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xiexiebang.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xiexiebang.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第二篇:色戒观后感
看完李安的新片子色戒,我感到莫名的恐惧,真的很矛盾,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等你听完我个人的见解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不直接评价它的好坏,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去看待这个颇有争议的片子了
色戒的命名就让人感到一定与色有关,看完了后的确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色还不是一般的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态的性虐待,汪精卫手下的大官在人前是汉奸,可是他对待女人时也是那么地残暴,也许他觉得是发泄的最好方式,可是我却感到如果有那么多的人看了这种情节,对社会是一种双刃剑,特别是让许多未成年的人看了,更加不健康,虽然现在许多版本都经过剪裁,但是原版就把细节拍得那么真实,让人觉得有点限制级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冲着李安的名头及宣传去的,可是后来都会心理上和视觉上受到震撼,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也知道有那么一回事----性虐待,但是让这么直白的镜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而且不贴上未成年禁止观看的标签,这多少对中国的电影产生巨大冲击,将来中国的电影是否继续这么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呢?完美的爱情拍得已经不够过瘾了,现在流行拍畸形的爱情,比如断臂山讲诉的是两个西部牛仔的同性恋的故事,这是电影要宣扬的精神吗?尊重同性恋,如果拍的东西总是喜欢给人看黑暗的一面,告诉大家现在有许多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是那样的,需要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尊重,我们是可以坦荡地原谅他们,但是这种文化是否应该这么热力地宣传吗?如果一个人本身的抵抗力可以,能取精华,去糟粕还行,但是大多数人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为什么要总要赶着时代的潮流,也许这是中国再一次的性解放,让更多人去理解性的多样吧,每次当我们接触生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讲一些光明面,而把黑暗面先不讲,这种态度不知道是否属于掩耳盗铃的做法呢?我们明明知道有这种事情要发生,可是我们偏不愿意承认,总是往好的方向去想,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待坏的现象毫无抵抗能力,当遇到坏事情发生时,一个总是在母亲的臂腕里长大的人是无法顺利过关的,王佳芝是个充满革命热情的人,她热爱祖国,为了祖国,放弃个人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生,在这个女性的身体上,我感到无比的佩服,她能够把英语,日语,普通话,特别是上海话,香港话能说得那么好,她能够在汉奸面前,毫不畏惧,从容不迫,最后她在爱情和事业面前,选择了爱情,她看到汉奸给她的大钻石戒指,她就把他给放了,可是同时她也放弃了自己和伙伴的生命,此时的她是感性的,但是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放过对手,就是伤害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决心,就不要上战场,在战场上,只有敌人和朋友,如果你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项羽给刘邦设下了鸿门宴,可是他故意耀武扬威的,到后来没杀成刘邦,反倒给自己造成了杀生之祸,又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她这样的决定是多么地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观点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现爱情真的是女人吃亏得多,女人总是那么地容易被伤害,这么多男人去对付一个大汉奸,不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却要一个柔弱的大学女生去承担这一切,如果成功了,她能落得什么下场了,毕竟这种用色去引诱男人上当的手段,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只能遮遮掩掩地,不被任何人知道,知道了反而对她的名誉上造成不利影响,大家对她不但不会崇敬她的大无畏精神,都只是私下议论,在那种社会大背景下,是没有善终的,谁会娶她呢?她付出那么多,真的就那么地不值得一谈吗?这让我联想到羊脂球里面的妓女,她是多么地善良,她为了整车人,答应了军官的无耻要求,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后来大家并没有感激她,反而用蔑视的眼神去看她,这是多么现实啊,
第三篇:色戒观后感
电影《色戒》观后感 12旅游管理(1)班 张慧 1202103002 《色戒》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学生刺杀汪精卫手下的一个姓易的特务头目,王佳芝(汤唯)假扮做生意的麦太太接近易先生(梁朝伟)、易太太(陈冲),她却在与易先生交往的过程中假戏真做,爱上了这个特务头目,在刺杀关键时候放在了易先生,刺杀失败后,王佳芝等六人被易先生抓了起来并执行了枪决。
观赏这部电影时,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情节中,我的心随着汤唯、梁朝伟的演绎而紧绷起来,和他们一同感受着做特务的孤独、恐惧,和他一样陷入信疑难辨、爱恨难辨的迷茫中....当王佳芝被绑赴刑场,那曾经砌起的美丽爱情被击碎的时候,似乎自己也深陷其中,感觉胸口被一种东西堵上,心头涌出隐隐地疼痛,久久不能平静...易先生这个角色表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与兴趣,是那种非常沉闷的人物,而梁朝伟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以及偶尔的几句台词把这个人物内心中的孤独、恐惧、谨慎、多疑个性演绎得非常传神。恐怕也只有梁朝伟才演的出来吧。
女主角王佳芝是个单纯,沉稳,内秀外敛的秀丽女孩,同时也是个失去了母亲又寄居亲友家的青年学生。像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她和同学们演话剧鼓舞来宣传抗日,演到高潮时,剧中“中国不能亡!”的对白,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巨大共鸣,“中国不能亡!”连续高昂的呼喊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不自觉的内心跟着波涛汹涌。为了完成心中的使命感,王佳芝把自己变成了麦太太,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武器,去诱杀大汉奸易先生;而为了成为真正的“麦太太”,王佳芝和有着逛妓院经验的梁同学完成了从少女到少妇的过程;在这个体验中,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压倒了一切。
一直以为能和梁朝伟演默契情侣的只有张曼玉,现在又多了一个汤唯,感觉《色戒》演得最出彩的不是梁朝伟,应该是汤唯,王佳芝出场之际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很是惊艳,然而汤唯在电影里并不是扮演花瓶的角色,她的笑与泪、爱与恨都与人物角色融为一体,估计在戏中,汤唯也分不清自己是麦太太、王佳芝还是她本人了....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感觉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游戏了。后面和什么战争,爱国,特务几乎没什么关系。《色戒》和《断臂山》表现的都很含蓄,《色戒》中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知得。就算知道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的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那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但这
个问题并不是电影所讨论的,是很难说清的一个故事。《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我在想她为什么没有直接吞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可能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也许是她自己要亲身经历最后的结果。
总言之,汤唯和梁朝伟的表现力都很强,似乎把我们也代入了他们之间纷纷扰扰的感情,我想王佳芝是爱易先生的,而易先生也是对王佳芝有感情的,只不过当时中国一片黑暗,他们所处的立场不同,时局所迫,爱情终究也变了样。篇二:色戒 读后感
沈阳师范大学
作业名称 色戒》观后感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年 级 12级 ______ 姓 名 毕冬雪 ____ 学 号 _12301038____ 《色戒》观后感
以前曾经听过色戒这个电影,但一直都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尺度大,低级等等。这次应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这个电影,这部电影虽然非议很多,但我认为电影的艺术不在于尺度的问题,而在于它透过这种场景是怎样传达它的思想,是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每个人看待电影都有不同的视角,所以有争议也无可厚非。在网上看见了李安导演给这部电影一句话的诠释:色可戒,情难戒。其实我们的感情都纠缠着情与色。《色戒》是张爱玲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简单也不简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各股力量交织混杂的上海,一个化装成学生的女特工为获取情报接近另一方的特工人员易先生的太太,却和易先生陷入了情网。一次又一次身体的交汇,让她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这个最不该给的男人。而表面阴险狡诈的易先生,也在这个女人的身体上,找到了感情的归宿,虽然他从没表露过,但最后的一滴泪,已经可以说明一切。张爱玲原著中的集中表述是“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至于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这篇小说,和她自己爱上大汉奸胡兰成是有关系的。在这部小说里,或多或少的可以看见她自己的影子。
而李安将它拍成电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时代为背景,演绎着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邝裕民与易先生之于王佳芝,完全是两个极端:邝嫉恶如仇,为革命,为爱国牺牲了爱情,把王佳芝推向了汉奸的怀抱;易阴郁谨慎,外冷内热,征服了王佳芝,自己也深陷情欲身不由己。至于王佳芝自己,完全是一个为了爱情牺牲自我的女子。一个母亲早亡,父亲远走,孤独无助的弱女子,从小缺少关心爱护。她喜欢的第一个男子是邝裕民,却得不到他承诺的兑现。邝说不会让她受到伤害,而恰恰是他让她深陷伤害无法自拔;为了爱国,执行任务,王佳芝接近易先生,她的细腻优雅,独特的气质以及令人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将其诱惑并俘虏。王佳芝的演技的确十分出色,然而好演员往往都是过于易感并脆弱的,她投入自己的角色太深,以至于深陷其中,矛盾、彷徨、迷惘与挣扎无处不在。而当她看到易先生温柔怜惜的表情,送她如此昂贵的连自己太太都舍不得送的钻石戒指,她一下子迷失了,觉得易真是爱她的,才会临阵倒戈,出卖了同学和战友。因为她觉得终于得到了爱,得到了怜惜,于是就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了。看完这部电影,可能有许多人问同一个问题,王佳芝为何在最后,选择了保护易,反而出卖了自己的同学?单单从剧情来看,王佳芝是因为“爱”才这样做的。剧情交待得很清楚,在那个本就人情淡泊乱世,她被父亲无情的抛弃,小心的过着没有温暖的日子,造成了她某些方面的心理扭曲,但是,她这时还是对爱充满憧憬的。和同学一起参加爱国运动,到后来决定刺杀大汉奸易,王佳芝都没有犹豫过,一,她王佳芝是爱国的,二,也是因为爱,同学的友爱,和邝之间朦胧爱情,然而,事情的发展,对王佳芝来说,太残酷,她失去了贞操,而且,还是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一句”你们都商量好了”道出原委,一句”和妓女”道出辛酸,失去贞操后,又被同学无形的隔离,这时的她可谓心如死灰,亲情,友情,爱情,她全都失去,易又突然回上海了,连初衷的目的也失去了。这一次的打击让她再难以翻身。到后来的”三年前,为何不是你”道出的却是恨。万念俱灰的王佳芝回到上海,投奔的亲戚更加势力,冷漠,无情,她再次参加刺杀易的行动,是因为她爱国和刺激,这些刺激让她感觉还活着,还有目的和方向。色,让王佳芝感觉到易爱她,那颗戒指,却让她肯定易爱她,在一个弱女子失去所有爱的时候,易却伸过来一把救命的稻草,她选择保护易是符合情理的,对以前的同学,本身就有恨,这也是的原因之一。
我们分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及情感,最终的目的还是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去探寻电影的艺术。当今的消费社会就是追求感官解放,这股解放的潮流汹涌而至。现在讲男女情爱的电影,没有强烈的感官效果那是对观众交待不过去的。仅仅靠思想深厚看来是不够了。感
性解放潮流的现代源头可追自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那是狂放不羁的身体哲学。巴塔耶显然是真正实践和发挥了尼采哲学的这一方向,他才会极端沉醉于感官的写作,而且把最具肉体情色的书写与宗教神灵结合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人马尔库塞把感性解放理解为艺术的任务,并且是人类精神解放的最生动的体现。这些哲学方面的解放思想,最终的结果要由大众传媒文化来实现,特别是影视和音乐,也是图像艺术和声响艺术,借助后现代电子工业,把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推到极限。李安之“纵情声色”,实在是这种后现代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某种体现,也是华人影视文化对西方感性解放潮流的回应。尽管说李安做的电影完全是西方化,但用于表现华人的历史和人性,那总是打上了某种中国文化印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特质过去总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关于身体叙事方面克制有加。现在,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含蓄的限度也有所开启,也要汇入感性解放这一潮流。情色在这部电影中还并不是噱头,也并不是表面化地呼应感性解放的潮流。情色在这里用于探究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命运与“性爱”到底有多深的关系。王佳芝为一时的豪情冲动以女子之身献于民族大义,为了取得与男人交合的经验,她献身于同党男子梁润生。在小说中,王佳芝因此遭到同伙们的冷落,一个女子的勇敢与选择,并未获得尊重,这是重要的细节,王佳芝后来与易的性爱能在她身上留下烙印,与此有关。但影片却没有表现。女子的命运如此,都因与“性”相关。然而,不与“性”相关,女子的行动又如何神奇呢?王佳芝终究与易先生搭上关系,二人的性爱扭曲变形,那是承担着历史谬误的性爱,也是人性难以解脱的挣扎。历史、政治、人性在那样的时刻奇怪交织在一起。但身体却是最实在的,李安的影片试图解释:女人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超出了历史和政治。
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叙述。对于李安来说,情欲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就显得颇为要紧,那些身体扭曲就成为他们心理、精神和命运扭曲的隐喻和外部显现,没有这些扭动身体,没有身体的狂歌乱舞,那种始终压抑的内在悲剧性就不能爆发出来。就不能在身体和心灵上重新镌刻绝望的印记。电影艺术的力量现在就总是产生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时刻,这里已经不能在敌意、在可计算的利益的层面来思考,也不能在我们业已确认的那些宏大概念的框架中来理解,而是在超出所有被规划的概念的界线之外,去体验人性的极限,去体验生命之不可承受的失误,去感受命运深渊般的失落。在这样的意义上,不管对于女人还是男人,情欲就是毁灭,就是复活,《色戒》就这样复活了人性最深处的本质,人性甚至野心勃勃要战胜历史的是非。篇三:色戒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
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篇四:色戒读后感(1)书名:色戒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1日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女特务爱上了猎物而最终死于心爱之人手下。她爱他,他亦爱她。千钧一发之际,她说“快走”,他则说“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她的爱放了他一条生路,他的爱将她赶尽杀绝。男人之于女人,便如政治之于艺术。都是爱。他们的下场结局却是生死之遥。
易默成是国民党汪精卫手下豢养的特务爪牙,多年官场从政经历,练就了他为人谨慎,处处留心以防备杀身之祸。“老奸巨猾的他决不相信她会爱上一个四十五岁的矮子”。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恰恰在这时,王佳芝发出了灵魂中第一个关于爱情的疑问“那,难道她有点爱上老易了”。可是,她之前没有爱过吗?
两年前,为了暗杀任务顺利完成,王佳芝在大家共议结果下,牺牲了处子之身,但却因此反遭同学的避而远之。所以王佳芝会自嘲“我傻,反正就是我傻。”那时的她,多么需要被理解和支持,哪怕仅仅是,一个人。她曾以为这个人会是邝裕民,但他选择了沉默。有时,孤立和不理解是杀死一个人最锋利的武器。如今的她回望过去的她,面对这段时间冲刷过的懵懂,心里留下的,“只是恨”。
因而,王佳芝在和老易“交往”前,没有经历过任何一番男女之间热烈昂扬的缠绵云雨,连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样,才叫做爱情。她只知道,“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他给了她从不曾有过的热烈与激情,冲淡了久积的阴郁,那种挣脱常规关系桎梏而产生出的快感,打破了如囚牢般生活的死静。佳芝从少女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感受——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性。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于男性肉体的欲望,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对于一种被关心和被照顾的情感渴望。双重性的满足把王佳芝推向了爱情。
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恋爱了。
生命里第一口蛋糕的滋味永远那么诱人,却不知其亦是洪水猛兽。在恋爱的绝佳场合珠宝店里,他要送她女人们趋之若鹜的“鸽子蛋”——六克拉钻戒。一条命的话,是配得上配不上?如果承载上,他对她的爱呢?看上去,光芒包裹下的钻石攫取着女子的灵魂,一点点,一点点,最终吞噬。金钱下的原始猎物关系开始暴露,压抑久积的感情瞬间波涛汹涌。在此刻,情欲与物欲交织缠绕在一起抵达了神圣的巅峰。张爱玲的无情在于,她将性灵中的难堪之处一层一层剥落,生生的呈现于读者眼前。他活下来了,她便是必死。记得原来看过张国荣演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在台上穿的是虞姬的戏服,画的是虞姬的眉眼,走的是虞姬的步子,念的是虞姬的台词。穿上戏服,他是虞姬,谢了这一身行头,他是程蝶衣。可他入戏了,动真情了,爱上了台上的霸王,他想一辈子当楚霸王身边的虞姬,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分不清了。这身戏服一穿上,便着魔了。
唱戏时面具戴久了,便脱不去了,化生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王佳芝便是一个活脱脱的程蝶衣。上天赋予她孤绝中的重生,却将她牢牢印刻在戏里,这场戏妖娆艳丽精妙绝伦,她戒不掉。而他,已退入台下做起了看官,进退自如,戒得干净利落。只是,他戒掉的是欲,戒不掉的,怕是情。
在茂密的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猎豹和一只柔弱的羔羊,可是小羊却想品尝猎豹的美味,神在初始便定好了结局。只是,最后的最后,猎豹喟叹道,“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生命最终极的占有莫过于此。这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杜朝亦
2012.12.8篇五: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lzf以上的文字,均援引自他在二零零零年于岭南大学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稿。在这次研讨会上,lzf与夏志清
对张爱玲的评价曾作了一次学术交锋,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和朵朵的火花。
第四篇: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我们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最文明的民族,都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可是在性方面又博大在哪里呢,性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平常不过的,平常得跟吃饭睡觉一样,而孔子儒家文化是怎么把它打入“冷宫”,把它视为是丑陋的淫秽的忌讳的,于是便有了古代时,女子如果不小心看到男人的某部位就要以身相许的可笑的事情,男女偷情被发现就要被活埋的残忍愚蠢的事情。难道这就是文明的??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
第五篇:色戒检讨书
检讨书
1、我真是好奇怪,为啥《色戒》不让我们小学生都去看?完整版也没什么的,床戏也没什么的,我们小孩子一般不懂什么,只当是床上打架,或者是**体操,想学也没机会的。我主要是觉得《色戒》对我们小学生,特别是小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告诫我们人不能贪财,特别是小女生更要注意。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因为贪图那颗大钻戒,结果让大汉奸老易快跑,结果使抗日团体策划很久的刺杀计划失败了,汤唯姐姐还有王力宏哥哥还有他们的朋友们通通死光了。
2、看完《色戒》(完整版,以下同样),我心里有点着急,就去问妈妈:哪儿能够找到妓女姐姐?妈妈大惊,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想找妓女姐姐学习床上的事,不然以后遇到我喜欢的女孩,什么也不会就全完了。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就是不懂男女床上的戏,需要男生去教她,可是别的男生都不会,那个最爱她的王力宏哥哥也不会,只能干瞪眼,最后只好由那个跟妓女学习过的小白脸哥哥去教汤唯姐姐,真可怜哪!王力宏哥哥真委屈死了,他要早点去找妓女姐姐学习学习,不就可以借着教汤唯姐姐的机会把他们的爱情通过阴道就给扎根了吗?汤唯姐姐批评他,三年前就可以,为什么不?王力宏哥哥无话可说。他可能心里想,我要是早认识一个妓女,就不至于出现这种悲剧了。所以妈妈,你快告诉我哪里有妓女姐姐,带我认识一下。
没想到妈妈给了我两耳光,打得我头昏眼花,还把我押到学校班主任老师花欣那里,责备她没有把我教育好。好在花老师还比较理解我,等妈妈走了后悄悄告诉我:你的心情我理解,你不要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我说。花老师笑着点点头:“对!我告诉你:男到大时必有女,有女自会干那事!”我说“真的?”花老师说:“绝不骗你,你要到时候真不会,我可以教你!”我乐坏了。
没想到我跟花老师的谈话被校长曹旦听见了,结果我们俩都被罚关禁闭一周,都要写检讨。
3、我觉得李安大叔真棒,拍的那个什么大汉奸易先生,也就是梁朝伟叔叔,好帅,好有风度,好体面!我相信这是很真实的,因为我晓得历史上的好多大汉奸都是体面人,长得帅呆了。例如抗战时的大汉奸头子汪精卫,我看好多书上都说他是民国第一美男子,我也看过他的照片,确实帅!只有周恩来伯伯的英俊能跟他勉强比一比。还有个汉奸伯伯叫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也比鲁迅长得帅。反过来说那些革命党啊,抗日英雄啊,一般都长得不那么体面,比如说杨靖宇伯伯,每天就只能吃草根树皮,饿得皮包骨头,能好看吗?
所以我觉得李安大叔犯了个小错误,他不该让王力宏哥哥那么帅那么奶油味的小伙子去演抗日英雄,应该让潘长江去演就对了(潘长江可能太胖),或者是冯小刚也行,张艺谋大叔也凑合。
4、我觉得李安大叔拍的故事很真实的,汉奸这种坏人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
我看过有个以前的苏联电影叫《第四十一》,这个电影在1957年获过嘎纳电影节特别奖,里面有个漂亮的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她爱上了一个帅呆了的白匪军官“蓝眼睛”(蓝眼睛主演过电影《牛虻》,曾经是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最崇拜的偶像)。最后,当“蓝眼睛”奔向前来接应他的白匪的帆船时,玛柳特卡姐姐毅然在海边举枪(她是一个神枪手,弹无虚发,先前已经打死过四十个白军),一枪把“蓝眼睛”击倒在海滩上。这时候,玛柳特卡姐姐的爱情突然苏醒,她扑向“蓝眼睛”放声痛哭,呼唤“蓝眼睛”醒来…
我本来以为《色戒》的最后,梁朝伟把汤唯姐姐和她的朋友都杀光以后,会偷偷地独自来到汤唯姐姐的坟前,放声痛哭……李安大叔没这么拍,真伟大,真了不起啊!因为汉奸们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厉害!他们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要是没有那么多汉奸,那么多伪军,小日本有几根小爪子,能把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抓走呢?所以我想中国抗日的人们本来是打不过小日本的,因为他们有又坚强又体面的汉奸们帮助。幸亏美国
扔了两颗原子弹……下面我不敢写了,我们班主任的儿子,正在上大学的沙比大哥看到这儿,大骂我是歪曲李安大叔!哎,沙比大哥多有学问呀,没辙……
5、前天深夜,我打着手电钻进爸爸妈妈的卧室,掀开被盖检查……妈妈醒了,大惊,问我干什么,我说要检查检查他们的**姿势。爸爸也大怒,又给了我两耳光,要我交代为什么会有这么怪异的想法。我说,我主要是不放心,因为看了李安大叔的《色戒》,我明白了男女**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你看那个王力宏哥哥不懂**姿势,对汤唯姐姐的爱情就报废了。那个去教导汤唯姐姐的小白脸哥哥,**的姿势也不怎么样,结果汤唯姐姐也不爱他。结果梁朝伟大叔**姿势很棒,把汤唯姐姐的阴道搞活了,汤唯姐姐就爱上他了。我看那个梁朝伟大叔抱着蜷成一团的汤唯姐姐的**姿势最好看,让我想起好多年前,英国甲壳虫乐队灵魂乐手约翰·列侬,抱着他的妻子大野良子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种由极端的爱产生的亲密姿势。而在《色戒》中,是由亲密的姿势产生了极端的爱……所以我害怕爸爸妈妈没有很好看的亲密的姿势,他们的爱就要完蛋。我想让他们俩摆好姿势让我检查。
妈妈大怒,罚我从第二天起不许吃肉食,跟小白兔一个待遇,每天啃胡萝卜。爸爸更凶,说:你要再当小疯子,罚你跟小牛一个待遇,吃草!……
6、我晓得自己长得不帅(虽然责任在我爸爸妈妈),我肯定当不了体面的汉奸。但是呢,我也不想每天只享受小白兔或者小牛的待遇。因此我遵照爸爸妈妈老师校长沙比哥哥的意见,向李安大叔——沙比哥哥说,我无权叫李安大叔,要叫李安大师——向李安大师沉痛地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