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多元的古希腊文化(最终版)
开放多元的古希腊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很多民族曾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明,我想说的是多元而开放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主要由爱情文明、希腊神话传说和城邦文化三部分组成,并使古希腊文化拥有了开放多元扩张的特性。
大体上说古希腊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6世纪开始的爱情文明。从历史渊源上看来,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情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铜和青铜制造法就从小亚细亚的腓力基传入克里特,此后不久(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克里特岛中央的克洛索斯地区就出现了一个因为传说中的米洛斯王以及他的那座扑朔迷离的迷宫而得名的米洛斯文明。由于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的中心位置,它与欧洲(希腊)、小亚细亚以及非洲(埃及)均仅仅相隔一段极易航行的海上距离,因此从产生之初,米洛斯文明就与周围地区,尤其是与爱情海沿岸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整个爱情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一种普遍的相似性和同源性。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也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情文明。
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都曾有过十分光辉的日子。克里特的宫殿,重门复道,号为迷宫;迈锡尼的彩绘陶器,营销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至今考古所见实物,仍精致瑰丽,为世所珍宝。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两个古代文明忽然消失。毁灭爱琴海古代文明的原因,或以为火山爆发,或以为外族入侵,或以为气候变化。总之,至今聚讼,未有定论。
迈锡尼文化崩解之后,古希腊世界经历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所谓“黑暗时期”,随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时期。
此时,古希腊文化慢慢进入了全盛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还是科学文化上都有了迅猛发展。政治上,各城邦进行海上殖民发展和政治变革。各城邦都得到繁荣的发展,而地处海湾、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业方面日益发达,并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在雅典,国家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大会由公民抽签产生,共同对国家事务进行商议。与此同时,斯巴达也推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形式——强有力的寡头统治形式。随着宗教生活的发展,赞美灵与肉的和谐之美的体育竞技也随之发展。希腊的戏剧(悲剧和喜剧)、哲学,科学(天文、地理、生物等)都有长足发展。代表有:戏剧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屁得斯的《美狄亚》、阿里斯多芬的《不巴比伦人》、《黄蜂》等;哲学上,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宣称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巴门尼德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等;科学上,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希波克拉底不仅提出了“体液学说”,还把医学从理论研究推向了临床观察等。
当然,说到古希腊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腊神话传说。希腊神话传说以形态优美、谱系分明而著称。它是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神话传说通过种种机缘融合,人为的系统化,而最终形成的统一的神谱和英雄传说。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主要是赫西俄的《神谱》和荷马的两部史诗。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认为:“赫西俄德与荷马的时代比之我的时代不会早过四百年;是他们把诸神的家世交给希腊人,把他们的一些名字、尊容和技艺交给所有的人并且说出了它们的外形。”
早期希腊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那种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随着波西战争的开始,分离主义原则慢慢遭到破坏,希腊城邦文化走向灭亡,进入帝国主义。随着希腊化的出现,堕落腐败使希腊文化步入了绝望的境地。
古希腊文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成就。在政治领域,古希腊人的建树更令后世景仰。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并实行公民的直接民主制。古希腊人的民主政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商品经济发展得比较充分,在部分城邦如雅典,则超越了自然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居支配主导的地位。文化中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雕塑等艺术作品中,或是在宗教社会活动中,或在学术著作中,人本主义精神都能得到鲜明的体现。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的确,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于是,古希腊文明的勃兴和它的“后来居上”,它的光灿夺目的业绩,被学界称为“希腊的奇迹”。
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别
《圆明园》的开篇由很多图画构成,山水、城镇、林园等给人以美的冲击。郎士宁希望以他的绘画取得皇帝的信任,但他的西洋画并不受欣赏,随后改学中国画并进入皇家画院。由此,我对中西不同的绘画艺术进行了了解,本文就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论述。
谈到中国的绘画,仍要回溯到彩陶和青铜纹饰,它们确定了中国绘画整体、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秦瓦当和楚漆画、帛画,都注重人或物的整体形象在画中的位置,具有与韩非的画论和秦兵马俑相通的“写实”性。汉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气魄,使汉画像石、画像砖具有汉赋一样的填满换面、线条飞动的满、实、多、动的风神。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随人物品藻兴起了“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以顾恺之为代表;随寄情山水产生了使人可“澄怀味象”的山水画,以宗炳、王微为代表;随佛寺佛窟的大量建立,产生了宗教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代表。自此以往,唐宋明清,不断丰富又不断变化。特别是明清,随着市民思想的壮大,作为戏曲插画的木刻版画,反映了不同于以前的新审美趣味,但其总风格——散点透视,以线为主,以形写神,又完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绘画种类很多,按照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
工笔:强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
写意: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
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种描述性在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洋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而西画则不然。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 “仿”、描摹、仿造 事物,偏具象。后期毕加索(西班牙画家,立体派创始人)、凡高(荷兰画家,后印象派 的代表)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现代绘画中的象征主义内容以及传统山水画象征性意境的作品内容同西方象征主义艺术作品进行全面对比,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对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意识方面的直接把 握上,西方人较为模糊,于是只好诉诸象征性手段,他们所展示的人物内心世界也就不甚明 确,西方艺术自古至今往往较为直观、直接、裸露,一旦采用间接、委婉、譬喻的方式,对 东方人而言就显得晦涩。相对而言,中国艺术家自古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刻画,运 用象征手法往往能做到游刃有余。西方象征性艺术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悲剧感;而中国的象征 性艺术包括山水画多采用理想化的特征手法,借用暗示、比喻手段,题材多是自然景观、自然物、花鸟虫鱼、动物怪兽,或是古典诗文、神话典故、历史故事等等。
总之,西方绘画,更多地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中国绘画,则更多地具有象征、表现的意义。西方绘画接近于戏剧与小说,而中国绘画则接近于音乐和诗。
第二篇: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化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差异,今天呢,我们就来一同走进西方文化,走进西方,我们先来探讨欧洲文化。而欧洲文化从希腊文明开始,把这块大陆上的各种不同传统编织连贯成一体,虽然罗马帝国(下节课我们会讲到)把许多地区连成一体,使我们今天能够完整地了解欧洲,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时间来简单了解一下欧洲不落的文明(never-lasting culture)。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3500年
克里特岛城市定居地初具雏形。由永久定居点发展成村落形式。
约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
爱琴海的狄克拉迪群岛开始了青铜器制造
公元前3500年—前1125年
青铜器时代开始
公元前2600—前2000年
基克拉迪群岛雕塑发展
约公元前1600年
迈锡尼统治者开始精心准备葬礼,以从地中海搜集的精美物品陪葬
公元前1700—前1200年
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顶峰时期。农业商业兴盛,向皇宫进宫
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
克里特文明发展的顶峰时期,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衰落
约公元前1400年
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科利特城米诺斯国王宫殿被毁灭
公元前1250年
希腊著名盲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里确定的特洛伊战争开始的时间
约公元前1500—前1200年
线型文字体系记录了希腊的发展
约公元前1200年
迈锡尼文明衰落;黑暗时代开始
约公元前1125年
铁器时代开始。铁器使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铁的使用渐渐地扩展传至整个欧洲
约公元前1200—前800年
黎凡特部队的腓尼基人统治着地中海贸易。通过和这些地区的腓尼基人的接触,希腊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
约公元前1100年
根据传说,来自希腊北方的多利亚部落重返伯尼奔尼撒半岛
约公元前1100年
几何形状花瓶出现,随机成为一种时尚,迅速发展
约公元前800年
希腊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贸易港,希腊化时代开始
公元前776年
古希腊第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林匹亚召开
约公元前750年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问世
约公元前720年
伯罗奔尼撒半岛北岸的科林斯湾的花瓶盛行黑色图纹
约公元前600年
小亚细亚中西部古国吕底亚开始使用铸币
公元前594年
梭伦在雅典宣布社会、政治、经济新法规
约公元前570年
哲学家色诺芬尼出生于小亚细亚古城克勒芬
约公元前525年
雅典花瓶盛行红色图案
公元前507年
克里斯提尼的民主改革预兆雅典民主生活
公元前490—前479年
波斯战争,希腊人获胜,得洛斯联邦成立。得洛斯联邦扩展;公元前5世纪成为雅典帝国
公元前499—前406年
雅典悲剧的黄金时期
公元前447年
伯利克里建筑项目以建造在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而达到顶峰
公元前431—前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经历瘟疫蹂躏,得以幸存,但却在战争中失败
公元前339年
苏格拉底去世
公元前387年
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院
公元前358—前276年
马其顿王朝
公元前350—前324年
雅典迎来了美学复兴,以建筑、宗教、教育和经济改革而盛名远播
公元前297年 埃及北部城市亚历山大市创建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其广博的收藏品而闻名
约公元前270年
希腊诗人奥克里斯特斯为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帝写诗,以田园风光为特点
公元前229—前228年
罗马干涉希腊,第一次伊利亚战争,罗马人打败特塔女王
公元前221—前197年
第一、二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获胜,希腊成为罗马的一个省
约公元前188—前139年
帕加马创建大祭坛
约公元前188—前139年
科林斯湾大劫,标志着罗马完成对希腊的征服
希腊历史可以分为3个时期:早期希腊(公元前2500——前750)、古希腊和古典希腊(公元前750——前336)、后古典希腊(公元前336——前146),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关于希腊最早社会形态的信息,存在于爱琴海地区史前青铜时代的基克拉迪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高峰期为公元前1700——前1400年期间)和迈锡尼文明(高峰期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
二、古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要地区,它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希腊半岛全境多善,缺少大河平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国家。但是希腊能充分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原、坡地,种植大麦、小麦,栽培葡萄、橄榄,放牧山羊、绵羊。希腊半岛产粮不足,但又较好的航海条件,可以从黑河沿岸、埃及和西西里输入谷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陆中有许多岛屿都出产大理石、陶土和各种矿物,这为希腊手工业在陶器、雕器等方面提供了条件。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弯曲,有良好的港口,特别是爱琴海地区。希腊人很早开始航海、经商,是一个商业民族。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内陆逐渐形成城邦,那些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移民也逐渐形成了各种社团群体,并逐渐发展成为各种社会群体。这个殖民化过程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发展相结合,对希腊城邦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古希腊文化的成就 哲学和宗教 哲学
古典时期的哲学
“哲学”是希腊字眼,最完美的解释应该是“爱智慧”。在哲学发展的最早阶段,这门学科并不要求拥有某种专门的知识。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博学多才,同时又是诗人,关心自然、宇宙和神学。古典时期的哲学家即称之为苏格拉底的学者们,试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解释自然现象和周围世界。这一时期,许多哲学家来自小亚细亚西海岸城邦,在那些丢,希腊文化和邻近的东方文化互相影响,揭示着不同文化的内涵,鼓励人们探索更广阔的领域,也激励着人们多思多想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世界。其中最激进的是克勒芬的色诺芬尼,他对神学的理解很独特,强调人们的风俗习惯都是自然而来,并且假定各种文化所供奉的神祗就是来自文化本身,如埃塞俄比亚的神反映的也就是埃塞俄比亚人的文化底蕴和追求愿望等。他的思想为相对论的发展铺就了道路,柏拉图的《理想国》则对历年和学问的中心原则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定义。
B.公元前5世纪及以后的哲学
雄辩术在早期民主时期格外得到追捧,古希腊人认为讲演术和能演善辩是参与政治的有利工具。
e.g.苏格拉底的伦理系统强调通过讨论发展思想,强调德行和知识的密切关系,通过德行来净化心灵,从而达到对内全情欲的完美控制。(配苏格拉底图像)宗教
宗教是希腊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希腊,每栋房屋都有神龛,每到重要时刻都得举行祭祀。战争临近,第一件事就是供奉牺牲。这些仪式和宗教习俗对个人和城邦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希腊宗教通过帕台农神庙供奉的十二天神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里描绘的诸神更像是尘世俗人,更具有人性,他们让每一个希腊人的宗教意识定型成规。这些神祗经常会稍微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有: 阿弗萝蒂特
罗马神话里的维纳斯,爱与美之神
阿波罗
太阳神
阿瑞斯
战神
阿尔特弥斯
月神与狩猎女神
雅典娜
智慧与技艺女神
德墨忒尔
农业和丰饶女神
狄俄尼索斯
酒神
赫菲斯托斯
火与锻冶之神
赫拉
宙斯之妻
赫耳墨斯
众神信使,掌管商业、交通、创造之神
波塞冬
海神
宙斯
众神之父
人神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民间和官方都十分注重。希腊人敬神最重要的仪式是祭祀,供奉牺牲。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礼拜。古希腊人的宗教节目繁多,其中四年一度的泛雅典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给雅典娜更换新的长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各种竞技比赛。诗歌和戏剧
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史诗不仅是希腊人从野蛮过渡到文明这一时代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希腊人古史的重要文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戏剧文学空前兴盛。戏剧起源于每年春秋举行的对酒神的祭仪和民间歌舞。戏剧分为喜剧和悲剧。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成长阶段、繁荣阶段和危机阶段。艺术和建筑
希腊艺术不仅包括雕塑和彩绘,还泛指珠宝、墓葬的装饰和建筑设计。大型雕塑是工匠的杰作,希腊艺术品鲜明的轮廓特点应该归功于工匠们的一脉相传;尤其是彩绘艺术,融合了地方特色的希腊彩瓶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保存至今的古希腊建筑差不多都有宗教意义,圣会场所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庙宇,人们在这里向各路天神敬献牺牲。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庙宇建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多利亚式和爱奥尼式。多利亚式是在建筑地基础上直接安放柱体,柱体底部埋入地基,自下向上逐渐变细,表面有尖刻凹痕。爱奥尼亚风格的建筑是把柱体安放在柱基石上。柱体挺直向上,比起多利亚式柱体稍显纤细,匀称典雅,更具有装饰功能。科学和医学
希腊科学和医学全凭经验摸索而来,以观察为基础。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常常自相矛盾。医学发展也是如此,希腊医学家对疾病和健康的看法常常语出惊人。E.g.数学和几何学阿基里斯难题:跑得快的人永远超不过跑得早的人 毕达哥拉斯 历史
希腊人在史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西方通常所用的“历史”一向源于古希腊,本意是“经调查研究的记事”。古希腊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图书馆
一般认为从希腊时期起,人们开始把一些大型建筑改成图书馆使用。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城和帕加马城建起了两座大型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与雅典图书馆一样,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托勒密王朝建立并资助了图书馆的建立,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已经拥有70万册的藏书。这一时期,人们的对古典文化的保护已经十分重视,托勒密三世曾经从雅典图书馆押重金借走了一部悲剧手稿,最终宁愿认赔也不愿意归还。演说和竞技
当时遗产的继承和钱财的纠纷,需要用到诉讼的方式解决,需要诉讼知识;富家子弟竞选官职也要长于辞令,口才要好;民主政治要进行政治辩论,因此,希腊演讲术盛行。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在2700年前的古希腊埃拉乌斯山巅一处峭壁上,古希腊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的,是为了传达诸神的和平旨意,消除内争外战。运动会期间,各城邦停战,不准带武器进入运动会,否则以背叛神灵罪予以严惩。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特征是:争取和平、增进友谊、反对侵略、乞求神灵保佑。而为优胜者编制的橄榄树枝头冠,就成为和平的标志。奥运会将点燃火炬作为主要内容,火炬接力成为传统仪式。象征团结、光明、勇敢的火炬,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的故事。
四、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奴隶制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希腊的民主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希腊文化能够大放异彩 当时希腊的宗教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
五、小结
希腊文化对东方影响极大。希腊城邦派麦伽斯梯尼驻印度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传播希腊文化。以印度西北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驮罗艺术”,它的佛像雕刻显然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 在西方,占罗马文化实际上是古希腊文化的延伸,如罗马的哲学、文学、戏剧和艺术等都明显表现出希腊文化特征。希腊的法理思想也传到了罗马。罗马人继承了全部希腊文化遗产,接着把它传遍世界。
第三篇:浅谈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化
前言
文化是个广泛的范畴,古希腊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这里,斗胆写下“古希腊文化”这个名字,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的短暂,只是简要分析一下古希腊文化中的雕塑,绘画和建筑。广义而言,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我所阐述的雕塑,绘画和建筑,是属于古希腊艺术的范畴。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雕塑,绘画和建筑,就是古希腊文化最好的名片。当那悠久而神秘的文明随着时间而流逝时,后人可从雕塑,绘画和建筑这些幸存的宝物里面挖掘出古人的智慧,挖掘出关于那个远去的时代一点一滴的故事。准备好了吗?现在请随我来,走进神秘的古希腊……
主体
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古希腊雕塑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雕塑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时期:一.荷马时期二.古风时期三.希腊过渡时期四.古典时期五.希腊化时期
各不同时期各具备了不同的特色。
荷马时期的开始,是以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半部南下为标志的,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到11世纪。这个时期是氏族部落社会,已进入铁器时代,它改变了荷马时期的社会面貌: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进入奴隶社会,这时期政治上盛行原始民主制。到荷马时期末已由部落的管理机构开始向国家统治机关过渡。而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荷马史诗》则成为了希腊雕塑的源泉。很多的雕塑作品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像著名的《维纳斯》。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在荷马时期,雕刻艺术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腊雕刻史的首页应从古风时期开始。因为古希腊雕刻中最突出的人体雕刻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像《门考拉夫妇立像》等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期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在这个时期。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驾车人》、《波赛东》、《鲁多维奇宝座浮雕》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历时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结束。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是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城市虽然遭到战争的破坏,但是战争胜利而缴获的大量财富,又使希腊的经济繁荣起来。作为城邦盟主的雅典,对外以霸主身份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内实行民主政治,给人民以更多的富足与自由,从而使雅典成为当时欧洲最美丽繁荣的城市,也使雅典自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伯里克利斯的繁荣新时代”。古希腊雕刻进入古典时期后出现了新的繁荣,雕刻家们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突破古风程式,试图在人体直立的基础上将人体的重心移至一足,使另一足自然地表现出一些动态,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运动感。这是古代艺术家美学观的新发展,意味着雕刻家对人与人体美的认识的提高。这时期创造的作品更接近现实的完美人体。这个时期的作品如《掷铁饼者》
希腊化时期一般指公元前334—30年,又称希腊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前后共300余年。同古典时期雕塑相比,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同古典艺术接近的风格,如《米罗岛维纳斯》等一系列维纳斯雕像,也有体现这一时期生死搏斗、美丑相争的时代精神、掺入悲剧性风格的《拉奥孔》等。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由于希腊本土雕塑传统深厚,依然成为希腊雕刻艺术的中心。
古希腊绘画---伟大的觉醒
在古希腊艺术中,绘画或许是人们印象最为单薄的。但是,根据古代希腊文献的记载,根据研究者的推测,希腊绘画和希腊雕塑、希腊建筑有着同样非凡的成就。
古代希腊绘画具有以下的艺术特点: 1.从题材上看大都来自神话传说,并非是对人和生活本身的刻画,其形象也是经过主观处理的。
2.图中人物形象线条刻画简单、缺乏细节的东西。
3.人物都以一个90度正侧面投射到画面,无论从色彩还是从线条上都不存在表现空间纵维度的倾向。
古希腊绘画的符号化使得它与文字有相通性。两者都是以简单形式来指代复杂的东西;两者都是经过主观处理的形象;再者,两者都是平面的。
古希腊人更多地喜欢在器皿上作画,因此流传下来极为艰难。而这些画大都表现热爱生活,歌颂人体之美,绘画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瓶画,在这些古希腊绘画艺术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先后出现过“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希腊的雕塑很有名,但是绘画没有保留多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年代久远且材料难以保存。目前主要幸存的有米洛斯的考古发掘: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陶器上的绘画。
古希腊建筑---凝固的艺术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各国建筑更是深受其影响,所以要研究西方各时代和各地区的建筑,也必以希腊建筑为开端。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帝国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就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陶立克柱式,2.爱奥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
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总结:
文化是个广博的词,包罗万象。古希腊文化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影响作用于后代。这此,我们谈论的仅是冰山一角,通过对西方经典文化的学习,我们希望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的渊源,领略到像古希腊文化如此优秀的经典。了解古希腊文化,推广古希腊文化,这对于自身,对于社会,都将是伟大的提升。
第四篇:古希腊剧场文化
《古希腊剧场文化研究》
渤海大学进修生
安美臣
一.概述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她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罗马帝国又将古希腊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而这便奠定了古希腊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剧场,顾名思义,是指观众观赏演出的场所。而这一词语也是源于希腊文,直译为“一个为了看的地方”。
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追溯着古希腊的剧场文化,他成了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将希腊戏剧文化引向世界的开端。而古希腊的剧场建筑同样令人匪夷所思。这一切,也已然成为一个吸引人关注的谜团。
二.剧场建造原因
(一)基础设施 剧场,有时又称剧院,意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亦可作为表演场所的总称。剧院通常指室内的表演场所,而剧场则同时适用于户外广场及室内建筑。
公元前5世纪,最早的剧场建筑出现于古希腊。雅典人用石头建成的酒神剧场依山而筑,可容万人的观众席靠在接近于扇形的山坡上。演员与合唱队则在山脚下的园形平地上表演,圆场后面围以木制屏障式帐篷,是演员更换面具及服装的场所,后圆场又被改建为平台,专供演员表演之用,台后有高墙作为背景。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都是露天的,包括三个部分:乐池、景屋以及观众席。
乐池往往位于建筑的中央,通常也作为舞台,是一个周长为150米的圆形区域。在乐池后面是一个名为“景屋”(skene)的矩形建筑,意为“帐篷”或“棚屋”。环绕在乐池周围的坡形结构就是观众席。观众席通常依小山坡的坡度建造,观众们坐在整齐排列的长椅上观赏表演。
乐池是演员表演和歌队吟唱的地方,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乐池中央总有个祭坛。在古希腊,这座祭坛通常是为祭奠狄奥尼索斯建造。狄奥尼索斯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他是宙斯与赛墨勒之子。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在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是象征新生。
景屋的功能相当于是古希腊剧场的后台,在这里演员可以换服装和面具。通常景物外有三扇门通往乐池。在有些剧场的景屋前方有一个凸出地面的表演区域,这便是现代剧场中舞台前部的雏形。最早的景屋往往如其本义,就是一个帐篷类的结构,为宗教庆典活动而建,在庆典结束之后便被拆除。后来,随著戏剧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样式,剧场也成了一种永久性的建筑。有的时候人们还在景屋的外表上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这也是英文中“scenery”风景、景色一词的起源。
古希腊的剧场通常只能建造在形状适宜的山坡上。古希腊剧院的规模通常很大,能够容纳1万5千观众。这些剧场通常是开放式的,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的其他人,包括演员和歌队,以及剧场四旁的风光。
古希腊的剧场起初多为圆形,后来发展成大半圆形。剧场的中心是合唱席或乐池,前面是比较简单的舞台。从古希腊的露天剧场开始直至中世纪剧场建筑仍多属露天型格式,舞台向观众敞开而不封闭,以便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
提到古希腊剧场建筑,不得不提起埃普道鲁斯剧场。1881年,人们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地下发现埃普道鲁斯剧场并将之发掘。埃普道鲁斯剧场建于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保存得最好的古剧场与古典建筑之一,剧场也以其极佳的声效而闻名于世,舞台上的声音能传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而这个古剧场的声音传播的效果,也成为世界建筑师谜团之一。
埃普道鲁斯剧场创造于古希腊著名建筑师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其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径20.4米。歌坛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势建在环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开的巨大折扇,全场能容纳1.5万余名观众。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
(二)政策及思想观念
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古希腊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这是由于希腊半岛山峦叠嶂,山地丘陵众多,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形成了各自独立、相对隔绝的众多狭小的城邦国家。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城邦国家的政治管理,从而形成了民主政治中的独特形式——直接的民主。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建筑为圆形,而且是建在山坡之上,这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古罗马早期政策思想的体现。古罗马早期的政治思想不够系统,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遵循着同样的法则,由此产生的“自然状态”等概念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传统。早期政治思想都是把自然法则直接运用到人类社会中,强调均衡与和谐。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对国家的性质、起源、理想国家的原则、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等政治学的基本问题,以及政体、民主、自由、正义、法治、公民等基本概念都有充分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们一般都把奴隶制度的国家、等级制的政治秩序当成天然自然而然的事,“正义”或“自然理性”就是要维护良好的政治秩序。因此,剧场的设计,大部分也是呈阶梯状,一级一级,在建筑上显示出了古希腊等级制度的森严。
提到思想观念,首先要提到的是古代希腊的两位著名的立法者:来库古和梭伦。两个人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对后来的斯巴达和雅典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取消以往的一切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担保进行借贷,由国家赎回被卖到国外的债务奴隶。这被称为“解负令”。这使雅典人摆脱了陷入奴隶境地的危险,使全体平民在政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规定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传习技艺,承认财产的私有权和继承权。他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也特别忠实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尽管他有机会成为一个僭主,但是他坚定地拒绝了;在他年老体衰的时候,僭主皮斯特拉图当政,他把自己的刀枪放在门前,示意年轻人起来推翻僭主的统治梭伦的改革被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的,在经济上维护平民利益,在政治上维护贵族利益;改革不仅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而且使雅典的政治制度变得相对完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法律得到广泛的尊重,说明社会生活已经走向世俗化和理性化。经过他的改革,雅典的民主制度空前繁荣,公民政治生活参与的广泛和自由程度,令后人叹为观止。
来库古创建了”平等人公社” 土地和奴隶归国家所有,分配给个人使用,但是不能买卖。解散公民大会;国王的权力不受元老院的限制;集体主义制度使元老和国王没有多少特权;严格的集体和军事化生活,不大学习文化,主要是学习军事。
这两位立法家充分体现了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的一些基本精神。人类的政治思想以两种方式存在着,一种是书籍,一种是制度。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剧场形式,也成为政治体系下的惊鸿一瞥。
(三)经济条件 公元前 8世纪至公元后几个世纪古代希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在公元前 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间它成为发达的奴隶制经济的一种典型。
古希腊耕地少、港湾多,所以农耕落后而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频繁的商品交换形成了自由、平等的原则,这正是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所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了经济基础。而这一切,也是为古希腊艺术产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剧场的产生,也是经济政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的成果。
三.影响
无疑,古希腊剧场的产生,不仅刺激了商业活动,丰富的人类日常生活,更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果。而这种剧场建筑形式,为欧洲后来戏剧的繁荣与发展同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邓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希腊剧场不是为观众建造的,而是为艺术家建造的,观众不过是非常乐于跟艺术家合作罢了。不仅如此,古希腊剧场还反映出建筑师和剧作家及演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剧场的出现对古希腊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出现繁衍,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作用。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建筑师对剧作家说:“你希望在怎样的剧场里演出你的剧本?”剧作家回答说:“要这样的剧场:大量的观众能在里面同时看、听和感受,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产生的情绪也是系相同的。”
建筑师对舞蹈家说:“你需要怎样的剧场?”舞蹈家展开双臂抱成一个大圆圈,回答说:“要这样一种剧场:能使我把观众统统环抱在怀里,所有坐在里面的人都可以机会均等地看清楚表演,都能领悟每一个动作的含义;要这样的一种剧场:我在里面表演,我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象连续不断的光线一样射出去,照到每一个人的心上,就像阳光普照大地那样。”
建筑师又问演员:“你需要怎样的剧场?”演员回答说:“要这样的剧场:在里面我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能以它的声音自然地传播开去,数不清的观众在我面前也不觉得比谁优先,都能听清楚我的声音而且为之而感动;在这样的剧场里,我的激情可以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感情的波涛可以到处翻滚、到处激荡,它从我心中涌向观众,又从观众心中流回我心中。”
古希腊剧场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它不设“包厢”,不设边座,不设楼厅,也不设正厅前排。古希腊剧场是完全民主的。因为艺术家就象宗教的祭司,犯拜倒在伟大艺术面前的人,都是一律平等的。
四.总结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古希腊戏剧形式却依旧没有过时,它仍在使用现代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人类探究外界力量的渴望以及对生命中重大事件的畏惧。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欣赏古希腊戏剧表演的场所及早期的布景,感受它对当代剧场建筑形式的影响。古希腊剧场建筑精美,功能独特,音响效果非凡,并且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民主和戏剧,成了希腊剧场建筑给予人类的两个重要馈赠。而对于经济的推动发展,和人性的健康引导,剧场也是卖了不小的力气。剧场建设的大众性,使其成为一项真正的全民文化、普及文化,对人们起着启迪、教化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而这一切积极作用,还在进行„ „
第五篇:新疆多元文化
一、新疆文化的多元 1.新疆史前文化的起源 2.新疆文化类型及特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国土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代联结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和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传播和交汇的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要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有“世界民族博物馆”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交河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等蜚声中外。
一、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演革
新疆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多元文化的初兴、发展、交融、确立等过程,具有显著的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特征。
据考古研究,距今4000年前,新疆即有人类活动。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新疆与世界同步进入了青铜文化时代。新疆地形地貌大致为“三山夹两盆”,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天山南坡及以南为南疆,天山北坡及以北为北疆,天山以东的哈密和吐鲁番地区为东疆。生活在南疆绿洲地区从事农业、半农半牧经济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受自然地理条件所限,主要生活在绿洲或山间盆地中。北疆以畜牧业为主的人们有固定的放牧草场,游动放牧业大多是草场的转移,逐水草而居也是相对的。南疆的绿洲和北疆的草原使新疆文化在形成时期即呈现出以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为主的多元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汇集,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的基础。
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阶段,以高昌、鄯善、于阗等
文化为代表的绿洲文明凝聚了当地、中原和南亚及中亚乃至欧洲众多的文化因素,使新疆文化在多元中得到发展。在北疆地区,乌孙、匈奴、柔然、突厥等游牧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使北疆文化在游牧文化状态下也呈现出多元的特色。而随着汉人和吐蕃人的进入,中原文化和吐蕃文化也成为新疆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使新疆文化在众多文化因素的交融中更加绚丽夺目,不断发展。
宋至明时期,新疆文化依然呈现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先后进入新疆,为新疆文化带来了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开始在这里汇集、融合;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新疆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随着维吾尔等民族的形成使新疆文化具有了鲜明的伊斯兰特色。
清代是近代新疆多元文化并存格局的确立阶段,以绿洲维吾尔文化、草原卫拉特文化、满汉文化为主体,包括众多其他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最终确立。
二、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是人类为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是导致文化出现的主要因素。
一是地理地貌复杂独特。新疆地势大起大落,气势磅礴的高山雪峰、浩如烟海的沙漠戈壁与低于海平面的低洼盆地相间。在“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中,中部天山和南部“万山之祖”——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中部静卧着世界第二大沙漠、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绵延数千里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塔里木河穿行于盆地内部。北部阿尔泰山和中部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中部盘居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绿洲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面积只占全区面积的4.2%,森林覆盖率2.94%。1.86万条大小冰川及雪水、湖泊等哺育着天山南北2000多万各族儿女。人均耕地3.49亩,有辽阔的草原,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野生植物3500多种,脊椎动物近700种,无脊椎动物约1.5万种,有许多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如蒙古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白肩雕、藏雪鸡、黑项鹤、白鹤等。还有一些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特有动物,如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
二是经济类型多样共存。新疆地域辽阔,环境各异,不同地区适合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分布于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其他盆地的绿洲、河谷地带,这些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因而形成了具有农业特色的文化,如汉代的“城邦诸国”。北疆草原地区适宜牧业发展,因而形成了具有游牧特征的文化,如汉代的乌孙、大宛等。东疆有些地方则适宜多种经济类型发展,因而形成了即有农业特色,也有牧业特点的文化,如汉代的鄯善“少田”、“民随畜牧逐水草”
这些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经济特点的文化,随着屯垦活动的加剧,农业区不断扩大,北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北疆文化也因之具有了农业文化的特点。
三是各个民族共存共荣。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共存格局的不断演变和相互影响,多民族的共存发展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前提。新疆的早期文化是由塞人、羌人创造的,而依据学者对古人类遗骨的研究,史前新疆古人类具有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及两类人种的混合型三个不同的类型。进入汉代以后,南疆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东西文化交融为特征的高昌文化圈,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于阗—龟兹文化圈,以及东疆两种文化体制并行的鄯善文化圈等绿洲文化。北疆则由于乌孙、匈奴、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存在和迁入和汉唐时期汉人和吐蕃人的迁入而呈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唐代以后,回鹘人的西迁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契丹、蒙古等民族的迁入,使新疆文化的多元性更加突出。进入清代,新疆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确立,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世居民族的并存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新疆文化依然具有多元的特征。
四是多种宗教并立共存。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现实。在新疆历史上,曾经有着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宗教,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新疆古代作为联结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东西方经济、文化传播和交汇的地区,不同的宗教往往在这里交汇,之后再传播到内地或其他地区。民族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但由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因而宗教的分布和民族或民族政权的分布存在密切关系,新疆多民族分布的格局由此也导致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也正是有了多宗教并存的状况,历史上新疆文化呈现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五是多种语言共存通用。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仅仅就文字来讲,佉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摩尼文、梵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察合台文、满文、托忒等众多文字都是历史上聚居在新疆境内的民族所使用过的文字。就目前新疆主要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来讲,除汉语、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以外,其他民族都有本民族通用的语言,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民族还有自己通用的书写文字。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这些不同的民族语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三大语系,其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族、语支和语组。
六是民族风俗互尊相融。各个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理风貌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历史、文化渊源不一,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生活习惯、乡约民规、风俗风情。新
疆民族传统的节日就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兹节、东归节等等。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美称,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刀郎舞,塔吉克的鹰舞,蒙古族的沙吾尔登舞等精美绝仑。民族音乐、民族史诗、民族乐器、传统体育、古典巨著和民间文学等独特奇绝。服饰、居住、饮食习俗、手工艺、装饰等风情浓郁、特色鲜明。
从而使新疆多元文化具有如下鲜明特征:第一、博大与极致。新疆文化,作为新疆地理空间物质与精神的符号表达,透过广袤的土地,首先传达着一种博大的精神。除了指人文的稀少与地域的辽阔外,更喻示着一种大气、俯视、君临性的自然精神。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以棕色基调标志的干燥区域,自然精神是极致、简约的,有着直观的纯粹性和极端性,直指本性。第二,严峻与哲思。新疆的冰山雪峰、大漠落烟、浩瀚沙海、辽阔草原等自然景观,及历史上战火纷飞、自然变迁的遗迹,使老百姓的生活呈现出脆弱、动荡不定、受偶然事件支配、生死未卜等特点,因此形成了流浪、不安、忧患、悲壮等人文精神。而平稳时期,那广袤的土地、荒凉的戈壁、距离的遥远、相对的封闭等,也造成人们生活单调,充满没落气息,略显忧伤气质,使人更专注于内心思索,造就人与自然的张力结构,在浅表的、风俗的东西背后,存在着内在的、根本的对人类灵魂深处的、“至上”问题的思考。新疆的宗教与歌舞、民间口传文学、说唱艺术等格外发达。多个民族都有自己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等艺术巨著彰显原始、高贵、神秘和牺牲色彩,有着鲜明的信仰力度。第三、热烈与忧伤。新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严寒、酷暑、沙尘等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负面影响很大,自然风土与沉重的生存累积,形成了人们既积极、热情面对生活,又对自然伟力深怀敬畏的复杂心境。它的欢乐与忧伤、热情与冷漠、沉醉与清醒、现实与梦幻,像起伏不定的波浪在人群中掠过,歌舞艺术的热情奔放、深情忧伤与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坚定,形成奇妙的结合。第四,保守与开拓。绿洲生活的“孤岛”决定了它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形成了人们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而游牧生活的迁徙与游居,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文化继承方面的困难,使人们纽带松散、地缘关系微薄,主要和自己的畜群一块儿过着朴素、孤独、单一的生活。特定的游牧情境不仅是民歌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它抒情形式得以展开的重要依据。如民歌中那内在心事的咏叹,随意而为的自然泄露,是独自性的生存昭示。同时,新疆有着很长的开荒、屯垦历史,形成了一种开拓者的精神。垦荒者来到这里,远方的血统渐渐淡漠,焦灼的心灵安顿下来,邻居、朋友、战士逐渐代替同乡同族的位置。口音开始改变,不伦不类中产生新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新的整合,各民族习俗中的吻合点越来越多,扬弃与重生。第五、丰富与诗性。新疆地广人稀,各个民族、文化、语言、信仰上的混杂与多元性质处于支配地位,相异与差别的特征突出。各种文化的接触与影响呈一种自然的状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的分散性、差异性、丰富性。民间文化内容
丰厚,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强盛。诗性中那透着痛楚、牺牲意识和内在忧伤,倾重理想,信仰执著,世俗的快乐与浪漫被蒙上神圣的色彩。当人们听着《塔里木河》的歌声和《十二木卡姆》的传唱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
三、新疆多元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新疆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压器”和“蓄水池”,有效地传递过非常重要的文明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东西方文明的面貌,自身沉淀多元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的博物馆。自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新疆趋于沉寂,繁盛的光景潮水般退去。新疆文化,作为我国西部文化的一部分,与中亚的文化与历史一样,是世界史学界、文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面对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市场化、技术化的发展,面对网络化、虚拟化的时代,新疆文化的民间性、边疆性、乡土性,已然演化为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的符号表征,如何面对现实而不断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新疆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以平等的视角,与各种文化形态进行多样的、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借鉴乃至吸纳其他各种文化的优秀成分,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深刻认识新疆文化的优势与潜质,留存新疆文化中健康、自然、开放、多元的文化品质,把最简单与最神奇放在一起,把热情与悲伤放在一起,把生与死放在一起,启迪人的心智,滋养人的精神,使人知善恶、辨真假、明美丑。认识新疆文化,需要有一种对民族感情、民族宗教与民族生活的基本尊重,同时在考虑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我评价中学会尊重、理解、沟通与融合。承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新疆文化整体大发展,也是中华文化面对国际社会形成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与前提。
3.新疆文化的历史轨迹
二、新疆绿洲农耕文化 1。于阗文化
2。龟兹文化
龟兹古国是古代西域之大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对研究、发掘龟兹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对中亚、西亚乃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早在公元三世纪时,佛教就经丝绸之路传至丝路重镇龟兹,并在龟兹地区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等活动已很频繁。据文献记载,到了公元四世纪时,龟兹佛教已达到十分兴盛的程度,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这一时期,在龟兹还出现了不少高僧大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鸠摩罗什便是其中之一。至唐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经途经龟兹时,龟兹佛教已是“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切有部”、“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鸠摩罗什(334~413年),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师徒所译经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维摩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十诵论》等共74部384卷,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因为罗什对龙树中观学作有系统的翻译,中国佛教由此进入了新的境界。总体而说,因罗什娴熟汉语,博学多闻,故其译文采意译方式,重视简练精粹,深达原旨,流畅易读,在译经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译师,其译本流传最广,后世尊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龟兹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然而龟兹文化经过历史沧桑,遭到的破坏很严重。如今的文化遗存,满目疮痍。从上世纪80年代起,龟兹文化遗产开始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投入巨资维修石窟和文化遗址。但是古龟兹地域较广,遗产分散,仅龟兹石窟,就分布在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内,人员偏少,管理困难。另外,石窟外部维修取得很大成果,但石窟内部的“病害”比较严重。如不加强维护,壁画将有逐渐消失的危险。
3.楼兰一鄯善文化
楼兰文化是罗布泊地区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类型,是古西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古楼兰王国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处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4。高昌文化
高昌回鹘文化是古代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是一种沐浴着东风西雨,以游牧与定居共存为显著特征的融合混同性文化。高昌回鹘时期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浸透着这一显著特点,高昌回鹘文化的形成和变化极大影响了后来西域文化的演变和走向,对于近代维吾尔等民族心里的形成以及文化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昌回鹘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以后,其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都已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在漠北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内容,而具有西域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上,放弃过去在漠北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而以经营定居的农业为主,地产五谷,产葡萄酒,在种植棉花并织成布方面有长远的传统,梧桐的树脂称为梧桐泪,可做药用及工业上金属的焊剂。在农业上利用水力,引导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园,造作水佑硙即水磨,便于粮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骆驼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业。在手工业上,丝织品有兜罗、锦、纻丝、熟绫。棉、毛织品有斜褐、白布、绣文花蕊布。矿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种氯化钠,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铁制品中,回鹘人已有镔铁即钢,当时回鹘人手工业操作的各种器械,许多得用钢铁才能制成。
在商业上,从其和内地商业的往来频仍可以看出商业之发达。回鹘人多到辽南京(今北京)做买卖,善于鉴别珍宝。也常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进行贸易,辽朝特别在上京南城设立”回鹘营“作为居留地。与五代、北宋也进行贸易。向宋的洛阳、开封源源不绝地输送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将战马24000匹送抵开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项,后周广顺元年(951),一次运到开封的就达1329段,这也说明当时内地植棉业还很不发达。
在回鹘文书方面,除零星契约及文书外,主要的有回鹘文的《玄奘传》,原译本为10世纪中别失八里回鹘佛僧详古舍利所译,1930年在新疆出土,现已整理。《金光明经》(汉文译者为唐高僧义净)的回鹘文译本(译者同《玄奘传》),是从汉文译本转译的,另从梵文本添译了好多处,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乌古斯可汗传说》,这是未经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掺入伊斯兰色彩的、维吾尔族最早有关其自己始祖的民间传说。传说写成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地点在天山南路,为一佚名回鹘人的手稿,现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乐智慧·导言》之中。
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有成熟的医药(如唐代的《西州续命汤》)。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鹘境内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36人到宋朝献香药。元代畏兀儿人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山,“奉命修麴药以疗师疫”。
高昌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而后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鲁番西的木头沟或吐峪沟的墙壁上或废墟内,已发现大量回鹘人的宗教壁画,表现出与波斯文化融合的倾向。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壁画中,经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画面。塔里木盆地的戏剧表演,在汉代已产生,这由20世纪在吐鲁番、哈密发现的译成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抄本的残卷、写本,以及近代在库车出土的有关当时戏剧演出的场面和文物可以证明。
19世纪末,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我国敦煌千佛洞发现几百个属于元朝初年回鹘文木刻活字。据研究,这些回鹘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大量翻译佛典,就参考同时代王祯那一套汉文活字印书的办法,用于畏兀儿地区所留的痕迹②。在唐代,已从内地传去七曜历,有十二地支及生肖,这由我国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得到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可以证明。
5.维吾尔文化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成现代维吾尔族。
三、新疆草原游牧文化 1.早期草原游牧文化 2.突厥文化 3.蒙古文化
4.哈萨克文化与柯尔克孜文化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她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古代塞种、乌孙、克烈、乃蛮等均为哈萨克族族源部族,历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据汉文史籍记载,塞种人原名“允戒”,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与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汉书·西域传》在涉及到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乌孙时亦云:“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这也说明哈萨克族中有古代塞种人的成分。克烈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区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辽金时期,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从此看来,哈萨克族游牧生活历史悠久,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转场文化。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不同的时节转场,逐水草而居。但是我们不能将哈萨克族的转场视作简单的换季换草场的举动。哈萨克族人的转场具有独特的文化蕴味,既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转场赋予了人们无穷的精神食粮。也因此,哈萨克族人的转场文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转场景象由于过于引人入胜,因此讲究转场队伍必须整齐划一。其中,转夏牧场和秋牧场的队伍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骑着骏马,运驼上盖着各色花毡,热热闹闹的转场,远处看去犹如南归的大雁。
部落首长骑着宝马,跨着镀金马鞍,身穿十分华丽的服饰,肩背弓,腰配剑,一手举白肩雕,一手拿金灿灿的马鞭,走在转场队伍前面,颇是威风凛凛。而夫人头带白色盖头巾,身披刺绣长袍,手牵转场头驼。部落首长和夫人身边簇拥着部落里的长者和能人,场面颇为壮观。在转场途中,部分男人负责勘察道路,整理运驼货物平衡;而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们相互戏耍,开着得体的玩笑,时而高声歌唱,时而男女对唱,竞相表演技艺,将枯燥乏味的转场变成了移动的舞台,绚丽多姿,美妙无比……
哈萨克族转场过程中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当地居住的部落要为转场经过的驼队提供食物和饮品。这种习俗也有自身的讲究,给转场队伍拿饮食的人到了转场队伍跟前时,首先要对转场的人们道平安,之后,将所带饮食提供给带队的首长和长者。首先接过饮品的人口中说着:“布斯木拉依热合曼热合依木”(经文,意为愿安拉保佑一切平安),先对着马鬃滴几滴饮品,后自己再饮两口,再转给其他身边的人饮用。身边的所有人品尝问之后,转给牵头驼的夫人,再转给转场中的其他人员。
如果转场队伍中有年轻的媳妇和妇女,转场队伍在经过古坟或有名望的部落时,她们会下马步行通过。她们双手接过送来的饮品,下马站在地上品尝。送饮品的人返回时,转场队伍中的妇女们往乘饮品的容器内放置银扣等物品,绝不让对方空手而回。转场队伍每到一处扎营地时,当地村落的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帮助转场队伍搭建毡房,送来美味佳肴,宰杀牲畜盛情宴请转场队伍。同样,转场队伍进餐完毕后,赠送丰厚的礼物作为回报。从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族是一个讲求团结,讲求和睦,讲求和谐的豁达民族。
四、新疆屯垦文化 1.汉唐时期的屯垦文化 2.清代屯垦文化 3.兵团文化
五、新疆宗教文化 1.原始宗教文化 2.火祆教文化
祆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之一, 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时,随着一部分信仰祆教塞种人的活动,祆教已经在新疆的大地上开始留下了自己的踪迹。
祆教在新疆各地的流行情况,据《魏书》、《北史》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魏书》、《周书》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疏勒国俗事天祆神”,“俗祠祆神”等;《旧唐书》、《旧五代史・外国列传》记载“于阗国好事火祆神”、“于阗,其俗好事祆神”;《宋史・于阗传》记载:“俗事祆神”。又据《宋会要・蕃夷四》之《龟兹传》记载:“太平兴国六年(976年)五月,西州龟兹遣使易难与婆罗门波斯外道来贡”。《宋史》记载高昌国“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诵外道者也”,《宋会要・蕃夷四》之《高昌传》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五月,西州回鹘与婆罗门及波斯外道阿里烟朝贡。”这里的“波斯外道”、“波斯僧”即指祆教和祆教徒。
新疆各地祆教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地虽“俗事祆神”,但不能因此认为该教已得到广泛普及。因为除祆教外,各地还有流行已久的各种自然崇拜、萨满崇拜,特别是2世纪以后,佛教逐渐在各地盛行起来,各地王室、贵族大都崇奉佛教,并加以推导。佛教已居主导宗教的地位。祆教的流行,主要是在农村和民间,在民间形成风俗。尤其是拜火仪式,引人注目,所以常为史籍所载。各地祆教徒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商而来的波斯人和粟特人,粟特人有一部分已移居各地,他们带来的祆教信仰具有粟特(河中)本土色彩;另一种是受其影响而信仰祆教的当地其他成分的居民,这些人也只是部分地接受了祆教教义,如对祆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主神的崇拜思想、向善思想、具有祆教特点的祭火仪式,以及一些较适合当地居民习俗的礼仪、节日等。但诸如“天葬”、“九日濯之礼”和其他过于繁复的礼俗、仪式,并未被吸收。
流行了一千多年,10世纪以后逐渐在各地消失。原因除因伊斯兰教的传播取代了各地祆教之外,也有祆教自身的原因。不传教,不译经,祭司们没有传播教义的义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祆教的传播发展;其次,祆教有极严的教规,教徒若触犯教规,便要受“烧铁烙舌”的酷刑惩罚;第三,祆祠为禁地,外人不许进入,使人不容易了解祆教。第四,祆教礼仪十分繁复,有“仪式宗教”之谓,如欲加入祆教,则更须经过极复杂严格的洁净规定,一般人难以接受。此外,在政治上,祆教并未得到各地统治上层的支持,经济上没有如佛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寺院经济作为支撑,所以只能逐渐萎缩,自生自灭,成为民间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一部分
祆教虽然失传,但由于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并且与各地古代居民崇奉的自然崇拜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吸收,形成某些固有的信仰习俗,有些带有祆教色彩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3.佛教文化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信教于阗。不久,又经中亚传入疏勒。此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传播到且末、若羌、莎车、叶城、库车、阿克苏、焉稽、吐鲁番、哈密等塔里木盆地周围各个绿洲。佛教传入后,新疆正 处于奴隶占有制发展阶段,在天山南北建立了数十个“城郭之国”。
这些所谓“城郭之国”,只是一些大大小小的、互不属统的地方割据政权。他们互相攻伐,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造成社会动荡。匈奴贵族集团对各地的残酷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汉朝政府驱逐匈奴的斗争,虽然给新疆人民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时机,但未彻底接触战争和阶级压迫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激烈。所以,提倡忍耐、安于命运的佛教传入后,很快就受到各地统治者的欢迎。他们希望借助这一新宗教来消除劳动人民的不满和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佛教大力予以复制和推行。长期遭受匈奴贵族忽然本国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和奴役,生活性爱水生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把改变自己命运、摆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对佛教的信仰上。
佛教传入各地后,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欢迎,信者日众。因而佛教在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开来,并遂最终取代萨满教、袄教。成为各地的主要宗教,从而在新疆形成了一佛教为住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佛教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佛教在新疆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当时各绿洲地区佛寺林立,僧侣成群,宗教活动规模宏大。
佛教寺院的修建,既是宗教活动的需要,有时弘扬佛教文化、宣传佛教教义的要求,也是信仰者的一项众要的功德。新疆佛教十分重视寺塔的修建。于阗作为新疆佛教的首传之地和佛教中心,不仅佛教佛塔的数量多,而且建筑规模大。晋代西行求法的高僧显在途经于阗时看到,“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还有“不可计数”的大小寺院。据后人考证,当时和田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4000于所,兰若小塔逾5000个。城内著名寺院有14座,其中法显所具之寺有“三千僧”,可见规模之大。另一座时位于城西七八里的王新寺,规模更大。该寺由三代和天王历时80年才建成,高25丈,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佛教另一中心龟兹,仅城内就有“佛塔千所”。
大规模佛事活动更反映了当时佛教的鼎盛。于阗举行一种名为“行像”的大型佛事活动,从四月一日开始,“成立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城门上支起大帐篷,国王和夫人及采女就住在帐篷里。行像,在离城三四公里的地方做一个状如行殿,高三丈多的四轮像车,把佛像立于车中。像车距离城门一百步时,国王脱掉王冠,换上新衣,赤足持香,出城迎接。像入城时,梦楼上夫人、采女纷纷向下抛洒鲜花。这种盛大的行像活动,共进行14天,由于阗的14座大寺轮流举行。国王自始至终参加,直到整个行像活动结束,才和夫人等一起返回王宫。当健陀罗佛教艺术兴起的时候,佛教的传播区域也在逐步扩大,从公元前三世纪始,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斯库鲁阿布上游的巴米扬摩崖石窟开始兴建,佛教造像艺术活动也借助于佛教在各个地区的逐渐流行而发展起来。东汉永元二年至建和元年(90-147),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开凿。东汉初平元年至唐天佑四年(190-907),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东汉建安六年至北魏太平真居十一年(201-450),新疆鄯善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东汉建安六年至唐天佑四年(201-907),新疆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西晋泰始元年至唐天佑四年(265-907),新疆焉耆锡克沁千佛洞开凿。西晋泰始元年至北魏泰常五年(265-420),库车克孜朵哈千佛洞开凿。
4.摩尼教文化
摩尼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源起在波斯,由教主摩尼(Mani)创于3世纪中叶。3—15世纪曾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吸收了不少东西方宗教思想,形成二宗三际的独特教
义后,又影响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一些教派,甚至与佛教也有交互影响,但是摩尼教(东方教区)佛教化的程度远过于佛教中吸纳摩尼教的成份。
新疆的古代遗迹与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考古工作成果可分为两次大的发现,即20世纪初德国人的发现及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发现。德国人在吐鲁番考察时发现的摩尼教法堂遗迹,最重要的莫过于在高昌摩尼教城发掘的K与α遗址,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曾是摩尼寺,虽然以后改为佛寺,但仍然发现了摩尼教壁画,出土绢麻纸画以及文献;同时发现还有伯孜克里克石窟第38号(当时编为25号)洞窟,此窟曾被封存的主壁面,原画有“礼赞生命树”,因而俄国人1914年的考察
报告,比定为摩尼教石窟。上述寺窟遗址与交河故城及吐峪沟等处发现的摩尼文献残
件数量上千,且有多种语言形态,如古伊朗语系中古波斯文(MP)、帕提亚文以及粟特文,还有古突厥文,回鹘文、龟兹文及汉文等。同时一时期,在敦煌的藏经洞也发现了汉文与回鹘文的摩尼教译经。5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摩尼教草庵,近年又有浙江苍南、湖北英山的法堂与墓地等。至80年代吐鲁番又新发现了出土文献,是摩尼教徒以粟特文与回鹘文所写的信札,石窟考察方面亦兴起了探查研考热潮。
摩尼教的艺术文化遗迹,集中发现在高昌故城的两个寺址、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与吐峪沟石窟。在古城寺址与石窟遗迹中所出土的诸种文献,往往十分精致,不少文献附有插图或卷首扉页画,表现出摩尼教艺术文化的特色,且与摩尼本人善于以画技宣教,作过传教图册的传统相关。
高昌古城K遗址出土过一件写着回鹘可汗的王统世系,背面画着细密画的摩尼教文书,说明其应是回鹘时期的王家寺院。遗址居中的几间斋戒大厅有最重要的壁画,壁面上创始教主摩尼赫然在目,摩尼僧众簇拥在侧(图
1)。摩尼头戴华丽的高冠,身着边饰的宽领衣,长面细目,微髭尖须。头后显示其神圣的项光,是一轮弯月与淡色的红日相结合而画成的。摩尼身后先排列着一列列男教徒,紧随其后的是女教徒,装束均略近于教主,其后又有身着红格花和深灰衣衫的人,衣服为窄袖圆领束腰式。摩尼教信徒分为五个层次,即慕阇(传法教道者),拂多诞(侍法者),法堂主,纯善人,听众。其纯善人以上的四个层级属于“选民”,相当于出家僧侣,都穿着白色法衣;最基层的“听众”仍为俗人,身着俗装,因而此画反映了“僧俗两界”、高低多层的教徒信众。α寺址也是一座出土有摩尼教画的王家寺院。伯孜克里克第38窟的
“礼赞生命之树”壁画,中间三株主干升起,树叶锦簇,异果垂重。树下有各式人物,如戴凤冠、人身象头、肩生翅的守护灵等等,均双手合十或笼袖,十分虔敬地向树或跪拜或立敬(图
2)。此窟年代约定在9、10世纪之交。另外在27号 窟也有类似画面,且与35号可能属于摩尼教原创窟,而发现摩尼教徒信札的新编2号也可比定为摩尼窟。
回鹘为维吾尔族的先民,他们曾在8世纪中至10世纪初近200年时间信奉摩尼教。漠北《九姓回鹘可汗碑》、吐鲁番回鹘文的《牟羽可汗入教记》都明载回鹘族先民改宗摩尼教的事件。回鹘人改宗摩尼,缘于牟羽可汗出兵助平安史之乱后皈依了摩尼教。唐宝应二年(763)牟羽携四位摩尼法师,由洛阳返回漠北鄂尔浑河草原,由此时起奉摩尼教为回鹘的国教。回鹘可汗在803年时就曾由漠北来吐鲁番访摩尼师,此时回鹘势力已至吐鲁番,此前这里聚居的粟特人就有奉摩尼教者。840年回鹘由漠北迁至吐鲁番,建高昌回鹘国初期,摩尼教已很兴盛,吐鲁番地区出土不少回鹘文摩尼教文献可为明证。随后,他们处于既信摩尼教又信佛教的阶段,这可以从摩尼教经典混入佛教内容,佛教经典也掺入摩尼教内容证明。总之,从出土文物等情况推断,摩尼教在此于10世纪上半叶达于鼎盛。至会昌五年灭法后,三夷教(摩尼、祆教、景教)在汉地一蹶不振,摩尼教在会昌三年
(843)就被禁止。但在高昌回鹘,摩尼仍盛,佛、景、祆等并存。至10世纪末的癸末年(983),特勤王子奉阿斯兰毗伽天可汗之命,于旧城毁摩尼寺,改为佛寺,标志此时民族信仰又一次改宗。
现存的纸质书卷插图之中,有一张正反两面画,一面反映可汗皈依摩尼教的场面,另一面画有摩尼教庇麻节内容。归依图中心部位,身着华丽的饰边法衣者———应为承法传道的大慕阇等级人物,与身着铠甲的王者,双手紧握,这应是皈依改宗的象征。可汗身后有着胡须世俗人物。法师慕阇身后为着白衣的
选民僧侣,其前方有象头狮面的护法以及菩萨形貌的人。庆贺庇麻圣节—— —摩尼教重大节日,画面也有中心人物,应是坐在一台座上,着法衣的大慕阇。他的周围有身着法衣的摩尼僧侣成排而列,身后下两排有戴样式色泽不同的帽子的人,或为低级僧侣,或为信众。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面前的奉献者与奉献物。有两个领头的僧侣,趋向前方,手捧一部经书,前方的台上,有方形大果盘与高足圆果盘,盛满了瓜与葡萄(图3)。还有一些画,也十分精致美观。如描画书写僧的,白色法衣僧侣们坐案前,手中持红色的笔,有人还拿着两支。此图极具波斯细密画的特点,色泽富丽,构图均衡。另外还有麻布幡画上的男女选民等,有趣的是画女选民的幡布,不仅题有诸侯夫人之名,而且两面均绘同一人,或着法衣或穿俗装。
5.景教文化
景教即基督教派别聂斯托里派,是我国对该派的一种称谓。“景”字含有“光明广大”之意,源自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聂斯托里即该教的创始人。
景教传入新疆地区的时间,因无确凿史料,也只能作出大致的推测,约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至7世纪初。按照西方宗教陆路传入我国的一般规律来看,应当是早于我国内地,而略晚于中亚诸地。
高昌地区是景教的一个传播中心。在高昌故地的考古发掘曾发现有景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景教文献。景教在天山北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阿力麻里(今伊梨霍城县境内)等地都建有景教大教堂,并有自己的主教。元初,道教首领邱处机西行至轮台时,有“迭屑头目为迎”,迭屑是元代文献对景教徒的称谓。由景教头目出面迎接成吉思汗的这位贵客,足以说明景教在该地的势力和地位绝非一般。景教在西北操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游牧部落如克烈、乃蛮、汪古、篾儿惕等部中,都有大量信徒。有些部落酋长和上层贵族也信奉该教,使景教在游牧部落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马可波罗称克烈部酋长王罕为“长老约翰”,由此而在西方基督教界引起了东方有大量基督教徒等各种传说,天主教会纷纷派出传教士来西域传教。据考古发现,在伊梨地区,七河以及其它游牧人活动的地方,有大量画有十字的元代景教徒墓石和刻石出土,证实了景教在游牧民中间确有一个兴盛时期。
14世纪中叶以后,景教在西域整个地区衰落。
6.伊斯兰教文化
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首先传人新疆喀什地区,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到16世纪时已取代佛教成为天山南部地区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地位在这一地区的转换,是新疆宗教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新疆传统的宗教格局,也改变了新疆的政治格局,更对改信了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六、转型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 1.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2.新疆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