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8: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一篇: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这样下去,学生将来是不能参与激烈竞争,挑起建设祖国重担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干死。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词句方面,让学和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收效较好。我将继续探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祖国的建设人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借助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各年级段都是有其基本要求的。让学生把握规律,明确阅读的常规目标,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有帮助。中年级任课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每篇课文均要在低年级“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能独立回答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能借助字典联系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注意读通课文,读出课文感情。在现行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则是以“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形式来渗透各篇课文的阅读要求的,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前要认真领会“导读”、“预习”、“思考、练习”里面的意思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明确课文学习目标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就会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二、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重点指导,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相应的阅读目标,而且还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已基本明确目标后,我就会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路程,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接着,我就根据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文,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正确地读(轻声读)。二是要学生流利地读。三是要梳理性地读。四是理解性的读。五是质疑性的读。六是有感情地读。在学生通过以上的读以后,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简述内容——划分段落——回答问题——质疑问难”的顺序汇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紧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点化;通过讨论,梳理和引申等,把握好知识,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这样下去,学生将来是不能参与激烈竞争,挑起建设祖国重担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干死。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词句方面,让学和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收效较好。我将继续探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祖国的建设人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老师们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的主体实践。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已不可行,阅读教学方法非改革不可!只有改革阅读教学,才能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才能提高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谈谈近年来本人在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一些做法,以达到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提高之目的。

一、借助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各年级段都是有其基本要求的。让学生把握规律,明确阅读的常规目标,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有帮助。中年级任课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每篇课文均要在低年级“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能独立回答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能借助字典联系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注意读通课文,读出课文感情。在现行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则是以“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形式来渗透各篇课文的阅读要求的,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前要认真领会“导读”、“预习”、“思考、练习”里面的意思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明确课文学习目标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就会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二、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重点指导,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相应的阅读目标,而且还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已基本明确目标后,我就会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路程,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接着,我就根据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文,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正确地读(轻声读)。二是要学生流利地读。三是要梳理性地读。四是理解性的读。五是质疑性的读。六是有感情地读。在学生通过以上的读以后,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简述内容——划分段落——回答问题——质疑问难”的顺序汇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紧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点化;通过讨论,梳理和引申等,把握好知识,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要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需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点予以点化而使之清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疑点,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是不会简单放过的,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讨论,同学解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的话,我就会想方设法围绕问题,给同学们适当的启发和分析,予以点化,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题,虽然是花了点时间,但我还认为是值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加强学生阅读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好汉查理》这一篇阅读课文时,尽管是带*的自主阅读课文,但我还是比较详细地进行了教学。这篇课文很容易懂,主要介绍了一个全镇闻名的调皮男孩查理从一个厚着脸皮自称“好汉”,到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汉”的经历。这个神奇的过程是因为暑假里,有一个残疾女孩杰西一家来到了小镇开始的。查理很喜欢杰西爸爸罗伯特先生的长刀,并从窗户爬进了罗伯特家,当杰西问他是否想拿走长刀时,查理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当杰西请查理看刀时,他显得彬彬有礼;当杰西请查理推她出去晒晒太阳时,查理答应了;当杰西请查理常来陪她时,查理说:“当然可以。”并陪伴杰西一个暑假;当罗伯特先生把刀送给查理时,他还不愿意要呢(最后罗赞扬并感谢他,他才收下);最后,与杰西握别时,查理说:“我会做个好汉。”

查理的变化很大,学生很快就读懂课文,并归纳出了他的转变路径。我问他们:“你认为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作好汉?”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情要做到。”“不是你的东西,就算喜欢也不能拿。”“要有礼貌。”“要有同情心、爱心”“要有正义感。”“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小男生居然还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男生读得很过瘾,有些还给自己来个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符合了哪些条件。女生就只有在旁听的份了。

其实,每个人心里多少都会有英雄正义的一面,只是有没有机会让你发挥出来而已。如果查理没有遇到陌生人杰西,又或者杰西一开始认为查理爬进来是要偷长刀的,又或者是杰西不是残疾人,又或者杰西没有邀请他来陪她晒太阳,那么查理也许就还是那个自认的“好汉”,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好汉了。是的,任何人的改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而这篇课文的查理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陌生人(不担心自己的新改变引来笑话)、弱者(激发起内心潜藏的爱和同情)、被需要(正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被信任(“士为知己者死”式的坚持付出)、被赞扬(尝到真正好汉的光荣感,进而更坚定地告别过去),才变成真正的好汉,不再是人人讨厌的调皮鬼。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平常对后进生的转化。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体美老师面前表现特别好,而在越熟悉他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面前却依然如故?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老师面前很乖巧,在家人面前却很放肆?有时候,太熟悉,让孩子不好意思尝试改变自己的言行;太强势,让孩子不好意思表现自己稚嫩的力量;太精明,让孩子不好意思表示自己单纯的同情„„

这么一想,我觉得在问题不大的情况下,为了让那几“好汉”学生有改变自己的机会,当老师的是否也该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呀?总之,我觉得重视学生阅读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篇: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探索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好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以及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另外,还需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要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一年级的韩老师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韩老师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韩老师神秘的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说着板书“风”,接着问:“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风特别大。”“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有的同学说:“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有的说:“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有的说:“刮的我走不动了。”……“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都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空泛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史上古今皆有。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曾经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的途中对所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自由发表意见,再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获取知识经验。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小学语文由原来的大纲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其中,历经多次修改,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使得教育具有返璞归真之感。许多优秀的课文内容所描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等媒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访问、竞赛等形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下面,我将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学生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日历,也是学生的自传小说。我让学生所记的内容很广,有观察日记,如天气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周边环境的变化等;有读书笔记,如学习方法的总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等;有生活琐事,如自己所做的家务事,参加的活动、游戏,与同学的相处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着改变。以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交流会,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的计划性、内容的知识性、活动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四大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每一册都安排有很多的说话与写话训练,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性学习是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安排的一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把握和组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就安排了一个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内容。2分组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询问、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去完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A、字谜组——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寻找字谜或自编字谜。B、汉字起源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和汉字书法的特点及代表作品。C、谐音组——搜集有关谐音的歇后语、故事、笑话等资料。D、错别字组——搜集自己、他人或广告招牌出现的错别字和有关错别字的故事。3整理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归类,写上标题。4展示——把整理好的资料张贴上墙,让全班同学观赏、阅读,小组成员可在旁作介绍说明。5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趣事,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颇费工夫,但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深了,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

2.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资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开放、丰富而有活力。从宏观上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语文”。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请进课堂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厂矿、军营、大自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和语文教科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有:1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办讲座,谈自己成功的历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2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比赛等。3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读书汇报会”“祖国名胜知多少”“新世纪,我能行”“我与奥运同行”等。4组织社会调查,如“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总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积累了语文信息,丰富了感知,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第五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期5天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圆满结束,经过这5天的学习和交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胡革教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使我思路大开,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获很多,同时也有许多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本次培训的总结:

一、行动教学法的特点

1)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中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培训师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是对学生行为的指导。

2)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作为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改变了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是双向传递和互动。

3)效果控制:以往的教学是靠分数的高低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行动导向”法是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过程,注重的是实际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分数的提高,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有成就感的自我能力提高过程。

二、教学主体的转变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

因此,如何在学校通过教学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欲望,这种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的堆积。

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学主体的转变,教学的方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把学习专业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

1)学生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中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生始终站在台前,教师在台后,教师只是学生的培训师和引路人,在过程中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要求教师在课前积极查找资料,选择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接受和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从中获得益处。德国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100多种,这次培训接触到的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魔盒法、自由学习法、小组壮大法、旋转木马法等方法,我们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这几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必然会取得极大地成功。

行动导向教学使我进步很大,学到好多知识,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也使我更加的了解学生,更加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下载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俊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 重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拓展学生......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爱学习)王

    让学生爱上读书的途径 王虹霞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