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论文
论文题目: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学校:惠东县梁化大地小学 姓名:李 柳 裕 时间:2016年3月16日
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内容摘要: 小学后进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受到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学生的不良自我因素,使得学生一步一步的成为后进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受到相当的影响,为此我们的教师班主任应当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家庭、社会、学校建立联合教育网络,对待学生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要一分为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需要政府各界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良好风气的构建,减少对小学生的影响,为后进生的转化创建环境。
关键词:原因 后进生转化 对策
前言
小学的“后进生” 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不仅在学习上成绩较差,主动性较差,而且学科作业完成程度、考试分数经常低于基本合格线要求的学生。除此之外,后进生还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是非观念薄弱,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等。后进生问题在欠发达的农村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因而转化后进生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对“后进生” 进行快速有效地转化,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下就小学教学中的“后进生” 的形成原因以及转化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
1.农村小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畸形的文化娱乐消费影响。向钱看意识浓厚,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步,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冲击下,部分学生形成了负面意识,滋生了懒惰、霸道的恶习,以及精神污染的毒害。农村学生受录像、网络游戏中色情暴力、凶杀斗殴等内容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向不良的方向发展,部分娱乐场所为自身经济利益,对学生的消费不做限制,甚至助长,鼓动学生犯罪,其次是偏离轨道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健全,最终走向犯罪道路。1.2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由于部分家长素质不高,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使其子女也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家长有不良习性,导致孩子也养成了坏习惯,有的家长感情冲动,不但夫妻间大打出手,对孩子也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终日惶恐不安、不敢说话,也有的家长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教子无方,有的家长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溺爱孩子娇纵过度,或唠叨或无言以对,导致孩子在他律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其次是代沟严重,使孩子胆大妄为,唯我独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与长辈的沟通存在着障碍,最后是父母失职,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托爷爷奶奶看管,老人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放纵了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促使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3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教师不分场合随意批评学生,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弃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更重要是对学生感情投入不公平,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个别教师把爱的光环降落到优等生的身上,对他们宠着、护着,而对后进生却睁大眼睛,烦了错误不依不饶,日久,后进生只会破罐子破碎,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心理变化是微妙的,学生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和老师抗衡,而且教学方法上一刀切,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学进程,面对不同的学生,只用同一标准,作业上更不分层次、类别,致使基础差的学生接受不了,知识的学习越学越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逃学或厌学。
1.4学生自我因素
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差,自我评价错位。以为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是因为自己是个爱犯错误的学生,或者考试不及格,没想到要学习没有掌握的内容,而是认为自己很没用等,这样长期自我批评错误,也会使学生后进。与此同时,后进学生一般来说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又或者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后进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后进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后进生就是弄不明白,也许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后进生引导和督促。
2.农村小学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由前文所述可知,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年龄尚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远未成形,绝大多数小学后进生仍属于可引导可教育转化的群体,因此对于他们不能一概定论是坏学生。当然也绝不能以学生“年龄小不懂事”为理由就对他们放松要求,而要熟悉和了解各年龄层小学后进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其具体情况,客观的分析客观和主观原因,然后用爱心、细心、耐心去对“症”下“药”,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
2.1上好思想品德课,全面教育,正确引导
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首先,每个学期初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等,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行为导向,其次,根据教育实际及不同年级思想品德的不同要求,切实上好思想品德课,使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注重行为品行的培养,班主任不仅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还要根据本班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方面,通过主题班会或辩论等活动,发挥班集体的舆论评价和约束作用,使那些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承受一种压力,产生自我约束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成功转化。马卡连柯认为: 教师在集体中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要求个人,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影响。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发现一个具有一定学习目的和团结一致的学习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后进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学习都能学得好,总之,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后进生的转变产生奇迹般的效果。
2.2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合教育网络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与家长沟通,是家长及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同时也使一些家长受到教育和学习,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我们教师也要做好家访工作,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指出家教的成功之处,使家长树立起教育的信心,之后讲主要问题,向家长讲明教育的设想,以征得家长的意见,也可聘请专业人员定期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向学生讲明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真诚、平等以理相待,一视同仁,提升信任感,教师要主动接近后进生,给予其更多的爱,帮助其树立起自信,拆除其心中的那堵墙。上课时,发言的权利要平等。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不能只考虑课讲的顺利与否,只提问优等生而不是后进生,这样会使后进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积极性越来越低,失去兴趣,更加后进,还有考试权利要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后进生应试的资格。如果取消其考试资格,不但家长不满意,容易引起事端,而且会摧残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后进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因为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2.4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因材施教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 :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后进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后进生回答问题,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碰到后进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并从后进生身上发现闪光点,使其体会到可喜的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类设计,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既吃饱又吃好,课堂训练及作业要分层布置,使后进生也能完成;充分发挥后进生的特长,给其显示才能的机会,使其成功;培养后进生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向上的信心,这能为其转化奠定基础。
2.5一分为
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后进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但我们教师应当看到: 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 今天的“尖子” 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后进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后进生,更何况所谓“优生” 与“后进生” 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2.6加强社会良好风气的构建,减少对小学生的影响
各级党政府要狠抓党风和廉政作风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的树立。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一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小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那些不良风气对学生们的侵蚀。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凶杀、恐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
综上所述,小学生就像早上的太阳充满活力与朝气,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但是小学后进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素质教育及小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关注、保护、引导小学后进生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每位教师的努力,为了学生的学习,认真负责起来,为了学生能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长成长、也需要家庭给予学生温暖与爱,以及政府乃至全社会为孩子的教育共同努力,为国家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献上一份微薄的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郑梁梅中学 徐蓝溪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表现比较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后进生在班集体里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甚大。教师若不及时教育或方法欠佳,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使班风不正,纪律涣散,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所以,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
(1)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后进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和使纪律松懈等.在家庭里,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青少年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心理受到创伤,感情受到折磨,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的家庭有大打麻将等赌博行为,有的行为不轨,使青少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又目濡耳染,造成青少年道德观念差,学习掉队等.社会上不健康的录像,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没有公德心的乱丢乱扔等等不良影响,也会直接毒害青少年.(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其一是个别教师教育不得法,多批评指责,翻“老帐”,少表扬或不表扬,甚至采用变相体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其二是某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又片面简单,适得其反.二、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1)学生的意志薄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3)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4)学生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这样的学生将会越学越好。相反,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
(6)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总之,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心理发展个性的区别,摒弃事事包办的传统习惯,做好心理辅导,培养健康的自主心理,以克服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干扰。
三、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1)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差生的兴趣。
学习成绩反映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兴趣不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对差生降低要求,恢复其自信心,对某一个知识点,有了一点进步,就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如:某某同学这次作业做得很好,很正确,并且比以前写得更工整了;又如某某同学这个思路很正确,继续动脑筋。这样一次次的表扬,鼓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自己从心理上觉得他们会进步,会学好的。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渐渐地提高了。(2)热爱差生,尊重和信任他们。
首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称赞和对学生真诚的赞赏,所起的教育效果比起反复的说教和批评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的赞赏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暗示,会尽量按老师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克服缺点,努力上进,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渐渐形成。
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求学生身体力行,身生于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作法要“持之以恒”,但感情适度,即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和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有的后进生在智育上差一点,但这些后进生都有各自的特长。如有位同学,成绩较差,但他爱好体育,每次的体育项目比赛都能取得第一名,并且团结同学,表现较好,就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在他身上我就采用了上述的赞赏、夸奖、鼓励、榜样法,通过一学期的实践他的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倒数几位上升到前几名,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差生的成绩也有显著的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3)依靠良好的班风、学风,依靠集体的力量从多方面影响和带动差生。
要转变一个后进生单方面是不行的,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集体之中,而同学的影响最大。可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两个优生一个后进生一组,良好、中差生各一个为一组,定目标,定计划,全方位地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进行考核,这样也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4)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在后进生的家长面前,多鼓励学生的进步,有一点突出的表现,有一点进步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促进转化。
总之,对后进生,给他们以同等的爱。让后进生同优生一样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第三篇: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却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等心理和性格。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了解很少,又不注重与他们进行内心的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沟通。试问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怎能教育好孩子,怎能对孩子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打击不断,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消失了,就会从学习上的困难者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甚至会做出各种反常的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在一些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了“破罐子破率”。
高度自尊而得不到满足
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而有些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别人有时无意中一句话,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波动。他们自尊心很强,但又由于他们不优秀得不到别人足够的注视,所以又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尊重,他们对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学习情绪低落,不思进取。
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软硬不吃,无自尊心可言。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其实不管对学生如何,其目的都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软硬不吃,那是一种消极的抵抗。一般人认为,后进生普遍都很自卑。但其实自卑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他们不喜欢被人看不起,被忽视。因此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便被人认为是问题学生了。
三、社会因素
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离婚家庭日益增多,形成许多单亲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的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学生在学校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对学习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空虚,这时他们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致使他们学习情绪更加低落,对学习更没有兴趣。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而有些青少年在辨别是非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那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致使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都失去了作用。他们为了讲“哥们“义气,做出一些违法犯纪的事。
我觉得对待后进生,关键是要尊重他们,对他们有爱心和耐心,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
一、尊重后进生
后进生的自尊心很强,极其敏感。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教过他的老师都知道,他非常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惹事生非,可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因为他时常不遵守纪律,所以那次选拔河队员时我故意不选他,谁知他竟然犟在一边哭,并斜视着我,握着拳头说:“我力气大的,你不选我,不公平!”我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也感到尴尬。于是,我让他和那位最后选上的孩子比一比,谁赢了谁参加比赛„„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知道:后进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不冷落他们,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说他们,不设置前排突出的单人桌。关注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关爱后进生 班里有位女孩子,做作业速度出奇慢;她的自理能力也差,不会扫地,不会整理,课桌里、桌面上每天都是乱糟糟;运动能力也非常差。为了让她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只要有时间,就会不厌其烦地陪着她,在边上督促她快点,有时候请几个乖巧的女孩子帮着督促她;课余时间找她谈话,希望她能跟上节奏,尽量做到当天作业当天完成。轮到她做值日生时,我从来不闲她慢,帮助她一起打扫。体育活动时,也总是鼓励她大胆参与,不要气馁,同伴们也会主动帮助她,谁都不会取笑她。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老师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同样也要爱。
三、耐心对待后进生
不要指望一次谈话,一次批评,一次关心,一次涕泪交加的谈话就能奏效。说实话,有些学生的做法有时真让人恨得想揍他,但是再怎么朝他发火也是没用,所以只有冷静寻找对策,耐心进行教育,总有一天会转变的。
四、鼓励肯定后进生
人都有被别人认可和赏识的心理需求,后进生也不例外。我们要珍惜后进生的一点一滴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建立学习自信。教师要让同学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也有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赶上先进的勇气和积极性。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深情的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明显。作为班主任,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一份尊重、一点鼓励、一点耐心,那么后进生有一天也会变成好学生。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第四篇:后进生家庭原因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第一个社会,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孩子的成长如何,家庭方面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以及教育方式等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与社会息息相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风”至关重要,不良的家庭条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后进生的形成。
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情形:有些教师常抱怨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的确如此,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儿童不良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性因素,是导致学生不能自立、积极地学习,从而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准确地抓住某些“后进生”的病因,有效地堵住“源头”。家庭教育如学校教育一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主观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42%。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宽严失度。若孩子有错,有的辩解包庇,有的甚至教育孩子越坏越好,大了到社会就不会吃亏;有的则随便打骂孩子,或干脆不管。还有的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指导,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由,听之任之,一概不管,致使子女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不良的习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赞许,导致子女眼高过顶,目空一切;有的
父亲管教能力差,跟子女不能进行精神上沟通,导致子女思想不能健康发展,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生活。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刻苦努力,怕苦、怕累,学习目的不明确,最后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女)如命,更将几代人的所有希望和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过于娇惯,对子女百依百顺。他们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走路,怕摔倒; 运动,怕累着。凡事都替孩子做好,这样,孩子养尊处优,遇到事就想依靠别人,甚至连做作业都不想动脑,而只求别人帮忙,能抄的则抄,使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不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上畏惧情绪很大。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予以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恰恰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上表现为缺乏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下降很快;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专横跋扈、不爱动手、吃等食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任性、抗拒、骄横、情绪不稳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在集体中难以适应,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合作,造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对抗。满足“要求”,无视“过错”,任其跋扈,一点不管。这种“爱孩子”的方式,马卡连柯将其称之为“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马卡连论青少年教育》第148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邱国樑译)。最终孩子必然学不到什么,反而沦为“后进生”。
2、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有的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对孩子动不动就呵斥,以打骂代替说服教育;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差或犯了一点小错误,不问缘由,便施以责怪或谩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
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有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这些行为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无论父母讲的对错与否都听不进去,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变得冷酷消沉,不思进取。这种心理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形成严重对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偏激、胆怯孤僻、自卑,以致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在性格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发展,会造就孩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进而限制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甚至有的孩子为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温暖”而离家出走,被坏人拉拢、腐蚀,最终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特别是在上了中学之后,他们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因此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父母或老师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上的顶撞。
3、父母教育观念错误。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是对的,但有的父母不顾及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予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期望值过高,并一味施加压力,甚至滋生了“棍棒底下生孝子”、“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由于这种父母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一旦孩子学业低下或犯了错误,就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呵斥、指责,甚至拳脚并用,孩子开始盲从、懦弱和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和自卑心理,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有的孩子则慢慢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要求越高,他越不努力;你要求越严,他越松懈。进而进入“后进生”行列。
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 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学习;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性格脆弱,并存在着心理问题。
4、父母教育方法不一。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方法不一致,意见不一,父教母护,母教父打,致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矛盾心理。当孩子做错了事需要批评时,结果出现一个人批评,一个人袒护。一个说孩子错了,一个是没有错,结果孩子没有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会怨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认为批评自己的一方对自己没有爱或是无端的责备,从而影响孩子失去上进心。
5、父母教育能力有限。
为顺应当前的形势和生活所迫,父母们在年轻时过早的辍学,致使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对子女或要求不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不值得听取;有的孩子认为父母见识面狭窄,不应信服。出现这些情况,父母无法管教,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6、父母疏于管理。(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
许多父母都是忙于生计,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少回家,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或亲友,或将子女的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性等种种原因,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不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起到监管作用。造成很大的管理漏洞。有的老人因是“隔辈亲”的原因,对孩子疼爱有加,而缺少管理的力度。亲友的管理也多是达不到应有的力度。老师有自己的家庭和责任,精力有限,不能够细心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在缺少父母管教的情况下,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作风。由于父母极少与孩子沟通,偶而通电话也都是询问孩子生活情况。甚至有父母用零花钱来补尝自己对孩子的爱,导致这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没有半点刻苦精神,对学习也没有了动力。
(2)父母只管孩子的吃和穿。
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只养不教、不闻不问,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全部托给老师,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更有一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忽视对学习、品行的管制。任其自生自灭,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一来,即使老师在学校抓得好,回到家里也一盘散沙。父母这种只管孩子的吃饭穿衣,而对孩子心灵缺少关注或没有关注,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3)父母顾不上孩子。
我们的调查显示: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攒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或是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娱乐,无暇对孩子进行管理,既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没有主动和孩子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生、品行和心理上的变化。更有的父母将子女拉进赚钱的行列,致使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任其发展,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出现滑坡。这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发现,和孩子缺少引导、沟通,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自己又认识不到。时间一长,孩子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并可能逐渐成为“后进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7、父母错误的教育。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 的,占调查总数的40%。40岁以上的父母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父母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8、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2%。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也使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父母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沦为“后进生”。有的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或触犯法律,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有的父母生活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这些不良行为无疑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无知地效仿,不务正业,缺乏是非荣辱观念,失去羞耻心,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客观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的稳定程度在下降,父母的不和,离异或突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成为单亲家庭,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不和。
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暴躁,道德是非观念扭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2、父母离异或缺失或再婚的影响。
父母婚姻变故,会给上中学的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果处理不好与子女的关系会造成孩子孤独、胆怯、自卑的性格,不能在学校过正常的学生集体生活,从而对学校这个在大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信任。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孩子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敌对,富于破坏性。父亲(母亲)的早亡,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更是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打击。除了减少了父或母对他们的心灵的关爱,他们对未来的一切也充满着慌恐,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有的成为寄人篱下、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孤儿。这样的孩子往往形成孤辟的性格,入学后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致使有些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于是不想学习而学习成绩下降。
3、家庭条件
有些家庭条件不好,在班级里,他们畏畏缩缩,在别人面前觉得矮人一截。他们的性情一般都比较孤僻。除了家庭、学习条件比较差以外,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学校需要学生交费的之前,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清沉或自卑之中。有些家庭条件优越,当然当给孩子创造的过度优越的条件也会使得孩子养成高傲的心理,有时也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精神。有些孩子是干部子女,依仗“老子英雄儿好汉”,享有某些特权,万事不求人,学习失去动力。凡此种种都是“后进生”之所以差的家庭方面的因素。
这里面也许有经济条件的优越、有独生子女的自私、有单亲家庭的自卑、有父母工作的繁忙、有家庭暴力的刺激等的原因,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人说“单亲家庭出怪孩子,富裕家庭出懒孩子,暴力家庭出坏孩子”,这话实在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适合孩子心理、生理特点的方法,因而对学生的管教会适得其反。其实对学生来说,他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和成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后进生个人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1、智力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八大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想象、音乐、身体动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认识自然的能力)”方面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如人们所说的:“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我们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学习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会表现为“先进”或是“后进”。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就后进生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也就是说,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差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智力差,一般只会导致成绩差,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反映较慢、理解力差,自学能力差,如果不花时间去学,不懂的知识会越积越多,越来越跟不上。对待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智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归纳、思维、联想能力比较差,有时也懒得去思考。他们观察事物无目的也缺乏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因而感知的是事物个别的、局部的、非本质的属性。有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数学思维。平时,他们能够勤学苦练多复习,但是只能停留在葫芦画瓢上。一到考试时,成绩不是很理想。
(2)、记忆能力较差,常常是记得慢、忘得快。他们要记忆一个材料,多半采用机械记忆,只会通过频繁的重复来完成,不使用记忆策略,因而事倍功半,再加上新的记忆任务的出现,包袱越背越重。
(3)、技能较差。由于他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常动手少,因此技能较差,表现为完成作业的速度慢,做作业时常机械模仿,不善于应变,缺乏技巧。
2、非智力因素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后进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甚至突出的缺陷,这是导致致他们各方面落后而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后进生不是他们的智商低,而是不用心或不用功,他们普遍表现为厌学、自私、霸道、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思己过、交不三不四朋友、讲哥们义气。没有理想,也无追求,自甘沉沦,得过且过。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不断地调节与完善期,生理、心理、机能、智力的发展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新事物的涌现,他们来不及消化和适应,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反应。他们常因一件小事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点小挫折而一厥不振,自暴自弃。自控力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依赖性大,自控力低。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具体因素有以下几点:
(1)、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家长、孩子都认为读书不是唯一出路。这本没错,但举的例子却都是读书无用的反例。是有了这样一个思想的指挥,孩子更是糊里糊涂学习,糊里糊涂过日子。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又不当。进而不想学、厌学,成绩也越来越差。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玩上。这样,学生数学基础没打好,不管是哪种原因所引造成的,都会成为后继学习的一个重大障碍。
(2)、学习动机不端正。
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一样是需要动力的,没有了动力,不知为何而学,就会不想学,就很容易成为后进生。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升大学而学,一类为将来赚大钱而学。于是,有的当感到将来升学无望时,就会丧失学习动力,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习,不想学习又不得不到校,到校后无事干,自然要找点事做,或是为了寻找玩伴,或是把学校当作避难所,而非求学的地方,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而这部分学生成为后进生则是必然的。
(3)、自学能力和基础差。
有些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逐渐形成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因此他们就会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反而使自己“丢人现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这会让他们容易感到苦、累,心理上不堪重负,这部分学生成为后进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4)、学习方法不当。
中学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5)、指导与训练缺乏。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这就使得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学生,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6)、兴趣缺乏。
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经过分析,发现后进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后进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害怕。有的后进生对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课后布置的作业,没有解题步骤,抄袭一个答案了事,再加上教师平时对待后进生要求多,关爱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教育少,堵截多,疏通少,久而久之,使学生从产生了对抗的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故感觉上数学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所以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后进生” 产生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7)、意志力薄弱。
不管什么样的后进生,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上进心的,都是想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的,在一定条件或某种因素的激励下,他们也能努力学习,对于自己的过错行为有所约束。但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易于满足,缺少恒心,所以时好时坏,一遇上坏的环境条件、不良的影响或干扰的诱因,又会故态复萌,旧习重犯;在学习上一遇困难就畏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后进生虽然有时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当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由于恶习较深时常表现出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在: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于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
(8)、道德修养差。
后进生一般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调皮任性,爱闯乱子,对班集体漠不关心,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对老师和长辈没有礼貌,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对别人的进步常持敌视态度;对人不诚实,善说谎话等。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已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后进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由于无知,他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常常分辨不清,往往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试作弊等。他们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非常模糊,其道德评价能力也比一般的学生差得多,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例如把顶撞老师、说老师坏话、违反课堂纪律、制造恶作剧看成是“正义”和“通用性”;把包庇同学的错误、抄袭作业视为是“友谊”;把尊敬老师和长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班级情况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严重缺乏一般学生应有的道德观和是非观。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良好的品质缺乏。
后进生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学习动力和责任心,而且还马虎、粗心、懒惰,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不去请教别人,反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懒做题,懒背书,懒订正作业,甚至连翻开书本抄下来的东西他都不想动。
(10)、情感障碍。
情感问题是后进生学习障碍产生或存在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急躁。由于急躁难以做到全神贯注,特别是当要求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学习时,更是如此。
焦虑。过度焦虑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一些学生由于担心失败而显得特别焦虑,过度焦虑会占据他们的精力,降低他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干扰短时记忆和组织技能。
抑郁。后进生常以为自己被虐待、受挫折、挨骂、挨批、被剥夺、被遗弃,感到绝望、沮丧、孤独,导致学业不良。有的还由于与教师和同学的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情感上难以正常发展,出现障碍,影响学业。
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上忽冷忽热,高兴时,上课积极发言,开动脑子,不高兴时,情绪一落千丈,对学习不闻不问。
(11)、心理和生理问题。
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
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如早恋,中学阶段的学生性意识较为明确和性生理发育较为成熟,在这个时期异性同学很容易产生相互爱慕的感情。但在中学阶段一旦陷入了相恋的感情中对于双方都是极大的问题,如一池清水一样的感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平静,这必然占用本应该用于学习上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把好学生拖成“后进生”。有时,由于他们纯粹的感情和现实的矛盾,会引发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