经营
5、跨国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
6、投资者设立国外独资企业的优势有哪些?82(1)、投资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可以对企业进行严密的控制。(2)、投资者对专利、专有技术、特许权和企业的管理实施严格的保密和垄断,可以减少因扩散而带来的损失。(3)、投资者独享经营成果,免除共同投资者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而引起的摩擦和冲突。
7、设立独资企业在东道国独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哪些?83
(1)、独资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当地国籍和法人资格,但仍被当地人视为来自外国的异己力量,在投资方向和经营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东道国对设立独资公司条件苛刻,审批严格,尤其是发展中的东道国要求他们投入高新技术,承担出口义务以及逐渐转让股权。
(3)、独资企业要求一切业务自行办理,对资本的要求高,业务经营的外部环境生疏,企业经营风险大。
三、论述题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关于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扩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的不完全性;
2、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挡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西方学者在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下的框架下又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了垄断优势论。
2、国际生产折衷原理312
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趋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