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察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
警察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而警察公信力,是指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体现出的公正性、权威性,是公众对警察执法工作的信任程度、认同程度、满意程度、支持程度。警察公信力是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重要软实力,是法治社会建设必要因素,建立起良好的警察公信力,不但可以节约警务成本,提高警务工作效率与效果,而且大大有助于稳定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不同社会环境下警察公信力的表现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法制环境等宏观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警察执法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社会文化都渐渐改变,这些因素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意识观念,同时,民众意识也左右着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警察执法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或局部的适应调整,执法公信力也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表现:
(一)完全信任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内,残存大量反动势力;在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和经济封锁。而人民警察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剿灭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以及土匪、特务等,并清除旧社会遗留的各种不良风气,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新中国的建立,使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跃成为国家的主人,其革命热情极其高涨,从而自觉自愿参与到保卫新生政权的对敌战斗当中,以表达对新政权的拥护之情。并且建国初期,公安民警大多来自部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经得起考验,这时,人民警察在民众中的威信是非常高的,警察执法也非常容易得到民众支持和配合,这一时期的民警因公殉职人数也是最低的。
(二)信任弱化期随着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但因左倾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大**,我国的公安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进而开始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因为经济体制发生改变,民众的贫富差距拉大,市场经济完全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整个社会风气充斥着唯利主义,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已。民众都信奉金钱至上,唯利益当先,由而引发大大小小的各类经济纠纷。因经济纠纷引发的各类矛盾渗入到社会治安矛盾之中,以致社会治安状况江河日下,而当时我国法制建设不健全,人民警察也没有及时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而制定相应的策略,用曾经对付外部敌对势力的方法和手段应对人民内部矛盾,执法过程缺乏文明规范,导致民怨沸腾,民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度便大幅度降低。
(三)信任重建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背景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征地拆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等。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使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以致民怨四起,公众暴力化、情绪化趋势表现明显,而处在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人民警察成为了公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口,对于警察执法抵抗情绪明显,对警察的满意程度急剧下降。并且由于个别民警的不规范执法,使民众对整个公安执法队伍都带有明显的成见,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警民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公安部根据社会形势,连续推出了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基建设、三项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使全国警察执法规范化、文明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然而执法公信力的提高效果却不尽人意。近几年暴力袭警事件仍屡见不鲜,2013年,全国暴力抗法袭警事件占全部侵权案件的75.6%,造成23名民警牺牲、44名民警重伤。据公安部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国393名民警牺牲、5624名民警负伤,牺牲民警平均45.3岁。时间迈入2015年,仅1月发生的袭警案件就不在少数:1月4日,安徽省安庆市公安局菱北派出所2名民警依法对某批发部非法储存的烟花爆竹进行扣押时遭遇暴力阻拦,执勤民警分别被抓伤、咬伤;1月9日,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民警带领协警在辖区内开展日常治安巡查工作时,发现3名形迹可疑男子,在盘查中突然遭到该3名男子持锐器暴力袭击,1名民警颈部被刺伤;1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公安机关民警在拦截一辆载有偷越国境犯罪嫌疑人的面包车时,车上5名犯罪嫌疑人从车内冲出并持刀袭警;1月21日,河北省霸州百余名非法传销人员聚集建设东路,在传销组织领导的唆使下持石头、砖头等袭击警察和路人,致多名民警受伤,频频发生的袭警案件,呈现日益增多之势,民警时刻面临受伤甚至是生命的危险,警察公信力亟待提高。
二、影响警察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警察队伍内部管理不当
在公安队伍中存在不少协警,这些协警人员虽然也是通过考核筛选进入公安执法队伍行列,但毕竟缺少专业素养,他们的政治素养与法律素养都有所欠缺。协警、辅警工勤等管理不规范,按规定,协警、辅警、工勤等是不能着警服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协警、辅警、工勤等都是着警服的,甚至使用正式授衔民警的警衔、警号,而这些人中有些人素质欠佳,不注重自身职业形象。有时候甚至参与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敲诈涉案人员。这极大地破坏了人民警察形象,有损警察权威。
(二)行政干预在我国,人民警察是国家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依靠暴力、强制和特殊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作为国家统治机器,法律赋予了人民警察强大的权力。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全国公安工作既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又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级公安机关工作既受上级公安机的指导,又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受专治思想影响,时常偏向用专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以公安机关为专治工具,遇有突发事件总先让人民警察站在矛盾的最前沿,这就使公安机关的对立面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损害了警察形象。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多重,因利益纠纷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而地方政府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往往出动警力威慑镇压,却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我国的警察管理体制和干部任用制度,使得非警务活动难以杜绝。《羊城晚报》发表评论《减少非警务活动要靠法律说话》中指出,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警察的法定职责。从广义上讲,凡是可能出现违法犯罪活动的地方,或可能存在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情形,警察都应该出现,这也许是一些执法部门执法时要求警察协助的原因。身为执法者的警察,本应该是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自身权益的代表。八成受访警察都认为非警务工作过多或者太多。政府随意动用警力参与非警务活动,必然把公安机关推到社会矛盾的风尖浪口上,这不仅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身上,更加损害了警民关系,影响力公安机关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三)警察执法环境恶化 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的出台,都是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权利为宗旨。公安机关面临的法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警察职能由原来的单纯管控社会而变为社会安全秩序管控、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三重职能,而《人民警察法》规定的警察14项职能中,有11项可以看作社会管理服务。公民权利进一步提高,相对于人民警察来说警察权力在法律上就受到一定限制,警察的权利也随之削弱,各项法律都强调对民服务,忽视了警察权威,民众对“窗口”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公安机关要求警察执法时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极大地束缚了警察权力的正常行使和警察公信力的提升。
(四)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恶意舆论传播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快速便捷,公众交流自由活跃,微博、微信、QQ等交流软件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限制,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快速,信息的高速发展拓宽了民众对公权力的监督渠道,有利于我国廉政建设。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极其容易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特别是涉及执法不公、执法不严、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时,一经媒体传播,涉事民警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万人诟骂的对象,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因为涉及人民警察而迅速成为新闻热点。一些新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为了博人眼球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事件的真相,对事件进行误导性报道,制造舆论热点,尤其针对涉警事件,将舆论的“利剑”指向公安机关。而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网络平台,捏造事实,污蔑公安机关,如杨佳案中,网民郏啸寅无中生有。面对复杂的信息解释机制,大多公民缺乏正确的辨别力与判断力,往往轻易相信网络舆论而不相信公安机关给出的事实证据。
三、提高警察公信力的途径
(一)加强警察队伍自身综合素质
警察公信力下降固然有其他外部因素,但究其根本仍是自身素质不够高的原因,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提高警察公信力,就必须从自我出发,加强对人民警察综合素质的培养。警察属于高危职业,每年因公殉职的人民警察不在少数,所以,从事人民警察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将非常难以适应警务工作。基层民警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水平高低不同,就拿交通警察来说,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当事人情绪不稳定,辱骂民警,是常有的事,如果执法民警心理状态欠佳,不能冷静理智处理,而是与当事人争执起来,就很容易引发当事人暴力抵抗、暴力袭警事件,这不但有损警察形象,更威胁民警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光有心理素质不够,还需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人民警察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任,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警察还需具备较高的政治法律素质,公安机关是国家安全机关,行使的是公权力,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民警如果自律水平低,就非常容易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加强警察政治法律素质,心正则行正,从本源根绝不正之风。
(二)明化警察职能减少非警务活动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部门之一,各种活动都应紧密围绕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在公安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过多的参与非职责活动,这是由于我国行政部门职能不清造成的,本应由其它行政部门执行政策的事项转由公安机关用执行法律的做法完成。非警务活动占用相当警力,消耗民警精力,在现实治安形势条件下,基层警力明显紧张,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非警务活动与警务活动争警力,部分警力投向偏离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主方向,履行了自身之外的职责,使主责司法活动受到影响。相比非警务活动,民众更关注的是与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问题,在这方面下功夫、投警力,是对民众最好的服务,把这个服务做好了,人民警察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得到群众认可,公信力自然就会提高。
(四)保障警察权益维护警察权威警察执法代表的是国家权威,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应当看到,当前在刑事犯罪高发、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暴力袭警案件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由于人民警察处在社会矛盾冲突的前沿,很容易受到个别不正当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或利益受挫的社会成员的攻击,并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就社会关注而言,人们一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警察权力是否正确行使上,而较少关注警察权益的保障。但是,当不法分子高呼:警察有什么了不起,打的就是警察!时,恰恰映照出了一些人异化扭曲的心态,警察权威面临崩溃。警察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保护者的角色,如果保护者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谈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维护警察权益,警察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履行职责,打击犯罪,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士兵只有在没有后顾之忧地情况下才会一心一意为国家打仗。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警察执行公务给予了非常大的法律保障。在美国,按法律规定,警察执勤中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可对可疑人员采取较激烈的强制措施,如当警察在公路上截住普通违章车辆时,只要他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就可以举起手枪,喝令车内人员高举双手或抱住后脑走出车门,然后对其进行搜查,如果对证实对方是无辜的,被搜查人员只能表示无奈,而不能因此投诉警察滥用权力。美国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执行者,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权威性。在英国,根据相关警察法的规定,警察完全有权就某一罪行对任何人进行讯问。按照英国刑事法规定,一个正在执行职务的警察若合理地认为有人故意妨碍他对另一个人实行合法的逮捕或拘留,他可对该人实施无证逮捕。我国法律在保障警察权益方面存在滞后性,这无疑不利于警察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和警察权威的树立,警察权威不容侵犯才能震慑犯罪分子,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信任。
(五)加强警民沟通,正确引导涉警舆论
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是解除误解、缓解矛盾、增进理解、提高警察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想要别人信任你,得要别人了解你,实行警务公开制度,提高公安工作透明性。实行警务公开,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方便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实施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保障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由于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很多机密信息不能对外公布,但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相关利益的规定是应该及时让民众了解的,杜绝暗箱操作,实行阳光作业,提升警察形象。加强警民关系建设,促进警民和谐,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帮助公安工作顺利进行。在警民沟通过程中,公安机关发布信息一定要及时准确,模棱两可的信息会助长谣言的流窜。微博是消除信息含糊性的便捷工具,公安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互动,及时了解民意,为广大群众解答疑惑,防治以讹传讹,减少不必要的涉警舆论。李天一案中群情激愤的一方是对官二代这个特权阶层的天然偏见,夏俊峰案则是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城管与商贩之间矛盾的宣泄。民众以道德观和正义感的惯性思维方式,对强势群体的身份易产生偏见,极大的影响着民众对所发生案件的合理判断,可能马上从理性认知转为恶意评判,然后对弱者则是一边倒的同情。在面对涉警舆情时,要及时发声,消除误解,若媒体公正报道,确实指出了公安工作的不当之处,那么公安部门要及时发表道歉声明,防止舆论继续恶化,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效提公安机关公信力,需要全体公安工作者长久的努力,同时政府公信力与公安机关公信力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警察公信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政府行政工作的支持。在当前浮躁的社会氛围和缺乏管理的网络环境中,警察公信力的提高,任重,道远。参考文献:
【1】冯威·《浅析涉警事件中警方公信力丧失现象的形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刘卫军·《浅谈如何提升基层民警执法公信力》 【3】周建生·《浅谈当前警察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4】卜月·《2015年两会涉警舆情报告》
第二篇:短文-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薄贵利在11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受到以下要素的直接影响:(1)人道: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格和人的权利;(2)民主:政府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成,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3)法治:政府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科学:政府管理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5)廉洁:政府清廉,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各种腐败现象;(6)文明:政府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精神和现代文明规范;(7)服务:政府及时周到、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8)效能:政府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9)改革:政府勇于推进改革,切实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10)创新:政府积极推进自身管理的创新,同时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尚柏仁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代表着最广大公众利益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可以说就是政府取得公民信任的能力。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政府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政府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国家就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曾说过:“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从一定意义来讲,政府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依法从政,是否公开透明,是否言而有信、勇于负责,决定着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是政府的生命力,也是百姓的人心,它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让更广大的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政府有权威、伸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政府,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政府说了不算、言行不一,人民群众就会对政府失去信心,就不想、不敢、不愿参与到政府的活动中来。因此,只有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也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也是任何社会变革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但矛盾只有得到有效化解,才能避免激化,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又有助于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政府做事有人信,说话有人听,遇事有人干,有号召力、凝聚力,百姓就会相信政府,当社会矛盾出现时,民众就会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托付给政府,并全力配合、帮助政府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以达到和谐。
(三)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挑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将更加复杂。这场经济危机持续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特别是人们对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重塑民众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信心是尽早摆脱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基础。有效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震荡,保障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向前发展,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进。只有负责的政府才能给民众以信心,才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及原因
(一)改革的不彻底及巩固改革成果政策的不配套导致人民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当前,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一些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进程上的一座座大山,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顺利进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搬张桌子都需要流血。比照今天的改革的艰难,可谓举步维艰、步步艰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放不开、不彻底及已经实施的部分改革政策因种种原因而改弦更张,落不到实处,使得改革在一些方面仅仅让少数人受益,更广大的群众无法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要再去管哪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应该明确政府的职能,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而改革时至今天,仍然是政府既当教练,又当运动员,一切事情政府说了算,且一些决策不透明、不公开、不科学、不法治、不连贯,做出的一些决定,人民不理解、不认可,还有一些官员的行为偏离了公民的基本权益,过度扩张了公权。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使公民对政府冷眼相对,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二)价值观念混乱,潜规则盛行,扭曲了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政府公信力下降
当前,正值信息保障、知识激荡、宣扬个性的非常时代,各种思潮、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和平演变”、“文化渗透”、“精神鸦片”政策,使一些人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模糊了视听,加之由于传统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横行,特别是代表政府形象的官员贪污腐败案件频频高发,且涉案数字越来越大,窝案人数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给党和政府抹了黑、丢了脸,离间了干部与群众、党和人民的血肉鱼水关系,造成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名利物欲不择手段,惟上是从,曲意逢迎,极力迎合,甚至爆出“男人提钱进步,女人日后提拔”的官场潜规则。政府的很多官员更是理想和信念缺失,灵魂和精神不存,血性和勇气匮乏。浮躁的工作态度,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言行不一的做事效果致使人们对政府的成见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公务人员的不检点行为,钓鱼执法,红顶商人,罚款经济,新官不理旧账,“一个领导一张牌”,官官相护,权钱经济等行为使很多人当领导并不是为了干事,而纯粹是为了“当官、被提拔,再当更大的官。”这些人所谓的做事,要么作秀,要么为了政绩,为当更大的官去捞资本,至于做的事是否“科学”、是否“可持续”、是否“为民”,不得而知。除此以外,一些基层和地方政府为了局部或区域利益,不惜花费纳税人的钱,不惜代价地人为去截访、拦访、堵访,人为地把民众与政府对立起来。如此这般些现象,渐渐地让人民对官员失望,让群众对政府质疑,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此起彼伏的公共事件不能妥善处理,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信息不对称,政府及一些官员只对政府形象和领导负责,而轻视人民的利益和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在第一时间和新闻发布会上的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或政府信息公布迟滞,严重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度下降。李刚事件也好,官员形象也好,官二代行为也好,各地的拆迁事件也罢,周老虎事件、瓮安事件等都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不少人偏激地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政府的头上,质疑政府的一切行为。如吏制问题,司法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房改问题,企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假酒,假烟,假药,假发票,假证,假学历,假论文,假新闻,毒大米,毒牛奶,地沟油,毒香蕉,瘦肉精等。“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最终是很多人宁可相信民间传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所谓的主流媒体。
(四)公众和政府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谣言四起,降低政府公信力
由于政府的公权力优势,掌握着大量的公权力而成为管理者。个别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本应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常常误导了社会公众,甚至有个别政府官员处于对个体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利用权力寻租而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个别政府决策的不透明、不公平、不科学、不法治,不以人为本,导致政府没能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城市建设扩张,物价飞涨,工人失业,农民种地不挣钱等。上海交通大学舆情室在蓝皮书中指出:“当某些部门封锁消息的时候,谣言通常会走在真相的前面,迫使当局开口说话。”大道不通,小道消息作乱,谣言四起。最可怕的是很多所谓的“谣言”后来都被证明是事实,人们就怀疑到政府在说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蝴蝶效应”也好,“雪崩效应”也好,一件小事、一个小环节处理不好,事态升级蔓延之快,常常会酿成大乱,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几点思考
(一)重塑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全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诚信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建立鼓励诚信、打击失信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论的力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要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大依法申请公开的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拓展信息公开范围。通过电子政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实事求是地在网上公开公众关心的事务,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范围,为参与政务提供便捷渠道,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和带来的矛盾;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建设,让人民大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构建高效、廉洁、务实、法治政府。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服务来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意识,把崇尚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血脉之中,教育广大政府公职人员学法、懂法、知法、守法,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进一步健全对权力监督的完善体系,推广问责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
(四)加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风党纪及作风教育,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作风,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观点,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大对公职人员违法违规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生违法、违规、违纪事件,不论职务多大,级别有多高,都要一视同仁,严加处罚,绝不姑息迁就。
(五)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一元化领导不是一把手说了算,党委集体领导不是党委书记一人说了算。党管干部不是党委书记管干部。当前,党的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权力、权威不到位,党的领导者个人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却过分集中,是党内民主发展和民主集中制贯彻的根本障碍。理顺和规范党内权力关系,要以保障党员权力主体地位和党内权力科学配置、相互制衡和公正有效运作为重点,安排好党内权力的赋予、切割、划分、行使、监督和终止方面的配套制度和程序。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彻底打破党内一把手就是党委的化身,党委书记经营党委,党委一把手说了算的干部体制格局,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如何提高公信力
如何提高公信力?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客体的公众和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的交流﹑沟通﹑劝说过程。三者在公关关系的静态存在和动态操作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下面我将从公共关系主体的一个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出发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公信力?”这个问题。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广大内外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类型。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政府行为。在如何提高公信力方面我们要注意到政府公关的两点特殊性:1 构成要素性质特殊。公关主体具有层次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关客体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相对性,可划分为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和辖区公众。政府手握着大量传播工具。2 公关目标人物特殊。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美誉度。
提高公信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个运用公共关系“对内协调求协调,对外交往求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常态公关和政府危机公关两方面公信力的具体提升方法。
政府在日常状况下,应用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教育推广政策等塑造形象和引领社会的活动,统称为政府的常态公关。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提升公信力:1 塑造政府形象。良好的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也是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有效开展各
项工作的重要条件。2 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改善政府与内外公众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政府的内外环境。3 宣传意识形态,化解政府与公众的差距。政务公开机制﹑提升政府人员个人情况“透明度”让公众产生亲近感,扩大本人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4 对内进行文化培养和制度建设,为内部员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氛围为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对外表现出善治,推行政策实施,提升施政水平,举行惠民活动展现为民服务,培养公民意识。5 关注舆论导向,运用好媒介工具,及时总结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以便进行政策调整和完善。6 以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基础,内设精简高效的公关机构,将分散的公关职能汇集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关活动,适度分担主要领导的公关压力,提高政府的公关功效;提升公信力的提高功效。
政府危机公关就是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各种活动。在危机状态下,在大灾大难面前,公信力的重塑和提高的任务更显艰巨。我只想从那么纷繁扰乱的情况里一信访工作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公信力谈一下看法。1 从实际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开展公关。对症开方,包案下访,真情相助等具体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山东平度建立“便民利民信访”机制,伤残上访户张守平生活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浙江苍南开展“领导包案处理疑难信访专项活动”,一起八年未解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画上句号。这些例子说明多措并举,能成功开展危机公关工作,无形中政府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2 采取听证会,强调公民参与。卫生部发布施行的《卫生信访工作办法》规定,信访人对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不服,有请求复
查﹑复核的权利;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北京信访条例》也规定,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可举行听证。3 领导重视,建立责任机制。4 开通热线电话,便民利民。政治行风热线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一种新的信访形式,群众只需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该热线就会把问题迅速反应到相关部门,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办结反馈给群众。截止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市)和80%的地级市都都由纠风部门牵头建立了政风行风热线,国务院纠风办还在监察部国际互联网站开设“纠风之窗”,实现了与各地政风行风网站的互联沟通。
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公关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必将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新形势下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服务职能到呢个方面发挥巨大而持久的推动作用。这对提高公信力这一个运用公共关系“对内协调求协调,对外交往求发展”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仍需要我们不懈怠地在实际中不断总结。才能切实做到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达到提升公信力的目标。
第五篇:如何提高网站公信力
如何提高网站公信力
版权信息:版权信息要明确,注意格式要正确,内容根据网站实际进行书写
保持更新:企业的动态报道、产品更新等要经常地维护,让客户常看更新
报价列表:提供服务的企业,要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分层次、分级别给出有差别的报价
常见问题:将客户关心或者产品使用中常见的问题罗列出来,给出答案。注意别做成说明书
成功案例:列举已经成功举办的活动、与客户成功合作的案例,也可以列举一些网站曾经或正在服务的客户导航结构:结构要清楚。如在任何一个页面者可以返回首页,不要让访问者按“返回键”
访问速度:现在的宽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已经不是瓶颈,千万不要让客户与搜索引擎感觉网站很慢风格一致:集团公司,总公司、各分公司之间网站设计风格要一致,有双语或者多语的网站区别不能太大服务流程:越透明越好,客户能放心
公司博客:发动公司员工来维护,客户也许更相信普通员工的真实感受
关于我们:要详细、真实,忌空、泛
产品适当:只放与企业产品相关联的广告,尤其是交换链接。记住企业网站不是靠给别人打广告来赢利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链接及合作方站内报道
客户案例:成功案例更能吸引客户注意力
联系方式:要详细、完整、多途径,最好能提供所在地地图指南,哪怕示意图也行
链接检查:绝对不要出现无效链接
免费咨询:提供400或800免费电话,彰显企业实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有即时通迅工具或留言本用于沟通
企业新闻:报纸或其他媒体对企业的正面报道全文贴在网站上
网页配色:建议使用公司LOGO的主色调,可以加深客户印象,达到企业VI的形象统一
网页数量:充实的网页数量,企业站点至少50页以上
网站beian:获得ICP的beian许可
无错别字:错别字会引起客户错误的联想
隐私保护:对客户信息、网友信息要郑重声明给予保护
营业证明:公司的营业执照、行业执照、相关检验证书、质量保证书等能在网站查到
友情链接:和政府、行业知名网站或者相关产业的网站作链接,不作无关链接
域名续费:一次注意时间最好长一点,不要因为没有续费而导致域名失效
员工照片:把企业办公环境、宿舍、工作设施、员工活动集体照贴在网页上,以体现公司的实力和活力原创图片:最好请摄影师拍摄,至少要买专业图库,不要用那些网上到处流传的图片
专业名词:专业名词要用但不要用的太偏太滥,前提是不影响用户阅读,最好能进行通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