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

时间:2019-05-14 09:3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

第一篇: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

哲学讲义

第一讲 哲学入门 第一节

游泳须在水中学

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

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

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

破相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2

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最后,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由于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于外,千差万别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生动;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内部且相对稳定,所以它比现象单纯、深刻。其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要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周武王死后,继任的周成王尚未成年,周公作为周成王的叔叔摄政辅佐、大权独揽,很多人都认为周公会篡位,但成王成年后周公却将王权主动交还成王,成为千古佳话;二是西汉末年,王莽曾是有名的道德君子、受世人敬仰,但最后却篡夺帝位、天下大乱,成为历史上乱臣贼子的典型人物。我们用以前学过的现象和本质的知识来分析这两个人:周公大权独揽是现象,还政于成王是现象,品德高尚是本质;王莽谦恭下士是现象,代汉自立是现象,狼子野心是本质。

但我认为,能够做这样的分析,并不证明分析者知道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甚至可以说,把现象和本质挂在嘴边的人,连“现象”的概念都未必能掌握,更不用说掌握“本质”的概念了。如果将哲学的学习类比于学习游泳的话,现象就是“水面”而本质就是“水”,破开水面下到水里便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我们称之为——破相。

第三节 现实和真实的区别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3

《黑客帝国》以大胆的想象力将“缸中之脑”的假想又推到了极限:也许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只是大型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虚拟场景。当我以为看到你们、甚至摸到你们的时候,我们本体也许是在相隔万里的两个玻璃瓶当中,一生也不会相遇。

这些“奇谈怪论”的作者并不是真的希望你们相信自己只是液体中的一个脑子、或者是被计算机饲养的一群奴隶。他们只是想教导你真正了解“现象”这个词的意义——简单的说,你目力所及的一切4,都只配称之为“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全然是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想象一下你自己做梦的情景,在梦里你会将所见到的一切都当作是真实的,因为你忘记了那些梦境只是现象;同样的,在你最清醒的现在,当你将周围的一切当作真实的时候,你依然忘记了所看见的一切只不过是现象。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三个概念,以避免在今后的陈述中发生歧义:

1、梦境:睡眠中呈现的现象。梦境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2、现实:清醒时呈现的现象。现实同样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引自http://www.xiexiebang.com/group/topic.php?gid=138026&tid=23215880 具体而言,就是你眼睛看到的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一切。

3、真实:没有大脑参与其中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有时我们称之为“客观”。真实是你从未见过的世界,因为你所见的只可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景象,你只是一直误将现实当作了真实罢了。

第四节 关于现实和真实的三个说明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现实和真实的区别。分别是“颜色的说明”、“倒像的说明”、“立体感的说明”:

·颜色的说明

请看一看我们周围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我们都会相信,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就是这些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色盲5看不见这些颜色,他的眼中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但是我们认为:“看不见这些颜色是色盲的生理缺陷造成的,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是色盲,真实的世界依然是彩色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简单的说,颜色只是一种现象,换言之颜色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来的东西。6

假设你有一种特异功能,不同重量的东西在你看来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1公斤以下的东西是红色,1~2公斤是橙色,等等。这样,你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一个物体的大致重量,甚至能根据暗红或深红的差别做出更准确的估计。也许你现在有三个问题:

1、如何能做到让不同重量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我们如何能知道不同颜色就代表了不同重量?

3、一眼就知道物体的重量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为了解释这3个问题,我们来假设另一种“特异功能”,这种“特异功能”令光波的不同波长在我们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只要看一眼就可以知道一个物体发出的光波波长大致是多少。问题同样有三个:

1、如何能做到让不同光波波长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我们如何能知道不同颜色就代表了不同光波波长?

3、一眼就知道物体的光波波长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种流行的说法,第一种是“神的奇迹”、第二种是“进化论”。按照进化论,所有的颜色并不是一起登上舞台的,从只能区分有光和无光(此时只需要黑和白两种颜色),到能够区分光的强弱(此时需要不同程度的灰色,颜色增加到3种),到能够区分暖色和冷色(颜色又增加了两种,也许当时所有的暖色,比如红橙黄都呈现红色;所有的冷色,比如青蓝紫都呈现蓝色)„„直至逐一的把现有的每种颜色都进化出来,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也许还会进化出新的颜色。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在近代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波长,所以这一点其实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直观上,你很难理解不同的波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意义。下面是我从进化论的角度做的一番推测:

严格的来说,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人称为色盲,不能辨别部分颜色的人称为色弱。但日常用于中往往将色弱也称为色盲,本段所说的色盲是指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人。6 有的同学会说,颜色是我们的大脑对光的不同波长的反映,波长是客观的所以颜色也是客观的。这里有两个问题:

1、波长是否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2、颜色是否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打个比方,有一个弹簧秤,不同重量的东西挂上去就会反映出不同的读数。我现在说:“弹簧秤上的刻度都是人刻上去的。”我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被称量物的重量是人造的,也不是说弹簧会被拉伸多少的长度是人造的,我指的仅仅是弹簧秤上的刻度是人造的。只要你愿意,可以把刻度刻成均匀的,也可以刻成不均匀的,可以间隔1毫米也可以间隔2毫米。我们视觉的功用是让我们用“看”的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寻找饮食;

2、避免危险。假设在地平线处出现了一片树林或者一个湖泊,如果没有色感,我们眼前的世界会变成一片灰蒙蒙,远处的树林或湖泊根本无法靠视觉来分辨;一旦有了色感,我们就可以在一片荒芜的黄色中清晰的分辨出远处的一团绿色或者蓝色。在灰色的世界中出现某一个色彩,应该是我们的某一个基因突变后产生的特异功能,而一旦这个特异功能在生存中体现了优势,那么这个特异功能的基因就有希望在他的后代中保留下来。7

哲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保证你眼中的颜色和别人眼中的颜色是一样的哪?也许我眼中的红色恰恰是你眼中的蓝色,而我眼中的蓝色恰恰是你眼中的红色。一个很有趣的假想是,我喜欢蓝色而你喜欢红色,但实际上我们喜欢的是同一种颜色,只是我是在天空上看见这种颜色,而你是在草莓上看见这种颜色。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颜色之间彼此也在做着激烈的竞争,哪一种颜色更能吸引我们的目光,哪一种颜色可以为我们的生存增加哪怕万分之一的生存几率,那么这种颜色就更有可能在众多颜色的竞争中脱瘾而出。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暂时胜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都那么漂亮的原因了,因为那些不足以引起我们兴趣的颜色被它们淘汰了。

所以,你现在有点明白了吗?所谓颜色不过是一些醒目的符号而已。其作用和交通指示牌相当,特定的颜色意味着食物、水或者危险,提醒我们加以注意。事实上交通指示牌的画法并非只有一种,同样颜色的样态也并非只能如此。如果你仔细思考的话,如同设想一个没有交通指示牌的街道一样,想象一下没有任何颜色存在的世界,无论你想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比你眼睛所看到的更接近于世界的本来面目。

·倒像的说明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光学的知识,视网膜上的像所产生应该是倒像8,但为什么我们却不会有世界颠倒的感觉哪?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证明提问者一定混淆了现实和真实。

提问者把视网膜想像成皮影戏的幕布,以为眼睛外面的光射进来打在幕布上,自己作为一个站在幕布后面看皮影戏的小人,认为幕布上应该是倒像才对。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先想一想,摄像机所成的一样是倒像,但为什么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图像不是倒的哪?

我们的眼睛就好象是摄像机,而我们的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就是一个超级宽屏背投电视机。虽然我们的微型摄像设备和微型放映设备距离相差不远,但中间是用电缆连接的。我们看得不是简陋的皮影戏,而是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

我用摄像机和电视机做比喻的结果,可能给人这样一种错觉:摄像机摄录到的画面和电视机放映的画面是一样的,因此眼睛看到的和脑子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会在以后详细讨论,但至少在“颜色的说明”部分我们已经发现,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脑子对眼睛看到的画面进行过不少有益的加工(添加颜色应该只是方式之一),所以对于两者的一致程度我们应当保持谨慎。

我猜测最早出现的一种颜色应该是绿色,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动物而言植物的叶子是最主要的食物,能够从灰色中分辨出绿色是极为实用的一种能力。眼睛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所有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像。即像的上下和原物的上下是正好颠倒的。·立体感的说明

大家都应该看过3D电影《阿凡达》吧,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电影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9将视网膜上平面的图像,在脑子里形成立体的形象,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天赋。3D电影就是利用我们的这种天赋,通过技术手段让左右眼看到略微不同的画面,大脑被欺骗后的效果就是我们可以欣赏立体的电影画面,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请你们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人从小就被关在一个IMAX的电影院里,被绑在座位上,头颈和腿脚都被固定住,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盯着眼前的电影屏幕。”我担保他会将眼前那些立体的形象当作是真实的存在。我所说的当成真实存在并非是说他会把电影里的情节当成是真的,而是指他会把那些立体的人、物体当作是真的存在的,当成有思想的人,当成有质量的物体。

那么让我们依次想象,一个人被关在普通电影院里的情景,一个人被关在皮

10影戏院里的情景,以及被关在洞穴里的情景。在普通电影的例子里,虽然他看到的形象不是立体的,但是因为他从未见过立体的东西,所以也就不知道物体“应该是立体”的;在皮影戏的例子里,虽然那些皮影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真的人或真的动物,但是他从未见过真的人和真的动物,因此也就不会知道“不像”;最后,在洞穴的例子里,这个可怜的人将摇曳的篝火在洞壁上照出的模糊不清的影子当成了真实的人和物。

他们当然都很不幸,因为他们从未见到过真实的世界,而将虚假的影子(电影只是一种复杂的影子罢了)当成了真实。那么我们自己哪?从出生的那天起,我们所见的无一例外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来的“影子”中。我们无一例外的将大脑制造出来的那些“影子”当成了事物本身。

若要理解哲学,你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是,眼前的一切无论看起来多么真实可信,终究不过是一些影子而已。这些大脑制造出来的影子与洞穴里模糊不清的影子相比并没有质的差别,差别只在于我们大脑制造出的影子精致些罢了。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存在着比我们大脑所能构造的更为精致的影子,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无法想象。一些自大的人宣称自己所见的影子已经是影子中的极品,不可能有更好的了。在我看来这就像洞穴里的人们说他们看到的影子已经不可能更好一样可笑。

关于颜色的、倒像的、立体感的三个说明到此完毕。我希望听完这些说明之 9 立体感产生的原理大致如下:左右两眼看到的画面并非完全一样,而是有一个角度差的。比如你对着群山拍一张照片,然后往左面跨一步再拍一张照片,两张照片因为拍摄角度不同必定会有些微的差别。理论上,距离近的山头在两张照片上的差别会比较大,而距离远的山头则差别较小。我们的双眼就是位置略有不同的两台摄像机,距离我们近的物体在两眼中的成像差别大,而较远的物体差别就会较小。

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实验,竖起一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方大约10厘米的位置,只用一只眼睛观察,然后突然换另一只眼睛观察,你会发现左眼看到的手指在画面的右侧,而右眼看到的手指在画面的左侧;然后将手指放到鼻子前方大约30厘米的位置,用两眼交替观察,你会发现两个画面上的手指都在画面的正中,差别很小。10柏拉图有一个很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后,所有人都能清晰的认识到:除了我们所见到的(即我们的大脑所制造出来的)现实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我们所见不到的真实的世界。你可以乐观的认为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无几11,也可以怀疑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12。从这一刻起,恭喜你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大门。

感谢我们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脑神经学、遗传学、3D电影技术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因此我才可以利用这些常识相对简单的帮助诸位破相。“现实世界是大脑制造的真实世界的模型”,只要耐心解说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命题。而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们不得不借助洞穴中的囚徒、指月亮的手指,或者诸如作茧自缚、镜花水月、盲人摸象这样晦涩的比喻来说明同样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先

13生的这首诗是要说明什么道理哪? 《金刚经》有云:“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成我们的语言: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若明白现象不是真实,才能理解“本体”。

如果我的讲义有幸流传下去。有一天,我讲义中所引用的科学知识会被推翻14;我尽可能平实的语言会因为读者语言习惯的不同而变得拗口难读。所以,最恰当的方式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否则文字反而会成为后人的障碍。但我不认为我的文字会流传那么久,所以便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了。但是我们在阅读前人的著作时,却须有这样的觉悟。

第五节 小结

对于未经哲学训练的一般的有理性的人,都会认为目力所及的这个世界是毋庸质疑的,真实的、客观的。天空大地、山川海洋、一花一草、一人一物,我生前就是如此,我死后依然如此,这是一种朴素的、常识的唯物倾向。但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这朴素和常识上,则根本就不会有哲学这样东西。

破相,即通过反思认识到,日常所见到的一切(包括感觉到的一切)都是大脑所制造出来的。当然,即便是大脑制造出来的,也可以肯定大脑是尽可能的按照真实世界为原型制造出来的;但是,既然是按照原型制造出来的,那么就只不过是一个模型而已。有哲学思维的人,不会将模型当作原型,也不会想当然的认为模型和原型完全相同。

无论我们如何挣扎,我们终究逃不出这个为我们的意识所建筑的模型。我们看见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太阳还是电脑或者我们自己的身体,终究并不是“他们自身”而只是“他们的模型”而已。而这些模型也不是我们幼年时候玩过的汽车模型或者飞机模型,而是思维的模型。我们的意识所能观察和研究的就只是这样一些模型而已。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才开始踏入哲学的领地。我们才有可能来讨论这些模型 11 我们一般会乐观的认为,大脑中所形成的每一个影像,在真实世界中都必然有一个物体与它一一对应。因此真实世界即便和现实世界不是完全一样,但至少是大致相似的。12 但是,就如“缸中之脑”和《黑客帝国》所揭示的,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可能性并不是100%的,既然不是100%就值得怀疑。13 翻译成我们的语言:“现象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们看不到本体啊!只因为我们身处在这现象的包围之中。”再比如如来佛的手掌,即便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都逃不出去,这同样是在比喻我们人类即便再神通广大也无法逃出现象界的包围。14 科学的进步是没有终点的,理论不可能一成不变:新的实验获取新的现象,新的现象引发新的理论。我引用科学的观点并非是作为推理的前提,而是作为说明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同学们理解哲学的观点。所以,我所引用的科学知识即使过时了,甚至被新的科学理论证明是错误的,但并不代表我所表达的哲学观点就是错误的。所依据的“真实的世界”是否存在?以及“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停留在模型中间满足于研究这些模型。那些模型被人们称为“现实”,而那“真实的世界”被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

于是才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关于“真实的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争论)。于是才有唯物论和唯心论(关于“真实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还是精神构成的争论)。

于是才有理学和心学(关于构成模型的“两个真实的世界”15的二元对立的理论;以及,模型就是一切的一元论)。

所有的哲学争论和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破相”的基础上。如果是一个没有破相的人来看待这所有的争论,想必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在说些什么吧。

理念世界(理)和物质世界(气)

第二篇:哲学入门读后感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5年2月第一版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籍,由当今美国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撰写,书中涉及了九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并且思考过的问题,作者认为开始学习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思考这些问题,他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来判断,甚至自己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并不长,在看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我自己在思考这些问题,而我的读书报告也将主要谈论我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

读书笔记:

1,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看过《黑客帝国1》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1】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报告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

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显然,如果我们把“实在”定义为“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如母体),却没有任何人能观察到它,我们真的能否认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它吗?

【2】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加倾向于这个理论,毕竟说这个世界实际是虚幻的这并不那么容易令我接受。

2,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

我们的选择是否都是自己决定的呢,这个问题似乎想都不用想,因为看起来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一切选择,比如吃不吃饭,什么时候去吃,吃什么,它们似乎只是我一瞬间的念头就能决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在绝对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

【3】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景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决定论,determinism),比如说我决定吃不吃饭实际上取决于我饿不饿,现在作业紧急不紧急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做决定之前已经存在了,它们共同作用使我没有去吃饭:即使我自以为我原本能去吃饭的,但是实际上我不能。我所作的决定只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结果在头脑中走一个过场”【4】而已。而这些条件实际上又是由之前的我所作的“决定”造成的,而之前的“决定”也是由之前的之前的条件决定,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我们的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否定决定论的材料,但我并不同意决定论,它让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傀儡一般,每个人都只是命运的奴隶而已,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论文也只是因为我考上了浙大,然后上了这门课,然后一定会写,虽然这一切无可辩驳,但它太令人绝望。

3,人的构成这是一个讨论的非常普遍的问题,最近看的《Yale大学开放课程:death》也讨论了相关的问题。一个可能的结论是,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和一个附在其上的完全精神性的灵魂(二元论,dualism),然而我们很难去找到这个灵魂,一切证据显示出:在人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5】,被科学熏陶了十几年的我除了在看哲学书时会尝试考虑这个观点之外,其他时候会对灵魂存在的说法嗤之以鼻的,当然,很多人出于宗教的原因会相信这些,并且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中外的各大宗教几乎都有灵魂的概念;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物理主义,phylicalism,也称作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我认为这个跟决定

论有点像,太过生硬了;实际上我比较支持的是如下观点:大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他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这个观点似乎是前两个观点的中和,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我会更倾向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纯精神的,它产生于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但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状态,除了那些物理上可以观测复杂的电化学变化,还有不能测量出来的心理过程,它是不能通过物理性分析显露出来的。

另外还有几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如:道德是自然存在的准则还是人为制造的?何谓公正,有没有可能做到公正?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呢?限于篇幅不再多写。曾经觉得哲学很无聊的我,现在却深深地被哲学所吸引,在在读完这本小书之后我又开始阅读《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根据时间先后一位位地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我已经读到了康德。历代思想大师们对世界对人的思考令人赞叹,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认为学哲学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让我们更加大胆去质疑,这些都是现在所学的基础科学远远做不到的。

【1】《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10;

【2】《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28

【3】《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65

【4】《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68

【5】《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p112

第三篇:哲学入门书

哲学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第四篇:管理哲学第一讲 唯实创新

第一讲唯实 创新

——企业决策的哲学依据

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企业家决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多大?

科学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案例分析:吴仁宝与华西村同学总结(略)

讲课内容:

一、什么是经营管理决策?

经营管理决策是决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某一发展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企业发展目标:某个新市场的开拓,某种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某个销售点的增设,或是增加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具体数量指标,还可能是企业扩大(如兼并、联营、集团化)或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二、决策的构成要素

1.决策主体:个人或集团(决策机构),决策主体是决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主体的素质。

2.决策客体:指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科学决策需要必须透彻了解决策对象,准确把握决策环境。

3.决策理论与方法

4.决策信息

5.决策结果

三、企业决策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企业家(主体)从决策对象和环境(客体)出发,选择(发挥能动性)最好的企业人、财、物力的组合方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作用:决策是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案例分析:史玉柱——15年间两起一落体会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四、企业决策的哲学原则

1.唯实——坚持决策中的唯物主义

①从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

②研究政策和社会环境、发展趋势;

③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④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

2.创新——发挥主体能动性

①创造性地协调企业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②主动出击抓机遇;

③选择最优方案。

第五篇:《哲学生活》重点知识背诵讲义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第一部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

6、发展

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四部分:社会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五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五、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下载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讲义(第一讲 哲学入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讲__植树问题讲义

    植树问题 讲义植树问题知识概要解答植树问题要考虑植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情况:1、在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①两端都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树=间隔数+1;②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树=间隔数......

    《哲学与人生》第6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8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7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5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

    《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

    《哲学与人生》第10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是高等教......

    《哲学与人生》第9课(精选)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说教材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