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文章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张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环节流畅,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首先是导入,先板书“春天”,询问学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而后用简单的话语导入到课文中,“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儿,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明白何为“触摸”,即“轻轻的摸”,提示学生也要轻轻的读课题。
接着是初读感知。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检查词语的认读以及句子的朗读情况,检查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认读“花繁叶茂”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检查完词句,询问学生“读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特殊的小女孩是谁了吗?”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让学
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将该句中的逗号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情感上的变化,再带着感情朗读该句。
然后是再读感悟。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安静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在讲抓蝴蝶?”指名读该段落,并课件出示。“课文用的是‘抓’字吗?”比较“抓”和“拢”二字,谈感受。你想继续了解这个女孩吗?读课文的2、3自然段,交流这个盲女孩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盲女孩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不同?抓住“流连”一词进行体会,引读“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饭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个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小女孩了吗?想象她在花园里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明确“神奇的灵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该自然段,自由读,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神奇的灵性。
最后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师配乐深情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就是安静,对于这只拢在手间的小生命,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一番之后,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话,再谈感受,拢上双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扑腾,你感受到了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第二篇:《触摸春天》评课稿
(一)《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无意中抓住并放飞一只蝴蝶的事。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十分深刻、优美,以往常被当做朗诵的范本,对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吴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就听闻吴老师上课激情澎湃,今日有幸观摩学习,实在让我获益匪浅。(二)一是朗读习惯。吴老师的课是“读领风骚”,她花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三)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她先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读出“触摸”就是“轻轻的抚摸”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抓住课文大意;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语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语感。(四)吴老师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例如在感受安静捕获蝴蝶那一刻的心情时,吴老师通过音乐、图片、动作,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体会到安静内心的快乐。
(五)吴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一次读书前,她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品读课文前,她要求孩子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在书本的旁边写批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做展示,但下课后我去看,每个孩子的书本都是写的满满的,有的孩子还写的特别精彩。可见吴老师平时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是卓有成效。
二是课堂习惯。对于新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课堂能力。听课时我不仅关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特别留心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控课堂的。吴老师班上的学生有几点习惯特别值得我在班上推广:1.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2.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但对如何提取信息缺少指引。而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作为一堂主题教研课,吴老师的课为我们立足课堂,做好“问题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提供了范本,我觉得她的提问内容紧扣文本的要害,提问程序直接,提问语言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提问的简洁性。
(七)吴老师的课堂提问归纳起来有三类:问在情境中;问在关键词、关键句;问在主旨处。做的特别好的是根据情境提问。她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安静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观看蝴蝶图片后,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象一下安静手里握着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心扑棱,她会想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居然回答出:“她握住了美丽的春天”。
(八)她的提问程序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评价。整节课围绕“安静在常人看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大问题下找到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品读句子时,她一般用“三步走”: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些词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如何读好句子?简简单单的程序,让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回答得越来越清晰,读的越来越好。
(九)老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吴老师善于用填空补白提问,把安静与众不同的地方用转折词体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加深了对课文词语的印象,也对安静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与众不同的印象。例如:“安静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又是如此的?”,“别人用眼睛触摸春天,她却是用触摸春天?”
(十)但这节课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导入时,让学生看春景图说话这一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有些累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品读句子上,对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毫无提及,使得整堂课的分析显得过多,过碎。由于经验尚浅,点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第三篇: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无意中抓住并放飞一只蝴蝶的事。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十分深刻、优美,以往常被当做朗诵的范本,对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吴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就听闻吴老师上课激情澎湃,今日有幸观摩学习,实在让我获益匪浅。吴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彩的经验展示课。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上花了很大一番功夫:
一是朗读习惯。吴老师的课是“读领风骚”,她花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她先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读出“触摸”就是“轻轻的抚摸”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抓住课文大意;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语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语感。(二)吴老师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例如在感受安静捕获蝴蝶那一刻的心情时,吴老师通过音乐、图片、动作,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体会到安静内心的快乐。(三)吴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一次读书前,她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品读课文前,她要求孩子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在书本的旁边写批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做展示,但下课后我去看,每个孩子的书本都是写的满满的,有的孩子还写的特别精彩。可见吴老师平时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是卓有成效。
二是课堂习惯。对于新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课堂能力。听课时我不仅关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特别留心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控课堂的。吴老师班上的学生有几点习惯特别值得我在班上推广: 1.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2.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但对如何提取信息缺少指引。而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堂主题教研课,吴老师的课为我们立足课堂,做好“问题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提供了范本,我觉得她的提问内容紧扣文本的要害,提问程序直接,提问语言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提问的简洁性。
(一)吴老师的课堂提问归纳起来有三类:问在情境中;问在关键词、关键句;问在主旨处。做的特别好的是根据情境提问。她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安静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观看蝴蝶图片后,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象一下安静手里握着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心扑棱,她会想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居然回答出:“她握住了美丽的春天”。(二)她的提问程序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评价。整节课围绕“安静在常人看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大问题下找到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品读句子时,她一般用“三步走”: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些词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如何读好句子?简简单单的程序,让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回答得越来越清晰,读的越来越好。(三)老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吴老师善于用填空补白提问,把安静与众不同的地方用转折词体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加深了对课文词语的印象,也对安静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与众不同的印象。例如:“安静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又是如此的?”,“别人用眼睛触摸春天,她却是用触摸春天?”
但这节课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导入时,让学生看春景图说话这一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有些累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品读句子上,对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毫无提及,使得整堂课的分析显得过多,过碎。由于经验尚浅,点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篇二:触摸春天 评课稿
唱响生命的赞歌
随着研修尾声的接近,优质课真是越来越“好看”了,似乎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看到了“万花从中的那一抹绿”,这就是王海老师。可恰恰是这位男老师,将《触摸春天》这样感性的一篇文章讲得娓娓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尤为让我佩服的地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不得不说,王海老师的温文尔雅、游刃有余,让我由衷敬佩。所以在认真观看了四遍之后,终于敢写下这些拙劣的文字。
第一,王海老师基本功扎实。不管是语言、朗读、板书、教态还是课件制作,都是值
得我学习的。而过硬的基本功正是王老师日积月累和勤学苦练的结果。所以在基本功背后,透出的坚忍和踏实,也正是我所缺少的。
第二,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例如抓住“拢”一字
体会安静动作的轻柔准确,抓住“流连”一词感受安静对花园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把握,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第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在花园中会做些什么,从而明白其“神奇的灵性”,引导学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扑腾,感受蝴蝶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第四,以悟促读,以读助悟。通过想象,领悟文本蕴含的感情,进而有感情朗读;通
过读,又进一步领悟感情。整个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从开课时的自由朗读,到指名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体会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第五,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将课文的学习逐步延 展,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王海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篇三:《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事。字里行间浸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今天有幸观摩了陈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陈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扎实有力,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文本的内涵。如:陈老师抓住3、4段,“整天、流连、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通过朗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
2、整节课,陈老师都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氛围中去体味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安静,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整节课都能入情入境的朗读。
3、在阅读教学中,人文性以工具性为载体,工具性是人文关怀下的人文性。在本节课中,陈老师本节课中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有关词句,通过谈体会,将读与理解相结合。如“张望”一词,陈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该词的本义,然后又让学生将该词放到文本里感受一下,“你认为这里用这个词,恰当吗?”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又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里教师利用工具性,帮助学生体会文本内涵,就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合一,水乳交融,才能使阅读教学绽放异彩,陈老师的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篇四:《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三垟一小 2014.4 李茫茫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的课文。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希希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展示新课标理念:她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是一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了文章的内涵,以安静创造了奇迹作为切入点.课堂一开始,希希老师就提出问题:“安静这位盲女孩,她创造了奇迹,她创造了什么奇迹?”随着学生与文本的不断接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知道盲女孩安静“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点磕磕绊绊”是奇迹;她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花是个奇迹;她“竟然”能抓住“睁着眼睛的蝴蝶”那更是奇迹。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所以才有文章所说的“谁都有生活是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二、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希希老师的课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采用了多种方式的阅读。如“盲女孩神奇的灵性”和“真是一个奇迹”就是通过多读来加深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景的理解,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然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说感悟体验的。学生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就把语言文字的内涵挖掘出来了,学生的朗读也才具有魅力和感染力。学生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我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教师如能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情绪就会更高涨,精彩“生成”更不断,那样课堂就更会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总之,希希老师上的这堂课,读思结合、读导结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将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让学生了解了安静内心深处的那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飞了生命的欢歌。篇五:《触摸春天》评课稿
放飞生命的欢歌
《触摸春天》评课稿
金龙小学:夏秀昌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的课文。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陶静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展示新课标理念:她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是一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了文章的内涵,以安静创造了奇迹作为切入点.课堂一开始,陶静老师就提出问题:“安静这位盲女孩,她创造了奇迹,她创造了什么奇迹?”随着学生与文本的不断接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知道盲女孩安静“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点磕磕绊绊”是奇迹;她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花是个奇迹;她“竟然”能抓住“睁着眼睛的蝴蝶”那更是奇迹。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所以才有文章所说的“谁都有生活是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二、营造了轻松、和谐学习氛围,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陶静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让学生去自渎自悟,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课堂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课堂,让语文教学更精!接着陶静老师又抛出一个环节,她说:灵性指的是什么?你能把这灵性读出来吗?然后才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想象画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不再只是教师的天地。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陶静老师的课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采用了多种方式的阅读。如“盲女孩神奇的灵性”和“真是一个奇迹”就是通过多读来加深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景的理解,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然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说感悟体验的。学生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就把语言文字的内涵挖掘出来了,学生的朗读也才具有魅力和感染力。学生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我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可以将聋哑演员的舞蹈《千手观音》作为导入部分,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加深对“春天”和“一道弧线”的理解, “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春天给人一种希望,能使人开心、放开心胸、乐观面对人生。而“一道弧线”不仅是蝴蝶留下的痕迹,更是在安静心灵上留下的震撼和感动!所以教师如能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情绪就会更高涨,精彩“生成”更不断,那样课堂就更会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总之,陶静老师上的这堂课,读思结合、读导结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将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让学生了解了安静内心深处的那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飞了生命的欢歌。
第四篇:触摸春天评课
《触摸春天》评课
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教学策略上,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她对人生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与文本对话,感悟心灵的春天
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如:让学生紧扣“整天、流连、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等词语,结合生活实际和人物特点,想象安静被花香吸引,整日流连于花间的情景。感受安静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找出描写安静拢住蝴蝶以及放飞蝴蝶的词句如“极其准确、竟然、惊讶、张望”等进行品读,体会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想像安静在张望什么,从而走进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她的心灵随蝴蝶飞翔,随春光芬芳的美好与快乐。
二、与生活对话,感受生命的灿烂
在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反复进行揣摩,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为自己创缤纷世界的人。并由此及彼,补充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手观音》舞蹈的聋哑演员等创造生命奇迹的残疾人,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用残缺创造出生命的美丽,拥抱人生的春天,进而引领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谈谈对人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价值观浸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两点值得探讨之处:
1、围绕“这是一个奇迹”、“这又不是一个奇迹”联系人物安静的特点和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教学,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解决中,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是否更容易体会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
2、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是否应慎用“齐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中,魏老师采用了个别读、自读、默读、伴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齐读以外,学生读得都很精彩。而在齐读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和思维集中在了音量和速度上,融于沸沸扬扬的声浪里,无法读出感情,无法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课文真义,采取唱读,从而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为要齐,对于遇到的问题,不能停下来思考,只能一带而过;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而且也不利于发现学生在朗朗书声背后的错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齐读”要因学生年龄、因朗读内容、因时机而异。
第五篇:《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无意中抓住并放飞一只蝴蝶的事。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十分深刻、优美,以往常被当做朗诵的范本,对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吴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就听闻吴老师上课激情澎湃,今日有幸观摩学习,实在让我获益匪浅。
吴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彩的经验展示课。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上花了很大一番功夫:
一是朗读习惯。吴老师的课是“读领风骚”,她花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一)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她先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读出“触摸”就是“轻轻的抚摸”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抓住课文大意;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语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吴老师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例如在感受安静捕获蝴蝶那一刻的心情时,吴老师通过音乐、图片、动作,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体会到安静内心的快乐。
(三)吴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一次读书前,她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品读课文前,她要求孩子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在书本的旁边写批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做展示,但下课后我去看,每个孩子的书本都是写的满满的,有的孩子还写的特别精彩。可见吴老师平时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是卓有成效。
二是课堂习惯。对于新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课堂能力。听课时我不仅关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特别留心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控课堂的。吴老师班上的学生有几点习惯特别值得我在班上推广:
1.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2.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但对如何提取信息缺少指引。而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堂主题教研课,吴老师的课为我们立足课堂,做好“问题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提供了范本,我觉得她的提问内容紧扣文本的要害,提问程序直接,提问语言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提问的简洁性。
(一)吴老师的课堂提问归纳起来有三类:问在情境中;问在关键词、关键句;问在主旨处。做的特别好的是根据情境提问。她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安静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观看蝴蝶图片后,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象一下安静手里握着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心扑棱,她会想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居然回答出:“她握住了美丽的春天”。
(二)她的提问程序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评价。整节课围绕“安静在常人看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大问题下找到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品读句子时,她一般用“三步走”: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些词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如何读好句子?简简单单的程序,让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回答得越来越清晰,读的越来越好。
(三)老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吴老师善于用填空补白提问,把安静与众不同的地方用转折词体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加深了对课文词语的印象,也对安静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与众不同的印象。例如:“安静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又是如此的?”,“别人用眼睛触摸春天,她却是用触摸春天?”
但这节课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导入时,让学生看春景图说话这一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有些累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品读句子上,对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毫无提及,使得整堂课的分析显得过多,过碎。由于经验尚浅,点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