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金融改革深入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中国银行业的新军—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克服自身所面临的各项困境,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结束,金融业面临全面开放的客观现实,外资银行已把目光聚焦在农村金融领域,面对这种形势,找出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这是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源于原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级法人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自2001年11月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伊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说,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暴露了不少值得注意和应当解决的问题。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突出地显示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人才储备不足和产品创新水平差等问题。面对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结束的局面,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产权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治理存在先天不足。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农村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为平衡原股东利益,很多社员股东身份臵换为农商行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二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董事长‚一把手‛色彩浓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董事会中尽管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但形式重于实际,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三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
(二)市场定位出现偏离,业务特色尚不突出,银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自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往往被限制在所在城市。近几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一家银行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该城市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现在,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农村商业银行分道扬镳的原因。
(三)经营机制超前,内控管理落后,风险控制与商业银行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观念存在偏差。一些人总认为内控机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而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内控机制滞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一定成绩,制度是健全了,但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执行制度不力。有些制度建立了,但没有检查和评价;有些制度的建立原本就是流于形式,是为应付部门检查而制定。四是权力制约失衡。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十分明确,三会制度各司其职,但有的行由于人员职责配备不到位,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欺上瞒下等违规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五是稽核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权力不界定,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人员素质较低,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门的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大都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有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并没有因为银行改制,思想和牌子一样改变,从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构成来看,继承了原信用社的大部分人,而原信用社内部人衍生现象严重,属‚子承父业‛、依靠关系进入原信用社的占了绝大部分,一些人甚至只有中学文化,而通过正规考试取得学历的实属凤毛麟角。虽然近些年,经过培训、自学、脱产和大量招聘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员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含金量‛明显不足。一些单位的领导者思想僵化,用人观念陈旧,甚至是有失公允,导致人才闲臵、人才搁浅现象严重。一些员工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差,小农意识浓,利欲观念重,潜在的道德风险大,直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内部管理混乱,内控措施不力,执行力不足,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五)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业务品种和盈利来源单一,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开发能力目前还十分滞后,目前还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财业务,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中间业务一块发展发展更是滞后,主要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没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与同业相比,产品层次低的现象较明显,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状况较突出。我国对银行监管统计口径,将中间业务分为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类业务、代理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咨询顾问类和其它业务九大类。据权威资料统计,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占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种类是支付结算类、代理类和银行卡业务,总计笔数占比99.4%,总计金额占比98.8%。这些业务都属于赢利性很低的业务,而其它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五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总计占比不到2%,金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结算类、代理类和信用卡类业务上,其它业务品种几乎空白。业务品种的知识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
三、对策和建议
(一)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系,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
(二)找准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守住农村阵地的基础上,或可实现跨区经营,在其他城市设立网点;或可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引进有些先进银行的投资,像江苏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引进交通银行一样。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全面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各项制度的整合力度。针对有些制度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需要这一现实,各行应组织专班人员,加快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整合。要将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控制性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一整套符合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审计稽核管理,高度关注风险隐患点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各行的审计稽核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变过去的被动审计为主动检查,搞好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监督和再监督。三是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大力提高执行力,要‚严‛字当头,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全系统内树立‚有法必循、违法必究、当罚必罚、当惩必惩‛的严肃风气,做到惩前毖后,警钟常鸣。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一是继续完善干部聘任机制,全面推行考试考核、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人才。避免暗箱操作,增加用人选人的透明度,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紧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实施技能与工资挂钩,经过严格考核后发给技能级别证书。通过技能考核,促进大家学习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尤其对引进的大学生,不能简单地一‚招‛了事,要通过再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作贡献。同时,可建立与有关高校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输送单位的业务骨干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金融院校进行深造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
(五)加大创新力度,扩展业务品种,积极开展中间业务。要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经营利润的增长点,中间业务收入是新货币政策时期银行收益的重点来源,对商业银行衡量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程度。创新治理体制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涉及范围广、跨度大,治理较为复杂,尤其是发展初期需要拿出专门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组织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与协调,加快对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要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个单位、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力争使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重点考核,并把中间业务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作为考核重点,引入奖惩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和参与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再一次进入自我发展的阶段,但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的状态,本文分析了当前信用社财务管理现状及现状难以改变的原因:产权不清、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不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认为完善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完善管理职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亏损面大。究其原因,除了金融体制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之外,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之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并未有效建立起来,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把财务管理职能简单化,忽视整体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受上级制约,忽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独立性。主要不足表现如下:
1.财务管理权力严重分散,责、权、利不统一。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财产和主体资格,开展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由上级授权。财务工作者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产生了贷款“非农化”倾向和“寻租”行为,信用社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理财难度增加,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财务管理职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不能围绕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理财环节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2.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贷款、资本结构、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衡量。目前,广东省农金监管部门下达的五项考核指标,在全国已经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对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经营状况,尤其是对费用支出的指标考核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够科学。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削弱了对信用社的监管,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3.预算缺乏依据和约束。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在确定预算最佳投资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可以遵循的财务制度。很多地方没有考虑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联社当年信贷计划、上年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往年收支规律以及影响本年收支因素,开展的预算也并未完全依据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程序展开,在确定预算时,忽视所得税、折旧方法、资本存量,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从而导致资金流失或经费不足,使信用社经营缺乏弹性,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4.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薄弱,无法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会人员许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约,难以坚持原则,财会工作真实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规范,白条抵库、入账现象严重;有的科目不当,印记不全,使财会账账不相符、账证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情况严重;选用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信用社分部报表不完善,财务报告不规范,目前所披露业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损益表,信息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缺乏相关性,不能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
二、原因分析
1.产权模糊。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历年积累的产权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国家银行支持,还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其产权关系十分模糊,难以量化。而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让权,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方便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所有者从来没有行使过所有者权力,造成了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财务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服务主体。
2.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何广文,1999)。根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理论,信用社主任和财务人员是代理者,由于契约的不完备和制度规范的缺失,委托者与代理者存在利益偏差,在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监管者多方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代理人为了追求地位、权力、个人收入,很少或者无权考虑委托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认真履行委托代理契约,出现了大量“败德”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三个目标之一:提高财务持续性,缺乏必要的制度基础,很难实现。
3.理财者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本质因素。根据典型调查,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足1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不到10%.一方面,信用社联社、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者主要是县乡行政任命的主任和财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现代财务理论变化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应对变幻的理财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裙带关系和关系网,使有些真才实学,坚持原则,上进心强的财务人员得不到重用,从而纷纷外流,而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弹性机制,难以录用,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得不到更新,理财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大量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信用社改革亦受制约,其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4.潜亏因素多,资信度低,理财环境差。农村信用社存在许多潜在的因素制约其经营发展。资料表明,根据组织的对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调查,从参与问卷调查的28位信用社主任反馈的情况看,认为导致信用社亏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①政策性业务,②自身经营水平低,应收账款多,③地方干预太多,④农行历史转嫁的不良贷款多,⑤农村基金会的并入。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其中很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降低了信用社在农产中的资信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资产保值增值的机会,加大了理财难度。
三、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变幻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用社日常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改变原来财权分散、控制薄弱的财务管理现状。结合法人治理结构“控制、激励、监督”机制和国内外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以联社为一级法人,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组织规范、职能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区别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所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受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参照江苏模式,取消乡镇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成立省信用社联社,在地市级设立办事处。
在明确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基础上,应在联社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在联社设立财务部,作为本系统日常财务管理的垂直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其职能一方面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信用社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规范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并负责其有效实施,同时借助现代网络化管理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实现核算层次逐步上移;另一方面,制定财务人员内部委派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录用与再教育制度,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作用,监督各项财务制度、措施的落实,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性定量考核,明确责任。通过确立以联社财务部为指导控制中心,信用社负责筹集、支用、分配的职责明晰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有助于规范信用社的财务行为。
(二)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有利于经营成果的顺利实现,信用社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
1.财务报告。信用社应立足于解决历史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根据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财务政策和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完整准确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借用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完善信用社的分部报告。通过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经营管理者能够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获得充分的现时和将来的财务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2.资产管理。据统计,2001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7263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2%,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应积极走入市场,将资金盘活,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广泛发展的小额贷款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应依据这种思路,积极探寻资产增值的新渠道。针对体制和经营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应加快剥离:一方面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可以采取清收、拍卖、置换、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3.内部控制。要改变体制劣势,由财务部门建立内控机构,制定内部财务制度:①确保营运资金拔付准确及时,防止联社财务人员与信用社财务人员相互串通,做假账挪用资金,②费用的审批、复核是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也是事前、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财务人员应及时掌握费用的使用情况,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③建立固定资产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验收、登记、保管、调配、维修、报废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④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准确,严格开支范围,不得漏计少提,各项费用必须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
4.监督与考核。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是建立评价核心指标以实现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的业绩考核机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兼顾信用社长期发展的要求,既要突出业绩指标,又要将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评的不完整和不客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统一行业考核标准,促进考评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进信用社的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8-11.〔2〕张万志,吴跃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2(3):25-28.〔3〕彭达胜,陈敏等。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9):26-27.〔4〕杨会朴。关于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30-32.〔5〕农村信用社改革系列报道之一〔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5.09会计本 岳阳
第三篇:农村养鸡专业户目前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养鸡专业户目前存在问题及对策
(许昌市种禽场 路喜见461000)
作为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养鸡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规模逐渐扩大,但养鸡业的发展目前还是很不平稳,出现时快时慢的情况,作为从事养鸡业十多年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养鸡专业户的走访和自己的经验,发现目前养鸡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对养鸡业的看法。
本人从养鸡场的建设、规模、管理、疫病防治技术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 养鸡场的建设
许多专业户在建养鸡场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点: 1 选址不当。许多农户在选址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选址离别的养鸡场过近(不利于防疫)或离村庄住户很近(环境卫生的原因容易引起邻里纠纷)。有的专业村甚至户户相连,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疾病不断、防疫难搞,接下来就是成本高、利润低,无竞争优势,用不了三、五年,专业村变成了绝业村,仅以我们许昌为例,1998年以前的专业村现在不是全军覆没,就是由原来的几十户变成现在的几户,专业户转行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字:赔钱。所以,在建设养鸡场时最好远离别的专业户或村庄,最好相距500米以上。并且选择地势稍高的地方,以利排水。鸡舍建设过于简单。许多养鸡户为了省钱,用石棉瓦搭顶、鸡舍墙也垒成简易的。造成的后果是保温性能不好,隔热性能差,尤其北方,冬冷夏热,鸡的产蛋性能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尤其气候变化大的春秋两季,容易诱发疾病,增加用药,提高成本,后果可想而知。笔者建议建议专业户在建养鸡场时,最好参照有关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员,在保证隔热和保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鸡舍的建设。鸡舍道路不硬化、空地少绿化。许多专业户对鸡舍的道路不硬化,有的甚至是土路,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尘土飞扬,而鸡的许多传染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尤其再在鸡场内存放有干燥的鸡粪,尘土中的病原微生物更多,更容易诱发鸡的传染病。所以笔者建议在建设鸡场时,最好对道路进行硬化,鸡舍中的空地种植一些低矮的城市绿化用树木或草皮,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机会,可谓一举两得。鸡场没有鸡粪处理设施或鸡粪再生利用的设施。许多专业户在建设鸡场时,基本不考虑鸡粪怎样储存或处理,等到鸡场有鸡粪时,堆于闲置的地方,一遇下雨,粪水横流,对鸡场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不利于环境卫生的保护。笔者建议专业户在建设鸡场时最好根据鸡场规模,配套沼气设备,这样既可对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又可利用鸡粪做农田或鸡场内绿化植物的肥料,减少了农田和经济作物的投资,还利用了干净卫生的沼气能源,一举三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鸡场不设消毒池。专业户的鸡场十有八九都没有消毒池,更有甚者养鸡舍离住房很近,再加上有的专业户是村干部,家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毫无疑问的增大了疾病传染的机会。笔者建议在鸡舍门口或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同时灌入消毒药水,这样既可杜绝闲人出入,又起到对出入人员的消毒,对预防疾病利莫大焉。鸡舍之间距离太近。这个问题容易发生在鸡场面积较小,土地较紧张的鸡场,有的鸡舍之间距离少于5米,笔者见到的距离最近的鸡舍,两者之间距离不超过两米,这样的鸡场生产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疾病预防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利润效益自不必说,笔者在此建议鸡舍之间距离最好20米,即使土地紧张,也最好10米以上,这样对鸡舍的隔离和卫生防疫都有好处。二 养鸡场的规模 养鸡是规模效益,这话是建立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上的,缺乏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大规模饲养,最终的结果规模越大,赔钱越多,最终走向破产,退出市场。许多国营和大型养鸡场没几年销声匿迹的原因也大抵如此,目前养鸡专业户很多缺乏缺乏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再加上市场的原因,养鸡户在赔赔赚赚的怪圈中挣扎,再加上近几年养殖规模的总体扩大,以后养鸡行情的变化会更快,建议专业户在扩大规模的时候要慎重,但即使如此,也建议准备加入养鸡行业的专业户们也不要建设规模小于3000只以下规模的鸡场,因为随着农民工工资的提高,3000只以下的鸡场的正常效益还不如去外出务工合算,更别说承担的风险了。
三 专业户养鸡的管理
作为养鸡专业户的管理,一般是日常管理,就是提供鸡必须的环境条件和日常的记录,本人在此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风和保温
通风和保温是养鸡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一对矛盾的问题,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通风和保温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养户在通风时应根据外界环境掌握以下要点,在气温低于20度时预防风直接吹到鸡的身上:在保证正常舍温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通风:鸡舍空气混浊时要加强通风,但温度不能太低于鸡正常要求的温度。笔者在去养殖户诊断疾病时发现全群发病的原因除传染病的原因外,空气混浊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空气混浊的鸡舍,其单位体积和质量中大肠杆菌和其他病菌含量较高,有的高达100万个/克,容易引起鼻炎、气管炎和气囊炎,如合并感染传染病菌,会更难治疗。散发的疾病与穿堂风和贼风有很大关系,这主要是冷风直接吹到鸡的身上(鸡的正常体温是40.5—42度),引起鸡的生理机能障碍,从而引发疾病,凡是冷热空气交替的几天或气温变化变化较大,大风降温的天气,最容易引发散发或群发的疾病。一般的原因都是养户忘堵通风洞和忘关窗户。所以建议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换气应选择在气温稍高的中午,并且在气温下降时及时关闭换气的窗户,尤其气温陡降的天气,更应关好通风换气的窗户。
消毒
消毒是鸡场管理的生命,因为大密度的饲养,鸡舍空气质量不佳是必然的,绝对比不上外界环境的空气质量,尤其是空气中的病源微生物,含量肯定比外界高,气温低的冬季更甚。怎样降低鸡舍中的病原微生物,最简单和省钱、省力的办法就是消毒,消毒要多选择几种消毒药,选择合适的浓度,或者用一种消毒药浓度缓慢加大,这样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因为用一种消毒药或同一浓度,时间长了病菌会产生耐药性,降低消毒的效果。但许多养鸡专业户对消毒不重视,有的甚至一个月或几个月不消毒,有病就找兽医用药,结果是用药增加,成本提高,养鸡效益下滑,岂不知预防同样的疾病,消毒用药的成本不足用药成本的1/10,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养鸡专业户要重视消毒,在每栋鸡舍门前设立小的消毒池或消毒垫,并对鸡舍每周带鸡消毒一次,有疾病时应每周消毒两次,最大限度的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卫生清洁的水源
建议专业户保护好鸡场的水源,防止雨水或污水倒灌,污染水源,诱发疾病,并且水井要一年清洗一次,并且水井要离鸡粪堆放或鸡场化粪池处尽可能的远。有的养鸡户水井离鸡粪堆放处很近,造成水井污染,进而诱发疾病,用药效果差或无效,其原因多由于饮水中的大肠杆菌超标所致,有的水井由于用水少,水井中的水循环不足,出现水质变差,厌氧菌增多,也会诱发疾病。在此提醒养鸡专业户重视鸡的饮水卫生问题,有条件的对饮水做消毒处理。养鸡场育雏前鸡舍的清理消毒。
许多专业户在育雏前对育雏室清理消毒不彻底,有的甚至只做简单的清扫,或是简单清扫后再熏蒸消毒,这对雏鸡的饲养是有害的,因为简单的清扫,鸡舍内的病毒或细菌会因为清扫不净,而有的地方细菌或病毒浓度超标,即使熏蒸消毒,对浓度高的病毒或细菌,也会达不到预期的消毒效果。造成的后果是雏鸡易感染疾病,有的甚至影响鸡的产蛋性能,在此建议对育雏舍清理干净,然后再严格消毒。作好养鸡日常记录
养鸡场的日常记录包括耗料量、饮水量、光照、生产性能、环境情况等,详细的记录能为早期发现疾病提供帮助,尤其饮水量和耗料量,是鸡日常记录中两个最基本的指标,如鸡的采食量明显减少,那么说明鸡已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应该马上找出原因、诊断疾病和治疗,如等鸡死亡才用药治疗,损失会大的多。但是,许多养鸡户基本没有日常记录,即使有,记的也很简单,我见过最好的记录也不过是记录了耗料和产蛋记录。所以建议专业户做好日常记录。
专业户在光照控制、防疫操作、饲料喂送、人工授精等方面做的都比较好,在此不再多做赘述。
四 疫病防治技术
疫病防治技术也是养鸡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于鸡的疫病的增多,所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养鸡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而疫病诊断重要的依据就是化验,但是,作为一般的专业户,无能力建化验室,而作为畜牧主管部门,建成化验室后如采取经营收费会由于价格高而客户少而赔钱,如降低价格、赔钱更多,这是许多畜牧主管部门所不愿意做的,所以目前专业户在疫病诊断方面存在困难,而目前禽病诊断既靠理论技术、也靠实践经验,但是有这两方面能力的人又很少,所以建议专业户在养鸡过程中,要在种鸡场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做好防疫工作,严格按照防疫操作规程免疫,避免疫病的发生。
农村专业户在疫病防治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1 疫苗使用混乱。其主要表现为同一鸡场预防同一时期同一疾病使用多家疫苗生产厂家的疫苗,而不同厂家的疫苗由于制作工艺、毒株采集的不同,预防效果由于毒株的同源性不一样,因而也不一样,而同一鸡场由于使用不同厂家的活苗,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散毒,使场中的毒株更多,防疫更复杂化,如果疫苗毒株与本场毒株不一样,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免疫失败,损失惨重。所以建议同一鸡场或相临的鸡场,在同一时期、防疫同种疾病时,尽量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疫苗。滥用抗生素。由于没有化验设备,许多专业户甚至兽医都是凭经验用药,发现鸡有病,不管是病毒病或是细菌病,不管是否对症,都马上投药治疗;更有甚者,有的兽医人员为了多卖药,也给养殖户多开药,目的是取得最大效益;有的对疾病的发展预测不到,开始用少量的、浓度低的药物,名义为养户省钱,岂不知治不了鸡病,错过治疗时机,再治疗要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建议养户要到正规的兽医店去给鸡看病,另外建议加强乡级兽医站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对农户进行免费培训,为农户服好务,为专业户的养殖保驾护航。
第四篇:目前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全部基础,是党在农村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发挥着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所不能替代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带领群众的作用,它直接与群众生活、工作、学习、战斗在一起,群众的愿望、要求、情绪、意见等,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最了解,党的各项任务要依靠农村党支部去发动和组织群众来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农村支部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使一些党支部的工作无法进行,有些党支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想通过调查提几点建议:
调查后存在的问题有:
1、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自我意识膨胀;
2、党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观念陈旧,发挥作用不够。
3、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
4、党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5、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适应目前新形势的要求。
一、现就出现的这些问题分析如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的建立和推行,一方面适应了农业生产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自我意识膨胀
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和农村党员的商品意识、自我意识大为增强,外出经商、打工成为时尚,这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据调查有30%的党员经常在外打工,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有所滋长,出现了对党的前途信心不足,党性观念淡化的离心倾向。出现了“包产到了户,不要党支部”的错误认识。
(二)党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观念陈旧,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中绝大多数为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展的党员,观念陈旧,年龄趋于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据调查东街党支部村党
员68%是老年人,年轻人数只占到党员的10%,而且50%的党员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没有担任村干部,除了种自己的责任田,为家庭搞一些副业收入外,不知如何发挥党员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们受“以粮为纲”农业生产方针影响较深,多数只会种田干农活,不会搞别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只知道种好自己的几亩责任田,不饿肚子有饭吃,大都没有学到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经商等本领,黄土地捆住了他们的手脚,大山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意识,缺乏技术,无资金,怕冒风险,致富又没有门路,常为自个生活困扰,无力带领群众致富,发挥不了党员先锋作用。
(三)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党员队伍比例偏小,支部班子后继乏人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多数干部不是忙于自己家里的责任田,就是忙于做生意,搞劳务,很少与群众接触。不少地方的农村党支部长期不开展活动,有的比较偏辟的地方的支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不研究组织发展工作,甚至压抑年青农民特别是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入党,怕丢了自己的“位子”。加之群众看不到干部和党员的作用,觉得“各种各的责任田,管他党员不党员”,现在的招工、征兵什么的,又不讲政治条件,不入党照样当农民,还不被管束,还免得群众议论说闲话。特别是由于党内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群众有了看法,自然不愿向党组织靠扰。
(四)党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切身利益上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加之人多地少的特定条件,按人口平均承包土地的农家,每户有一个主体劳动力,一至二个辅助劳动力就可以干完全部的农活,而且农忙时间过后,劳动力大部分时间闲着。这些长年和季节性的剩余劳动力,受市场经济开放性和求利性原则的支配,出门务工经商做生意,形成了出外打工的庞大队伍。据调查八里的几个支部中,90%的男性公民经常在外打工。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对于这些流动党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已建立的制度,由于落实困难和落实不力,多数做了样子。党员外出不请假,不登记,回来不汇报在外期间不过组织生活,连党费也不能及时缴纳。长期脱离组织,成了“没娘的孩子”无人管,也够不着管,久而久之,就与党组织的关系疏远了,感情淡化了,享受不享受党员权利、尽不尽党员义务,对他们来说成为无所谓的事情,他们似乎仅仅是个名义党员而已,更不知如何发挥党员的作用。
(五)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但集体没有了统一经营的家业,使党支部失去了牵制党员的“笼头”。旧的方法不适应,新的办法又没在或难于奏效。面对新的情况,不知怎样开展工作,开会活动连人都叫不来,连“三会一课”和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也难以进行,似乎党务工作和党员活动成了令人生厌的事情。加之支部和村委会一样,多忙于应付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如“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还要搞烤烟生产”等行政事务。挨家挨户的“摇门栓子”要钱,搞计划生育罚款,抬家具、背粮食,与党员和群众在切身利益上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对立情绪,干部工作得不到群众甚至党员的理解和支持,辛辛苦苦工作,不仅个人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受影响,甚至连一年公有的一点工资报酬也难以兑现,还要受人气,落瞒怨,时常遭受不明事理群众的无理纠缠以至报复。因此使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后顾之忧,对工作搞应付差事,要么干脆放下担子不干,致使支部工作处于软弱焕散或瘫痪状态。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村党支部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
(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减轻群众负担,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全国不断涌现的先进村经验证明了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民才能有共同富裕的可靠依托,农村党支部才能有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共同富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其次,要从实际出发,选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按照三条途径,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先要清理财务,把集体的财物管好用好,使其增值,出现干部工资不向群众摊派。二是立足本地资源,培植主导产业,实现各种统筹款不向群众摊派。三是要学习先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选择好经营方式,搞好经营管理,实现群众从集体经济,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巩固农村党支部的地位,增强农
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二)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党支部后备力量建设
1、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搞好农村各项工作,仅靠党支部一班人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党员干部的力量,因此,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用“双学”内容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头脑,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其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科技知识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提高其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并能熟练掌握一至二门适用本地需要及实用技术。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学会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
2、精心选拔培养党支部后备队伍。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广开选人渠道,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不断优化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培养和选拔一大批跨世纪接班人。充分认识做好发展优秀中青年农民入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结合起来,努力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有一定致富能力的中青年农民培养成为党在农村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以“五个好”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
农村党支部的建设,从各地的成功经验看,重要的是抓好“五个好”建设。一是建设一个好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能够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四是完善一个好经营机制,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体现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工作有效运转,使农村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带领广大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五篇:目前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井楼油矿 王新伟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开采难度不断增大,油田企业面临严峻的产量和成本压力。如何不断完善和深化劳动竞赛内容,充分利用劳动竞赛这一组织形式,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凝心聚力,为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和各项经营目标而努力,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思考。本文就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目前劳动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厂组织开展的劳动竞赛主要有“比学赶帮超”、“五项劳动竞赛”以及围绕产量、成本、安全等生产经营指标开展的各种专项劳动竞赛。从历年开展劳动竞赛的效果来看,由于各参赛单位组织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参差不齐,总的来看在开展劳动竞赛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竞赛指标制定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单位在竞赛中设计的竞赛指标科学性不强,最典型的是在夺油上产劳动竞赛中下达的产量指标。竞赛目标是鼓励大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旗帜,但是部分单位在劳动竞赛中下达给参赛单位的指标定的太高,参赛者再努力也难以达到,不仅达不到竞赛的目的,而且也挫伤了参赛者的积极性;有的定的太低,参赛者不费力气便唾手可得,又失去了竞赛的意义。
2、劳动竞赛保障措施不具体,竞赛管理部门到基层指导督促少,造成劳动竞赛雷声大、雨点小,流于形式。
有些单位的竞赛方案从头到尾套话连篇,缺乏保障措施。往往是动员会上决心很大,动员会后一切照旧。由于制定的竞赛方案措施不具体,指导意义不强,参赛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竞赛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在竞赛过程中部分管理部门到基层指导督促较少,过多地依赖于报表对竞赛效果进行评判,造成劳动竞赛雷声大、雨点小,流于形式。
3、劳动竞赛考核不合理,考核不严格,影响参赛者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科学合理的考核是使劳动竞赛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但在竞赛中,有些单位将竞赛考核标准定得非常笼统,操作性不强,随意性很大;有些条款缺乏可比性,缺少合理、公平、公正性;有的竞赛组织者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对考核不认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竞赛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劳动竞赛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如何组织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竞赛的预定目标,笔者认为重点要把好以下三关:
1、要把好方案设计关
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方案设计是关键。组织劳动竞赛时首先要抓住生产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进行方案设计,在编制方案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竞赛的不同特点。油田企业开展的劳动竞赛与社会上其它行业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一般都是围绕经济产量和安全环保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第二,下达指标要尽可能做到准确。由于石油行业的特点,要做到100%的准确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准确地去预测各种影响因素。
第三,必须制定出周密可行的保障措施。井楼油矿今年三季度组织开展的“大干三季度”劳动竞赛,在制定方案时整个2000字的竞赛方案,保障措施就占了1000多字,也正是因为保障措施具体可行,开展劳动竞赛一个月就见到了明显效果。
2、要把好督查落实关
把好督查落实关首先要责任到人,一要强化执行力,二要靠制度来保障。井楼油矿在“大干三季度”劳动竞赛中,将劳动竞赛的各项保障措施明确到相关专业岗,地质组和生产组具体负责竞赛保障措施的落实和现场指导,矿工会重点做好督促工作,后勤队种按照方案要求做好服务工作,各采油队值班干部夜间双岗运行,油矿按旬考核竞赛指标,每旬一表彰,每月一总结,两个月以来,“大干三季度”劳动竞赛始终按照竞赛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3、要把好考核关
劳动竞赛要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这是开展好劳动竞赛的“源”,离开了这个“源”,劳动竞赛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开展劳动竞赛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是取胜的关键。把好考核关就是要求组织者正确运用考核这一工具将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劳动竞赛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劳动竞赛效益的最大化。井楼油矿在“大干三季度”劳动竞赛中,每旬对各队和全矿52个计量站产量目标和进罐率进行检查考核,对未完成任务的采油队扣罚300元,对完成任务的采油队按500元标准进行奖励,同时按照大中小三类计量站各评比出两个计量站按照200元、1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对月度优胜采油队和计量站进行表彰和经验交流,考核及时,考核到位,有利地调动了职工参与劳动竞赛的积极性。
总之,劳动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开展,要把好方案设计、督查落实、考核奖励三关,同时活动的开展还要以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为基础,不断的创新思路,更新观念,不断赋予竞赛活动新的内涵,让竞赛活动为我所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