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

时间:2019-05-13 22:3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

第一篇: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

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 《后会无期》是由当前知名作家韩寒执导的一部青春系列的公路电影。韩寒作为80后成名较早的作家,《后会无期》与其早前的一部电影《一座城池》一样充满了对人生的解构,所不同的是《后会无期》在叙事上显得更加的圆润。但是总体上都带有韩寒本人的风格特色,一种对于青春逝去的碎片化的思考。

1.《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

对于《后会无期》在叙事上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总体上而言,我们能够看到一种韩寒独有的个性特色。首先需要确定的一点是,电影的叙事伦理并非指的是电影中的伦理成分,电影从叙事学角度来说,它包含有一定的叙事技巧、叙事方式等的规律,但是我们不得不忽视的一点就是叙事的伦理,也就是与叙事主体相关的人的因素。韩寒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它是一个叙事者,他采用什么样的叙事策略,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展现电影的审美层次,叙述者与叙述文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叙述者所在的现实语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叙事伦理层面的问题。

要说《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首先不得不讨论的就是《后会无期》的叙事者和叙述视角,电影叙事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叙述者躲在叙事文本之后,通过某种视角来进行叙述。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叙述者是多个层面的,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好像有自己独立的叙事视角,我们通过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在一起又构成一个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以远行和冒险为主线,结局也是开放式,叙事的角度多样化。在电影中,叙事伦理问题远比小说叙事伦理要复杂,因为电影里还有摄像机的存在,这也是一个叙事的视角。当然,我们需要清楚的恶一点是,摄像机的视点并不等于叙述者的视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叙事视角在叙事伦理中占有重要位置,一般有全知视点和限制视点,这一点与小说的叙事视角的划分有一定的相似,全知视点主要指的是叙述者无处不在,他来叙述影片中的所有事,他知道所有的事情,他在叙事上有绝对的自由,能够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限制性视点,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对影片后来的发展以及所有的故事都是不完全知道的。在影片《后会无期》中马浩汉、江河、苏米等都有自己的叙事的角度,他们不同的叙述角度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但是又并非联系的紧密,就是在这样一个松散的叙事的结构与模式中来进行叙事。

2.《后会无期》的主题意蕴

关于《后会无期》的主题的说法是比较多样的,不同人对于《后会无期》主题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后会无期》作为一个公路题材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东极岛的年轻人的传奇旅行故事,他们充满理想,但是却又不知道何为理想,就这样的在机缘巧合下选择了流浪,一路上经历了都市、小镇、丛林、荒漠等,在不同场合的所见所闻,在一次次的告别之中,他们的内心不断的变化,最后每个人都开始进行了另外一种人生的选择,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都已经无所谓对错,就像里面的经典台词一样,成年人不分对错,只看利弊,他们的离开家乡之旅就像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找寻,然而最后的结局却各自散落天涯。

很多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各有不同,正面评价认为这部公路题材的《后会无期》带有韩寒的特色,虽然故事在结构上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严谨,但是我们却可以看成是韩寒故意对影片结构的削弱,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是极其小众的喜爱韩寒的人所能够理解的一种关于成长的独白,这样一种叙事,从内容到形式无不给人一种对于青春的伤感体验,让人难以忘怀。而对于其主题的反面评价也是存在的,反正的主题评价认为其整体的叙事结构散漫,依靠的不同的片段的点缀,影片的男主角江河和浩汉来勾勒整个故事,讲述的是旅途上人与人之间的恒久或者短暂的交集。

总的来说,韩寒执导的这部《后会无期》主要的主题讲述的是青春故事,年轻人对于自我的找寻,但是影片并没有很深刻的对人物的灵魂的挖掘,也许这正是导演的本意,想让看似散漫的影片,主题变的多义,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层面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此也是认为这部《后会无期》是带有韩寒个人风格特色一部影片,主题意蕴多样,因此而会有不同层面的评价。

3.结语

《后会无期》是当代知名80后作家韩寒执导编剧的一部公路题材的青春系列电影,通过对三个年轻人的冒险旅程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的变化来为我们呈现带有个人特色的成长的告白,在叙事伦理上采用限制视角,让人们多了几分猜测,在主题意蕴上变得多义,让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篇:电影《后会无期》网络营销分析

三、成功因素营销成功关键因素:

1、青春记忆,韩寒个人强大影响力(韩寒简介及影响;无法复制)

相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韩寒了,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标准的80后,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也出过很多本书,像三重门,一座城池,杂的文等等。ppt上韩寒拿着一支笔的图片是——2010年4月,韩寒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同时韩寒与奥巴马、比尔盖茨等人一同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并且以近100万的投票,获得票选第二。

虽然聚焦在他身上的评价两极分化,但这并不妨碍他出书、赛车、写博客,当导演,拍电影,玩转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偶像。韩寒他一直都是个话题人物,前阵子还陷入抄袭门,和方舟子舌战。在韩寒的作品中毫不保留地谈到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并透露对某些现象的愤慨和讥讽,虽然他的经历和作品颇受争议,但他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受到大家的追捧,被称为八零后的精神领袖。韩寒个人的微博粉丝就有四千多万。可见韩寒的个人影响力非同一般。不得不承认,韩寒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现象。

2、亲子节目大热,奶爸韩寒变身国民岳父(爸爸去哪儿回来了;热点营销;借鉴无法复制)

爸爸去哪大家都看过嘛,爸爸去哪儿的火爆开播,星爸星娃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韩寒他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小野。去年光棍节,韩寒在微博上发出了女儿小野的近照,然而照片一发不可收拾,调戏之声一浪接一浪,很快,这个原本有些高冷的文艺青年被冠以“国名岳父”的称号。有媒体问韩寒岳父这么火,哪些公司营销的?韩寒说他是不小心就变成了岳父,不是自己自愿的,都是大家善意地调侃,也就只能接下这个标签了。也许最初国民岳父的称号只是无心插柳,在今年1月,《后会无期》宣布开机,其后,小野的生活照也不断在韩寒微博出现。在《后会无期》上映后,某报纸全版刊登了《后会无期》的上映广告,上面以硕大的红色字体上写着“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全国女婿祝《后会无期》票房横扫”字样时,这张营销牌就已经显得相当“赤果果”了。后来在电影推介会上,台下还有观众此起彼伏的“岳父”喊声。

3、与电影受众高度契合的精准音乐营销(精准营销;常规借鉴点)

整体来说,韩寒在宣传上的手法花样颇多,音乐也是其中一项,韩寒把音乐作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营销手段,而且运用的相当成功。7月16日,朴树十年来发布了第一首新歌,这首名为《平凡之路》的歌曲是朴树为《后会无期》而作的主题曲,当天朋友圈被刷屏,《平凡之路》MV 在优酷被播放了超过 350 万次,大多数人表达了对于朴树以这种方式回归的意外和惊喜,觉得“朴树和《后会无期》的风格很搭”。除了朴树的《平凡之路》,韩寒还请来了当下最火的女歌手邓紫棋(当时邓紫棋刚参加完我是歌手,正是大火的时候)演唱同名主题曲,以及另外拍摄了一支《东极岛之歌》的 MV,前者在微博上达到了 17万次的转发,而后者在优酷的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 515 万次。而且这两首个歌曲的一经发布,就占据各大音乐榜单。王思聪,大家知道吗?就是王健林的儿子,也是一位在微博上很火的国民系列的一个人物,他发微博说虽然韩寒电影一般,但是两首主题曲相当厉害。

4、萌宠当道,小马达变明星(回忆小马甲、瓜皮;热点营销;借鉴点)

随着电影信息的曝光,电影中的一只小阿拉斯加犬,叫马达加斯加也火了,后会无期马达加斯加还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时不时地po出照片搞怪卖萌,与主演以及粉丝互动,调侃主人韩寒,并对自己的“主演”身份十分傲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马达的微博粉丝人气暴增至40万(当然现在已经不止40万了),小马达的高人气连后会无期的官微都忍不住说“一想到一条狗的微博粉丝数都比我们#后会无期#官方微博的要多,小编我就不想活了。”甚至有粉丝称“去看《后会无期》就是为了小马达”。首映在即时,小马达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后援团,开始各种“攻占”影院。一只小狗能拥有如此火爆的人气和宣传影响力,这在电影营销领域是前所未见的。

5、新旧媒体结合,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引爆话题

韩寒平时都比较低调,采访啊,电视啊,什么都都很少。但是在整个电影的宣传档期,韩寒相继登上了电影、时尚、文化等多种平面媒体的封面,从封面数量堪称电影圈之最。为了覆盖85-90后群体,韩寒还参与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录制。而为了覆盖白领人群,《后会无期》在北京的三环、四环投放了几百块站牌广告,因为这是上下班白领的必经之地。7月22日,韩寒携后会无期的主演们出席央视首映礼,这个节目是在CCTV6播出的。之后演员和导演还到全国各大城市,比如成都、南京、杭州进行路演活动,与当地观众进行互动。

但《后会无期》最值得称道的营销还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后会无期》新媒体营销主要集中在两个平台:新浪微博和优酷视频。在新浪微博上,《后会无期》打破了很多纪录,从电影立项至整个宣发期间,韩寒共发布105条相关微博,转发数超过700万次,评论超过240万次,点赞超过660万次,基本上韩寒每条微博都会登上热门微博,其中有八成以上高居热门微博第一的位置。而话题方面,先后制造了不下12个新浪微博右侧热门话题,连续6周高居电影类话题第一,总曝光量达到25亿。韩寒还参加了创造 6 亿点播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第二季其中一集的拍摄,扮演一位被劫持后被剧组无情抛弃的导演。韩寒在转发时自嘲,“看了自己的表演后,我觉得此生我是拿不了影帝了”。

而在优酷上,《后会无期》也是不停打破纪录。《后会无期》先导预告片5月29日上午在微博与优酷同步首发,24小时内一共在优酷播放了370万次,用8小时就打破了之前《西游降魔篇》、《变形金刚4》所保持的24小时破百万的纪录,百度指数也急速飙升至12万。在常杰看来,韩寒自己就是营销大师,他总能找到或触到用户的爆点。而不同媒介间的互动与发酵,终于反映在票房上,7月24日上映首日取得7650万票房,跻身内地首日票房前十。

6、金句密布,台词病毒式扩散(台词营销、口碑营销;韩式幽默不可复制)

后悔无期上映前就有一些台词很火,(点击看ppt)特别是这两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些出自《后会无期》的电影金句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成为流行一时的“依然体”、“克制体”,同时还激发了很多网友的创作热情,都很搞笑,譬如有“钱就会放肆,没钱就会克制;好看就会放肆,丑就会克制;有Wi-Fi就会放肆,用流量就会克制”;“遇见很多好人,依然找不到挚爱”、“饿了很多天,体重依然不减”。

7、上海绝恋—郭韩大战双赢炒作

韩寒曾经在记者拿他和郭敬明相比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没有可比性,韩寒跟郭敬明不对盘是众所周知的。小时代3的首映是7月17,后会无期的上映日期是7月24,两部电影的档期如此接近,有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感觉,难免会拿来作比较,所以这个夏天,“韩寒和郭敬明”话题模式又重启了。遥想当年“你参加作文比赛我也参加作文比赛”,“你写小说我也写小说”,到如今“你拍电影我也拍电影”,似乎凡事都注定要较个劲。这样一个郭韩pk,又成为媒体和网友的关注热点。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也很好奇,他们俩谁更厉害一点,我们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数据进行对比(解释一下ppt)ppt上红色的是后会无期,蓝色的是小时代。后会无期先导预告片和终极预告片转发量大致分别是37万和7万,小时代的分别是36万和11万;最下面一张是视频的播放量,后会无期五支视频总播放量1533万,小时代26支8402万;小时代3五首歌曲的转发量加起来是54万,后会无期的三首是67万。在票房方面,《小时代3》的首日票房是1.1亿,《后会无期》为7650万;首周末票房来看,《小时代3》收3.1亿元,《后会无期》首周末2.84亿,均以郭敬明略胜一筹。但是这个只是开头,最终票房,小时代以5.2亿收官,而后会无期则有6.3亿。如果以票房作为最终衡量的话,貌似还是韩寒获得胜利。

8、电影深度解读,引发二次观影(口碑营销)

虽然后会无期的评价参差不齐,但是并不妨碍人们观影的热情。《后会无期》上映一天之后在网上的口碑要好于去年《小时代》上映时,更没有出现有关价值观高低的大讨论。微博大v姚晨第一时间发表了对《后会无期》的评价:“个人风格强烈,很韩寒。它更像是一篇随笔,灵动飘逸。第一次执导,不落俗套,诚心诚意,足矣。”微博大 V”作业本也贴出影评“ 35 次小笑,6 次大笑,成了。”从新浪影视打分平台可看到,截至25日早上7时,上映一天的《后会无期》共有2472名网友参与了评分,该片分数目前高达9.0分。而上映一周的《小时代3》共有5153名网友参与了评分,分数为7.2。作为一部文艺电影,这样的评分和票房成绩是相当成功了。在电影上映之后,电影官方微博还时不时地转发分享一些网友写的电影观后感,或者是电影解读与网友互动。官微转发的观后感都挺长的,有的搞笑,有的引发思考,有的甚至被称为“神影评”,深度解析电影故事背景和人物,很多网友表示,看了这些神影评,感觉自己都白看了。韩寒的这部电影充满了韩式幽默,整片都是段子构成的,但是可以看得出韩寒想要传达一些人生道理,是一部诚意之作。

9、知名演员与未知故事,粉丝效应与饥饿营销完美结合

韩寒在宣布《后会无期》开拍以来,就将消息发布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他的个人微博和电影官微完成,没有发布会,没有探班,外界几乎打探不到任何额外讯息。从2月17日到19日,韩寒像挤牙膏般,以一天一个的进度,公布了陈柏霖、陈乔恩、冯绍峰的入组,到3月19日,宣布钟汉良加盟,三大男神的阵容才得以确定,但是主要剧情、角色背景都无可奉告,玩足了饥饿营销。到了4月18日,第五位主演袁泉曝光,5月19日,韩寒才公布最后一位女主演人选为王珞丹。从整个《后会无期》的投放的物料看,并没有过度渲染这是一部大片,而是不断释放信息,这是一部符合韩寒本人风格的偏文艺气质电影。有趣的是,在《小时代3》换角的宣传期中,还曾经出现过“王珞丹取代杨幂”的传言,成就一次另类的交集。才得以确定,但是主要剧情、角色背景都无可奉告,玩足了饥饿营销。

最后我想补充的一点是,除了“将悬念进行到底”,韩寒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最强的地方其实不在于制造话题的能力,而是在话题出现之后的放大和持续运营能力。无论是前期的“国民岳父”,还是最近的“依然”体,“克制”体,其实都是无心之举,但当它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时,韩寒就能将它抓住并形成最大化的关注。一个人成为段子手并不难,难的是让一群人成为段子手。针对网友在韩寒微博照片下的神回复,韩寒也会故意时不时地挑选一些拍摄现场有槽点的照片,来供网友发挥和“调戏”,碰到自己觉得好玩的回复,还会转一发。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没有任何槽点的照片也会被引发话题。这种卖傻和自黑的做法让韩寒的微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和活跃度,在电影进入密集宣传期之后这些关注也转化成了对电影的影响力。

提问:像小时代和后会无期这样的电影有的说是粉丝电影,粉丝撑起的票房,所以电影主要是给“给粉丝宣传”,电影的大半成功也是靠粉丝。

我认为《后会无期》并不完全是一部粉丝电影。粉丝电影的票房规律是首日票房冲高,然后逐日递减,而《后会无期》遵循了一般电影的票房规律,而且韩寒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喜欢他的粉丝都是青年人,相对理性的多。韩寒本身对于这部电影,不止是针对粉丝,他是大众化的传播,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韩寒和主演为了宣传电影,还录制了电视综艺,上映期间还去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宣传路演。对于宣传营销团队,他们做的工作就是整合韩寒的资源,将其按照一定节奏引导到电影宣传上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

第三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xiexiebang.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xiexiebang.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第四篇:电影《风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

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

《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满分60分)

电影《风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

作者:章文哲 2009-2010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内容提要:《风声》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商业大片,在制作成本,演员阵容上都堪称豪华。影片瞄准“十一”黄金周档期,把抗战题材当做影片的商业谋略,奇观化的酷刑场面宣传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很成功的达到了其商业上的诉求。但该片作为中国新谍战片的一个代表,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过于追求对观众观影心理的引导,从而导致情节的漏洞和结构的缺失,产生了一种后观影仪式感;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过于寻求感官刺激,而走上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深层表意道路。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当今国产大片的一些共性,加以分析并不能为今后的电影指明道路,但至少可以起到灯塔的效果。

关键词:叙事策略 结构缺失 虚无主义 后观影仪式感 暴力表现

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风声》,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联合上海电影公司,天津电视台联合摄制。导演高群书,陈国富;监制:冯小刚。影片讲述了我党优秀情报工作者顾晓梦(周迅饰),吴志国(张涵予饰)不畏汪伪政权,不畏敌人的各种极尽兽性的酷刑,在经历了极度残酷的审问之后,将重要情报传达出来,保护了组织,保护了战友。电影投资近七百万美元,于2009年9月29日中国大陆上线公映,十日之内席卷1.5亿票房,截止到2009年10月28日,《风声》票房已达2.2亿人民币。本片也成功入围第十届话语电影传媒大奖,并荣获百家传媒致敬电影称号。

《风声》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商业大片,在制作成本,演员阵容上都堪称豪华。影片瞄准“十一”黄金周档期,把抗战题材当做影片的商业谋略,奇观化的酷刑场面宣传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很成功的达到了其商业上的诉求。但该片作为中国新谍战片的一个代表,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过于追求对观众观影心理的引导,从而导致情节的漏洞和结构的缺失,产生了一种后观影仪式感;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过于寻求感官刺激,而走上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深层表意道路。这种现象的出现,放映了当今国产大片的一些共性,加以分析并不能为今后的电影指明道路,但至少可以起到灯塔的效果。情节的疏漏和结构的缺失

对于一部类型片的情节结构,可以用以下方式来描述:

1,连带它连贯的戏剧冲突“建立(establish)”(通过各种叙事的和形象的提示)类型的共同体;

2,通过类型电影丰富多彩人物的行为举止来“激发(animate)”这些冲突;

3,通过常规情景和戏剧性对抗,直到冲突达到危机状态来“强化(intensify)”冲突;

4,通过物质性或意识形态的消灭危害着的方式来“解除(resolute)”危机,因而也就肯定(也许是暂时的)社会的美好秩序。1

《风声》中的叙事结构段落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段,前潜伏阶段,也就是影片故事悬念建立的阶段,即影片开场刺杀保密局局长叶剑波以及一连串用动画特技展现的汪伪政权和日本高官频频遇刺到清洁员瘸子的真实身份被发现。该段时长 1 游飞 蔡卫 《电影艺术观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第54页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约10分钟。入住西郊别墅阶段,即悬念激发阶段,观众开始明白事件的苗头,并对后文有了期待。从特务处王处长故意发出假电报消息到五名嫌疑人来到西郊别墅。该段时长约6分钟。别墅“抓鬼”斗争阶段,也就是危机状态不断强化的阶段,从五人进入别墅,经历各种酷刑最终“老鬼”牺牲,该段时长约76分钟。敌人溃败阶段,即危机解除阶段,观众积累的全部情绪在这个阶段释放出来,得知故事的结尾,观众也收获了一份心理上的满足。从顾晓梦牺牲,吴志国成功传出情报至影片结尾,该段时长约31分钟。

当我们谈到叙事时,很大程度上便偏向于对文本做文学层面上的解读。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情节上基本尊重原著。“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2读者对作品而言是非此不可的,不存在可以离开读者而自足存在的所谓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实现使得艺术作品总是“为它之物”。只有读者,才能使作品获得新的规定性存在。姚斯指出: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特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3影片主题部分采用顺序的叙事手法,用客观视点来推进情节,很好的调动利用了观众的期待与猎奇心理。影片讲述的谍战故事简单而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其主线就是“抓鬼”,片中一切情节动作都是为了最终抓出谁是“老鬼”;说其复杂,是因为影片极大地涉及到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残酷,最难解的一面。导演高群书将影片定位为商业片,风格上便开始追求奇特化。用丧失人性的酷刑,勾起观众的猎奇心理;用中国大片常用的阴谋叙事,吸引观众逐步融入电影情节。诚然,本片在商业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其在叙事层面存在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一,叙事的断层

电影《风声》在叙事学上的最大失误,在于其丢失了多向度的叙述情节,缺少历史的纵横感,缺少叙述段落之间的联系。因此,影片并未能建立一个完美或相对完整的情节结构,而成了一颗只有主干的光秃秃的树干。

叙事策略上的一味突出室内抓鬼,导致全片战略上的丢失了叙事外延,即丢失了与主体情节相关的人物和背景故事。这一失误,对于一部定位为商业的影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片中吴大队长在战场上受过重伤,立过功,这应该是他 23 Walning, R.ed.Rezeptionsaesthetik: Theorie und Praxis, Munchen:Wilhelm Fink Verlag,1974,S.127.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14页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作为洗脱自己是“老鬼”嫌疑的最好证明,而影片却选择了极端业余化的通过台词对白来展现这一段历史。假若将由演员口述的事件改为,吴大队长在接受酷刑拷问时,脑中闪现出昔日战场负伤,立功的片段画面,是否更能将故事欲展现的“老鬼是谁”的悬念推上高潮?对于片中另一重要角色小白的表现也是如此,其人很有家庭背景,在受邀前往西郊别墅时,客观上他是完全可以忽视这次下级对其安排的集会。影片又是用几句简单的对白将小白的背景挑明,如此看来,全片少了些许“电影味”,多了几处话剧风。这一点在《十月围城》中就处理的很好,师生,朋友,父子,恋情这些关系的设计,使每个人物既有外部动作,也有内在动机;既有事件角色,也有情感氛围。情节设计对人物建构的作用,在本片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不同人物参与革命的不同理由,极具个人化关照也让这部电影能真正从情感上打动观众,而不是靠炫目的武打场面。

爱因汉姆曾指出“电影必须有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活动的画面,因为对话一旦占有统治地位,结果就会导向戏剧”4当然,本片在该点上还是有部分出彩的镜头段落。当译电科科长李宁玉接受酷刑时,画面闪现出她在回想她男友话剧演出的情节。这一人物意识闪回的加入,就让李宁玉这个角色整个立体起来,她不单单再只是一个符号,她背后的种种情绪,经历以及思想寄托,都已成为观众直观感受一个人物的佐料。可惜如此段落,在片中实属凤毛麟角。

这样一种叙事外延的缺失直接导致全片缺少叙事深度及历史纵横感。“银幕上不仅需要展示,而且需要叙述,需要通过动作来叙述。银幕艺术是表现故事的艺术。它恰恰隐含着电影艺术特殊的表现实质,它既不同于单单叙述的逻辑,也不同于单纯造型的逻辑”5贯穿于整部电影的阴谋,一直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国大片所普遍存在的阴谋叙事,虽一直备受文人的批评指责,但作为商业大片类型,该叙事策略的融入是可以理解的。武田的阴谋是《风声》中的总体阴谋,他不忍背负战败的头衔回国,私自传递假的上级命令,从而引发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室内抓鬼案。武田曾经受过何等耻辱,让他能违反军纪,假传消息。仅仅通过几段对白,是远不够的。如此空洞,乏力的表现方式,使影片的历史广度与深度,人物性格以及行为的合理度受到了打击。观众无法深入武田的生活,无 45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第183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年版

B.日丹 《影片的美学》 第230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年版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法体会其痛楚,同时,也无法从几张简单的新闻片就了解到当时汪伪政权存在时期,中国的历史境况。大多数观众仅仅也是朝着片中极端兽性的酷刑场面与明星阵容而走进电影院。这样的传与受,多少有些低龄与无趣。

从这个角度看,商业大片《风声》在追求商业美学的基础上,反复出现酷刑下人的痛苦的展示,其目的就在于实现形式美学的极端诉求。而忽略,淡化了个人作为故事推动者的历史与个体因素。也难怪有学者批评“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才是中国大片偏好阴谋叙事的最深层也是最令人不安的原因。”中国大片通过“阴谋叙事”彻底消解了家庭,爱情,社会,民族,国家甚至自我意志与生命,几乎没有给人留下值得珍视的可能存在。《英雄》中的天下似乎是一个令人想往的生存空间,但以秦王的绝对权力,铁蹄蹂躏,大众暴力为特征和无名等人无意义的死亡为代价的天下,还有什么值得珍视的价值和认同的缘由?《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爱情似乎为荒诞的世界提供了一点希望,但影片中爱情又常常成为阴谋的同谋或牺牲品。除了证明死亡的悲剧和权力的恐怖外,爱情没有显示出理想的价值。《投名状》中的民众为了生存而同官府合作,结果却是为权力而展开无尽杀戮,被杀者有平民,放下武器的敌人,自己的同伴,最后是自己。所谓个人出身,兄弟情义,忠于国家,天下抱负等在这一系列杀戮面前都轰然倒塌。《色戒》,《集结号》关注了个体生命是存在的基础,但浓郁的怀疑主义致使他们不再相信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正义的存在,以至于个体生命的意义也被消解。《风声》尝试着表现建构性价值,但正义的胜利却利用甚至有意导致平民的无辜死亡,从而消解了这一行为所具有的正当意义。6 二,结构的缺失

前文已大体将本片分成四段,每段都富含着独立的叙述意义,或层层推进,以使故事达到高潮,或闪回倒叙,解开情节谜团。然而,在关键的几段戏中,导演处理的并非完满。影片主要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大有漏洞,主要体现在剧中情节转换与推进时所出现的不可信与不可能以及特殊身份的机械附体,也即在情节需要转换的关键点,导演往往将一个动力因素牵强附加在人物身上,使其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片中在抢救吴大队长时所出现的女护士,其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正因为她的存在,才使得情报及时传出,拯救了整个组织。

《中国大片:由阴谋支撑的叙事》 张建珍 吴海清 《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首先阐明两个观念:“可信的不可能”(credible impossibility);“不可信的可能”(incredible possibility)7该概念最早处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写道“可信的不可能比不可信的可能更为可取”。“可信”的即在正常语境逻辑中可以相信并符合生活常规的一种状态。“不可能”是指在特定情节语境中,某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小趋向与零。“不可信”与“可能”则是上述两个概念的对立面。

片中“可信”的部分体现在顾晓梦极其多变的密码编译方式,香烟,修身旗袍,特殊戏曲。种种复杂新奇的谍战技术,一方面让观众大开眼界,觉得新奇好看;一方面也增强了影片的悬疑度。“不可能”则体现在叙事逻辑上,修身旗袍作为私人衣物,当顾晓梦在往上绣长短不一的线脚代替莫斯电码时,难道她就不担心被身为译电科科长的李宁玉发现?片中展现出来的是她如此信任李宁玉,相信她在得知自己是老鬼时不会立马揭穿她。然而这一前提,文本中并无表现。这也是其“不可能”之所在。观众在观影时,虽不会如此复杂的思考其中逻辑,但影片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极度不真实的直观感觉。“不可信”体现在影片末尾,吴大队长洗脱嫌疑后被送到医院抢救,此时出现的女护士其真实身份是地下党情报工作者,她偶然听到金生虎长短不一的曲调,读解出其中含义,从而拯救了整个组织。这位新增的,此前从未露面的女人,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于是便会产生一种只要到关键时刻,“地下党员”身份便会神奇的附体到需要被附体的人身上。这使得影片多了几分荒诞味。“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党情报人员遍布各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在影视艺术中也是允许其存在的。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性,这也是下策中的上策。

正是因为片中存在的“可信的不可能”与“不可信的可能”,让影片的叙事产生了断层。片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极力刻画种种酷刑场面,通过细节营造恐怖气氛,过度观众形式美学与暴力美学以试图吸引更多观众,赚得更多票房,忽略而弱化了作为支撑影片叙事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本片在商业上当然是成功的,可其作为中国本土打造的又一部商业大片,动用了如此多的社会资源,却没有从根本上给国产商业大片树立一个前进的标杆。而是一味的继承以往商业大片的阴谋叙事策略,在尽情娱乐后,没有留下能打动人心的精神气质;一味的关注票房收入,把表面的艺术符码缝合到残缺的叙事情节中,未从思想深处唤醒艺术的视角来关 7 Poetics, Chapter XXV, 125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注个体。留给当今学界以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批评。暴力表现性的放大

单从视听语言层面探讨《风声》,影片还是有很多值得当今中国商业大片学习以及改进的地方。全片影调偏暗,色调偏冷,人物造型极大的复原了小说描写的历史年代特征,空间景物布置也迎合影片情节,情绪需要渲染出合理氛围。总体观之,影片的造型语言在突出暴力表现性上做足了功夫,在推动剧情上合理避开了无关的干扰空间,凸显了表现的主体对象。而观影后观众普遍感受到的影片的暴力风格明显,暴力美学以为浓重,片中许多关键的造型因素对于暴力表现性的放大有着极大的作用。

“表现”,从狭义上说,是指透过某人外貌和行为中的某些特征,对其内在情感,思想和动机把握的活动。它依据的信息,既可以在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手势中集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人的谈吐,衣着,房间布置方式和运笔动作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进一步从人们发表的见解或对于某一事件所作的解释中表现出来。8当然,把理性从艺术形式中间接推断出来的东西也是表现性的一种。《风声》在谍战片这个新兴类型片中所起到的领头作用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视听语言各部分的出色的表现力,把暴力美学融入影片,推动叙事的同时也极力的渲染了情绪气氛。一,造型语言

《风声》中昏暗黑色的室内剧片段,冷酷残忍的刑罚道具设计,冷调生硬的灯光布置,都着力营造出一种暴力的表现力。并通过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将暴力表现性极度放大。影片的主体部分发生在夜晚的西郊别墅内,时间上合理的错开了阳光,开放的视觉空间,让夜晚本身所附带的未知,凶残,险恶等负面元素集中在别墅内,心理上这种气氛的调动,在主人公进入别墅时就充分的抓住了观众的观影期待。(如图一)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605页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图一

图二

将片中主角集中在同一屋子内,(如图二)本身就是对近期中国谍战剧剧情的一大创新。该片段中,顶光直接打在长条的会议桌上,四周艺术化的黑暗,观众只能看清桌上的文件及简单的摆设,看不清人物的五官表情,也看不清周围环境。这就造成一种未知,恐怖的气氛,为影片情节发展打下情绪铺垫。片中各种残酷“新奇”的刑罚手段也是构成本片暴力表现性的元素之一。将香料倒在女地下党员身上,并让狗去啃食女性下体;(如图三)用毒针刺进人脑;(如图四)用手术刀玷污女性;(如图五)用特制的钢索非人性的折磨女性(如图六)。种种酷刑让观众在体验观影快感时,也感受到钻心的恐怖。观众会因其自身的“移情效应”,假设性的将眼前所目睹的残酷画面移植到自己身上,并由此产生了后观影仪式感。

我说谓的“后观影仪式感”是相对于“观影仪式感”的一种定义,即电影的视听语言所负载的叙事文本,把观众带到了比虚拟真实体验更高层次的观影体验中,这种观影体验是一种基于常规想象,生活经验以及超我的一种虚拟情感体验。观众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会把自己融入进去,他们还常常会跳出文本,根据需要把自己虚拟置换成与真实自我对立的人,并本能的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及当观众看到种种酷刑场面时,会把自我与片中的角色调换,观众也许会将视觉画面的冲击假想成肉体上的痛感。类似于“移情”作用,观众也会更加融入剧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二,灯光布置

影片光线的布置运用,也极力的营造出暴力效果,以间接的视觉感觉,烘托出影片整体诉求的暴力表现力。通过炫目,冷酷的光线,低照度摄影,跳跃的影子以及神秘莫测的黑暗所激起的冲动,给人的神经以强烈的刺激。“那些感官不能把握,然而又从它们的强大力量给人们造成强烈震动的可怕的食物,都是运用黑暗把它们表现出来的。”9

片中大量采用三点布光,最大力度的刻画了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真是表现以及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金生火在房间辗转难眠,他床头的台灯自然的提供了侧面光源,加上前额顶光以及背面的散射光,三个方向的光线很好的将其焦虑,胆小,懦弱的本性刻画出来。吴大队长在阳台上唱唐山皮影戏,李宁玉和顾晓梦在隔壁阳台与其对话,吴队长的房间没有开灯,现场模拟月光给其背面打上微弱的环境光,其正面则利用李和顾房间散射出来的灯照明。(如图七)在表现两女子时,背面同样是房间的散射灯光,加之导演人工加上的模拟月光的环境光,烘托出寂静夜色下的一丝同僚情谊,也给后文的紧张激烈戏份做个缓冲。(如图八)镜头切到别墅的监听室,此时导演先用冷色调交代两位隔窗拿望远镜监视五人的王处长和日本人,接着用一个景深镜头交代了监听室的全貌。三位监听人员借着 9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45页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面前的台灯,让面部有一丝黄光,而后景的两人,则通过窗外的月光,造成了剪影效果。这样精巧的利用各种光线和光源,突出主题,用黑暗忽略无需交代的环境,并营造一种压抑,死寂的气氛;用模拟的环境光线勾画人物面部轮廓,用布置的道具光源凸显人物细节动作及表情。(如图九)可以说,本片在光线上的运用以具备一流商业片的水准。

图七(冷色调产生沉稳的感觉)

图八(吴,顾,李,三人的三角构图,展示人物关系)

图九(小景深镜头对监控室的表现)

陈国富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决定这部电影的面貌必须是现代感的,这起码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电影的表现形式,二是人物。这是这部电影的定位,是我和高群书之间的共识。这些人物是要有源头的,都能找到当时的原型,但同时他们必须也是具有十足现代感的人物。比如影片中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说自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后来念海洋学院后才学到译码专业,所有这些剧组都扎实地做功课;还比如苏有朋饰演白小年的出身背景和与张司令的暖昧关系,英达饰演的金生火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环境中的遭遇等等,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前史,我们都有依据。如果是凭空捏造的人物,我们不知道怎么拍,演员在表演上也会有很大的难度。虚的东西是会被观众看出破绽的,是很难打动人心的。

《风声》中的人物在小说中已经非常鲜明了,有正派有反派,小说里面已经存在一个脸谱化的构思。电影是借用这些,再继续往更深远的地方去开发。电影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中的每个人物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才会有集小说人物与明星特质相结合的最好状态。比如王志文饰演的王田香,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比较猥琐的反派人物,但因为是王志文来饰演,可以说给予了王田香另外一种气质。这种情况,有两种选择,要么去打压演员的特质,逼他就范;要么就借用这种特质让人物上升到另一高度。我们当然是采取让他往上发展的路子。里面的每个角色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创作过程。黄晓明在原先的影视作品中更多是以帅气的偶像形象示人,选择他来演一个身上带有浓烈的异族文化的角色,如果不把武田与黄晓明真正地结合起来,出来的效果肯定是尴尬的。所以,在我们挖掘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既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是黄晓明以往饰演的角色,他是专属于《风声》里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10

本片在刻画人物时,也是采用的商业片中普遍运用的三点布光,以正面散射光为主,辅之以侧面光和眼神光。在五大主角相继坐定在别墅内,镜头以会议桌中轴线为拍摄轴线,给予每个人物面部特写,交代了人物同时也制造了足够的悬念为影片情节的推动做足了动力。交代顾晓梦时,导演采用的正面散射光,突出其面部前额,忽略了其背景,镜头采用长焦,背景被艺术化的虚焦;刻画金生火和小白时,运用三点布光,来自左上方的俯射散光以及来自右前方的平光,以及背面对椅子的造型光;交代李宁玉和武田长时,则着重了眼神光的表达,通过眼神的突出,来营造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对影片后文产生强烈的期待;对于吴大队长面部表情的刻画,则冷静,客观得多,其吸烟的手部和前额以及鼻梁是高光,其余部分在阴影中,体现出该人物冷静,沉稳的内心。可以说,影片在开片不久的这次会议中,将各个人物面部表情通过特写或中景的方式呈现,很好的突出了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如图十至图十四)

图十(顾晓梦)

图十一(金生火,白处长)

王止筠《陈国富:风声关照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中国电影报/2009年/9月/24日/第008版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图十二(李宁玉)

图十三(吴大队长)

图十四(武田长)结语

电影《风声》作为商业片是成功的,其在类型片建构上,情节叙事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政治上把握精准,将主流思想缝合在影片叙事中,杜绝老生常谈,淡化了具体政治意义与片面追求政治效应最大化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将崇高精神有意缝合在情节叙事中,将个人抱负与个人化的精神向往结合起来,代表了最期中国主流商业大片共同一个政治倾向。笔者暂不评价这种潮流的绝对好与坏。对于片中出现的平民化英雄倾向予以肯定,而对于影片整体传达出的思想价值虚无主义予以提醒。

主流商业大片并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全球很多地方的商业大片都在传达各种主流社会思潮,励志(如《弱点》《当幸福来敲门》),爱国(如《勇敢的心》《珍珠港》)等.多元化的文化表达,应该是今后中国商业大片的趋向。不同的电影类型背后都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它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冲突矛盾和问题。11因此,我们的导演应该更关注多元社会的多元文化,从思想深处达到自觉的用艺术的手段反应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用商业的模块渲染影片,用多维度的思考建构不同类型的影片。倘若影片只有对肢体快感,官能刺激持有恋物般的着迷,却忽略故事的讲述,情感的表达,主体的升华,即使再熟悉类型与电影化的技巧,也只不过是一个匠人而已。12可以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还有很长 11 托马斯•沙茨 《好莱坞类型电影:公式,电影制作与片场制度》,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7页 12 Anonymous, “Interview with James Cameron and Kathryn Bigelow” American Film, Jul 1991,40 2009-2010学年第二期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的路要走,但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尽管《风声》在叙事层面上存在些许问题,但其对于“新谍战片”这样一种类型片的建构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于中国商业大片在镜头语言上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教学作用。正如前文所说,对于本片的读解,虽谈不上精辟独到,稍显稚嫩的分析并不能为今后的电影指明道路,但至少上述思考可以起到灯塔的效果。

第五篇:浅析物的符号与符号消费的伦理意蕴的论文

后现代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实用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表达过程。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指出,“财富的数量和需求的满足,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它的定义,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功能的实质;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多少逻辑一致的论述。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操控活动。”鲍德里亚言称消费是“符号性活动”,符号消费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特征。那么,消费的本质是如何发生蜕变的呢?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物必须成为符号。物具备了除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也因此而承载着无限的社会意义。物的演绎与生命轨迹,使得今天的消费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本质。

一、物的世界与精神世界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物的含义作了三种解释:① 东西;②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③ 内容、实质。《说文解字》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牵牛。故从牛,勿声。”由此可见,在汉语中,“物”大体是指所有事物的总称,有时也包括人在内。而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狭义上的“物”,即不内含人在内的所有事物,尤其是指由人所创造的产品、东西。“物”分为自然物与人造物,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属于前者,石磨斧头、房屋车辆等属于后者。无论是在蒙昧的原始社会,还是在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人所创造的原始的、粗陋的、功能简单的工具或物品,都构成了不同于人的世界的“物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假如人不生存其中的话,物的世界就是一个无声响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寂静世界。甚至由一系列“物”的总和所构成的“东西”也不能称之为“物的世界”,因为“世界”是关乎人的时间空间概念。也就是说,“物”甚至不能被命名,这不是虚无主义的倾向,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是人类自我意识诞生之后的特殊性。到了现代或后现代社会,人类制造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数不胜数的产品,凭借着高技术不断使其加速更新换代,缩短其生死周期,产品激增之快甚至都无法为之命名、分类。鲍德里亚看到了科技主导着环境的变革,言称“物品的最具体的一面便是科技,因为科技演进和物的结构变化实为一体”。

二、物的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任何物品都不仅是物质实体,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符号。从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谈起。衣服不仅用于遮体,而且衣服的样式是性别区分的标志,有的体现男性的“力量”“粗犷”“干练”与“理性”,有的体现女性的“柔弱”“秀美”“依顺”与“感性”。衣服品牌的选择则显示了一个人的个性与品位。人对食物的需求是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但选择到什么样的场合用餐则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与经济状况。同样地,住豪宅、开高级轿车,既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住行要求,也是为了印证一个人所隶属的阶层,所占有的地位与享有的权利。所以,我们周围的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以符号的象征形式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它承载着多层社会意义。玛丽·道格拉斯说,“食物是用来识别购买力的媒介,购买力级别分得越细越多,人们需要的食物种类就越多。空间也是如此。空间是服务于文化进程的一个元素,它的分类极富于含意:住房、面积、所在的街区方位、与其他中心的距离、特定的范围,这些都是支撑观念范畴的因素。衣着、环境和交通卫生也是如此。它们在时空的框架内提供了整套的区分标记。物品选择不断产生出特定的区分模式,要么强化其它模式。所以,物品是可见的文化。”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世界,而且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的世界。

三、消费的伦理本质与符号消费

简单来说,物品的占有与使用就是消费,但消费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消费”一词现在人们虽耳熟能详,但历史上含义颇多变迁。“消费”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浮移》,其中批评奢侈品生产者“既不助长农工女,无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以完为破,以牢为行,以大为小,以易为难,皆宜禁者也”。在这里,“消费”是浪费、消磨的含义。在西方,“消费”一词 14 世纪出现在《圣经》中,是指“毁坏、用光、浪费、耗尽”之意。可以看出一定时期内,对消费的理解含有贬义,具有正当与否的伦理评价的意味。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消费是指“物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牛津英语辞典》中消费的定义是:“通过燃烧、蒸发、分解、或疾病等花掉或毁掉;消耗和死亡;用完,特别是吃完、喝完;占去;花费、浪费(时间);变得憔悴、烧尽。”逐渐地,消费的贬义开始消退,成为与“生产”相对而言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消费多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给出的。《消费经济学大辞典》对消费的定义是:“生产的对称,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它指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包括劳务和精神产品)的使用与消耗,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和行为。”

对于自我来说,消费是人类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自然界中,人的生存能力远远不如其他动物。正是人类肉体的渺小与局限性使得消费物品成为一个必要条件。但人是智慧生命,靠自己的双手制作了所需要的产品。这些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为人不仅有物质消费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而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消费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发展水平的标志。现代人在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也即在追求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费之后,越来越多地把消费兴趣转移到产品的符号意义层面。从“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实质上是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消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载着如此多的任务,消费者把心理需求、社会期望和人生梦想等全部压载在它身上,产品由此变成了表达特定意义或多重意义的符号。符号消费表明了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性消费,而要求进一步追求个性、身份、地位和荣誉的享受。在一定的限度内,它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当产品或物的符号象征性意义被无限扩大之后,当其获得了社会文化生命之后,就变得神通广大起来。人欲彰显自己的个性、身份、地位、财富和权力,只有借助于物才可实现。现在,人的本真价值已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于以何种方式消费了什么样的物。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形式的拜物教——符号拜物教,消费行为方式与观念发生异化,进而人的异化也如影随行般变幻出新的幻影。所以,尽管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质变,符号消费更加复杂与多变,但是驱除异化,引导消费,并使其成为实现人生价值与目的的载体依然是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避免引诱消费,实现自主消费,人做自己的主人而非他人或自己意志的奴隶。适当地追求财富与权力是成人之举,过分地渴求不正当的财富与权力是害人之祸。身份与地位也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如果身居高位之人作了恶劣之事,让我们更为不齿。个性需要彰显,但也要适度。太过另类,无法融入到社会团体中,这必将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因为根据黑格尔的理解,个体只有在伦理实体中才能是真正的自我。

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从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交叉互动中来理解消费,前者能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后者则可分析人的伦理道德本质。消费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与载体,在消费过程中,破坏同时并生成着伦理文化,解构同时并建构着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下载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伦理与主题意蕴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伦理与案例分析(5篇材料)

    工程伦理学与案例分析 起初选课时看到“工程伦理学与案例分析”的课程名时,并不太清楚这门课究竟是关于什么的,以为重点在“工程”。听了几节课后才意识到原来主要讲工程领域......

    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叙事原型分析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叙事原型分析张国荣在电影《霸王别姬》以出色的演技把程蝶衣这个“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宿舍里一......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

    《活着》 ————电影与小说比较 文学和影视之所以作为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就是根据其语言的特性和构成特点而决定的。文学和影视语言的不同特点,也就具有了自身的语言规律和......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三......

    论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分析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系 别: 中 文 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李 超 英 运 城 学 院 2015年6月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系 别:学科专业:姓 名:指导老师: 运 论王家卫电影的叙事......

    分析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有感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地主家庭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叫福贵和家珍的夫妻。讲述的是纨绔子弟福贵由开始的吃喝玩乐,嗜赌......

    不屈的生命之歌——《我的童年》叙事伦理分析.docx(精选5篇)

    《我的童年》原名《我的生涯》,记述了萧军从1907 年出生至1917 年离开故乡这十年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唯一一部正式自传作品。该作品最早从1947 年5 月到1948 年7 月连载于《文化......

    从主题、叙事和美学评电影《米花之味》

    从主题、叙事和美学评电影《米花之味》 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大部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很多时候都被裹挟在某种怒视和呼喊中。从这个角度看,同样是反映社会现状的电影,青年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