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探讨
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探
讨
肖娟娟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现状,提出研究人工成本问题,搞好人工成本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劳动管理层次和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工成本不仅涉及企业收入分配的微观管理,也涉及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还是我国劳动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自容。
关键词: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设计劳动统计指标体系时对人工成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95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将企业人工成本调查表纳入了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具体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七个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面对两个市场的竞争:一个是商品市场的竞争,人工成本不能太高,高了就难以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凭借价格优势取胜另一个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竞争,人工成本不能太低,低了就难以在人才竞争中凭借工资优势取胜。因此,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经营总成本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企业人工成本的分析是企业管理特别是劳动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劳动管理层次和水平,而且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工成本问题,搞好人工成本控制,还是我国劳动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现状
加强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永恒命题。而注重人工成本管理,又是近几十年西方企业中重点研究的问题。而我国由于受传统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人工成本管理仍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没有数据分析我国自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情况。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虽然也注重了对成本的管理,但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能变成口号,难以落实到行动上,对人工成本管理根本没有足够意识和观念,致使从产品生产到经营都处于粗放经营管理的状况。如果想通过数据分析一下我国自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情况,是极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根本没有建立这方面的统计,更谈不上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致使企业长期处在管理水平低下、成本缺乏有效约束、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从1995年开始,劳动部提出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概念,并开始在一些试点企业、一部分地区尝试进行企业人工成本分析。经过这些年的推广和实践,目前在企业人工成本统计、信息发布并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分析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切实在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许多企业对人工成本没有完整的概念,忽视对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研究,更缺乏对人工成本的控制。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人工费用列支制度不健全,界定范围不明晰,渠道过多过乱,给工资分配、工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合理界定了人工成本范围,规范了企业人工成本列支制度,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展了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工作,如企业减员增效已渐显成效,许多企业通过买断工龄分流富余职工以谋求企业的健康发展。但许多企业对人工成本仍没有完整的概念,未对人工成本进行总量核算与分析,更缺乏对人工成本的控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意识日益提高,但是,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落后。成本的优势可以通过产品的价格转化为市场优势,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精力一般放在产品的物耗成本的降低上,对人工成本加强管理尚未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人工成本的作用,侧重于产品价值的实现;二是因为有的企业经营者虽然意识到了人工成本的重要作用,但却存在求稳怕乱的心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说,由于改革的不断推进,人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意识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办法,对促进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从内容上看,往往是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而忽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其结果造成只注重与生产有关的企业成本管理,而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从方法上看。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缺乏有效的成本奖惩制度,成本激励和成本约束不到位,难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成本降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投入和产出的效益。
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已远远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科学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尚未构建。当前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上,仅依靠财务部门事后考核分析评价,而没有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组织体系,缺乏成本管理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划小成本责任单位,没有指定的相应的成本监控人员,在成本的实施及反馈上也相应滞后。一是成本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知识,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培训,对于人工成本管理各相关经济指标的理解需要加深;二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机构协调不够,如劳资、财务部门的有关数据不能及时沟通以形成有效信息,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最重要的是没有制定规范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办法,仅仅把人工成本视同其他成本项目一样简单管理,没有用经济学原理来科学地分析、预测、控制人工成本,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科学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人工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本控制,是当今从国际到国内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而人工成本控制,已成为成本控制中的重中之重。人工成本是国家惯用的劳动工资管理指标,也是重要的投入产出指标,是企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指标。因此研究人工成本问题,搞好人工成本控制是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对企业人工成本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将对企业管理科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人工成本涵盖企业投入于劳动力方面的所有费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核算人工费用的指标。具体说来,企业人工成本是对企业劳动投入的完整描述,从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辨证关系看,通过从劳动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人手,系统地对于企业人工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将对企业管理科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工成本管理提出的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最终取得垄断的市场地位,唯有依靠先进的技术。可以看到,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既是使自己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又是阻止竞争对手进八该领域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领导市场的潮流,而产品老化、技术落后的企业则只能被市场所淘汰,这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公认的道理。而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即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凝结在企业物质资本(如生产设备)中,而是更多地储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中。这时的技术人员已不仅仅是企业雇佣的高素质劳动者,更是一个资本的载体,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这种形式的人力资本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
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对企业而言,人工成本的核算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合理控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经营总成本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企业人工威本是除了物质消耗成本之外最主要的成本项目(其中最主要的成份是职工收入),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企业通过人工成本核算,可以清醒地知道自己因使用劳动力而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加重视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与管理,在使用劳动力上更加注重合理性。企业通过人工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将人工成本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就会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运行更加紧密结合,为企业经济运行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人工成本指标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制定出企业的薪酬目标,确定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整办法,保持人工成本各组成部分间的合理比例关系,使之成为企业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水平的基本条件。
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言,人工成本核算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消费政策的制定。人工成本牵涉到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重要方面。比如工资和保险福利费用,对于雇主来说是一种支出,对雇员来说则是一种收入,因而人工成本对于消费领域的影响极大,人工成本的高低还直接与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与盈利紧密相关,故直接影响到雇主的投资方向,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流动也因此成为必然。通过人工成本统计,可以看出雇员(职工)收八状况乃至居民生活水平,是国家制定人民生活水平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人工成本核算还反映出国家经济形势的大趋势,国家可据以调整消费政策和产业结构。对于劳动领域的宏观调控而言,更是制定劳动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在人工成本的组成部分中,工资总额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更是与国家的保险福利政策紧密相连,对于国家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安置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保障广大职工的利益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对企业劳动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言,人工成本核算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工成本不仅涉及企业收入分配的微观管理,也涉及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还是我国劳动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国际间比较时,人工成本是可比性较强的一个劳动统计指标,因为它反映的是全方位费用,反映出的是用人费用支出的全貌,这在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通过人工成本统计资料(主要是国际问比较情况),企业(雇主)可以看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效果较好,甚至可以判断出在哪个行业投资、生产哪些产品利润前景更好,从而决定投资方向和数量。目前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这在人工成本上反映得非常充分。许多外商来华投资都要求我国有关方面提供该地区的人工成本资料,据以确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方向。我国较低的人工成本水平,正是吸引外资以图自身发展的良机,对于加入国际大循环的我国企业来说,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经营的必由之路。
结论
人工成本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工成本管理,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人工成本自我约束机制为目标,坚持企业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相适应的原则,以建立人工成本统计为基础,以人工成本分析为依据,以人工成本控制为手段来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人工成本产出效率,优化企业人工成本结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成为今后企业管理探索的方向。
总之,在企业管理中,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分析、研究、对比,寻找到适度的人均人工成本、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建立科学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人工成本管理。必将对推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控制相对合理的人工成本水平,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增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翁天真。人工成本管理与邯郸经验[M]。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2 王静,陈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 狄煌。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工成本管理,中国劳动,2007(4)张莉等。企业人工成本的实质和决策依据分析。经济论坛,2005.7 5 郑曦,成本会计信息效益分析。现代商业,2008.5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8期
第二篇:人工成本现状问题解决
目前人工成本现状、存在问题和降低人工成本有效方法
第一部分 目前人工成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建筑业的民工荒使人工单价成本不断上升
现阶段新增建筑业劳动力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建筑业农民工工作辛苦、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安全事故频发、权益保障不到位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改善,“民工荒”在进一步蔓延。
二、建筑业的技术工人缺乏使人工单价成本不断上升
建筑施工工种繁多,工序复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差,中青年技术人才纷纷流失;建筑企业不够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与储备。
三、项目管理者未全面发挥应有职能
缺少对人工成本计划的科学分解,缺少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分施工阶段、各个专业工种的需要、劳动定额,编制切实可行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考虑在单位内部的施工队伍和劳务基地中进行组织安排,工程现场缺少劳动力计划安排和分部分项施工优化中劳动力组合,造成人力成本浪费。
四、企业缺乏较为完善的劳动定额及实时改进
第二部分降低人工成本有效方法
一、提高人力投入产出比
人工成本是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降低劳动消耗,追求投入产出之比,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引入信息化技术等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协同效率,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
二、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途径
1、减员增效,做到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减员不是单纯地为了减几个人,其目的在于增效。增效,一是效率的提高。通过减员,克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人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二是效益的提高。通过减员,降低人工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2、控制工资总量,搞活内部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工资不是福利,是一种投入,投入的目的是有效益,盲目的攀比工资水平,不注重工资效益,不注重人工费用,最终会导致人
工成本上升。工资总额不可以也不可能一味追求提升,我们只有在控制其总额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约束、调控和激励的作用,搞活内部分配,提高企业的人工效率。
4、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使有限的工资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有限的工资投入转化成较大的产出,就得有一套灵活的内部分配机制,一是引导职工合理流动;二是激励职工多作贡献。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从工资制度上要取消档案工资,全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工资要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只有把有效的资金投入到刀刃上,才能使其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从而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争做贡献,形成一个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5、科学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织。
加强定员、定额的管理,达到双优化,通过减少活劳动投入,提高产出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确定双定的最优化,那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边际成本。“双定”增减量首先要考虑带来的效益。要从研究劳动消耗的合理构成入手,通过增加有效劳动时间,减少消除无效劳动时间以提高工时利用率。其次,通过研究改进各种工作流程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劳动效率。为了达到双定的优化,还要有一套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优化的劳动组织。机构重叠,必然会造成人浮干事、管理不畅、效率低下。定员定额不科学,达不到优化、达不到满负荷,劳动力就会造成浪费,也就是人工成本的投入伴随在产品中的劳动价值部分难以得到市场的承认,致使企业失去竞争的能力。因此,要科学合理制定定员定额,要精简机构、撤岗并岗、实行专业化管理。改革传统工种概念、实行大工种、区域作业培养一专多能、操检合一的优秀技术工人,使劳动力真正得到解放,以少而精的人才消耗来取得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6、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人才效益。
提高素质一专多能。一个人只会干一种活,其它活不会干,导致人员过多,干活你看我,我看你,工作效率非常低。科技进步决定了产品质量和成本水平,而科技进步,要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企业各类人才潜在的效益,有利于企业精简人员,降低人工成本。谁拥有人才的优势,谁就能占领更多的战略制高点。而要想求得企业发展,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职工素质。提高职工素质就意味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8、要实行精干主体,分离辅助。
9、实施完善企业劳动定额,正确测算人工成本。
10、坚持人工费量算对比和台账制度
三、加强劳务成本管理化解用工风险
1、外部劳务的录用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2、确保外包单价无异常
3、代发民工工资
3、代付材料款
4、按月进行了外包成本分析
5、及时计价结算和不超拨工程款情况
6、规范验工计价程序、完备签字手续
7、建立完备的验工计价台账和劳务辅助台账
8、选择合适的分包队伍
9、要选好、用活外部施工队伍。
10、着力培养内部的骨干队伍,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保持施工现场队伍稳定,并且根据工
程特点和进度,合理安排劳动力,避免重复用工,减少人工费超支,提高双方的经济效益。
11、实行劳务报价议标制度
实行工程项目劳务和专业分包招投标,合理低价中标,在资金状况许可时,及时结算、支付劳务费,对控制劳务价格可起到制约作用,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12、加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在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中,要约定劳务分包队伍必须要承担经济风险,分包合同条款中约定的工作内容也必须明确,以避免施工及结算过程中产生扯皮现象,在此条件下,劳务分包队伍才能通过自身管理获取合理的利益。
13、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14、严格控制零星用工
15、尽可能将零星用工所应完成的项目工作内容归结到分包项目单价中,在项目工作内容无法计入分包单价的情况下,将零星用工数量严格控制,层层审批确定。对无产值零星用工的控制,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必须亲自把关、审核、签字,并且派工必须明确,注明具体部位和数量。
第三篇:企业如何实施人工成本管理
企业如何实施人工成本管理
企业如何实施人工成本管理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和范围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使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的费用总和。按原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企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等7大项。
1.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社会保险费用,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时给予物质帮助的费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女工生育5项社会保险。
3.职工福利费用,指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企业举办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如:物业管理费、冬季取暖费、独生子女费、托儿补助费、丧葬抚恤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设施费、探亲路费、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费用、员工困难补贴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企业工资总额4%之内)。
4.职工教育费,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5.劳动保护费用,指企业购买职工实际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比如防暑降温费、劳保用品费用。
6.职工住房费用,指企业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支付的费用。比如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
7.其他人工成本费用,包括工会会费、外聘人员劳务及咨询费用、没有列入工资总额的劳动报酬,按规定对职工的特殊奖励等。
二、人工成本管理及其指标体系
人工成本管理,是把企业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劳动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界定、核算、支付、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行为。
人工成本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的复杂问题。目前一些企业效益不好、人工成本比例偏高,并不完全是劳动报酬等人工成本增长过多、人工成本水平过高而造成的,关键是人工成本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低所致。不能简单的、单纯的看人工成本的高低,更不能单纯的控制或降低人工成本的绝对水平,而要使劳动报酬等人工成本的增长建立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
那么,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有哪些呢?
人工成本总量指标
人工成本总量指标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
职工人数指在本企业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人数。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人均人工成本= ————————————
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人均人工成本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
人工成本结构指标
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 成本总额的比例。
该时期某组成部分数量
一定时期人工成本 = ———————————×100%
某组成部分所占比重
同期人工成本数量
总人工成本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指标可说明各组成部分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分析比率型指标
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采用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来反映。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
人工成本利润率=————————————×100%
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
对企业主管部门来讲.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尽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劳动分配率=————————————×100%
同期增加值总额
劳动分配率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人事费用率=————————————×100%
同期销售收入总额
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100%
同期成本费用总额
人工成本比重,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
三、企业如何进行人工成本管理
1.指定人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及人员
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必须有系统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这项工作,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以劳资部门为主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对各项人工成本预算要严格审核,对预算外费用要严格监控,目行必须的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能执行,努力降低人工成本;对下属各单位、各部门的报表数字质量要负责监督检查,并发布全企业的人工成本状况,提供各单位需要的其他人工成本信息咨询;指定下属各单位的人工成本管理责任主体,并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社会人工成本信息、全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合理确定 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指标,定期公开发布人工成本控制标准;每年召开人工成本结算会,对有效管理人工成本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人工成本偏高的单位进行预警预报,必要时实行成本否决。
2.建立人工成本费统计台账
企业要进行人工成本管理,就要严肃人工成本报表制度,健全与人工成本有关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统计报表制度和财务报表制度,建立人工成本统计台账,台账主要包括9个部分:人工成本汇总台账、工资内外收入台账(应含支付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台账、职工福利费用台账、教育培训费用台账、职工住房费用台账、非本单位职工的人工成本台账、其他人工成本台贴、劳动保护费用台账。
台账的填报要求:
(1)一般应按本期实际发生数填报,除有单项规定外,不能按计划数填报;(2)要按谁支付、谁统计的原则登账,如企业对外按项目承包,只对单位支付项目承包费用,不直接支付工资报酬,不统计为企业用工人员及工资。
3.建立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企业应建立人工成本分析模型(见附图),其目的是使阅读者(领导)能清晰、全面地了解人工成本的构成、数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4.确定正确的人工成本控制目标
理想的人工成本分析结果应是倒U型的,即:二低一高,高人均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含量,低人事费用率或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管理不是要减少企业人工成本的绝对额,人工成本的绝对额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总趋势。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一定的人工成本投入应带来一定的产出效益,当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和人均销售收入也应有所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才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因此,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是要控制其相对数,也就是说,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目的是要降低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降低人工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强人工成本的支付能力;降低人工成本在劳动分配率中的比重,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劳动装备水平不同。增加值率和利润率不同,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指标适合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5.建立人工成本费预算制度
预算是管理控制活动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用数字形式编制的未来一定时期的计划。利用预算,有利于管理者对各单位、各部门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控制。人工成本主管部门应拟定预算管理制度,使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工成本的预算应以财务预算作为人工成本预算,以财务及其他专业的预算数据为依据,由劳资部门单独进行预算,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预算时,应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业务部门的计划、任务,根据上年实际发生情况,考虑本年特殊增减因素,本着增收节支、量入为出的原则,精打细算、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编制人工成本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为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予调整,如果执行中受国家政策影响,人员机构发生大的变化,确实需要调整,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向人工成本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能支付。除此之外一律不予调整。
6.建立人工 成本费结算制度
企业应在每年财务决算后召开人工成本结算会,按照有关财会规定,按建立的台账,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人工成本进行结算,对比年初的人工成本预算方案,计算节约超支的额度,并分析人工成本总量指标、结构型指标和相对比率型指标,对比人工成本控制目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看看人工成本是否进行有效控制,看着是否达到了增收节支。对于人工成本管理得当的单位,应制订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按照各单位增收节支的程度,提取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基金。以调动各单位人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对于人均人工成本水平过高,又同时出现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过高的单位。在年终结算时,应分析具体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比如若是工资水平过高、增速过快的单位,可以对其效益工资作必要的核减,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罚。对人工成本过高的单位要进行预警预报,必要时实行成本否决。
人工成本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工成本管理,加强人工成本统计与分析,减少无效人工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实行利润、成本、人力投入与产值均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进而形成企业用人能多能少、岗位能上能下、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良性循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市场适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人工成本基本定义
我国统计制度将人工成本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这些费用要纳入企业财务成本项目,所以称之为人工成本。
二、人工成本构成范围
企业人工成本构成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等。
(一)职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部分组成。
(二)社会保险费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时给予物质帮助的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分担。目前实施的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三)职工福利费用:是指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企业举办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如:独生子女费、丧葬抚恤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设施费、探亲路费、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费用。
(四)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五)劳动保护费用:是指企业购买职工实际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费用。企业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规定工种所享受的保健食品待遇。
(六)职工住房费用:是指企业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交纳住房公积金、提供住房补贴、职工宿舍折旧等。
(七)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包括工会经费、涡有列入工资总额的劳动报酬,按规定对职工的特殊奖励等。
三、人工成本分析主要指标
人工成本的主要指标有: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产 出系数、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全员劳动生产率。
(一)劳动分配率
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增加值
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二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
(二)人事费用率
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它销售收入。
(三)人均人工成本
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标。
平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职工人数
职工人数:指在本企业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人数。
(四)人工成本产出系数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增加值/人工成本
(五)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销售收入/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含量
反映劳动效率状况的指标。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总成本
总成本(成本费用总额):指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七)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反映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人工成本
(八)全员劳动生产率
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职工人数
四、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笔者根据杜邦分析法原理设计出人工成本分析模型,其目的是使阅读者(领导)能清晰、全面地了解人工成本的构成、数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公司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方便准确的依据。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涉及人工成本的项目共49项,在制作人工成本分析模型之前,应先采集49项相关数据制作一个《人工成本数据采集表》,然后运用计算机通过链接方式生成人工成本分析模型,最终形成人工成本分析报告。在采集相关数据时,要根据决策者的需求决定是采集预提数还是实际发生数,准确掌握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五、人工成本分析结果理想模式
理想的人工成本分析结果应是U型的,即:“二高一低”,高人均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含量,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系数。
建立和推行人工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通过模型对人工成本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构成指标的因素入手,帮助企业寻找管理差距,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帮助;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工成本走向,为企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考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业绩,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指明努力方向。
六、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的运用案例
2000年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状况抽样统计,并运用人工成本分析模型进行关联分析。
(一)数据模型
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二)分析报告
1、大化肥行业人工成本概况
2000年,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呈“二高一低”状态,这说明大化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00年行业人工成本先进指标和平均指标见下表:
1999年大化肥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略)
2000年大化肥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略)
2、人均人工成本
平均人工成本反映人工成本的水平。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总额为6511.12万元,比上年减少4.3%。平均人数比上年减少了4%。人均人工成本为24300元,比上年略有增长,最高为55500元,最低为14700元,高低相差40800元,为3.8倍。其中人均工资为15990元。在人工成本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人均人工成本却略有增长,这说明大化肥企业减员增效已初见成效。
3、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劳动分配率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2000年大化肥平均劳动分配率为30.24%,比上年增大了7.86个百分点,最高为56.2%,最低为8.8%,高低相差47.4个百分点。劳动分配率上升的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说明大化肥企业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我们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是劳动分配率的倒数,说明员工剩余劳动的大小。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为3.31,比上年降低了1.16,最高为11.31最低为1.78。高低相差6.3倍。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反映劳动投入占已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的程度。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事费用率为 10.0%,比上年降低了0.19个百分点,最高为20.6%,最低为3.7%。高低相差16.9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是人事费用率的倒数,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为10.0,比上年提高了0.18,最高为27.3,最低为4.84,高低相差5.6倍。
总成本人工成本含量是反映劳动效率状况
的指标,体现出劳动效率的提高程度。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含量为10.68%,比上年降低了0.94个百分点,最高为21.0%,最低为3.8%。高低相差17.2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化肥企业有一定的竞争潜力。
4、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大化肥平均劳动生产率为8.04%万元,比上年降低了2.77万元,高低相差12.0倍。
5、人工成本构成 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构成为:工资总额为65.8%,社会保险费为11.0%,职工福利费为8.9%,职工教育经费为1.1%,劳动保护费为3.7%,职工住房费用为2.7%,工会经费为1.2%,其它人工成本为5.7%。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具有一定的刚性,职工住房费用因已进**改将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控制人工成本的关键在于控制工资总额。
第四篇: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有效性;产销平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二、国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率先由美国人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付诸于实施,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得到了预期效果。2000年,美国物流服务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渠道中存在严重问题。在美国已经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先进,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直到消费者,可以实行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经营人,尽管也在高喊“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但实际仍停留在设想和规划的水平上,具体操作不过是储运公司的老一套,仓储、远洋运输及航空货运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相互脱离,没有任何协议或承诺用于保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机制。
目前,供应链管理风靡全球,但凡有一定积累且有雄心抢滩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纷纷试水。部分尝到甜头的企业如戴尔、IBM、丰田等国际大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咨询团队,为中小后继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考和管理建议。
三、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具体到本土企业,受改革开放年限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仍占国内企业总数90%以上,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供应链中各环节“低级博弈对抗阶段”。少数大企业处于生存和长远发展考虑,已经跨出了寻求“供赢链”的征途。
供应链由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环节衔接而成。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市场中介功能和客户需求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Supply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 1 / 2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创新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客户需求功能,即根据最终消费者的喜好或时尚的引导,进而调整产品内容与形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2
第五篇: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喜爱到半信半疑再到认同的过程。当下我国企业对绩效管理基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绩效管理像樱桃树一样—“果子好 吃树难栽”。由于企业管理基础和文化氛围不同,绩效管理应用的效果和碰到的问题也 就各种各样。总体看,绩效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点、焦点和难点。
3.1 我国绩效管理现状
(1)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目前,有不少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 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些员工中也有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认识直接 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企业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进行绩效管理,从 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事实上,绩效管理绝不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配套系统或 决策支持系统,它本身具有其他管理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引导员工行为,改 进员工绩效的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绩效及组织绩 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最终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此外,有些企 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位拿到 相应奖金。长此以往,员工就有了“考核是对员工错误行为的惩罚”的认识,这样的考核 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 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甚至不得。
(2)缺乏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考核监督机制缺失。一方面,由于体系 本身监督机制的缺失,缺乏专业素养的考核者难免会将非绩效因素掺杂在考核之中,损 害考核的权威与公正,影响员工满意度。另一方面,考核结果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 益,员工必然对考核结果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格外关注,但监督机制的缺失,使考核操作 过程无法公开化、透明化,员工难免会捕风捉影,产生无端猜疑,使得考核者在承担繁 重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3)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忽视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的提升依赖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由于部门间差别较大、可比性差,在构建绩效考核 体系时,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忽视。长此 以往,势必使员工养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最终削 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时,是先保组织 目标还是先保个人目标,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 盾,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协调发展与配合的趋势不符。
(4)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企业传统的绩效考核 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评价委员按照评分标准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 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 完全脱节,考核指标的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绩效指标难以区分 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地夹 杂其他因素,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在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时代,绩效管理已成 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测评与监控的最重要因素。为此,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导向,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