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8: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第一篇: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3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4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7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8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9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 10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 12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5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7 分析露丝的觉醒《接骨师之女》 18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20 互联网媒体对汉语纯度影响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24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25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26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2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29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31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32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34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37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38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40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41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43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45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6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47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48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49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从反抗到妥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51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53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5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

无法挽回的毁灭--欢乐之家女主角莉莉的悲剧 56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58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59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60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62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66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67 小学英语语音拼读教学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70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71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 73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74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76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 77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78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79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 80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81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85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87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88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8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 90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 93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94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96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98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00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 101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0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103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05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107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09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10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113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15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117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118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119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120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21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23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124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12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28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29 中西酒文化比较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132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133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134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35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 137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38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140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141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43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44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46 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 147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149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151 论英汉翻译过程

152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5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54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 155 离开“美国出品”

156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157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158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 159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160

16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162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163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164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165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66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167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168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9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170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171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172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73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174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175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76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 177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178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179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 180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 181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182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83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84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185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86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87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88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89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190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91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92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93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

194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195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96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 197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198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199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200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在中国,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性教育方面:在现实中,当电视上出现成人镜头时,家长往往以换台甚至遮住屏幕来回避孩子好奇的目光;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乃至导致的众多悲剧都充分说明这样一种教育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家长以及其他成人读者对儿童性教育读物的态度正说明了性教育存在的必要,儿童性教育并非已经完全做到位了,因为成人这种态度部分导致国内儿童性教育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进行的对异性朋友的友情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只有4.3%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家长竟达95.7%。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痛心的。因为面对同一问题,可爱的子女则有近50%的人赞同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些祀人忧天的父母们压根就认为青春期的异性友谊必然会导致早恋。一提起异性友谊就想到早恋,一想起早恋,便想起性过错和性犯罪,于是战战兢兢,谈恋色变,恨不得把男女同学们隔离在两个不同门的冰箱中,老死不相往来。一位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们总是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我怀疑他们就是早恋过来的。也说明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第三篇: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浅析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摘要:大学中除了有以行政班级的形式存在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数量繁多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正式组织,通过对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的影响,促进整个校园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 管理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介绍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非正式组织是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后来被巴纳德完善而被广泛接受。梅奥指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承担明确职能的机构。而非正式组织都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它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共同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左右着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双重的作用”。正如“霍桑试验”中,工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就是不要超过非正式的标准成为“生产的冒尖者”,也不要过低于标准,成为一个“生产落后者”。巴纳德指出:“非正式组织有三种作用:信息交流;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这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组织内部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会以兴趣爱好、性格、生活习惯等为依据,形成许多的非正式组织。特别是大学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因此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大于正式组织。

(二)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的,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能够存在全是因为内部成员的情感、相互关系和协调性。但是,由于“校园”和“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存在,大学中的组织又区别于社会中的组织。

1.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容易形成:大学的生源地是很广泛的,学生从家乡来到异地求学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不适应集体生活。且在大学与老师见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与同学几乎是朝夕相处。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更倾向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年级的组织中。低年级时,学生对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抱有很大的热情,愿意多认识朋友,如果磨合的好就会形成非正式组织,如果不好,就不会形成。到了高年级,成员之间已经较为熟悉,形成了固定的“班底”。

3.大学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开放性:一个大学生可能同时存在与多个非正式组织中,一个非正式组织也还可以是跨班级、专业、年级形成,比如“老乡会”等。非正式组织是成员多方面发展、多元化选择而产生的。

(三)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1.根据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可以把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划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

1)大学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相冲突或者一致。这些组织对班级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多为学术性组织和阳光健康的兴趣型组织。校园中存在这些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可以活跃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2)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活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有时能主动投入,有时又漠不关心,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加以引导,会使他们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靠拢。

3)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原则与正式组织不相符,内容也是不健康和消极的,有时甚至会对正式组织有对抗的情绪或行为。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集体和学生的发展存在危害性,应该及时加以教导,预防他们产生破坏性行为而影响自身发展。

2.根据非正式组织形成原因,可以分成情感型、利益型和地域型。

1)情感型非正式组织顾名思义,是内部成员在情感交流上比较“投缘”而产生的。友情因

素在组织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此外,如果成员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观念,也会形成情感型非正式组织,比如各地大大小小的“歌迷会”,还有“**发烧友”等各种文体型的非正式组织。

2)利益型非正式组织是基于组织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形成的,团体成员的目标是保护组织目

标利益不受损。比如几个学习上比较自觉的同学组成“研友”,彼此互相监督,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形成“统一战线”,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3)地域型非正式组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老乡会”。这类组织是由地域相近的学生所组成,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地域的差异不仅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还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尤其在新生中表现得突出。这类组织对于成员的心理归属,调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民族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这类组织进行一定的管理,防止他们形成帮派而引起事端。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需要,这一点是正式组织不能比的,因此非正式组织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1.现在在读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在他们的口中经常充实着:“无聊、寂寞”等

消极的词汇。非正式组织正是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孤独,这一点正是正式组织的不足。

2.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

生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非正式组织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和沟通渠道,增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3.非正式组织可以从侧面反映正式组织的不足。如果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很多且活动非常

活跃,这就说明正式组织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内部建设存在着不足,凝聚力低。

4.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一般沟通很及时,能够迅速传播消息。通过非正式组织,学生之间可

以获得大量及时有效地信息,学生工作者也可以获得学生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信息,便于管理。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没有严格的组织章程,没有指导老师,开展的活动大多无计划性,内部管理不正规,因此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可能会降低正式组织的作用。这种不一致主要

表现在组织之间的对抗性和利益冲突上,会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

2.不加以对非正式组织引导和管理,会形成各个帮派,这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校园的稳定安全。

3.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信息会受到某个成员的个人喜好的影响而产生偏差。有时为了维护

自身的团体而去散布谣言攻击另外的团体,特别是通过网络,不仅传播的快而且传播的广。

4.非正式组织有时容易干扰到正式组织的利益分配,比如在选举上,往往非正式组织成员

会支持自己团体的参选人,造成其他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对抗的反应会更强烈,出现不满情绪甚至冲突。

三、对大学中非正式组织不同类型进行有区别的管理

(一)发挥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长处,增强其自我教育的功能

管理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加强其自我教育的功能。首先,让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正确自觉地评价自己。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组织那样过多的纪律和规则,所以,其更能使学生在群体中自觉地认识到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定位自己。其次,让学生在积极型非正式组织中实现自我学习。组织中的成员由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都能下意识的将自己与其他优秀的人比较,在差异中完善自我。

(二)重视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将其转化为积极型

对于中间型的大学非正式组织要注重内在的激励因素,把学生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极力争取,使他们转变为积极性的组织。可以多方位的开展活动,满足中间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扩大他们的自主权和活动范围,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积极的引导,对他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

(三)重点规范消极型非正式组织,防止他们的行为恶化

首先,大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应该积极、民主的与他们进行沟通。因为消极型的组织成员可能比较个性化,常常将自己放在组织之外,甚至与组织对着干,管理者必须抓住他们的心理,与他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会产生什么危害,从心底转变。

其次,学校要加强校纪校规的执行和规范作用。只有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奖惩分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秩序才能井然有序,学生才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思想。对于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应该对他们采取惩罚措施。处罚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惩处,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待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要“软硬兼施”,从思想上感化他们,从行为上纠正他们。

四、结语

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都是普遍存在的两种组织类型,大学中存在大量的非正式组织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应该研究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积极探索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规律以及成员的心理,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寻找得当的方法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促进非正式组织的良性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五、注释

1.娄成武.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第43页

2.娄成武.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第39页

六、参考文献

1.2.3.4.5.6.娄成武 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刘祖云 组织社会学 [M]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1 王飞 大学生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9 翟春华 黄云 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 [J] 学生工作广角 2012 苏海泉 周志强 管雷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目标管理策略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 李福华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 [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7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东吴镇天童小学 蒋燕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wise 2.Lamb

b.huge 3.Lion

c.quiet 4.Owl

d.stubborn 5.Mouse

e.slow 6.Pig

f.gentle 7.Deer

g.sly 8.Whale

h.brave 9.Fox

i.swift 10.Mule

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

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第五篇: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从而勾勒出一个恪守传统妇道的女子形象。而美国的花木兰,在相亲时便嘻嘻哈哈,不注意形象,不明礼教,她无视这个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女子应该具备的美德,内心非常叛逆,完全是一个现代人形象。这样的塑造与美国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只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几乎不搜封建思想束缚。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性格和观点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还有在乐府诗中木兰虽然可以女扮男装,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她却没有接受尚书郎的官职,而是返乡做一个普通的女子。然而美国的花木兰却在被识出是女儿身之后,任担任大任,救国救民。这结局上的天壤之别与美国进行女权运动,提倡男女平等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中外文化的差异,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享受。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各国文化的差异理应被接受。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尤为重要。

下载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五篇]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

    中外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中外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电视广告的诸多类型中,幽默诉求广告(appealstohumor)是在英国最受欢迎的类型。研究显示15%-20%的发达国家电视广告包含某些幽默因素,到了英国,这个比例还......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 设计制造与室内设计) 学号:20101842 姓名:李佳盈 上课时间:周三周六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礼仪......

    关于高校中收敛型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非正式组织学生管理[论文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凭感情联系起来的一种非正式体系。现行高校校园里普遍存在一种介于正......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大全]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跨国企业面临着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的......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

    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美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美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是自然美的客观反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之一是“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