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时间:2019-05-14 09: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第一篇: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

一、意义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把握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以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胡主席同志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视“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四个多样化”趋势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方面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朝着更加民主、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管理监督等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反映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

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种利益调整。改革越是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就越是凸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等,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这在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但是,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分配不公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包括:因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安置、各种工程建设用地等补偿标准不一,发生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等等。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处理社会矛盾的6个关键点

(1)要把利益矛盾视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导方面,视为决定其他人民内部矛盾存在、发展、激化的主导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不是以一种利益去取代、剥夺另一种利益,而是对各种矛盾着的利益进行协调。同时由于利益矛盾具有刚性,还必须以制度化的方式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去加以解决。

(2)干群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通过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次也要考虑使干部与群众这一矛盾双方的权利义务平等,干部和群众在同一个法律体系的框架内行动。

(3)工农矛盾、城乡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表现得同样非常突出。如果不在工农群众、城乡居民之间建立起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工农、城乡之间的利益一致和工农、城乡矛盾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对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同样离不开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确立和实施。只有国家的政策规章合乎大多数人的意志,它们就不再是与广大人民利益相矛盾的东西,而是人民群众自己意志的集中体现。

(5)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也要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应该像郑重对待公有产权一样郑重对待私有产权。只有给予同等的法律监督和同等的法律保护,才能在公产和私产之间建立起正常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6)收入差别的扩大,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对这种利益差别的调节也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要通过各种税收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等,有效地调节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别,从而在一部分人率先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前进中的矛盾,应从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出发,在工作中把握好四个处理原则。

第一,坚持“做减法”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一定要突出一个“减”字,通过减少引发矛盾、激化矛盾的诱因,控制矛盾的发展,这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点。要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 和“不过夜”、“不出门”的要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突出重点,对矛盾集中、问题较多的地方、部门、单位、环节,要反复“扫描”,认真分析和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及时调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减少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坚持增强改革的坚定性、发展的积极性和维护稳定的自觉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经济利益问题,只有靠改革发展才能解决。因此,不能讲稳定就在改革发展上缩手缩脚,那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一定要从第一要务这个大局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增强改革的坚定性、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更加努力地抓好发展,为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坚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的原则。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按政策和法律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但又需要的,要抓紧研究完善;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司法的问题,一定要引导群众到司法部门依法解决,如果继续沿用以前单纯靠行政手段协调工作的老方法,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司法公正,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第四,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产生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思想上不理解,二是实际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一方面,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细心听取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 工作,深入宣传政策,理顺群众情绪,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智慧,认真协调解决,把中央和当地党委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国企改革、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尽量让群众满意。

第五,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不相适应。这既有体制转轨的影响,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因素。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因此,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六,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应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是在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调处矛盾的方案只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内部矛盾也才能因此得到有效化解。

第七,做到依法和公开、公平、公正。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实质上是保护和实现公民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矛盾调处好了,不仅解决了当事双方争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实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依法、依政策办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必须建立六种机制

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调处机制。从实际需要看,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应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三是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机制,主要有协商、合议、听证和办理、复查、复核的三级终审制等,以提高求决的效果,减少重复求决和越级求决。四是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不能只通过一个渠道,更不能让矛盾滞留在一个渠道。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该走信访的走信访,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行政复议的走行政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第二,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人民内部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查调处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联动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主动出击,准确排查。深入厂矿、乡村和社区街道,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及早发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滚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二是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的途径和办法,妥善加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成为保障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基层组织应 3 善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运用综合措施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并在矛盾纠纷的调处过程中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人民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矛盾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去化解往往难以奏效,需要有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首先,建立矛盾发生时的现场合力化解机制。一旦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已经上升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属地领导机关、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工作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其次,建立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调处机制。依靠群众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等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建立和落实有工会、妇联、共青团、综治机关、律师事务所、矛盾调解管辖机关、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的,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矛盾调处机制。

第四,建立预防和处置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各种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利益,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就业和后期扶持;对项目涉及的无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者,应促使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总的原则是,在发展中调整利益分配关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社会矛盾的调处,应付出合理的调处成本,建立矛盾调处的利益分担机制,即对引发矛盾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当事人单位、当地政府各承担一定比例的调处成本。通过当事人合理利益的实现,保证矛盾的有效调处。

第五,建立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督查督办是确保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手段。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督办时效,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办与业务部门督办相结合等。二是把握好需要督办的情形。对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处理已经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未按规定反馈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结果的,对未按规定程序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诿、敷衍、拖延的,对以各种借口不执行已经形成的调处意见的,都要通过督查督办,使之得到妥善处置。信访机构要充分运用《信访条例》赋予的行政处分建议权,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处罚的建议。三是采取有效的督办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督查事项选择不同的督查方式,对重点督办事项可以同时采取多种督办方式。

第六,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二是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坚持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同时,只有坚持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才能更好地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合理解决。

五、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筑起六道防线

一是构筑人民调解工作防线。民间纠纷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要把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把人民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调解范围从单一的民间纠纷向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拓展,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正派、一心为民的高素质调解队伍,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是构筑群众工作防线。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工作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扬。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出台重要政策措施、实施重大决策、推进重点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一定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更好的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三是构筑矛盾排查调处防线。要认真学习“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重点放在基层,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努力做到;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切实使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要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督查督办力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一建立档案,实行件件、事事督办落实工作机制,要把督办的内容、要求、目标、时限、效果逐一落实到人头;对重大和疑难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对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的信访批示件,要指定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四是构筑司法解决防线。要坚持依法办事,逐步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按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大干部也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五是构筑新闻舆论防线。党委、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决策前,要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相关部门对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主动发布消息,正确引导舆论。新闻舆论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自觉遵守新闻纪律,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新闻单位、新闻媒体的管理,严格新闻纪律,当好新闻舆论防线的“守护者”。

六是构筑群体性事件处置防线。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激烈表现形式。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按照“一个矛盾纠纷、一个调处班子、一个责任人、一个处置方案、一个处置期限”的要求,建立高效规范的处置机制,把处置工作具体化。要坚持预防在先,工作靠前,处置抓快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要根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从组织指挥、群众工作、处置程序、处置举措等方面细化完善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领导要亲临一线,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妥善地缓解化解矛盾,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做到临危不乱,依法有序。需要注意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更多的运用法律、政策手段,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

五、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课题。从根本上讲,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实现执政兴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积压起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从实际情况看,社会矛盾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化,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且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错;矛盾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大规模、有组织、持续性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治化倾向初露端倪,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宗 教、人权等问题,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制造社会**的突破口。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调整矛盾处理方式,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所谓调整矛盾处理方式,就是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处理矛盾的老办法。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成因既有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民主法治的诉求,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分类处理,结合解决。所谓改进工作方法,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矛盾发生,既集中力量抓经济、谋发展,又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又以人为本,改进作风、落实政策,照顾群众利益,努力实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同步发展,把社会矛盾化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洪流中。总之,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既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维护稳定中提高领导水平宏观调控问题

一、问题

当前我国投资增长有过快势头;人民币升值有过高趋势;股市出现过热,部分股民风险估计不不足,大有全民炒股的趋势;部分过热行业(如:房地产)升温现象仍然存在,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房价、物价、药价、学价、医价、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增长过快,部分价格宏观调控失去作用。

二、意义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宏观调控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宏观调控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长久之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对个体和局部而言,或许会有短期的阵痛;但对整体和全局而言,则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期保证。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原则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过高也不行。速度低了,经济增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难以解决;速度过高,势必造成经济关系紧张,重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增加数量,而且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个增长速度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应当说是比较快的速度,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发展速度。我们要全面看待经济增长,既要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增长的结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 业和再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

——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在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在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时,要抑制通货紧缩。当前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们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以上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必须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四、宏观调控的措施对策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矛盾、有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有清醒的认识,找到破解矛盾和问题的有效之策。

第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重视当前发展,也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当前,牺牲长远,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进程,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的指导,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第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对所有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法违规的,都将坚决纠正。在清理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违法违规项目和符合法规的项目区别开来,把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将加快清理进度,既不能走过场,又不能拖延时间。同时做好缓建项目的善后工作,尽力减少损失。坚决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和拆迁规模过大的倾向,坚决防止和纠正城镇建设和房屋拆迁中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大拆大建行为。

在坚决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少数行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项目也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则要继续给予支持。不仅要重点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还要加强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控制投资总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最重要的是管好信贷和土地。国家将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化信贷结构,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审批农用地转作非农建设用地的规定,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同时,要研究建立抑制滥占耕地的有效制度和办法。

第三重点突出。调控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重点要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严重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点刹车”。

第四力度得当。调控在局部问题有所显露、还没有演化为全局性问题时采取措施的,是一种事前的预防性调节。调控的回旋余地较大,调控不是“急刹车”措施,而是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情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较好地把握调控的分寸。

加强土地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等措施的出台都要有节奏、按步骤稳妥推进。从调控手段的运用看,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相互搭配,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转向适度从紧,在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政府行为推动部分行业投资超高增长的情况下,单纯的市场手段难以达到目标,在土地管理等方面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来制止行政违规越位错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抑扬并举。调控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调控要采取冷热兼治、双向使劲的对策,在抑制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同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粮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重大利好;大力扶持电力、煤炭、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第五坚决控制价格上涨过快势头。对涉及人民生活房价、物价、药价、学价、医价、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国家要采取最高限制调控;要完善价格制定制度,提高价格制定的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水、电、气、暖等)价格的调整要采取价格听证制度,解决随意乱涨价;严厉打击乱涨价、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行为。

第六化解股市风险.加大结股市的监管,严厉打击不规行为;加强股市风险意识教育.

第二篇: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11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公路养护职工矛盾处理问题

刘发宝

一、意义

我区公路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公路养护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把握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以更好地维护公路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我区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公路体制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胡主席同志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公路养护部门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视“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国公路部门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四个多样化”趋势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公路养护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面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方面给公路养护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朝着更加民主、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管理监督等尚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反映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

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公路改革也是一种利益调整。公路改革越是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就越是凸显。在公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等,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这在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公路建设、养护竞争、提高效率。但是,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分配不公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由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包括:垂直单位与地方因离退休人员住房货币化、抗震安居房等补偿发放问题,子女就业受到地方歧视问题;子女就学借读费的问题;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要把利益矛盾视为职工内部矛盾的主导方面,视为决定其他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存在、发展、激化的主导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不是以一种利益去取代、剥夺另一种利益,而是对各种矛盾着的利益进行协调。同时由于利益矛盾具有刚性,还必须以制度化的方式和机制,垂直主管部门要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多进行协调,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去加以解决。

(2)干群之间的矛盾是职工群众内部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通过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次也要考虑使干部与群众这一矛盾双方的权利义务平等,干部和群众在同一个法律体系的框架内行动。

(3)子女就业矛盾,作为公路养护部门内部和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表现得同样非常突出。如果不在子女就业方面进行职业技能和委培和有组织的开展社会化就业培训,解决子女就业矛盾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

(4)单位、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对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同样离不开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确立和实施。只有国家的政策规章合乎大多数人的意志,它们就不再是与广大职工群众利益相矛盾的东西,而是职工群众自己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解决离退休人员住房货币化补贴还是要靠党的政策和部门的努力,群众永远是弱者。

(5)随着市场经济和公路养护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种所有制将会在公路行业诞生,将面临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之间的矛盾也是职工内部矛盾,也要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应该提前考虑完善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在同等的法律监督和同等的法律保护,才能在公产和私产之间建立起正常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6)由于公路养护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科学养护化方向发展,职工由于技能的差异,收入差别的扩大,是今后公路养护中矛盾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对这种利益差别的调节也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要通过各种管理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等,有效地调节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别,从而在一部分人率先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养护职工的共同富裕。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公路养护矛盾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公路养护的矛盾主要是养护职工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从新时期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前进中的矛盾,要从矛盾的根本性质出发,在工作中把握好四个处理原则。

第一,坚持“做减法”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一定要突出一个“减”字,通过减少引发矛盾、激化矛盾的诱因,控制矛盾的发展,这是有效化解公路养护部门中矛盾的基点。要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 和“不过夜”、“不出门”的要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突出重点,对矛盾集中、问题较多的地方、部门、单位、环节,要反复“扫描”,认真分析和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及时调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减少因职工内部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坚持增强改革的坚定性、发展的积极性和维护稳定的自觉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经济利益问题,只有靠改革发展才能解决。因此,不能讲稳定就在改革发展上缩手缩脚,那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一定要从第一要务这个大局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增强改革的坚定性、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公路养护改革,更加努力地抓好公路发展,为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公路系统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坚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的原则。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按政策和法律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但又需要的,要抓紧研究完善;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司法的问题,一定要引导群众到司法部门依法解决,如果继续沿用以前单纯靠行政手段协调工作的老方法,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司法公正,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第四,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产生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思想上不理解,二是实际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一方面,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细心听取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宣传政策,理顺群众情绪,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智慧,认真协调解决,把中央和当地党委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国企改革、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尽量让群众满意。

第五,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新形势下职工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不相适应。这既有体制、行业的影响,又有区域性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因素。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新疆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发展首先是要稳定,因此,稳定的前提就解决和化解矛盾,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两手抓,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把“维稳”做强,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六,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应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在代表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养护职工内部矛盾的原则,是在调处养护职工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调处矛盾的方案只有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职工内部矛盾也才能因此得到有效化解。

第七,做到依法和公开、公平、公正。调处养护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实质上是保护和实现公民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矛盾调处好了,不仅解决了当事双方争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实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为公路养护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调处职工内部矛盾必须依法、依政策办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四、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必须建立六种机制

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调处机制。从实际需要看,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职工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各级公路部门及其有关分局,应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三是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职工内部矛盾调处工作机制,主要有协商、合议、听证和办理、复查、复核的三级终审制等,以提高求决的效果,减少重复求决和越级求决。四是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职工群众内部矛盾的化解,不能只通过一个渠道,更不能让矛盾滞留在一个渠道。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该走信访的走信访,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行政复议的走行政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第二,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四清、四知、四掌握”调处机制。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查调处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联动的“四清、四知、四掌握”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主动出击,准确排查。要不定期的深入基层、乡村和社区街道、离退休人员和困难群众中,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和政治思想教育,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非法宗教问题,更要及早发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滚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二是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的途径和办法,妥善加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单元楼栋长、单元楼长、十户长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单元楼栋长、单元楼长、十户长、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为保障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基层组织应善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运用综合措施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并在矛盾纠纷的调处过程中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有时职工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矛盾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去化解往往难以奏效,需要有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首先,建立矛盾发生时的现场合力化解机制。一旦发生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尤其是已经上升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属地领导机关、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工作机构、综治安全保卫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其次,建立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调处机制。依靠群众调处职工内部矛盾,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单元楼栋长、单元楼长、十户长、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等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就是建立和落实有工会、妇联、共青团、综治、街道、群众组织(单位矛盾调解委员会)矛盾调解管辖机关、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的,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矛盾调处机制。

第四,建立预防和处置矛盾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各种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利益,考虑所涉及群众的就业和后期扶持;对项目涉及的无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者,应促使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总的原则是,在发展中调整利益分配关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社会矛盾的调处,应付出合理的调处成本,建立矛盾调处的利益分担机制,即对引发矛盾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当事人单位各承担一定比例的调处成本。通过当事人合理利益的实现,保证矛盾的有效调处。

第五,建立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督查督办是确保职工内部矛盾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手段。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督办时效,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办与业务部门督办相结合等。二是把握好需要督办的情形。对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处理已经发生的职工内部矛盾的,对未按规定反馈职工群众内部矛盾处理结果的,对未按规定程序调处职工群众内部矛盾的,对处理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推诿、敷衍、拖延的,对以各种借口不执行已经形成的调处意见的,都要通过督查督办,使之得到妥善处置。信访人员要充分运用《信访条例》赋予的行政处分建议权,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处罚的建议。三是采取有效的督办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督查事项选择不同的督查方式,对重点督办事项可以同时采取多种督办方式。

第六,建立矛盾调处责任追究机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二是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坚持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职工内部矛盾的产生。同时,只有坚持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才能更好地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职工群众内部矛盾的合理解决。

五、化解公路职工矛盾必须筑起六道防线

一是构筑职工群众调解工作防线。职工群众民间纠纷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要把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作为职工群众调解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健全单位职工群众矛盾调解组织,发挥好单位矛盾调解委会的作用,逐步实现,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正派、一心为民的高素质调解队伍,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是构筑群众工作防线。依靠和组织职工群众,化解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工作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扬。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出台重要政策措施、实施重大决策、推进重点改革、建设重大项目,一定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综治干部(双语)优势,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使职工群众更好的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三是构筑矛盾排查调处防线。要认真总结“和田经验”,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重点放在基层,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努力做到;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切实使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要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督查督办力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四知、四清、四掌握”要逐一建立档案,实行件件、事事督办落实工作机制,要把督办的内容、要求、目标、时限、效果逐一落实到人头;与机关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对重大和疑难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对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的信访批示件,要指定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四是构筑司法解决防线。要坚持依法办事,逐步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按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构筑新闻舆论防线。党委、党支部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决策前,要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相关部门对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主动发布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六是构筑群体性事件处置防线。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激烈表现形式。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按照“一个矛盾纠纷、一个调处班子、一个责任人、一个处置方案、一个处置期限”的要求,建立高效规范的处置机制,把处置工作具体化。要坚持预防在先,工作靠前,处置抓快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要根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从组织指挥、群众工作、处置程序、处置举措等方面细化完善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领导要亲临一线,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妥善地缓解化解矛盾,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做到临危不乱,依法有序。

五、正确处理公路职工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实现执政兴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随着公路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公路养护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积压起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公路行业发展的政治稳定因素。从实际情况看,社会矛盾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化,涉及到各方面,并且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错;矛盾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大规模、有组织、持续性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政治化倾向初露端倪,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制造社会**的突破口。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为广大职工群众群众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调整矛盾处理方式,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所谓调整矛盾处理方式,就是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处理矛盾的老办法。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成因既有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民主法治的诉求,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分类处理,结合解决。

总之,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既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维护稳定中提高领导水平。

第三篇: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1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

一、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基本特点

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更加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利益矛盾越来越凸显。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地表现出来。利益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性、主导性矛盾,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最显著的特征。

矛盾成因更为复杂。社会矛盾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一些具体问题处理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也有部分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原因。这种复杂性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往往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

群体性事件增多。由于社会矛盾大多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相近的地缘和血缘、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往往将相关群体 1

聚集起来,现代化通讯、交通又增加了联系的便利性,串联方便,聚集快捷,容易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酿成对抗性较强的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面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成因

体制政策方面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旧体制转换越来越广泛和深刻,改革措施尚不配套和政策法规有待健全,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一时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利益格局调整、观念冲撞等问题引发的各类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企业的关、停、并、转使下岗和失业人员大大增加,城乡结构的优化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理想的出路,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的推进引发的人地冲突,都成了矛盾的焦点。

利益思想方面原因。我国人民群众虽然逐步步入了小康社会,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滋生,伴随着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一部分企业职工生活比较困难,一些群众受利益所驱,引发社会矛盾。

工作作风方面原因。一些基层干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工作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该解决的不及时解决,推诿扯皮,上交矛盾。

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科学方法

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关键措施。利益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充分考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制定、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治本之策。发展经济能够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通过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办法。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之一。各级领导干部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努力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重要途径。努力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给困难群众以合法合理的权利救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社会矛盾。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是必要条件。如果党员干部素质不高,不

仅不能有效地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因素。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防止因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引发社会矛盾或造成矛盾激化。

四、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具体措施

一是“防”,就是加强源头预防,防止产生矛盾。要坚持信访评估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上马、改革措施出台、公共政策调整等决策,一律事前征询群众意见,广泛听取群众意愿,切实把群众利益想在决策之前、群众要求解决在实施之前、群众工作做在执行之前,坚决做到“三个不争”,即不与群众争利、不与群众争气、不与群众争面子,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减少引发矛盾的诱因。

二是“调”,就是调处化解,防止矛盾升级。对我们县级来说,要以“四级三调一整合”为基础,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四级”就是县级成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办公室,乡镇设立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行政村由民调主任牵头,组成“五老”(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老模范)人员参加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设立劝解员,形成纵向延伸到县、乡、村、组四级,横向覆盖各单位、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调”就是建立大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信访

调解“无缝对接”,设立工作台账和调解组织、调解员信息网络库,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将社会矛盾化解由“小独奏”变为“大合唱”、“交响曲”;“一整合”就是有效整合行政、综治、信访、司法、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资源,做到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调解组织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依法介入、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矛盾大调解工作合力,及时将矛盾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当地,避免矛盾纠纷演变成信访问题。

三是“解”,就是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沉积。信访工作的核心是以民为本,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初信初访问题,要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一步解决到位,不欠政策账,不留隐患;对重信重访问题,要加大协调力度,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共同把脉会诊,制定解决方案,搞好跟踪回访,随时掌握上访人思想动态,理顺情绪,达成谅解与共识;对长期积累问题,要加大交办、跟踪督办和通报的力度,强化有关单位的责任,明确案件办理目标,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司法等手段和救助、协商、教育等办法,千方百计化解积案;对疑难复杂问题,要组织召开听证调解会,聘请律师、专家参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信访人亲朋好友、邻居中德高望重、明白事理的人员参加,就所反映的问题举行公开听证,做到公开摆事理、大家评是非,让信访人心服口服,停访息诉。

第四篇:调研文章——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以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有些矛盾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激烈的非理性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把社会管理搞好,妥善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一、提高认识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有效处理解决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执、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由此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综治部门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运用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境界、最高层次。

二、正确把握矛盾特征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提

社会矛盾纠纷是人类进入阶段社会后的衍生物,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参与其中,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因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仅限于公民与公民间的纠纷,发展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基层行政村、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已不再是单纯的公民个

人,而且还包括了众多的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

二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来看,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社会纠纷不仅包括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借贷等纠纷,而且还表现为土地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行政不当、司法不公、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企业侵权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正是这些新型的矛盾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是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矛盾纠纷的受害方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基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在有关基层部门得到公正合理地解决。当事人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公正合法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群体性上访事件,有的甚至赴省进京上访,有的因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而酿成严重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四是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呈现群体化。部分上访群众抱有“法不责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理,认为上访的人越多,政府越重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辄就组织集体上访,以此向政府施压,提出过高要求。还有部分人认为政府就“怕上访”,只要上访,政府就会抓紧解决,这样比到村里、到镇里解决力度大、见效快。

三、创新方法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面对具有新特征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有的矛盾化解方法、方式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需要。这要求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进行机制创新,构建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

(一)创新矛盾化解方法应妥善处理两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个案具体处理,坚持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研究处理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做到共性问题统筹解决,个性问题特殊解决。当前,特别要注意及时解决突发性的矛盾或冲突,尤其是群体性事件。

二是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先讲原则性,再讲灵活性,要在灵活性中贯彻原则性,体现原则性;应当是大原则,小灵活,内原则,外灵活;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冲突时,要毫不动摇地选择原则性。实践证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正确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另外,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关键还要灵活运用政策和策略,掌握矛盾运动规律,适时运用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才能及时处理社会矛盾。

(二)要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模式

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搞好调解工作,不仅要讲究调解的方法,更需要讲究调解的艺术。

一是要抓好“三个依托”。依托人民调解员调解。在农村地区,因相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比较常见,这类纠纷看似平常,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其后果将很难预料,往往会引发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或上访案件。因此,及时发现苗头,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成为人民调解工作服务社会稳定大局的重中之重。依托行政机关调解。积极探索行政机关配合模式,在调解房屋拆迁、城建、土地等方面的民事案件中,注意借助行政机关明晰情况、熟悉政策的优势,适时让其派员参与调解;处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与交警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联

动调解机制,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依托社会组织调解。充分发挥工青妇、社团协会、法律服务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将离婚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继承纠纷、简单行政争议等纠纷适时调解,促进各种优势功能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联手发力的维稳效应,实现全社会共同维护稳定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是要抓好“五心调解”。“公心引导”。综治工作者在调解案件时要处于中立地位,平等对待有关人员,讲话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多方引导当事人平衡心态。“恒心沟通”。调解工作中对当事人的态度很重要,要有一颗恒心。对于思想不通的当事人要耐心解释,或面对面开诚布公地谈话,或背靠背深入浅出地说服教育。“诚心促进”。向双方当事人表明解决纠纷、为民排忧解难是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拉近情感距离。必要时,调解员要亲自到当事人家中或者纠纷发生地了解、勘查、比对案件事实情况,让当事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官解决纠纷的诚心,从而自动选择调解解决。“耐心说服”。在调解中要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让其把话说完,将苦诉尽,消除心中积怨,然后耐心对其说服教育,适时提出和解方案。然后并辅之情理释疑、晓之以利害得失。“细心借鉴”。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其他综治部门的先进调解经验,努力提高调解纠纷的水平和技能。

(三)积极构建化解涉诉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化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综治部门调处矛盾纠纷的质量。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接待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当的素质。接待工作不仅是个特殊的岗位,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岗位。这份工作看似平凡,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我们知道,诉求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都不同,反映的问题也是各个方面的都有,这就要求接待人员必须相当熟悉法律知识和必备的工作,做到能针对诉求者反映的问题作出准确处理。此外,接待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及相关部门的情况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是提高对涉诉问题的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涉法涉诉工作,充分认识到涉诉工作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从而把解决好涉诉问题作为当前综治工作的第一要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人人抓诉求、人人管诉求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经常性排查和非常时期重点排查相结合。组织干警对案件进行排查摸底,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排查和调处相结合,确保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对有上访苗头的案件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馈,逐案讨论制定化解措施,减少上访案件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特别要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的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法律进村、进户”活动,增强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按照程序、依据政策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合法化。使广大群众能充分认识到各级党委、政府正在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

二是要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引导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当好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顾问,积极引导律师、法律工作者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缓冲器”、“减压阀”的作用。

三是要强化沟通能力,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沟通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重视沟通、善于沟

通,通过沟通达到更多的认同,通过沟通达到和谐,通过沟通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尊重事实、平等待人、正视矛盾。特别是对那些群众要求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凡是应该解决又可能解决的应及时予以解决,限于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应把真实情况告诉群众、求得群众谅解,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四要强化洞察力,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敏锐洞察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当矛盾露头时,要防止其累积;当矛盾发生时,要防止其扩散;当矛盾扩散时,要防止其变异;矛盾处理后,还要防止其沉淀。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一切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项目都不能立即上马,一切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政策都不能立即出台。对经过评估,虽然拟决策事项正确,但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拥护和支持后,再进入决策程序。

五要强素质学本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法律、学习政策,学习做好群众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乃至工作艺术和技巧。在此基础上,以积极进取、饱满的精神状态,来研究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实现双效提升,实现维护群众利益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既有力“维权”,又有效“维稳”。

第五篇:年终奖处理问题

快到年底了,年终奖成了员工关注的重要话题,结合本案情况,谈谈我对年终奖的看法: 1:年终奖是什么东东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颁布《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工资总额由六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第7条,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奖金。另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2条第1项规定,关于奖金的范围: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来看,年终奖是员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奖金的组成之一。

2:年终奖发放有何法律依据

目前来看,我国暂无年终奖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说明员工是否享有年终奖、发多少、发放形式等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国家没有强制用人单位必须给员工发放年终奖。

但是,《劳动合同法》第18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这说明,同工同酬是适用于年终奖的发放的。3:已离职员工是否可获得年终奖

不管主动或被动离职,只要是处于离职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合同的从其合同。若劳动合同规定了年终奖发放数额,用人单位理当及时足额发放。若按业绩支付年终奖,员工年中离职或新进员工,都可以得到他的奖金,单位则不能以你不在职为由或无法考核而不发放,即使有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的年终奖属于员工工资的一部分,必须及时发放,不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来决定是否发放。

2)无合同但单位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若劳动合同只约定了每月工资,而没有约定年终奖,更没有约定按业绩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需要视单位具体规定了。但是,单位的这种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还要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制订,并赂员工进行公示或告知,且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以上事实。

若单位明确规定年底前离职的员工不能享受年终奖,单位设置年终奖,是激励员工不轻易离职,也是留住人才的策略之一,如果员工因为各种原因于年底前离职了,那么,单位也就无需为其提供相应的待遇即年终奖。

3)既无合同也无规定的。若劳动合同和单位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是否发放年终奖,员工可否获得年终奖是有争议的。若员工举证用人单位每年有发放年终奖,而且当年,用人单位向其他在职员工发放了年终奖等事实,那么,按照同工同酬、公平合理的原则,仲裁庭或法院可能会支持员工工拿到年终奖,如果用人单位不承认发放了年终奖,是以其他名目发放的,那么,离职员工得到年终奖就不容易了。

4:用人单位年终奖通常做法有隐患 不少用人单位对年终奖是这样操作的:不在劳动合同中提及年终奖一事,要么在薪酬管理办法或绩效考核中规定,要么单独制订年终奖管理办法,即使规定了,也对发放标准、支付方式、享受人不予特别明确,这样做的目的,用人单位以为可以自由决定年终奖的发放。

其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的:这样对年终奖发放的随意性,如果劳动者能够确认用人单位发放了年终奖,如果劳动者未获得年终奖而主张自己的权益时,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劳动者是否符合年终奖发放条件、金额、发放日期等方面的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这方面明确规定的规章制度,那么,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这在实践中,也是为什么不少劳动者在主张年终奖时屡屡胜诉的原因所在。5:本案处理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本案而言,单位完全可以不理睬该员工的年终奖要求,另外,即使要对其他在职员工发放,建议以其他会计名目发放为好,比如:1月份奖金、过年费之类的。

下载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处理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垃圾处理问题

    “现在,垃圾再也不是我们镇里的问题了!你看,这是我们镇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带着笔者在镇上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参观时说,“近几年来,镇上被大大小小数十个垃......

    典当公司财务处理问题

    前典当会计问题的探讨 2000年8月,典当行监管工作正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国家经贸委,典当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随之取消。摘下金字招牌已一年零八个月的典当行在其业务......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一、概述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本质特征与化解机制(下) 课程的考试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本质特征与化解机制(下)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本质特征与化解机制(下) 试卷88分答案

    1、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促进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 正确错误 2、参与选举也是利益追求的一个表达。 正确错误 3、对利......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生物技术2班第三小组组长:徐超平20126220 组员:杨立峰 20126222 周子琪......

    社会矛盾排查总结

    鼓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及年度工作总结一年来,我局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法律监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

    社会矛盾调处经验交流材料

    社会矛盾调处经验交流材料调处中心成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娘家人” 各位领导:xx乡是xx市的一个回汉共居的农业大乡,辖区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现有人口x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