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友商业应用套件U9技术白皮书(大全)
用友商业应用套件 技术白皮书V1.0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7月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提要
持续增长的客户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IT及企业管理系统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在多年企业管理应用软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基础上,用友软件公司(UFIDA Software Cooperation)推出了世界级商业应用套件产品UFIDA U9,全面支持SOA架构和最新技术创新,真正实现了“随需而变”的实时企业与全球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理念。 完全SOA架构确保总体架构的合理规划,彻底消除应用孤岛,全面实现过程、人员和信息的实质集成、高度协调;降低集成成本和风险,降低维护成本。选择完全SOA架构,是正确、长远和明智的决策。
为支撑IT及企业应用系统实现完全SOA架构,用友开发和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全面支持SOA开发的平台工具--统一应用平台UAP。
UFIDA U9全面支持业务模型库,支持先进的业务模式,推动客户实现业务模式创新;U9基于特征的装配,支撑个性化规模交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用户;U9基于完全SOA架构实现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管理和混合式的管理,灵活的部署方式,推动敏捷企业的运作。
用友完全SOA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对UFIDA U9企业管理软件产业链伙伴(市场、销售、服务、行业开发、实施、支持、社区等)的全面支撑,为客户及产业链伙伴提供全面的扩展、互连和嵌入支持,实现个性化规模交付的件产业发展新模式。
版权所有2007-2010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书面许可,本白皮书任何部分的内容不得被复制或抄袭用于任何目的。
本白皮书并不暗示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或其功能与本白皮书描述的内容完全一致。本白皮书的内容在未经通知的情形下可能会发生改变,敬请留意。
除以下已经声明之外,本白皮书提及一些产品或技术还可能是以下或其它产品供应商的权益。Microsoft、Windows、Windows/NT、Windows2000、SQL Server、.NET是Microsoft公司的注册商标。IBM、Visual Age、WebSphere、DB2、OS/400、AIX、OS/390、eServer是IBM公司的注册商标。Intel、IA是Intel公司的注册商标。Java是SUN公司的注册商标。Oracle是Oracle公司的注册商标。Unix是SCO Santa Cruz公司的注册商标。U8、NC、U9是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目
录
1.引言............................................................................................1 2.完全SOA架构,从容应对未来企业变化..........................................2
2.1 企业应用模式和技术的发展趋势..................................................................2 2.2 企业级SOA商业应用服务套件(Enterprise SOA Suite)...................................4 2.3 成熟的企业级SOA商业应用服务套件U9.....................................................7 3.最佳实践与个性化的完美融合,连接世界级管理.............................11
3.1 企业IT发展所面临的选择困境....................................................................11 3.2 基于世界级业务模型和服务组件资产库的商务应用套件U9.........................13 4.拥抱先进技术,引领软件产业变革................................................17
4.1 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7 4.2 用友SOA与敏捷企业整体解决方案...........................................................18 5.结论..........................................................................................26 6.备注..........................................................................................27
第 i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1.引言
持续增长的客户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在现在的企业生态环境里,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IT及企业管理系统的敏捷性和适应性;现在,每个企业都需要把握业务流程发展的变革,预测业务环境的变化,以便对竞争者做出快速响应,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快速成长。
面向服务架构技术(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开发、部署新的企业应用系统,并将其与原有应用系统、业务流程进行集成的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SOA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组织能力服务化,通过服务编排来实现灵活的业务过程,提高企业敏捷度、灵活性,实现过程、人员和信息的实质集成、高度协调;基于SOA的企业应用系统将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企业将不再因积存大量软件资产却无法得到有效的再利用而造成浪费,相反,现有系统将能够轻松进行重用,并与新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企业流程和IT系统的动态、快速调整与部署,真正实现 “随需而变”的敏捷、实时企业。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在全球的供应链里找到自身的位置,适应国际化运作的规则和要求;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的客户、全球化的运作,企业只有具备世界级管理和协作的能力,才能从容应对这些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同时,不同的企业也必须充分考量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能力、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特点,快速、动态地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改进符合自身需要的IT及企业管理系统。
所有这些,对企业IT及企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企业管理应用软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基础上,用友软件公司(UFIDA Software Cooperation)推出了面向完全SOA和敏捷企业的解决方案,及世界级商业应用套件产品UFIDA U9,全面支持SOA架构和最新技术创新,实现了企业管理系统的个性化规模交付,真正实现了“随需而变”的实时企业与全球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理念。
第 1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完全SOA架构,从容应对未来企业变化
2.1 企业应用模式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纵观企业应用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是推动企业IT及企业管理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
早期,是典型的孤岛型应用模式(如图2-1所示):在企业内部,每个业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规划和部署;在企业之间,主要通过数据交换,实现有限的信息流动和流程互动。这种面向功能开发的业务信息系统通常导致出现系统和信息孤岛,在业务需求发展时,业务流程和系统远不能适应变化:它们是分散的,并被牢牢地锁定在相关组织和系统范围内,形成了众多的信息竖井(Information Silo)。
新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大量出现的支持互相通信的企业应用程序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和其他传统的中间件解决方案(J2EE、.net等),就是这一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于是,企业应用系统有了更多的流程接口,应用系统在对接,在数据和消息等基础上,系统在集成和互操作。这就是一体化应用模式(如图2-1所示)。随着应用的深入,一体化应用模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对固化的接口(“硬连接接口”)、随着系统扩展而不断变得复杂和笨重的集成、跨企业和流程互操作的高成本、中间件专有技术的局限性,让IT和企业应用系统的价值大打折扣,远远地落在了业务发展的后面。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迎来了实时企业与全球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时代,敏捷应用模式(如图2-1所示)应运而生:商务流程实质、高度融合,应用系统实质、高度集成,企业之间全面运营协同商务,并根据变化来进行自适应的调整。这一次,新的技术应运而生,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为敏捷应用模式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WEB服务的标准协议栈(Web Services Stack, WS-*)、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BPEL)、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网格计算技术(Grid Computing)、企业搜索技术(Enterprise Search)、代理技术(Agent)等标准、技术、解决方案层出不穷,而最为关键的、同时也是最结构性变革的,是面向服务架构技术SOA。SOA的核心价值在于组织能力服务化,通过服务编排实现灵活的业务过程;企业采用SOA技术架构,以业务为中心,按照服务来构造企业的关键应用系统,实现过程、人员和信息的实质集成、高度协调。
第 2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图2-1 企业应用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一个实际的企业应用场景中,某高科技计算机主机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通过第三方物流,将所需要的零部件直接运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同时,企业需要跟上游供应商分享生产计划,包括什么时候推出新的产品、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有什么新的要求、什么时候停止供应产品等;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知道供应商的生产计划、相关零部件的产业计划,以便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多家供应商的零部件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直接送到企业的车间,直接送到指定工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整个物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需要知道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计划和下游主机生产厂的生产计划。
仔细分析以上这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会发现: 企业需要应对人员的整合:人员分布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地点,如何让他们更好的协作?在组织结构、人员发生调整时,企业将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调整? 企业需要应对信息的整合:如何更有效地处理这些分散在各个系统里面的信息(有些信息在供应商系统里,有的信息则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系统里)?在增加新的系统,或者信息结构发生调整时,企业将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处理? 企业需要应对过程的整合:如何更好地实现供应商协同、多工厂协同、供应链协同,实现实时互动,实现端到端的流程?在上下游企业进行流程调整、选择新的合作伙伴时,企业将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调整部署、实时响应?
第 3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2 企业级SOA商业应用服务套件(Enterprise SOA Suite)
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SOA是一种架构模型(Architectural Style),根据系统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基于“Web 服务(Web Service)”搭建可扩展的应用结构,并采用标准的形式发布,以便于其他用户或应用系统发现和调用这些服务。
随着Web 服务和SOA技术的日渐成熟,它们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用户可以发现和启用支持Web 服务的设备,例如打印机、数码相机和家庭控制系统;可以轻松构筑娱乐、社区或者交换网站;可以订阅股票行情信息或者在线游戏服务等。
与SOA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不同的是,企业级商业应用对SOA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聚焦企业应用的核心元素:人员、过程、信息,实现企业战略
企业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企业应用要关注用户体验,让企业用户以更灵活的方式,全面、适时、便捷地访问和操作企业信息和数据;用户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协作,实现人员与流程交互,提高业务效率。
企业运作中,“过程”综合了企业的诸多元素:组织、角色、数据、活动、业务规则等,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实时了解业务发生的情况,动态控制企业的业务发展,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能力和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业务进行改进。SOA的引入,将带来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连接、业务和业务之间的连接,企业应用系统也将从面向功能,转变到面向过程,通过服务接口的标准化和与BPM的结合,来简化应用之间的、由流程驱动的应用集成,实现具有可重用且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服务架构。
企业级业务“信息”数量巨大,类型众多,与业务关联密切:企业中,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并存,桌面系统、无线手持设备、个人办公系统等访问方式并存。企业需要快速部署IT和跨组织、跨领域、分布式的信息搜索、访问和处理的能力。SOA用开放的、松散耦合的服务,快速组合新应用,以及时适应业务系统的需求变化,推动信息与人员、过程的紧密集成。
开发和部署企业级商业应用,必须深刻理解到上述三个关键元素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关系,并充分考虑如何将企业的应用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和IT系统。
UFIDA U9中采用了企业服务组件化建模(Enterprise Service Component Modeling, ESCM)方法,综合分析和整合了企业应用的核心元素:
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并将其细化为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部署相应监控和运营管理措施;
合理规划和部署企业业务过程,考虑如何合理配置金流、商流、物流、成本流、第 4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信息流等核心应用;
具体分析企业中组织和人员的特点,全面考虑全球化运作、多组织等因素;
深入分析业务过程中处理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等;
最后,通过多维矩阵映射分析,综合过程、人员、信息等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技术和IT系统需要,抽取出适合企业特点的服务组件。
如图2-2所示,正确地进行企业服务组件化建模,可以确保企业应用核心元素(过程、人员和信息)的融合,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企业人员可以更好地获得IT和应用系统的支持。
图2-2 企业服务组件化建模ESCM
总之,企业SOA带来了企业应用领域和IT管理能力的综合性进步:企业将实现过程、人员和信息的实质集成、高度协调,企业应用系统之间将从紧密耦合,发展为松散耦合,实现业务和技术的分离,保证企业应用的高度灵活性。
全面规划、灵活部署,充分挖掘企业SOA的价值回报
SOA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按照SOA架构原则,全面规划企业的IT和应用系统,将带来更为显著的价值和优势:
第 5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确保企业IT和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的合理规划,全面整合信息,彻底消除应用孤岛,全面实现过程、人员和信息的实质集成、高度协调:实现更高的互操作性与协同、更敏捷的业务流程、更全面的信息可见性; 企业的IT及应用系统架构将更具伸缩性,IT价值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全面提升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降低集成成本和风险,降低维护成本: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非SOA应用在IT和应用系统中相互集成的成本和风险日益增大,系统运行将变得繁冗和低效;相应地,为维护应用孤岛及更多的流程接口,甚至是重复、重叠的业务功能系统,企业IT及应用系统维护成本将不可避免地日益增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IT及应用系统的特点,实现SOA架构的整体性、集中部署和升级;也可以采用分布部署的策略,增量部署到位。
但毫无疑问,以完全SOA架构为规划目标,是正确、长远和明智的决策思路。
基于成熟的商业应用套件,打造企业核心应用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SOA架构的成熟不仅仅意味着IT技术和软件实现技术的成熟,更重要的是,搭建企业核心应用的服务组件的成熟,确保服务组件能够支持企业用户业务的复杂性、变化性和扩展性,确保应用系统能够适应企业IT和大规模业务并发访问的需要。
成熟的商业应用服务套件,支持标准化的通用商业语言,让企业-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组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人员-人员之间、任何流程的端-端之间的过程、信息互连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成熟的商业应用服务套件,能够提供成熟的企业业务模型、解决方案,满足对不同能力发展阶段、不同组织结构特点、不同业务处理场景的变化性需求的强大支持。
成熟的商业应用服务套件,拥有成熟的服务组件资产库,可以根据企业业务应用系统和IT部署的要求,方便地选取服务组件,通过组装或者插件的方式便捷地聚合成为大颗粒度应用系统,灵活地部署、升级。
成熟的商业应用服务套件,是得到广泛的市场、企业客户的用户体验和证言验证的,并经过独立测试组织严格的功能、性能、安全、部署等专业测试和认证。
基于成熟的企业级SOA商业应用服务套件,打造企业核心应用,是企业级SOA用户的最佳选择。
第 6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2.3 成熟的企业级SOA商业应用服务套件U9
基于统一应用平台(Unified Application Platform, UAP)的企业管理软件UFIDA U9 为支撑IT及企业应用系统实现完全SOA架构,用友开发和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全面支持SOA开发的平台工具--统一应用平台UAP:
可以全面支持SOA架构,实现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支持BPM,支持企业流程的改进和业务的创新;
基于框架模型和模式,全面支持基于服务的可视化业务过程建模,自动生成组件代码框架,控制服务发布和配置;
遵循开放的技术标准,方便与其他软件的操作性;
实现业务与技术相分离的架构,易于扩展和更新;
内置国际化支持(I18N);
全面支持集中式、分布式、混合模式的应用部署。
作为SOA应用运行支撑和设计平台,在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安装和部署全过程,UAP提供底层的基础设施支撑,实现完全SOA架构模型。正如现代人们在使用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将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口,以获得电力并运转电器设备时,人们感觉不到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一样,UAP为SOA应用提供了标准、易用、便捷的SOA支持,运行在UAP平台上的企业应用系统可以充分享受到完全SOA所带来的便利。
此外,UAP还提供了基于SOA架构的集成平台,提供了对OFFICE、移动设备、智能代理、企业搜索、第三方软件系统等应用的集成与协同;作为国际开放性技术标准的拥护和支持者,UAP提供了包括WS-*协议栈、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Description Language, XML)的标准协议栈、简单对象操作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等主流的国际标准与规范的完全支持,确保应用系统的通用性、互连和互操作。
用友软件UFIDA基于UAP平台,推出了面向完全SOA架构的商业应用套件产品UFIDA U9,其中UAP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2-3所示。
第 7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图2-3 UAP平台与商业应用套件产品UFIDA U9
企业服务总线ESB 企业服务总线ESB是SOA架构的一个支柱性技术,是一种开放的、基于标准的消息处理机制,同时也是一个灵活的连通基础架构,通过简单的标准适配器和接口,来完成服务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实现应用和服务的整合。一般地,ESB的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之间的消息路由及多传输协议支持,传输协议和消息格式的标准化及转换,不同业务事件的服务、协调与管理,服务交互与安全性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级别管理等。
UAP平台提供了基于ESB的应用服务适配接口,能够为多种企业应用服务的快速集成提供了标准的规范支持。在UFIDA U9中,ESB更与门户(Portal)技术融合,为企业应用的多样性、变化性、扩展性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全面支持基于角色的SOA企业应用。如下图2-4所示,企业的业务应用服务组件通过ESB进行互连、互操作,构成了“采购-应付”、“生产”、“销售-应收”等业务,并分别通过供应商门户Portal、员工门户Portal、销售门户Portal等集成展现给用户。当业务发展需要,企业商务过程中需要增加新的处理业务时,UFIDA U9产品可以灵活地将新的服务组件“插入”ESB中,并通过Portal更新发布到用户。
第 8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图2-4 企业服务总线ESB和门户Portal技术的融合
UAP平台提供的ESB技术支撑,能够方便企业实现动态服务管理,更好地应对业务、过程、人员、IT、技术的变化。
灵活的部署方式,适应企业的组织、IT、流程变化
灵活的企业IT及企业应用部署方式,对于企业用户来讲,也是成功实现SOA战略的关键内容。UFIDA U9支持服务组件构架(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SCA)模型,这也是一种简化的SOA制作和部署模型,通过将服务组件组装为应用程序,可以部署到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异构的和分布的运行环境中。
如图2-5所示,UFIDA U9企业应用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组织、业务和流程的需要,分散部署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面,分散在不同的组织上面,和分散到很多不同的应用上面;对于企业用户而言,他们所使用的是一个系统,使用时感觉不到地域的差异;系统内部通过服务和服务的接口实现互连、互操作。
第 9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图2-5 基于SOA架构的集中/分布/混合式部署模式
UFIDA U9基于完全SOA架构实现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管理和混合式的管理。灵活的部署方式,推动敏捷企业的运作。
第 10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3.最佳实践与个性化的完美融合,连接世界级管理
3.1 企业IT发展所面临的选择困境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入全球化竞争,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在全球的供应链里找到自身的位置,适应国际化运作的规则和要求。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的客户、全球化的运作,企业只有具备世界级管理和协作的能力,才能从容应对这些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
企业在全球化运营时,一个集团企业或者次集团企业可能拥有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多个运营地点;有时,可能会存在多个生产工厂或者多个研发单位机构,它们分散在各国各地区。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多组织、多地点、多公司的国际化应用运作模式,及如何合理配置金流、商流、物流、成本流、信息流,是否集中与分布管理,如何确保组织间流程互连、协同,这是摆在每个企业决策者面前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例如,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各子公司可能会使用统一会计准则,或者根据所在国家的要求而使用不同的货币、税务和会计准则,在这种情形下母-子公司如何合并报表等等,都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性需要。如图3-1所示。
图3-1 多组织、多地点、多公司的国际化应用场景
同时,不同的企业也必须充分考量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
第 11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略、能力、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特点,快速、动态地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改进符合自身需要的IT及企业管理系统。
用友公司UFIDA成立20年来,一直专注在企业管理应用领域,在多年企业管理应用软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基础上,推出了基于完全SOA架构的商业应用套件产品UFIDA U9,全面支持企业管理系统的个性化规模交付,真正实现了“随需而变”的实时企业与全球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理念,全面连接世界级管理。
第 12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3.2 基于世界级业务模型和服务组件资产库的商务应用套件U9
业务模型库(Business Models Repository, BMR),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主要是针对特定行业及典型客户、用户的业务模式,从角色、组织、流程、活动说明、业务规则和数据等方面,应用建模方法所建立的应用模型。用友业务模型库融汇了用友多年企业管理应用软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同时也结合了世界领先的管理思想、模型、最佳实践和案例,并以模型化方式表示出来。
UFIDA U9全面支持业务模型库,支持先进的业务模式,推动客户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支持多组织、多地点、多公司的国际化应用:支持多组织、多地点、多公司、多工厂的国际化应用运作模式,支持金流、商流、物流、成本流根据不同的组织和应用场景的合理配置和分离,确保组织间流程互连、协同;支持多法人组织、多核算体系;
支持供应商(含委外厂)协同:让企业与供应商协同,让企业能够随时掌握自己对供应商的物料需求变动,并及时做出反应,以确保生产进度有效执行;
支持多工厂协同:在多工厂的生产环境下,确保协同双方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互用,达到生产最佳化,支持协同制造;
支持配套厂(含卫星工厂)协同:产业链的协同,涵盖母厂采购计划与子厂生产计划、VMI物料的处理及内部结算等;
支持经销与制造需求协同:当一个企业同时拥有自有经销商、物流和工厂时,如何确保经销商产品卖出一个产品后,物流公司能及时确定何时拨补,生产工厂能为该卖出去产品准备何时生产,配套厂或供应商能及时知道何时需把料准时送达到需求厂,等等一连串作业的协同;一个企业能迅速反应客户消耗供给,并能迅速补充或生产该消耗的供给,实现按需生产(On Demand Production);
支持项目生产的供应链协同:项目生产型制造业如何依据项目来协同计划、采购、供应商、生产、成本等相关资源协调,并进行追踪、配合;
支持多国的会计制度与原理原则:如多国企业的公司如何在相关国家、地区进行营业行为时,都能符合各地的税务与会计准则。
第 13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组件资产库(Service Components Repository, SCR),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
基于SOA架构技术支撑,如何为提供“好”的服务,成为决定企业IT及企业管理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好”的服务,应该是符合企业业务需求、支持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的服务;应该是结合先进的业务模式、思想、实践的服务;应该是体现用户个性化需求,支持需求变化的服务;应该是支持标准与规范,符合性能、效率的服务,等等。一些案例表明,虽然采用了SOA技术,但没有“好”的服务来搭建系统,是企业IT及企业管理系统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服务组件资产库是UFIDA U9在业务模型库基础上,采用领域工程(Domain Engineering)技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OOAD)技术、基于组件开发(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CBD)、模型驱动构架(Model-Driven Architecture, MDA)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最新的服务及组件开发标准和技术(WS-*、.net等),最终以服务组件(Service Components)的方式表示出来。
业务驱动是抽取服务组件的关键,从企业战略和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库,分解到相关业务,再落实到具体的流程,然后再落实到具体的活动、规则、数据、角色等,一层层分解下来。在此基础上,确定服务的接口,通过特征建模(Feature Modeling)选配,确定这些服务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客户、用户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哪些是相对稳定的部分,哪些是相对变化的部分。
基于这些分析,UFIDA U9以服务组(Service Group)方式聚合服务,这些服务组里面由组件组成,既有提供后台商务逻辑支持的组件,也有支持前端交互展现(User Interaction, UI)的组件。通过这些服务的组装,用友公司最终交付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是这个产品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组成的。
打造协同平台,激发组织中“人”的活性
企业组织中,“人”是核心元素之一,如何能让作为企业员工的每一位信息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全面、适时、便捷地访问和操作企业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
UFIDA U9打造协同平台,并与业务系统无缝集成,激发组织中“人”的活性,“解放”企业的业务数据。
企业搜索:为用户提供企业级业务信息搜索能力,类似于互联网(Internet)搜索的操作体验,实现跨领域、分布式的综合业务信息搜索;提供实时性访问,支持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融合,增强信息的自动聚类性,继
第 14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承和保证企业数据的既有安全访问权限和属性;
与个人办公系统集成,让将数据推送到桌面:将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个人办公系统方式,如文档编辑器、电子表格、电子邮件等,便捷地访问和操作企业业务数据;UFIDA U9提供了与微软Office(Word、Excel、Outlook)等成熟的个人办公套件产品的无缝集成,实现用户对企业丰富的业务数据访问和操作的全新体验;
提供对智能设备的支持:对于企业应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如关键预警消息、审批任务等,可以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实时的通过消息通道传递给相关的负责人员;UFIDA U9全面支持无线手持设备(PDA、PocketPC等),企业领导、业务员可以通过这些手持移动设备,对企业业务系统进行实时、无线访问和处理,全面实现“移动商务、无线应用”的创新模式;
协同服务、虚拟办公室(Virtual Office):UFIDA U9中为任务小组提供了虚拟工作空间的支持,如图3-2所示,企业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办公室,方便地交流,通过讨论板、日历、邮件箱、共享文件夹等,执行各种同步或异步的协同工作。
图3-2 虚拟办公室
个性化支持,特征的选配和组装
特征(Feature)是用户可见的(User-Visible)、显著的(Prominent)软件系统的第 15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质量、属性和方面;是系统提供的、可由用户在外部看到的服务,这些服务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UFIDA U9在进行领域工程时,将特征三种主要的类型,即:必须的(Mandatory)、可选的(Optional)和多选一的(Alternative)。其中:
必须的(Mandatory):所有的UFIDA U9应用系统都具有这类特征,这也是客户应用领域中对系统的最本质的需求,体现了客户应用场景中的共同性;
可选的(Optional):基于UFIDA U9所组装和部署完成的系统中,部分系统具有这类特征,但并非全部系统都具有;未来再开发、组装或部署的新系统中,可能具有这一特征,也可能没有。这类特征体现了UFIDA U9对客户应用领域中,系统间需求的变化性;
多选一的(Alternative):这是一组互相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的特征,当单独地考察每项特征时,它们都是可选的特征,如特征1和特征2;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基于UFIDA U9系统,必须具有其中的某一项特征,而且只能具有其中的一项,即,不能同时具有特征1和特征2。
如图3-3所示,UAP平台提供了基于特征模型库的服务组件管理、定制、装配、部署和升级支撑,能够为不同的行业、应用领域、组织规模、客户类型、用户喜好等、提供强大的个性化支持。在UFIDA U9中,可以通过特征和解决方案的选择,针对特征进行服务组件的装配。这不是现有常规的应用模式(即提供一个标准产品,产品中包括所有的功能),这是产品应用模式的创新,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组装,使得客户更好地享受个性化升级和定制服务。
图3-3 基于特征的选配和组装,实现个性化支持
UFIDA U9基于特征的装配,支撑个性化规模交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用户。
第 16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4.拥抱先进技术,引领软件产业变革
4.1 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向对象(OO)技术兴起以来,软件产业一直处在技术和产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而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商业、IT、客户价值。九十年代,我们见证了商用组件技术的繁荣,COM/DCOM/COM+、JAVA BEANS、CORBA等技术不断发展,以接口为基础,提高了规模化团队开发的生产效率,可复用组件大大提高了开发的效率,这也是对OO技术中继承、封装、多态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后,SOA架构、SaaS、Grid Computing、WEB 2.0、Ajax、Agent、Search、Service Data Object(SDO)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推出,广大客户、用户在体验着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全新价值。
随着新的技术不断推出,无论是企业的决策者、CEO/CIO们,还是企业IT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部署、解决方案、服务的供应商们,都在期待着一场新的软件产业变革。软件产业从最开始的按定单开发,凭借着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人技能和才华的软件开发模式;又进一步过渡到较为规范的作坊式的开发,一个一个客户做调研、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交付的模式;再到目前的规模化、通用化的产品模式,产品交付速度在加快,规模成本在降低,软件和服务厂商在尽可能地用一个功能丰富的产品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广大客户和软件产业界在期待着新的模式:根据不断细分的市场和客户、用户群,推出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降低开发工作量,同时加快产品开发,缩短交付和上市时间(Time to Market, TTM)。软件产业将最终进化到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规模化交付的崭新模式。
基于对这一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引领和推动,及为UFIDA U9企业管理软件产业链伙伴(市场、销售、解决方案、服务、行业开发、部署与实施、支持、咨询、社区等)的支撑,用友公司UFIDA创新地推出了完全SOA整体解决方案,从强大的集成开发工具(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IDE)工具,到全过程融合全球领先的研发模式,如模型驱动开发(MDA)、软件工厂(Software Factory)等,UFIDA U9及UAP全面拥抱技术变化,在产品中全面实现SOA架构,并为客户及产业链伙伴提供全面的扩展、互连和嵌入支持,实现个性化、按需定制服务、规模化交付的件产业发展新模式。
第 17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4.2 用友SOA与敏捷企业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基于完全SOA架构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部署,用友公司创新地推出了完全SOA整体解决方案,如图4-1所示,包括四个核心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部分“服务驱动的设计、开发和部署模式(Service-driven Design, Development & Deployment, S3D)”,支持商务应用驱动,面向服务的全程应用开发;
第二个部分“平台与工具(Platform & Tools)”,提供应用开发框架与IDE,实现SOA的简单、便捷、高效、集成的开发;
第三个部分“最佳实践与资产(Practices & Assets)”,打造企业最佳实践及可复用资产库,提供商业成熟的服务组件;
第四个部分“扩展与个性化(Extension & Personalization)”,扩展企业应用,实现个性化、按需定制服务。
图4-1 UFIDA完全SOA与敏捷企业整体解决方案
服务驱动的设计、开发和部署模式(S3D),实现商务应用驱动,面向服务的全程应用开发
为实现完全SOA架构的目标,企业IT及应用系统必须信守这样的理念:采用SOA技术架构时,必须以商务应用为驱动力和中心,面向服务来设计、开发、部署、监管企业的关键应用系统。而实现个性化的规模定制和交付,则必须按照产品开发、扩展、定制、实施等不同层次,合理部署组织资源,按照不同模型、服务组件和产品的开发生命周期,采用高度迭代的开发模式,保持各模型的高度一致性和符合性。
第 18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S3D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
企业模型库,全面支持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实践经验,详细刻画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组织结构、角色、数据、业务规格、流程、IT需求等),充分支持不同行业、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组织特点等的变化性;企业模型库是实现商务应用驱动的关键;
特征模型库,充分体现客户关注的应用和产品的特性、质量等,合理识别相对稳定的和相对变动的特征,正确理解不同行业、客户和用户等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模型库是实现个性化支持的关键;
领域模型库,根据不同企业应用领域、行业的特点,采用特定领域语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DSL),以服务组(Service Group)的方式、按照合适的颗粒度,抽取出可以进行进一步设计的服务组件;领域模型库是服务驱动、实现完全SOA架构的保证和关键;
业务组件库、UI组件库、业务测试用例库,提供符合SOA架构整体要求、采用先进服务组件技术的后台商务逻辑组件、前端UI组件,及验证组件功能、保证组件质量的业务测试用例;业务组件库、UI组件库、业务测试用例库是完全SOA架构的技术实现;
组装模型库,根据产品规格和客户个性化选配,采用应用组装语言(Application Assembly Language, AAL),组装完成完全SOA架构的企业应用产品;组装模型库是规模化定制的强大支撑基础;
部署模型库,根据客户和用户不同的组织、角色和过程的特点和要求,结合IT规划,实现完全SOA架构企业应用系统的部署、运营和监管(Deployment, Operations, & Governance)。
特定领域语言DSL与应用组装语言AAL 基于S3D模式的全程应用开发过程中,特定领域语言DSL与应用组装语言AAL对于完全SOA架构产品的开发,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和作用,是S3D模式中模型驱动的两个关键性承上启下枢纽。
如图4-2所示,领域特定语言DSL主要包括:业务领域语言、表单领域语言、流程领域语言以及报表领域语言等。使用不同的领域语言,可以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准确的模型化描述,并可在UAP工具的支持下,自动生成符合SOA架构和技术标准的服务组件框架。例如,通过业务领域语言,可以有效地建立实体模型、数据模型以及服务模型,并且根据模型的关键属性与特征,生成支持相应业务应用的服务组件。
第 19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图4-2 特定领域语言DSL与应用组装语言AAL
通过多种模型生成服务组件(如实体组件、服务组件、报表组件、流程组件、表单组件)后,可以使用应用组装语言,定义产品的组装模型,在UAP工具的支持下,实现动态组装,快速形成完整的应用系统。具体过程参见图4-2。
UFIDA统一应用平台UAP内置了对特定领域语言DSL与应用组装语言AAL的强大运行和设计支持。例如,在UAP中提供了应用组装工具,如图4-3所示,组装工具可以实现各种领域组件、页面以及菜单的可视化的快速组装。
图4-3 UAP应用组装工具
第 20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强大的应用开发和平台技术支持
UFIDA统一应用平台UAP采用分层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架构模式,主要包括数据层、业务层、表示层,并通过抽象的控件模型提供对多种客户端的应用支持;UAP支持Web Form、Ajax引擎、MVC框架等Web客户端技术,同时支持PDA、Mobile、离线引擎等智能客户端技术,还提供与Office等个人办公应用的集成。如图4-4所示。
图4-4
UAP采用分层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架构模式
UAP平台基于元数据的管理,提供了应用的设计时(Design-Time)和运行时(Run-Time)支持,并提供了集成开发环境IDE等的全面工具支持。如图4-5所示。
图4-5
UAP提供强大的应用开发的平台支持
第 21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
元数据(Metadata)管理提供了UI元数据、流程元数据、服务元数据、实体元数据以及报表元数据的管理,为支持全面SOA架构的企业应用系统,及个性化定制、扩展等提供了灵活的数据层支持。
UAP运行时(Run-Time)为SOA架构的企业应用提供了应用开发框架(Applicat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 ADF)、企业服务总线ESB和执行引擎的支持,为业务服务组件的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UAP设计时(Design-Time)应用提供了丰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工具集,提供了包括服务设计、实体设计、流程设计、UI设计、报表设计、规则设计、数据库设计、打印风格格式设计等专业性的设计器。UAP IDE提供了良好的UI易用性支持,如图4-6所示,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界面和拖拽的交互,方便快捷地定义各种模型对象。
图4-6
UAP集成开发环境IDE 此外,工具集提供了权限管理、数据导入导出工具、OFFICE实施工具、组件浏览器、布置工具等系统管理和实施配置工具,实现对企业业务系统开发和部署的可视化管理和控制。
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开发工具包
UFIDA统一应用平台UAP集成开发环境IDE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开发工具包,如图4-7所示,全面支持面向服务的全程应用开发S3D模式。UAP IDE还是一个工具整合平台,可以通过插件机制,将各种扩展工具轻松地整合在IDE框架内。
UAP IDE为工具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可配置的界面平台,提供多文档管理、界面布局定义、菜单工具条的自定义和命令定义支持,使企业应用开发人员专注于业
第 22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务系统的功能开发,大大简化了工具的使用难度;UAP IDE可以根据所设计的模型,自动生成代码框架,大量减少手工编码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基于SOA架构的企业应用开发的效率。
图4-7
UAP集成开发环境IDE开发工具包
强大的流程工具,全面支持商务流程管理BPM UFIDA统一应用平台UAP基于微软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WWF)以及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原代号:Indigo)技术,推出了全面支持商务流程管理BPM的流程设计工具,以支持商业流程定义与执行。
如图4-8所示,通过UAP流程设计工具,设计者可以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可视化动态建模、定义、扩展,以及透明的跟踪与控制。
第 23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图4-8
UAP流程设计工具
强大的报表技术
UFIDA统一应用平台UAP基于微软Reporting Services(原代号:Rosetta)技术,推出了强大的报表支持技术和相关工具,可以利用任意数据源,创建简洁、直观、实时的用户报表,并可任意向下钻取。
如图4-9所示,UAP报表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报表设计器(Report Designer)、报表运行时工具及部件(Runtime Tools and Controls)和报表服务器,报表定义语言(UFIDA Report Define Language, UFRDL)提供了强大的核心支撑。
图4-9
UAP报表支持技术和相关工具
使用UAP报表支持技术和相关工具,可以创建能够嵌入任何WEB应用页面的报表展现,而不用修改界面代码;基于元数据和UI组件的多语言实现方案,可以实现报表的多语言设计和展现;可以实现报表的自动查询和“推”式报告;可以通过实体对象查询语言(Object Query Language, OQL),一如传统的SQL语言查询方式,使操作更直观、更迅捷。
UAP报表支持技术和相关工具为全面支撑U9企业商务应用系统提供了企业级报表解决方案,如图4-10所示,基于统一报表对象模型,用户可以处理复杂的管理数据报表:
定义动态表格布局,在表头、表尾、分组区域上任意位置进行聚合计算;
可以进行多维度(行维、列维)、多度量的数据分析,并支持分维度的数据小计;
可以支持丰富的图表展示,支持包括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K线图、气泡图、堆积面积图等多达18种图表类型,支持二维和三维展现效果,并可在图表上进行钻取;支持多维度、多系列、多度量的数据
第 24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分析;
进行全区域表达式解析,并可自定义函数,以便进行更灵活的报表设计;
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展现力,和灵活的UI交互能力。
图4-10
基于统一报表对象模型的企业级报表解决方案
第 25 页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5.结论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的客户、全球化的运作,企业必须具备世界级管理和协作的能力。企业决策者、CEO/CIO必须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能力、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特点,快速、动态地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改进符合自身需要的IT及企业管理系统。
UFIDA U9基于完全SOA架构,全面支持企业管理系统的个性化规模交付,真正实现了“随需而变”的实时企业与全球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理念,全面连接世界级管理。
软件技术和产业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商业、IT、客户价值,如何根据不断细分的市场和客户、用户群,推出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降低开发工作量,同时加快产品开发,缩短交付和上市时间。用友完全SOA整体解决方案,及全面支持SOA开发的统一应用平台UAP,全面助力客户及产业链伙伴,提供全面的扩展、互连和嵌入支持,实现个性化规模交付的件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第 26 页
用友U9商业应用套件
6.备注
该白皮书为用友软件公司UFIDA U9商业应用套件及统一应用平台UAP的初步技术文档,可能会在所述软件进行最后商业发布之前做完全修改。本白皮书仅供信息参考,用友公司对本文件中的信息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保证。
该文档所含信息代表用友软件公司在此文档出版时对所论及问题的当前看法。由于用友软件公司必须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做出相应的响应,因此本文档不应视为用友软件的任何承诺,且用友软件公司不保证所陈述任何信息在产品发布后的准确性。
用友软件公司在文件所述主题中拥有专利权、专利应用程序、商标、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除非在用友软件公司的任何书面许可协议中明示规定,否则对本文档的提供不得视为对任何专利权、商标、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许可的提供。
© 2007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第 27 页
第二篇:用友T6应用价值
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应用价值
麦肯锡最新研究显示:合理的IT投资通过创造新的效益和增加收入,可以为企业的收支状况创造更多的价值,其规模可远远超过按惯例削减IT成本所能节省的资金。
为了准确评估企业通过实施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能够创造的管理价值,您首先要了解当前最迫切解决的管理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确定使用软件后要实现的目标。例如,您希望降低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或者改善销售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销售收入。通过量化收益,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获得的投资回报。
2.1.1 销售型企业
降低赊销风险
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公司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却出现“接单越多,现金流越紧”的管理现象。原来盲目接单,不注重客户的信用控制导致其呆账、坏账增加,应收专款周转缓慢。企业采用T6-企业管理软件建立客户信用体系,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金的回笼速度。其获得的管理价值包括:
建立客户、部门、业务员多角度信用管理体系,控制赊销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减少企业的呆坏帐,减少货款拖欠带来的财务损失,提高业绩达成率
通过订单全过程跟踪使企业迅速快捷地了解每笔销售订单的执行情况,形成有效业务追踪平台,方便企业内部对账,平衡企业资源,作到准时交货,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订单成本预测和分析,不断优化费用结构,准确、合理报价,提高收入
通过销售和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提高销售、财务和客户之间的对帐效率
内部投机控制
一家从事家具销售的企业拥有多家店铺,管理者无法全面掌控运营情况。仓库、销售、采购、财务等部门都各自记录自己的业务信息,但是记录的时间与精细度却不同,客观上造成对帐不准、账务混乱,容易产生“黑箱”操作。采用T6-企业管理软件以后,将财务与业务进行一体化连接,杜绝了账务不符的情况,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信的决策信息,其获得的管理价值包括:
账物清晰,不用再担心帐务混乱的现象,防范内部财务上出现问题;
财务事后监控变为过程监控,财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业务数据,控制内部投机
便于对客户与供应商的信用管理
减少账物人员,节约企业人力成本
业务员考核
一家手机销售企业因为业务数据统计困难,导致业务员管理粗放、奖惩激励措施偏离实际业绩目标,出现被竞争对手“挖角”的情况。采用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以后,对业务员进行全面绩效考核,创造的管理价值包括: 提高业务员人均销售收入——可以按产品系列、销售区域等不同角度制订针对业务员制定销售目标、与奖惩直接挂钩
提高业务员业绩达成率——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对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指定业务员来实现销售目标的达成进行综合分析,督促业务员完成业绩
减少员工流失——对业务员进行绩效考核管理,以业绩定惩罚
分支机构的远程控制
一家食品销售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增设了多家异地销售网点。由于无法及时了解各地网点的销售与库存情况,造成有的网点滞销,有的网点却供不应求的混乱局面。采用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以后,实现异地的远程控制,创造的管理价值包括:
随时掌控各分支机构库存情况,便于异地调拨、就近销售、平抑“断货-积压”矛盾
通过对异地各分支机构库存的实时跟踪与采集,销售部门可以及时分析产品分销结构数据,制订补货计划,提高分销效率及预测准确度,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通过远程通讯手段,管理各分支机构业务细节,可以随时跟踪各分支机构每笔销售业务的执行情况、结款情
况、存货变化、业务员绩效等,消除管理真空,建立一体化高效的管理体系。
2.1.2 制造型企业
提升销售服务水平
一家五金生产企业,以订单为中心组织生产,订单管理却不到位。销售经理与老板往往不知道接一个订单到底赚不赚钱?赚多少钱?销售接单时无法提供给客户准确的交货与价格承诺,面对紧急订单,要么是盲目接单,要么就是放弃商机。企业希望掌控订单成本和执行状态,改善销售服务,防止重要客户流失。采用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以后,实现了成本预测、分析、跟踪、齐套展望分析的订单全程管理,创造的管理价值包括:
通过订单跟踪,管理人员对于订单执行状态了然于胸,与客户谈判及应对客户进展询问自然也就气定神闲; 通过改善客户服务,提高交货及时率,加强销售承诺的可执行性,赢得更多客户。
通过订单成本分析,不断优化企业费用结构,合理压缩企业成本,合理报价,提高经营利润;
动态存货控制
一家汽配生产企业物料积压和断料现象同时存在,无法快速应对整机厂的紧急查单,生产用料浪费严重,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希望掌控生产进度,杜绝盲目采购与盲目排产,平衡采购计划、生产计划与车间需求、客户需求。采用T6-企业管理软件以后,创造的管理价值包括:
库存降低10%~30%,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资金积压与利息支出
因交期缩短(约50%)及延迟交货次数减少(约80%),使准时出货率提升,赢得更多客户信任,进而使年销售额增加3%以上
采购人员因减少跟催与内部协商等工作,而有充裕的时间从事采购本身(如比价等)的工作,进而使采购成本每年降低约5%
使运输成本、库存陈废成本等支出均降低
总生产力的提升而使制造成本降低5%~20%
订单变化的快速应对
一家灯具生产企业无力应付客户日益增多的个性化需求,排产计划跟不上订单、设备状态、工艺及BOM的变更节奏,订单延误现象长期存在。企业希望可以快速响应订单变化,提高及时交付率,降低生产成本。采用用友T6-企业管理软件后,创造的管理效益包括:
提升了生产规划和控制的能力,使间接人员总数减少了12%~25%
加班成本支出减少50%
采购计划及加工计划的及时准确调整,避免造成的损失减少了30%~40%
排产、委外、生产订单管理
可以为您的企业创造的管理价值包括:
针对订单及预测,系统会自动生成的建议生产量及生产时间,提供分批计划功能;还可人工调节生产订单资料,使生产计划作业更具弹性
通过对生产订单的锁定和审核,有效控制计划的执行过程
提供各角度的跟催信息,帮助生产管理人员有效掌握生产进度
通过对生产订单进行缺料模拟分析,作为生产调度协调会调整生产进度的参考依据
按照生产订单可以设定特殊用料,供替代料或特殊用料使用,灵活对应车间用料变更现象
通过对生产订单用料分析,可以有效掌握各生产订单的用料及成本差异分析
可以实现委外订单下达、委外材料出库、委外到货、委外入库、委外材料核销、委外开票、委外结算等完整委外业务流程的管理
生产订单可以根据事先制订的工艺路线生成派工单,并能对派工单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以此跟踪生产订单的具体进度
第三篇:用友U8技术特点
U890系统特点
一、应用特点
1.全面应用,高度集成
用友ERP-U8满足不同的制造、商务模式下,以及不同的运营模式下的企业经营,实现从企业日常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到办公事务处理等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以集成的信息管理为基础,以规范企业运营,改善经营成果为目标,帮助企业“优化资源,提升管理”。
用友ERP-U8充分考虑国外企业在华投资和国内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国际化运营模式,提供多语言支持。
用友ERP-U8在广泛考虑企业价值流模型基础上,全面集成了财务、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应用,并对于零售、分销领域实现了全面整合。通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HR),保证行政办公事务、人力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2.按需部署,快速见效
针对客户企业运作地域、应用模式、管理要求、应用层次进行按需部署产品、方案和应用。
通过快速实施工具,结合标准不失个性的应用方案,实现快速的企业应用实效 信息化周期的低TCO:低成本的应用、低成本维护、低成本升级。3.个性应用,交互友好
实现单据、报表、界面的全面自定义,从而实现客户操作平台的自定义。 产品展现一致化,交互全面微软化,界面展现更为友好。4.伙伴融合,个性凸现
开展伙伴策略,集成各类软件、硬件、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二、技术特点
ERP-U8具备以下技术特征:
1.在U8的系列产品中,技术架构上大量采用微软Microsoft.Net平台技术,凭借着多种应用服务器的支撑,高端硬件产品的支持,极大的提升了高并发、高负载、高可用性等企业级应用指标。
采用了多种应用服务器技术,利用IIS Server的服务进程,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易管理性,高度的应用程序兼容性。
应用服务器完全支持网络负载均衡。通过利用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的Network Load Balance技术,U8能够在大流量网络负载的情况下,增强应用服务器的负载能力,轻松面对大批量用户的高峰访问。
数据库服务器支持多种集群方案。通过利用Windows Clustering服务,增强了数据库服务器的高可用性。
数据库服务器完全支持64-bit安腾服务器。通过利用高端硬件产品的性能优势,提升了数据库的性能及效率,满足了高端用户的应用需求。
新提供的UFReportService服务充分利用服务端的高计算性能,提高了报表的运算效率。
基于.Net FrameWork 2.0构建的系统更加高效。
2.U8是一个分布式的企业应用平台,全面支持多种分布式应用场景,如Internet、Intranet,Active Directory,VPN,Terminal Service等。对HTTP,SOAP,Web Service的支持可以确保应用在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畅通无阻。
提供了对终端服务的支持。利用Terminals Service可以满足部分客户对应用部署及使用上的特殊要求。
为了实现企业的集中管理部署需要,支持Citrix方案的全产品应用,范围包括U8中所有的产品。
多个应用模块基于经典B/S、C/S多层架构开发,内置.Net Remoting远程通信机制,支持客户端/服务端物理分布式署模式。
3. 提供功能强大的UAP开发平台,其IDE采用可视化布局模式,并直接使用了.net Framework2.0的FormDesigner类库,使其可视化布局与VS2005保持一致,更便于开发人员使用。在UAP中提供的报表设计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
3.利用U8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完全可视化流程设计;U8工作流预制可复用的审批流程库和业务流程库;使用表达式设计器进行业务规则设计;组织设计器共享企业组织和用户数据定义活动参与者;遵循BPEL4WS规范,基于自主研发的消息中间件(MOM)通信,大大方便和简化跟增值应用的集成。
4.基于.Net 开发的门户客户端,可以做到与VB程序和.Net程序的无缝集成,通过.Net的强大功能,能使门户的展现效果更加丰富。按照场景来组织用户的工作桌面和常见应用;支持按需布局,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门户;支持外部插件以视图方式挂接到门户,轻松实现对二次开发应用的集成;共享企业角色和用户数据,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类型,设计不同的场景分配给不同的角色。
5.U8集成平台遵循JBI规范实现,提供对企业应用的开发、部署、管理、路由以及寻址等功能;集成.Net Framework 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ramework)和WWF(Windows Workflow Framework),使用规范的消息和WSDL服务抽象模型进行标准、开放的协议访问和流程协同;XSLT数据变换引擎可以对不同格式的业务数据进行转换;内置U8二次开发接口和U8网络分销的WEB服务访问接口;提供消息注册、发布和订阅功能;提供不同种类应用的SOA化导出工具,简化对遗留应用的部署和升级;
7.U8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机制,对用户的数据,口令,身份验证都采取强大的加密机制,利用Kerboros验证机制,安全威胁模型,MD5加密,降低了外界因素对企业应用的威胁和攻击风险。
8.U8集成EAI功能,利用EAI将整个产品的信息集成,使得不同产品之间信息可随意交换,利用复制技术,可有效实现多组织的信息共享。
9.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部署了多家的应用产品,多个系统需要整合应用,并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对于较高要求的客户需要在标准产品基础上通过外部或者自行进行二次开发,为了满足以上需求,U8系统面向二次开发伙伴、整合应用的产品提供设计了以下平台和特性:
EAI:定义了用友ERP-U8产品的对外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并提供多种接口模式,其它的软件产品可以和U8产品进行挂接,实现协调工作、数据共享,使软件的价值最大化。
二次开发平台:为增值开发商开放U8开发平台编程接口。包括:自定义报表、导入&导出数据、外部插件管理、外部功能集成、开放单据/列表、开放系统服务。 U8集成应用平台:为相关应用软件开发商提供集成使能服务,比如:提供消息传输服务、工作流程管理服务等。
U8门户:提供以视图的方式来集成外部插件,并且自由设计基于角色的工作场景。 U8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大量可复用和可重发布的流程库,支持外部应用跟U8应用组织在一个业务流程中。
第四篇:电子政务的应用建设白皮书
电子政务的应用背景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政府职能。其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事务处理的信息流效率,改善政府组织和公共管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前提,电子政务是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要素之一。
目前,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府)计划”,如美国的政府再构建计划(Reinvent Government)、英国的政府现代化计划(Modernizing Government)和新加坡的政府互联计划(Connected Government)。以美国为例,1993年,美国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PR)提出《创建经济高效的政府》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揭开了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序幕。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已全部上网,州一级政府也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已建有自己的站点。预计到2006年,美国各级政府将从网上接收3.33亿份来自企业或民众的各种申请和报告,并在网上推出1.4万种网上申请服务。届时,美国将进入电子政府时代。
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级政府机关开展了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及横向地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过重点建设金税、金关、金卡等重点信息系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9年,40多个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开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初步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人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取得重要进展。这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TOP
电子政务的应用分析
根据政府机构的业务形态来看,通常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应用领域:
1.政务信息查询: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组织,为其提供政策、法规、条例和流程的查询服务;
2.公共政务办公:借助互联网实现政府机构的对外办公,如:申请、申报等,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增加透明度;
3.政府办公自动化: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机构内部办公的效率,如:公文报送、信息通知和信息查询等;
其业务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电子政务业务模型
在图中,社会公众和企业主要通过政务信息查询以及公共政务办公与电子政务平台建立沟通,相关事务处理请求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转给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政务处理及对政务信息查询系统的更新。通过对这一典型业务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子政务系统中主要存在三种信息流:
1.政务办公信息流:主要存在于政府机构内部办公的过程中; 2.公共事务信息流:主要存在于政府机构对外办公的过程中;
3.政务咨询信息流:主要存在于社会公众和企业查询相关信息的过程中;
电子政务信息流模型示意
依据这一信息流模型构建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应用解决方案和一个平台:
1.政府信息门户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网(即政府外网),社会公众和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网查询公共政务信息,并提交相关事务申请,政府公共服务网通过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与政府内部办公网实现信息的交换。2.政府网上办公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构建政府内部办公网,满足政府机构日常办公的需要,并通过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与政府外网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对政府外网的维护及处理政府外网传递的公共事务。
3.信息安全交换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江构建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为确保政府内网的安全性,政府内网与政府外网必须实现物理隔离,并在此前提下实现必要的信息交换,信息安全交换系统将确保政府内网和政府外网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交换。4.基础网络平台:基础网络平台是能够满足以上应用需求的软硬件及网络基础系统。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平台,不但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流的高效率运转,还应具备如下特点:
1.安全性:政府机构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实施的第一要素,电子政务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有效防止泄密,同时也应确保内外网具有强大的抵御攻击能力,防止非法侵入带来的损失;
2.整合性:电子政务系统应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和外部事务处理的整合,通过建立政务办公信息流和事务信息流的平滑对接,提高信息流的效率。同时,能够实现多种沟通模式的整合,通过通讯平台的多样化优势,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覆盖能力;
3.可扩展性: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分阶段的长期过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造应具有高度的扩展性,以降低系统扩充的投入成本,并满足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4.示范性:电子政务系统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应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电子政务平台的总体结构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安全规范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设计;
▲TOP
电子政务实施进程及赛迪网电子政务服务链
电子政务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初期的应用规划,到中期的实施的普及,以及后期电子政务平台开始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实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有环节都能达到预定目标,而后期的系统维护及资源开发利用更是电子政务平台实用化的重要保障。
赛迪网是中国领先的IT信息服务集成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的IT信息、高质量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和电子政务平台外包服务。
赛迪网在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有着多年的成功实践经验,是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技术领域的先导者。2002年,赛迪网对核心技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了以C2I分布式信息发布平台为基础,以统一用户资源管理、多媒体信息发布等丰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可以为政府机构提供实用有效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及应用实施服务。同时,赛迪网运营着中国最大的IT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拥有强大的信息加工及数据挖掘能力,能够帮助政府机构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平台实用化和低成本维护的目标。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和信息服务能力,赛迪网将全面实践“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推动中国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TOP
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1.方案介绍
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帮助政府机构建成一个包含政府内部网与政府公共服务网的完善电子政务应用网络环境,政府内部网和政府公共服务网在物理上彼此隔离,从根本上确保了电子政务网的安全性。
政府内部网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电子化办公,在政府内部网上可以实现包括公文报送、会议管理和综合信息查询等丰富的电子办公功能,极大地提高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政务服务网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对外服务,借助赛迪网C2I内容管理系统,基于内容丰富的公共政务信息库,可以实现快捷方便地政务信息发布和查询,通过电子申报系统、网上接待咨询系统、网上调研系统等,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政务功能。
政务服务网和政府内部网通过物理隔离系统建立异步联结,在确保内部信息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内外部的可靠沟通,用户在政务服务网上进行的申请、申报或反馈等能及时转交到政府内部网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同时,架设在政府服务网上的企业级邮件服务器能够政府机关的安全邮件服务。
赛迪网同时为政府服务网提供呼叫中心解决方案,使得用户通过普通电话即可方便地获取政府服务。
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应用示意图
2.系统结构介绍
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系统的目标就是整合政务内部网(Intranet)、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政务网(Extranet)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公众网(Internet)三者之间的业务流,形成协调一致的网络应用环境。所以,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系统采用了多层体系结构,并特别注重数据的规范和交换。方案将系统结构划分成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应用层。数据层和组件层以技术为核心,建立了开放与共享的应用平台。功能层和应用层则以业务为核心,分别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方案中,采用XML语言对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和规范,并采用先进的Web Service 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方便快速地整合。
赛迪网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图
3.系统特点
a)安全性好:设立先进的物理隔离系统,保证了内网的信息安全,通过防火墙,提高了外网的抗入侵能力,内外网之间的通信采用异步高位加密机制,可以保证内外网的通信安全。
b)功能强大:提供了丰富强大的政务服务和政务办公功能,切实有效地满足了政府机构的信息化需求,提供跨通讯平台的沟通机制,大大提高了电子政务系统的覆盖范围;
c)扩展性好:采用了分布式多层系统架构,可以平滑构建负载均衡和集群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系统未来规模扩充的需要。
d)技术先进成熟:采用了J2EE、JDBC、Weblogic、XML等先进成熟的技术,在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TOP
赛迪网电子政务平台支持维护及资源利用外包服务
电子政务的价值将最终体现在运营和维护阶段,电子政务平台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营和维护是目前电子政务实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作为网络服务的先行者,赛迪网从1996年开始就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互联网服务,拥有成熟的网络系统平台运营维护经验,赛迪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持维护及资源利用外包服务: 1.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支持和维护
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除了依赖于软硬件系统的支撑之外,更多地是取决于日常的专业化管理维护,赛迪网的专业网管员团队能够为电子政务平台提供7*24的动态保障,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a)对系统平台和业务应用进行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修补系统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及时响应各种明确或潜在的攻击行为;
b)根据系统状态和计算机安全领域的最新动态,动态部署和调整相关安全策略,做到防患于未然。c)不断优化和调整系统应用,保证电子政务平台的高稳定性; 2.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支持与维护
有路无车是电子政务平台应用中的最大难题,由于电子政务应用对象往往缺乏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维护经验,这就使得许多投资巨大的电子政务平台往往虚有其表,无法完全体现价值,赛迪网具有专业化的信息加工和维护经验,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外包服务: a)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赛迪网是中文互联网最主要的IT信息供应商,拥有丰富的IT信息,同时,赛迪网拥有专业化的信息挖掘能力,能够帮助用互从浩繁的信息海洋中为用户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赛迪网的这些信息服务优势,能够有效帮助用户提高电子政务平台的内涵和价值; b)信息的加工和维护:赛迪网在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领域有着专业化的积累,通过这一专业化的服务能力,用户可只需把长期繁琐的信息加工过程交给赛迪网完成,即能有效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高质量维护;
c)信息的国际化/本地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信息的国际化/本地化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托中国领先的智能翻译技术服务商--赛迪翻译在翻译服务领域的强大能力,赛迪网能够帮助客户对内/外提供长期、稳定、高质量的信息国际化/本地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前沿。
第五篇: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智慧城市系统
技术白皮书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目
录
1.智慧城市系统概述 ······················································································· 8 1.1 1.2 1.3 1.4 1.5 1.6 前言 ······························································································································· 8 什么是智慧城市? ········································································································ 8 智慧城市的总体目标 ···································································································· 9 智慧城市如何建设? ···································································································· 9 智慧城市组成和架构 ·································································································· 10 智慧城市总体功能 ······································································································ 13 城市运营中心门户 ································································································· 13 城市事件管理服务 ································································································· 15 城市运维管理服务 ································································································· 16 数据挖掘智能分析 ································································································· 16 1.6.1 1.6.2 1.6.3 1.6.4 1.7 智慧城市设计原则 ······································································································ 20 “平战结合”原则 ································································································· 20 横向到边纵向到顶原则 ·························································································· 20 其它设计原则 ········································································································· 20 1.7.1 1.7.2 1.7.3 2.城市公共安全系统 ····················································································· 20 2.1 2.2 城市公共安全概述 ······································································································ 20 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 ······························································································ 22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组成 ················································································································· 23 系统功能 ················································································································· 24 2.2.1 2.2.2 2.2.3
2.2.3.1 业务功能 ··········································································································· 24 2.2.3.2 系统功能 ··········································································································· 26 2.3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 29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2.3.1 2.3.2 系统概述 ················································································································· 29 系统组成 ················································································································· 29
2.3.2.1 全国PGIS平台总体架构 ·················································································· 29 2.3.2.2 各级PGIS平台内部构成 ·················································································· 30 2.3.3 2.4 系统功能 ················································································································· 32
联网报警与监控系统 ·································································································· 34 系统概述 ················································································································· 34 系统组成 ················································································································· 35 2.4.1 2.4.2
2.4.2.1 总体框架 ··········································································································· 35 2.4.2.2 系统结构拓扑 ··································································································· 35 2.4.3 系统功能 ················································································································· 36
2.4.3.1 多维地理信息平台功能 ···················································································· 36 2.4.3.2 固定点视频监控 ································································································37 2.4.3.3 移动视频监控 ··································································································· 38 2.4.3.4 治安卡口监控 ··································································································· 38 2.4.3.5 警员、警车位置监控 ························································································ 39 2.4.3.6 视频监控报警管理 ··························································································· 40 2.4.3.7 治安事件预警(视频智能分析)···································································· 41 2.4.3.8 指挥调度功能(警视联动)············································································ 44 2.4.3.9 资料查询,快速定位 ························································································ 45 2.4.3.10 三台合一定位联动 ·························································································· 45 2.4.3.11 预案管理功能 ································································································· 46 2.4.3.12 综合统计分析 ··································································································47
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 48 3.1 3.2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述 ·································································································· 48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 ······································································································ 49 系统概述 ················································································································· 49 3.2.1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3.2.2 系统组成 ················································································································· 49
3.2.2.1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49 3.2.2.2 城市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 ················································································ 50 3.2.3 系统功能 ················································································································· 50
3.2.3.1 多维地理信息平台功能 ···················································································· 50 3.2.3.2 系统功能 ··········································································································· 52 3.3 数字城管系统 ············································································································· 59 系统概述 ················································································································· 59 系统组成 ················································································································· 60 系统功能 ················································································································· 61 3.3.1 3.3.2 3.3.3
3.3.3.1 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 ···················································································· 61 3.3.3.2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 66 3.3.3.3 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 ························································································ 67 3.3.3.4 协同工作子系统 ······························································································· 68 3.3.3.5 综合评价子系统 ······························································································· 69 3.3.3.6 地理编码子系统 ······························································································· 70 3.3.3.7 技术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71 3.3.3.8 应用维护子系统 ······························································································· 71 3.3.3.9 数据交换子系统 ······························································································· 72 3.3.3.10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 ······················································································ 72 3.3.3.11 业务短信子系统 ····························································································· 72 3.3.3.12 视频监控子系统 ····························································································· 72 3.3.3.13 社会公众信息实时发布子系统 ······································································ 73 3.3.3.14 城市“实景化”管理子系统 ·········································································· 73 3.3.3.15 数字执法子系统 ····························································································· 73 3.4 城市管网管理系统 ······································································································ 73 系统概述 ················································································································· 73 系统组成 ··················································································································74 3.4.1 3.4.2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3.4.3 系统功能 ················································································································· 75
3.4.3.1 浏览 ··················································································································· 75 3.4.3.2 分析 ··················································································································· 76 3.4.3.3 查询 ··················································································································· 79 3.4.3.4 统计 ··················································································································· 81 3.4.3.5 量算 ··················································································································· 82 3.4.3.6 专题 ··················································································································· 84 3.5 城市环境监测系统 ······································································································ 85 系统概述 ················································································································· 85 系统组成 ················································································································· 85 系统功能 ················································································································· 86 3.5.1 3.5.2 3.5.3
3.5.3.1 数据采集及上报 ······························································································· 86 3.5.3.2 环境数据自动告警及定位 ················································································ 87 3.5.3.3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 ··························································································· 87 3.5.3.4 故障报警定位功能 ··························································································· 87 3.5.3.5 查询统计功能 ··································································································· 87 3.5.3.6 环保数据审核发布 ··························································································· 88 3.5.3.7 环保监测点GIS显示及查询············································································· 88 3.5.3.8 环保监察 ··········································································································· 88 3.5.3.9 系统管理功能 ··································································································· 88 3.5.3.10 远程通信控制终端(RTU)的功能 ································································ 89
4.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 90 4.1 4.2 智能交通概述 ············································································································· 90 交通渠化和交通信号系统 ·························································································· 90 系统概述 ················································································································· 90 系统组成 ················································································································· 92 系统功能 ················································································································· 93 4.2.1 4.2.2 4.2.3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4.2.3.1 单点、联网实时协调控制、区域协调控制、公交优先控制功能 ·················· 93 4.2.3.2 紧急车辆优先控制 ··························································································· 96 4.2.3.3 运作监视功能、状态回报功能、远程测试功能、远程管理功能 ·················· 96 4.2.3.4 规划车道、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 ···································································· 97 4.2.3.5 实现人、车分道行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97 4.3 电子警察和交通监控系统 ·························································································· 97 系统概述 ················································································································· 97 系统组成 ················································································································· 98 系统功能 ················································································································· 99 4.3.1 4.3.2 4.3.3
4.3.3.1 闯红灯违法行为记录功能 ················································································ 99 4.3.3.2 卡口图像捕获功能 ························································································· 102 4.3.3.3 流量检测/车辆监测和纪录 ············································································ 103 4.3.3.4 交通监视和疏导功能 ······················································································ 105 4.3.3.5 视频存储取证功能 ························································································· 105 4.3.3.6 远程监控指挥/动态违章抓拍功能 ································································ 105 4.3.3.7 号牌自动识别功能 ························································································· 106 4.3.3.8 统计查询功能 ··································································································107 4.3.3.9 违法数据上传功能 ··························································································107 4.3.3.10 嫌疑车辆报警功能 ·························································································107 4.3.3.11 联网布控功能 ································································································107 4.3.3.12 设备状态数据上传、显示 ············································································ 108 4.3.3.13 数据传输和远程维护功能 ············································································ 108 4.3.3.14 用户管理功能 ······························································································· 108 4.4 动态交通服务系统 ···································································································· 109 系统概述 ··············································································································· 109 系统组成 ··············································································································· 109 系统功能 ··············································································································· 112 4.4.1 4.4.2 4.4.3
4.4.3.1 为政府提供服务 ····························································································· 112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4.4.3.2 为交通管理者提供服务 ·················································································· 113 4.4.3.3 为公众(出行者)提供服务 ·········································································· 114 4.5 公交和快速公交系统 ································································································ 116 系统概述 ··············································································································· 116 系统组成 ··············································································································· 116 系统功能 ··············································································································· 118 4.5.1 4.5.2 4.5.3
4.5.3.1 基础业务管理 ································································································· 118 4.5.3.2 车辆定位监控 ································································································· 118 4.5.3.3 线路站点管理 ································································································· 119 4.5.3.4 站场管理 ········································································································· 120 4.5.3.5 调度管理 ········································································································· 121 4.5.3.6 后台远程管理 ································································································· 121 4.5.3.7 运营分析报表 ································································································· 121 4.5.3.8 实时录像 ········································································································· 122 4.5.3.9 自动电子站牌 ································································································· 122 4.5.3.10 车载电子屏 ··································································································· 122 4.5.3.11 广告发布 ······································································································· 122
5.民生服务系统 ·························································································· 123 5.1 5.2 民生服务概述 ··········································································································· 123 市民一卡通服务系统 ································································································ 123 系统概述 ··············································································································· 123 系统架构与组成 ··································································································· 124 系统功能 ··············································································································· 124 5.2.1 5.2.2 5.2.3 5.3 其他民生服务 ··········································································································· 125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1.智慧城市系统概述
1.1 前言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当今全球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城市的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发展潮流。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城市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社会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城市产业创新越来越快,城市管理将越来越科学、精细,城市环境将越来越绿色、环保。能够迅速把握先进技术、具备超前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城市,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则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因此城市向人类发出了需要智慧的请柬。
1.2 什么是智慧城市?
由于智慧城市来势匆匆,许多决策者、研究者、媒体传播者和产品研发者还没有来得及真正把握其含义,就参与决策和传播。也就成为“先说后研”的中国常见的概念生产现象。当然也有很多的人员从不同角度来提出自己的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的主管者、研究者和相关企业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已经不下20种。倡导智慧城市的市长们与院士们的定义也不少。总的来看,不外乎有几种,一种是模仿国外或者是直接翻译过来的;一种是结合地方需要或所在专业予以定义的;一种是纯技术路线,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一种是广义的,结合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那么,中国式的、富含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定义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IIC)尝试着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城市管理智慧化。要想让城市管理智慧化,从城市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信息数字化。要让城市的各类体征信息经采集后进行数字化(包括信息数据的选择、预处理和标准化),摆脱纸质文件,实现信息数据网络化,数据能够在网络中上传下载;
第二阶段: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将各类城市的资源数据信息化后,必须要资/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源共享,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城市管理的“孤岛”问题;资源共享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目前更多的问题是出现在体制上。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能够勇于创新,包括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工作内容等。
第三阶段:城市信息的整合挖掘。当城市管理者获得了从不同单位得到的大量城市信息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实现“1+1>2”的结果,真正实现智能化。当城市信息进入数据挖掘,整合分析以辅助决策的阶段,城市就智能起来,这样智慧化的城市就有可能真正诞生了。
1.3 智慧城市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政务、商务、文教、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型城市。
1.4 智慧城市如何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要具体“落地”,而不是飘在“云端”。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城市可能有几十个委办局,要从哪个部门先着手开展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呢?
CIIC建议首先从公安部门入手,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因为在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公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最早,信息化工作最有基础。其次,公安部门对信息化建设最有需求。公安部门每天面临大量的公共安全事件:刑侦的、经侦的等等。公安部门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最需要打破“孤岛”。当公安部门将原先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共享整合,经过深度挖掘后,最有可能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真正实现了“1+1>2”。
“需求”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如何分步来建设?
首先,CIIC建议从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及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以下简称智/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慧城市平台)建设开始。智慧城市平台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其通过与城市各个单位的信息化系统的联网运行,可以感知城市的各方面体征,同时可以向城市各个单位下发调度指挥的指令。
智慧城市平台是一个“平战结合”的平台,其在平时是一个日常管理平台,遇有紧急事件时就自动转为战时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所以智慧城市平台对城市体征的各方面数据信息进行汇聚分析整合挖掘,同时是指挥调度的核心。因此抓住了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就抓住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龙头。
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不均衡的,在智慧城市平台建好后,可依据城市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去逐步补充、完善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子系统,如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民生服务系统等等。
1.5 智慧城市组成和架构
CIIC智慧城市系统由一个智慧城市综合运营与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和四个子平台系统(城市公共安全子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子平台、城市智能交通子平台与民生服务子平台)组成。
CIIC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及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就是将公安、城管、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燃气、人民防空,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城市日常管理信息汇总,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管理、指挥调度系统。系统在日常情况下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的综合体征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在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调度,为城市的综合运营和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现城市突发事件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预案管理型的战略转变。促进政府健全体制、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的日常管理及战时应急的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管理子平台通过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城市联网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区域的覆盖,统筹建设并运营管理城市公共安全设施资源,实现合理建设,共享利用。同时能协同城市其它业务部门,资源共享,平战结合,共同打造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双重平台。/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数字化城市管理子平台融合数字市政的城管、规划、城市管网、环境监测、城市公共资源运营,市民生活服务等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促进城市管理走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城市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城市交通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从系统组成的角度可分成以下一些子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交通货运管理系统、交通电子收费系统、交通紧急救援系统。
民生服务是指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其宗旨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服务包括市民一卡通服务、公共安全资源管理服务、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服务、城市市民生活服务、城市交通资源管理服务、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城市公交出行服务等。
CIC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图 1 CIC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架构图
借助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及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城市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将城市作为单一系统来查看和管理。智慧城市平台通过网关与底层的操作及信息系统交互,网关主要负责将城市各区域的角色及职责分开来。智慧城市平台的目标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及历史视图,以便他们可以优化城市层面的各种操作。
资源共享:在城市体征信息实现数字化后,智慧城市平台要求城市各个局办单位的业务子系统按照智慧城市平台定义的标准数据格式提供城市体征关键数据,以打破孤岛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关键是体制管理。为此,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提高认识,强化资源共享理念,“打破小我,实现大我”。同时需要加强资源信息共享的安全性建设及协调配置。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以最终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数据挖掘:是指从城市信息中海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模糊集等技术和方法,对城市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估计预测、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去发现用户感兴趣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而且发现的信息或知识是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的。它可以通过多维可视化的手段来表达。数据挖掘后发现的信息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和过程控制等,还可以用于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
辅助决策:以城市智慧管理决策主题为重心,基于城市基础信息的支撑,以城市档案、物联网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基础,构建决策主题研究相关知识库、预案库等,建设并不断完善辅助决/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策系统,为决策主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和知识服务。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起到帮助、协助和辅助决策者的目的。 信息服务:从城市各部门业务系统传送到智慧城市平台的信息被收集和集中管理,经数据挖掘后形成新的有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等各类应用主体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各类信息服务,既包括为城市和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同时也包括为市民提供城市地图、交通、旅游、住房、餐饮、医疗、演出、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便民服务信息等。
指挥调度:指挥调度,尤其是应急指挥命令会被传送到运营系统或其他相关的系统。一旦收到后,系统就会自动分析及处理指令,或由运作团队人工分析和处理。
多维可视化:智慧城市平台提供了易于使用且基于 Web 的一站式服务门户网站,可方便地了解城市的信息、发生的事件及整体情况。对于市民及城市管理人员来说,这种界面使用户可以用常见的各种格式(如城市三维GIS、二维的饼状图或条形图)来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相关信息。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控这种信息的访问权,防止有人未经授权就访问这些信息,同时轻松管理各种授权,同时为城市服务优化提供实时命令和控制。
城市的自主学习:信息服务和应急指挥应当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将事件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或是做好准备以应对一个预计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些积极效应可通过可监控的事件显示出来。指令发布并显现积极影响后,可捕捉到各种反馈,形成闭环。然后可借此来更改对事件的响应情况,例如可形成新的事件处置预案。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就变成了一个自主学习型的智慧型城市。
1.6 智慧城市总体功能
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功能: 1.6.1 城市运营中心门户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访问智慧城市平台要通过一个基于 Web 的城市运营中心门户系统。城市体征仪表板上总结了城市各个领域关键信息的情况。门户系统上可以添加或删除修改用户的配置需求及访问权限,用户可借助以下方式通过浏览器访问:
–
城市管理者访问
–
单个部门/领域访问
–
市民访问
运行管理中心门户系统为城市按照不同业务部门的需求,为不同角色提供定制化的门户界面,保障为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适合的内容,并且保障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安全,包括:
城市领导者: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级别或者其它高级领导,提供所管辖的不同部门的绩效概览,包括关键业务指标体系,并且提供利用门户提供的协作能力,对城市的领导者提供高层次辅助决策支持。 城市运行者:负责跨部门、跨组织的城市运行管理,特别关注那些对于城市整体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信息。
应急事件管理者:实时应对城市中出现的负面事件,并积极协调相应人员解决事件,避免事件的升级。
部门管理者:相对于整体城市运行者,其只关注某个独立、垂直的业务部门数据与事件,比如水利、交通等,其概览本部门的事件,跟踪部门事件的处理情况,并参与跨部门的分工协作。
部门执行者:相对于部门管理者,部门执行者具体负责本部门事件的接收、处置、结果反馈等。
市民:市民可以在门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交通、旅游、餐饮、医疗、演出等信息,市民也可向门户主动提供事件信息,比如关于犯罪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等。/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1.6.2 城市事件管理服务
事件管理:每天城市发生的各类事件累以万计,如何对事件进行分类分级,存储,关联,分析,汇总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智慧城市平台能够实时的集中监视复杂的城市环境,每日可处理超过数百万的事件。
智慧城市平台汇聚了城市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的城市体征信息,对于每个需要接入智慧城市平台的既有应用,需要构造接入网关和事件收集器将事件转换成统一的事件格式,将系统事件发送到事件处理平台。并且,所有的事件都能实时存储、查看和管理。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及事件的数据模型,将事件数据进行集中分类分级、实现标准化并建立联系,按事件严重性(一般事件由各个子系统自行处置,对城市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才由智慧城市平台来处置)或自定义的其他标准来处置事件。
事件根据影响分析确定响应的优先顺序。用户可设置优先级顺序及警报,可利用警报来监控城市的各个事件,之后将其添加到智慧城市平台的相关领域城市体征仪表板中。这些事件可通过电子邮件、网站或短信等多种方式输出。当影响城市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问题出现时,时间是最重要的。智慧城市平台从现有的数据存储中收集相关的事件背景信息,并将这些内容直接注入事件,这些背景数据可以是:受影响的地域名称、受影响的人员信息、资产位置等,提供解决问题的联系人信息、文档信息以及其他帮助城市管理者处置类似事件的信息。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对影响服务和流程的问题更快的作出反应并解决问题。根据这些影响,确定对它们的优先响应顺序和快速逐级上报。
事件自动处置:按照城市治理政策,可以灵活订制各类事件处置的策略,帮助实现事件排除或问题解决的流程的自动化,可以定义多样的执行策略,比如事件聚集,收集额外的信息并帮助决策,将事件与政府业务部门进行关联,对重要事件的通知策略,逐级上报业务关键事件,按照定义好的标准调整事件的紧急程度等等。比如,用户定义的告警通知策略可以通过邮件、短信、即时消息以及其他方式在整个城市内部对有关这些问题的信息进行传递,从而有利于相关人员快速作出反应。一旦指定类型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以定义事件处理策略,在问题发生时自动识别并采取措施,并且将问题在内部逐级上报,直到/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问题得到确认或者解决为止。
1.6.3 城市运维管理服务
在应对城市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用工作流来完成紧密的协作不可或缺。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能够完成基于事件的工作流模型,根据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自动启动相应的工作流程,并且能够监控此工作流程的运行状态。在城市运营管理中,事件是一个不属于标准服务操作范畴的活动,事件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城市服务的中断或者服务质量降低,因此通常又称之为事故。针对事件的管理流程称为事件管理,其管理目的是尽快恢复服务的运行,将对业务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在平台中,事件任务单可以由事件管理流程相关人员创建任务单,统一由一线支持人员进行受理,受理任务单必须保证任务单的完整性。技术人员解决任务单后系统通知事件提交者,由提交者确认后再关闭事件任务单。
工作流管理可应用到系统的所有业务功能,用户随时可以了解当前业务工作的执行情况,将工作任务准确传递到相关的责任人,保证工作及时完成,信息传递方式可以通过邮件、个人门户、短消息等。应用工作流可按业务规则连接所有业务部门,完成计划、审批、执行、反馈相关环节,实现信息传递。领导可随时查看流程执行情况,发现任务执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1.6.4 数据挖掘
传统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在业务内容上包括面向公务员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面向公众服务的行政审批系统,和面向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智慧城市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在收集足够的城市信息数据、消息、事件等基础上,以城市累积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提供数据挖掘服务,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决策者从低层次的信息分析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它是一种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和模型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解决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数据挖掘服务,利用各种模型及技术对城市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分析,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1.6.4.1 数据挖掘的目标
数据挖掘的目标在于从城市的大量信息中发现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中,解决“海量信息但知识匮乏”的问题。
1.6.4.2 数据挖掘的流程
数据挖掘流程分为五步:定义问题、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知识的应用。
1.定义问题 清晰地定义出业务问题,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2.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包括三个阶段:
A、选择(获取)数据--在城市档案、城市基础支撑信息、城市预案管理库等大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目标中提取数据挖掘的目标数据集。数据也可来源于城市体征信息有选择的采集并数字化后的信息库。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消息机制被动接收:消息中间件技术适用于需要可靠的数据传送的分布式环境。采用消息中间件机制,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之间通过传递消息来激活对方的事件,完成相应的操作。发送者将消息发送给消息服务器,消息服务器将消息存放在若干队列中,在合适的时候再将消息转发给接收者。消息中间件能在不同子系统间通信,它能屏蔽掉各种子平台及协议之间的特性,实现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并且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将消息进行传送或者存储转发。
(2)、数据库连接中间件主动获取: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平台应用程序与各子系统模块之间同构或异构数据源的数据交换。简单的说,利用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平台客户端发出数据查询指令,经过中间件处理,发送至中间件服务器,服务器完成数据查询,再经中间件,将数据送回平台客户端。
B、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删除无效数据、填补遗漏的数据等。
C、数据的标准化转换
将数据标准化转换(设计)成一个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是针对挖掘算法建立的。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在数据转换时对数据加以标准化,包括定义数据的时空属性、定性定量属性、接口协议及不同数据间的转换规则等等。通过关联分析,序列模式、预言、聚集以及异常检测等技术手段,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分类树的/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形式进行梳理展现。分类汇总总体分为两步:
第一步,建立一个模型,描述预定数据类集和概念集;
假定每个元组属于一个预定义的类,由一个类标号属性确定; 基本概念
训练数据集:由为建立模型而被分析的数据元组形成; 训练样本:训练数据集中的单个样本(元组);
学习模型可以用分类规则、判定树或数学公式的形式提供;
第二步,使用模型,对将来的或未知的对象进行分类,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对每个测试样本,将已知的类标号和该样本的学习模型类预测比较; 模型在给定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是正确被模型分类的测试样本的百分比; 在所有的数据分类汇总整理完毕,可以通过扩展字段增加前(后)缀标识的方式加以数据标准化标识。
3.数据挖掘
根据数据功能的类型和和数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算法,在标准化和转换过的数据集上进行数据挖掘。
4.结果分析
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转换成为能够最终被用户理解的知识。
5.知识的运用 将分析所得到的知识集成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在城市管理服务中加以实际的应用。
整个数据挖掘的过程又被称为知识发现的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这里所说的知识发现,不是要求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际上,所有发现的知识都是相对的,是有特定前提和约束条件,面向特定领域的,同时还要能够易于被用户理解。
1.6.4.3 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的功能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时序模式分析和偏差分析等。
分类
分类就是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它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即该类的内涵描述,并用这种描述来构造模型,一般用规则或决策树模式表示。分类是利用训练数据集通过一定的算法而求得分类规则。分类可被用于规则描述和预测。
预测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预测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变化规律,建立模型,并由此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及特征进行预测。预测关心的是精度和不确定性,通常用预测方差来度量。
关联分析
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和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一般用支持度和可信度两个阀值来度量关联规则的相关性,还不断引入兴趣度、相关性等参数,使得所挖掘的规则更符合需求。
聚类分析
聚类是把数据按照相似性归纳成若干类别,同一类中的数据彼此相似,不同类中的数据相异。聚类分析可以建立宏观的概念,发现数据的分布模式,以及可能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时序模式分析
时序模式是指通过时间序列搜索出的重复发生概率较高的模式。它有三个基本功能:趋势分析、相似性搜索、模式挖掘。
偏差分析
在偏差中包括很多有用的知识,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在很多异常情况,发现数据库中数据存在的异常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偏差检验的基本方法就是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
数据挖掘除以上功能外,还包括孤立点分析功能,对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复杂数据的挖掘等其它功能。
1.6.4.4 数据挖掘的方法
神经网络方法 遗传算法 决策树方法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粗集方法
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等
1.7 智慧城市设计原则
1.7.1“平战结合”原则
智慧城市系统在设计时采取“平时管理战时应急”的原则。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若将城市的所有事件都汇聚到智慧城市平台来统一处置是不现实的。对事件要进行分类分级:对城市整体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由智慧城市平台来做应急处置;而对于一般事件则由各个子系统在平时进行日常管理即可。同时,当一个日常事件经过积累,质变为一个重大事件时,该事件则可由子系统向上汇报给智慧城市平台来解决。
1.7.2 横向到边纵向到顶原则
横向到边是指在横向上智慧城市覆盖整个城市各个不同管理部门和城市所有区域。
纵向到顶是指对于重大事件要直接通知到相关事件的最高负责人。而对事件的处置则可向下通知到具体的执行工作人员。
1.7.3 其它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的设计还包括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多个原则。
2.城市公共安全系统
2.1 城市公共安全概述
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管理平台系统通过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城市联网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区域的覆盖,统筹建设并运营管理城市公共安全设施资源,实现合理建设,共享利用。同/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时能协同城市其它业务部门,资源共享,平战结合,共同打造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双重平台。
其中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将公安、城管、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地震、人民防空,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处理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基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指挥中心、刑侦、治安、交通、消防、警卫、反恐等部门等都需要将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叠加在地理信息上进行综合利用,开展诸如警力调度与辅助决策、社区警务管理与安全防范、警力资源配置与应急预案制定、重大案情与犯罪趋势分析、智能交通管理、警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专题制图等众多的警务应用,以提高公安机关实战能力。
联网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结合了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治安卡口和电子警察等警用采集系统,对人、交通工具形成统一的控制防范体系,利用智能识别、智能分析、自主报警等新的科技手段弥补警力不足造成的监控漏洞,利用综合指挥系统统一调度,对恶性案件实行精准、有力的打击。
城市公共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架构图如下: /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2.2 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
2.2.1 系统概述
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日益成为加强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社会发生犯罪、火灾、爆炸等各种警情,群众医疗急救、煤水电抢修等各种紧急求救事件,地震、火灾、海潮等突发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战争等各种重大紧急事件时,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协同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发生紧急突发事件的种类更加复杂与多变,传统的应对机制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不是哪一家或哪几家单位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联合多家或所有社会单位共同解决。
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就是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大大加强了不同警种与联动单位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对特殊、突发、城市应急和重要事件做出有序、快速而高效的反应。/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2.2.2 系统组成
图 2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组成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整合和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高度智能化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对公众的各类报警求助做出快速反应,提供有效服务,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处理的指挥与部署,保障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和调度,为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
(1)建立统一的城市应急指挥和通信系统,整合现有的公安110指挥中心、119消防指挥中心、122交警指挥中心和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和快速反应。并逐步将防洪、防震、严重气象灾害、市政设施抢修等紧急或非紧急事件处理纳入其中。
(2)整合现有的110、119、120、122四个特服号码资源,公众拨打其中的任何一个号码,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救助服务。在国家明确统一的特服号码后,实现统一报警救助服务电话号码。
(3)整合并完善成都市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和通信资源,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使联动指挥中心的接警、处警、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协同等过程更加科学、准确,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反应速度。
(4)建立统一的报警记录数据库,生成各种分析报告,充实和完善预案数/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据库,为城市应急处理、指挥调度和决策分析提供支撑,建立科学化管理体系。
2.2.3 系统功能
2.2.3.1 业务功能
图 3业务功能
上图是城市应急信息系统的模块图,从上图可以看出我们的设计思路,从信息系统技术来看我们的应用系统,可以分为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表现、信息的调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的几个方面。
1、信息采集汇聚:从城市应急事件现场或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城市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事件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也可能是来自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信息或信号,还可能是来自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
2、信息表现: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应该有直观而准确的信息表现形式,为指挥员进行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提供最大的帮助。GIS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可以将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如危机态势、城市应急指挥相关资源分布、城市应急方案等)在基础的空间地理图形上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指挥和决策人员直观地进行形式判断、形成决策或进行资源调度;各种信息还可能要借助一定的显示设备和显示控制系统表现出来。
3、信息调度:所有信息在汇聚点被组合和集中呈现,供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作为决策和调度依据;有时还要将信息分发下级指挥中心(或分中心)的/ 125
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白皮书
不同的专业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或从这些系统收集处理结果。
4、通讯和物资资源调度:城市应急指挥最终都表现为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完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例如警力的调度、救灾物资和设施调度、对事件现场的疏导和部署,等等。
5、辅助分析决策:在城市应急指挥过程中,提供一些逻辑分析模型、统计模型或预案,以及案例库中的参考案例,帮助指挥员进行理性决策;同时,城市应急信息系统还应记录下整个指挥调度的过程,形成完整案例,丰富案例库,为实现知识化、智能化的危机管理作积累。
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如下图:
图 4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 125
2.2.3.2 系统功能
危险源管理
–
危险源的类型
• 公安类---抢劫、枪击、劫持、爆炸、投毒、放火等 • 交通类---重大事故、道路桥梁毁坏、自然灾害等 • 市政类---自来水、燃气、供热、通讯、电力的事故 • 卫生类---集体中毒、瘟疫、重大伤亡等 • 集会类---集体上访、非法游行、非法罢工等 • 战争类---恐怖活动、空袭、匪特等
–
危险源的管理
• 任务下发---各部门专家分析 • 汇总与发布---征求意见
• 综合与论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合并同类项 • 存档与管理---标记属性、分类存档、综合查询、定期维护 –
系统功能支持
• 网络支持---与政务运转综合管理、内网门户的接口 • 综合管理---基于Web Service架构,提供查询与维护服务
防范措施及预案管理
–
防范措施
• 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危害分析 • 防范的措施、资源及有效性分析
–
应急预案
• 事先研究,优化方案,提高效益 • 不断积累,迅速化解危机 • 与资源储备想结合,有备无患
–
系统功能
• 网络支持---任务下发、方案发布、方案论证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 综合管理---方案属性标识、方案存储与管理、方案综合/智能查询
• 信息支持---利用Web Service架构,本系统提供综合情报查询服务
• 决策辅助---调用本系统的有关决策辅助功能 • 预案演练---虚拟会议室VST 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储备与管理 –
资源储备需求分析
• 综合分析---合并同类项
–
事件连锁分析
• 重要程度分析---指数法,发生概率X经济损失指数X社会指数 –
资源现状分析
• 利用应用支撑平台,对资源现状进行分析 • 确定资源储备差距及资金需求
– –
财政可能性分析 资源储备计划的管理 • 辅助生成资源储备计划 • 对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资源整合与管理 突发事件的预警及预防
–
突发事件的预防
• 预防方案的执行情况追踪与检查 • 综合执行报告的辅助生成 • 预防方案的调整
–
突发事件的预警
• 接处警---紧急救助系统、城市运行监控系统 • 预案特征匹配---自动报警功能
突发事件的应对
– 警情认定
• 突发事件的确认
• 警报的多渠道发出,GIS标定事发地域
– 应急预案检索
• 智能检索、模乎查询,确定相近预案 • 专家系统辅助方案生成
– 应急方案生成 • 预案适用性分析 • 应急方案生成
– 应急指挥控制
• 调用本系统相应功能
– –
指挥调度
–
重建 事件回放
“现场勘察”
• 视频资料的实时传输、事后点播
– –
电视会议 综合情报
• 利用系统整合,情报的综合处理 • 情报的综合判断与快速评估
– 信息交流
• 与下级领导的信息交流
– 计划管理
• 计划的分解(任务、时间点、资源、关系、完成情况等)
• 计划的一致性控制、版本控制、计划的传输与同步
–
命令管理
• 命令的过程管理
• 命令文本辅助生成、可靠传输功能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2.3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2.3.1 系统概述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是公安部“金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安部已颁布了十二个“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建设、应用和管理水平。
现代城市地理空间庞大,人员机构错综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现代城市社会治安管理面临极大挑战。随着PGIS技术发展应用日趋成熟,给现代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提供了新的高效的手段。采用先进PGIS技术对公安信息的基本要素(居住地、人员、案事件、机构、物品)进行管理,将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公共安全资源,打击和预防犯罪,从而保障公共安全。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传统的数据库带入可视化空间中,弥补了公安机关当前常规信息化应用系统中分析数据的局限性,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所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强有力的可视化表达能力,使警务数据信息和空间信息融为一体,通过监控各种警务工作元素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和实时运行情况,分析其内在联系,合理配置和调度资源,从而提高各警务部门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理能力的辅助分析、决策和指挥调度的信息系统。
2.3.2 系统组成
2.3.2.1 全国PGIS平台总体架构
全国PGIS平台由部、省、市三级PGIS平台联网构成一个三级体系架构的大平台,提供各级公安机关共用的警用地理数据共享服务、功能服务和应用支撑。通过PGIS平台在三级信息中心的分布式部署,方便各警种、各部门在PGIS平台上按统一的体系架构开发PGIS应用,实现各级PGIS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互联互通。
图 5全国PGIS平台总体框架图
2.3.2.2 各级PGIS平台内部构成
部或省或市单一节点的PGIS平台由“一个PGIS平台软件、两个基础支撑环境、三个地理数据库”构成,与基于PGIS平台软件开发的“各类PGIS应用”共同构成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即PGIS系统)。PGIS平台是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图 6 PGIS平台组成
1、“一个”PGIS平台软件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一个”PGIS平台软件指基于开放、商用的基础GIS软件开发,能够提供统一地理信息基础应用服务和工具以及模板的、在部、省、市三级分布式部署的一套软件。
PGIS平台软件由一组工具、一组服务、一组应用模板组成,提供电子地图发布、地图数据交换、警用标绘和动态推演、预案制作与管理等基本功能,以便于各级公安机关在指挥调度、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人口管理、案件时空分析等多方面开展空间信息应用,提高快速反应、协同作战、业务管理和决策指挥能力。
一组工具,即数据采集工具、PGIS库管理工具、警用符号库工具、地址比对工具、犯罪分析工具等通用性工具软件,以满足日常数据采集更新、数据管理、应用服务的需要。一组服务,即警务业务地理关联服务、地理信息查询服务、专业分析服务、栅格地图图片服务等可供二次开发的函数集合,以满足业务开展多样化GIS应用需要。一组应用模板,即业务应用中的通用功能,如综合查询、案件分析、警力定位等可供部署和二次开发的业务应用模板,以满足快速业务应用搭建需要。
PGIS平台软件主要提供三类应用开发支持,一是“对上”支持应用开发,即现有应用系统通过调用PGIS平台提供的函数和服务,即可快速实现GIS功能,软件开发或改造简单、易行;二是“对下”支持建库,即利用PGIS平台提供的工具,即可建设三个标准化的警用地理数据库,各地警用地理数据的全国共享和交换勿需进行数据转换;三是“横向”支持联网,即利用PGIS平台提供的函数、服务可实现各地GIS系统的互联互通。
2、“两个”基础支撑环境
“两个”基础支撑环境是指硬件支撑环境和系统软件支撑环境。
硬件支撑环境包括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地图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消息服务器等)、存储设备、图形工作站、大幅面绘图仪、GPS定位仪等设备等。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包括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基础GIS软件(空间数据库引擎、WEBGIS、桌面GIS、GIS组件等)。
3、“三个”地理数据库
“三个”地理信息库是指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准地址数据库和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
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警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警用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业务专用地理信息数据库,以空间数据模型进行存储和管理,形成栅格地图图片库、矢量数据库、栅格数据库等空间数据库。
标准地址数据库是按照部颁门牌地址分类与编码规范,对本地门牌地址进行结构化拆分处理、编码,赋予空间坐标后形成的数据库。标准地址数据库包含了地址信息和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是业务信息进行地址匹配的基础。省级标准地址库是市级标准地址库的汇总,全国标准地址库是各省标准地址库的汇总。
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是从本级业务数据库中提取业务标识码、基本信息、地址信息,并通过地址匹配建立地理关联后形成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通过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可在地图上查询业务的基本信息,并可关联到业务详细信息。反之,业务应用系统也可通过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将业务信息在地图上定位显示。
2.3.3 系统功能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管理公安信息五要素,即以地为中心,实现人口、案事件、机构、物品的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围绕公安信息五要素,具体的应用模块包括:
◆警用信息综合查询
通过PGIS平台实现人口、案事件、单位场所的综合关联查询,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迅速挖掘出有用信息。
◆实有人口管理
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寄住人口、重点人口等,通过PGIS平台实现人口的信息查询、可视化管理、人员的空间定位、在线追逃等,提高了工作机关的管理效能。
◆案事件管理
通过PGIS平台实现案件的综合查询、空间定位、案事件案发地上图等,有利于公安工作员通过电子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进行侦破分析,从时间与空间上对案事件进行串并联。
◆指挥调度
指挥调度是公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案犯或嫌疑人追捕等,如犯人追捕,通过PGIS系统的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展示,可以轻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松的掌握当时警车,警员的具体的位置、分布情况,结合现场的电子地图,进行总体的指挥调度,从而为抓获犯人提供保障。
◆警情研判
通过PGIS平台的统计分析,案事件的综合分析,得出有利的宏观信息,从而从宏观上把握当前的情况,实现警力优化部署,增强防范与打击能力。可以对高发案地区、高危人员聚集区等进行针对性工作部署。
◆消防与警卫预案
PGIS平台的消防与警卫预案制作管理功能,实现了预案的制作管理科学化,可视化。针对重大的公共活动,如奥运圣火的传递,通过电子地图,制作出科学的消防与安保预案,实现优化部署,并可通过公安专用通信网,实现方案的网上部署,进行大范围的网上作战。
◆视频监控
通过PGIS平台调用部署在各重要位置的摄像头,实现兴趣点的可视化实时监控,迅速掌握监控范围内的案事件动向,为指挥中心提供辅助决策。
◆移动目标追踪
通过GPS技术,实现对重要的移动目标实时轨迹追踪。◆110报警定位
当110接警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时,平台即可在地图上显示出报警人当前的位置,指挥中心通过对报警位置周边警力分布查看,最佳路径分析等,迅速的作出有效的反应,实现对受害人的有效救援与罪犯的有效打击。
◆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状况在电子地图上实现适时的分色显示,如用红色、蓝色、绿色代表不同的交通状况,并结合摄像头,实现交通的宏观调控,提高公路运行效率。
◆三维预案与三维布警
对特别重要的场所,通过仿真的三维场景,制作三维预案,并实现三维布警,实现地下,地表,空中立体的指挥防控体系,有效的进行警卫安保工作。
图 7 三维预案与三维布警
据了解,采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拓展应用领域,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是进一步提升公安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PGIS平台作为信息主导警务、推动高效扁平化勤务指挥体系建设和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规模示范应用)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国“金盾工程”二期的三大高端应用平台重点建设任务之一。通过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在地理空间上跨区域、跨警种、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公安机关作战指挥和管理水平;实现情报研判、指挥决策的可视化,提高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2.4 联网报警与监控系统
2.4.1 系统概述
城市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集成式、多功能、综合性大型监控报警系统,业务范围涵盖治安、交管、消防、刑侦、内保等多个公安警种。
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将大大加强公安机关对公共场所、重点路段、商业单位、车站、银行、娱乐场所等部位的巡逻控制能力,针对“两抢”等多发性犯罪活动的发案规律,加强对重点地区和易发案时间段的巡逻控制能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还可以整合各种社会图像资源、综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建立健全打防控指挥网络,整合科技防范资源,打造公共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以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和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为依托,覆盖社会各行各业和重点部位,主要路段,重要场所的电子视频监控网络体系,构建治安打、防、控、管理、服务的总体建设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2.4.2 系统组成
2.4.2.1 总体框架
图 8 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分为两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次是功能强大的公安综合业务平台。整个系统分为两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次是功能强大的公安综合业务平台。平台将平安城市系统的监控模块、事件检测、智能分析模块、治安卡口模块进行集成;兼容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号控制、电子警察、GPS警车定位、350M集群模块;并具备标准扩展接口。
业务平台将各个支撑子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数据挖掘共享,加以综合应用。
第二层次是功能支撑子系统,它负责各自的领域内的信息采集,细分为如下八大子系统:
图 9 功能支撑子系统
2.4.2.2 系统结构拓扑
图 10 系统拓扑图
2.4.3 系统功能
2.4.3.1 多维地理信息平台功能
地图显示:显示基础地图,显示警用图层,导航图功能,控制图层的显示。地图操作:地图放大缩小,全图显示,地图拖动,量算距离。地图查询:查询地图上指定点或者区域的属性。
地图定位:道路定位,单位定位,建筑物定位,警用设施定位。除支持二维GIS功能外,多维平台还可实现:
A.对精细矢量三维电子地图任意放大、缩小、移动、旋转,是真实的原景再现。下图是对地图放大后并对其旋转的效果。
B.具备丰富的场景和图层控制功能,管理者可以按照自己关心的设备设置图层属性,下图是通过图层属性设置的界面效果。
C.数据分析
系统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包括空间、水平、垂直距离测量,面积、体积分析等,可实现道路、车道宽度测量,设施高度测量等等。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2.4.3.2 固定点视频监控
包括重要单位监控、公共场所监控、道路交通监控、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监控、高危行业监控等等。
主要功能如下:
图 11 GIS地图上监控点位置
摄像头的查询定位:通过在平台地图上直观的地理信息定位所需查看的摄像头,如可通过在地图上画线,矩形或者圆圈来选择范围内的摄像头,也可在地图上直接选择某一摄像头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
图 12 摄像头的查询定位
实时视频:播放任意一路或多路摄像机的实时图像,并能从中抓取图片
云台控制:专用传输网关接受用户发出的标准云台、镜头等控制指令,转化为本地的控制命令,控制现场镜头的光圈、焦距、变倍;云台的上、下、左、右运动。
历史录像:获取文件列表,历史录像的播放,下载。其实播放功能可实现暂停、继续、快放、慢放、改变进度、2.4.3.3 移动视频监控
移动车载视频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车载主机进行本地压缩编码,通过联通CDMA无线网络及联通通信网络将编码后的视频信息实时传送到省局监控中心的视频服务器,通过运行视频处理程序将接收到的视频信息重新合成为视频信号。局中心运行客户端软件通过局内部网络对监控中心视频服务器进行访问,就可查看到现场的实时图像,从而实现移动视频实时监控。
图 13 移动视频监控
2.4.3.4 治安卡口监控
卡口设备信息查询与定位:
根据地点、设备编号,对卡口设备进行详细信息查询,并能在电子地图上进行位置定位;
卡口通行车辆查询:可以根据自定义的卡口名称,通行时间,方向,车道编号,车牌查询通行数据;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卡口报警信息定位与重点车辆布控;
如发现布控车辆,则能在平台电子地图上的准确位置发出报警信息,分析该车辆行经路线并检索相应监控摄像头进行跟踪观察。同时检索周边即时警力资源状况。
2.4.3.5 警员、警车位置监控
1、监控人员、车辆选择
默认将全部车辆加载到车辆列表里,可以通过所属单位和车辆类型,筛选出满足条件的车辆。
添加移出车辆
在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加入车辆按钮,可以将车辆加入到当前选中车辆列表里;在当前选中的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移出车辆按钮,可以将车辆移出当前选中车辆列表。
2、查看详细信息
在当前选中的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查看详细信息按钮,可查看该车的详细信息。
3、查看实时摄像
在当前选中的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查看实时摄像按钮,可查看该车的实时摄像。
4、查看历史摄像
在当前选中的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查看历史摄像按钮,可查看该车的历史摄像。
5、查看当前位置
在当前选中的车辆列表里选中车辆,点击查看当前位置按钮,可查看该车的当前位置。
6、发送短消息调度
点击发送短信,出现发送短信的对话框,在文本框内输入需要发送的内容,点击发送按钮,即可完成发送,点击取消按钮,取消发送。
7、电话调度
点击电话调度,出现电话调度的对话框,在发送号码文本框内输入需要发
送的号码,默认为本车的设备号,也可以通过点击选择号码按钮选择一个号码,点击拨出按钮。
8、查看历史轨迹
点击查看历史轨迹,选择查询的日期,点击查看轨迹,在地图上显示该天的轨迹;点击轨迹回放,可以把该天的轨迹回放一遍,点击加速按钮,可以加速回放,点击减速按钮,可以减速回放。
2.4.3.6 视频监控报警管理
1)重点监控
该模块将列出重点监控区域的静态摄像点,允许选择多个监控摄像头,然后弹出一个全屏的页面,显示用户选择的摄像头的信息。
2)报警管理
用来报警事件的登记和管理。需要登记的信息如下:
事件简称:输入事件的概括性名称
发生时间:输入交通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者是一个预警事件的预计发生时间
事件类别:选择预定义的几类事件,如:
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 警卫任务(1,2,3级) 重点路线与重点区域 交通事件二次接出警 勤务与交通秩序
事件级别:选择预定义的几类事件级别,如:
非常紧急(红色) 紧急(黄色) 普通(绿色)
类别:选择是预警还是事件 简要内容:输入该事件的简要介绍 事件地址:输入该事件发生的地址 影响范围:输入该事件所影响的范围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备注:输入备注信息
信息来源:选择预定义的信息来源
报警人姓名:如果信息来源是电话接警的话,输入报警人姓名 报警人电话:如果信息来源是电话接警的话,输入报警人电话
3)勤务查询
查看当前勤务情况
该模块能查询每月的勤务安排,供指挥调度。
2.4.3.7 治安事件预警(视频智能分析)
治安事件预警模块具有多种类型的功能情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室内或室外安防监控场合,这些情景包括:人群聚集检测预警、入侵检测预警、遗留物检测报警、非法停车检测报警、物品搬移检测报警等。
一旦视频分析发现有治安事件发生,则平台将会发出警报,并显示相对应的实时视频,再经过人工判定事件级别后进入处理流程。
1)治安事件检测——疑似抢劫、抢夺、斗殴事件检测
针对广场、重要场所和街道的实时视频,通过检测人体运动速度特征、运动轨迹特征及肢体变化剧烈程度三个重要特征,来区分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如疑似抢劫、抢夺、斗殴行为)。
图 14 抢劫、抢夺、斗殴事件检测
2)目标跟踪检测(徘徊检测)
当有人在警戒区域内徘徊、滞留达到一定时限后,则触发告警,并用告警框将目标标识出,对于直接穿过警戒区域的移动目标不告警。
图 15 目标跟踪(徘徊)检测
3)警戒区入侵检测
自动检测进入警戒区的人、动物、汽车等移动目标。
图 16 警戒区入侵检测(1)
图 17 警戒区入侵检测(2)
4)警戒线穿越检测
在警戒区内,当有人或车从警戒线定义方向经过时,系统将会自动识别并报警。如果移动目标没有按照设定方向穿越警戒线,则不会产生任何告警。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图 18 警戒线穿越检测
5)运动目标逆行检测
在警戒区域内,当有运动目标(人或车)按照预先设定逆行方向在警戒区域内移动,则触发告警,同时逆行目标被告警框标识出,并跟踪其运动轨迹。
图 19 运动目标逆行检测
6)物品被盗或移动检测
在摄像机监视的视场范围内,当警戒区域内的目标物品被移动且时间达到预设门限,则自动产生告警,并在目标物品原来放置位置显示告警框提醒相关人员注意物品被移动。此外,视场内警戒区域外的物品移动将不会产生告警。
图 20 物品被盗或移动检测
7)物品遗留检测
在摄像机监视的视场范围内,当有满足预设尺寸范围的物品被遗留在警戒区域内并停留时间达到预设门限后,则自动产生告警,并在物品停放位置产生告警框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有异常物品遗留。此外,视场内警戒区域外的物品遗留将不会产生告警。
图 21 物品遗留检测
2.4.3.8 指挥调度功能(警视联动)
事件处置模块
对新发生的或者是即将发生的应急事件制定相应对策方案并指挥执行。1)事件登记 用来新增一个事件 2)方案制定
可以提取预案,也可以制定新方案 3)方案执行
用以启动方案,根据每一个步骤指挥调度车辆,警员,摄像头,信号灯,查看每一步骤的执行,反馈信息,输入执行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方案,增删步骤。
4)执行解除
解除应急事件警报,可以选择转入后期处置模块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后期处置模块
对已发生的事件及其应急对策进行评估,研究,帮助决策,产生更好的预案
1)处置结果汇总
记录事件处置中人员、财产损失、处置的成本、费用、应急补偿费用等,并把此次事 件中的奖惩相关资料作为附件保存。
2)历史事件查询
历史应急事件的查询 人员管理 1)人员信息维护:
新增,删除,修改,查询人员信息。2)单位信息维护:
用于维护单位信息,初始化各科室,大队中队信息,3)新增勤务安排:用于新增勤务人员的安排。4)历史勤务信息查询:查询历史勤务状况
2.4.3.9 资料查询,快速定位
通过档案管理、书签标注、时间轴图示、格式转换、快照显示等技术手段,真正意义上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切片检索”;
切片检索 — 直观明了,快速定位,可对任意录像文件进行自定义时间等分切割,并以瞬时快照的形式直观显示,对搜索结果可多次切片直至精确定位;
检索结果归档管理 易用性极佳,对录像片段进行归档,方便二次使用,快速找到目标和存档录像;
时间轴 – 直观地反映录像数据的各种信息,包含VMD、运动繁忙度、报警联动记录、手动标签等。
2.4.3.10 三台合一定位联动
监控系统与三台合一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将监控点信息整合到GIS地图上,实现报警联动功能。即接警员在接入报警电话的同时,通过GIS定位报警点位置,动态搜索距离报警位置最近的监控点。根据方位、高程模型计算,自动调整摄像头对准报警目标,将视频图像直接在接警座席或切换到大
屏幕显示,从而实现报警点声音、图像一体化,极大地帮助接警员对警情的判断和事故现场的了解。
图 22监控系统与三台合一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2.4.3.11 预案管理功能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预案应由应急指挥小组和专家根据各类基础信息和历史案例信息,事先编制预案,并由专家或者相关领导对预案进行审批。
1)新增预案
可以是手动录入,也可以从历史事件方案中提取 2)预案管理:
显示已制定的各项预案的信息,可执行分类查询,也可以在这里修改预案,但是修改过的预案需要重新提交领导审批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2.4.3.12 综合统计分析
建立综合分析平台,从多种角度对监控、报警、事件处理、监控设施等进行分类、分级的查询统计和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功能。
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3.1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述
数字化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融合数字市政的城管、规划、城市管网、环境监测、公共资源运营,市民生活服务等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促进城市管理走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其中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数字测绘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融合卫星和航空影像、地形、实景影像、三维模型等基础数据,直观、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形象展现,帮助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评审, 实现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编制和审批,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字城管系统用单元网格的形式锁定管理空间,用城市部件管理法锁定管理对象,利用通讯技术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理城市公共设施、维护市区秩序。系统主要实现城市管理相关事件:主动发现、投诉受理、案件处理、结果回告、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闭环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管网管理系统以多维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实现的地下管网管线的信息快速检索、定位、分析的辅助设计和设备设施管理,为决策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管线业务管理平台。建立综合管线数据库,建立各管线权属单位的数据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管理、动态更新,为各部门日常管理和应急抢修相关业务协调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城市环境监测系统是一套先进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监测管理,是政府部门日常环保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污染源排放状况、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真实反映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提供环境监测信息。
智慧城市系统项目技术白皮书
图 23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架构
3.2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
3.2.1 系统概述
本系统为采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二维与三维一体化、浏览与编辑一体化的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审批支持系统,为审批决策人员和设计者提供一个直观的审批支持系统。具有审批项目管理、设计方案管理、方案浏览、方案创建、方案编辑、方案分析等功能。
通过建立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融合管理。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融合二维电子地图、卫星和航空影像、数字高程、实景影像、三维矢量电子地图,建立多维地理信息平台,为下一步数字城市的建设打下数据基础,并提供形象直观的多维地理信息平台支撑。
通过建立多维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形象化、数字化、科学化。通过多维地理信息平台,结合测量数据,规划方案、设计图表等规划信息,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编制和审批,通过将规划方案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人员对各种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辅助设计与方案评审。
3.2.2 系统组成
3.2.2.1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包括:二维电子地图、卫星或航空影像、数字高程、实景影像、三维矢量电子地图等,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合建立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
二维电子地图
二维电子地图可从测绘部门获取,再利用采集车采集的路线轨迹对地图进行编辑和校正建立。
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
从专业的卫星影像公司购买处理好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从委托航测公司对全市进行航空测量。政府部门应该可以免费获取。
数字高程
从卫星影像公司购买数字高程数据,构建三维地模。 实景影像采集
通过智能采集测量系统,使用采集车进行城市实景影像数据采集建立城市实景影像库。智能信息采集测量系统集GPS/IMU,CCD相机,激光测量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于一体,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全方位的全要素城市信息采集/编辑解决方案。可通过专用软件加工,可生成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维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及电子地图。
三维实景矢量数字城市地图
1)利用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进行城市模型采集; 2)利用卫星影像或航空,建立城市三维基础模型;
3)利用采集的三维实景影像,对三维模型进行实景贴图,建立城市精细实景矢量三维电子地图,以支持数字城市管理的各种应用需求。
3.2.2.2 城市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
通过采集的实景影像提取建筑、道路、设施的基本属性信息。 充分利用已有的属性数据资源。 对缺少的属性信息进行收集、补充。
建立完整的城市基础属性数据库,并实现与空间库和影像库的衔接。
3.2.3 系统功能
3.2.3.1 多维地理信息平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