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声》与《秋喜》比较论
《风声》与《秋喜》比较论
2009年对于电影界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各种大片都接踵而至,随着60年国庆的到来, 即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多题材,而且国产大片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庆献礼,也为观众献上一顿谍战片得饕餮盛宴,当《潜伏》受到观众的热捧的时候,电影界也绝不示让的推出了《风声》《秋喜》两部片子,这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两部紧张的谍战片。
《风声》和《秋喜》一北一南两部谍战片的银幕斗法是今年国庆档的一大看点。《风声》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故事发生在江南,《秋喜》则表现了广州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秋喜这部电影相对于风声这个片子,其艺术性和表现手法都比风声更多样。
首先是最浅显的两部剧的刑讯上面,两部剧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同作为谍战片的经典力作,《风声》与《秋喜》都在刑讯上下足了文章,作为谍战片的一贯套路而言,严刑逼供早已成了家常便饭,那么我们就从这一贯套路上展开比较。
《风声》的刑讯堪称华丽而残酷,让观众们见识到了各种花样层出的刑罚,让观众看到了刑场上的美学,主人公在不断的严刑拷打中得到“永生”,这也非常符合谍战片一贯的套路风格,这暗合了卧底之英雄宿命的根本原理。然后就是英雄的神奇一幕,伟大的英雄总会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的出口。《风声》也不例外,在最后时刻英雄的卧底为我们展示了各种神奇,也就因为这样的神奇才让情报得以传出,才避免了地下组织的覆灭。最后就是宿命思想的最终升华,英雄的诞生往往出于乱世,大义赴死也是为了名族的利益,在《风声》中导演用富有神秘色彩的密码原理来升华了民族大义,堪称创新,随着故事的推进立意的升华在这一刻影片用华丽完成了对于英雄宿命的诠释,也完成了对于《风声》的传奇结尾。
但是这部电影中,观众同样看到了大量的暴力镜头,苏有朋在一汪血水中浮起的尸体,张涵予脑袋上插满的细针,英达直挺挺的举枪自尽,电椅、拷打更是家常便饭。不过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女一号周迅被迫骑跨在一根粗大的麻绳上让人拉着来回摩擦。整部电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风声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暴力手段充斥着整个镜头,整个故事都已很阴暗的色调来展示的,让观众不光在影片中见识到各种刑法,也受着视觉上的冲击或者说是在忍受着人道待遇以外的残忍。
对于《秋喜》而言,在刑讯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片中也到处充斥着宿命论的思想。很显然《秋喜》的刑讯场面远不及《风声》那样华丽,如果说《风声》是手段的残酷的话那么《秋喜》就是心理上的残酷,在夏惠民疯狂的杀戮中体现了另类的残酷,在“纯洁”与否中秋喜这类人物和卧底的晏得到了内容的升华。不过,《秋喜》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风声》,酷刑的场面并不多见,整部影片中,仅运用了为数不多的一两个镜头表达。更多的场面,或许应该理解为,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没有《风声》的残酷压抑,更多的,或许是孙周特意而为之的温情。
在最突出的视觉上,两部剧的色彩上有很大的区别。
风声这部电影作为谍战片,描写了共产党的特工人员与敌人之间的较量,整部电影在一所山上的别墅里进行,为了给观众营造一种紧张节烈的气氛,整部电影都在一种灰暗的色彩中进行,影片整个都用了黑白灰和暗黄几种颜色,而在用光上,风声多用了硬调的光线,表现了紧张、激烈、惊险、恐怖、焦躁等高强度情绪,以这种色调来压抑观众的视觉效果,而且这部剧从开头的交待终究体现出了其最后为悲剧的结果,因为日军非人道的手法,对于共产党及中国人一定不会有所怜惜,所以观众就可以猜到,这五个人到最后绝对是悲剧,一定会有人死去,而往往悲剧总发生在黑夜,所以风声整部剧几乎都发生在黑夜,就算发生在白天也一直是发生在阴暗的色彩下,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使观众一直处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影片想要的观影效果。影片还设置了大量冲击性的视觉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情绪,冷冰冰的背景色调用来展现刑讯室的狰狞氛围再合适不过,对于汪精卫伪政府的白色恐怖也属有效烘托,几位主角遭受的非人折磨显然是受到国内政策的制约而不能过火,只能是让观众来自行想象,不过依然能够通过他们所处的环境而感受到那种来自内心的恐惧。原本在这种以人物刻画作为核心的作品中刑讯这种场面就应该是作为佐料而存在,如果过分强调反而喧宾夺主,当成商业噱头自然无可厚非,总算《风声》中对这点把握有度,调味作用充分发挥,主菜色香味俱备。
而秋喜却与其相反,影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很明亮的颜色,多用软调来表现两个男人之间的斗争,虽然是谍战片但并没有像风声一样用阴暗的色彩来压抑着观众,但是从亮调的色彩中观众一样可以感受到剧情的激荡和紧张。秋喜中几处亮色的运用更是大胆并且达到了特别的效果。一个是影片中红色的运用,《秋喜》中红色的运用非常大胆红事,乃喜事;秋喜,秋天的喜事。红色是《秋喜》中最为重要的点题色。丰收、成功、革命、胜利、喜悦,均由红色作了代言。而片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秋喜,也通过服装的颜色,向观众表述不同阶段的故事推进。在影片中的开头,秋喜的第一次出现就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秋喜是一个疍家女,疍家由于以海为家,衣着颜色应以蓝色为基本色调。之后,秋喜还穿过几次红色的衣服,但是,在夏惠民筹划阻挠计划,以及开始怀疑晏海清之后,秋喜就再也没穿过红色了。原来,这时在广州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因为蒋介石的撤离台湾而变得犹如锅上蚂蚁,准备对广州进行最后的疯狂破坏,对革命党人的捕杀也更加疯狂。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方针下,广州进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革命的火苗也岌岌可危。因此,红色暂时消失了。再次出现的红色,已经是接近片尾了。也是1949年10月14日,夏惠民带着晏海清准备出发前往台湾时,广州街头已经飘满红旗。而晏海清与夏惠民的正邪决战,子弹也是先穿过红旗再打到对方身上,这个地方的红色的运用颇具讽刺特色,绝对不是单纯的去祝贺中国的建国和解放,也预示了秋喜与原来的比较她已经不再像原来一样那么纯洁了。红色的运用不仅预示着事情的发生,体现着秋喜的变化,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秋喜》中还有一个颜色的运用,就是白色,白色在人们心里一直都是纯洁的象征干净、一尘不染,是《秋喜》中第二大使用的色彩。白色也多次在剧中出现,预示着事情的发生。白色是最柔和的色彩,但是在剧中有很多次却出现的刺眼,对于夏惠民这样一个满手血腥的特务,他总是喜欢穿一身白色的西装,而他是整部剧中最不纯洁的一个,用纯白色的西装来衬托他的这种不纯洁,让观众看了觉得意味深长,这时白西装总是随着“我也很纯洁”而出现。而这身白色的西装总会被鲜血弄脏,导演似乎也在告诉观众,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很纯洁的家伙,其实内里很肮脏。除了夏惠民之外,片中还有一个经常穿白色衣服的角色——秋喜。孤身独行的晏海清每次觉得彷徨无助的时候,秋喜都会穿着白色的疍家服出场。而在剧中所有的白色只有秋喜身上所穿的白色才是真正的纯洁的表现。
《秋喜》中一处绿色的运用也很出彩,在影片中,晏海清在陪同夏惠民对渔民执行死刑的时候,车窗外是大片的绿色,在人们心里,绿色往往代表生命生机和活力,而在一片绿色之上结束了很多或是忠诚的共产党员或是无辜的渔民的生命,形成对比,让人看起来总有些心灵上的震撼。
在剧情发展和人物线的布置上也有很大区别。
作为典型的商业片,第一次看《风声》觉得不论在剧情的布置上还是在悬疑情节上都还算出彩,仔细看来导演在影片中并没有玩弄过多的手法和技术,将重点放在了对影片悬疑气氛的营造方面,出色的悬念设置及对于叙事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基本上已经足够冲淡影片宣传中的刑讯重头戏对观众的吸引,可以说不看到最后没有人能轻易断言究竟谁才是最后的老鬼。
《风声》这部电影从开头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并且明确的任务作为主线在引领电影的发展和观众的看法,周迅老鬼的身份并不是隐匿最深的我方特工人员,因为在影片的一开头的交待与铺垫中,观众其实已经可以猜出谁是老鬼,这部剧在与黄晓明饰演的鬼子斡旋过程中的种种人物表现才是影片的真正看点和线索。但是在剧情的发展看来,这样的布置总觉得很散乱,看不到一个确切的发展线路,五个主要人物再逐个被审问被用刑和死亡中一步步推动故事的发展
风声作为一部国产谍战大片,这片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漏洞,编剧的细节之处还是经不起推敲,比如说最后老鬼的上线“老枪”的身份设定,黄晓明的假传圣旨行为也能调动国民党特务机构,这些都属于比较说不过去的地方,另外王志文在周迅受刑的时候表现出了一份不忍和怜悯又有些没有来由,如果是因为顾及周迅家的背景关系而优柔的话在后面开枪的时候显然又果断了些,与其角色之前被演绎的性格不符。
再说《秋喜》,秋喜这个名字,在电影中,出现在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妓院的“秋喜”——百媚千态;一个是晏海清家的秋喜——纯洁如水。影片中晏海清家的秋喜女佣,又具有双重性格,一个是对先生晏海清唯唯诺诺,总是表现出一副惊恐表情、被晏海清骂后躲在墙角的秋喜;一个是大胆示爱,在晏海清面前主动脱衣服的大胆张扬的秋喜,这样的双面性也为秋喜这个名字作为影片的主线提供了铺垫。秋喜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秋天的收获,象征着战争的胜利;二是戏里面的主角秋喜,她一直受到男主角的保护,因为秋喜是一张白纸,大家都希望她以一张白纸的心态,不沾血腥地去接受这个新的社会。首先作为影片中的线路人物,秋喜肯定为影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仔细看来,这部剧的主要线路还是夏惠民与晏海清之间的较量上,表面上夏惠民是一个特务,而晏海清是一个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特工,秋喜本身的戏份,也少之又少,影片更多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秋喜更多的,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温情表白。在剧中夏惠民先是对晏海清极度的不信任,认为晏海清是共产党派来的潜伏人员,一次次的调查他,而晏海清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夏惠民的对手,但是通过一次爆炸夏惠明开始相信他,直到最后夏惠民通过阻挠计划真正的怀疑并且确定晏海清就是潜伏人员。夏惠民去晏海清家面上是来拜访,实则来探查晏海清的,在吃饭的过程中秋喜来给他们倒茶,夏惠民抓住秋喜的手,他对晏海清提出的问题更是很有意味,夏一直在和晏进行比较,他说晏海清喜欢的是秋喜的纯洁,是因为他也很纯洁,而最后夏惠民计划让晏海清亲手打死了秋喜,然后说自己也很纯洁。其实在剧中,晏海清和夏惠民是一样的,其实他们都不是纯洁的,在晏海清打死秋喜的那场戏里,纯白色屏幕也是纯洁的代表,晏海清的纯洁只是隔着这么一层屏幕,他打破了自己表面的纯洁,结束了秋喜的生命。其实晏海清并不是所谓的那么纯洁,也以此表现出来了。影片中穿插着夏惠民问晏海清自己是不是已经不纯洁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魔鬼,夏惠民一直在与晏海清攀比着,再晏海清打死秋喜后,夏惠民也亲手打死了惠红莲,他要证明他们是同类,在影片最后晏海清打死夏惠民的时候,同样自己也中了枪,其实晏海清和夏惠民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纯洁的,只是有个人的不纯洁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而有个人则一直披着纯洁的外衣。
纯洁与否,其实是整个影片表面上的线索,两个男人之间的斗争和比较也是这部影片的线索,而也是纯洁这个话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了故事情节的需要。
两部剧中的符号语言和细节处理
《风声》作为一部国庆期间上映的商业大片,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用大场面来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观众读懂看懂这个这部电影,在《风声》中有两场戏值得探究,一是在五人进入裘庄中,抓捕白小年的夜晚,灯光直接全黑这里的隐喻已经非常明显,黑色的死亡气息弥漫了整个裘庄,这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命运随时处在死亡的笼罩中。第二场戏是一只在碗边爬着的小虫,这里的特写非常具有隐喻色彩,这样的两极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裘庄中人物在生死边缘徘徊的迷茫和国家风雨摇摆的真实写照,这也为后面的升华做了深入铺垫。这两处也只能算是细节的运用,《风声》里并没有符号语言,这也是《风声》比《秋喜》更好懂的原因
秋喜中的符号语言则是整部电影中的重头戏
首先最重要的也是秋喜红衣服的出现,在影片中的开头,秋喜的第一次出现就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秋喜是一个疍家女,疍家由于以海为家,衣着颜色应以蓝色为基本色调。之后,秋喜还穿过几次红色的衣服,但是,在夏惠民筹划阻挠计划,以及开始怀疑晏海清之后,秋喜就再也没穿过红色了。原来,这时在广州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因为蒋介石的撤离台湾而变得犹如锅上蚂蚁,准备对广州进行最后的疯狂破坏,对革命党人的捕杀也更加疯狂。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方针下,广州进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革命的火苗也岌岌可危。因此,红色暂时消失了。再次出现的红色,已经是接近片尾了。夏惠民带着晏海清准备出发前往台湾时,广州街头已经飘满红旗。而晏海清与夏惠民的正邪决战,子弹也是先穿过红旗再打到对方身上,这个地方的红色的运用颇具讽刺特色,绝对不是单纯的去祝贺中国的建国和解放,也预示了秋喜与原来的比较她已经不再像原来一样那么纯洁了。红色的运用不仅预示着事情的发生,体现着秋喜的变化,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雨的寓意,雨的意思是冲刷和洗礼,第一个镜头是秋喜想要把自己给晏海清让他高兴之后,晏海清拒绝了秋喜,秋喜有自己的纯洁,而晏海清也似乎在固守着太太既是自己的嫂子也是自己的太太的规则,秋喜在雨里冲刷自己,既冲刷掉自己身上本属于自己的纯洁,而且秋喜也认为自己叫的这个名字是床上很多妓女都叫名字,她想冲刷掉自己身上疍家女的低贱。第二次是杀完陶书记后,晏海清在雨里,这时他自己对自己的一次洗礼,也是一次改变。还有一次是秋喜死后,晏海清把秋喜的尸体放在院里,这时候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冲刷在秋喜和晏海清身上,这个时候晏海清已经打死了秋喜,也就意味着打死了自己的纯洁,这时候的大雨也就意味了冲刷了晏海清的纯洁。大雨也就是代表了纯洁与否的变化线。
鸽子在剧中也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了晏海清刚出场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商店里的老板在听收音机,收音机里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晏走进去把录音机关上,而老板觉得不解又开开了收音机,这时候经过的两个日本兵走了回来打死了老板,这个时候几只鸽子飞了过去,然后日本冰开始经过,此处的鸽子和日本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平与战争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次出现在夏惠民去晏海清家里看见几只信鸽,夏问他是吃的么,晏海清说是,于是就把鸽子炖了,然后又表示不吃飞禽,目的就是要考验和试探晏海清。再有就是片中鸽子的运用,这里的鸽子颇有吴宇森的韵味,但是最后鸽子被吃掉的命运也象征了秋喜这类人的命运就是死亡或者遗弃,这里的鸽子也预示着晏的命运将要接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细腻的道具隐喻也彰显了影片给人情感上的细腻。
还有一个意象是碗,在晏海清与陶区委书记对话的时候,他喝完汤把碗砸碎,也就表示,他明白了区委书记的意思,也就是类似下决心的一种表示,他表示一定要完成这份任务。在石头上然后挑了一块扔,通过水扔了过去到了对岸,然后陶书记告诉他要跟夏惠民去台湾,而这个举动也预示了晏海清的潜伏工作一定会成功。
人本性与单一英雄之间的区别
《风声》中,顾晓梦和吴志国作为共产党的潜伏分子,一直在日军和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中坚持到了最后,还是想办法把消息透露了出去,他们缜密的思想和默契的配合也是这部片子的主要看点之一。如果从整部电影看,《风声》可以说是一部赞扬中国共产党的潜伏者的意志和思想。正面的赞颂比较多,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标准的英雄片。
而《秋喜》在怎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人本性的对决,晏海清与夏惠民两人信奉不同的党派,在剧中夏惠民问晏海清中国共产党,晏海清说,中国共产党其实没有什么,是因为他们有信仰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夏惠民说晏海清很有信仰,其实夏惠民也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就是为国民党办事,最后当晏海清用枪打死夏惠民的时候,夏惠民说“你赢了,都是红色的。”其实这里的你赢了,就是指的两种信仰的决战,赢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党派。纯洁在此也是一种人性的本质,两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都不是纯洁的。信仰和人性在这部片子里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也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风声》和《秋喜》在一定程 度上开拓了中国谍战片的新领域,在电影中文艺风格对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线的刻画都非常细腻,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的未来将更加趋近于情节故事化,细节内容化的趋势。两部剧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优缺点,但观众想看到的既是节奏紧凑的英雄类型片,情节起伏,暴力残酷。也会有情节舒缓,但内容深刻需要动脑子去分析的片子。高水准的谍战戏,不仅要有正邪两方惊心动魄暗藏杀机的出招,也要有危机四伏命悬一线时的拆挡。正如博弈的棋手,需得棋逢劲敌才能下出一场华丽棋局。这两部电影不管怎么样都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好戏。
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5班
展梦婉
《风声》与《秋喜》
比较论
2008 级广播电视编导5班
展梦婉
第二篇: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
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9.第9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0.第10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1.第11题
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 A.昆体良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2.第12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3.第13题
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 式是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自然模式 D.情境模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4.第14题
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 A.泰勒 B.司腾浩斯 C.沃克 D.施瓦布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5.第15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6.第16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7.第17题
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模式 A.活动教学 B.范例教学 C.程序教学
D.自学指导教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8.第18题
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9.第19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0.第20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作业总得分:100.0
第三篇: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范文模版]
论电影《风声》对小说《风声》的改编
[摘要]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两者所致力于打造的因素却不相同,作为与小说《风声》同名的影片,它在许多方面对原著进行了改 编,一定意义上解构了小说的内质和重心。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崇尚“理性”,麦家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 空间,标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高扬“情性”,在“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塑造、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
[关键词]《风声》;麦家;电影改编;审美重建
2011江西省教改及南昌大学教改重点课题“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风声》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又一部力作,2007年获“人民文学奖”。同名影片《风声》则由华谊兄弟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通过一系列的“陌生化” 叙事,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1]首映票房收入也突破千万,赢得了“中国首部谍战巨片”赞誉。本文通过对小说文本《风声》和电影文本《风声》的细读,比 较同一主题、题材艺术作品在不同艺术体裁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看,电影《风声》和小说《风声》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它们追求的是 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一为理性之美,一为情性之美。其中小说《风声》崇尚“理性”,电影《风声》高扬“情性”。
一
麦家崇尚“理性”,强调“理性”的力量,其小说创作始终在探索人的智力极限、理性空间。小说崇“理”,他设置了许多博尔赫斯式的悬疑,引导读者去解谜团,追求理性之美。
首先,从麦家的写作主张和叙事理念来看,麦家崇尚“理性”写作,用“大脑”写作。他自认为其不是那种主体“情性”浪漫飞扬、“生命本体”冲动无羁、具有 “天才”创造力的作家,他不依靠直觉来写作。麦家在发表获奖感言强调说:“我用大脑写作。”说到底,用“大脑”写作实际上就是崇尚写作时构思、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理性”,不像“意识流”小说般,仅凭“情感”力量的导引而随性写作。麦家的写作是经过“理性”分析,他所设置的悬疑、下的“圈套”,都 是经过逻辑推理完成的,情节安排、细节精思缜密。麦家认为:“用脑写可以保证小说的基本质量,因为脑力或者智力是有参数的,一个愚钝的人总是不大容易掌握 事物的本质,分辨纵横捭阖的世相……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我选择用大脑来写。”[2]可见,始终强调用“大脑”写作的麦家,表现出了对于“理性”力量、意 志力的崇尚,在他看来,要在沉渣泛起、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保全自我内心纯净、思想纯洁,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对待一切,从而让自己真正感 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基于此认识,授予麦家《风声》的获奖评语中特别指出:“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 度。”
其次,麦家在组织文字、设置情节时张扬理性的力量,用理性来掌控故事的发展,引导读者深入其中,自我玩味,难以自拔,从而探索读者的智 力极限和认知空间。在小说《风声》中,麦家设计了许多“老鬼”的可能,每一个情节、悬念的设计都可谓是滴水不漏。从肥田视角出发,陆续让人物出场或通过细 节塑造,指证吴志国是“老鬼”,指证“李宁玉”“白小年”甚至“张司令”,每一个人看过泄密情报的人都存在这种可能,并且都说得有理有据,非其人是“老 鬼”不可,然后麦家又设置人物、情节作出相反可能的假设,个个击破,帮每一个被指证者一一洗脱罪名,引导读者一步步沉浸小说当中,领略“智力游戏”的快 感,生发解密答疑的动力。甚至让读者到最后都弄不清到底该相信谁,到底李宁玉、顾小梦甚至还有谁才是真正泄密的“老鬼”,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说,是给读 者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未定性”,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证实。但是到了电影《风声》中,悬疑显然欠缺思考深度。影片悬疑设置存在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譬 如网友怀疑和批评的“老鬼”吴志国的抗压强度和受刑底线,假如吴志国送医时恰好地下党“护士”不当班呢?吴志国如若一直昏迷不醒,那又怎么通过变化口令哼 出情报呢?等等。这些在电影中都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它只能显示出电影编剧和导演对吴志国这个角色的深“情”眷爱,宁愿破坏情节的真实性也要表现这个英雄 人物的超人力量——战争年代,潜伏在敌人纵深的我地下党、情报员是何等的临死不屈、坚忍不拔。
最后,从对人物姓名的设置等一些小细节上也可以 看出麦家对“理性”的崇尚。譬如李宁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麦家的视野中,他想塑造出一个视贞洁为生命、敢做敢当的烈女子,在民族存亡危难 关头,决不会苟全性命于乱世。顾小梦——心中有“梦”想,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行动,有回“顾”变化的可能,这也决定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个女子果然有变 化的表征,如小说下部《西风》中,顾小梦变成了“老鬼”李宁玉的得力帮手和泄露风声的主要完成者,从一个国民党“军统”间谍发展为“共产党”的同情者,甚 至是崇拜者。其他如吴志国、张一挺等皆是麦家有意设计的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麦家这样设计姓名,是有深层的蕴涵意义的,他试图从名物的角度为其小 说张本。
二
陈国富、高群书的电影虽是合作导演,但也打上了“作者电影”烙印,尤其带有鲜明的高群书式“情性之美”表征,他始终相 信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性之美在于情性之美的阐扬。电影《风声》主要着眼点还是情感、人的命运,然后才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铺陈。冯梦龙《墨憨斋新定洒雪堂传 奇》曾说:“情到真时事亦真。”[3]通过高扬“情性”,同样能令人感动、信服,获得“事亦真”的艺术效果。这是电影《风声》在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上所努 力重塑的,表现出与小说《风声》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镜头”的运用和“场景”的塑造方面看,导演有意识地凸显“情性”之美。在《风声》影片 中,导演设置了武田长“非理性”的镜头,将他从战争“机器”状态还原成具有真实情感的人,从而反思历史中战争对人性的压抑、侵蚀和对人权的践踏、剥夺。比 如武田长为保全家族名声不惜与同族将官大打出手,毁人容颜。同室操戈,以拳相见,这绝不是理智状态下武田长所应表现的行为,而是他长期累积的对家族的挚爱 和自豪,在遭受战争创伤完不成建功立业目标情况下,又受到同族兄弟侮辱走到内外交困境地,自然萌动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也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带有强烈 的“大和”民族荣誉感,对“家族”狂热的爱及至死效忠“天皇”的一批批理想主义日本军官,当他们疯狂的理想和情感在残酷的战败现实打击面前,最后经受不了 压力,一个个都崩溃了,无奈地选择自杀献身天皇的普遍行动。影片《风声》在“情性”的强调上超出了小说《风声》,这些场景和镜头在麦家小说里面都没有或者 描写不一样,是导演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重新建构出来的。他通过标举“情性”,达到了反思战争“非理性”目的。其次,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意识地描写了被战争所异化但无意识领域中“情性”力量不可遏制的人物群像。人本主义者马斯洛对人性需求的探讨,弗洛伊德对 人“无意识”的发掘均证实了情感力量的存在和强烈,它往往不能靠理性、神性来约束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充分证明了尼采“强力意志”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 痛苦和伤害。同样以影片主人公武田长为例来说明,其中运用了这样一个情节来塑造其“情性”难以压抑的形象。武田长打着“检查”名义,对李宁玉进行威逼利 诱,将其赤裸强奸。利诱李宁玉招供可以,是为了尽快破案的需要,这是“检查”的一种手段。怎么能趁火打劫呢?第一,这种做法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要知 道“狗逼急了还会跳墙”,假如李宁玉就是“老鬼”,难保她不对武田长拼死一搏,来个“蛋打鸡飞”,这是每一个具有真实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都可能的行为;第 二,在武田长已经失去“同族”信任的情况下,假如李宁玉不是“老鬼”,武田长可能再次失去“同事”的信任和帮助,为他自己迅疾侦破谁是“老鬼”增设障碍,谁能料到以后李宁玉会有什么行动。因此理性地说,赤裸强奸李宁玉,只能看成是武田长作为一个变态男人满足自己生理快感的任由情性无羁放浪的表现。影片就是 通过这样非理性的表现,反思战争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剥夺。战争打破了人的正常生活状态,将人异化为非人。通过人的理性去压制情感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战争年代 尤其难以做到。假如我们将二战时期至死效忠天皇、元首,视为是带着强烈“个人崇拜”色彩将人“神性”化的一种体现,那么影片《风声》就做到了高扬“人本” “人性”,去对抗神本、神性。从这一点来讲,影片实现了倡导人性、情性的审美价值建构。
最后,从影片叙事视角、话语中揭示“情性”的伟大。当 然,影片除揭示理性对情性的不可控制,指出情性的危机和伤害外,更多的是阐扬“情性之美”。分析麦家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麦家对“理性”的崇尚,他甚至不惜 抛弃小说的旁观者、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走到了全知叙事一面,这使得小说中人物表现全按照他的设计路线依次出场、叙事,角色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情节全在操 控中,体现出“理性”书写姿态。但到电影《风声》中,全然不顾麦家心态,对角色及其行为进行了大幅度篡改,任由角色自我表演,情节自在发展,谁也不知道将 来角色有何夸张表现,情节有何新变。譬如作为叙事重心的“老鬼”,电影由小说中“老鬼”为李宁玉变成了顾晓梦、吴志国,或者说都是“老鬼”,任由读者想 象,塑造出了为情为爱为大义而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英雄。影片有意改造原著原型,放大顾晓梦这个角色,表现其“情性”魅力。“把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需要用镜头来代替原作的叙述视角。”[4]在电影中,顾晓梦情节、镜头最多,安排了许多特写镜头。特别是她最后说的具有深刻内涵寓意的一段话,“我亲爱的 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 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顾晓梦选择了让战友举报她这样一种近乎“无情”的方式,实际上显现出的却是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对民族的最真切的热爱,对战 友的无私的信任,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执守和期待。电影通过顾晓梦用摩斯密码传出的话语,强调“精神”和“信仰”在战争之中的重要意义,而“精神”和“信 仰”正是基于“情性”力量之上的,显现出的是对民族的最伟大的“情谊”。
综上可见,从审美诉求和美学风范来讲,小说《风声》崇尚“理性”,标 举“理性”的思索之美、认识之美;电影《风声》高扬“情性”,表现“情性”力量的强大。从崇“理”到扬“情”,电影《风声》完成了对小说《风声》的审美解 构和美学范式重建。作为不同的艺术样式,两者在谍战题材类型故事片创作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均值得我们认识和把握。
第四篇:10秋邓论复习材料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期末试题类型及分数比例 :
1.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2.试题采用三种形式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共20分;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5,共30分; 论述题——2题,共50分。(联系实际论述,其中一道论述题是书上的原题,20分;另一道是案例题,30分)。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折合70分。
复习要求:
熟悉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各章、节的内容,熟悉各章节主要内容、主要理论在教材哪一页、哪一面。教材第一章综合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第二章开始,分别讲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材料题答题要求:
一是认真阅读每段材料,弄清楚每段材料的中心意思,并提取有效信息;
二是看题目的设问,明确指向。看设问,是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弄清题目的限定范围,搞清楚应从那个角度回答;
三是通过分析材料和问题,找出与之相联系的课本知识点,以此为原理,理论(课本)联系实际(材料)回答问题,最好用政治术语来表述要点。
答题条理要清晰,可以先将与题目相联系的知识点(即原理)阐述一遍,然后再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2010 秋论述分析复习材料
1.案例呈现: 1931 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1969 年 10 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 年 9 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 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 年 1 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 10 月 6 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 1977 年 3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7 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 1976 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案例思考: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 案例分析:
(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宁夏一位农民讲述切身体会:“‘三个代表'好”
案例呈现: 2002 年 8 月 14 日上午 11 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新华镇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走进本报驻宁夏记者站递上了一封信。在他关注的目光下,记者读完了他写的信。“现在不是都在讲实践‘三个代表'好”吗,我就是用切身体会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社会说,‘三个代表'好。”看过了他写的信,听了这位农民的话,记者深感“三个代表”在基层、在普通干部群众中的震憾力。
送信人名叫朱荣,是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面上新华镇的普通农民。2002 年初,他 8 岁的孩子被诊断患了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病。数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讲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偏偏此时祸不单行,6 月 7 日的一声暴雨冲塌了他家的住房,4 亩农田中的小麦仅收回了种子。
朱荣在信中写道:“天灾人祸难免,党和政府有情。6 月 8 日,暴雨还在下,新华镇长杜岐水就带着镇干部挨村查看灾情,一边查排隐患,一边将受灾情况上报。第二天,灵武市委书记纪峥和市长继国到我临时居住处看望我一家人,送来了 800 元慰问金,鼓励我要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接着,市民政部门从紧张的资金中挤出 16000 元给我,用来为我 8 岁的儿子做心脏手术。恩比天高啊!我这个做父亲的眼巴巴看着孩子有病没钱治。是共产党的干部想到了为我的孩子治病。如今,我儿子已在宁夏最好的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很快就要出院,我该如何感激党、感激这些为咱百姓做事的好干部啊?”
朱荣向记者再三表示,“有这样的干部是新华镇百姓的福分,党的干部都像他们这样把‘三个代表'落实在行动上,百姓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案例讨论: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案例分析:(1)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另外,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51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按三人之家计算,1.5亿农民工涉及到4.5亿人的负担。由于大多数农民收入低,加上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消费能力被极度压抑。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
材料三:
据报载,2005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6吨标准煤,与2000年的2.77吨相比,5年来下降了7%。而另一组数据又告诉我们:2005年中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两组数字说明,纵比,我们同自己的过去比,“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进步,成绩是可喜的。横比,我们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拼土地、拼劳力、拼投入资金的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分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4. 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材料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材料三: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如何更好地解决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 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问题?如何大力推动经济方式转变,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彻底解决上学难,实现教育公平问题?如何推进新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推进户籍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何加快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大家安心工作,放心消费?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上述材料表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拥抱生机的源泉。要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5.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材料1:
“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工资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
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该研究所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应该对那些低收入者更公平些。
该研究所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努力,要求美国国会尽快以立法形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据统计,1990年,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3.80美元,目前才提高到5.15美元,如果最低工资界限也以老板工资增长的速度那样上涨,今天工人的最低工资界限应该是每小时25.50美元。
实际上,民主党国会议员近年来不断推出议案,试图缩小工人和老板工资之间的差距,如肯尼迪参议员1999年曾提出议案,要求把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提高到6.65美元,但由于国会一直由代表企业主利益的共和党把持,这类议案全被搁浅。有经济专家指出,尽管民主党和民间学者正在积极推动提高工人工资,但在目前美国经济疲软,企业裁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工人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能不被裁减就算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在增加薪水。在可预计的将来,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工资差距,继续拉大的可能性更大。”
上个世纪中期,虽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但在近几年,贫富间的悬殊又进一步拉开了。1979年全球富人的总收入是特贫阶层总收入的9倍,到1997年,已上升到了15倍。1999年,英国国内的收入差距悬殊达到了40年的最高水平。(《经济日报》2001年9月11日。)
材料2: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统计局的报告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分析:
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
(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打击现金、鼓励懒惰后,严重挫伤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会破坏社会生产力。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越好,越大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分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 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析中美民主的差异与实质。材料:
《2007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说,金钱是美国政治的“母乳”,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凸显美国民主的虚伪性。
文章以2008年总统选举为例指出,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金钱门槛”越来越高。据法新社2007年1月15日报道,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将成为历史上耗资最多的一次选举。2004年总统选举花费了6.93亿美元,当时曾是历史最高。据估计,今年的总花费可能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最近《财富》杂志预测花费将提升到30亿美元。
文章援引埃菲社2007年5月18日报道说,打算在2008年竞选美国总统的大约20多位政治人士中,至少有10位民主党或者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是百万富翁。
文章指出,“金钱竞赛”渗透到美国各种竞选活动中。据有关组织统计,在2005年至2006年,全美各州高级法院法官候选人为竞选共筹款3400万美元。2007年,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竞选两名新法官,候选人破纪录地筹集竞选经费680万美元。
文章说,一些国会议员候选人当选后为给予自己政治捐款的公司争取利益。据《华盛顿邮报》2007年12月10日报道,仅国会多数党领袖单独或与其他议员联名提出的专项拨款议案总金额高达9600万美元,其中一项就达980万美元,许多专项拨款将使曾支持其竞选的特殊利益集团获利。
分析:
1.社会主义民主虽然也是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的一种民主制度、民主形态,它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1)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是民主发展史上的本质变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和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的首要标志。
(2)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无论从其享有者的广泛性看,还是从其内容的广泛性及其核心看,都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民主。
(3)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因为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基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经济制度,并且,无论其采取何种形式,它的领导者都是资产阶级,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2.中国民主形式上不如美国民主那样在选举上闹得轰轰烈烈,但是是一种真正的、实质 上的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美国民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而实质上只有拥有财富的资产阶级才能享有民主,是一种虚伪的、表面上的民主。
7.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案例呈现 :“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 “ 大树特树诚信之风”
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 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 “ 假大空 ” 现象。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 „„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 · 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 · 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 „„ 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 “ 形象 ” 工程也无可厚非。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贫困情况还相当严重,全国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为赤贫者。萧灼基指出,中国有限的资源,不应该本末倒置用于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用于急需的扶贫工程。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公款追星、不孕广告满天飞 „„ 政协常委曹圣洁在分析现在社会上种种 “ 作秀 ” 现象时表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注重 “ 言而有信 ”、“ 民无信不立 ”,然而近20多年来,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社会上道德失衡,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严重,公民道德建设急需加强。曹圣洁建议,道德的实践不仅是依靠理论教育,更有赖于习俗,以及社会氛围的形成。要达到“诚信友爱”的社会,必须大力树立这方面的正气。建议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不仅把“诚信”当作标语口号来宣传,更要对“诚信”之风大树特树,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无情地揭露鞭挞。只有教育和赏罚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摘自《光明网》)案例讨论
(1)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案例点评
(1)和谐社会一般意义上 是指社会成员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利益分配能够公正,社会能够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形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它就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都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竞争等,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
8.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案例呈现
家住梅林一村的黄太对记者说,她在梅林一村住了好些年了,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文体设施也很齐全,每天都是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在深圳,像梅林一村这样温馨舒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社区还有许多座。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建设和谐深圳”为目标,着力为老百姓营造和谐温馨的居住家园的结果
温馨之家:让外来工都能享受到家的温暖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目前在深圳居住的1000多万人口中,户籍人口仅146万,其他都是劳务工和外来流动人口。劳务工的权益是否有保障,对建成“和谐深圳”至关重要。深圳市委市政府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对数百万劳务工给予了特别的关爱。
出外打工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深圳市今年初出台了《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规定每名劳务工每月只需缴纳不到10元钱,就可以享受从门诊到住院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试点一旦全面铺开,将使600万在深劳务工受益。
友爱之家:让党的关怀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 社会治安好不好,关系到每个居住生活在深圳的人是否有安全感的问题。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说:“社会治安搞不好,其他环境再好也等于零。人们没有安全感,谁还愿意来深圳居住,谁还敢来深圳发展?”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平安的“家”,尽管深圳对政府人员编制一减再减,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作出决策:增加警察3000名。
对没钱在深圳打官司的,深圳有关部门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几年来,深圳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义务接待群众来访和解答法律咨询计24万人次;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逾万宗。200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达3978宗。
对没有工作的,给予再就业援助。深圳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并通过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2004年,又推出了“关爱·自立”行动,并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失业人群量身定制援助方案。2004年和2005年,每年安排再就业资金7000万元。对生活有困难的,深圳能够提供保障的就尽量给予保障。为此,全市还开展了对于低保家庭的普查,建立了低保困难家庭的数据库。2004年全市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427.4万元。
和谐之家: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深圳的发展成果
为了让市民有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2004年,深圳共安排12.02亿元用于市政配套项目建设,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深圳市城管局下属有13家市政公园,其中12家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深圳的各个公园成了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
为了给市民保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权,深圳这些年还逐年加大了对医院建设的投入。2003年,深圳投资4亿元兴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疫情的信息化管理,投入2000万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疫情报告、分析视听化网络。同时,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建立大型医院,让外来劳务工感受尤深的,是子女就读问题。深圳外来劳务工子女有近40万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深圳各界为解决外来劳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出谋划策,比如一般情况下小学一年级五六月份报名,9月份上学就可以了,但是深圳为了更好地摸清外来劳务工子女读书的情况,每年的3月份就开始报名了。40万外来劳务工子女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50%的人就近进入公办学校。2004年全市各项教育的投入达49亿元。
(摘自《光明网》)
案例讨论
(1)什么是“以人为本”?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案例点评
(1)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 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9.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案例呈现:
“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首先是从探索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为了谋求这一问题及早解决,早在50年代我党和政府就提了“第三次国共和合作”、“和平解决问题”的设想。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进一步提出“一纲四目”的政策。“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包括: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台湾领导人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部分,由中央拨付;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们的这些积极主张和设想,未能付诸实践。
70年代初到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1976年10月我国结束了长达年的“文化大革命”。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缓和,为我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时机。
1979 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提出结束两岸分裂状态,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和主张。1981 年9 月30 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委员长名义提出来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两制”是可以允许的, 他们不破坏大陆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它那个制度。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 正是从这时(第一次)开始正式使用的。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规定。这就为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法律依据。1983年后,邓小平又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更具体深入的阐述,使这一科学的构想进一步具体化。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这样“一国两制”就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率的基本国策。
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的《联 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宪法规定,设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
1997 年6 月30香港回归,1999 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这样“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由理论变为现实。它们的回归,是中国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和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获得圆满成功。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世伟:《论“一国两制”的文化渊源与形成和发展》,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黄春英:《“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载《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案例讨论:
(1)如何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各方面都容易接受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 案例点评: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各个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已成为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制度的不同的地区,由于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消除隔阂,和睦共处,实现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统一祖国后,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主体则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这一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非常不同内容的新思维、新观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是当今世界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政治思想之一。它是指导我们完成国家和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10.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案例呈现:
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
台湾问题是由于美国的介入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自我解脱,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和做法,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局面。50 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是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 年的《上海公报》、1979 年的《建交公报》、1982 年的《八·一七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实质是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在具体做法上,美国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的正式官方关系,另一方面又保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实质关系;一方面公开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并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装备,阻挠中国统一进程。
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加紧实行“以台制华”。1994 年9 月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对台新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扩大同台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1999 年7 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克林顿又明确宣示了美国对两岸政策的三个支柱,即“一个中国”政策,两岸进行对话,两岸和平解决歧见。实际上既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又反对大陆用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小布什当政后,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对台政策作出新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介入两岸事务的力度。美国因素已成为我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美国对台的基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从“以台制华”的战略考虑出发,美国发展美台实质关系,尤其是大幅度强化美台军事关系,阻碍中国统一的做法不会改变。对此,两岸中国人要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美国因素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毕竟,美国不会因为美台关系而完全牺牲美中关系。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使台湾始终成为其亚太战略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因此,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将是长期的。(黄丽芬:《试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常熟高专学报》2003 年第5 期;王成兰:《透视当前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案例讨论:
(1)针对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我们该如何对待。
(2)有专家认为对台湾问题,美国有三种不同的政策选择:(1)支持台湾未来的特定结局,或是与祖国大陆统一,或是台湾独立;(2)乐于维持现状,除支持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外,继续实行目前不卷入政策;(3)彻底与台湾问题脱钩,不认为是美国的问题,与美国利益无关。你认为美国会如何选择。案例点评:
美国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台海局势、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表现在:
一、助长了岛内“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
二、增强了台军的军事实力,是台湾当局“以武拒统”的主要靠山;
三、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不过美国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并不是无限度地扩张的。它必然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中美关系的制约。美方十分清楚,从战略上讲,中国大陆对美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台湾省,中美关系是亚太国际关系中的主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在战略利益方面,在亚太地区平衡方面,都需要合作。这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二是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经过了1996 年和1999 年的两次“台海危机”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台湾问题在对华关系中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因而在 对台政策上适度“降温”,倾向于务实;三是国际环境的影响。尽管世界和平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威胁,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要特征。维持和平、减少争端、预防危机、加强对话,已成为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国际大环境客观上为中国追求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1.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案例呈现: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出的优点。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出的优点呢?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利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644 页 案例讨论: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案例点评:
中国工人阶级同欧洲工人阶级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远见,具有许多优秀的阶级本性,理所当然地做了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最近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化。因此,他们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12.开国第一刀 案例呈现:
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都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都曾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建立过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便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下腐化起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贪污国家救济粮、治河专款、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共计 171 亿元。(当时的货币)
案件被揭发后,华北局将案件情况和如何处理刘青山、张子善的问题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看了华北局的报告后立即批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认真对待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必须当作大斗争处理。”当时,党内有人出来想找毛泽东说情,认为刘、张虽错误严重,当判重刑,但考虑到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可否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不枪毙。毛泽东知道后说:正因为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挽救 20 个、200 个、2000 个 20000 个犯有不同错误的干部。于是刘青山、张子善被处以极刑,这一处理结果,后来被人们称为“开国第一刀”。
——文摘自 < 党史博览 >,1997(11)案例讨论:
(1)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2)你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 案例点评: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领导、管理和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党自身地位和条件的变化,都使党面临新的严峻的考验,迫切要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本案例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国不久就将执政党建设放在一切党务工作的首位,始终强调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务必坚持“党要管党” , 惩治党内的腐败分子毫不手软。严惩刘青山、张子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干部队伍的腐败,而且对形成五十年代清新的社会风气和优良党风有很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党的主流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一些腐败现象在党内确有滋长和蔓延。我们要有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把反对和防止腐败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反腐败斗争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和建设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13.美国记者的感叹 案例呈现: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一位美国记者随一群国民党军队行军,使他惊异的是,这群国民党官兵每到一个村庄,都向农民宣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位记者感到很奇怪,便向一位军官 询问其缘由,这位军官悄悄地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指农民)就不会给我们粮食吃,也不会给我们水喝,更不会让我们借宿。这位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在随后给美联社发的一则消息中说:共产党的军队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摘自汤庭芬:《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44 页
案例讨论:
(1)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本案例谈谈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案例点评:
这则故事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奥秘之一。它让我们明白要想在中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我过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国人口的 80% 的人的积极性起来了。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兴农民。同时,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历史“周期率” 案例呈现:
在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问他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的这番见解后,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调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认为:“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摘自金冲及:《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719-720 页
案例讨论:(1)何为历史“周期率”?
(2)历史“周期率”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何借鉴和启迪意义? 案例点评:
1945 年 7 月,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多次同他们进行倾心交谈。本案例是毛泽东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的部分内容。应该说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所有的政权几乎都经历了始兴终亡的“周期率”,黄炎培先生看到延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提请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始兴终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和正在探索的问题,毛泽东把实行民主,看作打破“周期率”的“新路”,正是抓住了人民政权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政权的根本区别。一代伟人毛泽东走了,他所探索的始兴终亡“周期率”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结束,跳出这“周期率”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和长期的,打破始兴终亡“周期率”也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由于权力因素的增加,新的条件下党同群众关系会出现若干新的情况。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它也将在实际生活的发展中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变得更好,可能相反,甚至造成历史的暂时倒退。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辟的打破“周期率”的“民主新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5.警钟长鸣 案例呈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新世纪的脚步悄然来临,回顾我党反腐败斗争情况,过往的一幕幕骤然浮现„„
镜头一:刑场上的枪声
公元2000年3月8日,南昌北郊省公安厅看守所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一场震惊全国的审判已经进入尾声。审判长宣读完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命令后,令被告人在送达文书上签字。矮小的胡长清在椅子上站立起来,缓步走到桌子前,接过书记员递过来的钢笔,最后一次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后,法警把他五花大绑,押上一辆囚车。8时43分,囚车停下来,胡长清被4名司法警察从车上押下。8时44分,枪声响了。一个腐败分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胡长清,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被判受贿罪、行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2000年3月8日在南昌被执行死刑。这是一起建国以来江西省发生的职务最高、性质最严重、情节最恶劣、社会影响最坏的高级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案件。
镜头二:一个高级领导干部的毁灭
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他本应牢记党的宗旨,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然而,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伙同情妇疯狂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
2000年9月14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级干部中数额最大的受贿案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因受贿犯罪被处以极刑。
镜头三:“慕马”大案
2001年10月10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处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死刑。
慕绥新,原辽宁省副省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沈阳市政府市长。任职期间,慕绥新收受100余人的钱物,共折合人民币1000余万元,并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成为展惊中外的“慕马大案”主角之一。
镜头四:李纪周特别档案
姓名:李纪周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2年
最高职务:公安部原副部长,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党纪政纪处分: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罪名:受贿罪,玩忽职守罪
犯罪事实:自1994年下半年至1997年8月间,李纪周利用其担任公安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的职务便利,多次收受贿赂,干预下级公安机关查处不法分子的走私犯罪活动。其中:收受厦门远华公司董事长赖昌星通过各种手段贿赂的人民币100万元、美元50万元、港币3万元,并受赖昌星请托,干预海南公安边防部门对某外籍油轮违法进口柴油的查处;帮助远华公司办理香港、内地两用汽车牌证一副。收受广东开平建安公司董事长周民兴贿赂一万美元,为其向公安系统推销激光瞄准器提供便利。此外,李纪周还多次滥用职权,要求广东有关公安机关放行和退还广东新英豪公司因涉嫌走私犯罪被查扣的汽车和货物。
刑罚:2001年10月2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纪周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镜头五:“河北第一秘”李真的最后结局
2003年11月13日上午,闻名国内外的“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唐山市刑场被依法执行死刑。
李真,在担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副主任、省国税局副局长、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接受他人的请托,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76万余元、美元16万余元。李真还伙同他人共同侵吞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河北省办事处人民币1872万元及秦皇岛中兴电子有限公司股份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人民币2967万余元。案例讨论:
1.从胡长清、成克杰落马到沈阳“慕马”大案曝光,从李纪周的腐败档案到“河北第一秘”李真的最后结局,一件件巨贪恶吏的认罪伏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反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我党目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试卷代号: 200l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各专业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活的题目是()。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党的—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
A.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坚持和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把我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6.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同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7.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8.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9.中国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lo.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爱国王义 11.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特点和根本原则立场是()。A.四项基本原则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每小题有二项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如何进—步提高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的水平 C.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能力
D.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A.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 B.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分散管理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制度的确立,是由()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 B.初级阶段国情 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4.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包括()。A.经济实力的竞争 B.科技实力的竞争 C.国防实力的竞争 D.文化实力的竞争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2.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3.简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4.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题选做2题)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
试卷代号:200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各专业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C 2.C 3.A 4.C 5.A 6.A 7.A 8.C 9.A 10.A 11.B 12.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AD 2.AB 3,AB 4.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答题要点:
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其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其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2.答题要点: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作过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寸: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土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答题要点:
(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4.答题要点:
(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3)依法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5.答题要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土权利。这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
(2)‚互不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3)‚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
(4)‚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5)‚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题要点:
可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的贡献理解: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沦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厂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答题要点:
(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
(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人手。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答题要点: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
说明:以上答案仪供阅卷教帅参考。
论述题不要求学生答卷文字与本答案完全—致,要求学生答题内容符合基本要点。如果答题内容观点正确、思路开阔、论述清楚,可酌情给予较高分数。
试卷代号:200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本质是()。A.以人为本 B.与时俱进 C.关注社会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A.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B.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计划和市场()。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B.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A.工农民主专政
B.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
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0.()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A.勤劳勇敢 B.诚实守信 C.热爱祖国
11.中国政府于()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A.1999年7月29 Et B.1999年12月20
C.1999年5月20 1t 12.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A.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 B.支持各国的正义斗争 C.增进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每小题有二项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说是()。A.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B.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3.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A.政治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必要的行政手段
4.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5.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题选做2题)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联系我国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试卷代号: 200l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A 2.B 3.C 4.C 5.C 6.C 7.B 8.B 9.C 10.B 11.B 12.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ABD 2.ABC 3.BCD 4.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答题要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
(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
(2)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2.答题要点: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若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答题要点: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立精神文明;
(4)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
4.答题要点: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5.答题要点: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保证香港、澳t、刁、台湾的高度自治和隐定的局面。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题要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
(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之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
2.答题要点: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第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目前,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3.答题要点:
(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说明:以上答案仅供阅卷教师参考。
论述题不要求学生答卷文字与本答案安全一致,要求学生答题内容符合基本要点。如果答题内容观点正确、思路开阔、论述清楚,可酌情给予较高分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目是()。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 B.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3.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关键时期的一个()思想。
A.战略性 B.战术性 C.阶段性
4.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5.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A.坚持不断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C.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6.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和谐 B.进步 C.发展
7.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8.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9。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 C.注重发展
10.我国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1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A.反对台湾独立 B.贯彻一国两制构想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命健康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3.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C 2.C 3.A 4.C 5.B 6.A 7.A 8.A 9.A 10.A 11.C 12.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1.ABCD 2.ABCD 3.ABC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况。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
(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5.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概括为:(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l〃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凋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题要点:
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32(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题要点:
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说明:本答案内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只要学生答题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应酌情给分,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2009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2.‚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是()的关系。A.相互区别,相互独立 B.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C.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3.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的集中体现。A.政策和策略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理念和执政方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6.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补充了()的内容。A.政治建设 B.社会建设 C.文化建设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8.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依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9.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10.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
A.人的全面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C.社会的高度和谐
1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1.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提出了()等一系列大的政策。A.推进西部大开发 B.促进南北合作
C.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D.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中国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框架已经出现,其中有()。A.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中法‚全面伙伴关系‛ C.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D.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2.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5.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A 2.B 3.B 4.B 5.B 6.B 7.A 8.A 9.C 10.C 11.A 12.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1.ACD 2.ABCD 3.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是指: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35(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好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4)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任务。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题要点:
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答题要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1)在这一构想下,可以做到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作为主体的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
(2)台湾经济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台湾可以利用大陆市场大、生产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长期繁荣,两岸经济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3)台湾同胞可以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题要点:
(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说明:本答案内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只要学生答题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应酌情给分,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
第五篇:万姜秋 论理想
论理想
一个人活着,没有理想是可怕的,每个人都是因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正确了人前进的方向,明确了人生活的目标和航向。
古往今来,不管是开国元勋,还是帝王将相,还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她们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也正是这个理想支使她们不断进取,不断向上。
一个人的理想越大,她的上进心就越强、求知欲越烈,而奋斗更为努力。伟大的生命毅力是为伟大的理想而产生的。
理想让你微笑着观察生活;理想让你倔强的反抗命运;理想,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是获得,也是牺牲。
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往往错过机会,永远把握不了成功的机遇,永不会有所作为。
理想,对奋斗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迷惘的人来说,是指路;对失败的人来说,是鞭策;对罪人来说,是还魂草药;对浪子来说,是慈爱的母亲,它每时每刻提醒前方的人加把油,胜利在前头。
理想是指路明灯,照亮前方的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地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她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总之,理想就是为人生旅途打基础,有什么样的理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古至今无数事例证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点选择了什么样的理想,树立什么样的方向,就决定她有什么样的命运,对人类就有什么样的贡献。只有哪些自强不息,立志高远的人,才能把人生中的一个个“?”变成一个个“!”,最后画个圆满的“。”。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共享奥运,展望未来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拉开了序幕,全世界人的目光聚焦北京。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从申奥成功到千日祈盼,全世界都在聆听着北京奥运的脚步声。倒计时是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北京向世界宣告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3亿中国人用最庄重、最神圣的礼仪,向世界承诺吧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各国运动健儿公正坦率的比赛,非常友好的相聚在奥运赛场上,尽管体肤不同,语言不通,种族各异,但她们分享奥运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人类和平的理想是相同的。因为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我们共同跨越世纪,一起搏击春秋。燃烧的青春之火照亮了整个中国,生命在晴空里放飞追求,这个时侯该是你们为国争光的时刻了。整个奥运的过程,你们主宰着国家的强于胜。奥运赛场上你们的拼搏挑战成为奥运最辉煌的一角。51枚金牌便是你们对祖国的最好回报。
“世界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给世界一个惊喜”。鸟巢、水立方、志愿者以及全国人民的热情,无不向世界庄严地宣告着:“东亚病夫”早已变成“东方巨龙”,它正在响彻云霄,正在呐喊、咆啸-----北京欢迎您,每一位运动健儿!中国欢迎您,世界各地的朋友。
秋天到了,你回来吗
最温柔恬静的秋季又如约而至。天高云淡,那飒飒而带凉意的风,又吹回来了。
我独自一个人走,看那秋风挟持落叶漫天飞舞,兜转于蹁跹百叶之中。听秋风带着无尽的伤感与惆怅划过耳际,又带着收获的喜悦穿过林梢。我走过小路,不经意的一瞥,又想起了她。熟悉的门前老树、房子------记得那一年也是这个季节。
她,一个很不错的女孩——万乐乐。头发笔直,总是一丝洋洋洒洒的垂在肩上,一双大眼睛纯净而又有些善意的狡黠,总让你捉摸不透,却从中又能解读出朋友的真诚。两片红红的薄唇总是喜欢笑,笑声银铃悦耳,柳叶似的眉毛嵌在她那粉红的脸上,在合适不过了。
她性格外向,大大咧咧的,总把事儿不当事,和我差不多吧!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我两才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吧。她家的生活条件不错,但她很不幸福。那个家庭,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个囚笼,积木的骂声,繁杂的家务------一个和我一般大女孩竟要承受如此大的痛苦。可是,在我面前她依旧打起精神,每天嘻嘻哈哈的。
一次,我到她家里,她是和奶奶一块生活的。她拿出她妈妈的照片给我看,她紧紧的盯着照片,眼圈发红。也许,她是想妈妈了吧。后来,听说她妈妈来带走了她。
走的时候,我没有送她,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其实,有时候想,这世间的有太多的深情厚谊,海誓山盟,但面对时间面对分离,即便曾经信誓旦旦,也终将不堪一击,如泡沫般化作虚无!
在一起四五年,也算同窗好友吧,共度的岁月无忧无虑,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分别了。那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依然萦绕在耳际------风打断了我的回忆,凉嗖嗖的------在他乡的你,是否感觉到了我在想你。秋天到了,你会回来吗?
我的中学生活乐趣
我累了,欲望的梯子爬入云霄,我想念小学的空气,没有繁重的作业,没有过多的课程,没有-----虽然中学的生活平淡如水,但只要细细品味,他也有其中的浓味。早晨,在暖暖的被窝极不情愿的抽出身,一头扎入书海中,背的头昏脑胀,同学们一个个叫苦连天。尽管这样,我们只有一个感觉——充实。
在学校的路上,听鸟鸣啾啾,闻花香阵阵。一路饱览“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不感到累了,而是惬意的舒服。
不管是在“闲课”上,还是课余时间,同学们手里都拿着书,有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悲壮;有的领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绵绵情意;有的替诗人分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忧愁;有的分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有的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说,和孔子交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同学们一个个如痴如醉,而我,则与众不同,我走进了历史,了解到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还是化身为林的夸父------那只不过是童话中的人物。历史让我知道我国曾经的耻辱与辉煌,让我的中学生活更富诗意。
“不好,语文老师下来了”我赶紧把作业塞入桌框,怎么办?历史作业没做,今天刚好要收!拿一本抄吧,可没抄到一半,数学课代表又来催数学了,放下历史投入到数学的“+”、“-”、“×”、“÷”来,我的气都快断了,人还没坐稳,语文老师有要背课文,这不是要人命么,无奈只好遵命------打打拼拼,厮厮杀杀,我总结出了我的中学生活:五彩缤纷。有读书时的快乐,考试时的紧张,熬夜时的疲乏,挨打时的无奈,获奖时的激动,得“0”时的失落,聊天时的开怀,骂人时的痛快------我的中学生活,快乐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