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考试恐惧症倾向的案例报告(写写帮整理)
摘 要: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上高中后,班主任的辅导使其数学能力逐步提高,但数学考试时却因焦虑发挥失常。心理咨询师经过详细收集资料后,与某学生及其父母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同时,采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解除了某学生的焦虑,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中生;考试恐惧;案例报告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云×,女,17岁。高二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无精神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时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幼时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父母关系和谐,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数学考试紧张”而就诊
个人陈述:自述小时因为数学成绩不好经常被批评,害怕数学。升高中后,数学成绩逐步提高。但是每次大型考试时,数学成绩就下滑。每当大型数学考试前,都焦虑不安,感觉眼睛看不清题目,头晕,大脑一片空白,不会思考。考试结束后症状消失,其他科目考试均无以上症状。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情绪平和,讲话声音清晰,言语流利,意识清楚,态度合作。无幻想、妄想、无智能障碍,自制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回忆起焦虑发作的场面时,出现身体僵硬、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
父母反映:云×是个内向听话好强的孩子。上高中之后数学成绩提高了。但是一到大型考试数学就降分。曾跟家长反映考试时难受,接受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其他方面无异常。
班主任反映:云×很少说话,很听话。开学后数学成绩有提高,但大型考试数学成绩很低。班主任与其沟通谈心,但是没有作用。其他方面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sds:粗分43分,标准分53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sas:粗分49分,标准分61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考试恐惧症倾向
评估依据:
(1)对数学考试表现的焦虑程度与考试实际难度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3)出现考试焦虑时间在三个月与一年之间,与创伤事件有关。
(4)数学考试成绩下降,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无法控制焦虑情绪。
(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
(7)智能完整,能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与考试。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排除精神分裂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云×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可以排除。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的焦虑没有明确客观对象,与本例不符合。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年龄,自尊心较强,容易造成心灵创伤。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求助者自信心不足。
(2)求助者抗挫折能力不强。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性格内向,自信较低,但对自己要求严格。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即使现在努力学习了,考试也会失败。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及其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考试焦虑,提高数学成绩。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降低焦虑和恐惧的整体水平。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治疗。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云×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提出。
(3)咨询时间和费用
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12次。无收费。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开放性提问、共情、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施测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云×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回想最近一次大型数学考试时自己从身体到心理的感受和变化,写下来,越详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大声朗读五遍。
(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积极认知。
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反馈咨询作业:云×在作业1中写出:当数学考试即将开始时,就想到过去的失败经验,越想越紧张,出汗、头晕、眼前模糊。云×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大声朗读五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认知重建:帮云×识别、制止消极思维,建立积极的思维。
行为放松训练:咨询师指导学习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自行想象放松,每天训练1~2次,达到2~3分钟内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云×考试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将焦虑程度按百分制分级。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云×进行想象放松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要求云×想象焦虑场景,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进行放松,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
按照焦虑等级逐步脱敏,经过6次的脱敏治疗,云×在想象老师下发考卷时,焦虑指数低于20,基本达到目标。
②实际情景演练
由于期末考试临近,经家长、班主任和云×同意后,数学考试当天由母亲陪同到校,入校后,由班主任陪同进入考场。从路上的各个情景观察云×。如果出现焦虑反应则及时进行放松,完全放松后继续下一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二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与前次结果对照。咨询师对整个咨询过程总结,请云×谈咨询感想。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考试时感觉不再紧张了。
(2)父母的评价:考试回家后心情很好。
(3)他人评估:监考老师反映,考试期间答题正常,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卷。
班主任反映:数学成绩上升明显。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无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无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在回访过程中,发现咨询效果良好。云×焦虑感降低,不合理认知减少。本次咨询条理清晰,效果明显。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云×及父母为了改善云×今后的心理状态,提出希望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咨询师与云×和家长及班主任共同制订了新的咨询计划。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根据云×的成长经历、性格缺陷以及实际情况,使用了认知疗法引导云×改变了她的不合理认知。利用系统脱敏法减轻了云×的焦虑情绪,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08:249-315。
第二篇: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
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性格中的优势
我们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未来选择的专业和工作,应该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性格中的优势,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
你性格中的优势为:
·能够以极端冷静、严肃的态度,完成相应的工作
·对那些需要较强创造性的工作,如科学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常能够很好胜任
·思维敏捷,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
·往往能够很好地遵守工作中的各种制度流程
·有恒负责,做事尽职,通常细心周到,有始有终
·工作中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在做决策时较少受到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影响
为人理智,现实,能够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进行决策判断和处理当前的问题
·信赖随和,易与人合作,工作中能够首先从团队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思想和心态非常开放,对新观念和新经验往往有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你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各种新的挑战
·对变革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当公司需要拓展新业务,或进行重大改革时,常常能够积极支持或挑起重任
·常常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外界的力量,来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知己知彼,自律谨严。通常言行一致,能够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感情和行动;坚持自己的目标
·擅长对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性格中的不足
下面列出了你的性格中可能存 人格因素测评分析报告--职业类型分析:
总结:
现代社会的职业分类五花八门,工作报告《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在某种程度上讲,有时候我们一生可能会从事许多种职业,但是许多种工作,都可以归为同一种职业类型。许多时候,我们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选择的具体职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的大的职业发展方向应尽量地适合自己。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从事与自己的职业类型相符的工作,更容易获得成功。
本测评的意义,就在于为大家指明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家在选择专业和文理分科的时候,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发展方向。
根据你在以上五项测评中最后得分的比较,如果你在以上五种职业发展方向的得分中,某一项的分数远远高于其它几项,那么说明你更适合从事与那一项相符合的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与我们所属的职业类型适合度最高的工作。这里也仅仅是列举了五类最常见的职业类型,同时从性格角度出发,帮你分析了一下你与这五种职业类型的适合度。在大家实际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除了这里列举的五种常见的职业类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职业类型可以供大家选择。这里列出大家所属的职业类型,不是要限制大家的选择,而是为大家的职业发展多提供一些意见参考,从而让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科学理性。
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岗位趋向:以下的描述是为了帮助测评者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所具备一些重要特征,测评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去寻找具备这些特点的专业,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你在未来工作中做出最大的成就和收获最大的职业满足感。
根据你的测评结果,你的岗位趋向如下:
·能够与大家共同工作和保持一致;工作环境相对平和和谐
·不用过多抛头露面,不需要经常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有着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工作压力,都能够很好适应
·那些能够适当与人打交道,同时能够有一些自己独处时间的工作
第三篇: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一、一般资料
戴某,男,17岁,某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170cm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戴某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
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
心理测评结果
SCL—90测验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
二、主诉:
自小就比较不会与人打交道,特别是考入高中以后,在学校的寄宿生活太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处理。目前最大的苦恼就是我认为“自己的眼光里有‘不正派’的东西,怕别人从我的眼光里看出来”,所以就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交往,而缺乏了交往,同学们对我很冷淡,我自己内心越来越感到空虚、孤独,情绪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和效率明显的下降。
三、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病、神经病。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高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适应不良
2、人际交往障碍
3、自我评价过低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解答青春期困惑,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即克服不敢用目光与人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理的能力,回到学校、适应学校的集体住宿生活。克服不良个性特征的制约,注重自身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养成求助者健康的心理,掌握并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正确途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水平,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长期宠溺的家庭生活使他较难适应独立的学校,自理生活能力很差,形成了求助者不良的人格特征。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又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求助者在学校认识和协调人际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认知偏差: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情感和意志,主导行为取向。正确的认知会产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错误的认知则导致消极的情感、意志和不良的行为。求助者在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一些正常的性幻想、性欲要求,但是又用成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谴责,对人际认知存在错误想法,从而出现怕别人从眼光里看出来他的“问题”,与别人交往不敢用眼光。
(2)个性缺陷: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十分有害与身心健康,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求助者的性格有着很大的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个性的自我封闭、抑郁、过分依赖家人的心态,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3)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由于成长环境和个性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他即不爱说话,也很少与人来往,经常独来独往,孤家寡人,非常不善于为人处事,更欠缺这方面的锻炼。尽管有时他也希望和同学交往改善关系,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产生了非常强的自卑感和恐惧心理。而他处在青春期这个“狂风暴雨”期,“眼光有问题”就成为他躲避交往恐惧的诱因。
综合上述的原因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认知的偏差和能力的欠缺。所以应及时的采用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
2.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
心理测验收费:SCL—90 每次10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5年9月27日
目的: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信任感和情感互动协调;
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安排近期目标;
使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障碍;
使求助者的困难正常化并注入希望;
设置日程安排(提供一个可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协助求助者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同时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
了解求助者为什么要进行咨询,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的,陈述自己的问题出在那里,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
发现求助者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与求助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求助者的认知偏差,让求助者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的存在的心理不成熟。
布置家庭作业:写出自己关于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的认识。
第二次:2005年10月4日
目的:
加强咨询关系;
找出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非理性认知,并进行纠正,使求助者自己用悟到的正确认知去说服自己;
鼓励求助者向人调查,了解别人的想法;
方法:会谈、行为疗法、认知领悟法
过程:
1、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
2、找出求助者对人际关系的非理性认知,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认知,在对他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问,促进求助者对正确认知进行领悟,让他领悟在青春期有性方面的需求是人的天性所需要,同时别人不会从他的目光看出他的想法有“问题”。
3、鼓励求助者用调查的方式来获得真实的结果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4、布置家庭作业:用目光直视每个家人2分钟后,询问他们从目光中看出什么?
第三次:2005年10月11日
目的:
1、缓解焦虑情绪
2、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方法:行为疗法(暴露法)、认知疗法
过程:
1.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
2.与求助者一同列出社交恐怖的情景,鼓励求助者直接接触社交恐怖的情景,直到紧张感觉消失。
3.鼓励求助者与他认为的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主动的交往和互动;强化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4.布置家庭作业:一周内与自己比较喜欢的家人,并且主动的与他们去沟通,并记录沟通的心得。
第四次:2005年10月18日
目的:
1.学会合理正确的评价在校的学习、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2.提高处理人际交往矛盾的水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沟通
方法:认知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过程:
1)针对求助者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促使求助者认识自己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从而利用科学理性的认知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锻炼、提高自己社会、生活的自立能力。
2)与老师商量,回到学校,指导他多利用集体的活动、班会、生日聚会的场合去与人交往,多与同学交流接触。
3)咨询师与老师协商,请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多鼓励、表扬求助者。
4)布置家庭作业:找出自己的能被同学和老师接受的5个优点,并确认就是自己的优点,意在提高求助者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心。制定自己与人交往的一个计划(一周内)
第五次:2005年10月25日
目的:
1)巩固咨询的效果;
2)训练交往能力;
3)从人际交往中完善人格欠缺。
方法:会谈、行为训练、支持心理疗法
过程:
1)通过与求助者一同分析他的家庭作业,提高他对人际交往的自信。
2)继续强化求助者对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尽快的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br /> 3)与求助者共同分析他性格上的缺陷,鼓励他在完善自己的性格上下功夫,改善人际关系的深层动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的性格不断的得到完善。
4)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第六次:2005年11月1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
2)以后要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3)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我不再害怕看别人了,我能接受别人直视和直视别人了,不再害怕眼光有问题,感觉轻松多了,我从新回到了学校的宿舍,逐步学会自己打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渐渐多了,不再象以前那么忧郁,我觉得自己自信、有主见了。老师对我评价挺好的,我很开心,我的成绩也好多了。
2.SCL—90测验复查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正常。
3.咨询师的评估:两个月后,咨询师进行了回访和跟踪,求助者的交流态度和状态都是非常好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的融洽。老师与同学反映,求助者与以前相比在为人处事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能与同学有说有笑,整个人变的自信、乐观了。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的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xiexiebang.com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02784530206夏老师,心语心理医生网上在线工作QQ:362890071 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xiexiebang.com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02784530206夏老师,心语心理医生网上在线工作QQ:362890071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心理咨询案例 社交恐惧症
作者: 来源: 更新日期:2009-6-27 阅读次数:72 女士,女,27岁,北京市人,本科学历,未婚,社会经济地位中等,广东某国际贸易公司财务部职员。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王女士是独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工作。从出生3个月起,父母就连续出国工作8年,回国后虽然在外交部机关工作,也是经常有出国任务。王女士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祖母对欢欢百般呵护,很怕王女士发生问题,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别遇上坏人。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从家到学校到回家,十多年两点一线不让接触外界。王女士在幼儿园时就不爱合群,性格温顺、听话,胆小孤僻。上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成绩稍不理想就着急、烦恼;喜爱文学和绘画;家里藏书很多,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读了上百篇中外小说名著。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关系紧张,经常为琐碎小事产生矛盾。有些男同学主动来试图接近她时,她经常采取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会有不好的企图。临毕业时,她对一个外班的品学兼优的男同学有好感,聊了几次天,觉得很合得来,就鼓足勇气约他周末去公园玩,没有想到他以论文没有写完婉转地拒绝了。这使她非常气恼,男人都是假情假意,再也不想理他了。后来从别人那里得知他在原籍已有女朋友后,她对他又有了非常强烈的崇敬感,懊悔自己没有能早些认识他。还感到自己冒失地去约会他,被他拒绝是一个天大的耻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见到他。白天,在校园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上或食堂里,诚惶诚恐地搜索着他的身影;夜晚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他的音容笑貌,经常自编自演地遐想着与他聊天、散步、郊游,甚至抚摩他的身体、他的敏感部位,与他同床… …,两手不自觉地伸向自己的乳房和下身。一想到此,她就心慌意乱,面红耳赤。可是在内心又深深谴责自己怎么会这样无耻下流,为此忍受了2周的烦乱与失眠。平时很正常的例假不知为什么也错后了10天。整天害怕,怀疑自己是不是怀孕了,如果真的怀孕了,那太丢人了!只有一死了之。看到别人有意无意看自己时,就觉得他们一定知道了自己的“丑事”而马上逃避开对视的目光。
一天在食堂排队买饭,听到有人在背后小声叫她,回头一看,正是那个男同学。对视着他的眼睛,她感到心慌意乱,面红耳赤,就像自己裸体站在众人面前一样无地自容,马上低头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场。
她没有参加毕业典礼的合影和会餐,也没有和同学们主动联系过。
毕业后由亲友介绍,2000年初来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开始的半年多时间,她感到离开了让自己窘迫、蒙羞的大学环境,心情还好,工作也比较顺利,与同事关系方面,虽然交往面比较小,但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有一次,上级公司财务监理来进行常规财务账目审查,欢欢不知为什么非常紧张,本来账目很清白,但在回答监理的提问时结结巴巴,面红耳赤。领导知道后找她问话,也出现这种情况。从此,她怕见到领导,怕上级来检查,怕与同事近距离的目光对视,怕开会发言,甚至不愿到食堂就餐,和以前不愿进校门一样不愿进入公司的大门。明知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就是控制不住,生活和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心理测验结果:
1、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测验结果:
测 验 P 量 表 E 量 表 N量 表 L量 表
粗 分 4 6 21 6
T 分 45 40 70 75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总分:230 总均分:2.67 阳性项目数:67 阴性项目数:23 阳性症状均分:3.5
因子分(正常人上限2.5分)
因子 因子分
1、躯体化 2.3
2、强迫症状 3.0
3、人际关系障碍 3.8
4、抑郁 2.5
5、焦虑 3.3
因子 因子分
1、敌对 2.3
2、恐怖 3.9
3、偏执 1.7
4、精神病性 2.2
5、其它 1.7
二、主诉:
“上大学期间有过一次短暂的暗恋,虽然我与他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我从此以来不敢与别人目光迎视,开始是不敢对同班女同学的目光对视,后来发展为对班里男同学的目光也不敢对视,进而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迎视,怕他们知道了我的丑事,认为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
“离开大学环境,到了工作岗位,以为换了一个环境可以摆脱不敢与别人对视的苦恼,但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又出现了这种情况。特别是害怕领导的目光对视,有时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十分痛苦。”
“我至今还没有正式地谈过恋爱,亲友介绍了几次,我都没有勇气去见面。”
“自己也曾看过不少关于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也知道这种症状叫做社交恐怖症,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我下决心要改掉,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就常常不是那么回事了,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有一段时期感觉好一些,过后又犯,总也摆脱不了这种阴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己连别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那怎么能在社会中生活呢?”
“我听说心理咨询可以治疗社交恐怖症,但是几次下决心来咨询,都没有敢来,我怕也会不敢看咨询师的目光。”
三、观察印象:
动作缓慢,神情紧张疲惫,多汗,低头、目光游移、躲避对视,话语少,低语调、语速稍慢、断续,开始交谈时语音有颤抖。思维、逻辑有层次,衣着得体、化妆适度,有礼貌、频繁使用敬语。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困难,将应对窘迫不合实际的夸大,惧怕与领导交谈,不敢对视别人的目光。在上述交往中,求助者害怕在人面前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伴有显著的心悸、气短、出汗,紧张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为此,该求助者对自感难以应付的人际交往和预期事件采取反复持续的回避行为。持续时间长(最近一次从去年10月至今),恐惧内容泛化。病史初起可追述到幼年期,有焦虑性人格基础。该求助者对上述症状有病感,认为不可思议,但克制不住,主动求治。在既往病史中,未见该求助者酗酒、药物中毒、脑外伤史。医院检查结果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病因。EPQ心理测验表明,该求助者有抑郁质倾向,易焦虑、紧张,对刺激反应过度。SCL-90分析结果,总分230;阳性项目数67;强迫症状3.0;焦虑3.3;人际关系3.8;恐怖3.9;均超过正常人上限,其他因子分数阴性。综合上述资料,可排除精神疾病。
该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属于神经症性障碍社交恐怖症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惧怕在正常人际交往场景中的近距离目光接触,有意回避,行为退缩,影响社会功能;
2、夸大潜在危险,过分关注自身躯体症状,联想中引发紧张和焦虑,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3、自知恐惧感过分,不合乎情理,但不能自控与消除,有苦恼、痛苦体验;
4、不能接纳自己的弱点,缺乏自信,失去生活目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与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的紧张焦虑,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适应职场人际环境,部分恢复其社会功能。
(2)最终与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理智地认识客观现实,取代非理性观念,愉悦的接纳自己,建立对社会生活的自信心,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尽可能地全面恢复社会功能。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回避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逃避社会现实,自我封闭的结果。
求助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性人格基础让该求助者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际交往中的他人评价因素,对现实的认识过分偏颇于不幸和担忧,并感受其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身体的恐惧反应上,或自认为存在窘迫的身处环境中,失去了洞察内在感受和外在现实的能力。
要改变求助者原有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处世态度和行为表现,需要从该求助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着手,了解其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从中发现错误思维和认知扭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由于求助者有较多的躯体感受经验,这些经验被求助者不恰当的用以支持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进行认知治疗的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以缓解焦虑,重新建立认知和行为的联系,逐步纠正行为偏差。
鉴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内容,以及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领悟能力,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 门诊收费咨询: 周一至周四每小时2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时368元。
网上收费咨询: 周一至周四每小时1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时268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2005年8月7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同时了解成长过程,尤其是长期养成习惯和发生的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摄入性交谈,鼓励、启发其倾诉,以倾诉宣泄为主,辅以认知性引导,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家庭作业: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紧张焦虑,想法与体验。
第二次咨询 2005年8月14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应对策略。
方法: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模式、核心信念、条件信念准则、生活事件和认知脆弱性的相互作用、补偿和对应策略、目前障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其自我分析进行引导,适当的肯定其正确做法、想法。引导其自我比较、自我分辩、自我检讨,引出正确认知。
分析作业,寻找当前典型问题和问题情境,搜索情境中典型的自动思维,再现问题情境中的感觉和行为,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人际交往时的恐惧感进行情境再现。经过两次重复当时情景,发现有的时候这种自我的负性认定好像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当认为不会出现紧张时,就不会有问题,当认定自己会紧张时就会非常紧张。当然这种认定有的时候是经历过、证实过,有的时候是心理联想造成的。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事件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程度的比较;
2、谈在人际交往行为的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认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布置咨询作业:我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好的事例分析。
5、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咨询 2005年8月21日
目的:
1、学会合理自我评价;
2、提高自我控制力;
3、加强人际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同事的赞许,并在某天午餐时,比较自然地进入食堂,和同事打招呼。有了从容的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领导及同事;
3、使用“代币法”,逐渐增强人际交往的数量。
第4次咨询 2005年8月29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发展交往策略;
3、增强自信心。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交往能力认知行为方面的进步,找出交往策略问题;
3、训练面对面解答提问,以提高交往自信,减消紧张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交流方面。
4、布置咨询作业:
先前事件与当前情绪之间的关联,合理认知与评价。
第5次咨询 2005年9月16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交往策略应用,调整对应人际关系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进一步巩固与亲友、同事、领导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价:
“在公司里愿意与人主动说话了”;
“感觉同事们开始喜欢我了”;
“我不再害怕与领导对话了”;
“现在我有信心接受男朋友的约会”
和领导一起去深圳出差7天,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庆祝公司成立5周年晚会上参加了集体舞表演。
2、咨询师的评估:
本案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这就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渐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同时提示心理咨询的局限性,为达到长期目标而继续努力。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自我封闭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工作适应性水平。
心理咨询案例 社交恐怖症
作者: 来源: 更新日期:2009-6-27 阅读次数:49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四、评估与诊断
经过对求助者进行通过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结果显示:因素项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T分1.2; 1.3 ;3.5 ;1.6 ;2.4; 1.2; 1.3 ;1.5 ;1.1 ;1.25
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可以显著地看出晓婷的人际敏感分明显偏高,焦虑分次之(因子分一般应低于2分,3分以上表明有相当严重的程度)。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是指导来访者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加深对自己心理问题来源的认识,降低人际敏感程度和焦虑强度;最终目标是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和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咨询中要用符合病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这样可使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系统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还有交互抑制理论。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的鼓励、赞许对求助者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求助者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换句话讲,心理咨询人员有步骤地让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像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求助者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向吴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吴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吴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吴某心中的疑问。
(三)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 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说到不愉快的经历,吴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此阶段获得了吴某的充分信任,吴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吴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 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吴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让吴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吴某面对这种场面,让吴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吴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八、咨询效果评估
吴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吴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
第四篇: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颜雪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本案例陈述了一个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状态出现前的个人成长历史、他人的反映、对其所做的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使其改变认知倾向,建立自信,消除考试中的过度焦虑。并对咨询效果进行了回访、跟踪与评估,属成功咨询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1、求助者基本情况:学生安某,男,19岁,汉族,哈尔滨市依兰县人,高中三年级学生,现家住哈尔滨市香坊区。父母均为林场工人。从小性格温顺、胆小、内向。母亲对其要求很严格,要求他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做好。他有一个姐姐,学习成绩优益,母亲要求他要以姐姐为榜样。
2、求助者个人成长历史:求助者在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益,上课能认真听讲、聪明、思维活跃,而且对一些学习问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很高,比较热心帮助同学,老师对其印象也不错。
3、教师陈述:求助者平时不太爱讲话,学习刻苦,但1个月前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情一直很低落,总无精打采的,和其他的同学也越来越疏远。班主任建议求助者来做心理咨询。
4、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衣着还算整洁,身材匀称,五官端正,但眼睛有些红血丝,没有精神。有礼貌,但不爱说话,陈述自己的事情时,思维清晰,语言连贯。
5、求助者主诉:我已经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但一模的成绩不理想,我开始害怕正式考试再不好,怕不能达到母亲的要求,也怕老师失望,在家里、学校都觉得很紧张,虽然我也知道 如果我能正常发挥,考上重点大学没问题。现在我看到同学们都非常投入的学习,我就更着急。现在我上课爱溜号,做什么都没心情,看什么都烦,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重点大学。我白天、晚上都在想这件事。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就更没精神,我快烦死了。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1、对求助者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
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测试的测试结果是:总分焦虑水平为70分(0—24为无焦虑;25—49为轻度焦虑;50—74为中度焦虑;79—99为重度焦虑),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复习效率降低,失眠、有必要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
2、评估分析
求助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由于母亲对其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心想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又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感到羞愧、自卑。这些情感又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一些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
3、诊断:严重心理问题、考虑焦虑症
三、鉴别诊断
1、与神经症中的抑郁神经症鉴别:虽然抑郁神经症也有对前途悲观,无助无望,感到精神疲倦,自我评价低等,但抑郁神经症的这些症状至少持续两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而求助者的问题持续至今只有一个月。
2、与神经衰弱鉴别:虽然求助者也有心情紧张、烦恼和睡眠障碍,但求助者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确定为神经症性反应。一则持续的时间不长;二则神经衰弱中的情绪体验强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而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和持续的时间与生活事件和处境相称。
四、病因分析
1、个体原因:
2(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像求助者这样的高中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助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助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2、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3、家庭因素
家长对孩子要求与管教过严、期待水平过高,或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往往导致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情绪,助长考试焦虑。而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高焦虑的父母都是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的动因。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针对求助者的情况,提高其认知能力,让他明白一次考虑不理想并不能就此否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明白考试总有考不好的时候,让他重获学习的信心;教他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集中注意力,提高睡眠质量;提高他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好复习工作,迎接高考。
2、远期目标。消除他的错误认知,提高其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自信心,并形成其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促进他的身心健康成长。
六、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对考试的错误看法。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2、责任和义务
(1)求助者有责任提供真实的资料,咨询师有责任遵守保密原则。(2)求助者有责任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咨询师有责任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3)求助者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有选择权、知情权和协商权;咨询师有权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有权选择咨询对象;有权提出转介。有权中止咨询。
⑷双方有义务彼此尊重,遵守预约,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对方。
3、咨询时间与费用
(1)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2)费用:每次50元。
七、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
(1)咨询关系建立与诊断评估阶段;(2)咨询阶段(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2007年5月5日)
A任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制定咨询方案。
B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通过真诚的交流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用摄入性谈话法较全面、真实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通情达理使求助者感到了温暖,使求助者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用解释技术,帮助求助者正确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确认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 由于对考试成绩过于看重,一模成绩不理想,就认为高考会失败,这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价偏低,从而增长焦虑的情绪等。目前主要是求助者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模糊不清,难以理解自己现状,不知道如何调节焦虑情绪。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合理情绪疗法,并配合心理咨询。
C布置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回忆记录自己过去一个月来有关考试的各种想法,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不适感的具体结果C和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通过让求助者回忆和书面记录,使求助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2)第二次咨询(2007年5月12日)
A任务: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让求助者在深层次领悟到他所持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焦虑情绪困扰。B过程:就上次的咨询作业情况进行会谈。(咨询会谈摘要)咨询师:谈谈你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求助者:以前我没有太在意自己的想法,通过回忆,原来我一直以来对考试成绩是那么的看重,一模考差了,是我不能接受,也是我不知如何去面对的事,各种不好的想法从脑子里都跑出来了。咨询师:具体有哪些不好的想法?
求助者:一模考差了,也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了,还会让家人、老师失望,同学也会取笑我等等。总之,我心里十分的烦恼。咨询师:你是说,一模考差了,你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了? 求助者:是的,肯定会考不上的。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肯定呢?
求助者:我以前成绩很好的时候,根据几门科目的成绩估计了一下,我勉强可以考上,一模考这么差的成绩,肯定考不上的。咨询师:那是你自己估计的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你能保证,你的估计准确无误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下)不能。
咨询师:“一模考得不理想,肯定考不上重点大学了”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什么科学根据? 求助者:是我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你的想法能肯定会变成事实吗?
求助者:(沉思了一会儿)不能,但我心里还是会这样想的呀。咨询师: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只是你的主观看法,没有科学根据,不能保证会是事实。其实你想要改变目前的情绪困扰,也不难的,但首先是你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这种想法。求助者:那我怎样改变呢?
咨询师:一模考得不好,并不说明你的学习能力差,也不说明你的知识基础差,偶然的一、两次考不好,是常见的事,并不代表着一切,只要用功,成绩是可以改善的,何况你的学习一直较好的。你这样想想可以吗?
求助者:那让我试试改变一下吧。咨询师:好的,你自己来试一下。求助者:这样一想,我是感觉好多了。
求助者在做第一次作业时,也是他自我理性思考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就第一次作业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进行分析和辩论,让求助者自觉改变过去不理性的想法“成绩是不能考差的”,改变认知,明确一次考不好,不等到于是自己学习能力差,不等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差,同时学会把对自己“必须”做到的事换成“希望”。
C布置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回家再做一些类似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尝试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在对成绩评价的中性面或积极面。(3)第三次咨询(2007年5月19日)
A任务:进一步改变求助者的习惯不理性认知,帮助求助者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考试成绩,并辅以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克服焦虑情绪。
B过程:咨询师根据上次的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谈谈自己的感受,求助者谈到自己经过前面两次的咨询,自己对考试成绩有了新的认识,心情也平静了些,但自己还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上课和复习,还会有紧张感。
咨询师与求助者继续进行分析和辩论,进一步修正求助者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求助者的症状得以减轻或 消除。并针对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并指导求助者进行练习,让求助者学会放松自己的焦虑情绪。最后咨询师提出要求求助者平时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放松紧张的情绪。
C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在学习生活中应用渐进肌肉放松训练进行自我放松,克服焦虑情绪,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放松焦虑情绪,按照新观念进行实践,尝试认真上课和看书复习。(4)第四次咨询(2007.5.26)
A任务:巩固咨询效果,指导求助者学会自我悦纳和自我欣赏,结束咨询。
B过程:通过会谈,求助者分别讲述了自己对于考试旧的不理性认知和新理性认知,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作出积极的自我改变,同时鼓励和教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悦纳和自我欣赏,学会从积极面或中性面看待考试与自己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价:心情已好转了,不再有紧张感和害怕感,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上课和复习功课,睡眠质量也有了改善,学会了理性看待考试与自己的关系。
2、班主任的评价:求助者基本上恢复以前的学习状态,上课能专心听讲,心情好了,整个人也变开朗多了。
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情绪已稳定,能较好进行正常的学习,而且二模、三模考得不错,成绩上来了,可见已达到咨询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第五篇:社交恐惧症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参考书
一例社交恐惧症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本文是一例社交恐惧女大学生结合心理咨询实践,通过对王某进行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进行评估诊断,然后提出解决王某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方案,最终达到帮助王某克服社交恐怖心理,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认知领悟;系统脱敏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王某,女,一十八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四、评估与诊断
经过对求助者进行通过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结果显示:因素项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T分1.2; 1.3 ;3.5 ;1.6 ;2.4; 1.2; 1.3 ;1.5 ;1.1 ;1.25 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可以显著地看出王某的人际敏感分明显偏高,焦虑分次之(因子分一般应低于2分,3分以上表明有相当严重的程度)。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是指导来访者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加深对自己心理问题来源的认识,降低人际敏感程度和焦虑强度;最终目标是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和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咨询中要用符合病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这样可使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系统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还有交互抑制理论。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的鼓励、赞许对求助者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求助者 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换句话讲,心理咨询人员有步骤地让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像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求助者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向王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王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王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王某心中的疑问。
(三)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王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 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说到不愉快的经历,王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 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此阶段获得了王某的充分信任,王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王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王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让王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王某面对这种场面,让王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王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八、咨询效果评估 王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王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
通过scl-90自评量表对吴某进行复查,人际敏感分数、焦虑分数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本文档由原创作者两性用品http://www.xiexiebang.com成人用品站长上传,只为分享经验与体会,请尊重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