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学校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校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其对策
【摘要】学校是小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小社会的安全与否势必会影响大环境的和谐程度。校园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难免发生各种意外事故。从新闻报道与有关学校安全资料中显示,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伤害数字,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确保安全零事故,会值得我们去研讨反思,并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关键词】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知识储备
家校结合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没有安全,何谈教育!” “教育安全问题,最担心的是学校安全,最让人揪心的学生安全问题”,同时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党和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视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事关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农村及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依靠广大群众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主、安全可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探索农村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措施,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笔者经过回顾与反思,在剖析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较为有效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近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逢会必讲安全,学校领导也天天讲,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把安全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把安全工作落在实处。一是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口头上说说,会议上议议,制度贴在墙上,安全放在嘴上。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小事不管,大事慌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长远目标,无具体方案。二是表现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往往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厌倦,起不到实际效果;三是表现在安全教育被应试教育冲淡,造成“重成绩、轻安全”的局面。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价,也只片面地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校的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总是等到事出之后,才引起重视。才组织人马进行处理,总结教训,亡羊补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我们四川省古蔺县的一所学校,出了两起安全事故后,才召开紧急会议,责任倒查。给学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不良的影响,严重地损害了教育声誉。对学校的安全工作如此漠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又从何谈起!
2.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储备不够,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在互联网上,也只能搜索到屈指可数的教师安全培训相关事件。更有甚者,有很多教师连灭火器都不会使用,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正因如此,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仅限于叮咛,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对于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我们显然束手无策。作为教师,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都不够,安全教育不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吗?
3.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受到不良影响
因为是农村学校,99%的学生家长不是在家种地,就是外出打工;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戚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学生虽大部分在学校渡过,但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就减弱,加上家长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造成了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甚至是空白。譬如,最近观文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家长在街上租一间房子,让自己的三孩子住,大的13岁,照管比自己小的俩姊妹(负责煮饭给他们吃,洗衣等),睡觉时没有将火炉抬出屋外,三姐妹一同死亡。
4.校园安全问题处理方法落后,与校园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不相适应。
当前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处理手段、方法相对单
一、落后,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靠一两个门卫维护学校日常安全;二是组织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巡逻队进行不定期检查;三是发生问题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辖区公安机关报告,等待上级来处理;四是政府出面调解,结果是瞒上欺下,以学校买单为结局。校园安全作为各种矛盾的结合点,单纯依靠这几种方式已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校园安全问题。
5.交通安全缺乏保障。
机动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交通安全问题与我们每个人人都息息相关。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带给我们每个人方便与快捷的同时,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却成为不和谐的音符,不时地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出行时要时刻注意交通安全问题。在我们农村,有很多家长在接送孩子气的时候,只要是车就上,不管是货车还是旧车,只要是船就坐,人多了就挤,一切就是为了抢时间。而在农村,很多的车船本身就是“三无”车辆与船只,甚至是已经过时或早应报废的,但我们的家长却全然不知,生命全无保障。
6.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滞后,农村校园自身安全问题突出。部分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危房大量存在,校舍硬件设施滞后,很多学校是两个学生挤在一个铺位,一张高低床睡四个学生,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学生。同时,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实验设施等硬件设施陈旧,消防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学校,虽然有应急灯与安全出口标示,有灭火器,但都是聋子的耳朵。更有甚者,应急灯不亮,挂在墙上的灭火器,由于无专人保管,时日太久过期或质量问题,导致开关失灵,右泡沫结块,泡沫不能喷出。学校一旦出现险情,危险大矣,事后再补牢,不晚才怪。
7.学校应急体系不健全,安全教育不深入,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有些学校制定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十分薄弱;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师资,安全教育课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监管不到位。
8.学校周边环境杂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学校大门外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堵塞交通;个别学校周边存在经营性网吧,放任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周围治安等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城区学校周边的大量托管站,由于没有任何单位对其进行监管,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在学生心理、饮食和交通、治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9.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状况不容乐观,伪劣食品泛滥。农村大部分学校,食堂卫生条件差、进货渠道不正规,学校的水质未经检验,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某些学校商店及周边小摊上所卖的饮料、糕点、麻辣食品、糖果等,看起来色彩鲜艳,实际上制作粗糙,包装也极不规范,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其卫生、质量无不让人担忧。目前湖南全省20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力争在2015年实现8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
二、解决农村学校安全教育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安全教育重在落实
安全教育关于学生的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重要的,面对不可逆转的生命之旅,学校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事,更不是开展几次安全教育活动,搞几回安全检查就能保安全的。所以,安全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重视每时每刻的安全教育。在组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时,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要加强,学校要强调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如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总务主任、科级组长具体抓,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配合抓的领导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校内、校外的领导管理网络,使学生的安全工作时刻都有人负责、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行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分析、探讨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对学校的路口和河边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提醒师生注意安全。同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追究制,并将安全工作列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年终考核,并与其荣誉、晋级、晋升、经济利益挂钩,针对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等制定各种安全制度,如《严禁师生爬树攀高》《严禁师生在校园内或附近引放爆炸物品》《学校内建筑、用电线路安全管理条例》等;体育活动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平衡力,协调力和奔跑的躲闪能力,提醒学生跑跳时注意安全……等等都是安全教育落实的地方和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受益。
2.增强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储备量
老师自己都是“半桶水”,如何浇灌学生呢?因此,老师获得必要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手段就显得迫切需要,只有老师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老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不难,这样才会达到安全教育的真正目的。使老师获得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很多,毕竞如今是个信息时代。比如:请专家进行授课,购买图书,光碟,也可以上网学习,或是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通过大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增强各自安全知识的储备……且这些渠道都是投资小,收益大的,老师在受益的同时,能正面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安全教育的瓶颈就突破了。
3.学校安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仅靠学校的安全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的积极合作,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广大的家长对学校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还是认同的支持的,问题是他们自身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在家庭中不懂得时时给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悲剧屡屡发生,要从实质上得到家长的运行,学校应建立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比如通过召开家长会说安全、讲安全;通过观看安全管理方面的光碟、展板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丰富家长的安全知识,才能使他们有效地与学校合作,把学生的安全问题落到实处。
4.加强整治,优化环境,创新社会管理。
积极开展正面舆论宣传,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创新信访工作,畅通基层矛盾解决渠道,通过解决群众的民生诉求和实际困难,从源头上减少对立和矛盾;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协助获得司法救助,落实法律援助;发挥犯罪预防职能,排查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检察机关会同综治部门、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单位,做好安保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和治安整治活动。联合公安、文化、团委等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地区进行专项治理,以出租房、网吧、娱乐场所为重点,适时组织集中清查,净化农村校园周边环境。
5.加强学校安保,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订出可操作性强的事故处理流程,以及事故报告流程,并进行实战演练,让广大师生熟悉突发事故处理方法,明了事故发出时应当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这样,既做到“防范于未然”,又便于出现了责任事故时有序应对,并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建议在上学、放学等重要时段加大农村基层派出所警察巡逻力度,尤其做好校园周边安全巡逻;建立专职安保队伍,替换老龄化、非专业门卫人员;将学校监控与就近派出所联网,实现全程监控,或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警务室、治安岗亭,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臵;建立完善安保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至少涵盖火灾事故、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雷电灾害、校园交通事故、晚上突遇停电、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安全事故案、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突发伤害事故等10类突发事件预案。
6.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巡查制。
由校长牵头组成巡查组,加强对危房、施工场地、学生寝室的巡查,尤其是节假日的安全巡查,通过定期巡查,记录并排除安全隐患,对危房和施工场地进行有效监督,划定危险区,实行隔离措施,对校内体育设施、化学仪器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划定责任区,确立责任人,实行分类管理,并纳入考核范围,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排查、整改并拆除校内危房,不留任何死角。
总之,学校安全问题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落到实处,学校内部强化安全意识,堵源截流,各司其职,努力开创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王亚静
灞桥区十里铺街道春光幼儿园7100
43摘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保障工作,关系着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做好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快,学校的办学形势和办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政府和学校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场所,也是集体用餐人数较多的地方,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青少年健康和安全,尤为重要。1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形势
1.1 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两部法规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及食品卫生管理、监督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保障国民食品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更加严格的法律要求,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
1.2 全社会对学校食品安全特别关注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事关人的健康和安全的食品卫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中小学校作为未成年人集中学习的场所,且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非常高。一旦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因此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焦点,并时有批示或指示,要求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
1.3 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尽管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党和国家及其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仍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不够重视,食堂设施条件达不到卫生标准要求,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学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全社会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人群之一,学校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不少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只重视教学管理,或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学科教学,不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尤其是在升学竞争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把主要的精力甚至绝大多数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很少过问食品安全工作。甚至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不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就不应该去管,食品卫生安全应该是卫生部门的事情,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完全甩给卫生部门。
2.2 食堂设施条件较为简陋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办学与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伴随着办学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校食堂设施条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学校食堂设施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甚至一些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教学设施与简陋的食堂与设施形成鲜明的反差。而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食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达不到或不能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求,成为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的隐患。
2.3 炊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基层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缺乏,不能适应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食堂的炊管人员中,有不少是聘用的临时工或农民工,没有经过正规的卫生知识培训,普遍不了解食品卫生法规的基本要求,缺乏起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食品卫生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现象较为常见。
2.4 学校管理责任不到位
由于认识上不重视,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制意识淡漠,学校食品安全排不上议事日程,不能做到年初有安排,年底有检查,致使许多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少学校甚至将学校食堂承包出去,一包了之,对承包之后的食堂管理不闻不问,完全甩掉学校管理的责任。而不少基层学校的食堂管理人员本身不熟悉相应的食品卫生法规,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管理水平比较低,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5 食品卫生隐患多
集中表现为食堂建筑、布局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食品加工流程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卫生设施投入不足,与教学设施投入形成强烈反差;相当多的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等卫生设施十分简陋,达不到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存在许多卫生隐患。如2008年9月25日到2008年9月27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召公镇美阳实验小学(私立全日制寄宿小学)77 名学生陆续出现腹泻症状,卫生部门调查发现学校自备水源周围有垃圾堆放点和渗坑式厕所等污染源,检
[1]测发现饮用水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做好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思考
3.1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经常向师生员工广泛宣传普及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知识,增强师生员工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特别注意教育学生不喝生水、不摘食野果(菜),不吃过期变质食品、不洁食品,不买街头无证小贩的饮(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等;中小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讲解食品卫生的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3.2 建立健全沟通与协调机制
食品卫生安全涉及食品原料生产、流通、储存、加工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单靠某一个部门难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就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而言,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针对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有关的各个环节,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鉴于全社会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各有关部门应该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给
予更多的支持,在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学校也要主动加强与他们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食品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的作用,要与他们共担食品卫生安全、疾病防控的责任。
3.3 要建立学校内的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领导决不能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于不顾,把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完全扔给卫生部门,甩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承担的管理责任。必须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建立相应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机制,明确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的责任,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强化管理,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特别要强调和建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直接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制是最重要的责任制。在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及专职或兼职食堂管理员具体管理,建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
3.4 完善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硬件设施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将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作为学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使学校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食堂建设与条件改善的工作力度,使之尽快得到改善,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求。国家已经明确要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中加大对学校食堂的改造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学校食堂的改造。学校每年要做好预算, 及时补充更新厨房设备。学校就餐人数增加时, 要按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使食品处理区的面积与就餐场所面积、供应的最
[2] 大就餐人数相适应。凡新、改、扩建的学校食堂, 必须上报卫生部门审查批准后再进行施
工, 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预防性卫生监督。
3.5 要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学校要聘用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食堂从业人员, 且具备身心健康的条件。按照教育部《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基本要求》, 加强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食堂厨工的心理辅导,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是预防学校食堂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和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炊管人员的培训。首先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学校食堂炊管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增强法制意识,自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办事。当前,要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颁布,组织学校食堂炊管人员重点学习《食品安全法》,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法》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其次,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学校食堂炊管人员了解和掌握食品
[3]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要求,提高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3.6 要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规范化管理
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相应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尤其要严格执行食堂炊管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保证食堂炊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把好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等过程的卫生关,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保持学校食堂环境整洁,消除苍蝇、老鼠、蟑螂等有害动物及其孽生条件;加强食堂安全保卫与管理,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出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由社会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午餐(营养配餐)、课间餐的学校,要加强对供餐单位的资质审查,坚决杜绝由没有取得“三证”的供餐单位供餐的现象;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围饮食摊点的管理,取缔非法经营的饮食摊点;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与安全教育,增强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
3.7 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
学校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是学校卫生的重要工作, 必须常规化、制度化, 实行层级检查责任制。对学校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食品卫生信誉度级别,确定相应的[4]检查频率。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频度。一是充分发挥卫生专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或主动邀请卫生专业部门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督和指导。二是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根据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特点定期开展相应的督导检查。三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安排食品卫生专项检查,特别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要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巡查制度,经常深入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3.8 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履行职责而导致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责任人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是增强食品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责任意识、保证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已于2006年1月1日实施。该《暂行规定》强调,对学校食品卫生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卫生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并明确了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若干具体条款。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行政职能部门和学校并没有按照该《暂行规定》的要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使相关责任人没有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和惩戒。因此,应该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暂行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针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查处,在分清相关责任人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暂行规定》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以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小娅.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整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R].2008
[2] 和蓉, 吕胜平, 李小仙.杭州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11)
[3]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学校卫生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4] 陈静仪, 姜轶, 方耀华.广州市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4)
第三篇: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日,《瞭望》刊文《有涉农项目68%资金被盘剥,遭六层拔毛!如何封堵?》,其中提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此案中,作为惠民资金的项目资金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最终“瘦”了国家,“苦”了百姓,却“肥”了贪官。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扶贫资金点多面广、对象分散,资金监管难度大,容易发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同时基层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数据扶贫、表格扶贫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一、当前扶贫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是欺上瞒下,虚报冒领。部分基层干部向上积极申请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级公路建设、农村水电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对下则欺瞒群众,利用基层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少、不熟悉政策的条件,暗箱操作,坐地生财。勾结老板虚报工程项目或报大工程结算价等手段套取、挪用大量扶贫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面下张冠李戴、大有文章。不少村委会干部变相买卖扶贫指标,索取、收受困难户好处费,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将建房补助款等扶贫资金直接放入自己腰包。
二是盘剥克扣,雁过拔毛。一些镇、村干部利用审批权或资金发放权等违规收费、截留私分。有的乡镇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好处费”、搞截留私分。
三是擅权乱权,优亲厚友。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是脱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在发放低保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经手申办的职务便利,优先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明显不符合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亲戚朋友,大搞 “关系保”,搞“利益集团”,骗保、骗取补助金或其他优惠待遇的手段花样百出,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却视而不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
二、涉农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在涉农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监管单位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到位,投标方为了中标,竞相争取贿赂涉农部门分管领导的现象很常见。原因一是内部监督有名无实。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使用、项目开支和工程建设信息不公开,政务村务更新不及时、公示事项不全面等问题,使得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从而让涉案人员一步步走向了犯罪深渊。二是上级监督不到位。扶贫开发涉及领域宽,涵盖资金、资产、资源等各个方面;涉及主体广,遍及多个行政机关和权力岗位,上级各部门没有实现动态监管,对涉农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给权力滥用留下了较大空间。三是外部监督没有深入。纪检、审计等部门没有实现对相关单位涉农资金的日常监管,因人手短缺,只是进行选择性的间断监督,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全面、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把监督职责常态化。
2、制度尚未健全,机制出现弊端。村干部的权利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为其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由于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扶贫领域参与部门较多,财政专项资金审批、下拨、流转、使用缺乏细化性规则,管理上很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真正的监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职能部门普遍重下拨、轻监管,资金使用是否确有其事,分配对象是否确有其人,资金、物资是否如数到人到户等都缺乏后续跟踪管理。加之村级组织管理涣散,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村民监督难以落实。
3、法纪意识谈薄,道德底线缺失。乡村干部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党政“代言人”,是决定政策实施成效与否的关键,但有的乡村干部缺乏法治意识,纪律松弛,对上级的要求不以为然,排斥按政策办事。涉农违纪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种植业专项资金和农田设施配套等方面,侵害对象广泛,数额不多但涉及到的人数多,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人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个人私欲膨胀,妄图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收为自己的“囊中物”,无视群众困苦,道德底线缺失。
三、解决扶贫领域存在违纪问题的对策
1、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解决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定不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和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提升政治觉悟,增强纪律法治意识,切实从根本上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意识。二是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状况,需要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加强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成为一身正气、坦荡干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群众“父母官”,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让群众真心“点赞”,与群众建立水鱼之情,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2、围绕扶贫资金重点,强化各项监督检查。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贫困退出、脱贫成效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公告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扶贫对象看得到、看得懂,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及时公开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进账目公开等机制,账目开支明细、政策通知公示必须进村进组,不能“一贴了之”、无人问津,防止人为故意走形式。建立健全“三级联查联管”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县市区纪委组建扶贫工作专项检查小组,乡镇成立专门扶贫工作监管机构,组成贫困村扶贫工作监督小组,在扶贫资金下达前后等重点时段不打招呼开展突击检查,结合日常督促、重点抽查、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有效监管,确保专项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3、着力刚性约束制度,规范涉农线索处置。建立审计、财政、信访、扶贫等职能部门发现问题线索的抄报机制。充分运用现有的信访举报平台、“四风”问题随手拍等新兴技术手段,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把握线索收集这个关键。重点选取一批问题性质恶劣、群众反映集中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建立督办交办制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扶贫领域的重点人员和重点问题,将相关信访举报作为交办重点。在人员上,重点交办反映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在问题上,重点交办套取、冒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违反专项使用资金规定等问题。对调查进展缓慢、查办力度不够、处理不到位的扶贫领域案件,由县纪委直查快办或实行挂牌督办。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曝光,真正起到“通报一起、警醒一片”的效果。
第四篇: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近年来,我县组织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干部工作方面 主要表现为个别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少数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与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干部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干部考核的标准难确定。干部由于层次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实绩目标也会不同,但是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异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完备。目前干部考核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和座谈等方法,对干部岗位特殊性考虑不多,不能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民意测验和民主推荐中个人因素较为突出,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干部德才表现。三是干部实绩难考核。目前干部实绩多采用量化手段,重视“数字”,但在考核过程中却缺乏科学的手段方法进行有效甄别,“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干部“下”的标准难把握,相形见绌的干部难界定。由于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领导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致使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干部工作中存在“好人主义”。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政绩平平,毫无建树,但不少同志认为,这部分人虽然无功,却也无过,即使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无关大局,无关原则,为干部的“下”设臵了障碍。三是“下” 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研究干部如何“下”的政策多,而对“下”的干部进行妥善安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滞后,干部下来以后的安臵办法不多,渠道不畅通。一是惩罚性监督多,事前防范性少,对如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干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重视不够。二是干部监督中的难点突破不够。“一把手”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取得大的突破。特别是在领导八小时以外监督方面,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方面措施和办法不多。三是单项制度较多,体系完备不够。四是监督渠道虽多,整体联动不够。当前实行干部监督的渠道很多,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上级的监督,又有同级和下级的监督;既有专门机构监督,又有社会舆论监督,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监督渠道彼此协调不够,尚未形成“联动”效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虽然每年都在搞,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须进一步提高。如在干部辞职、降职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性文件,干部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等程序还不规范,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等。目前我县招聘干部中正科级职务的16 人,其中乡镇党委书记5 人,乡镇长3 人。这些同志常年在乡镇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身份所限,不能进入城区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镇班子建设和个人工作必将产生影响。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干部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把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学习理论和业务的自学性、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实际水平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用发展是硬道理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在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下功夫。四是要把思想政治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心系群众,多办实事,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标准不走样、程序不变通、纪律不放松,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同时,要大力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重点是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
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实绩评价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干部选用新制度,努力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要以事前防范和一把手为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加强教育整顿,强化自我监督。在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的同时,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教育、正面典型的激励教育、反面案件的警示教育,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大干部考核力度,强化组织监督。把干部考核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克服以往重程序、轻标准,重成绩、轻不足的倾向,在抓好重点考核的同时,更注重平时考核,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进行综合考核分析,及时掌握了解班子运行和干部工作情况。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为干部的提拔任用、奖惩任免提供依据。三是拓宽渠道,强化群众监督。在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的同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监督、行风评议等群众对干部管理监督的参与机制,有效地增强社会监督力度。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防范监督。继续坚持执行领导班子分级建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诚勉谈话制度、回复函询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以加强对干部的全程化管理。要以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不断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的亲和力。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农村封建残余思想、陈规陋习的影响,部分农村党员思想觉悟不高,道德水平下降,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极个别党员不惜与群众争利;还有的国家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缺乏社会责任感;少数党员抱残守缺,小富即安,未富亦安,极少数党员精神空虚,求神拜佛、信仰邪教;还有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导作用发挥得不突出,整体素质不高,表现一般,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还有一部分贫困党员至今还在为自身的“温饱”而挣扎,很难用行动来回答群众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局部和个别党员身上,但整体影响着党员队伍的威信和形象,败坏着整个农村社会的风气,弱化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有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对群众发展经济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既有农村政策法规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跟不上等客观因素,也有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等自身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后进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不稳定村,党员队伍老化,党员骨干人才匮乏,选任村社干部时常常是“筷子里拨旗杆、矮子里选将军”。不能及时引导教育群众正确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个别村村务政务公开不及时,甚至不真实、不全面,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没有真正运行起来,致使群众容易对村务、财务管理产生怀疑,继而对村干部不信任,对其工作不支持;有的村对遗留问题处理解决不彻底,群众意见大,导致农村税难收,事难办、一些工作难开展。部分乡村干部受企业改革、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发展集体经济思想上动摇,工作上畏难,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停滞不前甚至呈现出萎缩状态。微薄的集体收入缺乏为民办事服务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后,相当一部分村公用经费捉襟见肘,更由于报酬低,村级支出缺口大,加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部分工作本身难开展,遇事缺乏有效的约束管理手段,使一些村社干部疲于奔命,心理失衡,有的一遇到难事就撂挑子,直接影响了农村工
作的正常开展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励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二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新的“三级联创”活动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集中在缺项、薄弱环节上找差距,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促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党校和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培训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通过培训教育,使基层干部明白“群众选我为什么,我为群众干什么”的道理。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衡量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标准,从实际出发不断补充完善党建目标责任的内容和考核办法,认真督促,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按照合法性、群众性、民主性、实效性的原则,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五是增强村级组织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紧密联系乡村生产经营,围绕社会化服务,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来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六是全面推进“双培双带”工程。进一步讨论制定“培、带”的具体措施办法,努力培养一批党员致富能人和优秀基层干部,积极开展党员与致富能人 “结对子”活动、党员与致富能人联系贫困户活动,大力协调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搞好扶持引导,抓好典型示范,完善配套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 工程,达到促使致富能人不断进步,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发展的目的。县级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各项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发育相对迟缓,不少党员群众思想中尚未形成社区概念,对社区没有归属感,不大愿意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也相对淡薄,部分单位仍未突破旧有的条线垂直管理的框框,没有形成“共驻社区、共建家园”的观念和认识。社区党员由于年龄、职业、知识层次不同、对组织生活的开展要求也不同,而社区党支部开展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以政策理论、形势任务、党情民愿为主,理论性强而亲和力不足;教育学习的形式以读报、开会、电化教育等形式为主,纪律性强而灵活性不足,致使社区党日活动形式还显单调,工作成效还不明显,党员参加社区党日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社区党建作为区域性党建工作,有赖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共同参与,但驻区单位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利益上的制衡关系和工作上的监督关系,组织相对松散,工作并非依靠刚性的制度来规范,而是靠柔性的情感来维系。同时,社区党组织由于条件限制,很少以社区群体和社区单位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致使社区党建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工作绩效不明显。针对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针对社区党员“老化”现象,真正把一些支持社区工作、再就业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社区居民培养发展成党员;要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细化党性实践活动的要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组织开展好如“扶贫帮困解民忧”、“治理环境亮社区”等主题党性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效果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对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的岗位定责和辖区支部的共建项目建设,明确辖区党组织共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在“建” 字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项目上见实效。按照“兴办实事亮形象”思路要求,真正干一些群众看的见,摸的着的好事,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从多方面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解忧的社区服务,以良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取信于民。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小,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力小,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党组织甚至边建边散。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党的工作基础不够扎实。非公有制企业主不少
对党组织有功利倾向和思想疑虑,有的担心建立党组织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会增加企业成本。党员的心态也比较复杂,如何把握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不少党员感到迷茫;有的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活动感到理不直、气不壮,有的认为是在为“资本家”打工,不想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部分党组织形同虚设,还有不少党组织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设臵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方面,对企业主的依赖性较大,有的开展工作缺乏起码的物质、场地和时间保证,致使企业党建工作远远落后于企业经济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着重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突出重点,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力量。对于党员在 3 人以上未建党组织的企业,要制订规划,抓紧建立党组织。把企业员工在50 人以上的和有1-2 名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员发展的重点企业,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工作力量,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党组织设臵条件暂不成熟的非公有制企业,首先建立工会、群团组织。二是把握关键,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管理者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党的工作、有一定威望、自身业务技术素质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三是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努力形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和整个党建工作以及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步。健全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责任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将这项工作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严格兑现奖罚
第五篇: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建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学校和上学的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
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儿童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据调查,1999年~2002年间,北京市共发生学校赔偿经济损失的学生伤亡事故360余起,其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在处理事故时遇到困难。
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妨害校园安全的隐患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二、校园安全常见的安全事故
一是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
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二是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三是交通事故。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
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
四是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
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五是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
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
六是校园暴力事故。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
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七是消防事故。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八是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
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九是自然灾害事故。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十是卫生事故。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
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三、加强校园安全对策
(一)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属
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将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纳入监管范围。
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中小学安
全和管理工作。
二要将加强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纳入各地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力量,健全制度,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三要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安全工作。要指导学校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治安、卫生、饮食、交通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用房建设和使用标准严格把关,不留建筑上的安全隐患。
五要认真抓好学校防火、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六要组织开展面向本地区全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安全检查,逐一检查这些学校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校舍、食堂、自备水源、厕所等易发事故环境的隐患排查情况,做到制度预案不健全不放过,重大隐患不整改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二)加强检查消除隐患中小学校要在春秋季开学前,普遍开展一次校园安全大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地方各级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要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指导督促学校把上级部门对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要将督导检查情况向当地政府反馈,并在行政区域内进行通报。要把督导检查结果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教育提高意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与当地公安机关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深入组织学生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日”、“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等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中小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安全管理培训。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培训计划,将安全管理纳入校长园长培训内容,通过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培训内容为有关中小学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校长园长和学校其他安全管理人员集中进行安全管理专门培训。中小学要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四)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与公安、安监、卫生、文化、建设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重点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把中小学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会同卫生部门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五)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一是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
二是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三是根据需要向学校、幼儿园派驻保安员,负责维护校园安全。四是选派民警担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负责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月至少到校园工作二次。
五是在外地交通复杂路段的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时,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校园门口道路的交通秩序。
六是在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七是在城市学校、幼儿园周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上学、放学时段的临时停车泊位,方便接送学生车辆停放。
八是对寄宿制的学校、幼儿园,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幼儿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职责。
(六)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六条措施》一是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认真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二是迅速组织力量对学校周边地质和校舍情况进行排查,凡发现地质隐患的要迅速报当地政府妥善处置,对排查出的具有安全隐患的教室要停止使用,必要时可以临时停课。
三是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四是学校每学期要对校车的安全保障、驾驶员资格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禁租用个人车辆接送学生,凡是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必须经交管部门审核合格。
五是寄宿制学校要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宿舍,落实夜间值班、巡查制度,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制度。
六是杜绝将学校校园场地出租用于停放社会车辆,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的活动。
校园安全是一件忽略不得的大事,只有群防群治、加强管理,才能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