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第一篇: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基于此,文章在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构、语义与语用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深化我们对于中日语言文化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为将来的日语学习、日语沟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

引言

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然而,两个民族毕竟生活于迥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由此不仅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而且也建构起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基于此,要想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对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化对日语个性化特征的认识,据此来指导自己的日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中日语构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态。前者缺乏词形的变化,并且语句中的词序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十分规整严格,不能够随意变动。词序稍微一变,整个语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者则没有内部屈折。一方面其语句意思是否转变取决于变词语素(相当于助动词),每一个变词语素都表达一种语法意义,而且日语中的格助词、副助词、补助助词等等也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语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各个词汇虽然也遵循着一定的次序,但主要是靠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粘着来发挥其语法功能,并形成独特的句义内涵。由此看出,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往往对助词(格助词和副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用法产生困惑,究其原因在于粘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附属词大都是粘附在实意词的后面,或者是用言的词根上。这与汉语的语构方式、语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困难。

二、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

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迥异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审美心理所带来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上。另外,汉语中的部分词汇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而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这样的情感思想,比如汉语中的“过分”、“太”之类的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贬义。如果按照汉语的使用习惯套入日语中来实用,则可能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造成双方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除此之外,日语中也使用到了大量的汉字,然而这些汉字的字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与汉语中的字义迥然不同,比如“人参”在汉语中指的是名贵的中药药材,但在日语中则指的是普通的胡萝卜;“爱人”在汉语中表示自己的妻子,但在日语中则相当于“情妇”的意思。因此,相同的字或者是词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由此也造成了日语学习的障碍。

三、中日语用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与表达方面,中日民众在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表达方式。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语言表现》中提到:“日本人喜欢少讲话和少写字,遇到必须讲或者是必须写的时候也尽量简短表达,但只有在寒暄语的表达上,句子长且丰富。”这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伯伦的观点不谋而合。钱伯伦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像日语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寒暄语使用规则和说法。”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则相对丰富一些。除此之外,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具有语用性别的差异,也即是呈现出男性语和女性语之间的差别。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虽然也用男女用语的不同,但不像日语那样强烈和明显。这同样是学生在进行日语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每一种文化环境都会造就风格鲜明的情感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而语言作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一个主要渠道,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征。中日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汉语与日语使用方式与使用习惯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性的因素;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方面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与日语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日语单词、语法、语构与语用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日本文化、日本思想与日本哲学理念的学习活动,由此深化对日语产生背景与个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指导日语学习与应用活动,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栾凤至,《中日文化中语言概念的异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4)

[2]郭萍,《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3]许明玲,《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日语跨文化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二篇: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论文425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引言

非言语交际是指言语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言语暗示的加工过程,其信息更能真正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文化规约不仅存在于言语形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载体———非言语形式。“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也有的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1]在中国,我们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部分地区恰恰相反。“笑”代表着快乐、愉悦,然而日本人的笑却另有深意,他们的笑有时表示迷惑、尴尬甚至是愤怒,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导致文化中断的发生。因此,非言语交际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举止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言语表现形式中,并且文化通过这些动作形式的呈现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它的深层结构和价值体系。本文将选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非言语行为来解读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面部是最原始的感觉和情绪的非言语传播者。作为东方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面部表情都不像西方人那么富于变化,但中国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中国人不善于掩饰和造作,喜怒哀乐形于表、不控制情感。日本人的表情比较单调,很少富于变化,而且变化也极细微。中国人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或为了强调谈话中的一些要点,特点是时现时消。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曹雪芹对不同人物的“笑”有一段相当精彩的描写: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暖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同是一个“笑”,但神态不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年龄、性格„„如宝玉的宠惯,惜春的稚气,黛玉的娇弱,凤姐的矜持与心计,主人们的放肆,下人们的抑制„„无不各俱情态,却又恰如其分。”[2]日本人的微笑非常复杂,高兴的时候不用说,悲伤的时候也以微笑示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手巾》中描述:母亲在恩师面前微笑着讲述孩子的死,然而手中紧握的手帕几乎撕裂了。著名外国学者小泉八云对日本人的微笑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一个日本人的保姆笑着跟别人报知丈夫的死讯,雇用他的外国妇女认为她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经过研究,小泉八云认为日本人的微笑如鞠躬、叩首那样,是问候上司、长辈后,表示喜悦的标志。此外,微笑好似基于古代礼式的崇高礼节,被精心传授。可是,日本人并不鼓励出声地笑。与上级或平级交谈时,不管愉快与否都要微笑,这是礼法的一部分。笑脸是心情最舒畅时的表情,因此,对于父母、亲属、老师、朋友等寄予自己好意的人,总是尽量显示心情愉悦的笑脸,已经成为生活的常规。加之,让世人不断看到幸福的样子,给予他人愉快的印象,这也是生活的惯例。即便心如刀绞也要笑脸相迎,这是社会的义务。与之相反,严肃、沉痛的表情,会使身边的人痛苦、不安,这等于失礼。

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身体部位,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非言语交际中,相同的手势,却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合掌放在胸前的动作,在中国表示祈求、恳请;在日本表示感谢和抱歉。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在中国表示“OK”或“0”的意思,而在日本却可以代表钱的意思;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丈夫或男性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性、女朋友、情人的意思;食指伸直,将其在头一侧的太阳穴处划圈儿的手势,汉语表示动动脑子想一想,而在日本则表示精神上有毛病、发疯的意思。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二)副语言和客体语

副语言亦称伴随语言,要素包括:音型、音质、音量、发声等。日语属于高低型声调的语言,讲话时不像强弱型声调言语那样音量、音幅变化强烈。日本人从高声喊叫到低声细语,对音量和音高、语速都有意节制,日本人在情绪音的控制方面也十分注意,对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打呼噜、呻吟、打嗝等生理音的控制则更严。而中国人则对以上两种功能性发声不是特别注意,甚至在公共场合亦是如此。

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客体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中日客体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上面,中国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国服”的服饰应该是“唐装”。唐装,正在成为服装的“中国名片”,用民族的符号和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经过历史形式的和思潮的演变,始终有一个一脉相传的内核。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而唐装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沿袭着中国文化的特点。现代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相对于西装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并且配上领带或领结更显得潇洒大方的特点,唐装的局部自然垂展,不加任何雕饰,整件衣裳全凭穿着者的风骨和气度撑着。印花面料、小立领、中间扣的样式是唐装的典型模式。

日本最具特色的可以说是“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三)环境语

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

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就是“天圆地方”、“上下四方”。而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具有明确的“内外有别”的意识,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画圈,区别“内”和“外”,并对于处于圈内的人待之以亲近,对于圈外的人待之以疏远。在近体距离方面,与西方人相比,东方的人际距离要小,而同为东方人,日本的人际距离似乎又比中国人大一些。在座位安排方面,现代中国人的席位顺序,一般以中央的位置为最尊贵。如果围绕圆桌开会有2列以上席位时,则靠近圆桌的席位比较重要。在日式房间内,背朝壁龛的席位是上座,如果没有壁龛,那么离房间入口远的席位是上座;在寿司店等日式餐馆里,座位往往围着厨师的操作台,这时面对厨师长的位置是上座,应让主宾坐在那里。

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而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

在颜色方面,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象征着富贵、吉祥、喜庆。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红色被称为赤色,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意味着灭顶之灾。日本人对赤色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说明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白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认为只有白色是“洁净无垢”,人通过白色才能与神联系沟通。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象征意义中国人与黄色渊源颇深,中国人是典型的黄色人种,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称好日子为“黄道吉日”,即使人死后的去处也称为“黄泉”。而到了现代,黄色开始与色情、庸俗淫秽联系在一起。黄色在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是并不受 4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青睐的,一直以来黄色和色情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于“青色”有特有的象征意义,现在也称妻子有外遇而给丈夫“戴了绿帽子”。日本的“青”却是一种跨度广泛的色彩,它包括了绿、蓝、青、灰,甚至近乎白色的多种色调。青色作为有神灵依附的草木之色,象白色一样神圣不可亵渎。

二、差异的原因

“文化”一词现在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含义和范围非常丰富。“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界定是这样说的: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3]在非言语交际领域中,正如在言语交际领域一样,离开了文化的特定社会语境是没有意义的。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中日非言语交际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世界观和传统思想

世界观影响了我们认识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影响了我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以及我们如何思考。世界观是指一种文化对神、人类、自然、存在的问题、世界和宇宙生活、死亡、疾病以及其他能影响其成员观察世界的哲学问题的价值取向。例如,中日文化中都包含了“耻感文化”,两种文化都重视名誉,知廉耻。而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很深,日本人在遭受挫败或受辱后的表现则比中国人偏激许多。即使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政界、商界、各种阶层、各种领域,在蒙受耻辱或有不洁之名后,仍有很多人采用自杀以做了结,以求得到舆论的宽宥。又如牡丹有“国色天香”的美誉,中国人视之为国花。因为自中唐以来牡丹就逐步积淀为富贵繁华、生活荣盛的象征。而日本人把樱花选定为国花,因为樱花花期虽短,却开得绚丽多姿,从南到北,轰轰烈烈。日本人正是崇尚樱花这种精神,认为人生虽短,也应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

在传统思想方面,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5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这充分体现了儒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何兹全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 “仁”,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整体思想都是不偏不倚,都是无过、无不及的。儒家的全部思想,忠、孝、仁、爱、信、义、礼等,都可以归之于中庸之道。中庸的精髓,就是不过激,不不及,平庸、和平。如果说中国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文化,主流为儒学的一脉相承,那么日本文化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但它的文化更多的被认为是复合型的。神道、儒学、佛教和兰学和而不同,互相补充。日本人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日本人看待事物的这种矛盾性正好用菊与刀恰当地表现了出来。非言语交际中的中国人的沉默受儒家的影响之深,体现了中庸之道,而日本人的沉默是在多种思想合体的结晶,体现着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日本人的微笑更是克制自我,寻求和谐的心理体现。

(二)历史和地理位置

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维新之路,启蒙和救亡之路,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中国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态度。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优美、柔和的岛国地理条件与日本人热爱草木、热爱自然、带有女性特点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在服饰选择时偏爱朴素,淡雅的格调。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显著且时有突发性的火山爆发、台风和洪水的气候条件与日本人易变、缺乏持久性的性格;所以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由于相对隔绝的岛国位置而形成的缺乏和不同国家交往这一 6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独特历史体验与日本人在认知“自国”和“他国”方面常因担心自己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日本人厌恶的情感表露也不很明显,甚至可以说非常克制。抑制厌恶的情感表露是为了维持个人的体面,这种体面的维持已经成为一种规则,渗透入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中。由于日本人的愤怒、不满、悲痛、恐怖的情感表现过于抑制,所以通常个人情感很难被人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掩藏真实情感的倾向,源于日本传统的“和”的精神。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国民内部的联系比较紧密,他们总是尽量避免与同伴之间的摩擦,在情感的表露上采取克制的方式。

(三)家庭结构和风俗习惯

中日在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所谓家庭继承制是指一个文化模式中的家庭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家庭资源传递给家庭的后代,中国家庭财产实行诸子均份制,而日本家庭实行一子继承制。日本的那种传统‘家’制度和观念构成了他们垂直的‘亲分子分’的特征;而中国传统家族继承制度使中国人具有系谱观念,形成其社会行为中的“差序关系”特征。

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在中日的位置安排时有着不同的方式这就要归结于二者的风俗习惯方面了。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文化差异产生了非言语交际的不同意义和表达方式,我们非言语交际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非言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递信息,让对方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辅助﹑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所以必须要注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否则不仅不能帮助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不快,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做到:

(一)行为举止,纳入教学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言语方面的基本功,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知识讲授不够,所以学生进入社会后,尤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面临具体文化差异往往不知所措。这些文化差异其实就是时间、空间、沟通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误解或走向歧义,主要还是主观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按照同样感觉生存的,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作出一些行为或姿势,结果招致意想不到的失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配合,否则就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交流目的。要全面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交流中的意义和功能,也必须结合言语行为,否则就是不太科学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言语交际手段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非言语交际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学生也时刻保持对教师的尊敬态度。老师总是在讲台上稳立或稳坐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学生也是姿势端正,目不斜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但它却不免有些呆板不活,枯燥乏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日教学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手势语来和对学生微笑,来表达亲和,争取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重视语言交际规则和非言语交际规则的教学平衡,注意适时传授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行为纳入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可将中日言语交际行为的不同作为话题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信息,并在课堂 8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上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补充调节,恰如其分

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是结合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非言语交际大致上起到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交际信息发生矛盾冲突时,交际的人们更趋向于相信非言语交际。因此,非言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结合言语的学习,努力排除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对交际的影响,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面部表情,以及眼部动作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课和提问很少有面部表情反应,教师无法直接从学生脸上得到足够的教学反馈。因此,外籍教师常把中国学生这种积极动脑而很少面部显露的行为模式比喻为“热水瓶”———里热外凉。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服从,人们常常避免直视对方;因为羞怯,在谈话时也常常回避目光交流。但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眼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教师通过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眼部交流,向学生表明老师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老师鼓励的眼神常常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较好地完成任务。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部表情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了所讲的内容,是否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等。老师的服装应该整洁、大方。整洁就是整齐、清洁,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大方就是不要追求时新华美。服装的式样也应庄重、明快和自然,颜色不宜太鲜艳、刺眼。如果一个老师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并且,老师也很可能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威信。但我们也并不主张老师总是穿着保守、不合潮流的衣服。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们喜欢的是在衣着上有品位的老师,而且,老师的服饰上的适时的改变有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类除了使用有声言语和文字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着非言语这种无声的言语进行交流,而且这种言语在交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够 9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正确地理解它,就可能产生误会,从而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因此用自己的观点考虑别国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应该客观地审视其行动,即非言语行为。

(三)提高认识,巧妙结合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引起的摩擦,甚至比言语误解引起的摩擦更为引人注目。因此,除了重视言语教学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这种言语之外的、无声的言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日交流中正确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要做到充分了解中日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其次,非言语手段的运用要准确适度、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贴切地表达思想,非言语手段就要与言语配合协调一致。还要注意非言语手段运用的频率、动作幅度和力度。老师不应使用同样的声音、相同的音量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给学生讲解新内容或布置新的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音量就应略高于师生之间进行个别交谈或单独交流信息时所用的音量。因为,总是使用同一种声音会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活力,而且在一些特别的场合,老师偶尔提高音量会收到戏剧般的效果。

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会产生文化偏见。任何国家地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都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在我们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尽力做到有海纳百川的气量、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端正态度,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理智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99:94.[2]姚智清.试论《红楼梦》中体态语的妙用[J].红楼梦学刊,2002(1).[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3:2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89.[5]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E.T.霍尔.无声的语言[M].候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8]施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J].江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令狐曼.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报,2010(1).[10]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史蒂夫·奎沙:“在日本做生意的交流问题”,载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1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致谢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卓俊科老师,本篇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卓老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时对我的教导到提纲的设计,从论文撰写到论文定稿,卓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她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可亲的为师之道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卓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如何做学问,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治学的道理,你们的高尚的人格和行为风范,是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学友。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虽然此文历经几次修改,但由于我水平有限,文中仍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敬请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指正,以使我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提高!

第三篇: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它深深地植根于它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的现状。她反映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体现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西方文化特点

A、以人为本:在西方,一切都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具体表现为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比东方人做得更好;儿童成人一视同仁,强调儿童都为独立个体,授之以成人待遇;尊重他人私生活。

B、坦率写实:西方社会重诚信,人与人交流言语简单,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

C、重独立,淡名利: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注重经济、人格和个性的独立。淡薄名,却重利,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视财产和金钱为个人成功的标志和个人存在的价值的延伸。所以,:“亲兄弟,明算帐。”西方人做得最地道。(3)东西方文化差异

A、交流语境与语言观的差异

美国人霍尔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观点,他认为东方文化属与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注重语境,语言传达不了的信息,多通过语境来完成,让人有暇想的空间,故其交流特色是婉转而含蓄,注重礼貌而不真诚坦率。而西方文化习惯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坦诚而直率,其信息主要溢于言表。其次,西方人视语言为圣物。《新约》中说:“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并认为上帝用语言的力量创造了世界。”而东方文化中则更强调人格和榜样的力量。B、时空与体态语言的差异

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注重守时,并认为这是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西方人有着强烈的空间意识,尤其是对陌生人和异性,在交际中始终有一个距离,以保护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立个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你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英语初学者急切地想接近外宾,不停向前移,而外国人却不停地后退,试图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不同文化对空间的不同态度造成的。西方人在交际时,很注重体态语言,同时,他们的体态语言也比东方人要丰富。而且,他们也擅长于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达交流。据研究表明,人类可以做出一千多个不同的稳定姿势,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文化决定的,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而相同的具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表达着不同的信息。C、个人隐私与交际习惯

a.欧美国家,尤其是英美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并视其为生活中最神圣的部分。我们这里提及的隐私包括:年龄、收入、职业、婚姻状态、去向、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慎用如下句型: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uch did that tie cost you? Are you married?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s your religion?

多数中国人对西方人所说的privacy的概念仍是很陌生的,而且对个人隐私也不太注意,这样便会影响到交际效果,被西方人误认为是打探隐私:Where are you going? What’s your illness? b.东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交际习惯上的差异。例如: 称谓:

中国文化与习惯

一般场合:中国文化强调亲和。所以,一般是直呼其名,或在姓氏前冠以“老”,“小”等词。亲朋好友: 中国文化奉行“长老有序”,主张尊老爱幼,讲究辈分,直系亲属按父系,母系均有严格的专门称呼语。

正式场合:中国文化主张“名正言顺”。习惯用官衔去称呼一个人。而且一般都带“长”。官场上也以同志相称。商场以“先生”相称,其它行业则以“老师或师傅”相称。

西方文化与习惯

一般场合, 为体现民主与平等,广泛使用无等级的中性称呼语:如 Ms./Mr./Mrs./Miss.+ surname<姓>,无论对任何年龄,职位,种族,都一律使用,确实方便。例如,在西方,幼儿园的第一节课,由于是新学期第一次点名,老师叫学生时,个个都冠以Mr...,Miss...这对国人来说简直无法想像,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叫做小姐或先生。

国人的谦虚与西人的写实 中国文化与习惯

传统的中国文化崇尚自谦,在谈及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都喜欢使用谦辞,比如别人问到“贵姓啊?”回答是:“免贵姓„„”,或以“鄙人、鄙姓”等自称。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贱内”;介绍儿子时说:“这是犬子”。在表达自己见解时,明明已是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也要自谦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惟恐被人取笑为“傲慢无礼”,被称为“没有教养”。在外国人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文化与习惯

西方人在介绍时,则尽可能地力求将个人良好素质及优秀面展现出来,不夸大,也不缩小。

问候方式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问候的方式也不同。欧美国家人士在问候上与中国人有很大差异。中国文化与习惯

中国人见面不分时间地点常说一句客套话:“你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而外国人听到这样的问候时,首先会感到:莫名其妙(confused),然后会误解为对方有意邀请自己吃饭。西方人的反应是什么呢?客气一点的:“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Why did you always ask me about my meal? I have money.)不客气的则会说“这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另一句常用套话是“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则有向别人打听隐私之嫌。英美人十分尊重别人的隐私,对方的家庭(Family)、年龄(Age)、收入(income)、婚姻(marital status)等都不能随便问及,特别是女性和年龄大的人,尤其不能问年龄。

西方文化与习惯 正式场合:

A:How are you? 您好吗?

B:Fine, thanks.And you? 很好,谢谢,您呢? 非正式场合: Hi/Hello 你好

How are you doing? 你近来怎样? How are things? 情况怎么样?

How are you getting on? 你近来如何? How 's life? 生活情况怎样?

问候身体: 彼此问候免不了要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但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英美人士在关心与询问的方式和言语表达上都有很大差异。

中国文化与习惯

Are you sick?(你生病了吗?)You need more rest.(你得多休息。)。Put on more clothes.(多穿点衣服。)这种家长教育孩子式的口吻,对于崇尚自由,强调个性独立的英美人来说是极不舒服的,因而是不得体的。

西方文化与习惯

You seem rather tired.Are you OK?(你好象很疲倦,你好吗?)You look a bit pale.Are you feeling all right?(脸色有点苍白,你感觉好吗?)

You'd better see a doctor.(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病。)初谈内容

西方文化与习惯: 在英语中,“weather”与“climate”有着不同的意义。weather是天气,climate是气候。欧美人见面时常常喜欢谈论天气,英国人尤其如此。天气是个谈不尽, 讲不烦的话题, 人人擅长此道。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绅士的形象: 高礼帽, 燕尾服和雨伞。这足见英国人对天气的重视。这或许是因为英国的天气历来变化无常,天气好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直接影响。而且,谈论天气是一个不涉及个人私事的中性话题。欧美人士不大愿意和外人谈私事,因此天气便在茶余饭后给人们提供了有趣的话题。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开始交谈时,谈天气可以是一种既有用,又不会得罪人的活跃气氛, 开始对话,结交朋友的方式。(Mentioning weather can be a useful and inoffensive way of warming up atmosphere, starting a conversation and making friends.)中国文化与习惯: 中国人不善于谈论天气,而见面常问“吃饭了没有”?中国人听起来亲切,自然。中国的饮食文化崇尚“民以食为天”。是否能吃饱,吃好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中国人喜欢吃,更善于吃,尤其是广东人,“天上飞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皆可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九大交际法

1、释义法:采用解释的方法来表达意思。用于实战交际中碰到不懂和找不到的适当词语,克服交际障碍,避免出现尴尬局面。如:瓶塞钻(corkscrew):a device used for pulling corks out of bottles

2、迂回法:借用类似表达方式来完成交流,用于完成交际中碰到不懂或不便于直言的词时,能灵活应对,达到交流目的。如:广东、江苏、湖南人通常[N][L]不分,当你要表达You’re a liar.时,可用:You didn’t tell the truth.3、发问法:通过向交际对象提问的方式以获取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如:在一家饭店一名留学生与侍者的对话,留学生如何由一只鸡问到鸡蛋的故事。A:”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 B:”A cock, Sir.”

A:”What do you call a cock’s wife?” B:”A hen, Sir.”

A:”And what do you call a hen’s children?” B:”Chick, Sir.”

A:”And what do you call chicks before they’re born?” B:”Eggs, Sir.”

A:”Very well, bring me two eggs and a cup of tea, please.”

4、替代法:用总称或同义词代替具体的物品和动植物的名称,通常用(1)a kind of / a sort of(2)I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It is similar to„/It looks like„ 如:用a kind of vegetable代替Chinese Cabbage(大白菜)

5、含蓄表达法:用含蓄、婉转、非绝对化的不肯定的词和语气来完成实战交流,以避免正面争执和冲突。通常用(1)a few/some/many而不用all(2)occasionally/infrequently代替often/always(3)Maybe I’m wrong, but„/Perhaps, do you think„ 如:A few Communiste Party members are corrupt.代替All Communiste Party members are corrupt.6、描述法:以对人的性别、年龄、外貌、穿着、性格、高矮;对物的颜色、规格、形状、用途进行描绘叙述以达到交际目的方法。常用:What(about)„?/ How + adj.is it?

7、重复法:交际时听不清,听不懂,对方所讲内容时,酎情请对方重复。如:Pardon?/Excuse me?/Sorry, I can’t fellow you„/Would you like to repeat it?

8、总结法:听话人用一句或几句比较简练的话概括总结讲话者的内容,以确认自己是否理解对方的意图。常用如下句型:You mean„?/So you are saying that„?/If I’m not wrong, I„

9、非语言表达法:即使用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目光和面部表情进行交流以达到语言交流所不及的效果,言语交际主要作用于听觉,因而受明显的时空限制,而非语言交际则可表达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心理学家艾尔伯特.麦瑞宾Albert Mehrabian实验得出:在讲话人对听众情绪影响上,词汇起的作用占7%,言语因素占38%,面部表情占55%。

第四篇:基于文化差异下的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方儒家文化背景之下,两者有着一定的文化共性,各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却大相径庭。因此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日企业,进而得出两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比较,希望对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比研究

一、东西方文化对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影响

管理扎根于文化之上,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本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日两国同处于儒家文化背景之下,因此两国在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了东亚国家企业几乎都具有的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中日两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有儒家文化的缩影和沉淀。

各国企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这正是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在万事和为先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之下,中日企业都比较注重员工的感情方面,同时在工作中倡导互相礼让,让员工觉得工作环境像家庭一样舒适。其中日企中“企业内工会”制度更是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同样的,儒家文化更是注重人际关系,中日企业在这上面也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变成两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等。当然,东方文化带来的不仅有积极影响,还有消极影响。比如儒家提倡的平均主义使得中国企业忽略员工个人差异,导致在薪酬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等级不清倾向,导致激励效果低下;“血脉人情”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多存在裙带关系,公司亲缘阶级治理混乱;日企贯彻发挥人性的理念,给员工从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双重压力,出现“过劳死”现象等。

2.西方文化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逐渐从封闭的壳子里向外看世界;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一场学习西方的变革运动,然而两者结局却大不相同。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之后,日本社会很多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开明的政治家终于意识到靠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根本无法再继续下去,如果想要发展和强大还要吸取西方文化。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实际性和功利性,大胆地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使之“日本化”。同样的,日本式管理自然也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和管理思想结合的产物,严格沉闷的管理被赋予人性,使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得以高度协调,并且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居于世界管理的领先地位。而在中国,由于上层统治者的盲目自封,一时爆发的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但作为一个长期受儒家文化滋养的国家,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错过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全球的大浪潮。

二、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对比

1.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比较

(1)劳动用工制度不同。在日企中,“公司是永远的”,这也就意味着终身雇佣制是其雇佣制度的核心。终身雇佣制使得企业成为职工的终身劳动场所,不仅使员工有了安全感,还产生了归属意识,将职工自己的命运和企业命运相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的雇佣制度尽管与终身雇佣制有所相似,但与职工产生更大联系的反而是国家,国家为员工的就业负责。员工通过企业文化教育,被强行认可从而对企业产生的依赖。

(2)员工培训制度不同。日本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利益大得无穷”,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接受培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日式培训多从员工的自我需要出发,首先满足个人期望,其次再考虑企业利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甘愿为工作“献身”职工。而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过于看中培训之后所能得到的短期利益,不愿意长期投资,只要少数员工可以得到重点培训的机会。

(3)激励措施不同。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承认职工对企业的贡献,这种意识使管理者始终注重保持并提高职工的士气,以此助于企业经营。比如年功序列工资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员工因为利益产生分歧;企业公会的存在则提供了劳资双方一个和谈的机会。由此看来,日企通过精神激励措施来使员工保持对企业的绝对忠诚。目前中国企业的激励大部分力量在物质激励上,还把工资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这种措施只能让职工得到心理上短暂的满足,长此以往只会助长职工加薪的欲望,又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从文化层面分析中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客观来说,促使两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差异的因素有环境,历史等,但仅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大抵是因为日本在引进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又进行了必要性的改造,并且吸收了大量西方管理思想,使之更加适合本国的发展要求。而作为曾经孕育儒家文化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对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方式乃至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又历久弥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文化的影响良莠不齐,尽管长期受到优秀文化浸润,但糟粕仍不可避免地给民族带来了侵蚀。所以,正负对冲的结果就是积极学习的日本吸收了大量优秀文化并且领先中国。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一直强调“人本位”、“顺天应物”,也正因为此,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依附感。而“贵和尚中”的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里乐天知足,不尚进取的追求。儒家文化的负面因素导致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宗法与利益相结合的企业文化,集权与行政并行,特权主义横行,忽视效率,缺乏创新等。尤其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闭与保守意识浓厚,导致中国文化成分单一,不能且不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实行改革开放才得以改善,但这之前的不利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与之相比,日本则选择了对外广采博取的做法,不仅保留了民族趋同性,吸取了世界先进有用的文化,并成功将之本土化。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实用文化之后,日企形成了“企业即人”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战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

三、基于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的启示

1.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劣势简述

凡事有好有坏,不管多优秀的管理模式,其本身还是存在着缺陷。首先,日本模式具有高成本性。为了维持组织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雇员的忠诚度,日企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福利费用,聚餐费用等。这仅仅是有形成本,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在人际交往上花费大量时间,并且这种约定成俗的人际交往方式还会对社会和下一代进行影响。其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不仅在振兴日本经济中功不可没,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家的标准就是把最低限度的工作完成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下,员工可以快速加薪,且不需要有压力和负责任。这样就导致企业机构冗余,效率低下。在“经济泡沫”的掩盖之下,这些隐患被当做视而不见;一旦美好的幻象破灭,存在的隐患就会让企业被衰退的浪潮带走。还有,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保守性,弹性不足。日本模式实行的基础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而这种基础一直是稳固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日本人本身保守的特点,再加上管理模式本身强大的惯性作用更强化了这点,导致时间越长,改革的阻力越大。

2.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

(1)健全用人制度,明确员工责任。目前中国的国情并不允许我国企业实行终身雇佣的制度,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又要保持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人才的引进、使用规范化,使员工职责分工条理化、明确化,确保员工都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萝卜加大棒”的制度管理永远不会落时,严格管理和温情手段的双重实行可以确保员工得到教育,同时关心员工生活质量,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需求可以培养忠心,提高职业能力。

(2)重视职工培训和内部人才培养。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技能,使员工参与更多的管理,把目光放在长远利益上。在企业需要人才的时候,也可以更快地实现内部提拔,避免外部招聘消耗的人力物力。

(3)建立完善的薪酬与激励机制。薪酬工资制度的制定要与员工职位特点及绩效相互联系,以此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即便企业面临激烈竞争也可以凭借内部实力立于不败之地。在激励政策上,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物质奖励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激励的辅助作用。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员工才可以追求更高的需求。

第五篇: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常常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使听者捧腹大笑.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通过各种渠道,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外国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映。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的人仰马翻。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一个外国人问为什么,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像芝麻酱煮饺子。”另一个 中国青年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芝麻酱和煮饺子。根本感觉不到丝毫幽默。

中国人见面互相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而外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走吃点东西吧!”这种招呼以为只邀请别人来吃饭。也曾经一位刚到中国的外国学者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有钱。”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但Good noon,Good night都是告别时说的话。

在美国,常会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这样出色,得到奖励等。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等。然而在中国就会认为这样俗气。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有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言都不是汉语。上课时,男老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回答:“不,我不是东西。”

中国人也许会猜得出a ball in a shop(瓷店里的公牛)但想象不出说英语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牛喷着鼻息,怒气冲冲地公牛闯进摆满景致瓷器的店里。然而,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的人。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象征长寿,另一方面则是骂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

对于中国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可能来字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在外国,人们提到蝙蝠,就想到丑陋凶恶的形象。

因此在我们与外国人交流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应该在到达某国家旅游或学习前,了解对方的各种语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各种事情,以免在外国人面前闹笑话。

下载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

    中日文化差异之——中国之孝道(共5则)

    在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量学者和僧侣前来中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工艺、文化及律令制度。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中日文化间的大同之处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既然......

    从酒文化看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最重要的一条:日本人喜欢清酒,中国人喜欢烈酒,反映出两种文化特质 1.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2.日本酒文化的历史性 3.日本酒文化和中国酒文化的异同点 4.酒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

    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肖晨 ***1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09化学生物学 指导老师:张宁 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历史问题。发展中日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历史问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美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六班 姓名:李世伟学号:201221015603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李世伟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是......

    古诗语言特征

    古典诗词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

    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就被提出,自此以后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成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