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时间:2019-05-13 12: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篇: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

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思想: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科技:圆周率(祖冲之)、《齐民要术》

文艺:书法成为自觉艺术(王羲之)、文人画出现(顾恺之)

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

【阶段特征】繁荣、开放、文化多元,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繁荣发展。生产工具改进,内外交通的发达,农业和工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思想:三教合一,文化多元,兼收并蓄。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僧一行、孙思邈(药王)。

文艺:草楷并荣,书法理论成熟;吴道子创制法度;唐诗;梨园的歌舞戏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一)宋代(960-1271年)

政治: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经济重心南移。思想:重文轻武、理学形成科技:活字印刷、火药广泛应用、指南针

文艺: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出现;宋词;南戏

(二)元代(1276—1368)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民族分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思想:

科技: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文艺:文人山水画、元曲、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第六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14—19世纪中期)(1368-1840)

【阶段特征】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经济:重农抑商,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市民阶层崛起。

政治:国家统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对外方面闭关锁国 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科技: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文艺:书法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文人画风格奇特,风俗画发展;小说;昆曲与京剧

第二篇: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文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学 农业)。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

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实行民族开明平等的政策。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实行市坊制度。

文化: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科技: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五、宋元时期(907~1368)总体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政治:政治局面发展特点是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城市:市坊界限、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文化: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科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做出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六、明清时期(1368~1840)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 8

的浪潮中,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逐渐显现。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总体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经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诱导下逐渐产生并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 8

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由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领导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逐渐取代北洋军阀政府。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政治:国民党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日本全面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国民政府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土改运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破坏。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政治: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凋敝。

以上 四+五+六+七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总体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任务。

具体表现:

1、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土

/ 8

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建立与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一五计划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年)

政治:中共八大提出的总路线,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经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经济: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对内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 8

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思想文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措施: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鼓励公民参政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体现了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的基本特征

3.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雅典民主制对后世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制。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变化进步:由习惯法到成文法)2.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现代)(西方)(世界)法律体系的基础。罗马法是人类重要遗产。(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 8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建立(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政治: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二、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形成一股潮流。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一战。

/ 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济:苏联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美国采用政治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

文化:相对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对峙,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苏联不断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三、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总体特征: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祝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2018.6.8

/ 8

第三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二)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1.政治上: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共形成对峙局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

2.经济上:政治上的**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

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恢复高考制度,召开1978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两岸关系总体缓和)。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4.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

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第四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三)模块三 世界文明

民主政治演进,资本主义发展,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阶段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后期)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1500年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政治上:在荷英美法等国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西葡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相互间展开殖民争霸战争,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近代文艺的繁荣(如文艺复兴中的文艺)。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

2.经济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科技(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如现实主义风格的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和完善,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

2.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科技(如量子论的诞生和相对论的创立)与文艺(如印象画派)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一、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政治上: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2.经济上:苏联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政治上:在大危机影响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英法美等国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并推行绥靖政策;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形成,美苏长期冷战争霸,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仍存在社会危机;西欧、日本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崛起。

2.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第三产业兴起;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文化上:出现了以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共运遭遇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不断威胁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上: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3.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文学艺术更加繁荣。

第五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

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

(注意,第二

次工业革命时期点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但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萌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

家所应用)

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

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经济方面:19世纪

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来革命,以电力的广

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

组织应运而生。

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

以科技为先

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由于经

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

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具体而

言,主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政治方面: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

和完善。如法国的共和制、英美等国的政党政治,就连一向奉行专制制度的日、俄、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会,实行君主产宪制。但这一类型的国家

在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专制的残余。

b

资产阶

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在这一时期趋于平息。

c

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及其政治干

预能力的增强,国家的经济职越来越来强,政府日益代表垄断组织和利益。

d

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

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造得比较彻底,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

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

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

为明显。

(3)国际关系方面:这是一个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资本主义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

开了激烈的斗争,并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和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

世界大战。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

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

主。

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称为布尔

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的诞生是这一阶段社会主义运动所取得的突出

成绩。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输出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殖民活动方式,并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

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a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任务是反帝反封,结果均因力量对比悬殊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

败。

但这是觉醒的开始,新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以及新的斗争目标都已经产生,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b

.非洲则主要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反抗侵略,仍然是

旧式的民族解放斗争。

埃及的反英斗争、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斗

争,都是其中的突出事件。

下载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优秀范文5篇]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一)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 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 A、祖国历史的......

    各时期入党誓词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入党誓词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各时期入党誓词都庄严凝炼红军时代严守机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

    经典各时期的刑事判决书

    经典判决书 民国时期裁判书 民国时期裁判书 徐永元与商华顺洋行因债务纠葛案 直隶高等审判厅民事判决书 判决 控告人:徐永元,天津县人,往商门外炮台庄,年四十岁,业商。 代理......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各有所长也弊病丛生 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

    中国古代壁画与外国壁画特征

    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

    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5则范文

    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