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时间:2019-05-12 18: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第一篇: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以国内外酒类广告为例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21:00

来自作者:胡波

地址:浙江杭州天目山路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 310028

联系方式: huboyong2000@sina.com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成套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应该如何爱恨,如何辨别美丑善恶,如何确定正常或是荒谬,如何衡量正义与非正义„„[1]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与社会和人类生活存在着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广告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广告文化既代表一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又归属于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广告在向人们传递商品服务信息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道德意识、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等,从而展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商品差异细微、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告文化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如果受众认同了广告文化,则有可能接受广告商品或服务;反之,如果不认同广告文化,那么要使受众成为商品的消费者或者是服务的享用者也并非易事。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酒作为一种嗜好商品,既不充饥又不解渴,人们喝酒相当大部分其实是在品尝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喝酒主要是为满足人们在心理、情趣和审美方面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诸多酒类广告在推介的时候也往往紧扣“酒文化”这个词眼来进行广告诉求。而由于各国之间国情地理各异、风土人情迥然,体现在广告作品中也就势必会反映出文

化的差异与融合。本文以酒类广告为例,粗略谈谈在国内外广告中所普遍存在的这种文化现象。

白酒——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

在中国,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抛开名利,是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世说新语》王蕴“论酒篇”中说:“酒,正使人人自远”,也就是说,酒自然而然的使人远离喧嚣世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所追逐的也正是白酒所带来的这种精神境界。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中的“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中的“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等诗句均可为证。

归纳国内的白酒广告,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挖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时光的久远比拟白酒的醇厚。“国窖1573”就是以年代的幽远为主打的,而且获取了惊人的市场反响。“传奇品质,百年张裕”的张裕酒业延续了剑南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的品牌形象,传承富有历史印记的文化元素。还有逍遥醉酒的“醇香古今醉,天地尽逍遥”;杜康酒中华酒宗系列的“千古佳酿,万代留香,中华酒宗,汝阳杜康”;白云边酒的“往事越千年,陈酿白云边”等酒类广告都强调了时空的纵深感,抒发了一种千秋怀古的心境。

二是体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孔府家酒的“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的守望,追求家的温馨舒适感受,这与国外追求个性是迥然不同的。而以“人生舍得道,乾坤珍酿中”为口号的舍得酒取名源自古训中的“‘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三是借用古诗词为名酒增添文学内涵。如山西杏花村酒的广告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又如杜康酒的广告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而将以上三种广告创意方式巧妙统筹的经典之作当推致中和酒。致中和品牌始创于1763年(即清乾隆二十八年),可谓年代久远;安徽大药商朱仰懋以《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商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致中和品牌广告宣传中的“回家每天喝一点”和“好儿女,细心送好礼”,又融入现代亲情、孝义的概念。

葡萄酒——国外的酒神文化体现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酒神精神喻示着个人情绪的宣泄,是人类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而获得极大快意的生存体验。曾有一位名人这样描述:“什么是葡萄酒?葡萄酒是一种有生命的躯体,它具有最为丰富、平衡的精神,飘逸而沉着,连接着天地。真正的葡萄酒凝聚着天地之精华。”

在所有葡萄酒爱好者的心目中,会喝葡萄酒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葡萄酒象征着一种生活的高雅档次,人们往往将葡萄酒与社会精英、淑女绅士联系在一起。所以人头马、马爹利、轩尼诗等国际知名洋酒以高贵典雅、提升生活品质为广告品牌特征也就屡见不鲜了。法国马爹利就是乘着特制的豪华古帆船缓缓驶入黄浦江,在中国大都市上海美名传扬的。马爹利所标榜的就是一种贵族气息浓郁的文化,享用马爹利便是在感受西方宫廷式消费文化或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杯中的实物美酒。另外,不少国外名酒品牌还会经常举办各种品酒会,由调酒师在现场指导宾客如何欣赏享用美酒,有时还配有一些世界各地巡演的音乐会。不言而喻,诸如此类的活动大多是为了体现“品尝葡萄酒为一种高雅艺术”这一意旨而精心筹备的。

西方酒类广告有不少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注重个性的张扬,这一点也正与酒神精神相吻合。与国内许多酒类广告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不同,国外酒类产品的广告创意都大相径庭,颇具个性,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英国MONDARIZ.电视广

告中,一个年轻人酒后醒来洗漱时,吃惊地发现耳朵和身上被别人趁醉穿了很多金属环,然后出现广告语:不想喝得太醉,应该选择MONDARIZ.。

[2]

啤酒——国内外文化的融合广告作为商品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自特定文化的价值观。[3]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闭关自守已经不再是厂商生存之王道,跨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跨文化传播要求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传播,它强调在信息编码、译码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因素。

诚然,中国的酒文化与西方的酒神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随着各国商品流通的日益密切,我们惊喜地发现:酒类广告文化也在慢慢交汇与融合。

中国人曾一度觉得啤酒是“马尿水”,但现在,喝啤酒已经成为最普遍不过的事情,中国更是以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立于世界啤酒市场。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慕尼黑啤酒节是德国慕尼黑市的传统民间节日;而我们中国从1991年开始也有了自己的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2006年8月12日,第十六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拉开帷幕。

因为啤酒,一向内敛含蓄的中国人也开始喜欢上了个性的张扬与活力的喷发。在拥挤的城市,活力是勉强的,自由是有限的,而激情多半是虚假和表面的——但是,在新疆了无羁绊的旷野里则完全不同,这就是新疆啤酒“西部篇”的创意来源,再配以“在风的城堡,我没有秘密,与沙漠沟通,我不需要语言,独享这天地间的辽阔,我不寻找答案,新疆啤酒,西部空间”的旁白,充分凸显“伊犁特”的“英雄本色”。

运动需要活力、酒吧必备激情,与其他酒类相比,啤酒更强烈地传达了活力、自由和内在的激情,而啤酒的这一特性也使啤酒、体育、酒吧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德国,紧张激烈的比赛过后,嘶哑的喉咙需要一杯“威兹”啤酒的滋润。在英国,某啤酒广告用网球球童不间断的来回往返跑(像网球比赛快速取球一样)取空瓶来引出该品牌啤酒在酒吧的盛行。而在中国,青岛啤酒的“篮球篇”和“酒吧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竞争中挥洒激情,与朋友品味胜利的滋味”、“生活活力的纵情激发,绝对离不开青岛纯生啤酒”。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正是文化的差异。“不同种类的文化,是根据一系列按照某些基本的尺度或核心的价值特征建立起的变量来表现差异的”。[4]从国内外酒类广告的比较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酒文化更多地是对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国外更注重宣扬个性的解放和弘扬酒神精神。然而我们也从啤酒广告中看到了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必然趋势,看到了酒类广告文化融合的可能与希望。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levels of sexual desire were higher in women who were moderate drinkers of red wine than in their counterparts who preferred other alcoholic drinks, or were teetotal.One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team of Italian doctors who carried out the study is that chemical compounds found in red wine may improve sexual functioning by increasing blood flow to key areas of the body.The researchers said: “While this finding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with some caution, it nevertheless suggests a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wine consumption and better sexuality.”

In the project, described as the first to examine red wine intake and women's sexual function, doc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ence recruited 800 women aged 18 to 50.The women, none of whom had reported a sexual health problem, were split into three groups – those who regularly consumed one or two glasses of red wine a day, those who consumed less than one glass a day of any sort of wine or other alcohol, and those who were teetotal.Women who drank more than two glasses a day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to avoid the possible confounding effects of drunkenness.http:///videos/Red-Wine-ad-The-Best-Advertisement-Of-The-World-486924

第二篇: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简要分析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谚语民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谚语具有文化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谚语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谚语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英汉谚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这些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谚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英汉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宗教因素、人文因素、道德因素等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谚语的内涵。历史因素

中英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语和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滥竽充数”、“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等源于寓言故事;“请君入瓮”、“名落孙山”等来自历史典故。“举一反三”出自《论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其它如:“四面楚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都与中国具体的历史事件有关。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典故谚语的主要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伊索寓言》等。例如: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按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实际是指:社会中坚、民族精华、优秀分子;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来自希腊神话;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均来自《伊索寓言》。英国是一个善于和他国交流的国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此外,英国著名的语言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为英语谚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就是出自于莎士比亚文学大师的作品。地理环境因素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言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长期实行农耕制度,因此有很多谚语与农业有关。如“春雷响,万物长”、“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烟火”等。英语谚语中也有和地名相关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背煤去煤都,多此一举)。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四面临海,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所以许多谚语和航海有关。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Any port in a storm(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等等。

此外,由于地理气象上的差别,使east wind and west wind这类词语有了国俗的语义,隐含着民族文化色彩。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的东风恰好相反,所以英国的西风则和中国的东风相似,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人文观念因素

人文观念和文化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而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取向。例如 “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和竹相关的成语也很多,“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等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英语中bamboo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因为“竹”这种植物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舶来品。再以狗为例,中西方对待狗的态度就有所不同。狗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所以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人们视为人类的宠物、伴侣及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与“狗”相关词语多含褒义,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a top 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等。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主要以道教和佛教为主。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出现在谚语中的也比较多,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基督教在欧美国家绝对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佳节难逢)就来源于在督教。此外,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

一、至高无上的神,在英语谚语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如“:When Go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宗教文化在英语谚语中留下了浓厚的痕迹。道德价值观念因素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东西方在有些道德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孝道方面: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家,所以汉语中就有许多表现孝道的谚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英国人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强调突出的是一些个人方面的东西,家庭观念较为淡薄,例如:“Children are not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是孩子受到责备)。在对待女子问题上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卑微,很多谚语都体现了对女子的歧视,例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在英国,妇女地位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低下,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一下谚语“: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谁想兴旺,就请教妻子),“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己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等。但在西方国家,和自己相比,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到的义气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对不同民族语言的谚语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了两种语言的奥妙,了解了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将有利于我们正确深刻理解英汉谚语的含义,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三篇: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并购后的整合是失败的,这其中的原因被众多学者定位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真的是国际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么?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一些失败案例以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国际化企业所需管理观念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

国际并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风险、企业管理

正文:

开篇案例:

“2001年,当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发中心的时候,华立集团第一次直接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当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收购后双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这一点前些年把一些雄心勃勃在美国收购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最终打下马来。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双方的文化冲突。”

相对国际并购整合失败,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各国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这种差异普遍存在在全球化的企业中,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了。

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注重经验与直觉思维方式,并且习惯于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抵消效率目标,人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先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状态之中,保持社 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对于整体价值的适应性认同,大大消解掉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内采用人本管理方式的等的企业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原为西方所有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后也就本土化了(当然,若是不能本土化,那他在中国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被本土化了的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却不一定能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更何况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撞,确实如汪力成所说,成为并购海外公司不小的挑战。

一个企业跨出国门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有数据显示,近70%的并购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其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文化差异。联想与IBM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联想严格而强调执行力,IBM注重个人,员工授权比较大;联想注重“速度”;IBM讲究程序„„虽然联想PC业务增长迅速,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群体的相对地位,一般都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而对群体外的成员持否定态度。当感觉到有外部威胁(比如说有人要接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群体内就会存在一些偏爱或者“我们对他们”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接管的尝试就有可能被拒绝,另一方面,收购公司的经理们有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是他们的下级。在跨国收购中,如果沿用旧文化,仇

外、敌对、怨恨和厌恶的感觉会更加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目标,内部政治和权力斗争也可能被看成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甚至在不是的情况下也会被这么认为。

首钢在秘鲁引起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此来解释:

首钢用3.11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钢铁矿冶企业——秘鲁铁矿公司,这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南美最大的一笔投资,但批评家们说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在近14年的经营中,首钢方面曾经因为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忽视劳动权利以及违约而受到秘鲁地方、中央政府、NGO和公司内工会的批评。

首钢曾经因为违反环境法规而四次受罚。据当地活动家称,其中最严重的是首钢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这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2006年3月,伊卡地方政府宣布在圣胡安〃德〃马克纳实行“环境紧急状态”,这个具有很大象征意味的措施是对首钢的行为表示的抗议。

席尔瓦说,首钢对环境的关注可以从它与工人以及当地社区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双方的联系非常少。他形容“首钢就是一块与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

由于首钢的这些做法,公司内拥有720名成员的工会以及合同工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起了几次罢工。仅今年就已经发生了四次,每次都使得公司不得不停产,但由于首钢产品储备充足,并没有很深伤及公司的底线。尽管首钢做了一些让步,但工人的工资在秘鲁的采矿部门还是最低的。工会在6月为期8天的罢工给公司造成了400万美元的损失。

双方的矛盾冲突一再加剧,虽然该公司仍然处在盈利阶段,但首钢作为化工业,首先就是污染很重的产业,在北京也因为污染严重外迁,在秘鲁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受到了四次以上的罚款,因忽视劳动权利受到地方政府及工人的批评反对,是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却是首钢不容忽视的难题。

有一个并购七七定律是这样说的: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这个词语太过广泛,而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里都包含着专制与绝对服从的概念。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联想的文化中,更是明显。

“联想收购IBM PC,一同连渠道、网络以及附属部门的1万人都买了进去。IBM PC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过200人左右,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来自全球几十个国籍,有的IBM人甚至之前都不曾听说过中国联想这个名字。但现在却归属于这个区区不名者,再如何安抚,也着实觉得委屈。

联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中国人的专制和霸道来了。听听联想人怎么对IBM的PC员工说的:抱歉得很,要么到新联想工作,要么请你离开。

联想谈及对IBM PC员工的安抚,言必称薪酬待遇的稳定政策。显然联想把薪酬看成了锁住IBM PC员工的关键措施,这一点很危险。不是说薪酬不重要,但是对于IBM的人来说,文化的吸引力更甚于薪酬。当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联想文化之中,物质利益更多于精神利益。

诸多产业人士均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没有一位高层站出来系统、全面并且承诺性地说过,联想会如何保障IBM员工的利益,会如何留住人才,目前所有对外的宣称都或是过于宏观,或是过于抽象,流于轻描淡写。这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二是可能要进行一个对IBM员工有较大伤害的方案。” 这种伤害若发挥起来,所带来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在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使命,远景与价值观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合并公司的领导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取得公司核心团队的信任。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不外乎包括三大阶段,即并购准备、并购实施、并购整合,根据文化本身从接触到交汇到融合的一系列特点,文化差异风险产生了相对三个阶段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并购准备阶段。这是双方文化的吸引阶段,管理者的态度偏重于乐观和幻想。对于并购所能导致的种种前景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文化差异带给双方的是利益的共享和精神的愉悦,成为跨国并购的推动器。同时,该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的潜伏期。一系列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常常被并购管理者挡在视线之外,陶醉在高收益的期望值中。因此,这是最容易被并购管理者忽视的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管理最疏漏的阶段,为日后的并购成败埋下伏笔。

(二)并购实施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爆发期,不同种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冲突或其他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对立。随着并购进程走向实质性阶段,所有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明确和放大,所有关键性文化差异暴露于眼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这种影响面广泛、民族情结敏感的商业事件中,被并购方强烈的民族感会自然地得到强化,对它文化产生的怀疑与排斥不断加深,必定产生种族文化、企业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员工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理解、不愿沟通、到产生对并购的困惑、对并购他方的误解和对抗。在并购实施阶段,文化差异风险急剧上升,这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高风险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缓和期和创新期。文化差异风险依然存在,但人们态度趋向理性,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有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预期。各种文化彼此影响,重塑自身,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特点、新活力的企业文化。跨国并购实施阶段积累的风险处理经验使双方并购者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考验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大好时机,可以使企业跨国并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优势,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文化差异风险的高收益体现于此。绝大多数失败的并购,都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关键性角色,此时,文化差异高风险性在失败的并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如果跨国并购成功关键在于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那么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的成功就取决于文化差异风险的管理。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国企业成功处理文化冲突的案例,但是没有找到,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采用完全本地化人力管理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冲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有很多跨国企业用心在专门的人力培训上,方式有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这里不想来列举说明,文化理念在企业融合过程中确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想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能够从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坎坷崎岖的国际化道路变得好走一些。

第四篇:商务广告用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商务广告用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商务广告用语有着很强的信息传递目的和文化交流功能。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商务广告用语的翻译必须尊重和把握不同民族心理差异,体现其文化特色。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具体广告用语的语际翻译,详尽分析商务广告用语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商务广告用语,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告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则成功的广告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继而加快产品的销售,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与国际接轨。而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国际市场,竞相推销本国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产品和企业的声誉向国际推介。因此,在这种跨文化背景的商务交流中,广告用语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但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构成的人们彼此迥异的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等价值取向,一个国家(或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故我们在从事国际商务广告用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做到文化信息对等,而这就要求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深入了解和掌握具体语境下的文化差异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商务广告用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文化差异

英语单词zephyr(西风)反映了英国特有的文化。在英国人的意识中,西风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英国濒临大西洋,东面是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英国著名诗篇《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讴歌的就是温暖,和煦的西风:

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此看来,英国的汽车用zephyr(西风)做商标就成了自然又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心中的西风不是送来温暖,而是带来寒冷,中国人自古有“东风送暖”之说。所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商标为“东风”,而绝不会使用“西风”作为商标。

2.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汉语中的“绿茶”翻译成英语是“green tea” , 而 “红茶”为 “black tea”。这是因为汉语是就茶叶冲泡后茶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茶叶就有了红绿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茶叶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另外,我们把用来衡量跑步速度快慢的表叫成“秒表”,因为在人们开始跑步的那一刻它就得开始工作了;但在英语中,强调的是它的工作成果是在人们停止跑步的那一刻产生的,就顺理成章的称它为“stop watch”。3.价值取向的文化差异 “红豆”,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商标,因为红豆是象征爱情的相思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饱含其中,把它用作贴近人体的服装的商标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不管是把它译称“HONG DOU”还是 “Red Bean” 甚至是 “love Pea”, 原有的寓意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是会完全消失。有多少西方人知道红豆就如 “Red Rose” 一样象征着爱情呢?

三. 文化差异背景下商务广告用语翻译的应对策略

1.尊重和把握民族心理差异,迎合译入语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相同的事物具有截然相反的联想,因而广告翻译要实现其目的,译者必须熟悉译语文化,翻译时发挥译语的文化优势,转换商品所承受的负面意义。

如:“白象牌电池”中的“白象”在中文里有“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此产品远销国外,若直译为“White elephant” 不但不能吸引外国消费者,甚至引起反感。因为“White elephant”在国外是固定词组,在南亚一代地区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而不做役用;这个词组还有沉重负担的意思(a burden of possession),引申为不中用的东西(something useless)。这种 “没有价值”的东西,外国消费者是不会掏钱买的。后来改译为“pet elepfant”,这种译法给外国人美的感受,使他们联想到亲切,可爱的小白象形象,因此很快打开了产品销路。

2.语言精炼规范,富艺术感染力

(1)广告用语翻译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广大消费者通过译文轻松快乐的记住自己所代表的商品,建立长久深远的销售网。因此,广告的翻译必须精炼规范。

如:Hewlett-Packard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仪器与小型电脑制造商,其产品商标在中国最初被译为其公司名—休利特-帕卡德,长达6个字,给人的感觉冗长晦涩,后改为“惠普”,却成为该行业一个著名的品牌。

(2)翻译语言精炼规范的同时又要求其不能一味强求再现原语的某些表现形式,句式和句法处理应按照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和接受程度做适当灵活的处理,译出广告味儿。如: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译文:没有什么能像可乐那样令你神清气爽。将原文和译文相比较,我们会发现译文广告平淡,而原文则透出一种只有我才能做到的霸气。后经调整该广告可译为:“可口可乐—提神醒脑,无与伦比”。3.翻译中修辞技巧的巧妙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表达语言的艺术。在商务广告用语中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段,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说服力,商务广告的目的和文化交流功能也会更完美的得以体现。

(1)委婉语(euphemism):其用语模糊,不按事实精确地叙述,可有效地迎合普通大众的消费心理。如“物美价廉”的表达为“cheap and good”就存在措辞失误,因为 “cheap”这个单词含有 “便宜无好货”的消极意义,使人想起伪劣假冒商品来,容易引起误会。通过比较分析,选择“economical and good”是恰当而准确的表达方式。

(2)双关(pun): 它是利用同音词或谐音词与一词多义的词来表达真正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它双重语境。Example1: Give a Timex to all, and to all a good time.译文: 人带“Timex”表,准时乐道。这是一则钟表的广告,其中“good time”既表示 “准确的时间”又表示“度过好时光”。而译文中的“表”和“道”又是谐音双关,足见广告作者和译者的独具匠心。4.创造性翻译

务广告用语翻译为了吸引异国消费者,实现其目的,译者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消费者产产生购买欲的语言文化手段,这时广告翻译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Poison百爱神(香水品牌),Poison一词本意是“毒药”,代指令人厌恶的东西。但一旦用作香水品牌,就不能直译了。国外的市场专家分析研究发现,一些女性追求一种野性,粗鄙的异国风情,为迎合他们的口味,精心设计Poison香水,受到不少国家女性的青睐,开拓了商品销售市场。这种品牌名称介绍到我国,译者要充分考虑我国女性温柔娴淑的特点,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翻译,译成“百爱神”香水,一下子受到中国女士的欢迎,打开了中国市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用了“百爱神”香水,人见人爱,何乐而不为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广告用语有着极强的信息传递目的和文化交流功能。为实现其目的,体

现其功能,从而使商品销售发展的更加国际化,推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在进行商务广告用语的翻译时,很大程度上要求译者在转换中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读者的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把握用语规范,巧妙的运用修辞方法进行创造性翻译,尽量使译文具有同原文一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这样,我国企业就能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现广告资源和产品的共享。

参考文献:

1.Nida.E.A and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Brill, 1969 2.林添湖等: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在中国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殷红梅:试论广告英语的修辞艺术【J】英语知识,2000(5)

4.杨荣琦 陈玉红:英文广告文体与欣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蒋磊:论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

第五篇: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而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地域和国家间的婚礼有着不同的习俗。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婚礼习俗的介绍---从传统的婚礼习俗到现代婚礼习俗的演变,进而比较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从婚礼的仪式、色调、服饰及婚宴的不同来体现出两国的不同文化;从历史背景、文化模式、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融合的探讨来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婚礼习俗;差异;融合;文化交流;意义

婚礼常常是女人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时刻。作家罗斯考兹曾经这样描述婚姻的目的,她说:“婚姻是一个古老的制度,这个制度以某种形式到处存在着。它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将新郎和新娘的家庭联系起来,并且继续加强两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婚姻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家族、繁衍后代。”因此,无论你身居何处,都要结婚。婚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然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婚礼传统和民俗,这也反映出了它们的不同文化。在本篇文章中通过中西方婚礼传统和民俗进行对比,了解婚俗的差异与融合,进行跨文化的了解与交际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婚礼中的仪式和习俗在时间的累积中也渐渐有了差异,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中西方的婚俗进行了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不可替代的差异,下面就中西方浪漫婚礼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的表现

1.婚礼仪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和三叩九拜的礼节。“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传统的婚礼仪式的“三叩九拜”之礼是,新娘被新郎接回家中,就开始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至此,三拜礼成,表示得到了天地、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成为夫妻。最后夫妻入洞房,在洞房中还有一些列礼仪,比如说敲盖头,喝交杯酒。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整婚礼过程都在鞭炮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进行。

而在西方,婚礼讲究神圣而简单,传统上为“神前婚礼”,因此婚礼一般是在宁静、祥和的教堂举行,新人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认可和祝福。首先新娘挽着父亲的手在花童的引领下,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步人教堂父亲郑重地把新娘的手交到站在教堂前部、牧师左侧的新郎手中。接着新人要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者贫穷,疾病还是健康,要彼此相爱、珍惜,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然后交换戒指(根据西方婚俗礼仪,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据说这根手指上的神经与心脏直接相连。而实际上,西方人则更认为婚戒代表已婚的身份和对家庭的责任。)亲吻(在西方文化中,亲吻作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婚礼上的亲吻则标志着新郎新娘间的神圣誓约,被认为是他们真实自我的表现以及对彼此真挚爱情的肯定),至此婚礼到达最高潮。礼成后,当新人走出教堂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意为驱赶不祥之物,以保新婚夫妇好运一生。同时婚礼中还有男傧相,女傧相,婚礼中配男女傧相的观念源于这样一种信仰,即嫉妒新人幸福的邪恶幽灵会冒出来伤害他们,但如果婚礼上有许多着装类似的人,就能迷惑幽灵,让他们分不清楚谁要结婚。

2.婚礼的色调及礼服的不同

色彩在婚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红色是中国传统符号,是一个欢乐的象征,是婚礼服装和其他宗教仪式重复的主题。在传统的婚礼,它需要挂起红灯笼,在这对新婚夫妇的房子上贴红对联。另外,婚礼礼服也是一个明显的区别两个国家之间的婚礼习俗的特征。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虽然有很多的婚礼形式,但是红色是中国婚礼的主色调。

而在西方,白色是西方婚礼的主色调。在西方的婚礼,人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喜欢穿白色的婚纱,新房装修成白色等等。实际上,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和高贵。例如,有白色的婚纱礼服,白色婚礼蛋糕,白色婚礼车等等。所有的白色物品都是西式婚礼最受欢迎的装饰。

西方婚礼新娘服饰习俗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而且婚礼礼服的各个部分在传统意义上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面纱,它不仅仅是婚礼礼服的一件装饰。根据传统,面纱可以掩盖新娘的脸来迷惑掩藏在周围那些邪恶的恶魔的保护作用。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美丽和圣洁。“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来的和一样蓝色的”是西方传统的新娘礼服的特征。“一样旧的”寓意新娘与娘家以及未嫁前的朋友的亲情与友谊将会在婚后持续下去。通常通过新娘佩戴一件家传首饰来体现,有的新娘则会穿上母亲出嫁时的婚纱。“一样新的”则代表新娘婚后的生活会是幸福。新娘婚礼装束中充满了新购买的物件,都可以用来代表这一传统。“一样借的”是指新娘必须向一位亲友中的婚姻幸福的女子借一样她婚礼上用过的物件,以求为自己带来好运,常见的为一块手绢或小饰物。婚礼后,一定要物归原主,以便应验“借”这个字。“一样蓝的”则是因为传统习俗中蓝色代表了纯洁和忠诚。通常通过新娘吊袜带上的蓝边或佩戴的饰物中的蓝色点缀来表现。“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则是在新娘鞋中放上一枚硬币,以求婚后生活富裕。新娘的婚纱绝不能变卖,但是可以外借或者扔掉,否则预示着沾了钱的婚姻会很快走到尽头。

目前,中国人民正在受到西方风俗影响,也穿白色的婚纱,但大多数中国人仍保留传统文化。婚礼或宴会期间,她们可能会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她们会穿上红旗袍或其他传统的婚礼的衣服。因此在服装上,两国的婚礼习俗可以产生一定的文化融合同时又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3.婚礼喜宴的不同

在中国的婚宴,参加者将在一个圆形桌就餐。在古代,新郎应建议向婚宴参加者敬酒,而新娘则是在新房等待新郎。如今,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婚礼上接待他们的亲戚和朋友,敬酒给每个人。我国婚宴往往由男方出钱。

与我国婚宴不同的西方婚宴就显得相当自由,可以是自助餐形式,也可是一场舞会,伴随音乐,很少直接给礼金。婚宴上,除了有自助餐还有婚礼蛋糕,婚礼蛋糕通常是白色,象征纯洁,它不仅仅是为客人提供的甜点。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西方婚宴则基本由女方出钱。西方人在婚宴上吃得较为简单。据统计,38%的婚礼是自助餐的形式,34%的婚礼是比较正式的宴会,还有28%的婚礼只提供蛋糕、饼干和饮料。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不同的原因

1.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婚姻作为整个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

西方国家大部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婚礼习俗受其深刻影响,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单向思维模式和特殊的历史发展的因素。它强调的是,西方的男人和女人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而中国更注重人的婚礼。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西方变得开放、独立和庄重,而中国则是保守、传统和热闹。这些特点在婚礼习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他们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然而,在西方则是邀请相对少的朋友和亲戚在教堂举行简单的、浪漫的和庄重的婚礼。

2.不同家庭教育的影响

西方人普遍认为,孩子们是独立的个人。他们的父母和朋友都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应该认真考虑他们所说的话,理解和尊重孩子。西方父母煞费苦心设计孩子的未来,关注他们的发展,没有控制。量力而行是西方人与国内婚礼的一大区别,西方人没有结婚一定要买房的概念,男方更没有结婚前一定要准备婚房的压力。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有房无房、有车无车更不是一对恋人是否结婚的决定因素。另外,即使父母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也很少会帮助子女买房。两人只要相爱,就可以组成家庭,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都是租房住,婚后的生活就靠小两口自己去打拼,等夫妻两人奋斗几年,略攒了些钱,他们才会考虑在哪里置房安顿下来。作者发现,这样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各种情况的适应能力。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对爱情和婚姻的标准。所以当他们有婚礼问题时,他们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如何举行婚礼是由他们自己决定而不是其他人。他们婚礼费用是根据其自己的能力和收入。

相反,中国的父母都在担心他们的孩子,怕孩子会受到伤害,不注重孩子的自主能力。在中国,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的父母过于担心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为他们的孩子安排好一切,包括找一个媳妇或丈夫举行婚礼。中国的父母是负责学习,生活和子女的婚姻。

3.爱情观、婚姻观的不同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爱情和婚姻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基本是父母做主,子女几乎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而为爱抗争往往是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4.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比个人价值观显得重要。当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冲突,应该放弃保护主义。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庭的主要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的事。婚姻的目的是要孩子,保持和提高家庭的名誉和地位。因此,婚姻与家庭密切相关。考虑到家庭的福利,人们总是忽视自己的真实感情,自我牺牲的价值观将高于个人的利益。西方人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西方人民追求个人发展和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不受他人控制。所以人们在西方有一个自由的生活方式,没有被其他的人控制。婚姻,他们选择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是在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上,而不是整个家族的利益或家庭的名誉。此外,它强调的是,西方的男人和女人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女人和男人是不平等的。

5.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人们相信神鬼精灵,比如龙凤的推崇。但是现如今婚礼婚俗中的拜神等讲究多半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只是去沿用,而其内在的,发明这些仪式的最初对神的崇敬之情则有所减少。

但是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是很明确的,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举行婚礼时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仪式来操办,他们坚信上帝,所以婚礼要让上帝见证,要有牧师的主持,要有结婚的誓词,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婚礼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重的,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婚礼婚俗的差异。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融合及未来趋势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中西方婚礼的融合

1.中西方婚俗融合的方面

中式的婚礼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一些外国人举行婚礼仪式都按照中国婚礼的风格。虽然婚礼饰物比如说婚车的装饰是西式的,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在他们的婚礼上有很多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结、大红灯笼、红蜡烛、对联,这样会对整体气氛做到提升,增加喜庆气氛,还有就是婚礼请柬在西方婚礼中的应用。

在中国,现在的新娘通常有两组在婚礼当天的穿的礼服。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可以给新娘纯洁典雅的形象,更适合神圣的婚礼。当婚宴开始时,新婚夫妇向来宾祝酒时,新娘就会换上红色的旗袍作为婚宴礼服。从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婚礼习俗在婚礼服饰方面的融合。

2.中西方婚俗融合的原因

中国的快速发展。新世纪的中国,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焦点。中国婚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比如,中式婚礼礼服。因此,许多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婚礼仪式就选择中国婚礼习俗。全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跨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加轻松方便地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婚礼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比如中国的西式婚礼、西方的中式婚礼等。它们丰富了婚礼习俗的形式和婚礼文化。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二)将来婚礼习俗趋势

与古代相比,现代婚礼剔除了一些传统的复杂的婚礼习俗,产生了新的婚礼形式。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因此在婚礼上使用了很多西方的元素。然而,人们在追求西方浪漫婚礼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魅力,保留了部分传统习俗。不同文化的融合是现代婚礼的特点。

根据现代婚礼的特点,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婚礼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婚礼习俗不断融合,各种形式将在婚礼上共存。在未来,人们会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他们会融合多个民族、国家的婚礼文化,享受最棒的婚礼盛宴。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婚礼也是未来的另一个主要趋势。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当代年轻人的婚礼理念,发展方向趋于方便、简单、浪漫和个性化。很多人会尝试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举行一个低廉的,优雅的,个人的和极具观赏性的婚礼。

三、中西方婚俗与跨文化交际

我们从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因此,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文化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改变我们的学习态度和文化适应来自其他国家,发扬自身的文化优势。当我们感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文化模式,用理解和接受的心态来看待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由于种族和地区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也有必要对跨文化交际加深认识和理解,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坚持尊重、平等、属地和适度原则。尊重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无论是婚礼习俗也好,价值观也好,我们首先要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跨文化沟通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还要克服文化优越感或自卑感;属地原则就是“入乡随俗”,即迎合沟通所在地的文化习惯;适度原则是跨文化沟通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是指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到既不完全固守,又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对方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要掌握“度”,“过”或“不及”都会给跨文化沟通造成障碍。

从中西方婚俗的差异和融合,我们可以看到是人们的信仰,生活习惯,地域等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婚礼习俗,而习俗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只有了解了中西婚礼习俗以及其他风俗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借助跨文化沟通, 可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交流,从而寻求双方之间存在的共性, 找到文化由此达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从而加深对彼此的文化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下载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模版)

    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合资公司就是跨国文化公司。合资企......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 :古语有云,人生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喜得贵子,是一个成功的人的标志,由此看来,自古以来,婚姻在一个人生命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融合,借鉴与评价

    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融合,借鉴与评价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融合,借鉴与评价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7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 曾经的中国, 是一个非常富裕和受人尊敬的国家. 但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状况就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乱. 其实上, 这就是因为......

    差异与融合—当代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解读(合集五篇)

    差异与融合—当代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 ? 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比较稳定,但本身却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如我国在计划时期受整个政治体制和经济......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与融合(毕业论文 英文版)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与融合(毕业论文 英文版)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礼仪文化是个较为广泛笼统的概念,它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实现社会和谐起到了巨大作......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与发展201008050202马静人文系广告102摘要: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中“中国元素”的运用,让全世界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

    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5110519072 徐琛摘要:我们都知道文化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大表征,现如今,各国都在不断宣扬自己国家的文化,这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