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4 09:3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篇:《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2009/2010第二学期

1.2500年前的孔子就曾对他的学生讲授过著名的“五不食”原则:“食殪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2.毒理学评价程序:即初步工作→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理学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GBl5193.1—94)。

3.暴露量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或其他有关途径的暴露而可能进入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膳食暴露评价以mg/kg或ug/kg体重表示,它等于每种食品残留暴露之和。

4.油脂氧化产生的毒物:食油和食物中的脂肪在烹调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降解—聚合反应,形成一系列产物,其中有些是有毒的,甚至致突变剂和致癌物。5.食品中的致病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能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兼性、球形、无芽孢、无鞭毛、革兰氏阳性菌。

6.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及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措施。(1)进入途径

A.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B.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C.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2)原因

未遵守休药期的占76%,饲料加工或运输错误的占12%,盛过药物的贮藏器没有充分清洗干净占6%,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占6%。1985年美国兽医中心(CVM)的调查结果则是不遵守休药期的占51%,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占17%,未作用药记录的占12%。(3)控制

A.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 B.加强监督检验 C.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

7.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控制农药污染食物链的主要措施(1)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

A.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中使用的农药 B.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污染的农药 C.通过生物富集环境中的农药

D.通过气流扩散大气层污染的农药

(2)控制农药污染食物链的主要措施 A.加强农药管理和监督

B.禁止和限制某些农药的使用范围 C.规定施药与作物收获的安全间隔期 D.制定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标准

E.研究高效低残留以及无残留毒性的新农药 8.简述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措施

A.建立健全农药法规标准,加强对原料作物的生产管理 B.改变食用方式

对消费者来说要注意,在食用食物前应经过削皮、洗涤、烹饪、加热等处理。据实验,粮食中的六六六经过加热处理可减少34%~56%左右,滴滴涕可下降13%~49%左右。各类食品经加热(温度94—96℃)后,六六六的去除率平均为40.9%,滴滴涕为 30.7%。有机磷农药在碱性条件下则更易消除。9.简述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患者首先出现视觉暗适应功能下降和夜盲症。然后出现影响上皮组织正常发育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粗糙、形成鳞片,泪腺、唾液腺、汗腺、胃腺等腺体分泌机能下降,引起干眼病、角膜软化及角膜溃疡。缺乏维生素A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机体的正常生长。10.简述预防生物危害

预防生物危害应达到三个基本要求(1)破坏、消除或减少生物危害;(2)防止再次污染;

(3)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为达到这3项基本要求,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例如:在加热等过程中破坏和消除微生物。当微生物被消除后,应采取措施防止再次污染。最后,如生物危害不能从食品中彻底消除,则应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毒素产生。借助于食品固有的特性,如pH、水分活度或通过添加盐和其他防腐剂来抑制微生物生长。食品的包装条件和储存温度也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11.简述预防沙门氏菌危害的措施

(1)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严格实施良好卫生操作规范,特别是加强肉联厂宰前和宰后兽医卫生检验,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繁殖。影响沙门氏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储 存时间。还应尽量缩短储存时间,充分加热以杀灭产品中的沙门氏菌,防止加热杀菌后发生交叉污染,禁止病人和沙门氏菌携带者进入食品加工车间等方法。12.简述朱兰质量螺旋模型

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可进一步概括为3个管理环节,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常把这3个管理环节称为朱兰三部曲

13.简述戴明质量圆环

戴明质量圆环(Deming circle)Deming W E(1958)把关联产品质量的活动分为调查、设计、制造、销售4个环节,4个环节构成1个圆环,无始无终,把品质第一和品质责任感的观念不断贯彻其中,以此改善工艺和装备,提高产品品质,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14.简述化学物质的毒性概念和饮食的风险概念

对食品安全性的充分理解,与毒性概念及其相应的风险概念分不开。毒性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这也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15.简述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食品

关于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食品,至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在题为《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曾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义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则把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卫生作为两个概念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其中食品安全性 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16.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残存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17.风险鉴定

是指根据危害确定、危害鉴定和暴露量评估的有关资料,对某一特殊人群已知的或潜在的健康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食品农药残留的风险鉴定根据农药暴露评估与通过毒理学评价(试验动物的毒性研究)作出。风险鉴定一般来说包括两部分,即引起癌症(致癌物)或不引起癌症(非致癌物),其中致癌物的影响认为更为重要 18.用户型质量观

用户型质量观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提出,他认为质量就是适用性,因此用户型质量观也叫适用性质量观。19.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2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20.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满足用户特定(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体现产 品使用价值的,有助于区分和识别产品的,可以描述或可以度量的基本属性。21.符合型质量观

符合型质量观以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来衡量产品的质量,认为符合设计标准,就应该视为优质。但符合型质量观是流水线工业生产的产物。22.顾客

“顾客”(customer)是指“供方提供产品的接受者”,顾客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既可以是采购方,也可以是最终消费者、使用者或受益者。23.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指“具有其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其组成部分,不论其性质是股份制、公营还是私营的”。24.产品

“产品”(product)可以是有形的(如零部件、流程性材料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产权、服务等)25.质量的定义

质量(quality)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26.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致制定并经—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27.标准含义(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种“统一规定”

(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共同的和重复发生的事物或概念(3)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4)标准是“协商一致”的结果(5)标准由特定过程和形式发布 28.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对关系到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它在全国各行业各地方都适用。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国家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国家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实施,与国家标准相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即行废止。29.行业标准

对于需要在某个行业范围内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对象所制定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制定和审批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机构备案。30.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由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和为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它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审批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在本企业范围内适用。企业内所实施的标准一般都是强制性的。31.GMP 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的自主性管理制度。良好操作规范在食品中的应用,即食品GMP。32.GMP内容

在编制某食品GMP时应包括以下格式和内容: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术语;原料采购、运输和贮藏的卫生;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工厂卫生与健康;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质量记录、成品贮藏、运输的卫生;卫生与质量检验管理等。GMP的重点是制定操作规范和双重检验制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异物、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食品,防止出现人为事故;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标签、生产记录、报告档案记录的管理。GMP中最关键最基本的内容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33.HACCP的定义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HACCP的定义是:一个确定、评估和控制那些重要的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34.与HACCP相关的术语

(1)控制(control,动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和维护与HACCP计划所制定的安全指标一致。

(2)控制(control,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的状态。(3)控制措施(control measure)用以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和活动。

(4)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针对关键控制点(CCP)的监测结果显示失控时所采取的措施。

(5)控制点(CP)是指能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因素实施控制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6)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可运用控制措施,并有效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步骤或工序。

(7)关键限值(critical limit)将可接受水平与不可接受水平区分开的判定指标,是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措施必须达到的标准。(8)偏差(deviation)不符合关键限值标准。

(9)流程图(flow diagram)生产或制作特定食品所用操作顺序的系统表达。(10)验证(verification)除监控外,用以确定是否符合HACAP计划所采用的方法、程序、测试和其他评估方法。35.HACCP的基本原理 原理1:进行危害分析。拟定工艺中各工序的流程图,确定与食品生产各阶段(从原料生产到消费)有关的潜在危害性及其程度,鉴定并列出各有关危害并规定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严重性估计。这里的“危害”是一种使食品在食用时可能产生不安全的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方面的特征 原理2:确定关键控制点(CPP)。使用判定树(decision tree)鉴别各工序中的关键控制点CAP。CAP是指能进行有效控制的某一个工序、步骤或程序,如原料生产收获与选择、加工、产品配方、设备清洗、贮运、雇员与环境卫生等都可能是 CCP,12每一个CCP所产生的危害都可以被控制、防止或将之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原理3:建立关键限值。即制定为保证各CCP处于控制之下的而必须达到的安全目标水平和极限。安全水平有数的内涵,包括温度、时间、物理尺寸、湿度、水活度、pH、有效氯、细菌总数等。原理4:建立监控体系。通过有计划的测试或观察,以保证CCP处于被控制状态,其中测试或观察要有记录。监控应尽可能采用连续的理化方法,如无法连续监控,也要求有足够的间隙频率次数来观察测定每一CCP的变化规律,以保证监控的有效性。

原理5:确立纠偏行为。当监控过程发现某一特定CCP正超出控制范围时应采取纠偏措施,因为任何HACCP方案要完全避免偏差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需要预先确定纠偏行为计划,来对已产生偏差的食品进行适当处置,纠正产生偏差,使之确保CCP再次处于控制之下,同时要做好此纠偏过程的记录。原理6:建立验证程序。审核HACCP计划的准确性,包括适当的补充试验和总结,以确证HACCP是否在正常运转,确保计划在准确执行。检验方法包括生物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或感官方法。

原理7:建立HACCP计划档案及保管制度。HACCP具体方案在实施中,都要求做例行的、规定的各种记录,同时还要求建立有关适于这些原理及应用的所有操作程序和记录的档案制度,包括计划准备、执行、监控、记录及相关信息与数据文件等都要准确和完整地保存。36.HACCP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步骤1:成立HACCP计划拟定小组 步骤2:描述产品

步骤3:确定产品用途及消费对象食品的最终用户或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期望即是用途。

步骤4:编制流程图 步骤5:流程图现场验证

步骤6: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 步骤7:确定关键控制点(CCP)步骤8:确定各CCP的关键限值(CL)和容差(OL)步骤9:建立各CCP的监控制度 步骤10:建立纠偏措施

步骤11:建立验证(审核)措施

步骤12:建立记录保存和文件归档制度 步骤13:回顾HACCP计划

36.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37.毒性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这也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38.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人所不欲事件发生的概率或机会多少。

39.科学的膳食制度

我国人民一般习惯一日三餐,两餐的时间间隔4~6h。从数量的分配上看,一般主张早餐占总热能的30%,午餐占45%~50%,晚餐占20%~25%。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一日三餐的科学性,认为符合人体生理需求,同时认为“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也是很科学的习惯。

40.我国的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限量饮酒;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这一膳食指南适用于健康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

41.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引发的疾病:1.肿瘤2.动脉粥样硬化3.肥胖症4.糖尿病

42.食物的协同作用:是指一种营养物质促进另一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或存留,从而减少另一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以有益于机体健康。

43所谓的食物间的相宜与相克,是指是否有利于机体营养和生理平衡,有利的食物搭配称为相宜,不利的称为相克。

44.几种常见的不合理膳食搭配:1.含磷食物与含钙食物同时食用2.含草酸食物与含钙食物同时食用3.含锌食物与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食用4.含纤维素、含草酸、含铁食物同时食用5.含维生素C食物与虾同时食用

45.国外标准的分级

这里所谓的国外标准不是指某个国家的标准,而是指国际间共同使用的标准。国外标准的级别有2个,即国际标准和国际区域性标准。①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主要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1EC)所制定的标准。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国际计量局(BIPM)等专业组织制定的、经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标准,也可视为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为世界各国所承认并在各国间通用。

②国际区域性标准:国际区域性标准是指由区域性的国家集团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在该集团各成员国之间通用。这些国家集团的标准化组织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地理上的毗邻,如拉丁美洲的泛美标准化委员会(COPANT);有的是因为政治上和经济上有共同的利益,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46.减少有毒金属污染食品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禁止使用含有毒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如含汞、含砷制剂;严格管理农药、化肥的使用。

2.限制使用含砷、含铅等金属的食品加工用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以及含有此类重金属的添加剂和各种原材料。

3.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按照环境标准执行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完善食品卫生标准;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督检测工作;进行全膳食研究和食品安全性研究工作;进行生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7.食品生产基地与环境

在建立食品生产基地之前,应该组织专家对该地区进行现场综合考察,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核实,走访当地居民,真正掌握当地生产环境概况,弄清主要企业的排污情况。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是影响该地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且污染物有一定的毒性,影响食品品质的,该地区不宜作为食品生产基地。

48.细菌危害能导致食品感染或食品中毒。食品感染通常指消费者因摄取了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它们在机体中增殖或其产生的毒素进一步发展而导致疾病。食品中毒指消费者因摄取了某些细菌在食品中增殖时所产生和分泌的毒素而导致疾病。

49.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

50.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为具有鞭毛、能运动、不产孢子、革兰氏阴性、卵形的兼性杆菌。目前,至少有67种抗原和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根据沙门氏菌的传染范围可将其分成三个类群:(1)专门引起人类发病的沙门氏菌(2)对哺乳动物和鸟类有致病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3)只能使动物致病,很少传染于人,不过在导致人类疾病的菌群中也有发现,并且在发展之中的一类沙门氏菌群

第二篇: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业

作业一:食品质量安全

1、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国内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等一系列与食品相关的疾病等;国外出现的:比利时的二恶英、英国的疯牛病和口蹄疫等。这些问题揭露使消费者愈发意识到食品安全性重要性。同时,食品的安全与质量也直接关乎到各个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加入世贸之后,更增加了食品出口“绿色壁垒”,提高了我国食品出口的门槛。中国的食品要想走出国门也需要用更高的管理和监管体系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将从各个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监控,对于生产放心食品将是一件益事。

2、简述HACCP的含义

答:含义是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造成食品污染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或消除危害的加工环节,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控,当发生偏差时予以纠正,从而达到消除食品污染的目的。

3、HACCP体系的建立对保障食品安全有何作用?

答:它是一种简便、合理、专业性很强、先进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这种体系是为了保证食品生产系统中任何可能出现危害或有危害危险的地方得到控制,以防止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发生。该体系强调企业本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测或政府部门取样分析来确定产品的质量。运用该体系,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食品工业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4、怎样进行食品质量认证?

答:食品质量认证主要是: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族标准、GMP认证、HACCP认证。

提出申请、体系审核、审批发证、监督管理。

5、简述水产品中的化学污染及预防措施。

1)生物毒素:水产品中的生物毒素主要来源于有毒海藻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有毒海藻会在鱼、贝类摄食或滤食后在体内富集。而这些生物毒素来自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形成的藻类被鱼食用造成鱼类中毒。

预防措施: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原料接收时索取相关证明包括进口国产地证明、动植物检疫证明、卫生检疫证明、海洋部门捕捞许可等。拒收来源不明产品: 水产品验收时应确保不是从由于生物毒素问题而封闭的海域中所捕获的,必须有官方允许捕捞的证明或交易证明; 检查所收进软体贝类,确保标签标注明确来源; 检查所收进的软体贝类,以确保是由官方许可的捕获者提供或由许可的经销商提供。2)添加化合物:在收进的水产品中,捕捞者、养殖者或经销者为了保鲜、护色、保水的目的,经常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或其他添加物,个别者甚至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①防腐剂:亚硫酸盐、亚硝酸盐(也是发色剂);②色素:黄色5号;③保水剂:多磷酸盐;④食品强化剂:维生素A。

预防措施:①检查收进的水产品是否附有有效的检测结果报告单,确认其添加物的残留未超过国家标准;

②接受供货商未使用非法添加物的官方证明;

③供货商提供近2年未违规使用非食品用化工物质的证明或无违规记录;

④对该批可疑使用禁用添加物的水产品进行检测。

3)环境污染物:无意地或偶然地混入水产品中的化合物质。①水产品养殖使用的药物残留。②有毒有害元素和化合物。③清洁用化学药品残留。

④包装物料的荧光物质、消毒剂残留等。

预防措施:①保证收进的水产品不是在因环境污染而关闭的水域中捕捞的;

②审查水产品供货商的许可证明,审查该批水产品捕捞者的官方证明,审查该批水产品的合格标签;

③检查养殖者提供的养殖水域未受污染的证书,并作适当的现场验证; ④审查养殖地环境污染物在水体、土壤、鱼体中的残留量检验结果。定期到养殖场参观,调查药物、肥料使用情况以及当地水质和土壤状况等,进行现场评价。

6、来源于水产品中的致病菌有哪些?

答:天然捕获的水产品自身带有的致病菌包括:空肠弯曲菌、肉毒梭菌A型、肉毒梭菌B型、单增李斯特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耶尔森氏菌等。其中弧菌属的致病菌及单增李斯特氏菌感染性高,肉毒梭菌则可产生肉毒毒素。

由于捕获时的质量或海域受到污染,水产品可能还带有非自身原有的致病菌沙门氏菌。来源于养殖的水产品除了上述致病菌外,因养殖池周围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可能还带有志贺氏菌等。

7、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哪些食品危害?怎样进行控制以保证水产品的安全性?

答:原材料:物理学、生物性、化学性污染:

①抗生素残留;②亚硫酸盐残留;③环境污染物(重金属、生物毒素等)④蛋白质变性或腐败变质 冷冻、解冻:微生物繁殖而污染

分拣、分级:生物性:来自人类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等。

清洗、剖片:洗涤剂、消毒剂

挑刺、挑虫、漂洗、沥水:来自人类、环境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

称重、调味:组胺、各种化学物质、添加剂等 烘烤:来自捕捞或人类、环境污染的病原体残留

定量、分装、封口(内包装):生物性:来自人类、包装材料、环境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等。物理性:污染杂质、封口不严漏气

金属探测、检验:原料残留或加工过程产生的金属碎片、玻璃碎片、木屑杂质等

采取预防措施加以控制:按照SSOP要求,严格控制进入车间的水产品质量和车间环境温度,注意解冻的条件。选用市政自来水等可以降低危害。缩短包装操作时间,保证包装材料未发生二次污染均可以消除危害。运输过程:①按照规定及时和定时监测加工水产品;②通过SSOP操作程序降低致病性微生物危害;③通过控制冷冻温度使冷冻符合要求,保证产品不发生变质。

8、果蔬制品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是进行有害微生物、致病菌、致病菌毒素对果蔬汁加工中的污染。不同的水果、蔬菜产地有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如棒曲霉素、大肠杆菌、赭孢霉素、交链孢霉素等,通常由破碎、损伤的水果、蔬菜原料带入产品中。

9、试举例几种新型食品生物检测技术,并与传统方法比较其优缺点。答: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生物酶技术、PCR技术、免疫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主要作用于食品成分和品质的控制,对有害微生物、残余农药等污染的检测,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测试等方面。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简便易行,精确度高。

生物传感器:优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成分检测的多个领域获得了不小的突破,例如应用于沙门氏菌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一天之内;在日本,采用生物传感器对鱼类、肉类新鲜度的测试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商业技术。

缺点:生物微材料技术不成熟

生物芯片技术:优点:能够在分子层面科学、量化地给出病原体阈值,确定食品安全性,有利于建立食品检测的快速预警及反应窗口,能够应用于食品进出口监督管理系统中。

缺点:这项技术还处于科研领域,商业化成本较高,面对应用需求其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三篇:法学概论.doc作业答案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法律

广义的法律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狭义的法律则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历史类型

是按照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所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进行的分类。

法的创制

也称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另一种形式。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法律制裁

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于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国家保证法的实施的重要形式。

法律解释

广义的法律解释是指国家机关、组织或公民个人,对现行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作必要说明。狭义的法律解释是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在职权范围内进行法律解释。

违法

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

法律渊源

作为法理学的专门术语,“法律渊源”通常指法律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

法律关系

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汇编

又称法规编纂,是指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将现行的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如制定时间顺序、涉及问题性质)加以系统排列,汇编成册。法律汇编是规范性文件系统化最常见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查阅法律法规提供便利,而且往往是法典纂的必要准备。

法典编纂

也称法律编纂,是指在对某一部门法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整理、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系统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法典的活动。

权利

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从事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或其他公民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

义务

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二、简答题

1法的本质、特征、作用及分类。P3-8 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3)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是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量作为最后保证手段的法律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之内具有普遍的约束性。(5)法有严格程序规定,具有程序性。作用:(1)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作用。(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阶级统治职能,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公法和私法、国内法和国际法。

2法律解释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哪些种类。P23-24 答:(1)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法律效力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2)根据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可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3)根据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3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及遵循的基本原则。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司法公正和效率。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试述法律责任、法律制裁的分类。P22 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为不同的分类:根据责任的内容不同可以分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根据责任的程序不同,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根据责任的人数不同,可以分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根据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分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最常用的分类标准,是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分刑事责任、民现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根据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实施法律制裁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

(1)刑事制裁,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违反刑法的犯罪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而采取的刑罚措施。刑事制裁是各种法律制裁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2)民事制裁,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3)行政制裁,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与真题呼应

(4)违宪制裁,指对违宪行为实施的一种国家强制性惩罚措施。

5试述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分类。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对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凡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主要法律部门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议论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婚姻法、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

6试述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P26 答:(1)当代中国法律的渊源是主要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2)法律规范制定机关和规范性文件的多样性。(3)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法,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例外情况,在特定区域长期存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规章,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等等。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法律渊源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这是由我国国家和法律的本质决定的。同时,改革开放后英美法律文化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地理,文化差异较大,国情比较复杂,这使得当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渊源。

7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P33 包括主体、客体和以权利和义务为主的内容。

8宪法的特征。P41-42 宪法作为特定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是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都具有国家意志性,具有规范性,它们的内容都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同其他一般法律相比,宪法又具有其本身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法;(2)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3)宪法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9试述建国后我国宪法的发展阶段。P45 1949年9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且有很多错误和缺陷的宪法;1978年宪法虽经1979年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的1982年宪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1982年宪法曾经过三次修正。

10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55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选举制度在运行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条:(1)选举权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差额选举原则;(5)无记名投票原则。11试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P69-71 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职权:第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第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第四,最高监督权。第五,决定国家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职权。第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它隶属于全国人大,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全国人大对其的监督。职权:第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及立法权。第二,解释法律。第三,监督权。第四,任免权。第五,对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权。此外,全国人大常委还行使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12试述我国的国体政体是什么。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论述题

1试比较两大法系的特点。

答:大陆法系的特点:①全面继承罗马法,吸收了罗马法的许多原则和制度,还接受了罗马法的整套技术和方法,如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人法、物法和诉讼法的私法体系等;②实行法典化,法律规范的抽象化、概括化;③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制定法的权威,法官一般不具有造法功能;④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法学创立了法典编撰和立法的理论基础,法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任务由法学家完成。

英美法系的特点:①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②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③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④在法律发展中,法官有突出作用;⑤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⑥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同属资本主义性质的法,但由于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因此各有差别,其表现如下:①法律渊源不同;②法的分类不同;③立法技术不同;④诉讼程序和判决形式不同。

2试述法与道德间的关系。

答:道德与法律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表现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二者互相参透、相辅相成。道德与法律区别在①在上层建筑中所属的范畴不同。②表现的形式不同。③调整的范围不同。④规范的内容不同。⑤调整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3试举例说明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充分体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所以,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必须以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为前提条件,否则就无法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法律关系不是固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法律产生变更是由法律事实引起的。

4试述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及其内涵。P60-67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①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寺依法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②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而不受政府非法限制的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选择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而现在信的自由,也有过去信而现在不信的自由。④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⑤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享有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享有财产权,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文化权利和自由。⑦特定主体的权利。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禁止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国家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关系到祖国的尊严,每个公民应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关健,不仅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⑤依法纳税。税收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方式和国民收入的重要来原,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和执行税收法规,对偷税漏税的行为,国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案例

1、因邻里矛盾,李某于一日在众人面前辱骂了张某,请你分析该违法构成。

分析:李某当众辱骂张某,侵犯了张某的人格尊严。我们《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齐某与陈某均系B中学1990届初中毕业生,陈某在1990年中专预选考试时成绩不合格,失去了升学考试资格。齐某则通过了预选考试,在统考中成绩为441分,超过了委培录取的分数线。后来A商校发出了录取齐某为该校1990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的通知书,陈某从B中学领取了该通知书后即以齐某的名义入A商校就读。

目前,陈某在其工作单位某银行支行人事档案中的姓名为“齐某”,工资单位仍为“齐某”,“陈某”为其户籍中使用的姓名。齐某经过复读,后就读于某劳动技校,自1998年7月,有相当一段时间下岗待业。后齐某知道事实后,以其受教育权被侵犯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B学校和陈某赔偿损失。

请问:齐某的请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以侵害其姓名权、受教育权为由

根据本案事实,陈某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某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齐某被陈某等被告侵犯的权利包括姓名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但实质上齐某主要受到侵犯的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侵犯姓名权只是侵犯受教育权的手段,对劳动就业权的侵犯也只是侵犯教育权的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受教育权是一项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对受教育权受侵犯如何处理,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在涉讼侵权行为发生期间,也没有可适用的其他法律规范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五篇:管理学概论作业答案

《管理学概论》作业

1,1)管理内涵:

管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或过程.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

组织工作: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领导工作: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2,1)管理具有二重性。这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营效果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和技术进步的比例、协调、配合、效率的要求,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社会属性,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也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制度的规定性,体现所有者和执政党的意志。

2)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与事情的观察而对事物本质作出判定,并通过联系不断的观察来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而管理知识来自本世纪以来,在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管理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方面。同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采取适宜措施,以获得预期效果。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3,完成具体任务的人。操作者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组织所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事务。

4,任务环境: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

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

5,1)组织文化: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

2)组织文化的特点:a客观性,b个异性,c民族性,d稳定性。

3)组织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它建立了在这个组织中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规范。

对计划工作的影响:确立什么样的目标,计划可以包含的风险程度,决策的重点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对组织工作的影响:可授权给下级管理者的程度,设计工作时对员工自由度的考虑,规范化程度的大小。

对领导工作的影响:运用什么激励技术,采用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是否要消除一切不一致。对控制工作的影响:采用何种控制方式,业绩评估时注意什么标准,超过预算时应有怎样的反应。

4)组织文化可能在某特定时间或是某些特定状态是适合的。但随时间与显示条件的改变(国家的竞争,政府管制的改变,快速的经济变迁,创新的科技),这时组织文化是需要适时的做些调整。以下因素回对管理组织文化产生影响:a引人注目的危机,b领导者的转换,c组织

处于何种阶段,d组织的年龄,e组织的规模,f现有文化的强度,g次级文化的多寡.不过改变组织文化是很困难的。

这就需要管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化分析:

(1)现有文化的审视:组织的价值如何形成?这些价值的顺序?组织的界限?

(2)寻找有价值,被期待的文化,对寻找于所期待的文化进行比较。

(3)别出不在调整范围内而且需要改变的文化价值于维度针对需要调整的因子找出特定的缺点,考虑用特别的方法直接来纠正。

二是对组织提出具体建议:

(1)使潜在的危机更能调整员工成员感知

(2)管理阶层应提出新的组织,愿景

(3)创造新的故事,仪式,象征,以取代现有的文化

(4)改变遴选员工,社会化的过程,评估及奖赏系统。

6,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可获得性和组织文化。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组织文化会影响决策者所能采取的决策准侧和决策方式。

7,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

2)重点原则: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控制,这就是重点原则。

3)及时性原则:控制是通过纠偏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因此控制信息要求准确而及时。

4)灵活性原则: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就要使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控制的灵活性原则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且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经济性原则:一是要求有选择地实行控制;二是要求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控制效果,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以最少的成本查出偏离计划的现有或潜在的原因。遵守的基本要求:

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

2)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的未来发展

3)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4)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个别情况

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目标制定的过程

8,1)内外部环境分析:

a外部环境分析b内部经营条件分析c愿景和追求分析

2)拟定总体目标方案

3)评估各总体目标可行方案并选择决策方案

a限制因素分析b综合效益分析c潜在问题分析

4)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5)目标体系的优化

a横向协调b纵向协调c进行综合平衡

9,1)因事择人,适应发展原则

2)因材器使。客观公正原则

3)合理匹配,动态平衡原则

10,1)问题导向性2)可操作性3)具体化4)多元化5)体系化6)具有激励性

11,制定目标的原则:

1)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要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

2)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

3)所制定的目标值应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

目标运用过程中的问题:

1)目标能否事先设定

2)怎样的目标表述是符合要求的3)目标应该由谁来制定

12,计划职能是对管理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一项活动。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它是管理活动的起点,是确定管理目标的首要步骤,也是实现管理目标,使管理由此岸到彼岸的桥梁。

13,1.人员招聘录用以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确立第一基础。

2.人员招聘必须坚持计划性原则,必须制订人员招聘计划来指导员工的招聘工作。

3.人员招聘必须坚持贯彻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充分配合企业各机构、部门的工作需要,为企业提供可靠、及时的人力保障。

4.招聘员工的程序要坚持科学化原则,制订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操作程序,使招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为企业挑选出高质量的合格人选 内部招聘的优势:

1、招聘成本和效率。从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直接成本比较低,效率也相对较高,但企业内部要有一套系统的人员培养和选拔体系。

2、选拔的效度与信度。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用人风险比较小,成功率较高。企业对于内部员工工作态度、素质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3、员工激励。内部选拔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使员工的成长与组织的成长同步,容易激励和鼓舞员工士气,形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氛围,达成美好的远景。

4、价值观念。长期的磨合,员工与企业在同一个目标基础上形成趋同的价值观,相互比较信任,员工已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忠诚度较高。

5、学习成本。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现有人员、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非常熟悉,易于沟通和协调,因而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学习成本更低,有利于发挥组织效能。

14,1)直线权利

2)参谋权利

3)职能权利

15,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

1)管理者是被正式授权来管理一个组织或部门的,领导者则可能是在群体活动中自发

形成的2)

2)管理者利用职权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和实施行动,领导者的影响力与其在组织

中的职位无关;

3)管理者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下属,领导者的对象是群体中的追随者;

4)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来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领导者通过指导,协调和激励使追随者自觉地朝着领导者所指引的方向前景。

5)管理者更多是在群众后面鞭策,而领导者更多的是在群众前面带领;

6)管理者更多的是关注正确地做事,领导者更多的关注与做正确的事

领导者实施领导的基础:

1)职位的权利,即伴随一个工作岗位的正常权利。

2)威信,即下属服从的意愿

16,授权的原因:

1)可使高层管理者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处理重大问题

2)可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并增进效率。

3)可增长下属的才干,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培养。

4)可充分发挥下属的专长,以补救授权者自身才能之不足。

17,沟通的形式:

A正式的沟通

B自下而上的沟通

C横向沟通

D斜向沟通

1)非正式沟通

主要障碍:

1)等级观念的影响

2)小集团的影响

3)利益的影响

4)信息的超负荷

18,公平理论:

人是社会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而且收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高到底可归纳以下5个层级

1)生理需要:是一个人对生存所需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追求

2)安全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就业保障,工作和生活环节安全,经济保障等的追求。

3)社交需要:指人希望获得有一和爱情,得到关心于爱护。

4)尊重需要:指希望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或为他人所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是促使其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愿望。

双因素理论:

1)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1)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2)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19,常用的激励手段:

1)工作激励:

指通过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特点:a工作内容要考虑到员工的特长和爱好b工作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成果激励:

指在正确评估员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予其合理的奖惩,以保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 特点:a报酬必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求

b报酬的多少应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

3)培养教育:

指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增强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能力。特点:a通过思想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职业道德。

b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20,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泰勒

主要特点:a提出工作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 b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

c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

d管理者和工作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法约尔

基本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3)权变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韦伯

1,劳动分工2,正规选择3,规章制度4,非人格化5,职业导向

21,1)品德:a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b良好的精神素质。

2)知识:a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b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c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D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3)实际能力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22,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管理层次与有效管理幅度呈反比。有效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有效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

23,在一个组织中,由于组织成员的素质不同,可以把组织中的各成员,划分成各个能级,为了保证组织的高效率和搞可靠性,不仅要合理划分组织中成员的能级,还要使不同能级的人员有一个合理的组合。

24,1)职位的权利,即伴随一个工作岗位的正常权利。

2)威信,即下属服从的意愿

25,响应时间:不可控制的,用于响应其他人提出的各种请求,要求和问题。自由时间:可自行控制的时间。

时间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生物钟2)牢记帕金森定律3)把不太重要的事集中在一起出来

4)尽可能减少干扰5)提高会议效率。

26,1)直线—职能制。2)事业部制。3)模拟分权制。4)项目组。5)矩阵制。

下载《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大全

    第一次作业 1.运用教材中有关“社会化”知识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

    商务礼仪概论作业答案大全

    商务礼仪概论 作业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若要挑选一身地地道道、适用于商务交往时穿着的西装,需要关注的具体细节包括:(ABCE )。 A.面料、色彩 B.图案、款式 C.版型、尺......

    兵役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章兵役基础理论 1、什么是兵役?兵役有哪些基本特征?什么是兵役学?兵役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兵役:《军语》释为公民依照国家兵役制度履行的军事义务。 兵役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4......

    食品质量与安全调查报告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

    食品质量与安全论文

    浅谈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 On food safety problems,food is what matters to the people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

    新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

    题目: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谈我国的食品安全 姓名:肖冬冬 学院:法学院 学号:200948400511 指导老师:陈志成 时间:二零一一年四月二日 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引发的......

    法学概论作业与答案(共5则范文)

    第一次作业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 自侦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案件并立案侦查的制度。( 错 ) 2. 程序法即为诉讼法。(错) 3. 法律的强制性即法律是一种纯粹的......

    食品质量安全

    浅谈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班级:英语1110班姓名:张亚梓学号:2011081019摘要: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近些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双汇瘦肉精引起的多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地沟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