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时间:2019-05-14 01: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历史问题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第一篇:中日历史问题论文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肖晨 ***1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09化学生物学

指导老师:张宁

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历史问题。发展中日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本文对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的由来,日本为何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以及中日两国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以分析,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日本错误对待侵略历史的问题。

一、中日“历史问题”的由来

“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非常敏感性的问题。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至1945 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由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军民伤亡3 500 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 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5 000 亿美元。战后,对于战争加害方日本,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宽大为怀”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中国领导人一贯主张“把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和广大的日本人民区分开来,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并从“不给日本人民增添负担”的立场出发制定了“放弃战争赔偿”的方针。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扶养日本孤儿,善待日军俘虏。自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温家宝在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指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正确对待历史,这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石”。

从日本方面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80 年代末,日本主流社会基本能够谨守“和平宪法”、《旧金山和约》和中日三个政治文件,对侵略战争认罪、任罚、反省并道歉。可是进入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团体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致使日本社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日本政要发表诡词谬说,公开否认战争罪行与暴行等等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事态,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

2001 年4 月3 日,日本文部省通过了右翼分子编写的2002 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是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否认侵略战争罪行,推卸侵略战争责任,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宣扬皇国史观等各种论调的集大成之作。新历史教科书歪曲九一八事变,认为事变并非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灭亡中国的既定方针,而仅仅是关东军单独行事;歪曲“满洲国”历史,说溥仪傀儡政权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现代法制国家,得到人民的满意支持;彻底否认南京大屠杀,新教科书不再提日军屠杀30 万南京军民的数字,只笼统地说杀了一些人,或许多人,还说这一事件“疑点很多”;新教科书删去了慰安妇问题,七三一细菌部队和三光政策等暴行;新教科书明目张胆、厚颜无耻地歪曲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认为日本发动亚洲太平洋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战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自卫”,是为了把亚洲从欧美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正因为如此,战后才出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新教科书还认为日本吞并朝鲜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稳定,是合法的,必要的[4]。日前,日本文部省再次审定放行了日本右翼编纂的《新日本历史》,此版本在200l年版基础上,更加淡化日本加害者形象,渲染其受害者意识,把中日历次战争的责任归结于中国方面。此外还增加了将

钓鱼岛和独岛(日本称“竹岛”)作为日本领土的内容。新历史教科书严重地歪曲历史,美化略,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韩国掀起了批判的浪潮。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特别是小泉任首相后已经先后4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重大倒退,它也导致了中日高层互访中断多年。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为宣扬为天皇献身的精神而建立的,它把阵亡的日本军人供奉其中,视其为国家的“英灵”,具有“国家宗祠”的性质。日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统治者推行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的重要工具。战后,靖国神社在形式上失去了“国家宗祠”的性质,但却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的重要政治阵地。陈列有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牌位的靖国神社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是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政治家为侵略历史翻案的鼓噪之地。靖国神社视甲级战犯为蒙受不白之冤者而供奉其牌位,小泉参拜就是认可这种立场。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能否正确对待日本那段历史。小泉曾于200l年l0月访华,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表示:“我对因那场战争而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然而,他在中国之行6个月后再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今年5月l6日,小泉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为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他同时暗示,自己将在今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首相的言行让人担心日本是否真正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内阁高官要员也多次发表否认战争罪行的言论。今年5月2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在执政的自民党国会议员会议上发表谬论,妄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任意以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进行单方面审判的”。森冈公然否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综上所述,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对过去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对朝鲜、中国台湾等地的殖民统治进行否认甚至美化的,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及一部分右派政治家;第二,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发生磨擦的责任在日本方面,无论是修改历史教科书,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及右派政治家频频失言,都是日本方面首先挑起的。

二、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原因分析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严重地伤害了战争受害方中国、韩国、朝鲜等邻国人民的感情,理所当然地遭到邻国政府和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反对。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不能像德国那样,承认、认识自己的战争罪行,并向受害国人民赔礼道歉,反而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这主要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在战争结束后得到彻底的清算。由于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建立,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冷战”和“反共”的需要,认为日本是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惟一国家,因此,对于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进行彻底清算。东京审判时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除少数战犯得到惩治外,许多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却免于追究。至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全部战犯陆续获释,其中一些人还担任了政府要职,甲级战犯岸信介一度出任日本首相。这些人对于日本国家决策,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美国不顾苏联等国和日本国内进步力量的反对,在审判中免除了对天皇战争责任的追究,使天皇制度在日本保留至今。“而天皇制度是日本近代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国家观念在国体上的根本凭借”。

第二,日本战前“皇国史观”未得到彻底清除。“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理论是自明治时代而迄于今日日本政府及其官僚们一贯坚持不放的基本理念”。受这样思想观念支配的一批政府部门、内阁官僚按照自己所一贯认同的思想观念看待历史,来向日本国民传输错误的历

史观,并从整体上左右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政要中不乏公开为侵略战争开脱罪责之人。

第三,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从物质层面上对日本不顾亚洲国家的猛烈批判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认识提供了支持。日本发展为经济大国后,欲发展为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大国主义思潮有了经济支撑,使一些人产生了“重振国威”、“重温旧梦”的思想,一些右翼分子甚至妄图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故总想歪曲历史,美化战争,推脱日本战争罪责。

第四,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在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的右翼势力主要包括右翼团体、右翼政治家和右翼学者。战后,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以“保革对立”为特征的“55 年体制”崩溃后,政界出现“保守化”趋向;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与亚洲各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加剧;不甚了解历史真相的日本“战后新生代”走向社会后,对右翼势力的历史翻案缺乏控制力。在这一社会氛围下,日本国内和平主义运动大为削弱,右翼势力变得有恃无恐。日本在对待其侵略历史上顽固地坚持错误的认识立场,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军国主义思想,并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的现实性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三、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作为战争加害方的日本政府,近年来在极力改变战败国形象,争做政治大国。日本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表现得异常活跃。然而事实表明,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已经成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最大障碍。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政府只有认真对待侵略历史,放弃错误的历史观,真正反省侵略战争,才能取信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使自己立足于亚洲和世界。作为战争受害方的中国,对外,要据理力争,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深入的揭露,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认清日本的错误历史观,特别是让日本广大民众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行。(日本战后的教育使日本国民对近代史的知识缺乏正确的了解。相当多的日本人只了解日本在战争中死亡3l 万人的事实,却不了解由于日本侵略而造成的数千万中国和亚洲人民牺牲的事实。)同时,要求日本政府真正反省并认罪,以史为鉴,不要让战争悲剧重演。对内,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早在l945 年,毛泽东就说过:“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我们今天的任务,是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用那种奋起救亡图存的精神,教育和激励我们的下一代,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同时,要引导国民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日本的错误做法,用更适合的方式把中日之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解决好。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第二篇: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

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关键词:茶 茶道 民族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其内涵极其丰富;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例如,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代酒、以茶养性等等著名词语,更是将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茶能洗净尘心,导致清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来,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也往往以茶赠客,中国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华茶文化中的“礼”,几乎贯穿了整个茶文化的所有内容,从倒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中,均与“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日本茶道

(一)从中国而来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已具有800年的历史,是日本的传统文化。茶道,顾名思义,即品茶之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二)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清”与“寂”指的是环境的清幽与寂静。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 和道德观念。日本茶道在许多方面受禅宗影响的成为一个完整的生 活体系。日本茶道的鼻祖僧人村田珠光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这正是禅宗所提倡的“内省”或“自悟”。而历代茶人要去禅寺修禅后,返回茶室过茶人的生活,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饮茶的过程就是追求“茶禅一味”的境界。也就是说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三、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发扬者

(一)两国茶文化联系

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中日茶文化虽有不同,但渊源颇深。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最初,应是圣德太子派遣遣隋使并且随着唐朝的强盛发展,日本已不在满足于当时没落而又单纯的部民制形式,试图探索和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随着“大化改新”的推行,日本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科学文教,风俗习惯等向唐朝开始了全面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也包括茶文化,所以中日茶文化颇有渊源。

(二)两国茶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中日茶文化又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但同时日本茶文化注重修性,有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它的传播阶层多为上流社会,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结论:

从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可看出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的差异: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特性主要有四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三是讲求和谐,四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审美美感;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的特性也主要有四:一是重规范,二是重礼义,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四是独特的悲剧审美美感。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一样,其中蕴涵着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对于一个外人来说,要把握其精髓,确实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茶道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标致性的主导地位,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茶道是日本民族的文化象征,在世界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将继续传承下去。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联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及茶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韩旭李睿杜泳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J];农业考古;2011年02期

高燕 浅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J];网络财富;2010年11期 彭云 龙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对比探讨 [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关剑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 [J]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1日

第三篇: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

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俞正声这样说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各项工作。

俞正声指出,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我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

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切实坚持正确处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的重要遵循,结合实际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坚持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动摇,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不懈怠,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正本清源,努力清除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错误思想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俞正声强调,新疆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宣传教育群众,确保领导责任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谋划好下一步工作。各地要加大对纪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着眼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要认真总结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张春贤、栗战书、杜青林、杨晶、郭声琨出席会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9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各项工作。

俞正声指出,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我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

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切实坚持正确处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的重要遵循,结合实际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坚持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动摇,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不懈怠,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正本清源,努力清除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错误思想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俞正声强调,新疆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宣传教育群众,确保领导责任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谋划好下一步工作。各地要加大对纪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着眼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要认真总结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张春贤、栗战书、杜青林、杨晶、郭声琨出席会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我校党支部召开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宋主任向我们传达了贵政教201213号文件的精神,指出推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同民族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当前,青海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维护和加强青海各民族的大团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犯罪活动。这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是青海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我国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

青海各族人民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是青海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青海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加快青海发展,造福青海各族人民,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局面。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做为教育工作者,我要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谋利益,义不容辞投身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

第四篇:文档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的论文

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总括来说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阁下一生之中最难忘之事。

第五篇:钓鱼岛历史问题观后感

钓鱼岛历史问题观后感

姓名:付国林

系别:外语系

班级:2013级3班

学号:2013710307

在钓鱼岛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早在明朝时期,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从来就不是无主地,中国自古就是钓鱼岛的主人。

可是,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着清政府战败,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在二战结束后,中国通过合法途径收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可是日本在钓鱼岛的立场上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果实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在后来,钓鱼岛一直未从解决,而中国在成立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又达成钓鱼岛问题由后人解决。近几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购岛**,以为自己出面购岛铺路搭桥,而正可以看出日本的警惕性。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合作也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但是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但是政府的购岛行为时背道而驰的。中国严正声明日本的购岛行为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美国有一些人对钓鱼岛事件还是倾向于历史的,从这可以看出,事实就是事实,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我相信他们也是看不过日本的做法。美国政府应该鼓励他的日本盟友立即归还钓鱼岛,并就战争罪行向中国公开道歉。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反感日本的做法。

对于钓鱼岛问题上面,我认为在必须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中国的领土问题,也是中国的尊严问题,更是中国以后在世界上的分量能不能引起其他国家重视的问题。如果中国在钓鱼岛上妥协了,那么中国的威信何在,中国还能不能让更加强大?中国必须要强硬起来,让别人知道中国式不容许别人插入的,是不容许别人干涉的,也不是别人能够轻易得罪的。对于日本的做法,中国不会再只是抗议,而是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实际行动来向日本宣战,如果还是不断地挑起事端,那么中国只能采取强硬手段。

然而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解决钓鱼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势力、科技发展还不是太强大,所以才能让日本嚣张。还有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还不够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中国必须加大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大对日本做法的有力回应,让日本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青少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在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做出有力的贡献,不断让中国更加强大。

下载中日历史问题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历史问题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问题分析公式

    一、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内容来自lsfyw.net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

    历史问题分析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

    论伯恩斯坦及其历史问题

    大卫•诺思论伯恩斯坦及其历史问题 下文是大卫•诺思1998年在悉尼的夏季学院所作的题为“20世纪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 讲演的一部分。大卫•诺思(David North)是美国社会......

    历史问题的公式化范文

    历史问题的公式化 一、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 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

    八上历史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

    中日中学德育方法比较分析论文(汇编)

    1中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1.1灌输教育法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