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青年婚恋观的社会调查
对中国青年婚恋观的社会调查
李皆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石家庄)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着青少年的婚恋问题也出现了许多事实案例,通过新闻媒体也引起了热议。例如:云南的“早婚村”12岁的少女就已经结婚;我国的离婚率连续十二年都在增长;剩男剩女问题:租女友回家过年应对家长逼婚等。这一系类问题突出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的婚姻问题,深刻的揭示了我国青少年的应对婚姻所暴露出的不足。针对之一现象,本文制订了一份调查问卷,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调查。本文主要对19到35周岁之间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青年的婚恋状态,对自身结婚年龄的预期,对另一半的年龄差的要求,恋爱经历,择偶考虑的内容,学历对结婚年龄的影响,是否能接受异地恋,经济基础对婚恋的影响,婚姻之后要几个小孩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有54%的受调查者处于单身状态,21%的受调查者处于已婚状态,在已婚的受调查90%以上处于30岁以上;有80%以上的受调查者有过恋爱经历:有40%以上的受调查者有过相亲的经历;有60%以上的受调查者预期的结婚年龄在28岁以上,而这些人当中大多数处于本科以上学历;绝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物质是婚姻的基础。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造成青少年婚恋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造成的,有的是父母的压力,有的是工作中的压力,有的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导致了青少年对婚恋问题的担忧和恐惧。针对这一现象,需要自身,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婚恋多一些宽容,引导青少年走向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关键词:青少年,婚恋问题,婚恋观,物质与婚姻,恐婚 引言
婚恋观(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指的是,恋爱双方,对于恋爱、婚姻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涉及的内容会影响到婚恋双方的关系已经婚恋的幸福指数,主要包括对爱情、道德、责任意识、性、子女关系、与双方长辈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是影响恋爱双方最基本的问题,关系到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这也是适龄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经济文化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不断加深,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自由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各种价值观也随之增长。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的精神领域造成了冲击,多元化的个性,自由扩展的价值取向,也会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积极向上的促进人们精神自由,文化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犯罪的低龄化、啃老族月光族的产生、拜金主义、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19—3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口数的30%以上[1],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发展,是事关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或者说将要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
青少年的年龄段导致他们正处于恋爱或者婚姻最初阶段,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仅是对他们婚恋,家庭生活的事,更是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大事。而且,婚恋观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婚恋观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婚恋观或许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所以对青少年的婚恋观的调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青少年对婚恋的看法。一方面,可以深入系统的研究青少年的婚恋观,填补此项社会问题研究上的空白,丰富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青年一代对婚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了解现代青年的婚恋现状,有利于解决其中的矛盾冲突,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之更容易的与异性交往,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婚恋道路。调查方案
2.1问卷调查与分析方法
为了调查青少年的的婚恋观,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时间于2016年1月31日开始,于2月20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并统计。调查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互联网散播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实地发放、填写、收集的方式。互联网主要通过腾讯QQ、人人网、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进行传播,共计收到208位适龄青年的问卷结果。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地点在沈阳和大连的各大商场、电影院等青年集中的场所,也取得了较好的调查结果(在这里要感谢小伙伴们的大力协助,让我的这次调查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次调查的问卷主要是根据需要统计的数据进行设计的,设计过程中也参照了百合网等婚恋网站的问卷,并做了针对性的修改,有利于我收集理想的数据结果。本次对青年婚恋观的调查共计收到有效适龄青年问卷350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208份,纸质调查问卷142份。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地区有大连市高新区、大连市旅顺口区、大连市甘井子区、沈阳市和平区等地区,网络调查也主要是对东北及山东的部分网友进行了调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加大调查力度,增加对南北差异的调查,这样更有利于调查的普及性和权威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收集调查问卷之后,把数据输入Excel表格,然后利用函数进行统计计算,利用图标更直观的表述数据结果。
2.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生的比例较高,占总人数的58%,女生占总人数的42%。被调查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25岁之间,这区间的人数占70%以上,25-30岁之间的人数占10%左右。被调查者的学历主要是大学本科以上,这部分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被调查者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或者是有工作的人士。结果分析
本次对青年婚恋观的调查共计收到有效适龄青年问卷350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208份,纸质调查问卷142份。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地区有大连市高新区、大连市旅顺口区、大连市甘井子区、沈阳市和平区等地区。
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中男生为203人次,占总数的58%;女生人数为147人次,占总人数的42%,男生的比例较高。由于调查方式,调查地点的局限性,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主要是居住,或者长期工作在北方的青年。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岁之间,占总数的70%以上,余下的也主要是25-30岁之间的青年,占总人数的10%左右。通过调查发现,有54%的受调查者处于单身状态,21%的受调查者处于已婚状态,在已婚的受调查90%以上处于30岁以上。有80%以上的受调查者有过恋爱经历,从总体来看在具有恋爱经历的青年中绝大部分只有1-2次恋爱经历,4次以上的较少。还可以发现没有恋爱经历的人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从学历上来看,在没有恋爱经历的人群中,学历高者居多。对于初恋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70%的被调查者的初恋时间在18-23岁之间,有17%的被调查者初恋时间在15-17岁之间。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对择偶的标准存在差异,女生的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地域要求、家庭、职业,而男生的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性格、学历、相貌和身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能接受异地恋。有40%以上的受调查者有过相亲的经历;有60%以上的受调查者预期的结婚年龄在28岁以上,而这些人当中大多数处于本科以上学历;绝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物质是婚姻的基础。
在单身的被调查者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对单身生活是持乐观态度的,他们更喜欢单身的自由,有一半的人面临着家长的催婚。而在对单身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男生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忙,而女生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对象。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造成青少年婚恋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造成的,有的是父母的压力,有的是工作中的压力,有的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导致了青少年对婚恋问题的担忧和恐惧。结论与讨论
通过调查青少年的婚恋观的结果做如下讨论:
(1)通过调查发现,男性女性对工作和婚恋的认识存在差异,在没有恋爱的男女中,大部分男生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而绝大部分女生把精力放在对生活的安排上。而在对另一个关于择偶标准的选择生活上可以发现工作和事业成功的男生,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具有主动性。从这两项统计也可以发现男女的社会分工总体上还是存在着差异。
(2)在现代的中国,婚姻也并不是仅仅两个人的事情,他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姻的和谐也不单纯的是夫妻两人关系和谐就可以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女婿与丈母娘的关系、连襟关系都对婚姻和谐具有重大影响。(3)“宅”是影响单身男女婚恋的重要因素。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单身男女在休闲时间的安排大多是宅在家里,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喜欢宅在家里。宅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网络十分普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聊天、视频、看影视剧、购物等,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需要。而且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加大,大多数人选择休息时间在家休息。
(4)调查结果表明,单身男女寻找伴侣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亲朋介绍为主,还有一部分通过婚恋公司、网站脱单。还可以发现,男生对于脱单比女生更为积极。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的单身男女青年更应该多出去参加一些活动,培养各方面爱好,这样更有利于拓宽择偶的渠道,有助于找到合适的伴侣。
参考文献
[1]安国启,徐文新.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及面临的矛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2)
附录调查问卷及统计编码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9岁以下.B.19-25岁 C.25-35岁 D.35岁以上 3.您的学历是:()
A.高中 B.大专 C.本科 D.硕士 E.博士及以上 4.您现在的婚恋状况:()A.单身 B.恋爱 C.已婚 5.您的恋爱经历有几次:()
A.0次 B.1-2次 C.3-4次 D.4次以上 6.您的初恋时间:()
A.14岁之前 B.15-17岁 C.18-23岁 D.23-30岁 E.30岁以上 7.您认为理想的找对象方法是:()
A.自由恋爱 B.父母做主 C.亲朋介绍 D.婚介网络、公司 E.其他 8.您的择偶考虑的方面有哪些:()
A.地域要求 B.家庭背景 C.职业和收入 D.性格 E.相貌和身高 F.学历 9.您是否能接受异地恋:()A.是 B.否
10.您认为恋爱的最佳时期是:()A.上学期间 B.工作之后 11.您恋爱的目的是:()
A.打发时间 B.已结婚为目的 C.情感需要 D.遇到了好的伴侣 12.您觉得单身怎么样:()
A.羡慕向往 B.害怕讨厌 C.没有看法 D.其他 13.您认为单身的原因有哪些:()
A.喜欢单身生活 B.忙于事业 C.没有合适对象 D.迫于生活压力 14.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大龄未婚现象:()
A.工作忙,没时间 B.择偶标准高 C.自身问题无法与对象和谐相处 D.生活圈子小
E.经济压力过大 F.父母的影响 15.有人一直没有结婚是因为“不将就”,你怎样看:()
A.等待理想对象结婚 B.迫于各方面压力将就结婚 C.降低标准结婚 16.您相信一见钟情吗:()
A.相信一见钟情 B.不相信一见钟情 17.您可以接受伴侣和您的年龄差距有多大:()A.0-3岁 B.3-6岁 C.6-9岁 D.10岁以上
18.您认为双方的经济基础对婚姻的影响程度有多大:()A.一点都不重要 B.不太重要 C.重要 D.很重要 19.您认为双方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影响程度有多大:()A.没影响 B.影响程度一般 C.有影响 D.影响程度很大 20.您是否会通过相亲找对象:()A.会 B.不会 C.不一定 21.您认为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
A.事业重要 B.家庭重要 C.事业家庭都重要
第二篇:婚恋观(推荐)
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分析及对策
执笔:董刚强、陈理想 材料:杨郁、周晓彤、周翔宇
概念的界定
婚恋观的界定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恋爱观的界定
所谓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中的桃花源蜜语,不是轻弹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爱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现状分析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着。1.教育者观念落后。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
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
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
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第三篇:浅谈军人婚恋观
健康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军人亦是如此。有位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们在建立家庭前之所以能保持艰苦持续的奋斗,最大的内部潜在动力来源于对能获得理想伴侣的渴望。在现代社会里,年轻人的这种渴望感甚至超过了物质需求。军人作为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也是有理想、有追求,对幸福的婚姻怀有美好憧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比错误的恋爱和不幸的婚姻更能损毁军人,把他们弄得心绪烦乱,意志颓唐的东西了。一个无时不感到爱情和家庭生活痛苦的军人怎么能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地投入工作、学习和战斗中去呢!为了每个未婚的军人能获得并保持纯洁的爱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已婚的能巩固幸福美满的家庭,下面探讨一下军人在婚恋方面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爱情 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一时代,世界观不同的人,回答也各不相同。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有志之士把爱情建立在共同革命理想的追求之上,甚至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过《刑场上的婚礼》的人,无不为陈铁军、周文雍悲壮的爱情所感动。现代社会里,由于受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爱情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有向利益化、庸俗化发展的趋势。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有人讲,爱情是男女间的友谊,再深一点说爱情是友谊、美貌和性三者的结合。生物论者更荒唐地把爱情等同于性,说什么爱情只不过是异性之间寻求配偶的渴望。以上说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更不是军人所崇尚的爱情。正确地讲,爱情应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之上,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于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感情。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它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过去搞恋爱婚姻观教育,是回避物质基础这个字眼的,尤其认为军人不应过分强调物质基础。但客观公正地讲,军人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爱情和婚姻不能建立在海市蜃楼里,并且大部分同志都来自农村,面临着家属就业、赡养老人、住房等压力,完全不考虑物质基础是不现实的。比较物质基础而言,爱情更重要的是要以男女双方共同的生活理想作为基础。没有共同生活理想的男女之间,决不会萌发爱情。有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才能在心灵上互相吸引。异性的吸引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只有心灵的吸引才是人类所独具的美妙纯洁的感情。现代社会中,军人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可为什么还有许多女孩愿把爱情的绣球抛给军人呢?很大原因源自于影视作品中军人高大形象的宣传和现实生活中军人奉献牺牲精神的表现,源自于对军人的理解。八十年代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叫“理解万岁”吗,理解就意味着有共同的生活理想。我们生活在大城市,感觉不出军人有多苦,但绝大部分军人,尤其是野战部队,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嫁给军人也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2、互爱性。爱情,它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相撞击之后迸发出来的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是相互爱慕,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方利用各种手段利诱、胁迫、强制对方就范,更不是爱情。爱情以互爱为其基本特征,不允许有半点勉强、凑合。
3、专一性和持久性。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和持久的。它不允许一个同时和几个异性发生和保持这种感情,更不允许这种感情随意转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挚、纯洁的爱情体现了人们高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它给人们带来美满、甜蜜、幸福的生活,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每一个军人,都应追求这种高尚纯真的爱情。
二、恋爱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道德 爱情萌芽于感性阶段。所谓感性阶段就是两人最初的几次接触,对对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感觉和印象。它还只是对对方外表的、片面的认识,由它引发的感情是很浅薄的。这个时候,离爱情的建立还很远很远。对“一见钟情”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看法。反对者认为这实在是拿自己的幸福作赌注,在非常严肃的问题上开玩笑。夸张地说在一分钟内获得的爱情,一秒钟内就可以失去。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爱情的悲剧就是以开始时的轻率拉开序幕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坏的第一印象使双方疏远,好的第一印象使双方接近,提供了发展为爱情的可能性。感性阶段继续向前发展,达
到理性阶段,才产生了爱情。所谓理性就是理智的受社会化控制的感情。在理性阶段,人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同时,经过冷静的反复思考,相互以适当的方式向对方表白爱情,如果对方接受了,就开始了共同培育爱情。
第四篇:军人婚恋观浅谈
军人婚恋观浅谈
健康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军人亦是如此。有位心理学家分析说:人们在建立家庭前之所以能保持艰苦持续的奋斗,最大的内部潜在动力来源于对能获得理想伴侣的渴望。在现代社会里,年轻人的这种渴望感甚至超过了物质需求。军人作为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也是有理想、有追求,对幸福的婚姻怀有美好憧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比错误的恋爱和不幸的婚姻更能损毁军人,把他们弄得心绪烦乱,意志颓唐的东西了。一个无时不感到爱情和家庭生活痛苦的军人怎么能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地投入工作、学习和战斗中去呢!
为了每个未婚的军人能获得并保持纯洁的爱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已婚的能巩固幸福美满的家庭,下面探讨一下军人在婚恋方面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爱情
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一时代,世界观不同的人,回答也各不相同。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有志之士把爱情建立在共同革命理想的追求之上,甚至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过《刑场上的婚礼》的人,无不为陈铁军、周文雍悲壮的爱情所感动。现代社会里,由于受外来文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爱情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有向利益化、庸俗化发展的趋势。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有人讲,爱情是男女间的友谊,再深一点说爱情是友谊、美貌和性三者的结合。生物论者更荒唐地把爱情等同于性,说什么爱情只不过是异性之间寻求配偶的渴望。以上说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更不是军人所崇尚的爱情。正确地讲,爱情应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之上,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于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感情。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它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过去搞恋爱婚姻观教育,是回避物质基础这个字眼的,尤其认为军人不应过分强调物质基础。但客观公正地讲,军人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爱情和婚姻不能建立在海市蜃楼里,并且大部分同志都来自农村,面临着家属就业、赡养老人、住房等压力,完全不考虑物质基础是不现实的。比较物质基础而言,爱情更重要的是要以男女双方共同的生活理想作为基础。没有共同生活理想的男女之间,决不会萌发爱情。有了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才能在心灵上互相吸引。异性的吸引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只有心灵的吸引才是人类所独具的美妙纯洁的感情。现代社会中,军人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可为什么还有许多女孩愿把爱情的绣球抛给军人呢?很大原因源自于影视作品中军人高大形象的宣传和现实生活中军人奉献牺牲精神的表现,源自于对军人的理解。八十年代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叫“理解万岁”吗,理解就意味着有共同的生活理想。我们生活在大城市,感觉不出军人有多苦,但绝大部分军人,尤其是野战部队,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嫁给军人也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2、互爱性。爱情,它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相撞击之后迸发出来的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是相互爱慕,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方利用各种手段利诱、胁迫、强制对方就范,更不是爱情。爱情以互爱为其基本特征,不允许有半点勉强、凑合。
3、专一性和持久性。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和持久的。它不允许一个同时和几个异性发生和保持这种感情,更不允许这种感情随意转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真挚、纯洁的爱情体现了人们高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它给人们带来美满、甜蜜、幸福的生活,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每一个军人,都应追求这种高尚纯真的爱情。
二、恋爱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道德
爱情萌芽于感性阶段。所谓感性阶段就是两人最初的几次接触,对对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感觉和印象。它还只是对对方外表的、片面的认识,由它引发的感情是很浅薄的。这个时候,离爱情的建立还很远很远。对“一见钟情”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看法。反对者认为这实在是拿自己的幸福作赌注,在非常严肃的问题上开玩笑。夸张地说在一分钟内获得的爱情,一秒钟内就可以失去。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爱情的悲剧就是以开始时的轻率拉开序幕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坏的第一印象使双方疏远,好的第一印象使双方接近,提供了发展为爱情的可能性。
感性阶段继续向前发展,达到理性阶段,才产生了爱情。所谓理性就是理智的受社会化控制的感情。在理性阶段,人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同时,经过冷静的反复思考,相互以适当的方式向对方表白爱情,如果对方接受了,就开始了共同培育爱情。理性阶段必须要注意三件事情。第一,确定自己的爱情方向,制约自己的感情,不与不应该发生恋爱关系的人,如有近亲血缘关系,特殊遗传或精神性疾病,人生态度、气质素养悬殊太大的人发生爱情。第二,定位自己的感情性质。如果对方已经成为自己思念的一部分,出现了“唯他(她)是念”,以致忘我的情形,说明你已经对对方滋生了爱情。第三,考察对方对自己感情的性质。如果通过分析判断,对方对自己的“爱”没有或将不会有反应的话,就应理智的控制,淡化,终止自己对对方的“爱”。同样,如果,发现对方对自己萌发爱情,而自己不能作出回应时,就要以不伤害对方的形式,婉言地谢绝。如果彼此都有爱的回应时,就应该加以珍惜,共同去培育和浇灌它。
从以上可以看出,恋爱不是一个人自我完成的行为,而是与他人、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性活动。其行为也就不能不由有关的道德和原则来调节。军人在恋爱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我认为:
1、要把爱情摆在从属于事业的地位上。诚然,爱情和事业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并且是紧密相联,互为促进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军人,首先应把事业摆在第一位,不应把爱情作为生活追求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爱情至上主义是不可取的。应把生活的最主要部分放在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上来。按照事业第一的原则,军人应适当晚恋,集中精力于教育、训练、执勤等工作上。已经确立恋爱关系的人,不要因恋爱而妨碍工作,要用爱情的力量促进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爱情和事业是会发生矛盾的,处理得不好,对两者都会造成影响,处理得好,会使两者相得益彰。建立在事业为重的基础上的爱情,会以其特有的鼓舞力量,激发恋人的事业心、进取心,促进事业和爱情的发展稳固。一个献身事业的人,既使不幸失恋,也会很快从痛苦中奋起,去争取事业上的成功,迟早一定会赢得真正的爱情。
2、选择恋爱对象应把心灵美放在首位。所谓心灵美,主要是指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上进进取,生活作风严谨、正派等。选择爱人,总要考虑一定的条件,诸如品德气质、性格特点、经济收入、职业性质、兴趣爱好、容貌体态、年龄大小等。这些条件中,人们考虑最多的通常还是容貌和经济这两项。适当考虑这些因素是无可厚非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的爱人容貌出众,美丽动人?马克思就为燕妮的容貌而感到非常的自豪。谁也都希望自己的爱人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这有利于婚后家庭生活的幸福。但是,如果把容貌和经济条件作为选择恋爱对象的最主要条件,那么这样的爱情就像稻草燃起来的火,燃得急,熄得快,最终带给你的可能是痛苦和悔恨。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选择了当时有“莫斯科第一美人”称誉的贵族小姐娜妲妮娅。结果婚后,娜妲妮娅不仅天天要普希金陪着去赴宴、跳舞,导致普希金事业荒废,债台高筑,她还勾搭了一个沙皇军官做情夫,最终使普希金死于情敌之手。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把心灵美放在择偶条件的首位,是由爱情的本质决定的,美丽的容貌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它会因心灵的庸俗而逊色,并且也会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逝。再漂亮的女人,容颜也会衰老,这
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抗拒。而心灵美、气质的高雅则会使平凡的仪表也焕发出异彩,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显示其永久魅力。军人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应把心灵美作为择偶条件的首位。作为地方女青年,之所以选择军人,也正是因为看中了军人的心灵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许多负伤致残的英雄来京作报告,住在西苑宾馆,他们虽然没有了健美的身躯和容貌,但许多女孩还是争先恐后地嫁给英雄们。
3、要遵循自愿选择、坚贞专
一、自重负责的道德原则。恋爱的过程,也是一个恋爱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相互间经过全面、细致的了解,经过谨慎的考虑,如果一方感到另一方不够理想或者双方都感到对方不理想,那么明确表示中断恋爱关系,这是合乎道德的。如果一方明确表示中断关系,另一方仍纠缠不放,硬要对方爱自己,采用不当甚至野蛮粗暴的手段达到占有对方的目的,则是不可取的,甚至是违法的。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男女双方本人应该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自愿选择和忠贞专一也是紧密相联的。通过自愿选择,双方同意并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就要求双方对爱情忠贞专一,不允许得陇望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我国汉朝时有这样一首爱情小诗“上邪,我欲与君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就有对爱情忠贞专一的思想。这对后世的婚姻伦理德观念影响很大,妇女把节操看得比天还重,丈夫去世也必须守节不许改嫁。有人说,这是封建主义的糟粕。的确,封建社会只要求女子绝对服从男子,保持贞节,从来不要求男子对女子的爱情始终如一。平民百姓如夫人去世可以续弦,达官显贵则妻妾成群,?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军人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应当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本文着重在军人恋爱观、婚姻观方面需把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文明、高雅和合乎道德的婚恋观成为军营和社会的一种良好风气和导向。
第五篇:浅论大学生婚恋观
浅论大学生婚恋观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婚姻价值判断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引导的相应对策及大学生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途径。
引言: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作为处于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我们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一. 大学生婚恋观的概述和现状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样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金钱至上型。恋爱双方看重的是对方的金钱储备,家庭背景,2、纯情型。双方看中的是自己与对方的真心实意,至于其他方面考虑的不是太多。
3、爱情兼经济型。既有浪漫的爱情又有现实的经济条件做铺垫,可以算是两全其美型。4.、游戏型。双方彼此都抱着玩玩而已的态度。只是从彼此那里找到一种填补空缺的方式。二.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的意义
婚恋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思想阵地的前沿,其婚恋观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中面临着激烈的价值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与其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及品格培养切切相关,而且预示着中国社会情爱道德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它有助于丰富伦理学的研究。对大学生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的研究是伦理学中一项尚未深入展开的课题,但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伦理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从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对大学生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进行深入与系统地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与价值,可以弥补目前伦理学研究的不足。
从现实意义上说,一方面,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克服情感上的迷茫和困惑,规范异性之间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婚恋观中价值冲突的现状及其变化态势,反思目前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情爱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实施相关的教育措施提供参考。三.大学生婚恋价值观
1、恋爱动机
1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决定了恋爱目标及生活方式的的选择。恋爱动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另一半”,“重要的人生体验”。
2、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婚姻对象的条件的要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时,男生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气质性格,相貌身材,发展潜力。女生最看中的是发展潜力气质性格,相貌身材。
3、两性观念
近9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除发生性行为以外的所有亲密接触方式。同时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趋向宽容。但性别差异明显,男生比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 四.大学生的婚恋观特点
1、恋爱公开化。在大学里,爱情已经不是敏感和不可提起的话题。大学校园里情侣来来往往,构成一道风景线。
2、恋爱的标准多样化。与走向社会的青年男女相比,大学生共中情感本身,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但是以貌取人的观念仍有部分市场。
3、恋爱道德的宽容性。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普遍比较宽容。
4、恋爱悲剧增多。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伤害对方、自杀、精神分裂、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等爱情悲剧。
五.大学生婚恋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需要,在此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上的逐渐成熟和自我完善。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分析。
1.、个人因素。随着生理的成熟,对异性交往的愿望和要求变得更加强烈。
2、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多元化是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观,人生观都不稳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变化的影响,容易把眼光放在金钱上。
3、教育因素。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态度。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
1、破坏了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基础。著名作家雨果说,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可见,爱情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情,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美好的爱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任何功利主义的私念都是对这种美好感情的亵渎,也破坏了恋爱者获得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功利性”爱情是不会牢固和长久的,任何风吹草动和人生突来的变故都会使之顷刻间崩塌。而且,恋爱观其实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恋爱中的投机取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经济压力沉重,违法违纪现象增多。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还是纯消费者,学杂费、日常花销主要靠父母、家庭供给。但虚荣的“攀比”心理让很多大学生恋爱者花钱如流水,逢年过节礼物不能少还要上档次,平常聚会吃饭不能寒碜要翻花样,自己的女(男)朋友绝对不能比别人寒酸要时尚,而这些都需要“钱”来支撑。恋爱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让“攀比”者不堪重负,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进行偷窃和诈骗。同时,校园中因恋爱争风吃醋而打架斗殴更是屡见不鲜。违法违纪现象的增多严重败坏了校风校纪,也给当事人造成了终生遗憾,因之被警告处分、勒令退学甚至绳之以法,“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化为乌有。
3、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经历逆境与磨难比较少,心理虽然正快速趋于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恋爱中一旦感情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将受到沉重打击,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陷入纠缠与报复之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看破红尘而轻生。
4、恋爱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淡薄。校园垃圾里随处可见的安全套、大学生在校外非法租房子同居、有的女生因怀孕而被“勒令退学”,更多的大学生对“性”的轻视和错误认识,损害了爱情的尊严和圣洁,污染了校园文化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三、加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正确引导
1、积极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大学生增强恋爱的道德责任感。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使大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清醒认识和积极正视这一问题,并加以科学地教育和引导。要一改往日放任自流、“出了问题才处理”的被动工作局面,变被动解决为主动预防,可利用课堂教育或邀请恋爱、婚姻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同学们就恋爱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慎重选择恋爱时机,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审慎对待自己的爱情,用学业的目标去引导爱情的航向。要让大学生们明了任何从功利思想出发,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希望从恋爱中获得“靠山”,为日后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的行为,都是缺乏恋爱道德责任感的表现。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改变心理咨询工作坐等来访、流于形式的被动,积极主动地深入大学生之中,可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发放宣传手册、开辟宣传专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机会和条件,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疏导大学生恋爱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有害心理,倡导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和行为。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性”、理智地对待“性”。“谈性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与其提心吊胆害怕出问题,还不如换个角度主动出击、积极预防问题的出现。学校可通过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把性知识、性道德、性法规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让大学生们了解两性性生理、性心理的差异,纠正大学生们在恋爱与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预支性行为”对双方、对学校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学会自爱也学会爱人。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而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及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此必须要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并加以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认知如镜,照之则明;情感如水,导之则畅;理念如山,立之则稳。只有直面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正确加以引导,让没有涉足爱情的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业,已经拥有爱情的大学生把恋爱变成学习的动力,才能让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妥善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婚姻的相互关系,理智而健康地对待爱情和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