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心理健康[大全]

时间:2019-05-14 08: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性与心理健康[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性与心理健康[大全]》。

第一篇:性与心理健康[大全]

第九章 性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电话:85168030 邮箱:xljkyyk@163.com 内容介绍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什么是性

性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融贯个体的全部素质,以性器官和性特征为主要标志,以繁衍后代为原始意义,既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制约,也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调节。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

在心理学上,性别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感知和认同。性别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有关自身社会性别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因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自然形成的。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还受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带有校园文化的浓郁色彩,呈现出丰富多变、复杂多元的特点。(一)本能性与朦胧性(二)性放纵与性压抑(三)性别上的差异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性适应:在性发育和发展过程中能愉快地接纳自身的性征变化,自觉地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一)对性知识的渴求(二)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三)正确对待性欲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性行为是在心理过程调节下对内外性刺激的反应。大学生常见的性行为有自慰、性幻想、性梦、边缘性性行为、性交。(一)自慰

自慰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性行为,是用手或物品抚弄刺激性器官或其他性敏感区,引起性兴奋并且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独自性行为。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适度自慰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自慰可能产生的危害:一是心理负担,产生自卑、自责心理,出现焦虑情绪;二是过度自慰可造成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神经衰弱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三是自慰方式不当,借助尖锐利器等对身体造成危害或者自慰不卫生引发疾病。

•大学生对于自慰的正确看法: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懊恼,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发展正常的人际交往,避免长期封闭独处,有利于降低过度自慰的可能。(二)性幻想

性幻想指在意识状态下,脑海中出现带有性色彩的幻想,又称性白日梦。

•性幻想可与性自慰一样获得性满足,且不受时间、空间、现实条件等诸多束缚。但如果过多地沉溺于性幻想,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甚至导致不应当的行为,则应加以调节克制。(三)性梦

性梦是指具有性内容的梦,是性要求和性冲动被有意识地压抑后在潜意识中的显露。

•性梦是一种自然的宣泄,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性兴奋。性梦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其他人生活中故事的积累,所以经常有意地接收有违伦理道德的信息容易导致相应的性梦。过于频繁的性梦也可能是某种不适的表现,如过度劳累、内裤太紧、自慰过频等,少数人也可能是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有炎症,属这种情况则最好检查、纠正、调整。

(四)边缘性性行为

边缘性性行为一般是指男女之间的拥抱、接吻、相互抚摸、游戏性接触等性交以外的性行为。目前,社会对情侣之间接吻、拥抱等行为越来越宽容,能接受仪式性的接吻和拥抱。但是在公共场合以满足性需求为目的的爱抚行为,比如较长时间的身体抚摩、接吻,还是不为社会所接纳。(五)性交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一)性认知偏差

性认知的偏差是指在与性有关问题上基于自身认知结构所犯的谬误,包括有关统计、或然率的常见误解以及错误的决策和思维模式。

性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同时又与情爱、婚姻和家庭密不可分。既不把它当成洪水猛兽,也不夸大性本能的作用,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学会思考辨别性观念的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不能避免的性问题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必要的。(二)性焦虑

性焦虑是对性行为产生焦急、忧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同时还伴有心慌、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

•性心理矛盾、冲突以及各种性适应不良都会引起性焦虑。总的来说,大部分性焦虑现象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引起的,也有因曾受过性骚扰、性侵害而长期对性感到焦虑、排斥。

•缓解性焦虑的正确做法是寻求帮助,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性知识,充分认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一般发展过程。(三)性骚扰

心理学家通过对受害人自身经历的调查研究,认为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有关性的言论与行为。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性别骚扰、挑逗行为、性贿赂、性要挟、性强迫(性攻击)。应对性骚扰办法:

1、清楚、明确、平静地告诉对方你的不悦,请对方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2、寻求周围的帮助,否则尽快离开。

3、向信任的人倾诉,注意休息与饮食,多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4、当受到要挟、强迫的时候,主动寻求法律的支持援助。(四)性罪错

性罪错是指个体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性罪错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或民主权利罪; 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③是妨碍婚姻、家庭罪,如重婚罪、破坏军婚罪。

•性罪错者表现出心理功能的衰退,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社会支持也比较低,这可能增强了刺激的性唤起作用,降低个体对自身的估价和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应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中去,避免长期处于无聊空虚状态,自觉回避不良信息。同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遭受挫折或不幸事件的时候,寻求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不要盲目地堕落毁灭自己。(五)性变态

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指异乎常态的性行为,即采取偏离正常的方式来取得性满足。表现在性欲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满足性欲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目前,正常性行为的范畴已经有相当大的扩充,包括自慰、性幻想、性梦。

1.恋物癖

恋物癖是为了获得性满足而对无生命物体或是人体的一部分的依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生。

•恋物癖是一个障碍连续体,处于从正常到不正常的连续变化上。对物品或异性某一特质的一般偏好是正常的,只有到了痴迷并且必须借助这些物品才能引起性兴奋的程度才算异常。异常者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2.暴露癖

暴露癖是指通过向无意识观察者展示其性器官来获得性满足。

•暴露者本身的目的是在受害者的惊慌、震惊反应中获得满足,如果对他们表现得不屑一顾,暴露癖者就得不到性满足了。所以,对付暴露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会这种行为。3.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是心理上具有与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诊断必须满足两个标准:对自己生物性别的厌恶和变成另一性别的渴望。

•要确诊性身份障碍需要有显著的痛苦或者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明显损害。如果个体仅仅热衷子异性装扮或其他异性活动,而没有反复发作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损害,或者个体在躯体上具有两性症状(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生殖器分化不良、雄激素失敏综合征),均不能诊断为性别身份障碍。

性异常的形成与幼年成长中对性欲的处理、性别身份的建立、自我形象及两性间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关。性欲异常可对个人精神造成困扰,亦会影响恋爱婚姻的关系,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刑事行为及伤害自己。性异常或者是曾受到过性侵害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应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协助,走出阴影,摆脱心理困扰。

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在正一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吸引力。

•最新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同性恋作为性指向障碍,归于性心理障碍一类。•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同性恋者中具有性心理障碍的人,需要给予医学帮助。

同性恋产生原因: ①生理原因

②成长环境的影响 ③替代满足 同性恋类型: 扮演男性角色——主动型 扮演女性角色——被动型

只对同性有性要求而厌恶异性——绝对型 对同性和异性均有性要求——相对型 同性恋者的自我认识: ①同性恋是罪恶。

②同性恋是疾病,需要治疗。

③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正常人无异。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健康的性心理,应该具有系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社会知识;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消除个体在性发育过程中的恐惧和担心;在男女两性间的关系上有正确态度和责任感;能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恐惧、羞耻、罪恶感等消极心理因素。(一)关于性压抑

性压抑产生原因: 大学生体内性激素刺激引起明显的性生理和心理感觉。然而由于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性冲动和性心理往往被限制和压抑着,形成了性本能欲望和社会性要求的矛盾与冲突。性压抑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性心理现象,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有害、应该解除的。

•性压抑必要性:适当地压制性冲动是符合社会安定和发展需要的,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不论对社会还是对本人健康都是有益的。

•性压抑害处:第一,性压抑可引起躯体性症状;第二,在心理上压抑性冲动多伴有痛苦体验;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会阻碍人格的成长、创造力的开发、大无畏精神的发扬和对人生的积极进取,过分的性压抑还会导致性冷淡,是神经症的根源。(二)关于性压力

性压力,是指由于来自性的困扰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压力。

缓解性压力途径: 1.提高自身性素质 2.性转移 3.性升华 4.性代偿

(三)关于性纯洁

狭义的性纯洁,是指保持童贞,只与准备共度一生的人在婚姻关系下发生性关系。

•性纯洁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①性纯洁所造就的人格特征与生活习惯为婚姻家庭生活奠定良好基础。②性纯洁是建立夫妻信任关系的坚实基础。

③夫妻性忠诚是向子女提供父母之爱的最稳固基础。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途径(二)爱情教育(三)道德伦理教育

(四)以公开、健康、科学的方式和途径学习性知识(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婚前性行为可能的危害

1、对性本身造成伤害

2、性关系会破坏正常的感情

双方吸引力比过去逐渐减弱

男女平等关系错位

双方猜疑开始萌生

3、对心理和人格造成伤害

4、使分手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5、导致将来婚姻的困难。

6、导致怀孕和性疾病。

思考题

1.解释:性,性别角色,性心理,性适应,性行为,边缘性性行为,性罪错,性变态。2.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如何认识大学生的性行为? 4.举例说明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5.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第二篇: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 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l.19No.4 点击数:40

1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 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 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英语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大

一、大二学生共186人,收回有效测验问卷共174份(前后三次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19.3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岁。

(二)测验材料

本研究共使用三套心理测验量表。

1.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特征。该量表包括20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如支配的、勇敢的等)和20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如柔顺的、温柔的等),还有20道题目是中性的。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而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则为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四大类型中的一种。

2.马斯洛的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表现出以客体、问题为中心的倾向,而非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表现为:悲观、紧张、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该量表包括75道题目,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自信心测验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自信心是个体自我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人格以及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新机遇持开放态度,敢于面对挑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选择后两种心理测验问卷,其目的是检验经过BSRI测试出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与男女定型化、非男非女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双性化人格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三)测验方法

采取集体测试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测验问卷上的指导语进行答题,并控制一定的时间。其中BSRI和S—I两套问卷实行单盲测试(学生不知道测验的真实目的,只告诉学生是测量其心理特征的问卷)。每隔两周做一套测验问卷,分六周做完。

三、结果与分析

(一)174名大学生经BSRI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的大学生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 5 8 43.5 43.5男性 8.8 35.3 14.7 41.1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的5%,男性中有8.8%,与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测验结果(女性中有27%、男性中有32%的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相比较,其人数比例偏低;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率和美国大学生(其中女性中有14%,男性中有34%为男性化气质类型)基本相当;女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例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32%,男性中有8%);而非男非女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43.5%,男性中有41.1%)均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28%,男性中有25%)。

表2 不同性别类型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安全感程度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自信心较高的(80分以上)90 69.6 27.2* 37.2*

自信心偏低的(70分以下)10 30.4 72.7* 62.6*

具有安全感的(25分以下)80 56.5 22.7* 29.3*

缺乏安全感的(31分以上)10 39.1 46.9* 60*

*代表男女双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更小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很自信的达90%,具有安全感的人数达80%,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仅为10%;男性化类型的学生高自信的有69.6%,自信心偏低的有30.4%,具有安全感的有56.5%,缺乏安全感的有39.1%,与双性化人格模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女性化气质类型中有27.2%的高自信者,高达72.2%的学生自信心偏低,22.7%具有安全感,46.9%的学生缺乏安全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感;非男非女气质中有37.3%的学生高自信,62.6%的自信心偏低,29.3%的学生具有安全感,60%的缺乏安全感,这两种性别气质类型与双性化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更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两性性别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文献中,性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有关性别

差异的理论、实践研究仍然不断地受到质疑与修正。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性别定型化有益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即男性应该是多具有男性心理特征而不具备女性特征,女性应多具有女性特征而不具备男性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然而大量实验研究的结果却与此相矛盾。

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首先证实了贝姆关于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自尊感、独立性、安全感等方面比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要强,即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中,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双性化人格都将代表着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但是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气质个体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可以认为男性被试在自信心、安全感等方面也较高,那么男性心理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继续探讨。

其次,如果按照大学生在自信心、安全感程度人数的百分比将各种性别气质类型进行排列的话,其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非男非女气质、女性化,这与贝姆和斯宾塞(1978年)的实验结果排列顺序有一点区别,他们的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非男非女。本研究中女性化气质被排列在最后,且具有女性化气质的个体自信心偏低的人数高到72.7%,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有46.9%,说明女性化个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许这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结果与我国有些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如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仍是男性在能力工作上超过女性,且男性坚强、能干、成就动机高,女性则是重感情、善解人意、顺从、被动等。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意向上是男性大学生优选女性的外貌且要求学历比自己低,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收入多、能干有成就的男性。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择偶意向明显反映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低与其自信心不高有密切联系。

再次,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而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人数比例却偏高,且自信心偏低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比例都较镐,这能否推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美国大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对测验量表题目的理解与国外大学生不同?还是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以及性别教育有关系?关于这一点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一)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在高自信和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高于男性化,在低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低于男性化(见表2)。所以双性化人格具有比较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程度偏低,缺乏安全感,从理论上讲,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参 考 文 献]

[1]范志强等译.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2]谢小庆等.心理测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1997(12).[4]阿瑟·S·雷伯(美).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第三篇:地震与心理健康

“大声喊,驱赶你的忧愁”灾区心理疏导纪实

“深呼吸,放松你的心情;高跳跃,缓解你的压力;大声喊,驱赶你的忧愁„„”5月24日傍晚,武警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支队政治处主任李昌德,把执行任务归来的官兵集中到一起,做起“有氧”健身运动。

该支队政委钱坤说:“自抵达灾区执行搜救群众、搬运物资、清理废墟任务以来,部队通过适时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行为训练,较好地化解了官兵各种心理压力,为更好地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

多给孩子些拥抱 心理专家及志愿者将赴灾区

“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心理援助与人身抢救、物资支援同等重要。对于灾区孩子,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语言的应用,多给他们一些拥抱„„”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不同。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给他们提供玩具和道具,和他们一起做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过家家、丢手帕、唱儿歌等。对学龄阶段的儿童,可以让他们画画、编故事,调适他们的身心。对于中学生,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可以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以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抚平心理创伤 地震创伤者情绪调整10条法则

1.哭出来。只要感到心理憋屈,你可以撕心裂肺般地将那种压抑太久的恐惧和害怕哭出来,让它们顺着泪水流出体外,会使你轻松许多。

2.喊出来。面对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喊出你思念的亲人的名字,让失去的亲人知道你的心声。

3.说出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让他人有机会了解和关心你。

4.写出来。将你内心的感受写在纸上,让白纸黑字见证你的心迹和心思。

5.多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

6.理出来。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需要明确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7.不忘记。不要勉强自己忘掉它,地震伤痛的感觉会跟着你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

8.睡一觉。一定要好好地睡一觉,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

9.吃东西。你即使不饿,也要尽量让自己吃些东西以保持体力,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护心理上的安全感。

10.接受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用了以上的方法,你仍感觉有很多的压力无法排解,表明你可能需要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帮助孩子自己调试心理

——抗震救灾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

第一阶段: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我们成人要提供良好环境和人际氛围,让他们深信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全国人民都是他的亲人,都在关心并提供最大的援助。

发现并指出他是好样的,让他感到“我能行”,这是自我调试的基础。第二阶段: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困惑是什么

遇到灾难,孩子年龄小,认识会比较混乱,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她怎样立志重建家园——自然她会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学习。第三阶段:帮助孩子强化已经做到的方面

为了树立孩子的信心,需要不断给予孩子鼓励,但是一定要慎重,要根据现实情况给予鼓励,根据可能的条件,提出保证,不要空许愿,开空头支票。可以说“让我们共同努力,试一试”。

鼓励孩子的内容,一定要经过了解和分析 第四阶段:孩子如果表现出“不配合”

我们要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我的所说、所做?分析孩子可能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及时做出调整

第五阶段:善于对应孩子的“成见”

如果发现孩子一开始就对我们有一种“成见”:表现出抗拒、应付„„,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口气、姿态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及时改正;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习惯,不要影响我们自己的心绪,要继续坚持正确方向谈下去。第六阶段:指出孩子认识中的“矛盾”

谈话进行后,在有良好的关系为基础的情况下,而且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时,可以进一步指出孩子认识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可以询问“现在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是不是希望你坚强地活下去?”,这样,他就可能自己找出正确答案。但是千万不要变成类似指责。第七阶段:提出新的建议

根据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与孩子不同的另一种看法;积极地向他们提出新的建议,充分解释这个建议的内容和理由,和孩子展开讨论,中间注意吸取孩子的有益的补充,甚至不同的见解。

第八阶段:小结,肯定成绩,提出注意事项

结束时,要简要重复要点,对年龄小的孩子要让他重复要点,然后布置“作业”;询问还有什么问题?

必要时,还要约定下一次交谈的时间。

第四篇: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体育运动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第四,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

第五,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最后,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

评论(7)|14

打乒乓球是一种全身运动。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健身,一些肌肉长期不参加运动就会出问题。乒乓球要求步伐、腰肌力量、速度和爆发力,肢体运动的方向、形式、力量又各有不同,因此,可以较大范围的调用人身上几乎所有的肢体肌肉,是一种全身的运动。

二、是场地要求简单,随处可以找到,容易,方便。乒乓球台在几乎每个单位,每所学校都有。国家体委把普及乒乓球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举措确实深得人心。

三、是不受天气影响,持之以恒有保障。科学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的运动才能最大限度的有益健康。因为乒乓球大都是在室内运动,刮风下雨全没有关系,高温低温也不受什么影响,是一种全天候的运动项目,比较容易坚持。

四、是乒乓球的竞技性挑战充满乐趣。面对不同的对手,你必须不断调动身体潜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战胜对手。特别是实力相当的对垒,更是全神贯注,你来我往,不相上下,物我两忘,其乐融融。

五、是运动量适应人群最为广泛。乒乓球运动弹性很大,有力可以泰山压顶,拉弧圈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力小可以四两拨千斤,把千钧之力化为绕指柔。更有

高手利用落点变化,将对手调的满场飞奔,找不到发力机会。乒乓球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长期锻炼,对人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大的好处。在乒乓室里汗流浃背,也是最好的皮肤清洁排毒过程。

六、是乒乓球技巧无边,魅力无穷。乒乓球只有2.7克重,但要控制好确实是需要技巧的,同样是为了把乒乓球击打过网,就有各种各样诸如抽、拉、冲、挂、撕、带、划、撇、劈、拧、挑、弹、砸、扣等多种技能、技巧。落点、速度、力量、旋转四要素使得乒乓球具有无穷的变化,配之以站位、重心、臂弯、手腕、手指的用力方向和击球时机,把乒乓球推到球类运动技巧之王的地位。虽然说乒乓球容易入门,中国人几乎都会来几下,但要把水平提高到非常高却非常困难。技巧性高,永远就有琢磨不完的技术,为爱好者提供了无限的探讨,研究,努力的空间。

七、是乒乓球运动能够很好地锻炼人体的协调性。经常锻炼可以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能力。乒乓球对人的反应、灵敏、平衡、协调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攻球的过程中,每一板球都需要调动从脚掌、腿、腰、大臂、小臂、手腕乃至手指,次序着力,也有人的重心转换、拍型控制、挥臂速度变化等。这些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机能的协调性,所以,经常打乒乓球的人一般都能做到反应灵敏、动作协调,充满美感。

八、是乒乓球对眼睛颈椎的锻炼最适合现代人的需要。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各种资讯纷至沓来,不可回避,报刊、书籍看不完,电视、手机信息、电脑面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长时间、定距离的用眼的结果,只能使得我们的眼睛疲惫不堪,颈椎腰椎病痛的人与日俱增。参加乒乓球运动,眼睛跟着乒乓小球不断调解距离,很好地缓解了眼睛肌肉的僵硬不适。在眼感觉疲劳时打上一盘乒乓球,眼睛比点了润洁感觉清爽,还没有副作用。颈椎、腰椎也随着乒乓拍的挥舞,得到锻炼,因此乒乓球运动对最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几大病症都具有针对性的效果,并且立杆见影。

九、是乒乓球是脑力体力结合的运动。要想在乒乓球竞争中坚取得主动,不仅要基本技术好,打球还要不断地观察分析,观察对方的站位,分析对手的球路,特长和漏洞。你看那高水平球员,发球前不仅两眼紧紧盯着对手,还不断变化着手上的动作,控制球的落点。把球打到对方最难受的地方,寻找创造杀机,都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作出应对。他们的脑海里就是一幅幅路线图,常常听见电视解说员说的“算计对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乒乓球是聪明、留下热情带走垃圾。观看比赛时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自带垃圾袋,或在比赛间歇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

2、慎用电子设备。如今观看比赛,许多观众举起相机,想留住美好瞬间,不过这种良好的愿望可能成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拍照时的闪光灯,会把选手的注意力带走。一般来说小球项目,观众是不能使用闪光灯的。

3、不喝倒彩,胜负都精彩。比赛总有胜负,观众也有倾向,但作为文明的民中人观看比赛应该注意把握分寸,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切忌不要向客队喝倒彩,不要因裁判的误判而起哄,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攻击客队队员,不要将垃圾、矿泉水瓶等扔进赛场。前不久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女排大赛中,现场观众的文明表现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日本队领先,赢球,还是更多地处于输球,比分落后之际,观众始终热情不减、始终如一地为自己热爱的球队加油,并在“偏爱”主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其他国家运动员的精湛表演鼓掌。当出现争议判罚时,听不到起哄、喝彩的杂音。这种文明观赛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尤其是我们高一高二同学,不要在教室里、走廊过道上高声喧哗。其实观众的喝彩声、掌声,也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测试剂,希望全体同学能在测试中合格。

4、服从组委会的安排,不进入比赛场地观赛。尤其是观看篮球比赛时,全体同学要服从工作人员安排,只能站在跑道上和场地外观看,不要进入比赛场地,以免影响运动员和裁判的发挥。同时也希望全体同学在比赛结束时,向双方运动员鼓掌致意,这既是对运动员的尊重,也是对运动员场上表现的一种肯定。无论自己支持的球队或运动员是否正常发挥水平、比赛是否取胜,都要鼓励。只有观众更多的支持和鼓劲,运动员才有更多的训练和比赛激情,下次才会有更好的水平发挥。

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真的好长~

人的运动一.乒乓球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教学和比赛中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乒乓球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能动性。近年来意识一词使用的越来越广泛,例;树立首都意识或树立奥运意识,这里所说的意识和乒乓球中所说的意识是一致的。意识又可以理解为一个思路和观点。它只是直觉的叫你想这个问题。以判断意识为例它只是叫运动员想着判断球,注意区别来的球的不同特点。至于怎样判断球,那是技术方法的问题,那不属于意识的范畴。要是有人打球时不看对方打的什么球,只是愣头愣脑的抽,结果失误频频。这是缺乏判断意识的典型表现。另一人懂得判断对方来球,实践中也紧紧盯着对方来球,但由于对方发球质量过高,结果还?quot;吃“了,这就不是判断意识的问题,而是未掌握好接发球的方法。

2.苦练和巧练相结合的意识,没有一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是苦练出来的。但不是所有苦练者都可以成为优秀。乒乓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当只有人们的行动符合其规律时,才能获得成功。探索规律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这就是巧,所以谁要想打好乒乓球,就必需苦练和巧练相结合,没有巧练的苦练是傻练,甚至是白练,没有苦练做基础的巧练,也称不上是巧,因为它违反了训练的最基本规律。

3.立志意识,志向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和毅力。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志向总是同毅力相伴而型,一名运动员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少儿学打乒乓球,一般多从兴趣开始,而教练员应从其不断进步中培养他们立志的意识,否则就想是古人所云:”立不志,天下无可成之事"。

4.科学意识,一般人都能打乒乓球,但不是谁都能打好,乒乓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欲打好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和心理符合乒乓球的客观规律。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经验,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采用时代可能提供的先进方法和思想和技术手段),不断的探索乒乓球的运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5.表现意识,明确训练是为了比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就应该有一种在比赛中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这如同演员,排练节目就是为了上台表演,不但要上台还要演的呱呱叫,平时 这种意识强烈,演出时才能发挥出色。当运动员也是同样的道理。点都不假。

第五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课程作业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称:

年级:

学 生 姓名:

学号:

课 程 老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9级王明瑞2009212360完成时间:2012年12月31日

体育锻炼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影响探究

——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作者姓名:王明瑞作者学号:2009212360

摘要: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当前赤壁一中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要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释放毕业班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只有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毕业班高中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赤壁一中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而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1]。有关运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抽样访查来进行研究。赤壁一中共有30个毕业班(包括复读班),共2000人左右,对其中5个班(30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交谈。

三、主要结果

(一)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境,能够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以及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比较重的抑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二)6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获得良好情绪的体验,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多数会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情便会感到舒畅,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6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比如参加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参与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心,是学生心境平和,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观察和相处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

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自身的感受告诉自己,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沟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赤壁一中高中同毕业班的学生中的那些参加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跟实习的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谈话知道他们与各科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很少会跟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发生矛盾。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体育锻炼亦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健身房以及各种运动处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坐车了巨大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和谈话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重视体育学科的开展和发展,虽然实施了新课标改革,但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还是没有提到一个足够高的角度。造成了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里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失去了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五、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部应提倡把体育纳入高考的评分体系中,通过强制性来提高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形成相应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科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从理论和实际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

六、结论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 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及时的了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3]。通过对赤壁一中毕业班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使学生一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习乃至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七、参考文献:

[1];

[2]李慧娜,王光,健美操对高中生情绪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体音美教学,2008;

[3]倪 刚,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6月(总第94期);

[4]肖 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贵州体育科技,2 008年9月,第3 期(总第92 期);

[5]尹春刚,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0月;

[6]李富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7卷第13期;

[7]赵红伟,孙丽华,白世新,高校不同专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2009

年3月,第7卷第3期;

[8]刘 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2卷;

下载性与心理健康[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性与心理健康[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好,不得病,只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为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

    心理健康与交际

    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所以,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构成了人生的主要......

    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一、 概述 1、 学科含义:自助和助人 2、 意义:培养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3、 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情绪和......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

    性与健康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大三才选上这门课,真心有点遗憾。老实说,我现在虽然已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性教育这方面的知识还真是一片空白。中学的时候上生物课,老师讲到有关生理方面的内容时也......

    性与健康学习心得

    《性与健康》之学习心得树健康性观念——当下之要关键字:健康性观念性文化认识空白摘要简介:本文从古论及今,简要分析了性文化在中国几乎空白的原因及危害,同时也简要讲述了当代......

    性与早餐观后感

    《性与早餐》观后感一部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换妻游戏,来解决夫妻间性问题的影片。两对年轻的夫妻面对七年之痒,彼此失去了曾经在一起的兴奋与刺激,正如片中心理医生说的那样“:......

    性与健康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0301500113金融工程二班项婉玉 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在选课系统上看到这门课,首先是觉得有点惊讶,随之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实说,我现在虽然已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