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优秀生的教育问题
题目:让“花”开得更灿烂
姓名:郭雪婧
工作单位:唐山市乐亭县古河中心小学
邮编:063602 电话:4949368
让“花”开得更灿烂
现今的学校教育里,班主任做学习辅导工作、思想工作习惯于将精力集中到“差生”身上,而往往忽略对“优秀生”的教育,认为“优秀生”学习好,没必要“多操心”,总是以自豪的心情看待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大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我的体会是,对“优秀生”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还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优秀生”通常富于进取精神,学习刻苦勤奋,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能自觉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坚持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由于成绩优秀,他们听到的多是赞誉之辞,得到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宠爱,看到的是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久而久之,便目空一切,看不起一般同学,对集体自私消极,精神上又极脆弱,缺乏经受挫折的意志品格,一旦遇到困难、曲折,很容易气馁,甚至颓废。所以我从实践经验上谈一下关于优秀生的培养问题。
第一,我们先谈一下对于优秀生的学习问题。在学习中我主张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优秀生的某些特长方面进行特别辅导。比如我们班的李某,她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为了培养她在这一方面的爱好,我们编班时特意把她编到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我负责数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她;在上数学课时,允许她看教科书以外的书籍;作业方面可以不做一般性的作业题,老师另外给他布置作业等等,正是这种特殊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使李某的特长与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还表现在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个人学习情况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辅导方案,培养兴趣,挖掘潜力,促使其学科平衡,全面发展,做到不偏科,这样才是真正的优秀生。在学校我们采取特殊辅导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定期的和学生的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自律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指导家长如何去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工作,巩固学生成绩的同时达到提高成绩的要求。
除此之处,学习不应因只限于书本知识,更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把精力集中到了学习上,不太重视其它方面的发展,所以要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到多方面进取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对于优秀生的思想工作也应是重中之重,这是好多学校和老师都容易忽略的问题。青少年处在成长的阶段,思想上还不成熟,各方面没有完全定型,如他们爱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又容易倾听轻信,缺乏独立思考。顺利时,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以致听不进不同意见,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行进行列中掉了队;遇到挫折时,又容易片面地分析问题,消极地接受教训,觉得万事皆休,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所以应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优秀生”由于学习成绩好一般都有优越感,所以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其它方面的不足。教育他们认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在班级、学校是学习尖子,在全县、区就不一定是尖子。在浩瀚的知 识海洋中,自己那点儿成绩更是微不足道的。从而使他们消除优越感,在任何情况下都谦虚谨慎,积极进取。此外,还要教育他们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观念,在自己成绩优秀的同时多去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这些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针对优秀生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要优秀生保持良好的状态,让更多的孩子都成为优秀生。
第二篇:班主任教育问题生的案例
班主任教育问题生的案例
在学校,班主任就如同是学生的父母一样,不断的的把爱投向学生,把温暖带给学生;有时班主任也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排除他们内心的疑惑。或许有些学生未感受到这份爱,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那看到一切。
我记得在上小学时,我们班有一位特殊的学生,是一位女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她的智力不同与其他的学生。这位女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非常希望她能与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的教育,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即使他们知道女儿或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位女生在班上的表现其实很不错,虽然她的智力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也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她依然每天坚持上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作业。老师并没有给予她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要求,班主任也很关照她,不断的提醒其他学生这位女生的特殊情况,任何事情都顾及到她,让她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各类活动。有时班上的学生难免会取笑她,甚至是欺负她,都不愿意和她接触,与她接触也只是想利用她得到一点好处。这位女生有好多次被其他学生惹哭,但她只能默默的忍受,因为她毕竟生活在正常的校园环境中,有些事是自己难以控制的。
班主任及其他的任课老师都了解她的特殊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及学习中都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尽量让她学到更多对她有帮助的知识,并且鼓励其他学生与她接触,帮助她,少取笑她。班主任还经常的和她的父母联系,让父母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由于班主任的关心与照顾,她的父母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经常与老师沟通,在家给自己的孩子最大的帮助,让孩子能够自立。
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照顾自己,父母才能少操心,也能得到些许安慰。因此,对一些问题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更多的需要家庭的配合,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策略。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班主任的管理制度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有些措施是无法实现的。家庭教育与班主任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彼此之间是不能割裂开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一切问题生的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他是位男生,平时的学习中他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他在学校的行为让一些老师很难理解,有时学习很认真,但有时又很马虎,很放荡。他不在乎其他同学对他的态度,是属于那种我行我素的类型,有些老师的教导他也置之不理。(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记得一次上地理课,地理老师就劝他好好学习,向他的哥哥学习,因为他的哥哥是位很优秀的学生并且考上了好的大学,那是他好象有些动摇,但每次学习都是时好时坏,学习方面很不稳定。
班主任也很费劲的想办法,让这位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多次的找这为学生谈话,不断的给予他鼓励,让他改变那些不良的行为,在学习中不要太随意,学校毕竟有一些管理制度,课堂毕竟是课堂不能太随意。后来,那位男生似乎有一点改变,但有些行为依然存在,这些行为对班级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因此,班主任也没有再次的干预他的生活,有些行为可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并不是在短时间就能轻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师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
有时,班主任的过分严格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应该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或许他们在无意间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改变那些不良的习惯,老师更多的是给予指导,而不是给学生强制的要求,必须按老师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一切事情,那样不仅老师累,而且学生更累!
在对问题生进行教育时,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应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毕竟问题生也是分不同类的,有些学生应该用关爱的方式,有些应用单独谈话的方式,有些应用模范指导方式,有些应用学校的制度,或许有些甚至是任其自由发展等等。班主任应该都借鉴成功班主任的教育策略。
第三篇:班主任该如何教育问题生-后进生转化
班主任该如何教育问题生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行为习惯不良、厌学、品德不良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家长感到束手无策,班主任也觉得不好教育。但是,不论学生表现如何不好,他总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只要我们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是能够让这些学生得以转变的。
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疼爱,就为问题生教育奠定了一个深厚的情感基础,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热情,顽石也会慢慢变成金。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亲属关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监护人情况,摸清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和交往圈子,研究分析造成他非正常心理或行为的原因。全面研究分析综合之后,建立诊疗个案,根据不同问题给以不同的药方。我们还要能及时捕捉到问题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让全班同学甚至全校同学都来认识它、欣赏它、赞美它,使这个同学的某方面优点得到彰显,某点进步受到肯定,不仅使他有了成就感和荣誉感,自我评价有了改变,更重要的也使他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得到改善。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改善了,他自然会随着集体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同伴互助教育法也是很有效的。让“问题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时时提醒“问题生”。如他们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提醒他们,并督促改正。
我认为,有不少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表现的偏向优等生、对问题生态度粗暴,引起问题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生的心理由惧怕——压抑——对抗,师生间的关系恶化,这是问题生形成的首要原因。(班主任)其次,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习课堂,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农村父母忙于农活,子女的学业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再者,由于近些年来随着广大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子女留给老人情况的增多,家庭教育为表现对子女的娇纵与放任,这也是导致问题生形成的又一原因。还有就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使没有识别能力的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模仿,沾染上不良的习惯。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旦使学生身陷其中便很难自拔,网络造成的逃学、离家出走、偷盗等现象比比皆是,这是造成问题生形成的外部因素。
总之,我认为班主任不应该拒绝对问题生的了解,更不应该怕麻烦。而要有耐心,要做到先鉴定问题生,确定谁是问题生后再鉴定程度,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原因后,要及时的处理问题,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引导他们走上正途。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学习完善对于问题生的教育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
作者:沭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徐宏伟
【摘要】聋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一些主要因素是: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针对教育对象,分析出诱发其心理问题的直接的、间接的原因,采取可行措施预防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能运用有效方法诊断并转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下对策仅供探讨:
一、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二、抓住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四、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教师要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关键词】聋生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分析
对策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内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此,我想和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精明强干、心理素质好的建设人才;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能够坦然面对挫折,能够融入周围人群,真诚地与人沟通,将来走上社会能够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尽管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心理素质水平却不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聋校表现也很突出,很多聋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表现为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等,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基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二、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甚至从未有过。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不洞察,不过问,而是任其发展。即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三、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由于聋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小,接触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年龄稍大些的高年级聋生接触的社会聋哑人较多,社会聋哑人带给学生的都是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在本地区,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苏北各聋校经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过度地、一味地轻信别人,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被诱骗走,就会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被教唆犯罪,实施偷盗、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们本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学校生活内容枯燥,生活方式单一,有些聋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失去了目标,目光囿于眼前,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学校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学生想方设法逃脱校园生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好聋生的心理问题、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以生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我们特教教师就是“看看学生,不出事故,让学生识点字,看点书”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的心理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有善心。由于聋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思维的沟通,他们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聋生的心理感受。长期的交流障碍,学生的心理会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做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抓住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同时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聋生同样具备这样的美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向文中的小朋友那样,乘车回家时,不顾忌自身的缺陷,可以大大方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理科、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但是,很多老师把思品课换成了语文课、数学课,可以说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聋生的内心世界不容易了解,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想强烈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尽职尽责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与学生交流谈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学生孤僻、自闭,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她)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询问其和家里人相处情况,和同学相处情况,了解其内心想法等。笔者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了解到她曾经在普校随班就读时,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不和她一起做游戏,聚在旁边说她的坏话,甚至当面指指点点,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从此,她不与任何人交流,并且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融合到集体生活中,享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通过交流谈心,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四、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了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遏制不健康心理问题的肆意蔓延。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王志毅等主编: 《聋童教育学》 2000年6月第一版
蔡希美等主编:
《聋童心理学》 2000年4月第一版
郭亨杰等主编: 《心理学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沭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徐宏伟
第五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