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

时间:2019-05-14 09:0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

第一篇: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

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1)

龙宗智,1954年9月生于成都,法学博士,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又先后返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曾任成都军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四川大学教授。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特邀专家咨询员。兼任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府首席法律顾问、重庆仲裁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等职务。

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制度、司法制度。迄今发表专业论文一百七十余篇,学术随笔近百篇,出版著作8部(含合著)。代表性著作为《相对合理主义》、《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同名博士论文《刑事审判制度研究》2001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创立了用于分析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机理的“两重结构”理论,提出了司法改革与司法操作中的“相对合理主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极大反响。

龙教授和采访者的导师、《法学家茶座》特邀执行主编何家弘教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和采访者的导师一样,都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年虽不高,声望极隆。《法学家茶座》早有采访龙教授之意,自2004年初即多次联系,但龙教授素来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且其工作繁忙,难有合适机会。直至2005年1月,《茶座》再次表明“采访之意不在宣传,在于为后来者提供指引与借鉴”(当然,这也正是《茶座》自创立之初即干辟“专家访谈”栏目的初衷),龙教授方才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

学术经历

以理性为原则,习惯以一种比较低调的方式生活并且对学术思考和探索兴趣较大。

不愿局限于所研究学科的工具性知识,而一直希望在知识与理解上不断超越并保持开阔视野。

廖明(以下简称问):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经历。

龙宗智(以下简称龙):我的学术经历并不丰富。1978年我作为军人基层干部参加高考到西政读法律本科,尔后又先后回校读硕士、博士,其间在军事检察院工作多年。1998年自愿从军检机关“下课”,到川大法学院当了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2002年4月到西政工作,专业教学和研究又成了副业。

我在学术生涯中最感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够通过留学等渠道接受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因此对普遍性学术思想把握不足,加之本人缺乏博闻强记的能力,因此,所写文章出于自己感悟的较多,引经据典较少。而我又不愿局限于所研究学科的工具性知识,一直希望在知识与理解上不断超越并保持开阔况野。因此,夸张点说,学养上的欠缺可能成为我“一生的痛”。

问:您当了28年的军人,做过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您1998年转业后先后在川大、西政担任法学教授,现任西政校长。我们想知道的是,哪一段经历对您的成长影响最大?在您不同时期的多个角色中,您最喜欢哪个角色?

龙:“文革”后上大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我自认为是一个爱思考、重理性的人,上大学使我回到了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应当说这一转折和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最大。像我这样一个想法比较多的人,能在军队前后待了28年,这可能是需要一点“定力”,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我读书十年也是在当兵期间。就我个人体验,还是认为当专业教授的一段时间比较愉快。有时间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从事研究,也做一点法律实务。而作为“官员”就不一样了,你虽然显得比普通教授“有权”、“有地位”,但牺牲了很多东西。这里涉及一个生活价值观问题。如果你习惯以一种比较低调的方式生活并且对学术思考和探索兴趣较大,那么你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当一名教授可能比当官还要愉快些。

问:无论是从军人到检察官,还是从检察官到教授,抑或是从教授到校长,您都适应得非常快,都做得很成功。那么,您是如何迅速地转换角色,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的呢?

龙:你过奖了。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干得好。就我自己而言,也是对某些角色的充任感觉好些,有的则感觉不怎么样。大体上说,我对需要思维和技术的差事容易干得好些,而对单纯的行政管理,如在军队基层带兵,我的感觉就要差些。不过,无论做什么工作,除了品德方面的要求外,我认为头脑清醒是最重要的条件,这种清醒是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只要有这种能力,你就会审时度势,并由此而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

问:根据苏力教授对近年来中国法学学术发展的研究,你是国内法学论文高产的学者之一——即使是在当校长期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什么工作,您一直都坚持学术研究。是什么促使您如此钟情于学术呢?从您的简历可以看到,从事教学研究在多数时期并不是您的“主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是否感到过“主业”和“副业”之间的冲突,又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呢?

龙:清华大学有人编中国“78级”人物纪实,对我的访谈用了“理性人生”这一标题。我比较欣赏这个题目,虽然这样说有自我吹捧之嫌。因为追求理性,所以即使是从事实际工作,我也有一种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断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意义,也会十分注意某一问题的技术方面。久而久之,对问题容易产生一些比较新的,可能也比较深的看法,将其一篇篇成文,其间既有过程的、技术的“愉悦”,又有小有成就的满足,所以也就不断能产生研究的动力。特别是结合实践进行研究,避免了理论的灰色,有一点常绿常新的感觉。而且由于是有感而发,有时甚至是不吐不快,因此写作时往往并不觉得多么艰难痛苦。这也同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职称或者完成任务有关。如2003年学校防“非典”,我对隔离问题体会甚深,就抽空写了一篇传染病防治与医疗性强制措施的文章,其中的意见引起了有关高层领导的注意;2004年我结合工作体会,写了几篇关于教育行政的文章发表。其中一篇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文章,最近在北大学报发表,发表前就有一些折腾,发表后可能会引起一定反响。

问:您是从司法实务部门到高校的,当然到高校之前,您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了。您认为在司法实务部门搞研究和在高校搞研究,是否有不同?多年的司法工作实践经验,对您现在从事教学研究有什么帮助?

龙:研究中国的法制及其运作,一方面要体察实际情况,能够结合现实,另一方面又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和能力。在高校工作的教授做到前一点有些困难,在实际部门搞研究又往往缺乏一种超越性。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的追求,但有时自己也会有困惑,甚至感到立场设置的困难。也许“相对合理主义”就由此而产生。

由于法学从基本功能看属于社会应用型学术,经验是学术的基础,尤其对于部门法学者。我感到,我过去的司法实践,乃至目前的教育行政以及在一些社会兼职中的实践,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支持功效。最突出的感觉是,在提出学术上的说法时比较有“底气”,即能够大致把握某种学术上的见解在法治实践中的意义,乃至它的“场效应”。尤其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较为突出的中国的法现实中,具有法的经验也许更为重要。

第二篇:《健身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健身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较深入地了解有氧、无氧、发达肌肉、休闲消遣、运动处方、饮食健身、健心、疲劳后的恢复,以及健身教学、训练、竞赛、裁判、营养、健身健美效果的测量与评价等有关知识与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健身、健美、青少年增高、减肥、体型雕塑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健美、健康、亚健康的标准与测评(控制)方法;

3、提高学生在健身运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健身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健身概论(4学时)

(一)健身概述

(二)健身的功能

(三)体育健身发展概况

(四)我国健身运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现代健身运动的理论基础(4学时)

(一)健身运动的生理与营养学基础

(二)健身运动的心理学基础

(三)运动损伤与预防

(四)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健身运动锻炼效果的测量与评价(4学时)

(一)健身锻炼效果测量与评价的意义、种类和要求

(二)循环呼吸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三)运动系统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四)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方法

(五)身体平衡能力测量与评价方法

(六)感觉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七)健身效果评价指标

第四章 健身运动教学(4学时)

(一)健身运动教学的任务和特点

(二)健身运动教学的阶段与要求

(三)健身运动的教学原则

(四)健身运动教学方法

(五)健身课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六)健身运动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第五章 健身运动锻炼方法(4学时)

(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健身运动锻炼方法

(二)有氧与无氧运动锻炼方法

(三)休闲健身锻炼方法

(四)民族传统与自然力健身锻炼方法

(五)运动处方与训练后的恢复锻炼方法

(六)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群的健身锻炼方法

第六章 健身美体的修塑和矫正技法(2学时)

(一)身体局部过胖的修塑技法

(二)不良体形体态的矫正技法

第七章 体重的控制(2学时)

(一)肥胖的原因及其调节机制

(二)肥胖的类型与部位

(三)肥胖的标准与测评方法

(四)身体成分的控制与减肥方法

(五)体重控制与减肥塑身新理

第八章 青少年增高的原理与方法(2学时)

(一)人体增高的科学原理

(二)人体增高训练的方法

(三)影响人体增高的重要因素

(四)身高的标准与预测方法

第九章 健身健美训练的常用术语及体能锻炼方法(2学时)

(一)健身健美运动的常用名词概念与术语

(二)体能锻炼方法

第十章 健身运动的科学性(2学时)

(一)科学健身的重要性

(二)健身运动处方概述

(三)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四)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过程

第十一章 健身运动的恢复方法(2学时)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三)按摩恢复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孟宪君,《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满昌慧、李祥晨,《安全健身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3、代毅、张培峰,《健身理论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张先松,《健身健美运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姜桂萍,《健身健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张瑞林,《健身健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尹士优,《健身体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8、王竹影,《健身运动与处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说课的理论与实践讲解范文

说课的理论与实践

一、说课概念的界定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上课以后,运用口头语言向听课教师、教研人员(同 行、领导系统介绍自己对某堂课(或某块内容 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而后听者评议, 双向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二、说课的分类

从教学过程看,说课可分成二大类型,三种形式,四个层次。二大类型: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

课前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后、上课前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阐述;课后说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分析和介绍。一般情况下,说课通常采用课前说课。三种形式:整体说课,重点说课,微型说课。

整体说课也就是全面说课,包括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程、评析等方面;重点说课即抓住一节课或一块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或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微型说课即抓住教学内容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设计教学方案。四个层次:说一块(内容、说一节、说一章(或一单元、说一本书。

一般而言, 说课重点是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 “ 为什么这样教 ” ,要把教学 设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

三、说课的程序

完整的说课,程序通常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 备 ” 是基础,目的是写好 “ 说案 ”;“ 说 ” 是实践,要活说、说活;“ 评 ” 是提高的机会;“ 验 ” 是落实,用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 “ 说课 ”。在具体实施中,有的是备、说、评,省去了 “ 验 ” ,即课堂教学实施这一步;有的是备、教、说、评,把 “ 说课 ” 放在 “ 教学 ” 之后,用 “ 说 ” 去检查教;有的是备、说、教、评,把评放在最 后,更有利于将说课和教学结合起来评。因此, “ 说课 ” 的程序可以灵活运用。

四、说课的基本课型

研究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 评比性说课 综合性说课 提高性说课 争鸣式说课 互补式说课 检查式说课 研究性说课(说评型

一般以数学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通常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 先由一位老师事先备 课,写好讲稿,然后说课, “ 说 ” 后经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一说课可以 一星期搞一次, 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 研究性说课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业 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示范性说课(说讲评型

一般选择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作示范性说课, 然后将说课内容付诸课堂教学, 最后组织听 课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说课教师的说课内容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听课教师 从 “ 观说课 —— 看上课 —— 听评课 ” 中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 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公(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 手的重要途径。

评价性说课(说评型

通过说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评价, 常用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它要求说课教师按照指定 的教材、规定的课题,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写出说课讲稿,然后依次登台演 “ 说 ” ,由评委评定 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还要求说课教师将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 通过上课实效来评价 说课质量,最后由评委决定比赛名次,这是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

综合性说课(说说型

要求说课教师在说课后, 把说课实践与交流说课理论及总结说课经验结合起来, 在说课实践 的基础上, 总结说课经验,上升到说课理论, 从而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层次,这是培养学科 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途径。

提高性说课(上说型

是指授课教师上课后对该堂课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说课, 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 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 提高性说课还可以作为评价、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的辅助 手段和参考尺度。

争鸣式说课(讨论型

就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说课。互补式说课(展示型

就一节课的内容, 每个教师选择自己的长项作专题说课, 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检查式说课(汇报型

领导为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而让教师说课,此类说课比较灵活,可随时进行。

五、说课的基本特征(1独立性(2整体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广泛性

六、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课前,一般事先要写说课讲稿(简称 “ 说案 ” ,写说案的过程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说案的 主要内容不但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 理论依据是 什么。因此,说课教师说课前要认真学习教材,钻研课程标准(大纲,学习专业理论, 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说案。

说案设计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程分析,评价分析。

最后要求说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后总结等其它问题进行评说。如:(1 规范反馈与评价的手段。如采用五色反应卡、答题卡、《课堂练习反馈表》、《学习评价表》 等。

(2挖掘反馈结果的潜在功能: 1评价功能: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作为改进教学和评价学生的依据。2调控功能:及时调控教学的进度和知识的密度。

3教育功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进 取的学习态度。

4追踪功能:《课堂练习反馈表》记载了学生本节课全部练习的完成情况,长期坚持,有 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便于对学生进行追踪教育。

当然, 在撰写说案时,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地包含以上所有内容, 而应该有所侧重,择 善而从,写出(或说出最有特色之处。

七、“ 说课 ” 设计的理论依据

说课是说课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 学设计;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利用丰富的语言媒介向听课的教师讲述这一

节课 “ 教什么 ”、“ 怎 样教 ” 和 “ 为什么这样教 ” ,然后由听课教师 “ 评 ” ,说者和听者 “ 说 ”、“ 评 ” 结合,共同讨论,以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目的的一种双向教学交流活动。

“ 说案 ” ,顾名思义就是说课的教案。从上面说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说案的主要内容不但 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理论依据是什么。

“ 说课设计 ” 是教师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应用教 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并对教学效果作出预测的一种计 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可作 “ 说课 ” 设计的理论的有:(1系统科学理论;(2学习科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3教育控制理论;(4素质教育理论;(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6研究性学习理论;(7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的理念;(8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法;(9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的特色理论。这些理论为说课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八、说课的基本要求

由于说课是教师在特定场合下, 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分析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及教学任务、阐 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实施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因此,说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领导,说课的时间不宜过 长,一般情况下 15— 20分钟就足够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多,说课中应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防止面面俱到,应将重点放在重点、难点知识分析和教法设计上。

(2重点内容应明确具体,说理透彻。说课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中重点难点分 析, 重要知识点的教法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以及巩固训练等主要的内容进行, 并且要说得清 楚明白,分析透彻,论证具有说服力。

(3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说课与授课不同,它不仅要讲 “ 教什么 ”“ 怎么教 ” ,更重要的是说明 “ 为什么这么教 ” ,这是关 键所在。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有机提出, 使教例与教理有机的融为一体, 防止穿 鞋戴帽,油水分离。

九、说课的临场技巧(1应用演讲原理;(2提高心理素质;(3注意控制时间。说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 15分钟

十、说课的注意点

(1说课要说出个性特点。同一内容,因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现状和知识面深广程 度不同,加上执教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教学优势等特点;对教材从宏观的整体把 握及微观的具体处理上应当有所不同。切忌照搬他人,人云亦云, 应当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 己的独到之处。

(2说课要突出可操作性。说课不能脱离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说课是为了提高课 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而 “ 说 ” ,是对教学活动的思想、过程、方法、手段的根本指导。(3说课要有创新意识。在说课活动中,说课教师应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敢于创新。教 学有法却不可拘泥于成法, 说课也一样。说课有规更不能囿于成规。应因时、因地、因人(学 生和教者〕的不同,创造出自己的有效、实用、有特色的说课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充实 说课活动。

(4要区分教案与说课稿。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学内容、过程、步骤、方法的具体安排,因而教案就成为课 堂教学的依据。它就像工程的施工蓝图,是直接用于施工的。教案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说课稿:是说课的依据,是阐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意图、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的总结 报告。它就像工程的设计报告、可行性报告一样,是阐说如何施工、为什么要这样施工、这 样施工的优点、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论述性报告,虽不直接用于施工,但它是 施工的基础。说课稿也一样,虽不直接用于教学,可它是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设计 思路,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说课稿不是教案的翻版,不是教案的扩写或缩写。

十一、说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l.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理论联系实际是说课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说课中, 青年数学教师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相 脱离的现象,其表现有二: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二是理论空洞,无具 体内容。如:有的青年数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分别是① …… ,② …… ,③ …… ,而具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却没有说。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法设计是实现目的的措施, 是 “ 过河 ” 与解决 “ 船 与桥 ” 的关系,二者应是相一致的。在有些青年数学教师的说课中,两者却是脱离的,其表 现有两种:一是目标与措施不一致,二是目标明确,没有实施措施。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是确定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4.各部分内容相脱节。

好的说案就是一篇好的文章, 其结构应严谨, 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和过渡应很自然。有的教师 在说一节课时分几个方面讲, 但每个方面之间互不联系。尤其是教学对象的分析, 孤立的作 为一问题,不能成为其它设计的依据。

5.说课与讲课相混淆。

说课与讲课不同, 有些青年数学教师在说课时仍然区分不开, 突出的表现在说法设计上, 讲 的过细,面面俱到;单纯讲知识,理论分析少。另外,课前说课应是上课的预演,而不是课 后总结,所以语言应注意准确性,如 “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 和 “ 准备采取的 方法 ” 在语意上是不同的,不能混淆。又如出示巩固练习,不讲这样安排的意图,却讲起题 目的具体解法。

十二、说课的评价

说课的评价应是说课具体内容与要求的细化与量化, 评析说课的关键是制定和把握科学的评 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①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完整、具体、明确。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 据充分,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能够实现。

2.教材分析透彻:①所说内容在教材中地位、作用的理解、分析正确,准确把握教材是知 识结构和体系;②教材处理科学合理。②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分析透彻,确定的依据 充分。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科学、实用。①教学的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自己的见解。②教学程序的设计科学。能实现教学目标。③导入、结束等重耍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知识 教学的教法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能力, 有机的进行思想 教育。④教法设计的依据科学, 与教法相统一。⑤教学手段的选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板书设计科学。

4.教学对象的分析准确、对策恰当:①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② 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巩固训练明确、到位:①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统一。②训练题的 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③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 培养。

6.答辩正确清楚:①答辩准确无误。②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7.总体评价:说课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创新意识,富有个性特点。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通过 … 达到 … 3.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等

三、教法分析(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 及相应的流程

四、学法分析(自主学习,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调查分析等

五、教学手段(CAI ,教具,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练习、作业等,各环节应清晰

七、板书设计(纲要式板书

八、反馈分析(反馈方法、手段:反应卡、答题卡、学习评价表等

九、评价分析(效果预测及自我评价

第四篇:2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讲解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

通过梅奥(J.E.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3.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由于组织成 员具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

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存在着3个重要差别。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启示。

(二)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1.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4)选民的“短见效应”。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1)缺乏竞争性压力。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缺乏监督信息。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以美国为例,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而在1949年占23%,1987年占34%。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政府失败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为3点。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2.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认为,企业从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经济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当企业出现以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的契约关系所代替,外部问题被“内部化”了。原有的市场交易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内协调和组织费用所 代替。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被看成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中,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市场又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上,经济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配置,在企业中,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进行计划配置。企业的起源就是由于组织协调比价格协调更为有效,即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企业再多“内化”一项市场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静态均衡就实现了。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规模边界也就确定下来。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比较而言,学术界倾向于用历史分期的方法来归纳公共管理的学科史。

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倾向于先用欧文·休斯的标准做一级分期,而后再用其他标准对公共行政时期作二级分期。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是处于西方国家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阶段,行政或管理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1.就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前后有变化。

2.在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同时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1.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社会运动和美国人对越战的强烈不满,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倾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从具体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来看,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4.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新公共管理主要体现了企业管理途径(又称“B途径”)的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

主要特点:

(1)视民众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选择权。民众可以市场机制下,选择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

(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取代单一的垄断供给者,通过纳入私部门来形成竞争机制。

(3)扩大个人及私部门的活动范围,使个人更能够自力更生,自愿性团体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增加私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政府机构则将注意力放在原先被视为不必要,但却是民众真正需要的服务上。

(4)将公共物品购买者的角色与供给者的角色分离开来,防止政府机构利用自己的裁判员地位,为自己谋得额外的好处。

(5)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者与购买者的关系,强调用契约或半契约的方式来加以控制。(6)由市场来检测绩效目标。在部门内,管理者对资源的支配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即管理者的目标在于实现目标,而对部门绩效的评判,则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7)弹性薪酬。即由实际的市场和绩效水平来决定薪酬,使薪酬待遇成为一项激励工 具。

(二)美国的新治理 特征:

(1)强调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盟关系,采取与公、私部门合作生产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2)鼓励民间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吸引并授权公民团体直接参与者公共方案的设计,并强调决策过程的分权化。

(3)强调公共行动的重点在于任务而非方案,在于实际的绩效而非预算的盲目投入,在于投资而非花费,在于认知顾客的需要而非政府机构自身,同时强调公共服务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服务的效率。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和管理方法。

(三)其它西方国家的实践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3)必须尽可能明确和清楚地界定政府各部门、皇家机构及每个官员的目标。(4)必须尽可能地把存在潜在冲突的职责安置在不同的机构中。

(5)内阁部长和各部执行长(Chief Executive)职责要明确,部长对选择方案负责,执行长则在最少干预下,对该方案的投入及产出负责。

(6)公共基金的使用包括购买政策须经辩论及市场竞争;公共基金服务的品质、数量和成本均须由购买者而不由生产者决定。

(7)制度设计必须使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获利最小化。(8)治理结构应趋向于降低代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9)行政效率、顾客反应及决策权力的利益必须尽可能与执行紧密结合。

(四)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 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作公共选择。虽然在实践上依然更多地偏向于政府,但更多的市场,更小而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乃至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并继续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虽然在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有的国家甚至有些回潮,但是在放松管制,公共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领域的内部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20世纪80年代强调采用信息技术,90年代开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原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等结构方面的问题。

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了强化政府政策执行部门自主权的改革,从而重新塑造了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之间的关系。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有人认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人们也在政府取向和市场取向之间左右摇摆,而新公共管理只不过表明这次钟摆又一次摆向市场而已。但更多的人认为,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在化解西方政府运行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如何管理)这两个方面。

在“谁来管理”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认为,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因而,以往由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切基本方面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同时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尽可能地交给社会,让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如何实现传统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的转移?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政策职能(掌舵)与管理职能(划桨)分开。

在政府“如何进行管理”的方面,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2.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3.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4.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5.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6.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7.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

1.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2.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4方面的启示: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

2.你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有何评价?

第五篇:浪迹于法与童话之间

浪迹于法与童话之间

——雅科布·格林印象

初识德国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位名噪世界的“德国兄弟”。

首先值得提及的是“洪堡兄弟”——威廉与亚历山大: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以其在语言学、哲学上的著述,倡导自由主义,创办柏林大学而著称于世;其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作为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磁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而享誉自然科学界(德国的“洪堡奖学金”即以其名义设立)。其次是“韦伯兄弟”——马克斯和阿尔弗雷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作为社会学的巨擘至少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弟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在社会学(尤其是文化社会学,Kultursoziaologie)上的贡献亦令人瞩目,杂志报章屡有评述。

自然,最为全世界各国普通民众所熟知的,当属雅科布和威廉两位“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与其弟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于1812年和1815年梳理出版的《家庭和儿童童话集》(Haus-und Kindermaerchen,俗称“格林童话”),讲述一个又一个鲜活有趣的故事:“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狼和七只小山羊”、“青蛙王子”、“穿靴子的猫”„„。这一则一则耳熟能详的德国乡间童话,绽陈梦幻与纯洁,给这个急于成熟老化的世界。其纤柔宁静无潮无涌,如清泉流经千万人心溪间,轻起几分恬淡、欣喜。

不过,人们对格林兄弟的了解,大抵止于童话。俄国学者г·舍甫琴科在《格林兄弟传》的俄文版序言中曾指出:“格林兄弟属于这样一类知名人士,大概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多于了解。”的确,格林童话带来的过分显著的声名,反而遮蔽了格林兄弟的其他贡献,使我们知道的格林只不过是一个“单向度的人”。本文通过采撷其生平片断所要展现的,是作为一位重要的德国法学家形象的雅科布·格林。

求学于卡尔·冯·萨维尼

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出生于哈瑙(Hanau,德国黑森州)的一个法律之家。其父菲利普·威廉·格林(1751-1796年)早年学习法律,后从事律师职业,曾担任哈瑙“公国城市和地方秘书”和斯泰诺的裁判官。父亲中年因病去世,格林一家举迁至卡塞尔(Kassel)。格林兄弟在卡塞尔接受了中学教育,而且在以后50岁以前的岁月里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此地度过的。

出于对父亲及其职业的景仰,格林于1802年开始在马尔堡(Marburg)大学学习法律。这无疑是格林兄弟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学拓展了青年格林的视野,也铸造了他们聪灵浪漫而又严谨求实的心性。

在马尔堡,格林兄弟系统学习了自然法、国家法、私法、刑法、司法方法论、继承法、债法、罗马法等课程。他们与弗里德利希·卡尔·冯·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这位未来的法学巨子的接触和交往,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文学创作和法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萨维尼比雅科布·格林年长6岁,1800年在马尔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从1800/01的冬季学期开始在该校任教,讲授刑法、罗马法、法律史和方法论等课程。1803年萨维尼

出版其成名之作《占有权》(Das Recht des Besitzes),奠定其作为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的地位。

格林在马尔堡求学时,萨维尼在事业上正崭露头角。萨维尼的课程是他们最喜爱听受的课程。年轻的格林被萨维尼渊博的学识、勤谨的治学态度和富有朝气而又不失谦抑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而萨维尼也对与其年龄相仿的学生颇为赏识。大家谈论投合,遂成好友。

位于马尔堡城堡脚下的萨维尼私宅,是格林兄弟经常造访的地方。在这里,萨维尼通过私谈,以“认真、明睿而且以所具有的极大的敏感性”把格林兄弟带入浩瀚无垠的知识领域和科学研究的世界。而且,也正是在萨维尼的社交圈里,格林熟悉和认识了一些时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如著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海德堡浪漫派创立者克列缅斯·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1778-1842)。布伦塔诺作品的非凡音乐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其飘忽不定的灵敏感觉,在另一方面型塑了格林兄弟的性格,使他们有一种“向往世界的无限性,渴望冲向天空”的浪漫情怀。这也是他们(尤其是威廉·格林)后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搜集、整理德国民间文学的主要原因。

谈到自己大学时的恩师萨维尼,威廉·格林这位在未来岁月中几乎完全与法学职业绝缘的文学研究者,在1850年10月31日柏林科学院为纪念授予萨维尼法学博士学位50周年而举行的隆重大会上,满怀深情地说:他(萨维尼)对于自己著作中历史方法的形成赋予了重大的影响。事实上,格林兄弟正是在他们的导师那里学会了一种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珍视历史主义的态度,并将它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工作之中。

发表《论法之诗》等法学著作

雅科布·格林终身未娶,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锺爱的学术事业。这位伟大的研究者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证明日尔曼人自古以来就是以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自己的社会发展而远远胜过其他民族的民族”(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客观地说,《家庭和儿童童话集》给他和他的弟弟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声名并不能完全使其在学界立足,真正得到学界认可的,是他在一生中所从事的多项“严肃的”研究工作和出版的研究成果。雅科布·格林的研究领域兼跨诸多学科,这使之成为包括日尔曼民族语言、文学、历史、法学、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个独立分科在内的日尔曼学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语音对应规律通称为“格林(一译格里木)定律”。

1815-1828年雅科布·格林在家乡卡塞尔担任图书馆的第二管理员(zweiter Bibliothekar)期间,是其学术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在此期间,他与威廉经十几年搜集的民间童话第2卷出版;确立其大语言学家地位的扛鼎之作——《德语语法》问世。雅科布在一块完全的“处女地上”构筑了德意志语言规则的大厦。诗人亨利希·海涅(HeinrichHeine)称赞《德语语法》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

1816年,雅科布·格林在“历史法学派”的理论刊物——《历史法学杂志》(萨维尼和艾希霍恩[Karl Friedrich Eichhorn,1781-1854]主编)第2卷发表其第一篇法学论文,题目为《论法之诗》(Von der Poesie im Recht)。该文篇长77页,分14节。在这篇长文中,格林以童话作家的灵敏性和感受力,语言学家的丰富知识和法学家的眼光,考察了德意志古法(如《萨克森之镜》)的诗性因素和独特的民族性格。格林在文章的开篇即指出:“法和诗相互诞生于同一张温床。„„所以,诗中蕴涵有法的因素,正象法律中也蕴涵有诗的因素。„„我们有责任把它作为一项遗产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流传给后代。”他证明说:在一定意义上,诗是纯真的、虔诚的,它不过就是古代简朴的法(das einfache Recht)。例如,德国古法是象诗歌一样表达的。在德语中,法官被称为“发现者”,他们发现判决,就象诗人也被称为发现者一样(Trobadores,Trouveurs)。法官和诗人二者都是Schaffer(创作者,希腊文),他们创造规则,确定秩序。

在《论法之诗》之后,雅科布·格林相继出版了长达数千页的几部法律巨著,这其中包括《德意志法律古董》(Deutsche Rechtsaltertuemer,1828)和《智判询答汇编》(Die Sammlung der Weisthuemer,1840-1863)。前者是从一个“古代文化研究者”(Altertumsforscher)的角度对日尔曼(包括北欧、盎格鲁萨克森)古代和中世纪的法律制度(Rechtseinrichtungen)所作的一个资料汇集,它包括一个导论和6卷,涉及身份、家政、财产、计件契约(Gedinge)、犯罪和法院等内容。后者是格林搜集整理的德国乡间的智判询答(die baeuerlichen Weistuemer)而集成的资料,其中包含大量民间裁判者对法的解释,体现着“乡间智者”对法的认知和处理案件的智慧。格林对这些智判询答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认为“它们在本质和内容完全可以同一般的民族语言、民歌相提并论”,“它们是德意志民族自然生成的法律自由、高贵式样的极好证明。新的、变化着的和不断年轻化的法律,在其外形上总是包含着纯正血统的古代法律风习,它们虽然长期以来不再被适用,但却被普通人所信奉,并且带着完全的敬畏„„。”

格林的后几部法律著作在法律史家那里只得到非常低调的回应(反响)。他们认为格林只是抢先将不同世纪的原始证据毫不费力地汇集在一起,他的工作只是“汇总和简单的叙述”而不是“思量、建构和诠释”。这种苛评是有失偏颇的,应当承认:《德意志法律古董》和《智判询答汇编》的学术价值仍然是独特而重要的,它们为我们了解一切日尔曼法律的历史关联提供了一种导引。正如R.Huebner的评论指出的那样,《智判询答汇编》对于法律所起的作用,就象《德语语法》对德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两者都可以看作是“巨大、浩瀚的德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伟大篇章”。格林的法律著作也许在具体的问题点上是可以加以校正的,但作为整体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德国当代著名法律史家魏雅克(Franz Wieacker,1908-1994)在其大著《近代私法史》(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Goettingen 1952)中,也非常公允地说:格林的所有法学著作都以其巨大的热情、想象力、散发着令人着迷、创造性人格魅力而给所有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德意志法律古董》还以其浩瀚的原始材料知识和语文体的精确性而著称。

正是由于其在法学上的贡献,雅科布·格林被列为自艾克·冯·雷普高(Eike von Repgow)开始500年以来德国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与艾希霍恩和格奥尔格·贝塞勒(Georg Beseler,1809-1885)并称为德国历史法学派“日尔曼支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格林与“哥廷根七君子”事件

1829年在卡塞尔由于没有获得图书馆第一管理员的职位,雅科布·格林便接受哥廷根大学(Universitaet Goettingen)的邀请,担任该校文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其弟威廉·格林一同就职,担任编外教授和图书馆副馆长。当时的哥廷根大学(1737年建校)是全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集聚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一流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属人文荟萃之地。

格林兄弟在哥廷根的8年生活总体上是优裕而安定的。雅科布开设的日尔曼学、古代法律文献、文学史和文学资料研究的课程吸引众多的听众,使他获得了“更加受人尊敬的”快乐。在学术领域,他继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言、诗歌艺术和法学”课题的研究,并完成其语言学巨著《德语语法》第4卷,准备把它作为哥廷根大学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的献礼。在其哥廷根社交圈中,一些法学界名流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其中包括当时仍然健在的古斯塔夫·胡果(Gustav Hugo,1764-1844)。胡果自1792年起担任哥廷根大学法学正教授,由于其在罗马法文献资料的考辨和法哲学学说上的贡献,而获得当时包括萨维尼、艾希霍恩和蒂鲍(Anton Friedrich Justus Thibaut,1772-1840)等一大批法学同行的尊敬,被视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共同的法学志趣,使格林和胡果这两位年龄相差21岁的法学名

家走到了一起,并在古代法律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相互持撑。

但格林在哥廷根安逸的学术生活,不幸被一个意外的事件所打破。1837年在哥廷根大学庆祝正式建校100周年不久,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哥廷根属其管辖区域)国王威廉四世(Wilhelm IV,1765-1837)去世,其弟爱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 August)继任汉诺威国王。新汉诺威王刚愎自用、专横跋扈,对其兄于1833年批准的较开明的宪法不予理会,甚至考虑予以废除。这激起了得自由风气之先的哥廷根广大师生的愤慨,但多数教师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敢怒不敢言。天性素来自由浪漫的格林兄弟,虽一生志献学术、不谙于世故,貌似文弱,却有一腔义气。面对强权,遂联合另5位慷慨悲歌之士陈书抗议(他们分别是历史学教授达尔曼[F.C.Dahlman]、法学教授阿布列希特[E.Albrecht]、文学史教授格尔维努斯[G.G.Gervinus]、东方学教授埃瓦尔德[H.Ewald]和著名物理学学家韦伯[W.Weber])。

雅科布·格林抱着“为法律观念献身”的决心,甘冒解职和逮捕的危险,悲愤地写道:

公法教师和政治教师应当从自己的信仰和科学研究的最纯粹的源泉中获得社会 生活的原则;历史教师应当不惮其烦地说明宪法和政府对于人民的幸福和痛苦会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哲学教师经常研究那些创作非常有趣的古代统治者故事的古典作 家,他们应当以历史上的实例证明,人民的自由和压迫人民对于诗学的发展,甚至 对语言状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于渴望揭开宗教和自然界秘密的神学,甚至 医学,应当促进青年人对于神圣的、纯朴和真正的事物的要求和向往,这是毋庸赘 言的。因此,可以想象,听到废除国家宪法的消息后,大学的震惊多么巨大。(引自

[德]盖斯特涅尔:《格林兄弟传》,刘逢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版,页187。)

格林兄弟等7人以自己的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表现出了身羸气弱的文化人所能够表现出的最大的勇气和力量,为哥廷根的教师争得了荣耀,博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尊敬和全德国有识之士的普遍同情和声援。但,格林兄弟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参与抗议的教授被强暴的国王一并解职,逐出公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GoettingerSieben)。

可叹哥廷根大学欢庆建校百年未定,不料遭此一劫,多少有些凄凄苍凉。不是情势所迫,断不会有此悲幕。格林兄弟,泪别哥廷根“井旁的牧鹅姑娘”。浪迹天涯,竭尽余生才智,编纂工程浩繁的《德语大词典》(Deutsches Woerterbuch),终至不能成就(该词典经过德国学者一个世纪的不断努力,直至1960年方告竣)。

人类的一对相濡以沫的“兄弟”,在他们度过古稀之年后,分别地离开了这个烦忙的世界,面颊上“带着充满他(们)一生的内心慈祥的表情”。不过,只有他们兄弟内心明白,“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在他们的心底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创伤!人类不能理解“童话世界”背后的格林,其悲苦之心,也只有苍天可知了。但愿这样的悲剧不会在历史上重演。

节载《中国政法大学校刊》

1995年3月20日

2000年3月28日增补

下载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五篇范文)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

    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考 试 大 纲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是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

    理论意义 1、 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老龄化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演员吴秀波最近成为媒体的焦点倒不是演什么新片或有什么绯闻,而是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想......

    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党建思考题 1、中国当前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 答: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原因: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

    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营销技巧金融090140979059蒋艺萌一、 专业化金融营销概述 1、销售。 金融营销要以销售为基础,销售就是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销售任何产品给 任何人,即要在最大限度满足顾......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大全)

    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它是市场营销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理解市场营销就是销售产品,实际上,市场营销不只是......

    技术推广与理论实践

    利用林业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推广案例 广西软枝油茶 推广背景: 油茶(Camellia spp.) 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亦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