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建国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
学术界公认的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主要为: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本篇文章将有针对性的浅析一下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而在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到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对于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两方面的关系性质以及解决主要矛盾的方式,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作了分析。他指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好,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国内主要矛盾。【2】这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一切条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形式。正是由于对这对矛盾的准确把握,所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才会采用和平赎买的政策。
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决议”宣布:“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矛盾的新认识,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也是基本正确的。从“八大”到1957年,毛泽东坚持了这一论断,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但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逐渐放弃了正确论断,逐渐侧重于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研究国内矛盾,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是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而十年文革正是这种阶级斗争的延续。说到底,还是由于决策者对国内矛盾认识不清,没能正确区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一刀切地把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去处理。
十年文革,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破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对我国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这个主要矛盾从我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从来没有改变过,并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伴始终。但是,主要矛盾的基本构成要素虽然一直维持不变,内容和形式却一直变化不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课题和新矛盾,比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突出等。在这种情况下,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过程,要有足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正视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才能根据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即时寻找到新对策。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凡是能够对挑战作出迅速反应的文明是可以保持繁荣的,反之则会走向衰落。党和国家的发展经验也一再表明,每当我们面临新的历史阶段之时,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才能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机遇中迎接挑战。参考文献: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毛泽东.矛盾论[A].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89
第二篇: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党的性质的不同阐释
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党的性质的不同阐释
党的性质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静态范畴是指无产阶级政党这一基本原则为历代共产党人所共同坚持。
动态问题特指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与政治任务,适时地从理论上不断探索,在践上不断突破,解决在不同的客观前提下怎样坚持和保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问题.问题分析角度: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党的性质问题上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对于怎样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他们虽有不同的理论着重点,但要求工人成份占据党内的主体地位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1、建党初期,强调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广泛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体现: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
背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问题:非无产阶级思想.解决措施:洗党
加强思想上、政治上教育.评价:本质上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党的高度的历史能动性和政治创造力。——边界党 “厉行洗党”
宁冈、永新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党员重新登记。对不敢站出来领导群众斗争,起不到党员作用的,一律洗去;对被敌人抓去做了坏事的,查清楚问题予以除名;对叛党投敌出卖了组织和同志的,作出严正查处,罪行重的予以处决.2、建国后,强调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广泛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体现:知识分子入党.背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评价: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是邓小平等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特殊探索与贡献,调整了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突破了共产党阶级基础的理论界线,为大量知识分子进入党内排除了最大障碍
3、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体现:“两新”组织从业人员入党.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问题:流动党员、“隐性党员”、“口袋党员”.评价:增强党的凝聚力,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两新组织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摘自中共中央2006年11月颁发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
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非公企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增加了税收。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入党条件修改: “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两个先锋队的修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十六大报告强调,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个代表内容的增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疑问1:新时期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主人翁?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断,不等同于个人的具体职业感受
其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其二,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三,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中,必须接受我国法律的约束.疑问2:共产党成为“全民党”?
全民党一是指前苏联赫鲁晓夫 “工人阶级的理想、它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成了全体人民的理想、政策和意识形态。与此相适应,党的性质也变了:它从工人阶级的党变成了全民的党。” 二是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在发展党员方面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全体社会成员可志愿加入,也可随时自愿退党。
共产党不会成为“全民党”-----党的纲领、章程、指导思想等均沒有变
发展新成员有著严格的标准新,只有新阶层那些具备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先进分子才能吸收入党依照对党员的要求,加强对新成员的教育和管理,丧失条件者将被清除出党.4、综合印象:中国共产党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
中共及时适应形势变化,正在努力寻求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方式与途径,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和经济精英的做法,使得中共党员远远超越了农民、工人的范畴,对许多国家和政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内涵
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个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从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看,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
组织性、纪律性强;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最不会妥协;分布较集中,易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易于形成紧密的工农联盟。
2.从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看,它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力量
目前中国约有5000万人规模的新社会阶层,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3.从中国共产党的构成看,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 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不是说其他阶级出身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吸收这些人入党就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①由先进理论、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②由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党;③按照最科学、最合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1)处理党内关系的总原则――“四个服从”的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产生的原则――党内“选举”制度: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3)确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地位及其各层次之间关系的原则――党的组织机构体制: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处理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关系的原则――党内“监督”制度: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党的各级委员会的领导制度――党内“集体领导”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处理党的领导人同党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原则――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2、党的领导地位是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历史与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重任,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党领导民族解放的重心地位,自身建设和局部执政实践奠定了党的领导基础,民族复兴和腾飞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第二,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建设事业中来。第三,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胜利进行。第四,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的最低纲领: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由来
1、《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政党确定自己的宗旨提供了基本依据
2、《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1942年延安整风,毛泽东提出“面向工农兵”
4、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6、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
——党的宗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人“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 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
——邓小平
——党的宗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几个?
入党前有两本书是必须要读的:《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党章》(十七大)
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或行动指南)?: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因此,指导思想可以有另一种表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1.关于马克思主义(1)含义:无产阶级谋求最终解放的科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核心是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2.关于列宁主义
(1)含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诞生标志: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3)意义:从实践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3.马列主义的历史地位
(1)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2)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3)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4.必须澄清的几种模糊和错误认识(1)“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2)“马克思列宁主义仅仅是一个学派”。(3)“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拿本本来”。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萌芽: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党的成立)2.形成: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1927—193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3.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型并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发展: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1946—1978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3.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4.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精髓:实事求是(2)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发展动力:改革(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6)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7)战略步骤: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8)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
(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科学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2)科学判断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多极化格局)。(3)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成功实践。(4)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员结构、新老更替)。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三个方面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其他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而展开和延伸。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1)精髓是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
1.在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上下功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2.在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3.在长期坚持和丰富发展上下功夫
四、科学发展观
(一)基本表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我国发展实践的总结3.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发达、不发达国家、战略资源)4.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全面小康、问题矛盾)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本质要求:又好又快
2.核心是以人为本
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四个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必须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端正正确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要入党? 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了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 正确的入党动机:
在思想上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积极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事业,才能说他具备了正确的入党动机。
1、初涉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
2、改革大潮的竞争压力影响:许多用人单位把是否是“党员”、“干部”作为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信号,学生党员、干部往往被抢手的单位录用,并安排到重要岗位,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目标,希望自己的政治面貌一栏能在大学毕业时填上“党员”二字。
3、社会转型价值失衡的折射:价值观念的断裂和不连续,折射到当代大学生中,使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很容易滑向价值主体的“自我化”。
4、家庭教育缺失和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在价值定向上出现了偏差,“重智轻德”,忽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学校党建教育尚待加强和改进: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中,注重外显行为较多,注重思想上入党的要求不足; 从党员教育的时间结构看,入党前教育较多,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不足。
1.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正确的入党动机。
一、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二、积极学习党组织的理论和文件,参加党组织安排的有关培训学习。
2.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它包括:(1)政治修养(2)理论修养(3)作风修养(4)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修养
3.正确处理入党过程中的几个矛盾和关系,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处理好远大的理想与今天的实践的关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表现在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奋斗。
处理好个人坚持高标准和周围某些党员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的关系,要坚定信念,把握统一标准。
处理好“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为入党的门,先做党的人。
高校学生与中国共产党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现阶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十七大指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李汉俊、李达——脱党而不放弃信仰;刘仁静、包惠僧——历经曲折迷途知返;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王尽美――英年病逝 感撼后人; 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从“五四”开始到全国解放前,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全国解放后,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爱国、兴国、强国。青年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全面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
三.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 对党的认识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党是先锋队的概念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明确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必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两个概念,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前者着眼于党的阶级基础及其先进性,反映的是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着眼于党的群众基础及其先进性,反映的是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之间的本质关系。
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前者决定着后者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后者又影响和制约着前者。二者统一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之中,统一于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
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不是说其他阶级出身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吸收这些人入党就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只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一切从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即使党内的工人成分不占多数,也可以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党是领导核心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仍然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三个代表”的概念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南湖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
入党动机:入党不是为私,而是为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自己奉献给党和人民。青年人入党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问题,新生代是党的重要贮备力量,大学生入党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有志气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
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把加入党的组织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庄严和神圣,使青年人的成长进步有了永远的原动力。
青年人入党是时代的召唤:“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青年人入党是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进入大学的青年在心理上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理性选择期。在第一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激发和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没有青年的前途。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会给每个青年创造用武之地。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身上,寄托在你们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民族和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这两点互相联系,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
胡锦涛总书记的希望: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在党的领导下, 让青春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5月4日 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举行。胡锦涛讲话,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
第三篇:党中央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不同历史阶段要求
党中央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不同历史阶段要求
年轻干部承载着我们事业发展的希望。
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向党的干部队伍中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生力量。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方式、选拔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一大批年轻干部通过锻炼和培养成长成熟起来,进一步推进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伟业薪火相传,事业后继有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有了新的要求
回溯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
我们党始终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事关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想得很深、很远,抓得很紧、很细,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年轻干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向全党郑重提出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难以向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就难以保证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不变色。
察世情、观国情、看党情。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地推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大力提高年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干部培养链,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既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首要的是政治标准,理想信念要坚定,党性观念要强,党纪作风要好。要发扬民主,体现民意,把广大干部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出来。
——坚持重在实践锻炼的培养方针。有意识地安排年轻干部到情况复杂、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特别是注意加强党性锻炼,积累实际经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重视基层的干部导向。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人才培养链。
——坚持重在培养的工作思路。对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优先进行培训、优先安排锻炼。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不以一次选拔定终身。在使用上与其他干部同样标准、同样程序,不搞照顾性提拔。
——坚持从严要求的管理原则。把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落实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越是年轻干部,越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
——遵循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提高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选拔年轻干部既要有台阶又不能唯台阶,对特别优秀的要破格提拔;坚持领导班子老中青合理配备,形成科学的领导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
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深刻总结了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实践经验,明确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方向、目标、思路和重点,为做好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确立了指导原则。
事业鼓舞人心,未来催人奋进。
始终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的庄严宣示。
始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成为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四篇:会计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二)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四)现代会计资产
会计资产是指由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流动性中(即按其转变为现金的速度和能力)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是一般可以在一年内变现在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
第五篇:初三历史阶段测试
初三历史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B.奴隶制C.禅让制D.分封制
2.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我国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最早创办私学。他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3.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B.奉乾隆旨意领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主持修建都江堰D.陪唐玄宗考核县令的政绩
4.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濡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作为一名朝廷重要官员,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 B.上朝时,见到魂征向太宗皇帝进谏 C.和太宗皇帝一齐讨论合并州县的事宜 D.经常诵读苏东坡写的词
6.我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清朝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
A.漫话“焚书坑儒”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张骞与丝绸之路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只有谦虚好学才能进步。这句话可以在下列哪本书里找到?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 兵法》
D.《史记》 9.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这一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兴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著名画家是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关汉卿 11.《清明上河图》是哪位画家的传世名作?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张仲景
D.张择端
1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1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4.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16.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7、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8.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刑峻法
19、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20.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21.秦始皇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也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2.“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23.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渐趋形成。该商路的起点是()
A.洛阳
B.长安
C.敦煌
D.疏勒 24.民族英雄郑成功所打败的侵略者是()
A.沙俄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25.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明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 D.统一思想 26.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2011年6月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下列画家及作品与黄公望同一时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28.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30.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立行省 D.打退沙俄
31.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32.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海船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33.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宣政院
34.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 D.“画圣”阎立本与写意画
35.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钱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36.“开辟刑榛逐荷夷”,我国古代立下的这一伟大功绩的民族英雄是()
A.张骞 B.魏征 C.郑成功
D.渥巴锡
37.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西周行分封制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38.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39.“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4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C.“瓦子”“瓦舍”的出现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1.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拾东南”的说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2.“北通涿郡(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A.郑国渠 B.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43.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4.下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45.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46.“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A.老子
B.孔子
C .孟子
D.墨子
4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8.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49.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汀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湖湘文化的开启者——屈原有关的节日是()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0.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普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二、非选择题(51题10分;52题10分;53题13分;54题10分;55题7分)51.(10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朝?(1分)秦始皇采取了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哪些措施巩固统一?(3分)
(2)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请指出清朝前期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一个事例,(1分)并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对西藏、新疆地区加强有效管辖的。(4分)
(3)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在美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什么?(1分)
5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l)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l分)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地方措施是什么?汉朝、乾隆帝在地方措施是什么?(3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1分)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53.泰安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科技发展史”的探究主题,清你帮助完成其中的两个步骤。(13)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重大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技成就。请写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368年之间中国在医学、建筑和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各两例(6分)
(2)世界近现代史上,发生过三次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了三个新的时代。请写出这三个时代的名称、标志性成就。(6分)
第一次: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步骤二:反思历史,总结评价
(3)试用一句话评价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分)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图
一、图二分别写出事件的名称。(2分)
(2)图二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2分)
(3)概括图一在世界沟通起来以后产生的积极作用。(1分)
材料二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据材料二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
材料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5)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最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
55.(7分)追求思想解放,探寻政治文明是中外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 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其共同性质是什么?(3分)
材料二
右图
(2)先进思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建立理想社会,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分)
(3)思想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的事件是什么?(1分)
(4)综合以上运动和人物的贡献,你认为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