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第一篇: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博士□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

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封 面

(课程名称: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学位课□ 选修课□ 补修课□

研 究 生 年 级、姓 名 徐 海 所 在 学 院 及 专 业 资环学院 土壤学 任 课 教 师 姓 名 张 磊 考 试 日 期 2008年12 月 考 试 成 绩 评 卷 教 师 签 字 处

浅析中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徐 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象征。它所创造的生产奇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着人们的旧观念,它展示着未来农业的美好前景,也启迪着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去开拓和创造着农业生产的新篇章。本文介绍了设施农业的含义和基本组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扶持政策和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密集型;设施园艺;设施养殖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在此背景之下,设施农业应运而生。设施农业的概念

1.1 设施农业的基本概念

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是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其次还必须能产生效益。这就要求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和管理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

1.2 设施农业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设施农业是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工程、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局部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贮藏保鲜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空气等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1]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生产方式。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设施农业在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产品供应上都与传统农业不同。区别主要体现在:(1)设施农业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在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土地、热、水)等方面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乃至数十倍增长,提早或推迟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市场均衡供应。(3)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季节的自然限制,具有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点[3]。

[2]2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各省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进入蓬勃而稳定的发展时期。

河北、山东、河南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先进设施,发展小品种、精细化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无季节生长的蔬菜、瓜果和花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上海和天津为代表,都市设施农业成为大中型城市及其郊区农业的发展趋势;在充足的资金、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科技支撑下,沿海各省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具有高附加值的设施园艺和渔业成为该区域的特色;西部地区以甘肃和新疆为例,该区域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规模很大,尤其新疆地区,与中亚、俄罗斯等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很好的成绩;广西和海南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特点是设施农业与热带高效农业相结合,发展迅速[4,5]。

从各省情况来看,我国设施农业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和高产出的特色,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类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作物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6-8]。2.2 我国设施农业主要类型和优缺点

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9]。2.2.1 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 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①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温室内部具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过高。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玻璃/PC板连栋温室在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其缺点与玻璃/PC板连栋温室相似,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10]。一般作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的替代品,更多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和推广。②日光温室的优点有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适合小型机械作业。天津市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其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很好,便于机械作业,其缺点在于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青海省比较普遍的多为日光节能温室,辽宁省也将发展日光温室作为该省设施农业的重要类型,甘肃、新疆、山西和山东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广泛[10]。③塑料大棚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农户易于接受,塑料大棚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竹混合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总体来说,塑料大棚造价比日光温室要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其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它做越冬生产。④小拱棚(遮阳棚)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投资少,作业方便,管理非常省事。其缺点是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的应用,并且劳动强度大,抗灾能力差,增产效果不显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2.2.2 设施养殖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

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①水产养殖按技术分类有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网箱养殖具有节省土地、可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效益高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安徽的水产养殖较多使用的是网箱和增氧机。广西农民主要是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天津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池塘水底铺膜养殖技术,解决了池塘清淤的问题,减少了水的流失。上海提出了“实用型水产大棚温室”的构想,采取简易的低成本的保温、增氧、净水等措施,解决了部分名贵鱼类越冬难题。陆基水产养殖也是上海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较难被养殖场(户)接受[11]。②在畜牧养殖方面,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主要是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封闭式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开放(敞)式养殖设备造价低,通风透气,可节约能源。有窗式养殖优点是可为畜、禽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投资比较大。安徽、山东等省以开放式养殖和有窗式养殖为主,封闭式相对较少;青海设施养殖中绝大多数为有窗式畜棚。贵州目前的养殖设施主要是用于猪、牛、羊、禽养殖的各种圈舍,以有窗式为主,开敞式占有少部分,密闭式的圈舍比较少。黑龙江养殖设施以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养牛和养猪场为主,主要采用有窗式、开放式圈舍。河南省设施养殖以密闭式设施为主。甘肃养殖主要以暖棚圈养为主,采取规模化暖棚圈养,实行秋冬季温棚开窗养殖、春夏季开放(敞)式养殖的方式[11]。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从政府政策角度来看

政府部门多头管理,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情况,这从体制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各省虽然都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扶持资金的投入仍显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日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设施农业标准;另外,很多企业只重视温室主体结构和配套设备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而忽视了温室的整体性及其配套产品的标准化。3.1.2 从设施农业技术角度看

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导致果蔬品质下降,动物养殖防疫、消毒设施落后,危及消费者的健康。3.1.3从市场经营角度来看

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规模化花卉、果蔬类产品出口量少。广大农户规模小,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较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3.2 建议措施 3.2.1 政府政策方面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3.2.2 设施农业技术方面

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3.2.3 市场经营方面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12]。

参考文献

[1] 古文海,陈建.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4,(1):46-48. [2] 马承伟,苗香雯.农业生物环境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3] 安国民,徐世艳,赵化春.国外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4,12:34-35.

[4] 张玄兵,宋希强,钟云芳,等.我国温室发展概况[J].北方园艺,2002,(3):4-5. [5] 王焕然.我国目前设施农业状况[J].农业装备技术,2006,32(5):21-23. [6] 温祥珍.从国外设施园艺状况看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J].中国蔬菜,1999,(4):1-5.

[7] 张真和,李建伟.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4. [8] 陈歆,李萍萍,王纪章.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需要研究的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05,31(3):4-6.

[9] 钟晓红,张秋明,黄远飞.我国温室园艺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3,(1):4-7.

[10] 胡普辉,刘延风.浅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64-67.

[11] 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12] 刘志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科技推广体系[J].农业经济,2007,(4).

第二篇: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浅谈中国风水文化详解

浅谈中国风水文化

摘要:本文从风水的起源说起,探讨了风水学成因以及发展历程,肯定风水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存在的现实意义。风水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信仰,对传统世俗民众来说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功能。风水固然有封建迷信思想,但也有其科学的成分,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风水本身不是科学,但对于风水的认识与研究,却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在新时代下,中国风水文化需要得到重新的认识。关键词:风水,文化,信仰,科学认识

1.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五四”运动后,风水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气功等一起被视作“迷信”,而饱受批判。然而,近年来“风水热”又开始席卷全国,官场、商场,乃至家居布置都与风水挂上了钩。不仅可以在书店中买到各种关于风水的书籍,而且常有关于风水文化的会议和论坛召开,甚至还有在大学设置“风水学”课程的报道。这使得风水再次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著名的清华大学西方建筑史专家陈志华教授和华东师大科技思想史专家李申教授曾发文对“风水”全盘否定。[1]中南大学科技哲学教授张功耀是国内学界全面否定中医药和风水的知名人士,于2008年初在长沙电视台播放了全盘否定风水的讲座,近来又据以出版了《张功耀教授说风水》一书,一口咬定风水所据“天人合一”境界只是动物本能,甚至说风水只是“伪科学掩盖下的迷信”[2]。关于风水学的争论一直甚嚣尘上,而我们又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科学看待风水文化?

2.风水的起源

“风水”定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3]

“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古称堪舆,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理性选择的行为规范,体现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追求。汉代刘熙《释名》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而“择”、“吉”的实现,则意味着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同。作为一门古老的环境文化,它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不乏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就整体而言,古代风水文化更多的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美学、地理、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文化,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4]

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深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逐步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万物皆有灵”的社会意识的导引下,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等都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的重要性,也逐步确立了牢固的环境文化意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宅居基址的选择。《宅经》如此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龙气势最大,关系人们祸福最为紧要。”《相宅经纂》则称:“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这实际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长期封闭发展的结果,农耕文化滋生的小农意识与《易经》中的天道观均导致对居住环境的超值渴望,由此形成了“藏风聚气”的共同心理需求。

3.风水信仰

类似于宗教信仰,风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信仰。风水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一种心理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世俗民众的风水信仰,可以窥探出风水对传统世俗民众来说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功能。[5]

风水是以天文、地理、八卦、阴阳五行为基础,杂糅儒道佛思想,并融合部分巫术而形成的方术,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社会与人事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可预测性,并认为个人命运前程和家族盛衰沉浮由居址环境主宰。这种思想广泛散布于以往的风水理论著作之中。《黄帝宅经》开篇就写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入之本,人以宅为家,居家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家族衰微。”《三元经》亦称:“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阳宅十书》也指出:“宅东流水势无穷,宅西大道主亨通。”所有这些论说无不使世俗民众感到宅址与个人和家族关系非同小可,这首先给他们信奉风水的心理天平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众所周知,传统社会胼手胝足于土中求食的世俗民众的生命力是比较脆弱的。以赣南客家为例,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赣闽粤客家地区显,这里不但“深山穷谷,时有瘴气染”,而且野兽虫蛇时常隐现。客家先民迁徙到此,既要避开瘴气疾疫的侵害,又要对付野兽虫蛇的袭击,宅址的选择极其重要,用于相宅的风水理论就不可或缺。宅址确定之后,就要开发山区建设家园,可是这里“山大谷长,荒翳险阻。”风水又成了客家民众开发山区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可窥探出这其中隐含着客家民众在深山巨谷之中开发山区的艰难与无奈,以及祈求超自然力量来协助自己摆脱生活困厄的心境,而风水就成了他们化解对自然的认知困惑和解除生存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风水既然是一种信仰文化,其很大部分是作用于人的心理层次上。按照马斯洛的划分,人的需求心理分为五种层次,分别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交流需求、尊重需求与成功需求。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称:安全需要是人继生理需要之后的最基本心理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需要之一。客家先民主要聚居于赣闽粤山区,生活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然而,相对于远古时代古猿人的生存环境,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可是安全需要依然是最基本的。实质上,客家民众层层设置种类繁多的辟邪物件,正是为了建构一个心灵或精神的防范体系,一旦在他们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时,这些辟邪的镇物就将发挥作用,使他们不安全的、骚动的心理世界重新建立起秩序来。

马斯洛认为: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高层次需要是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的必然要求。同样,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吃、穿、住等基本需要稍微得以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就会凸显。”依现代的眼光来看,世俗民众不惜物力财力去寻求“风水宝地”来达到昌文运、振科举的行为显得有点荒唐,因为个人能否顺利登科入仕是由个人才智、社会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客家世俗民众通过风水补救法兴科举、昌文运,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科举入仕因社会历史条件所限而陷入两难的境地。于是,他们就借助于风水的“神秘力量”使自我实现需要从主观心理上得到补偿。

任何社会行为都是行为者心理行为的外化。同样,客家民众的上述行为也是他们风水信仰心理的产物,这与马斯洛的由低层到高层的心理发展需要理论也是相吻合的。当我们再仔细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从风水能够满足客家民众择居、开发山区等实际生活需要这一角度来解释他们崇信风水的话,那显然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问题在于他们把风水解决不了的实际生活问题也用风水来加以解决。比如用威严的狮子来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安全需要,修建大量的文峰塔昌文运、振科举。这表明风水对客家民众还蕴涵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即客家世俗民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身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就借助风水的“超自然神秘力量”从主观心理上得到某种补偿。

在此,风水以其特有的功效使客家民众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家园,抚慰了他们焦虑、骚动、不安的心灵。在此意义上,文化人类学大师马凌诺斯基所言极是:“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朽腐,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的增加人和环境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与人间的良好关系。这个领域永久是在科学支配之外,它是属于宗教的范围。”风水对客家世俗民众确实具有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人文主义关怀功能,它有效的化解了客家世俗民众所面临的人生困厄,满足了他们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4.风水是否科学

长期以来,批判者们认为风水是非理性、非科学的,是需要破除的迷信、陋俗,因而也是无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是以“科学”作为标准来判断对象的学术价值。于是,许多急于为风水正名的学者为了替风水寻找一个“合法性”的依据,想方设法把风水纳入大科学范畴之中加以阐释,或者认为风水是强调人居和谐的生态学,或者认为风水是一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建筑科学等等。但是,证明了风水中含有科学因素并不证明风水就是科学。风水一旦被贴上了具体科学的门类标签,风水就成了这一学科门类的附属品,成了学者们抢夺话语权的文化资源,而风水本身,却被学者们的科学概念阉割得面目全非。

风水显然不是科学。

风水研究的合法性的问题在于,有必要将风水和科学挂上钩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迂回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神话是科学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神话不是科学却可以研究,而风水不是科学却不能研究?因为神话的合法性地位来自于西方话语。为什么西方把神话当成科学对象,却没有吧风水当成科学对象呢?因为西方没有风水。用陈进国的话说[6],风水习俗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体系和民众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和生活方式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呢?因为我们没有“自信”,只有“他信”。说到底,我们的学术还是在西方话语的指挥棒下。西方有的,我们又要有;西方没有的,我们也不能有。

但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是,风水习俗在中国民间社会传播了上千年,风水观念存在着广泛的民间信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风水,就无法理解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

也就是说,风水本身不是科学,但对于风水的认识与研究,却比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在新时代下,中国风水文化需要得到重新的科学认识。

5.结语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风水历经沉浮起落,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风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汇集而成的。任何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内容也纷繁庞杂,精华和糟粕混杂其间。对于我国风水文化,不应简单判断它是否科学,或者迷信的。而应以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和发展适合于现代社会的风水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社会科学报.2006年3月16日第5版.

[2] 张功耀.张功耀教授说风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4] 任重.古代风水辨[J].周易研究,2006,4:85-87.

[5] 罗勇,王院成.民间风水信仰的心理解读——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65-67.

[6] 施爱东.理性策略,非理性表达——《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的风水现象与风水功能[J].民俗研究,2007,1:263-267.

第三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新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学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发展内容,是将人与自然、生态紧密联系的桥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了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人居环境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前,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学科“融入”的具体路径,在学科“融入”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具有同等学科地位的人居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学科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风景园林学从创立之初,就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把尊重自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居环境优美健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成都的都江堰工程和川西林盘。前者是水利景观,后者是居住景观,但都反映出古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所表现的高度智慧,是古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也与时俱进,尤其将生态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政策方针提出之后,风景园林学更受到政府、社会和百姓的重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使风景园林学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风景园林学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现代风景园林学英文名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可追溯至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文译名至今存在争议,在我国农林院校一般译为“风景园林学”,建筑院校一般译为“景观建筑学”,综合类院校一般译为“景观设计学”等。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2012年全国具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19所院校正式招收博士生。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场所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土地的规划设计,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010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给风景园林的定义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地管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应用型学科和行业。它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保护、利用和再造自然,创造功能健全、生态友好、景观优美、文化丰富、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查阅有关“生态文明”的资料得知,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也有着

实体、精神、行为等若干层面的特征和要求。

从概念上看,尤其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生活和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风景园林是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又在不同尺度上为人民提供美丽、生态、健康的生产、生活场所,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生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精神意识,这都与生态文明的实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相契合。

生态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特征和外在属性。在长达2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受到佛教、道教、哲学等影响,但始终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等,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观念和思想都影响了造园理论和实践。如川西林盘指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优美和谐、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具有几千年历史川西农居生活的实例,也是古代美丽家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又如现代风景园林学积极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后面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众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如“设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设计”等,又如区域性生态规划、河湖环境治理、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采矿区生态修复等经验,是新时期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生态已经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条重要脉络和内在特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发展风景园林学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思想也有重要作用。3 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3.1促进学科发展,发挥学科的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风景园林学作为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空间的重要载体。通过风景园林师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生态、美观、宜居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所。风景园林师既是一个引领者,也是美丽家园的建设者。风景园林师从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维护都是在认真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与其他专业也有很大的密切关系,如环境保护行业、林业等,这就必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从而客观上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3.2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科理论基础上将生态学、景观美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学科的三大支撑系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范围上,更是从小尺度的花园、街头绿地到中尺度的公园、居住区绿地、滨河绿地再到大尺度的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等,几乎涵盖所有的城乡建设环境。很显然,只要认真科学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对于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完全必要而且可行的。

3.3间接促进其他学科和行业发展,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边缘和交叉学科,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美学、土地学、环境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其学科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好风景园林学科,也会客观上促进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从而实现各学科

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这些相关学科和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结语

总之,正如陈其兵老师所说,风景园林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勇于承担和勇于开拓,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强生态产品,提高生态承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探讨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联系,对于如何更好地将风景园林学学科融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在融入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其兵等.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01).

[6]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01).

[8]荣开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武汉学刊,2010(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论文

姓名:xx专业:风景园林学 学号:

学院:xx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教授等

第四篇: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

作业

周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航学院

B0907119

Zhouqiang2000@gmail.com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周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0016)

[摘要]: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以来,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现代科技并不只是一味地造福于人类,它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力理论,树立新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把人口、科技、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注重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持续利用。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 自然环境资源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The philosophy thinking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OU Qiang

(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been,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glob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ed productivity, but because of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human limitations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working together, modern technology is not just bent on the benefit of mankind, it is also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some negative impact.Therefore,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human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theory, establish a new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oncept of population, technology, society,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separable element of the whole,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 to achieve optimal resource use and sustainable use.Key words: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

现代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群落,其影响力已经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许多领域引起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等等的一系列变化,其影响力为前两次科技革命所不能比

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更是受到来自现代科技革命的巨大冲击,人类在利用现代科技掠夺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耗竭,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过去的30年里,人类拥有的资源减少了30%,消耗量相当于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洪水,干旱,空气和水污染,酸雨等灾害频繁发生,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惨重的代价,为此人类逐步认识到在利用现代科技服务于人类,满足人类物质文明需求的同时,更需利用现代科技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10年前里约热内卢宣言的《执行计划》和作为本次大会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于会各国首脑重申了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并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里,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是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现代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利用现代科技革命促进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

(一)现代科技革命提升了生产力形 态。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是不断演进的,马克思曾以手推磨、蒸汽磨来比喻古代和现代的 生产力形态,现代科技革命使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推进这一认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已由 体力型的古代生产力、智体结合型的近代生产力进入到智力型的现代生产力阶段。现代科学 技术是智力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2]。现代科技革命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推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革命力量,正在产生强大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科学物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就促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可产生丰硕的经济效益。因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心所在。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有资料表明,西方工业国家在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仅为5%-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50%,目前已经达到80%。世界各国正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3]

(二)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系统加速 发展,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变化,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在现代科技革命发生以前,生产工 具系统中的操纵与控制要素还未发生过革命性的变革。而当今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却使生产工具系统的操纵与控制要素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出现了以电脑为核心,由电 脑控制取代人工对生产机器进行操纵与控制,从而使劳动者从手的解放、人力的解放发展到大脑的解放。这是生产工具系统迄今为止发生的最革命性变革。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经历了从陆地资源到海洋资源,再到 大气层资源,并且正在向外层空间资源扩展;其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合成新的物质 材料,扩大劳动对象的来源,使劳动对象更加广泛[3]。

(三)现代科技革命使经济走向国际化、全球化。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电子通信与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全球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使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因素[4]。

(四)现代科技革命促使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价值观的转变。生产的现代化,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在智力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加快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对于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

二、现代科技的异化及其根源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巨大杠杆,它不仅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为这种过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现代科技并不只是一味地造福于人类,它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一)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

就认识根源来看,现代科技的异化首先要归咎于工业革命造成的片面的自然观—“人类是自然界的统治者”的观点。几百年来,人类在对自然征服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了神奇的力 量,使得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的物质优势。于是,人类自恃至上的智能,以自然界 的绝对统治者和征服者自居,任意摧残和掠夺自然的状况愈演愈烈,以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包括人类这个生物种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辩证地存在和发展着的大系统,对于任何超出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内部异动和失衡,它都必然会作出对人类异常的、颇具威胁的反应。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次,科学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自然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 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活动过程,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不 可避免的局限性。例如,在18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研究处在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人们偏爱还原法,总喜欢把研究的事物分解为许多细部,即所谓“拆零”,往往忽略或忘记了各部 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以及事 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时,人们在很多领域 还不善于从总体上进行横向的、综合的研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分析法的无限扩张,使人类忘记了自身属于自然界这个整 体,以致把人类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结果导致了灾难性的生态后果。然而,这种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却是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此外,人类常常容易看到眼前的利害和直接的后果,而难以充分觉察、预料长远利益和间接后果,这样进行决策和应用科技成果也就可能造成失误。

(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现代科技已不再是纯粹中立的,它已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牢牢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增强人类的发展潜 力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新形势下,发达国家又把高科技作为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筹码,它们经常采取“科技封锁”、设定 “技术禁区”等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或通过某些新技术的输出,以换取对方的“政治让步”、“政治妥协”。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健全得力的道德监督、法律控制,或由于受其经济力量的制约, 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也经常发生。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起飞、摆脱贫穷,或者仅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需要,在技术落后、资金奇缺的情况下,往往不惜低价出售自己宝贵自然资源,或者被迫引进那些在发达国家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的技术产业,这就必然进一步加剧这些国家的环境、资源、能源的危机。总之,几乎种种科技异化现的产生或加剧,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程度 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而这些社会因素的总根源, 正由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局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迄今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是只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发的。在今天西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贯彻得最为完全。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个别的资本家所能够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可见,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是产生科学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根源。

三、发展现代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究其实质,是生产力革命,是管理革命和知识革命,同时也是人类解放最重要的物质条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6]。

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生态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界、学术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大会,正式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在2002年8月召开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的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设定了相应的时间表,以及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强调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在科技革命促进下的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生产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自然生态财富(即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承认自然环境 承载力的有限性,遵循生态环境系统所固有的规律。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着重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注重整体协调性。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指要把人口、科技、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其次是指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注意社会公平。

第二,利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实现资 源的最优利用和持续利用问题。为了解决这两 个问题,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资源开采的最优路径,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逐 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科技和市场的 进步完全有可能使不可再生资源过渡到持久性资源。同时应将资源配置从动态的角度加以延 伸,从而使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内涵拓宽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层面。代内公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横向公平。代际公平就是资源在代际间配置的公平,即世代之间的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 的需求与消费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和 消费担负起历史的与道义责任。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向所有人提供 实现美好愿望的机会,建立一个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确保资源能够传 递给后人。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新能 源。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总会有 消耗完的一天,所以找到合理的替代能源是当务之急。我们可以看到,核能已经对我们广泛 使用,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日渐成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 逐步加强对清洁能源-氢能的研究,要把氢能投入生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现代科 技进步。

第四,利用高新科技,进行制度创新,人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节 约”型的社会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反对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2)以可持 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限制轻污染产业、鼓励和促进无污染产业的发展;(3)加强生态环境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研究,将资源与 环境成本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4)国家应将 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生态与经济、环境 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5]。

第五,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是针对人类面临资源枯竭、人 口爆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粮食危机、南北冲突、国际难民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涉及 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要求人们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民族国家的界限,携手合作,共同努力。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从资金、技术、能源建

设 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

第六,建立新的生产力理论,树立新的 社会发展动力观。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展现 出现代科学、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之间的新关系,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统一整体与现代生产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当代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革命已经席卷全球,促进了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我们必须发展高新科技,通过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有效防治各种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宏 观和微观政策措施,面对新的严峻挑战,要加快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确立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并进,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人口为中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丽群.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A].外国经济学的新进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纪克勤,王文慧.现代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视野[J].兰州学刊,2004,(1):58-59.[3]徐顺梨.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变革求实[J].2000,(12):32-33.

[4]杨艳萍.论现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2,(7):186-187.

[5]陈敬全.谈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现代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3):59-62.

[6]刘大椿.论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J].《成人高教学刊》,2002,(5):11-14.。

第五篇:现代科技概论与知识产权论文

现代科技概论与知识产权论文

班级:12106521

学号:1210650135

姓名:张蒙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及邻接权、专利权、发现权、商标权、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等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各国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创造成果,激励人们进行创造。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激励制度,国家通过法律赋予创新者一定时期的垄断权力,激励其积极创新,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洛莫提出了知识经济理论,他认为,知识能够投资,通过投资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知识和投资是一个良性循环,可以相互促进,永无终点。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和技术本身已经变成了产品。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知识经济来临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更加重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加重视知识产权这一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保护。

案例一:知识产权与现代科技的重要关系

2013年,武汉市中院审结微软公司在武汉状告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侵犯著作权案。一审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36.8912万元和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10.1191万元。被告不服提起上诉,后又撤回上诉,并最终达成和解。

事发2011年8月。微软公司发现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授权许可,在位于武汉洪山区中商广场和北京朝阳区铜牛国际大厦内的两处主要经营地以及其他各办事处、服务站、流通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处计算机上,复制、安装并商业性使用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微软公司认为,这家科技公司侵犯了他们的软件著作权。2011年10月,微软公司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该公司侵犯了Microsoft Office系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审理法官说,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状告侵犯著作权系列案件的审理,标志着微软公司打击盗版的行为,已延伸到企业内部。

微软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保护知识产权在现代科技建设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刻起,即意味着我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踏进世界经济的运动场。过去,我们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袖手于世界经济的运动场之外,静观别人在场上拼搏、竞争,场上的形势与我无关,其运动规则也与我无关。

现如今不一样了,既然我们已经成为运动场上的一员,就必须像其他运动员一样遵守场上的规则,否则,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保护知识产权”就是现代科技建设发展这个运动场上的一项重要规则。

案例二:现代科技对当今生活的重大改变 当古代人民还在为通信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的现代科技却实现了互联设备数据一体技术。只要你购买了现代的科技数码产品,如苹果的产品,就有从随时可陪伴的苹果手机Iphone,到可以随时用手势“翻页浏览”的Ipad。这一切使得人们的生活距离近了,连生活状态也不同了。

以前吃一顿大餐可能我们还会犹豫,但是现在呢?拿出手机浏览团购网站,不但可以以前所未有的低廉价格享受这一切,更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以前想要随时得到朋友的消息,需要短信和打电话来解决。想到红极一时的密友畅聊包、家庭语聊包,不但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而且这一切实在是太伤神了。而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点击“人人”、“微博”马上就能从属于大家朋友的网页里得到他的即时信息。可能他上一分钟生病了,下一秒你就可以在他的状态里回复,而这一切只因为移动互联的科技力量。

谈到电子数码,现代科技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系列就是Jobs的Apple品牌了。一部集娱乐、通信、商务、记录、拍摄、多媒体于一机的苹果手机,不但令整个世界动容。更是更改了这个世界经济的产业模式。而缔造这个神话的人,便是在天堂看着苹果的Jobs。

Jobs拥有的不是超出常人的智慧。却是很多人都忽视的集思广益。他的的能力在于他总能明白现在有哪些技术,同时也明白用户有哪些需求,然后他就能把能用到的技术全攒起来做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然后就开始赚钱,再然后就开始被人模仿。

以前一提到数码相机,大家都会想到Sony,东芝,Cannon这些商业巨头,而如今呢可能有时候连单反照相机都可以搁置在一边,而这一切的更改只因为“Iphone”。当Jobs用自己的产品展示它独特魅力的时候,人类就不再像从前那样了。他知道如何真正的走进步的捷径。除了提升技术以外,而是让人类的生活模式更简便、更随意。

回顾这个苹果公司的发展史就像以前在个人电脑领域,苹果开了个头,但是最后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是IBM、微软和英特尔。从前的苹果适合当先锋,因为它本身一直在走一条封闭的路线,影响力有限,不太可能影响到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那时我们用的电脑,也几乎一直是用盗版Windows和Office操作安装软件,从来没买过正版游戏。而如今的Apple有了一种神秘的幻化力量。它让人们愿意亲近它,还想再亲近它。就是这个原因也使得它更容易抓住人们的心、更容易得到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前一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Ipad侵害冠名权案也牵动着无数果粉们的心。那是为什么呢,因为Apple已经正真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因为知识的力量有时是需要保护的角度,两个公司都没有错只是从时间的公平性上讲前者懂得用知识保护自己的冠名合法权益,所以即使Ipad被誉为“人类的奇迹”也不得不把名分“老老实实”的还给“东家”。

这个世界是需要Apple的,就像Apple需要我们一样。但是从Ipad的侵权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产权的力量有时候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帮助社会各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知识产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财产,但是在当今的世界发展速度进程中,知识就是力量亦也是一种财富:当然当人类进步的脚步日益加快、日益明显时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明显、越广泛。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可能是造成这个事件的双方都是涉足高科技产业的巧合关系,更能让我们直观的感受知识产权的力量之大。归功与Apple的影响力,也归功于人类重视知识保护意识的深化。

启示:

在当代科技的发展长河中,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释放;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激发人们创新热情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建设科技上的创新型国家是不可能的。对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来说,付出艰辛的劳动,就理所当然地希冀有所回报。而侵权盗版者不但无偿占有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严重侵害了智力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侵权盗版活动让创新者心寒。如果智力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人们将失去创造的积极性,整个社会都将失去创造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就是扼杀了我们的创新精神,让现代科技无法再发展、进步。

下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3000字)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

    现代科技概论论文

    论网络犯罪的概念 互联网时代自上世纪1969年从美国产生之后,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向全球扩散。21世纪的钟声敲响,互联网时代席卷全球的浪潮在你我眼皮底下翻滚。今年5月22日,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2020-2021-1题 目: 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之影响 学 号:......

    法律与革命论文

    《法律与革命》读书报告 法律之所以可以和革命相提并论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的发展调整了社会关系和秩序,使社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变革。这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3000字)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录 摘要...................................................................................

    论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Ke xue ji shu shi di yi sheng chan li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share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题目: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 由于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