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文化管理论文精神文化建设论文: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
学校文化管理论文精神文化建设论文:
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首先对学校精神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进行阐释,然后从塑造人本精神环境,培养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三个方面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武凤翔(1962-),男,河南禹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高级讲师,双学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河南 郑州 450011)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037-02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解释范式
“精神”一词,内涵丰富,统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人有思维、有思想。因此,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实质之所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等实质都在以不同形式体现着精神创造。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心理层面,即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气质、性格、能力等思想意识层面;第二是理念层面,主要体现为学校精神,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作风,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一个“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第三个层面是学校形象,学校形象也称为学校品牌,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师生的认同。它可以优化学校自下而上与发展的空间,形成无形的精神财富。
二、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内涵
第一次从人的角度讨论“精神文化”,如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斯普兰格的文化陶冶论,等等。斯普兰格曾解释了之所以要以人为起点理解文化的本质,是因为文化对人的精神生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因而,学校精神文化的研究,离开了人的存在,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呼唤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生活、生命体验和道德理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学校的发展依托教师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之中。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建设路径
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内,全校师生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其次,办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办学理念上,是否以人为本直接决定着办学的成败;第三,学校形象主要是校风、学风、校容、校貌的综合体现,它是代表学校精神文化是否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塑造人本精神环境,培养人本意识
1.树立学校“人本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生活、生长在同一个环境内,这个环境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个环境的隐性因素,如办学理念、环境氛围等都会潜在的影响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此,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学校共同体,是学校师生
员工共生的一个精神场域,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可和实践的一种综合追求,它指导、制约和统率着学校内部各种群体价值和形形色色的个人价值观。只有树立了学校的“人本共同体”,才能使学校师生员工树立起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信念,在促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抱负的同时,也促使学校的每个个体都能超越自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培养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何谓道德意识?有学者将意识视为“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是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道德意识不是以单纯的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思维活动,而是跨越时空的、积极自觉的、整体性的、直觉意识的道德实践与创造活动。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意识时,就会在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时,尤其是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穿透迷雾而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当有了道德时,便有了有德和缺德人的分别。当有了较高的道德意识时,也便开始了“高尚”与“庸俗”、“平凡”与“卓越”的差异。
如果校长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就会在管理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对待教师和学生上,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想教师所想、思学生所思,也才能切实理解教师的疾苦,解决教师的困难,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教师有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站到其他教师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也就不会因为升学的压力、功课的紧迫性而“无情”地扼杀学生的天分。学生有了人本道德意识,便懂得了互相帮助,避免了恶性学习竞争,就能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珍惜体验,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个经历。即使平日难以驯服,学习一塌糊涂者,也会体会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教师们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便学会了体谅、理解和关心他人,也便不会为自己的个人趣愿而想当然地做一些事。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者如何办学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进程。它来源于办学者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其得到发展。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以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探索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性。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而不是刻意地把学生束缚在一定的轨道上,按照固有的方式、事先预定的规则运行,更多的是运用间接的、不做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围绕问题的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出路。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教学就是要找到每个学生发展的起点,使学生在其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达到发展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智力能力外,还有言语、操作、音乐、身体动觉、交往能力等。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让学生经历生命体验。“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人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就是其自身生命的表现、生命活力的释放和生命体验的获得。人的生命怎么表现自己、体验自己,他就怎么样生存。生命存在取决于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能力,更取决于自己的体验。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应是生命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乐观的精神,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失败的体验,是其经受磨砺的必然之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体验,才能在成功之
后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三)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
所谓学校形象,是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教风、学风给予的整体看法或综合评价,是学校外在和内涵的统一,是学校物质、精神和文化的统一。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当代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学校形象能够使一所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较高的社会认同,最终会收到由社会效应转化而来的“无形”的社会回报。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形象还可以产生强烈的学校向心力。学校的良好形象赋予学校师生员工的是崇高的荣誉感,可以使他们在社会上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学校形象而给自己带来的荣耀,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学校的形象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校风的培育方面,校长在领导作风上,要切实关心师生员工,领导角色应从“官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学校领导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角色的服务性定位,才能够建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领导的行为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保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领导只有这样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尽量避免师生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以促进教师发展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作风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切实考虑到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尊重爱护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智能发挥出来。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注重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在学风上要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校貌的设计上,校园雕塑的设计要注重代表学校形象的、在学校建设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人物。没有楷模的学校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楷模是一面旗帜,指引大家前进,如果缺少了这面旗帜,大家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了目标。多数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楷模式人物,即使学校不存在了,学校文化依然存在。楷模式人物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师生员工开拓进取,激励学生不断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选择还是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设计,都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史华楠,周文建.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5]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意识及意识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6]张茂聪.道德意识:生命的激扬与飞跃[J].教育研究,2005(11).[7]杨春芳.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建设策略[J].天津教育,2006(3).[8]刘济良.论生命体验与生命教育[A].河南省第21届青年教育年会论文编辑委员会.生命教育集[C].新乡:牧野出版社,2006.[9]吴乔.学校形象与内涵发展[J].北京教育,2005(6).
第二篇: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操,构建小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河西镇中心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本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的育人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显校园文化精神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我校开张了少年宫活动,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领导班子带动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成立学生小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例如(1).少年宫手工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看学生的作品多么的完美---这是废旧光盘画。这是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树叶画
(2)舞蹈组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看他们正在演练,准备参加表演呢。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校园文化的创新。
目前我校在学生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原来的小矮房,泥土地,夏天下雨无法行走,冬天取暖要学生自己生炉子,把学生弄得小手小脸都确黑,现在这些都不见了。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盖起了北京平房,教室内宽敞明亮。每个教室内安装了暖气,以前小学生自己生炉子的形象再也没有了,孩子们都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小学生。进而促进农村小学学苗多,入学率高。再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市小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体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新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谈校园文化的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科学技术兴趣小组、手工组、蓝球队、音乐组,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文娱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举行学雷锋活动——看同学们干得多认真。
(五).谈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养成教育。
第一,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 校风建设。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各种知识答题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看三年级同学正在参加红十字会知识抢答题竞赛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五,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方面,是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小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相信,健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
河西镇中心小学
刘树芬 2018年5月16日
第三篇: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感悟
序:本人分别在公办学校从事了四年和民办学校从事了八年的教学管理和教育工作,汲取了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以及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论文、书籍,通过对我梁才学校建设文化的学习获得以下感悟,望能与各位同行获得共鸣!谢谢!
当前学校走内修发展道路是实践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修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校园基础建设和“三支队伍”两项基础工程。
一、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修发展的显著特征 内修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关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我校提出“十讲”和“十个转变”,归纳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其核心要素是教师、课程、课堂和学生。内修发展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而不是硬件的建设。走内修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走内修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
二、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是学校内修发展的应有之义
学校内修发展的着眼点首先应定位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是学校最大的硬件工程。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传达给社会以明确的信息,引起社会积极的评价,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名牌教师在校内外都会产生一种“晕轮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和民族的振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教师的发展对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作用就更值得重视了。
当前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积极稳妥的课程改革才能解决。
三、以“学部管理为主,学校统筹管理为辅”为指导谋划学校的内修发展
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人财物事,信息时空,要素结构,规模效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筹决策,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要运用系统的“整体原理”,一切从整体出发,优化要素,完善结构,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益。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应在以下方面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的内修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让思想引领学校的内修发展。
学校的内修发展首先取决于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确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彰显,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文化树人,制度律人,目标引人,奖惩催人”的管理理念;“学前小学规范奠基,初中高中质量扬名”的发展方略。我们就可以提升学校的品位,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实施系统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管理系统工程,让管理保证学校的内修发展。
学校管理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实现和一切办学举措得以落实的保证,学校质量、办学层次、教育品位的高低,都可以在管理上找到结论。要实现学校的内修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系统论作为学校管理的方法论,推行“两化三全四线”,追求工作过程的最优化。不断优化系统要素的配置,完善系统结构,加强系统调控,实行民主治校。在管理思想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特色。以“十讲十个转变”为抓手: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核心思想为指导,逐步完善管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根据毕节市发展的新形势,针对生源结构发生的变化,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努力将管理思想转化为操作流程,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
——创新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优化管理效益,激发办学活力。实施分管校长领导、年级部主任负责的年级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年级部主任的职责,实现行政管理的扁平化。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积极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目督办的职能作用,坚持校务公开制、收费公示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形象,保证学校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实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
——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民主治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共谋发展,卓越报国”的思想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民主管理的人本化。
——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管理领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以师德铸师魂,以聘任树团队,以研培促提高,以団帮构和谐。”让教师成就学校的内修发展,同时成就教师自身的发展。初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即研究者”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角色定位,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这些问题,离开了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都是难以收到效果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好多学校仍然对教育科研持排斥的态度,很多教师视科研为额外负担,或把科研看得很神秘并敬而远之。我们有责任启发诱导,铺路搭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学历补偿教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从政策上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师涵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
实施“学术沙龙,名师工作室,命题研究,师徒绑带,教坛新秀评选”等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成熟,促使中年教师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派老师到外地听课交流,参加教研、科研活动,与名师接触,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于学习、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发展线,没有教育的高质量,也就失去了学校存在的根基。我们必须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在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领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发面做出不懈的探索。我的构想是:
1、争取让学生掌握三个必备的学习工具:(1)学会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2)学会运用网络搜集信息,(3)学会运用图书馆查阅资料。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让学生知道,凭一纸文凭或两个证书就可以终身无忧,坐享其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3、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让他们终身与书籍为友,朝夕与书籍相伴,让知识的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4、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他们对自然界的奇妙充满好奇,时常有进入实验室研究一番的冲动,有解开某种谜团的强烈的渴望。
5、让学生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向大自然,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愉悦、激情和活力。
6、创造条件开设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五)着力打造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让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修发展。
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而且是校园之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也能够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文明幽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争创一流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应当成为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把校园环境作为“第二支教师队伍”来建设。校园景点设置力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从而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
整体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坚持学习与反思、创新与实践相统一,搞活学校观念文化;坚持知识与能力、智慧与道德相结合,丰富校园活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规范学校制度文化。打造校园精神,弘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不仅是某一所学校的传统,也是很多历史悠久的学校共同的文化积淀。凭着这种精神,学校的办学目标得以不断提升,一流的标准也会不断提高,由此而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凭着这种精神,老师们就会走上一条永不满足、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治学从教之路;凭着这种精神,学子们会满怀理想与憧憬、希望与追求,不断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构建简单、和谐、融洽、便于沟通、利于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融校园、学园、乐园、家园为一园的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宽松、友善、互助的人际氛围,使广大师生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的自豪感和团体归属感,从而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
办学的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到,先进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深层次的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学校的内修发展就是要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最后,让我祝愿我们的梁才学校成为乌蒙高原上的一朵奇葩——灿烂而辉煌!
——————韩志敏
二O一三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邱榕基曾经说过: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是可行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比如对人生、真理与价值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都表现出大学生哲学思想的倾向。其认识的深浅,决定人的精神层次的高低。塑造人的灵魂。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才有健康的校园文化乃至健康的社会文化。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利己主义泛滥。爱国的民族献身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等等,已被争名逐利者践踏弃之如泥了。要建立和谐社会,法律是起抑制警戒作用的,但教育的作用更不可轻估。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去何远!要搞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按“三个面向”去工作,使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发展,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五篇: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1.校训:华润行远
办学思想:润泽生命,启迪智慧
育人目标:仁爱宽厚,睿智大气
校风: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教风:进德修业,因材施教
学风:乐学善思,明理笃行
2.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3.管理铭: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刚柔密大,履中蹈和,和合偕习,敬业乐群,顺天应人,修己安人,守经达变,以曲致全,无为而治,宁静致远。
4.工作铭:我们华润全体员工引用新加坡校长委任状中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共勉:
你的手中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5.家教铭:美好的人生从家开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的教育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好母亲是一条大河,孩子趟过您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好父亲是一座高山,孩子踏着您的脊梁可以登上人生的至高点;智力女诗人斯特拉尔在诗中写到:“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6.小班化愿景:和蔼亲切每一个 ; 博学精进每一个;智慧创新每一个;仁爱宽厚每一个;温文尔雅每一个;幸福体验每一个;和谐发展每一个;成就梦想每一个。
7.高效智慧课堂“四环八度”的具体内容:细化探究目标,创设探究情境,落实探究实践,优化探究体验,精选探究练习,拓展探究作业,提升探究总结,关注探究发展。
8.学习型教师: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习目标,以自我实现作为人生最大的需求。具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有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能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了解学生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研究,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创造的教师。
智慧型教师:能将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专心学习,用心创造,静心育人,潜心研究,静心反思,以“润泽生命,启迪智慧”为己任,给予学生精神的引领,文化的底蕴,能力的提升,创新的发展,幸福的成长的教师。
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和道德的高地上,对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综合、全面、深刻的把握。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上卓有成就,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自成体系的成熟的教学理论,能引领教学改革向纵深拓展,兼有学者、研究者、教育家的特质的教师。
9.小班化教学方针: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培养习惯,涵养品格,探究实践,启智体悟,关注个性,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10.生命教育的宗旨: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唤醒生命的热情,体认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智慧教育对学生的七个给予: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精神的引领;给予学生生命的润泽,智慧的启迪;给予学生多元的发展,文化的积淀;给予学生习惯的培养,人格的涵养;给予学生探究的实践,幸福的体验;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机会;给予学生视野的拓宽,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