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赵大伟
(三峡大学建筑设计院舟山分院)摘 要:本文从建筑设计问题着手,对其发展对策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下结论可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问题分析 前言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而且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我国建筑设计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 题,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缺少现代化的理念,仍以传统理念来指导,结果 建筑纵然有美丽的外表,但其模式、结构、布局很难满足使用要求。我国 建筑设计缺乏弹性,忽视了其可持续发展。缺乏生态设计的理念,不符合 建筑业倡导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主旋律。因此,有必要 对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出解决 对策,提高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1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 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 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 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 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 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 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1.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 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 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 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 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 型例证。
1.3设计方案影响
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
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 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 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2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设计缺乏现代化的理念
建筑设计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然而主要的内容 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的理念,合 理设计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 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 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建筑环境等 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设计不需要采用现代化理念,认为现代 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合理应用,因此很多人都会扼杀最新的现代化 理念,这样一来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建筑,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建筑 设计的表面,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建筑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 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他们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 就业主。
(2)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 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 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 陷。
(3)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 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 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3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策
3.1建筑设计坚持现代化理念
“以人为本 现代化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 计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建筑设计上,不但 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 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 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 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 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 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 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 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
3.3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 与阔叶树种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
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 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 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 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 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 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4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配置原则
(1)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
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 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 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 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生态优先的原则,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 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 最大的生态效益。
(4)文化原则,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 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 市园林中得到体现。4.2 自然传统的配置方法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 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 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并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 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 创造社会效益。·__
第二篇:目前招投标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招投标存在问题及分析
招投标是市场经济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组织的交易方式,是市场经济下买卖双方公平交易的一个平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国际惯例。我国自建立招投标体制以来,由于各级建管部门严格监管,各招投标部门认真操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给中国建筑工程迎来了春天。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在招投标方面存在“领导意定、专家通过”,“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名义公平、明标暗定”,“肥水自用,封闭操作 ”“程序合法、手续齐全”等五大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加以解决。
领导意定、专家通过
当前招投标活动,国家各部委、省、市、县的项目,按行政隶属分别由各部委、省、市、县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监督,而各地、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彼此没有联系,各行其是。在管内首长指示下,为解决“管内企业的安定问题及外来企业的关系问题”,以首长意志为标准进行招投标活动,公开只是名义,内定才是目的,造成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基本做法是:在网上公开发布招投标信息,欢迎有兴趣的单位前来报名。通常情况下,不是领导打招呼的单位,是不会有人来报名的,就是报了也是白报,标书做的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白花钱去买标书。还有的是由要中标的单位找两家陪标单位来投标,名义上是三家投标,实际上已内定,这次你替我陪了一个标,下一次我替你再陪一个标。评标专家只是过一下手续,专家要不听话,下次就不抽你当专家了,你的评标费就没有了。事实上,从近年来已经揭露出来的经济领域的大案要案来看,相当一部分的案件是与招投标有关。“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2001年,监察部和建设部对28个省(区、市)建筑市场的执法监察结果显示:受检项目中有1.7万个项目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腐败问题十分严重,涉及金额高达7000多亿元。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按现行的职责分工,对于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违法活动的监督执法,分别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受理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也就是说,工业、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分别由经贸、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业主管部门同下属企业、有形市场和具体的招标管理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于实施有效监督。在目前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条件下,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的招投标活动进行管理,又对具体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有的甚至还是招投标活动的具体实施人,没有形成监督机制。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种体制孕育了各种招投标腐败。据了解,《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项目法人、行政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都应彼此独立。目前,不少地方评标委员会由在行政隶属关系下的专家组成,不少人是“几块牌子的同一上级部门的领导,最终谁中标还是领导说了算。这种政企不分,集管理、服务、代理于一身的情况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目前各地开办的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项目交易中心,不少由当地建设部门组建和领导,有的建委招标办主任兼市场办主任,与市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质上变成了建设部门的派出机构。
名义公平、明标暗定
在招标中,为了内定中标者,有的公开弄虚作假、随意更改招标书和打时间差。有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为了使一家公司中标,自定规则,甚至多次修改规则,开标日期竟被推迟了几十天,最终使该企业中标。为了防止业主在投标截止后至开标前出现违规行为,《招标投标法》专门规定: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除了故意拖延开标日期外,有的项目招标委员会还会故意缩短投标人编制标书的时间。为了给投标人足够的编制投标文件的时间,《招标投标法》一般规定“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20日”。而某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工程规定的招标时间只有10天,飞行区场道工程招标只有14天。这也是为了给内定投标者扫除障碍。
肥水自用,封闭操作
《招标投标法》在实施中,遇到的一大阻力来自地方保护主义。某省对外省投标企业收取的管理费是本地企业的16倍。某省明确规定:只有省内企业满足
不了招标要求时,才允许省外企业参加投标。某市文件规定:只有在当地注册的企业才有资格投标,而该市近两年已停止办理外地企业注册登记手续。一些地区或部门为确保本地、本系统建筑企业中标,还采取歧视性资质审查、限制信息发布地点和范围、制定不公平的评标标准和方法等措施,排斥外地或外系统的投标人。例如,缩短投标时间,让省外投标者来不及编制投标文件;设小标段,使外省投标者感到不值得;通过各个环节的审批加以限制;评标加入多项省内外不同的评分标准;有的不惜在招投标之外与外地投标人私下签订强制性条款,要求投标人在中标之后要把其中多少标额分包给本地企业,甚至要求外地投标人与本地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组成联合体,联合投标,如果投标人不同意或不愿意,就想办法让其不能中标等等。在保护主义“保护”下,损失的只能是国家财产,收益则是那些胆大妄为的贪官们。据某省建设部门抽查的693个项目中,不合格的竟占56%;东部一个省份人大常委会派出检查组,对全省贯彻实施建筑法及相关的招标投标和工程质量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有违法违规、腐败行为竟有5000多项;东部某市一个违规招投标项目就查处了包括建设局、土管局、质监站等部门30名“实权”人物收受贿赂案件。
程序合法、手续齐全
评标是招标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招投标办法得以在全球市场化经济中成为一种基本规则,首要的前提是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平、科学先进、可操作性强的评标办法。而我国的评标办法因为评标人员素质低,没有一只优秀的招投标职业化队伍,制约了评标的“公正性”。据了解,目前评标不规范的表现主要有:评标专家库按行业、按地区而不是按专业建立,专家面太窄,人数太少,相互容易“勾兑”串通,腐败的机率高;评标委员会没有依法“独立”,不少地方只选那些听招呼的人当评委,以便暗中控制;评标、定标办法不是在投标截止前确定,而是在投标书送达后确定,且缺乏操作性强的评标、定标细则,导致评标、定标缺乏客观标准,随意性大,感情因素、行政色彩浓;评标人员素质低,不能公正评标、科学评标。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
中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外国的商品、服务、技术、投资进入中国的数量将逐渐增多,外商参与中国招投标活动将逐渐增多。国外的工程项目,中国的公司要去投标;国外的设备采购、原材料采购,中国的公司也要去投标等等。这就要求中国的招投标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而同时,以上所说招投标中的5大问题,在全国都带有普遍性,困扰着我国招投标业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非常迫切。应尽快建立一只优秀的招投标职业化队伍,培育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招投标行业。首先,国务院各部委、省建设工程应统一由建设部管理,在全国建立全国统一独立的招投标体系,该体系独立操作,受建设部领导。对招标执业者要实行任职资格制度,持证上岗。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逐步跟国际接轨,已推行了任职资格制度,效果很好。而招标中介机构肩负着特殊的经济使命,不仅要求执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因此,在这个行业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实行准入制非常必要。其次,实行招标执业禁入制度。既然有准入,就有禁入。凡在招投标工作中违纪违规、以权谋私、泄漏标底、里应外合者,不仅要取消招投标中介机构的资质和执业者的准入资格,而且还要对情节严重者移交执纪执法机关严肃处理
第三篇: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相关问题分析(定稿)
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对英语教学也渐渐的重视起来。但由于我国开展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且相应的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在目前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下边,本文将对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做简短的分析。
【关键字】小学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措施 分析
一、客观因素分析
1.英语课程
(1)英语课程分配不均。在许多小学一周英语课最多安排4到5 节,这样的课程编排根本不能满足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的要求,且受学生学习水平和其他主要学科的制约,学生在课下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英语做练习,老师只能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带着学生对之前学的英语知识做回顾,这样不仅占用了教学的时间,同样也导致了预定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2)课程分配不均的解决措施。学校在对英语课程的安排上,要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且每一星期课程编排要尽量均匀,从而保证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2.学习英语的环境
(1)缺乏语言环境。在英语教学结束后,往往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对其之前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运用和训练,这样长此以往只能削弱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终,只会导致英语教学陷入困境。
(2)缺乏语言环境的解决措施。首先是学校方面,可以安排一些例如英语角、英语演讲大赛之类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浓郁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然后是家长方面,老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学校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比如当孩子回家后鼓励他用英语讲故事或是让他学习一些英文儿歌等。总之,利用老师、学校、家庭等三个方面为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3.教辅材料
(1)缺乏教辅材料。在许多小学的英语教学课堂上,使用的一般是学校选定教材,而相应的教辅材料则使用的较少。教辅材料可以协助学生理解上课时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并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强化学生的记忆。然而缺少教辅材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理解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老师的英语教学难以深入。
(2)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的解决措施。学校可以向教育局申请拨款,专门用于教辅资料的购买上。或者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家长教辅材料的作用,希望家长可以拿出一笔资金来用于给孩子添置教辅材上。
二、主观因素――老师的教学素质问题
1.英语语音
(1)语音和音调不标准。语音应该是小学启蒙阶段的首要任务。但是,现在许多的英语老师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无法模仿到正确的语音和语调,等到上初中以后再纠正发音会比较的困难。
(2)解决措施。在学校方面,要找来专业的人员对英语老师的发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的培训;在老师方面,老师可以专门找来一些听力材料,在每次上课之前听一听纠正一下自己的发音。老师们可以在每个星期召开一个小型会议,交流自己学习发音的心得。
2.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有的老师缺乏自信,课堂教学呆板,课上的教学活动较少,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解决措施。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多添加一些活动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一些英语知识。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幽默,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理解、体验、感悟。
三、合作交流上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1.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英语课的课堂上(尤其是三年级以上的英语课堂),老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差,学生依赖心较强参与任务的热情度不高,有时候经常会出现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人应答的冷场现象,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任务型教学流于形式。
2.老师与家长缺乏沟通。虽然现在家长对孩子英语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时代因素的限制部分家长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就把教育孩子英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的身上,甚至片面的认为只要老师教育好就够了自己是不需要参与的。这样错误的观念造成家长很少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问题。
3.解决措施。老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孩子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老师在家长会上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告诉家长现阶段英语教学中老师与家长相处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是老师与家长交流英语教育的经验,让家长学习一些英语家庭教育的小技巧。总之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老师一起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结语: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英语教育者可以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项莉,洪磊.新课标农村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2]高洁.以游戏精神观照儿童教育:从意蕴到行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第四篇:我国物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不平衡,重复运输、浪费严重。
货运车辆、搬运设备、仓储设备等物流装备落后,运作效率低。物流设施简陋和管理水平落后,引发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便利程度差等问题。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货物运输过程中往往出现多次中转、分拆倒装,增加了无效运输。“重线路、轻节点”,相应的物流节点建设相对滞后,线路和节点、节点与节点间缺乏统筹协调,网络作用发挥不够。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附加值低,费用高,局限于“物品流通”。
先进的物流管理和技术应用不广泛,创新能力不强。物流业增值服务少、物流业务附加价值低,仍处于低水平、粗放的阶段。企业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使得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增加。把物品从此处运往彼处似乎就是物流的全部
三、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一方面相关标准仍需完善,在设施和设备、信息化等标准化方面比较低。另一方面体制性障碍和市场化发育不足使得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各种标准难以推广,应用正确率低。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
四、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粗放经营、难以规范化。
物流市场的“多、小、散、弱”。长期以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使货运市场呈现货源封闭状态,很多新设备、新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五、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
六、能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缺乏。
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缺少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
七、物流市场无序竞争,行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方面对大多数承运人而言,这些年来持续在价格上的低端恶性竞争使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步步被挤压,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对于托运人而言,时不时就发生的“货运蒸发”、“卷款走人”等现象使货主谈之色变。
八、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联动不足。
虽然随着物流理念在我国的逐步深入,许多制造企业分离外包了物流业务,然而迄今,仍有许多行业和企业还在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运行,外包也仅仅是停留在仓储和运输等部分业务。
九、关键领域物流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一些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冷链物流中,服务网络和信息化系统不够健全,食品在途时间长。
第五篇: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2012级法律硕士(法学)学号:2012021501姓名:吕晓敏
一、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一)银行业监管的概念。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广义的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三部银行法已于2004年2月1 日起施行,意味着构建我国银行业法律体系的三部基本大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金融法规和金融规章涉及了银行监管法制问题,如《借款合同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通则》、《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1.我国的金融法律目前有15部,金融法规约有40多部,中央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约有1000多件。仅从数据上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法规似乎稍显冗繁,但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甚至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就不是很明确,也因此使得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太一致,同时由于风险分类标准的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的标准把握度就不是很高。
2.监管法律的整个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尚不健全,基本上处于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的状况。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税务、财政、监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者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监管和缺乏监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也造成不少监管漏洞,银行能够借助宽松的监管环境或利用不同类型的机构的监管差异来获取利益,即为银行提供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如有些金融机构违规超范围开展某些金融业务,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缺少协调机制,致使对一些违规行为处于想管而不能管或 管不了的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管措施无法落到实处,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导致金融秩序混乱。
3.银行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尚有差距。银行监管法制与 WTO 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一是在跨境服务和新金融服务方面,现有的法制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居民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性规定;二是在非歧视措施方面,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直接进入或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均有限制性的要求,也面临协调一致的问题;三是在国民待遇方面,从监管法制设置方面来看,现有法制对内、外资金融机构作了严格的区分,从国民待遇限制标准来看,现有的法制对国民待遇限制具有很强的行政性、不确定性。
(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差,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银行监管透明度差。
1.监管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履行监管职责,不受政治层面和被监管机构的影响和干扰,表现在监督独立性上,我国虽然在法律法规上明确了如许可证的发放和吊销、强制性制裁和干预等权力,但现实中存在政治干预和行业俘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独立性;还有就是机构独立性,所谓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分离出来的状态。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直接向国务院报告;采用集体决策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2.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国家先后成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加强对各自领域的业务的监督,从目前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三部之间的工作协调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不知将业务的协调,从而更好的发展金融市场;从问责制的第二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人员问责制度,《银监法》中对监管人员的职责及处罚办法做出了规定。但是,实施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需要一整套制度和措施的支持。
3.银监会成立后,在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外部条件的不充分制约了透明度建设步伐,主要表现在:监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不足。目前银行业还没有实行国际通行会计标准,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影响了监管信息的准确性;缺乏高速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以及有效地机制来保证银行能够自觉根据监管当局公布的信息调整经营行为;广大社会公众和金融消费者的监管信息、金融信息获知意识不足。
(三)监管理念更新滞后,监管内容不够全面,监管方法有待改进。
1.我国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使银行业监管始终抹不掉政府行为的影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快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步伐,但由于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理论研究滞后,监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监管政策缺乏前瞻性。银行业监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念中简单的行政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稽核问题。它是一种包含金融学、管理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很难感悟监管政策的潜在效应和我们应该遵循的监管政策取向。事实上,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风险的特殊性,相对银行内部人而言,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风险问题。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外部监督管理作用是有限的。银行业监管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监管行为,但在强制的背后,却更多地隐含着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强制监管只有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充分激励银行机构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强制的监管政策和行为变成银行机构的一种主动意愿,才能使监管发生效力。
2.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内容主要是银行经营合规性的审批,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风险性监管则相对较弱, 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则接近空白,监管内容显得极为狭窄,在现行的监管中, 还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等问题,在市场准入的监管中, 又过于注重对数量上的控制, 而忽略设立严格的标准与程序, 审批条件或宽或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都给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了隐患。
3.现场监管是指在贷款的时候现场检查你的经营状况,项目情况等,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现场检查往往都是运动式的检查,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来,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非现场监管则是后期监管贷款资金的流向,检查是否按照贷款合同中约定的那样使用,是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另一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首先,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设计又欠合理,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这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甚至于部分数据指标的计算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其次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这都难以起到早
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四)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不论是非现场监管分析、现场检查、日常监管审批,还是监管政策把握,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监管理念的更新,不是务虚的口号,是基本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实践监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只有监管人员熟练掌握了银行具体业务操作和风险点,甚至要精于被监管对象,才能检查出问题的症结,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只重视日常行政监管,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风险的防范控制,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业务的监管人员来实现。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