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4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

第一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

湖北日报讯 顾杰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下了光辉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武装全党,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80年后的今天,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最鲜活的哲学理论指导,也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把握的重点。新矛盾的判断源自于新方位方位决定方略。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观察。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以往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源自于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观察,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新矛盾源自于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变革和成就。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开出了一列特别快车,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西方人将高铁、支付宝、网购和共享单车称为中国新的“四大发明”,中国人的生活新面貌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人已经告别了生活物资短缺的社会主义时期,跨越了温饱年月,并即将迈进全面小康。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也取得令世人瞩目、令前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成就,各项制度也日渐完善和定型。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之发生转化。另一方面,新矛盾源自于发展起来以后还有众多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却排在世界70多位;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的基尼系数长期高出国际警戒线;高端的、有效的、人民所需要的供给不足,而低端的、低效的、人民所不需要的供给却过剩;“城市建设的像欧洲,农村发展的像非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教育不够公平、就业不够充分、医疗不够完善、社保不够健全、生态不够保护等民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的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进入“升级换代”,已经从过去的盼温饱向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正如20多年前邓小平就预见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里显出双重性的特点,在落后中有大发展,在大发展中仍有落后。一方面,快速的生产力发展满足了人民原有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不够平衡不够充分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是“新矛盾”形成的现实依据。新矛盾的判断丰富了新思想十九大关于“新矛盾”的重大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最鲜活的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其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毛泽东关于抓主要矛盾思想活的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它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其二,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十九大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变时,强调了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将“变”与“不变”结合起来,既坚持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拓展和丰富了这一理论,既及时敏锐地看到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又客观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从而克服急于求成和消极保守两种倾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其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十九大关于“新矛盾”的判断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视为党的使命和责任,围绕着新时代的“新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重民、贵民、亲民、惠民的方略和举措,明确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出“新矛盾”的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永不忘人民的初心,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生动表现,也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自觉体现。其四,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成熟。重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我国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原有的因发展不够、生产力比较落后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敏锐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因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新矛盾已突现出来。从而在原有的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表明今后的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速度的平面式的发展,而是更加重视质量、结构的立体化的发展,拓展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新矛盾的判断决定了新方略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矛盾即问题,现阶段我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而对主要矛盾的精准判断,就决定了我们党所制定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新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方面的新方略,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而部署的。新矛盾决定了新方略,也决定新方略实现新目标的着力点。其一,着力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四大不平衡:一是领域不平衡。经济领域发展这只腿长,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这只腿短,或一只腿走前一只腿走后,这样的不平衡走起路来未免不摔跤。因此,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既要经济强国,也要文化强国,既要增强“硬实力”,也要增强“软实力”。二是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包括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全国百强县市约有百分之八十集中在东部或发达省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卓有成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东部崛起的战略。三是城乡不平衡。这些年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投入不够,欠下不少历史旧账,以致不少地方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无法实现更多更好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建设的像欧洲,农村发展的像非洲”。因此,必须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四是群体或阶层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差距过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偏高,贫富不均的问题日益突出,以致社会形成“仇富”心理。因此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既要提高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尽快变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的财富分配格局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财富分配格局。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总量不够充分,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二,GDP总量已达到80万亿元,但人均GDP却只有德国人的十五分之一,排在世界70位以后。因此,还必须提高经济总量。二是发展的质量不够充分,高端的有效的供给不足,低端的低效的供给过剩。因此,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供给侧改革。三是发展的水平不够充分,或是发展程度不够高,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追赶。其二,着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极为丰富和多样,既要坚持全面性,也要坚持兼顾性。一是满足“硬需求”的升级换代。“新矛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硬需求”消失了,而是要求升级换代,要求公共服务从“有”到“优”、从“更多”到“更好”。二是满足“软需求”的多样化。在原有“硬需求”的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产生了许多的新元素,包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过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要有更充分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要满足这些“软需求”,执政党和政府就必须有大担当、大智慧、大作为,要善于在人民群众有怀疑的地方播下信任的种子;在人民群众认为是黑暗的地方播下光明的种子;在人民群众出现失望的地方播下希望的种子。(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省委决策支持顾问)

第二篇: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论构建和谐##

构建和谐##,是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构建和谐##《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为构建一个和谐的##而努力奋斗。构建和谐##,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为谁、靠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就是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性地落实到##。

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已经总体实现小康,近年来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一方面振兴发展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也在增加,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等社会领域的问题比较集中地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我们必须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指导思想、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工作方式上实现从“三位一体”格局向“四位一体”格局的转变。

要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发展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归根到底是解决发展问题。构建和谐##,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发展开拓了更加宽广的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它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国家在##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实施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不仅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构建和谐##,全面振兴##,我们必然能够在“发展黄金期”大有作为,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对外开放的重要省份,##在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尚未根本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毕竟已经积累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丰富经验,打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基础。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的各项部署,就一定能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构建和谐##健康发展,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构建和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

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和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在构建和谐##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构建和谐##的成果检验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营造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构建和谐##,就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引领社会和谐。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着浓厚感情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依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前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和谐##,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团结,进一步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六大本领,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把构建和谐##摆在全局工12全文查看

第三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什么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什么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问题。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出现根本性转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意义非同寻常。它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中国,表现为新的性质、新的内容、新的水准,实现了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跃升,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富起来的过程中让中国全面强起来、真正强起来、持久强起来,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质量水平提高期、实现现代化的酝酿过渡期。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个尺度,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地标”。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以及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进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决定的作用,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新时代是新的主要矛盾的总体性概括和历史性表述,新的主要矛盾则是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就要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据此进一步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新的主要矛盾表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主要矛盾是问题、动力和主攻方向,主要矛盾的提出本身,就蕴含着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和途径。新的主要矛盾表明,只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由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所适应、协调和满足。

第四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2017年11月13日 内蒙古日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核心提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与历史性变化,并深入思考这一新论断背后蕴含的哲学方法论

●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

●我们党不仅勇于直面这一矛盾与后果,还将之定位为“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并全力以赴,彰显的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神

●坚持矛盾分析的辩证观点,是我们党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利器

●从主要矛盾变迁以及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原理出发,我们必须同时从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两个维度辩证统一的视域来审视我们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大局与大计 极为重要的新论断。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与历史性变化,并深入思考这一新论断背后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总体而言,这一重要的科学新论断立足我国实际,扎根历史,展望全球与未来,坚持了历史与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

第一,坚持了历史与发展的观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为人们理解历史发展的主导基础、发展规律、发展现状与阶段性提供了总体的分析原则与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视为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历史之本。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永远不负的初心和历史使命,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因此,我们党引领的“伟大梦想”,以及党的宗旨与奋斗目标,在原则与方法论上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毋庸置疑,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承前启后的总体过程。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也就意味着,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基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条件,并且只能提出历史发展本身已具备解决问题之条件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它既是前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也是开启新时代发展道路的新前提。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主要矛盾判断,呈现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总体性过程。因此,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阶段性与新形势新条件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尊重,对我党执政规律的尊重。

此外,历史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展开的过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具体性与丰富性展开的过程。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似乎“美好生活”是一种抽象而笼统的表述,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来看,恰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逻辑与科学认识方法,彰显的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要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要面对的“富起来”这个阶段,是一场以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核心驱动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战斗。经过近4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 界。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此为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对于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长。所有的这些日益广泛与增长的各种需要,总体上构成了中国人民在当前阶段上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新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前一个阶段“物质文化需要”为基础的,是继承与丰富发展,也是历史的具体展开,因而既是一个总体性的概括,也是一个具体的、有丰富内涵的阐发。这在根本上也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体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

第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在风雨近百年的历程里,不论弱小还是强大,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一贯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问题与矛盾,勇于修正错误,敢于刮骨疗毒,不断自我革新与进化,时刻准备着攻坚克难。依据唯物史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各种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物质生产方式的实践是核心,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之本。但是,这种表现为社会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过程,无一不是在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人们就必须得发展生产,而且必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开展生产实践。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动力。这在方法论上对我们党提出的要求在于,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我们 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过程中,一方面必须直面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勇于开展“伟大的斗争”;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立足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聆听时代的声音,敢于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对于新阶段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党直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选择历史实践开始的条件,而特定的历史语境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实现“富起来”的过程中,不得不在一个全球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与过程中,以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因而才有了当下必须直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突出的问题与后果。我们党不仅勇于直面这一矛盾与后果,还将之定位为“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并全力以赴,彰显的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神。

第三,坚持矛盾分析的辩证观点,是我们党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利器。首先,主要矛盾表述变迁是我们党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以及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传统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历来重视抓主要矛盾并基此制定与施展治国理政大计。这一传统奠基于毛泽东的《矛盾论》。这一著名的哲学论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依据这一哲学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发展节点上,中国共产党都要对我 国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关于这一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之相比,党的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在表述上的明显表述变化体现为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表述之“变”背后的“不变”之处,既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其次,这“变”与“不变”背后不仅体现了我们对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过程中开展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虽然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更主要也更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落后的生产力。而伴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凸显成为突出的问题,构成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前一个阶段,不平衡发展既是条件,也是方式,意味着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期先富有能力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到了后一个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却严重制约了共富的实现。这是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也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以及主要任务等都不一样,因 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从主要矛盾变迁以及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原理出发,我们必须同时从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两个维度辩证统一的视域来审视我们的“伟大事业”。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层次来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等具有普遍共性,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决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于西方,尤其在根本上异质于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逻辑驱动的“美好生活”展开过程。同样,“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全球的共性过程中,也必须意识到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以消灭这种不平衡性、实现共富为目标导向的,并且最终落脚点在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因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必须以“四个自信”伸张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充分意识到我们正在致力于推进的“伟大事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第五篇:安全生产是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民生

安全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被企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安全‛这个概念,自古有之。顾名思义,‚安‛是没有危险即安,‚全‛是没有缺陷即全。安全为‚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就是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当然这是人们对安全传统的认识。‚安全生产‛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只有深刻理解了安全生产的内涵,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安全生产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安全发展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古人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既包含着强烈的居安思危的思想,也突出了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重视以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已经上升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安全生产事故无论大小,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社会上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消极作用,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和危机。再加上目前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群体性事件多发; 1 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加紧渗透,借机插手利用,各种不利因素融会、交织在一起,对政治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甘肃正宁县的校车事故、徐州丰县的校车事故等暴露出了一些地区存在车辆违法严重超载以及有关部门在校车安全管理方面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等突出问题。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这一系列惨痛事故的发生,加以炒作,把原本单一的安全生产事故提升至国际化的人权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产生不良的国际政治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生活和秩序。同时每一次事故尤其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总有一批甚至是一大批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被问责、被依法查办,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对一个机关干部的政治命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安全生产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就像‘1’和‘0’的关系,如果没有安全生产做保障,经济要发展、企业要壮大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生产工作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从大的层面业说,一个地方发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因为事故的调查处理必然会牵涉地方各级领导的精力,影响地方发展的投资环境,给一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直接和长远潜在的影响。震动全世界的‚印度博帕尔‛ 毒气泄漏事件造成2,500多人丧失了性命,3,000多人在死亡的边缘上受尽痛苦,20多万人健康受到影响。从小的层面来说,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如果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必然会产生直接、间接等各方面的经济损失。从2011年1月1日起,国家提高了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性死亡补偿金标准,即在生产安全 2 事故中死亡的职工家属能获得60万元补偿金,这仅仅是企业直接损失中的一小部分,如有受伤情况,则涉及人身赔偿和医疗费用;如有财产损失,则涉及财产恢复等费用;另外还有行政处罚等。以上都是可计算的经济损失,有些损失是间接的、无形的,如企业因事故造成停产停业整顿造成的经济损失,其带来的影响也是无法计算的。

三、安全生产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不安全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故一旦发生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安全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直接受到挑战和威胁。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今天,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大量存在,使基层群众和社会处于非正常的危险生产生活状态,群众安全感和安全预期受到威胁。加之现代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舆论导向时有偏失,民众的不满和怨气就会不断积累,长此以往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生产安全事故往往成为重要的导火索,一旦爆发,影响社会稳定。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给松花江流域城乡居民造成了极大恐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并对松花江水质实施实时监测,投稿巨资用于恢复松花江生态。

3、安全生产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安全生产事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 3 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轻视安全的行为时有发生,有时还很严重。例如,一些企业不愿投资配备安全设施,不愿整改安全隐患,一旦出事,造成劳动者生命丧失,就拿钱摆平。这是不敬畏生命的表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伤及无辜,连累多人,危害民生。一人意外伤亡,必然会给亲人造成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毁掉一个家庭。同时安全生产事故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我国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事件就是由安全事故引发。因此,没有安全生产,何谈‚生命至上‛,何谈民生?

下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判断(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五篇材料)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不仅将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期,也将是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黄金期、承载使命变革转型......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重大事项社会总结

    洛浦县人民法院重大事项社会 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院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针对重点案件、 重大事项,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范、控制和降低社会稳定......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生物与环境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

    2010年重大政治事迹报告5篇

    2010年时事汇总(2010.6-2010.12) 一、国内部分 1.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6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发布,超千万亿次的计......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重大意义 课程的考试 80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重大意义 课程的考试80分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

    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

    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很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外企好,国企好等等,但是一旦找到一些 合适的机会的时候,大学生又开始犯嘀咕,特别是多个机会可以选择的时......

    常识判断之政治篇(5篇范文)

    2011年国考行政能力测验常识判断系列之政治篇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