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时间:2019-05-13 10: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第一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三)模块三 世界文明

民主政治演进,资本主义发展,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阶段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后期)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1500年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政治上:在荷英美法等国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西葡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相互间展开殖民争霸战争,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近代文艺的繁荣(如文艺复兴中的文艺)。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

2.经济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科技(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如现实主义风格的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和完善,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

2.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科技(如量子论的诞生和相对论的创立)与文艺(如印象画派)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一、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政治上: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2.经济上:苏联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政治上:在大危机影响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英法美等国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并推行绥靖政策;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形成,美苏长期冷战争霸,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仍存在社会危机;西欧、日本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崛起。

2.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第三产业兴起;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文化上:出现了以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共运遭遇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不断威胁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上: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3.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文学艺术更加繁荣。

第二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二)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1.政治上: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共形成对峙局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

2.经济上:政治上的**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

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恢复高考制度,召开1978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两岸关系总体缓和)。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4.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

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第三篇: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文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学 农业)。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

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实行民族开明平等的政策。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实行市坊制度。

文化: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科技: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五、宋元时期(907~1368)总体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政治:政治局面发展特点是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城市:市坊界限、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文化: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科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做出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六、明清时期(1368~1840)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 8

的浪潮中,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逐渐显现。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总体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经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诱导下逐渐产生并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 8

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由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领导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逐渐取代北洋军阀政府。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政治:国民党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日本全面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国民政府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土改运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破坏。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政治: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凋敝。

以上 四+五+六+七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总体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任务。

具体表现:

1、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土

/ 8

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建立与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一五计划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年)

政治:中共八大提出的总路线,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经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经济: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对内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 8

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思想文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措施: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鼓励公民参政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体现了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的基本特征

3.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雅典民主制对后世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制。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变化进步:由习惯法到成文法)2.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现代)(西方)(世界)法律体系的基础。罗马法是人类重要遗产。(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 8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建立(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政治: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二、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形成一股潮流。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一战。

/ 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济:苏联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美国采用政治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

文化:相对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对峙,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苏联不断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三、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总体特征: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祝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2018.6.8

/ 8

第四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一)模块

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

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

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如佛教与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的冲击、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的斗争;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5)对外关系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民族关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

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1368——1840):

阶段特征:明朝以及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流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清朝时京剧形成;“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第五篇:2018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2017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

一、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实际—公元前476年)

(1)夏朝(约公元前21实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

(2)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3)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中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法家韩非子顺应社会变更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后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确立。

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形成。

二、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封建制度确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大统一时期。

政治上:秦始皇创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和军事措施等方面。汉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和察举、征辟制。

经济上:丝织业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开通。东汉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制铁业已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一个重法一个重儒,但其实质目的都是以思想的专制统一,维护和巩固其政治上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江南经济大开发并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风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参见选修一)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581年—到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

经济上:唐朝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文化上:唐诗繁荣。(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时空界限打破,农村集市发展)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发展。

文化上:宋词元曲繁荣。

科技上:四大发明。

思想上:理学形成。

改革:王安石变法。

(6)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弱。

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制瓷、丝织业发展,商业发展出现了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上: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文化上:小说、京剧等。

中国近代史

(1)19世纪中期

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体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状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产生,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家创建的近代工业。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在此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生产。

民主革命:农民阶级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特点,其侵略的特点表现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并最终确立半殖民地半封统治秩序。

经济状况: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的舞台。

思想理论:康梁严的维新理论著作,形成较为完整的维新理论体系。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民族革命: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3)一战以后

侵华史实:日本乘一战之机,出兵山东,占领青岛,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经济状况:利用帝国主义大战之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就会。

阶级结构: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理论: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而争斗,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到尽头。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侵华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经济状况: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较快发展的十年,抗战时期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民主革命:经历了五四建党时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共对峙的十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时期。)

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

中国现代史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制定,一化三改造。

外交方面:建国外交政策及成果。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及其成果。

(2)探索时期(1956—1976年)

民主政治:文革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经济建设: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61年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

外交方面:70年代外交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

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方面:坚持对外开放长期不动摇。新时期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两岸关系。

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世界近代史

(1)14—18世纪: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6世纪),发展(17—18世纪)。

政治上:荷兰独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年)。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思想上: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高潮。文艺复兴(14—16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

科技上:以实验为特点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牛顿经典力学)。

阶级关系上:人民群众追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封建专制统治。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英)。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起步。

改革: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英国)(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各国确立(俄、日、德、意),即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思想上: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产生。

科技上:达尔文的进化论;瓦特改良蒸汽机。

文化上:文学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拜伦、雪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产生。艺术方面——古典主义音乐(贝多芬)发展。

阶级关系上: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斗争(三大工运、巴黎公社)。

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改革:1805年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868年明治维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经济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科技为先导,垄断为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政治上: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思想上:列宁主义诞生。

科技上:爱迪生和电力广泛应用。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普朗克与量子理论。

文化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高尔基)。印象派绘画(莫奈)与音乐(德彪西)。电影与电视的出现。

对外关系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现代史

(1)20世纪20年代前后

社会主义苏(俄)联:经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一战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国际局势:战后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20年代早中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但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打破了这种状态。

(2)20世纪30、4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二战前,其工业生产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历危机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国际局势:危机使国际局势紧张动荡,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3)二战后到5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

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大体系三大支柱)。日欧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构建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

(4)20世纪60、7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开始出现“滞涨”局面。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兴起)。

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开始出现(欧共体)。

(5)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东欧剧变。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一体化。

国际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下载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点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一

    阶段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4

    阶段综合测评(四) 第七、八单元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五篇范文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即1840—1912),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 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即1912--1949),......

    三的倍数的特征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

    反腐斗争三大新特征

    反腐斗争三大新特征 刘越 2013年06月29日18:5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十八大以来到5月底,公开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36篇重要讲话中,有13篇讲到了反腐倡廉建设问题。可以说,总书记这些......

    三的倍数的特征37#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