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妇女重视健康.docx
白领房内健身反生病
日前,长期在空调房工作的张小姐向本报健康热线63527488来电询问,为何最近她去健身中心锻炼几次后,反而病了。她说:“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喉咙不太舒服。没想到,后来又是感冒,又是腰酸背痛。”记者就此请教了有关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健康房不良环境在作祟。
随后,记者实地探访了申城的一些健身房,发现全封闭、空气质量较差和汗身子对着冷空调等问题是健身不当反得病的“罪魁祸首”。
刺鼻气味有碍呼吸
记者在长宁区一家健身俱乐部里看到,20多平方米健身器械房里堆了不少健身器材,每件器材之间的相隔距离都很小。不过,令记者感到头晕的是,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橡胶味,而整个健身房没有一扇窗户,除了立式的空调,只有墙上的数盏电扇来来回回地在吹。
记者看到,10多名健身者正在跑步机、脚踏车上运动,而且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记者只是在健身房内站了一会儿,就开始感到喉咙有点干。记者问工作人员:“这是什么气味?怎么这么厉害?”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说:“因为刚铺了地毯,过段日子就会好的。”
空调直吹腰酸背痛
在静安区另一家健身中心里,记者发现同样存在全封闭、无自然通风、无充足光照和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
记者看到,在跳操室,十几位女性认真专注地随着音乐的节拍,跟着台上的教练蹦跳。奇怪的是,如此大的运动强度,却没发现这些女孩子们出大汗。
等走进跳操室,记者才随着身上不由竖起的汗毛明白过来,原来不出汗都是空调惹的“祸”。记者同样在器械室里发现,不少女士正在手臂锻炼器上强化训练,但旁边的立式空调对着她们露出的肩膀、手臂呼呼乱吹。如此看来,张小姐“强身健体”反倒感冒、腰酸背痛也就不是什么奇怪事了。
警惕新装修污染源
记者特地请来复康环保的专业人士赵新光,请他带着从英国进口的PPM400甲醛测试仪在几家健身房实地测量,与健身房内甲醛指数“亲密接触”。
在某商务楼的健身所里,记者看到这里用的是封闭式玻璃幕墙,因此没有自然通风装置。但由于安装中央空调,记者靠呼吸感觉空气质量还不错。经过测量,一分钟后测试议屏幕显示数据0.04毫克/平方米。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 1 页,共 2 页
在另一家室内体育馆内,在接近地毯周围的空气含甲醛量达到0.05毫克/平方米,当测试仪靠近置于休息角落的皮沙发时,没多久,记者看到屏幕数字明显升高,达到0.06毫克/平方米。
专业人士表示,健身房内一些设施也可能成为空气的污染源,比如:化纤皮革、密度板、人造胶合板和家具沙发等。特别是新装修、刚开张的健身场所,很容易埋下甲醛超标、空气污染等隐患。
所幸的是,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每平方米0.10毫克,即数据显示在0.10范围内,都属甲醛正常情况。因此,在记者测试的健身房里,并没有出现甲醛超标现象。但专业人士认为,尽管健身中心空气中的甲醛含量并未超标,但橡胶地毯等发出的明显刺鼻气味,不利于健身者有氧呼吸。
有氧运动需新鲜空气
市第六医院急诊主任郁晓明告诉记者,健身时由于消耗大量体力,因此需要呼吸大量新鲜空气,并同时排出大量二氧化碳。
特别是健身房,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对流装置,将会导致废气在有限空间里不断循环,这对于在健身房里做有氧运动的锻炼者来说,没有好处。
同时,人体体表的汗液和微生物等也相应增多,此时如果空气交换不充分,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病原体和二氧化碳堆积,就容易诱发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由于天气炎热,不少室内健身中心把空调温度打得很低。上海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奚潘良主任指出,这样做并不合理。一般在运动期间,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28摄氏度左右。
本来健身锻炼的目的就是要让身体出汗,但过低的室内温度反而会使运动者有汗出不了,导致毛孔堵塞,因而感冒。奚主任表示,健身场所应该以自然通风为主,保证空气流畅。如果条件所限,也应有良好的人工通风设备。
专家建议,健身需要选择正规、健康的健身场所。可先到实地调查,看看是否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空气中是否弥漫刺鼻气味;另外,健身房新装修后,应留心装饰材料、家具器械中是否可能存在污染源的隐患。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 2 页,共 2 页
第二篇: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
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
组委会文件
健组字[2008]第29号
———————————☆————————————— 关于开展健康中国——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的通知
各乡镇及妇联负责人:
我国妇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保健和妇女疾病预防工作不尽完美,妇女疾病正处于高发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妇女患有各种妇科疾病患者已占妇女总数的56%。她们一方面要承受工作的巨大压力,肩负沉重的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忍受各种妇科疾病的困扰,据卫生部及全国妇女疾病康复委员会近几年在国内五省市开展的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我国妇科疾病发病率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加,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广大育龄妇女对健康的预防意识淡薄以及临床漏诊、误诊、治疗不规范所致!
妇女健康问题关系到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我们不仅要为广大妇女创造一个有效的治疗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她们的健康保健意识,进行深入广泛的健康知识教育。
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号召,着力解决妇女面临的生存健康和发展问题;也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中国
妇女发展纲要》的要求,实现“妇女与健康年发展目标”,预防和减少严重女性健康疾病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本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及人类健康的使命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携手博爱集团医学基金会共同启动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通过主题鲜明,声势浩大的“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来唤起全社会对妇女健康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探索着妇女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的工作机制。
自2007年4月起,由中国医师协会发动全国广大医师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派专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指导定点专业医疗机构开展女性健康公益活动工作,为妇女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的健康保障和医疗救护服务!由博爱集团医学基金会免费提供广大妇女妇科体检公益活动所需的检测试剂及专项资金,以控制妇科疾病快速上升势头、提高女性保健意识,并推广国际最新妇科疾病治疗方案,坚决做到不误诊、不漏诊,不滥用抗生素、不盲目过度治疗。
希望通过这种重点帮扶、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定期妇科体检、网络服务、构建妇女重症医疗服务体系等,倡导人道主义,发扬扶贫济穷优良传统,达到全民参与、预防为主、人人健康、祖国强大的目的,使广大妇女以她们坚强的意志、轻松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聪颖的大脑更好地为家庭、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因此,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是一项圣洁的公益性事业,对维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及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全民族妇女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平塘仁济综合门诊部作为广大妇女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唯一医疗机构,经过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组委会的严格考核和审查,获得了中国妇女健康促进普查工程平塘站唯一指定医疗机构,承担此次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平塘县地区妇女的健康体检工作,公益活动内容为:博爱集团医学基金会免费提供全县公益活动所需的检测试剂及专项资金,平塘仁济综合门诊部负责实施平塘妇女免费妇科体检工作,免费妇科检查内容包括:免费女性妇检、免费白带常规化验、免费B超检查、免费阴道镜检查等四个项目,平塘仁济综合门诊部将坚持和遵循博爱集团医学基金会公益事业的宗旨,努力做好免费公益活动工作,力争成为全县妇科疾病检测及规范治疗的示范单位。
希望各乡镇及妇联负责人能积极、热情和努力配合平塘仁济综合门诊部做好本次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公益活动的宣传、报名和组织公益活动工作,真诚地为广大妇女健康做实事、做好事、稳固家庭,稳定社会,为促进构建和谐平塘做好贡献!
此致!
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组委会
博爱医学基金会
平塘仁济综合门诊部
2010年9月
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组委会
健组函[2008]29号
授权书
经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组委会研究决定,现授权平塘仁济门诊部全权负责平塘地区开展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公益活动。
望贵门诊部秉承“热心为民,倾心为众,全心全意为妇女健康服务”的工作原则,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全力把这一惠及亿万妇女的公益事业搞好。
特此授权。
中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组
2010年9月
第三篇:中国妇女九大主要议程
中国妇女九大主要议程
修改全国妇联章程选举新一届执委会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即将开幕的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审议通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修正案)》,并选举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
将于22日在北京开幕的中国妇女九大,是中国妇女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21日下午举行的预备会首先通过了大会议程。根据议程,本次大会还将审议通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报告。
预备会还通过了中国妇女九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预备会由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主持。
预备会后,中国妇女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黄晴宜、巴桑、沈淑济、孔令仁、谢丽娟、钱易、韦钰、彭钢、刘雅芝、华福周、陈秀榕、莫文秀、李秋芳、赵少华为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
主席团会议通过了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认为,全国38个单位推选的1260名代表,符合全国妇联对九大代表选举的规定,代表资格全部有效。
会议还通过了大会日程、大会副秘书长名单,审议了《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草案)。
第四篇:中国妇女政治地位分析
中国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分析
三大队社会学一区
李明洋
0910301022 摘要:从古至今,妇女的地位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从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中妇女权位的最高化,到后来妇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妇女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直到社会经济和国家情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到或多或少的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妇女参政议政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在政坛展现他们的智慧。关键字:妇女
政治
地位
历史
一、前言:
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政治未毕通也。(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毕:全。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汉·贾谊《论积贮疏》是政治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议政的形势的变化,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社会职业的歧视和偏见。本文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2.分析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因素(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3)、妇女受教育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3.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政策策略。4.总结与讨论。
二、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一)我国古代妇女的政治地位:
在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终身被禁锢在家庭中,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丧失独立人格。旧中国的统治者不但拒绝承认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用封建礼制和法制直接确认和保护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在礼制上,历代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制订和编印了《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等一整套有关女教、妇道的规条,将妇女严格捆束在“三从四德”之中。有“男主外,女主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妇女除了做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别提参与政事国事。妇女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祖先的祭祀,没有财产的继承权,没有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女人都是毕恭毕敬的侍奉男人,相夫教子。在宗法制度下,婚姻体现的是男性的特权。对女性而言,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和社交狭小的限制,女性对未来的婚姻是茫然不知的,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任凭别人操纵。始于南唐后主宠妃的“缠足”更是一种变态的取悦男子的审美情趣的自觉奉行的准则。女人是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是滴血的贞节牌坊的殉葬者,是裹着小脚做男人的玩物的不幸者,是沦为娼妓卖笑的不争者。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妇女几乎没有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地位,也难觅对其权益给予法制保障的内容和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妇女无政治民主权利可言,更不用说参与国家的管理了。
(二)从晚清维新派妇女解放的思潮到新中国的成立
从清末以兴女学和戒缠足为突破口的妇女解放的号角在当时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吹响。到了近代,经过女性的不断奋斗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与提高。妇女开始走出闺房,走向社会,女子学堂的大量兴办,也让中国妇女开始迈出国门。从辛亥娘子军开始中国妇女开始了参政历程。中国妇女开始在政治的舞台上导演着她们自己的风采。
南京临时政府时,开始奖励女学,实行男女同校,劝禁缠足,妇女在社会上初次享受了与男子同样的历史地位。1905年,在同盟会成立之后,先后有何香凝、唐群英、秋瑾、吴亚男、林宗素等妇女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据统计,同盟会的女会员约59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看到了妇女在国家解放和社会革命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便自觉承担了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责任。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个别先进的妇女开始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妇女政治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了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国前夕,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中,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法律条文的制定,使宪法男女平等的精神成为国家生活的行为准则,为确立和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法律对妇女政治地位的确定,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参政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广大妇女满怀信心,积极参加各地的选举,她们称选民证为“当家证”。1953年12月,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中,广大妇女踊跃参加了投票。这次选举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此后,女性参与选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1995-2005年,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已达到73.4%。
人大和政协是妇女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女委员中,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在此后的历届人大会议上,女代表的参与比例整体稳中有升。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已占21.33%。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6.6%,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6.9%;到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到了21.33%和17.7%。在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协中,女代表也占一定的比例。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为国家立法和改进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在全国政协,妇女在中共党员和女干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截至2004年,女党员人数已达1295.6万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8.6%。全国各级政府中都有妇女担任领导工作。1951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中约有15万女干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妇女干部的人数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共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占全部干部的38%。2008年,全国有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公务员中女干部占40%以上。司法机构中也有一大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一代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女干部不断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自己的队伍中注重女党员和女干部的培养,而且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各民主党派。截至2005年,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女性已占有较高比例,其中有七个党派女党员比例超过了30%。
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得到很到的提高,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妇女的政治地位仍未得到绝对的改善,特别是第五届人大以后女性比例基本上处于平衡,上升十分缓慢,第一届到现在女性比例也只不过上升了10%左右。从第一届人大召开开始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就十分的低,第一届人大代表女性比例仅为12%,第二届到第四届,女性代表比例增长速度十分的快,但是第四届到第五届,就成下降趋势,以后各届的女性人大代表比例都持续在20%左右,几乎没有增长,女性政治地位处于劣势。
三.影响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变化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人民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干部比例偏低、数量少,任副职的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女性少;干部从政环境和任职机制中仍存在性别歧视;基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在女性就业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性别歧视,生育问题仍然是女性就业上的一大障碍;多数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从事较低层次的职业,需要高文化与高技能的职业依然由男子占主导地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而且也正在进一步低端化。
(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女性对社会责任和对政治的敏感程度比男性低,部分妇女参与欲望低、参政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参政素质低、竞争力弱的问题。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妇女群体参政的心理准备不足、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参政实践锻炼和思想训练,许多人还未摆脱女性自身依赖性、自卑感的约束,参政所应具备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在整体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参与政治的比例会比男性低。
(3)、妇女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参政程度,女性受教育方面总体不太平衡。在城市,男女儿童享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权利,但在乡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女童往往成为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牺牲品,失学率较高;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扫盲教育任务艰巨,由失学辍学、学习障碍、复盲等因素而引起的新增文盲的潜在性与可能性较大;我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程度、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总数比率越低。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低,“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达9.1%,比男性的同一比例高5.6个百分点。”。女性的文化水平在总体上比男性的低。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女性政治地位的保障是法律,在辛亥革命之前,在法律上,女性是不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的,辛亥革命后才逐步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地位平等,并逐步完善。在女性特殊权益的保障方面,许多劳动法规没有罚则规定,有的虽然有罚则规定,但又制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致使执法中难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一些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在孕期、产期遭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对女工的保护性规定和福利待遇的规定,反而成为一些企业不雇佣女工的挡箭牌。四.提高妇女政治地位的策略。
(1)、扫除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封建残留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经济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观念仍严重禁锢着女性乃至全社会的思想,成为阻碍女性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
(2)、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妇女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其政治地位直接相关,决定着妇女的参政能力,影响着妇女群体的整体参政水平。只有抓住提高妇女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这一基础环节,才能提高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进步和政治解放。搞好妇女在职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妇女政治觉悟和治思想水平。
(3)、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妇女参政建立政策与法律相支撑的制度体系。首先,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动是关键。决策者要增强男女平等意识,在制定政策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对男女两性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政策对妇女参政有消极影响,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力争使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从法律、法规、组织落实等方面确保其执行。同时,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加妇女参政的比例,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的配备中,女干部的职数必须有明确和硬性的比例规定,以强化妇女参政的热情和实力,促进妇女参选率和当选率的提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各级组织部门与妇联等相关部门可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人才推荐制度、动态考察制度等,形成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违背政策或执行政策不力。
(4)、加强妇女参政,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是消除贫困、减少失业,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潮流。在对全社会广泛进行妇女参政重大意义宜传的同时,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其中的男性作为宣传的重点,取得其对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解、支持。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内容纳人各级党(干),校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决策层的性别觉悟和女性参政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和反对性别歧视,为女性广泛而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提供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平台。同时,要大力宣传女干部、女代表在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宜传女代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女性特殊利益方面的作用,宜传提高女代表的总数和比例是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重要指标,激发广大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营造有利于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环境。(5)提高女性党员的参政执政能力
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政治觉悟和参政水平上都比一般人的高,党员在参政的机会上拥有实质的“特权”,注重对女性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增加对农村女性党员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女性政治觉悟,有利于解放女性思想,保障女性参政。女性在领导干部中所占的总量与比例,反映了妇女在更高层次的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对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下派锻炼、交叉轮 岗等形式,培养复合型女性人才,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和选拔女性后备干部,通过建立女性人才信息网络和女性人才档案,广泛挖掘和储备妇女人才,尽可能给女干部多创造一些锻炼提高的机会。
五、总结与讨论: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是消除贫困、减少失业,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潮流。
参考书目:
1、《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
吴燕
中国人民出版社
2、《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
叶忠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王行娟:《中国妇女参政的行动》海豚出版社,1995年。
[5]、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6
第五篇:浅析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浅析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
三大队社会学一区
金雪萍
0910301023
摘要:妇女政治地位是衡量妇女地位的核心内容,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又是衡量妇女政治地位的主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古往今来的一些时期女性地位问题的分析,揭示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以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进程为时间背景,分析总结中国妇女从男人的附属品的小脚女人,逐渐过渡和成长到踏上社会大舞台的支撑起社会半边天的现代妇女。了解中国妇女的参政现状,在事实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某些措施和方式。为我们现代争取女性权利,地位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女性的政治参与固然需要精致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培育平等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女性参政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最大意义,恰恰就在于旗帜鲜明地宣示了两性政治平等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理念不仅应当写在法律的纸面上,更应种植进整个民族的心灵。
关键字:妇女
参政
政治地位
领导
平等
一、前言:
政治一词的最早出于,政治未毕通也。(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毕:全。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汉·贾谊《论积贮疏》。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妇女政治地位是衡量妇女地位的核心内容,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又是衡量妇女政治地位的主要指标。
从古到今,女人的历史地位经历了在母系氏族的由高到低,再由从父系氏族至今的从低到高的演变历程。“妇女”这一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被平等对待的群体。她们地位低,是男人的附属品,妇女除了做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别提参与政事国事。妇女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祖先的祭祀,没有财产的继承权,没有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女人都是毕恭毕敬的侍奉男人,相夫教子。在宗法制度下,婚姻体现的是男性的特权。对女性而言,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和社交狭小的限制,女性对未来的婚姻是茫然不知的,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任凭别人操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被贞操观牢牢地束缚着,“从一而终”让她们遭受的是变态的宗法制度。始于南唐后主宠妃的“缠足”更是一种变态的取悦男子的审美情趣的自觉奉行的准则。女人是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是滴血的贞节牌坊的殉葬者,是裹着小脚做男人的玩物的不幸者,是沦为娼妓卖笑的不争者。从清末以兴女学和戒缠足为突破口的妇女解放的号角在当时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吹响,妇女开始走出闺房,走向社会,女子学堂的大量兴办,也让中国妇女开始迈出国门。从辛亥娘子军开始中国妇女开始了参政历程。中国妇女开始在政治的舞台上导演着她们自己的风采。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原因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更大的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对妇女的职业歧视和偏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历史进程:
(一)远古时代妇女的政治地位。
(二)从三皇五帝清末的封建王朝时期妇女的政治地位的变化。
(三)从晚清维新派妇女解放的思潮到新中国的成立。
(四)中国成立至今的妇女的政治地位的进程 二,提高妇女参政的策略 三,总结讨论
二、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历史进程:
(一)远古时代妇女的政治地位:
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氏族社会里,母系氏族是第一个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一般认为中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那时候女人是社会的主宰,不管是生儿育女还是狩猎,农活都是女人们的工作,男人们除了传种接代这个重要任务外,就是打架斗殴,弄枪舞棒,干些无用,无聊,无奈的琐事,女人拥有很高的权威,她们的话就是圣旨,男人不得违抗。这是有史以来,女人们地位最高的一次。但好日子不长,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过渡到了父系社会,女人们的地位一落千仗,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千年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
(二)从三皇五帝清末的封建王朝时期妇女的政治地位的变化:
从三皇五帝清末妇女身上都是从不曾冲破的樊篱,有“男主外,女主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妇女除了做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别提参与政事国事。妇女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祖先的祭祀,没有财产的继承权,没有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女人都是毕恭毕敬的侍奉男人,相夫教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被贞操观牢牢地束缚着,“从一而终”让她们遭受的是变态的宗法制度。始于南唐后主宠妃的“缠足”更是一种变态的取悦男子的审美情趣的自觉奉行的准则。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盛行男尊女卑,妇女始终处于男人权力与意志支配之下,缺乏基本的自主与尊严。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将妇女完全变成男人的奴隶。从出生到老死,女性始终受着极度的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婚姻成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六礼,更重聘礼,盛行早婚。婚姻解除,实行七出三不去原则,片面强调丈夫的特权,规定夫有恶行,妻不 得去,在家庭制度上,实行一妻多妾制、家庭等级制,维护夫权和家长权,维护妻妾不平等权。这种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她们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
(三)从晚清维新派妇女解放的思潮到新中国的成立。
到了近代,经过女性的不断奋斗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与提高。南京临时政府时,开始奖励女学,实行男女同校,劝禁缠足,妇女在社会上初次享受了与男子同样的历史地位。1905年,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便宣布:“只要志愿参加同盟会,不论厨子、丫环、老妇,我们一律接收。”同盟会员广泛联系争取各界妇女,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先后有何香凝、唐群英、秋瑾、吴亚男、林宗素等妇女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据统计,同盟会的女会员约59人。女同盟会员和男同盟会员一样在不同的战线上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辛亥革命中组建了女子军事组织,标志着中国先进女性在革命历程中的光荣,显示了中国女性强大的政治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看到了妇女在国家解放和社会革命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便自觉承担了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责任。创办女校和妇女报刊。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个别先进的妇女开始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国共关系的建立一些女共产党员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各地的女红军都为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爆发后,中国妇女巾帼不让须眉,也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抗战第一线,涌现了大批的如“八女投江”的民族女英雄。解放战争时期,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革命中来,她们有的冲锋陷阵,有的救死扶伤或保障后勤。翻身妇女成为革命的生力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婚姻自由,严禁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和强迫守寡,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蓄婢纳妾;结婚离婚须双方自愿,婚后财产男女平分。这部婚姻法砸碎了几千年束缚妇女的枷锁,广大妇女从野蛮的封建婚姻制度下得到解放,实现男女婚姻自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是中国家庭婚姻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国妇女终于在人身依附关系、财产分配与继承等方面取得了和男子同样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婚姻制度。在火热的社会主义生产中广大妇女也顶起了“半边天”。
(四)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妇女的政治地位的进程
据全国妇联统计,仅到2001年,中国政府中已有正副女部长14名,中国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6.7%,比10年前上升了5.8百分点,其中党政群机关县处级以上女干部达8万多人,比10年前增加1.7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代表,女性比例比十五大提高了1.2个百分点。正在召开的全国“会上”,妇女代表有604名,占代表总数的20.24%。中国妇女今天地位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女企业家总数的41%。
1953年12月,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中,广大妇女踊跃参加了投票。人民把选举的日子当作节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这次选举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此后,女性参与选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1995-2005年,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已达到73.4%。
人大和政协是妇女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女委员中,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在此后的历届人大会议上,女代表的参与比例整体稳中有升。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已占21.33%。1954-2009年,先后有宋庆龄、何香凝、蔡畅、李素文、邓颖超、史良、陈慕华、雷洁琼、彭珮云、何鲁丽、顾秀莲、乌云其木格、陈至立、严隽琪14位妇女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出现了目前中国惟一的参加过第一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她也是一位女性,即: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农民申纪兰。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6.6%,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6.9%;到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到了21.33%和17.7%。在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协中,女代表也占一定的比例。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为国家立法和改进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在全国政协,妇女在中共党员和女干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截至2004年,女党员人数已达1295.6万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8.6%。全国各级政府中都有妇女担任领导工作。1951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中约有15万女干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妇女干部的人数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共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占全部干部的38%。2008年,全国有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公务员中女干部占40%以上。司法机构中也有一大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一代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女干部不断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队伍中注重女党员和女干部的培养,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各民主党派。截至2005年,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女性已占有较高比例,其中有七个党派女党员比例超过了30%。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广大妇女的知政和议政能力也明显提高。据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了解政治信息方面,知晓中央总书记的女性为55.7%,知晓国家主席的女性为44.9%。到2000年,对国家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美国总统的知晓情况较10年前有了明显的增长,女性对国家主席的知晓率达到87%,比1990年提高了4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女性的知晓率达96.7%,农村女性的知晓率达83.8%。
但是,妇女从政所占比例依然比男性低了很多。我国妇联原副主席黄晴宜在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披露,我国女性就业人口已达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5.4%,全国女干部已占39%。有国家级女领导8位、省部级女领导230多位。但她们的职位仍呈现为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党群岗位多、业务岗位少的“五多五少”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封建残留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经济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观念仍严重禁锢着女性乃至全社会的思想,成为阻碍女性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干部比例偏低、数量少,任副职的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女性少;干部从政环境和任职机制中仍存在性别歧视;基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
在女性就业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性别歧视,生育问题仍然是女性就业上的一大障碍;多数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从事较低层次的职业,需要高文化与高技能的职业依然由男子占主导地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而且也正在进一步低端化。
三.解决和调节这样的形势的措施
(一)在党校和干校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倡导与宣传。扫除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偏见,妇女组织主动推进性别平等纳入公共政策.。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对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下派锻炼、交叉轮岗等形式,培养复合型女性人才,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能力。这样才能让女性在与男性的职位竞争中更有竞争力。搞好妇女在职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妇女政治觉悟和治思想水平。
(二)缓解女性受教育方面总体不太平衡的状态。建国以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妇女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始终低于同期的男性。在城市,男女儿童享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权利,但在乡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女童往往成为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牺牲品,失学率较高;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扫盲教育任务艰巨,由失学辍学、学习障碍、复盲等因素而引起的新增文盲的潜在性与可能性较大;我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程度、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总数比率越低。提高对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女性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只有抓住提高妇女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这一基础环节,才能提高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进步和政治解放。
(三)为妇女参政建立政策与法律相支撑的制度体系。首先,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动是关键。决策者要增强男女平等意识,在制定政策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对男女两性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政策对妇女参政有消极影响,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力争使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从法律、法规、组织落实等方面确保其执行。同时,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加妇女参政的比例,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的配备中,女干部的职数必须有明确和硬性的比例规定,以强化妇女参政的热情和实力,促进妇女参选率和当选率的提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各级组织部门与妇联等相关部门可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人才推荐制度、动态考察制度等,形成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违背政策或执行政策不力。在女性特殊权益的保障方面,许多劳动法规没有罚则规定,有的虽然有罚则规定,但又制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致使执法中难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四、总结与讨论:
从中国妇女的参政情况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妇女干部的比例不断上升。在中央委员会中,当选的女委员和女后补委员的人数逐届上升,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与建国初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相比,女委员和女候补委员人数都增加了3倍,所占比例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张晓玲 1998);第二个特点是,同男性相比,女性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偏低,在高层次权利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少、担任正职的女性更少,大多妇女担任副职;第三,妇女的参政意识弱。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地位研究”课题的调查中发现,从妇女对当人民代表的态度、对单位、社区工作的关注及对政界人物的知晓程度看,明显低于男性。
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妇女在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妇女的自身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妇女参政成为妇女整体的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了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国前夕,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3]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中,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法律条文的制定,使宪法男女平等的精神成为国家生活的行为准则,为确立和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和女性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妇女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其主人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妇女正在政治平等的坦途中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书目:
1、《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
吴燕
中国人民出版社
2、《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
叶忠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中国妇女发展报告 NO.1(“95+10)》
张金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国家统计局
1998——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5、《中国大陆女性政治地位研究》
陈筱颖
中山大学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