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试论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答:
一:概述
大众传播媒介机构是指以其拥有的某种大众传播媒介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服务的社会组织的统称,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采集、筛选、组织、发布新闻的组织团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目标包括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主要是指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杂志社这四种机构。
新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它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大众传媒报道新闻要受到“把关人”的制约作用,“把关人”一词是卢因于1974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内涵是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这对我们认识媒介机构的新闻生产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因素
1:大众传媒经营目标的影响,反正特定组织立场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尤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受众大量流失,广告收入大幅下降,盈利陷入瓶颈期,如何创收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任何大众传媒,都是为特定利益服务的,都反映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组织用“话语权”换取生存权,并不存在“客观中立性”,为它所服务的企业和组织说话。
2:大众传媒宣传目标的影响,体现了公共性和公益性
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势必要为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为实现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且媒体作为一种稀有公共资源,有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的政策目标影响着媒介机构对新闻的采编和重视程度。
3: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时代精神面貌
新媒体语境下,微博、微信兴起,信息海量化的特征尤其明显,媒介组织为吸引受众,会主动迎合受众的需求,把握热点,生产出符合受众趣味的新闻,对符合社会文化框架的行为大力提倡,对背离文化的事件规范引导。《申报》在其存在的从清末到民国近80的历史中,因其广泛了记录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4:受众需求的影响,博取社会眼球
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赢得关注是媒介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受众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赢得受众是媒介组织赢得收入、扩大经营的前提,媒介机构需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但是目前媒介话语异常绑架舆论,新闻机构为刻意迎合社会“仇官““仇富”的心态,生产的产品却忽视了其真实性,引发社会矛盾。
三:总结
新闻的生产过程,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个“把关人”所能决定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受众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把关”过程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方针的体现。
第二篇:媒介变迁对新闻策划内容的影响(小编推荐)
媒介变迁对新闻策划内容的影响
一、媒介变迁概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就目前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数字电视、交互网络电视、博客和播客等等。而在这些新媒体中.人们又习惯于把网络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最近几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报道,以及时、全面、海量的报道赢得了广大受众喜爱.并对引导社会舆论起到重要作用。新媒体之所以异军突起.主要是其传播特性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传播与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比如突发事件等社会新闻,其消息源在几分钟内就可能通过手机轻而易举地突破人为的防线。采用点对点再到面或者点对面的传播,把信息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检索性满足了受众更大的信息需求: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是多媒体,更亲近人的多种感官。这些都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新媒体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能借助手机、博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因此,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通讯员和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每个人又都是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对于纸媒等传统媒体而言.其时效性不仅大打折扣.而且也更无独家新闻可言。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同一题材上竞争。
从日常生活出发,我只能简谈一下代表性工具手机的特点和影响。时至今日,可以说手机是大部分人获取资讯的主要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诞生时只有简单的通信功能,之后手机功能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膨胀。在手机用户遍布全球,手机网络几乎无所不涵的今天,手机的多样化功能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捷,这预示着手机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为受众传播迅速而全面的信息。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种大众传媒”,它自身确实具有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手机的体积精小,随身携带的时候十分方便,同时手机可以随时收发短信、电话、彩信等等信息,它在时间上的随意和方便是其最大的特点。其次,以上所述的手机在时间性方面的特点使得手机传播信息的速度同其他媒介相比遥遥领先,而因为手机具有其自身的连结网络,所以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还可以把信息进行扩散式地传播和接力。有很多时候,在新闻发生的同时,手机媒体往往倚仗其自身的这种迅捷优势,将信息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发散开来,这种速度要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介。第三,手机技术是芯片电脑技术的高度浓缩,用户对手机的操作很大程度上与在电脑上的操作相类似,对于接受、发送信息,编辑、存贮或删除信息等的操作都十分方便简捷,更何况目前高性能,拟电脑化的操作系统是手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用户在手机操作上所得到的方便灵活之处,正是手机这种媒介形式在传播方面对信息编辑处理能力的方便灵活的具体体现。同时由于数字电子技术的支持,手机的体积小,但存储的数据量却很大,这种性能比使用户的随意度大大增加了。
二、新媒体兴起对新闻资源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冲击,改变了当前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具体表现为:
1.新闻信息资源丰富,信源扩大。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不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技术,而且人们的生活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世界里得到了高度浓缩体现。这一切都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内容和筛选渠道。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将传统电视媒体带人了一个新的“共生环境”,众多网站汇集了海量信息。在一个价值多元化、诉求多元化的信源环境中,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新闻信息、了解新闻背景、发现线索,逐步成为记者基本的工作内容,甚至虚拟论坛中的某些“真知灼见”能给报道以启迪,正如在‘,杭州飘车案”中,众多网民就曾质疑警方车速仅为码的说法、肇事者撞死人当晚怎么还能回家上网、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等。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源结构复杂多元,更加需要记者冷静判断,多维度的思考,找寻信源中的合理因素,重视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新闻报道的平衡和客观。2.新闻受众资源改变。讲求个性和互动数字化的新兴媒体通过提供海量的信息、广阔的渠道和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塑造了全新的受众群体,也直接改变了新闻受众资源的面貌:在构成上更加多元化,传统与新兴交融并存;从消费方式上看.更讲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由过去被动接受媒体提供信息,变为主动去寻找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及时反馈:由只能接受两三种单一的媒介形态,变为习惯于在不同媒介形态和传播状态间游走切换。
3.新闻人才资源改变。采编队伍“草根”化,新媒体信息的流动模式,使得任何人不仅可以经济便捷地接收获取信息,也可以经济快捷地以多种方式制作传播信息,包括参与新闻生产。一些并不具备新闻专业技能的网民、手机拥有者、博客播客们,开始主动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借助新媒体工具采集,并以手机图像、手机短信、博客日志等方式,使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媒介接近使用权和信息发布的控制权由大众传播媒介集中统一掌握向其他社会主体分散扩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门槛降低,电视媒介原有的限制被极大地削减了,传播权力呈现“反转”现象,一点点地向“受众”汇集。在互联网和网络视频技术发达的今天,、手机、相机都有摄录功能,普通民众成为公民新闻的积极实践者,可能成为某些突发事件的现场目击者。比如最早报道央视火灾的并非新闻记者,而是一位事发时刚好路过的网民,他用手机拍下照片并上传到了网络,甚至有一些公民自发调查热点社会事件,通过网络等自发性媒体发表调查结果,影响社会舆论。
三、传统媒体的新闻策划的变化
面对新情况,新闻策划的定位、流程显然也需要作出新的改变。新闻报道策划作为在实践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策划活动,在当前的新闻竞争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和大众传播面貌的随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策划也开始面临数字化创新的挑战与压力。
新闻报道策划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对于报网互动的新闻报道策划而言,一个标准的生产链条是:网民报料一记者求证一新闻成品见报一网民读者评价甄别一再见报,这个链条还可以局部或者全部多次循环。在这个链条中,核心的是传统媒体,即记者的核实与求证,传统行业历史积累的品牌、权威性、专业性、新闻记者和采访权,难以替代。即使网站获得新闻采访权,这种模式也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这是因为纸质媒体具有后发优势,其所做的已不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关注其延伸和纵深性,由此可见,新旧媒体的互动使得彼此所要承担的功能开始差异化,网络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而传统媒体则更着眼于新闻的深度。新闻报道策划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既可以利用原有的纸质平台,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甚至论坛等各种表现形式融入其中,使报道策划形成立体、多维的网状结构,实现“多种信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冲击。
(一)、传统媒体的优势——内容取胜
传统媒体的策划优势在于内容优势。新闻报道策划主要是对内容的运作,如选题策划、采访策划、文本策划,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在内容上做出新意,内容优势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经验优势。在多年的新闻策划实践中,传统媒体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经验,一些媒体形成自己独有的报道风格,定位更加清晰。队伍优势。新闻策划的实施需要队伍的支撑,传统媒体在多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专业的、具有强大采编力量、策划能力突出的队伍,构成了新闻策划的雄厚基础,这些优势是新兴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网络化社会中,网络具有存储、发布海量信息的优势。
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报道材料,包括新闻线索、新闻资料乃至原创报道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新媒体在信息的发布方面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尤其是近两年博客、播客、手机短信等的兴起,带来了其原创能力的提升.开始转而向传统媒体大量输出内容资源。如今传统媒体已习惯于从网上全方位搜罗最新最热门的话题、新闻和资料信息,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发布。如央视的一些栏目在新浪网上的显著位置征集新闻线索.配合报道开展受众调查;一些媒体强调在报道中,高效率地从数字数据库(如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在这方面,国外媒体的运作方式也可提供借鉴。在一些重大突发性报道策划中.广泛发动公众通过新媒体传送他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集的图像、文字等信息。为了广泛拓展信息源,传统媒体需要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发布链条,如开通短信平台、团结博客群,发展所谓“嵌入式”(“嵌入”普通人群)采编队伍。
充分采用多媒体互动报道方式报道方式主要考察的是新闻稿件及其报道手法的整合,是报道策划中最能体现创新性的方面。传统新闻报道策划中,报道方式讲求的是各种新闻文体、版面编排、报道规模等合理有效的采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报道策划则要研究如何适当采用新的载体和新技术手段,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将信息资源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和增值加工。具体来看.就是在报道中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制作发布新闻,将包括博客、搜索引擎、FLASH、网络专题、网上直播、在线访谈、手机短信等多种传播形式充分使用,使报道集文字的、视频的、音频的、数字的媒体发布于一身。从现阶段国内情况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中采用新媒体手段还比较有限,多停留于“报网”、“台网”合作。但手机业务的展开和数字技术的加快开发,手机电视、手机报以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其他新媒体,都已经陆续加入到新闻传播的行列中来,使报道更加立体丰富。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另一个好处是互动平台的建立,带来反馈渠道的高效畅通。对于报道策划来说,反馈信息是整个策划系统的重要构成。.目前报纸和广播电视比较爱用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与受众展开互动,如短信留言、专题论坛、连线直播等。
(二)以电视媒体为例看新闻策划
1.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应树立新型品牌节目意识。策划相对较为单调、主要以新闻内容播报为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而这也极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电视新闻节目也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创新,通过增加节目播出形式的方法,提高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充分的将现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并给予自己合理的定位,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策划当以电视和栏目的定位为基础。因为新闻策划的创造性相
所以只有编辑与记者充分的发挥个人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新闻信息收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必须根据已经确定的参考框架来实施。而所谓的参考框架就是栏目和媒体的定位,也就是说,新闻策划中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对栏目和媒体进行考虑,认真的分析受众需要何种信息,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为他们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为受众群提供最符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报道,同时也实现了新闻策划的有的放矢。
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策划应当注重新闻题材的时效性。目前,群众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手机或者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收集、采编、修改、播报等相关的环节,而这也就大大的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灵活性。但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改变以往的延时播报的方式,而逐步的向现场直播的方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4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策划应创新传播方式和技巧。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在这一优势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所以,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就必须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技巧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其市场竞争力不断的增强。电视新闻节目应该集中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且积极的发展新的收听模式;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对大众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容。此外,在已经建立的官方网站上,上传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目和音频,才能使影响不断的扩大,从而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
5.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策划应符合观众信息需求。知识密集型、专业性强、服务性等特点是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点。特别是财经类的报道,更加的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才能使广大受众得到比较客观的信息。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对受众需求信息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调研,同时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使广大受众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事件本身的真实面貌。在进行财经报道时则需要充分的将报道的内容与相关的资讯结合在一起,是观众可以详细的了解消费和投资的相关信息。另外,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还需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时间,只有最佳的播出时机才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电视新闻策划是一种以创造性活动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其对采编人员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有非常高的要求。电视新闻策划的根本宗旨是根据受众群需要的信息和方式,为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信息。综合上述讨论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要使电视新闻策划真正取得成功,应对新闻策划、电视栏目的定位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加强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做出更有特色的栏目,并能够在最佳的播报时机,以受众群需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报道。
第三篇: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
文化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
摘要)在市场营销中,文化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已经渗透到了营销各环节中。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的相互作用、文化的特性入手,着重分析在进入跨国市场后,营销者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如何实施这种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市场营销 文化差异 文化变革
适应化策略 标准化策略 自我参照标准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 小,并推动它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所处的仍
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便是这多元化世界的重要区分因子。伴随国与国之
间经济往来的增加和深化,跨国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市场营销所面对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
题: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处理不好外国市场与母国市场在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
所渗透进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轻则会使得公司成本提高,影响其利润;重
则会导致公司破产。因此,对于从事国际营销的跨国公司而言,了解在不同文
化间进行营销的原则和方法无疑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文化对营销的影响
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行为和价值是适用的、有益的,而另一些却是不适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益的行为、价值观及某些人造的东西被制度化并被合并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渐渐地,人们将这些制度化的行为内在化了。这种内在化的东西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内容,它作为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包含生活的各个部分,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对于市场营销,它可以理解为:为满足个人和社会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而去提供恰当的或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必然导致社会需求差异的出现,如果说这种解决方案与所在国文化规范或价值存在较大冲突,那么,与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相关的价值观或习俗则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时营销会因文化的冲突而可能宣告失败。可见营销满足公司客户的不同需要或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所以成功的国际市场商人应该努力去理解他,他所要开拓的市场所遵循的文化规范。他每时每刻都要理解文化和市场的问题,在促销宣传时,必须使用意义明确的符号;在产品设计时,产品的风格和用途及相关的其他市场活动必须与现有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产品才能被接受,也才会有意义。事实上,文化渗透到营销的各项活动之中,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定位、营销4P、售后服务,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还包括跨国谈判。营销努力事实上也成了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四篇: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检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
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3.乱用CNAS、CMA、CAL标识
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
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2.设备精度下降
有的检验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检验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下降,检验数据的可信度下降。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环境设施不符合标准要求
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但部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如:水泥检验的水养护,水的温度规定为(20±1)℃,超出标准规定的温度范围,尤其是超出温度较多时,对检验结果影响就会很大。而我们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水泥实验室中,水养护都是在水池中进行,水温低了加热水,水温高了加冷水,这样的温控方式无法保证水温控制精度,其养护后的检测数据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检测过程质量缺乏有效控制
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而产生的检验结论不正确或数据不准确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1.检验和计算粗心大意
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检验失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检验和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失误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2.对可疑数据不敏感
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如,苯板的导热系数不可能为0,采用不同铝合金建筑型材和普通单层玻璃的建筑外窗不可能达到保温窗的要求等等。当检验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可疑的。
3.临界值的处理有偏差
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验项目在临界值的判断时有偏差。例如:涂层厚度,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由于涂层厚度相对较小,测量时“0”点的精确校准对于处在标准规定的临界状态的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用普通标准基板进行调0,则可能出现(1~2)um的偏差,这将可能导致产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边缘。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可以将产品除去涂层,在其裸露的基材上进行调0,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对于有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应组织由不同检验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进行多次的比对试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公正。
4.对标准理解有偏差
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个别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氟碳涂层普通装饰板检测,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氟碳涂层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进行。试验中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
5.新上岗检验员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许多检验机构开展了新一轮的扩张,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个别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太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而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因此,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实验室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就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将实验室置于危险境地。每个实验室都会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规定,但个别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执行,表现在:
1.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记录不全
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水泥的水养护过程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同时,对检验员要加强教育,要有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的意识。
2.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
3.从笔记本上转抄检验记录
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记录及时记录在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检验报告编制过程的失误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
1.报告编制错误
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业务管理网络系统编制检验报告,对于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系统上进行时间关联提醒设置,对不符合逻辑的时间进行提醒,可有效防止时间逻辑错误;对其他输入性错误,则要通过加强报告编制人员和审核、批准人员的责任心来解决。
2.非授权人签字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检验报告的签发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发。授权签字人应对检测技术、结果评定、设备维护校准、记录和报告核查程序等非常熟悉,因此,授权签字人的授权签字的能力范围、试验地址范围是有限制的。在实验室运作过程中,部分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报告,或授权签字人不了解自己的授权签字能力范围或试验地址范围,超越授权范围签发检验报告,造成检验报告的错误。这种超越能力范围批准检验报告,违反了实验室标识使用的规定,会使检验报告失去法律效力。可以说检验过程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其风险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文综上所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展检验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对检验过程风险点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对策,从而最终降低自身的风险。
总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坚决贯彻国家质检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每一名员工的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质量强国”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五篇: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
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情形。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3.乱用CNAS、CMA、CAL标识
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二.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
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2.设备精度下降
有的检验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检验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下降,检验数据的可信度下降。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环境设施不符合标准要求
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但部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如:水泥检验的水养护,水的温度规定为(20±1)℃,超出标准规定的温度范围,尤其是超出温度较多时,对检验结果影响就会很大。而我们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水泥实验室中,水养护都是在水池中进行,水温低了加热水,水温高了加冷水,这样的温控方式无法保证水温控制精度,其养护后的检测数据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三.检测过程质量缺乏有效控制
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而产生的检验结论不正确或数据不准确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1.检验和计算粗心大意:
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检验失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检验和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失误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2.对可疑数据不敏感
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如,苯板的导热系数不可能为0,采用不同铝合金建筑型材和普通单层玻璃的建筑外窗不可能达到保温窗的要求等等。当检验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可疑的。
3.临界值的处理有偏差
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验项目在临界值的判断时有偏差。例如:涂层厚度,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由于涂层厚度相对较小,测量时“0”点的精确校准对于处在标准规定的临界状态的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用普通标准基板进行调0,则可能出现(1~2)um的偏差,这将可能导致产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边缘。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可以将产品除去涂层,在其裸露的基材上进行调0,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对于有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应组织由不同检验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进行多次的比对试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公正。
4.对标准理解有偏差
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个别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氟碳涂层普通装饰板检测,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氟碳涂层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进行。试验中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
5.新上岗检验员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许多检验机构开展了新一轮的扩张,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个别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太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而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因此,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实验室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
四、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就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将实验室置于危险境地。每个实验室都会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规定,但个别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执行,表现在:
1.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记录不全
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水泥的水养护过程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同时,对检验员要加强教育,要有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的意识。
2.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
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
3.从笔记本上转抄检验记录 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记录及时记录在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五、检验报告编制过程的失误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
1.报告编制错误
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业务管理网络系统编制检验报告,对于时间逻辑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系统上进行时间关联提醒设置,对不符合逻辑的时间进行提醒,可有效防止时间逻辑错误;对其他输入性错误,则要通过加强报告编制人员和审核、批准人员的责任心来解决。2.非授权人签字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检验报告的签发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发。授权签字人应对检测技术、结果评定、设备维护校准、记录和报告核查程序等非常熟悉,因此,授权签字人的授权签字的能力范围、试验地址范围是有限制的。在实验室运作过程中,部分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报告,或授权签字人不了解自己的授权签字能力范围或试验地址范围,超越授权范围签发检验报告,造成检验报告的错误。这种超越能力范围批准检验报告,违反了实验室标识使用的规定,会使检验报告失去法律效力。可以说检验过程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其风险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文综上所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展检验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对检验过程风险点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对策,从而最终降低自身的风险。
小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坚决贯彻国家质检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每一名员工的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质量强国”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