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共5篇)

时间:2019-05-14 09:2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

第一篇: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屈辱的岁月》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一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重大历史事件,“大踏步”勾勒出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有着辉煌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时期,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性思维弱,因此通过电影、图片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这段历史更多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感觉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使命感。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列强对中国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理解中国在近代工业大潮中落伍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能力目标

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图片和资料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理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

采用以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问题情景法: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新课程理念,将历史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对比能力。

③小组合作法:设计依据,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学教方法]

1.教法选择: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针对本课特点,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角色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本课设计为以下五大环节:(1);(3)小组合作,验证历史;(4)角色体验,情感提升;(5)巩固总结,延伸教学。(板书)

第一环节: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为什么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如此的屈辱?”这一问题,但不需要学生马上作答,从而迅速承转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2)层层质疑,探讨史密;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问题。(1)刚才视频1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

(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视频2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影片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利益领导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

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为了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图册资料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找出两项,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里,借鉴了第二环节的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如会审公廨证明了中国司法权的丧失等。另外,呈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并加以介绍,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知道近代中国屈辱不仅仅限于课本。(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个环节一结束,我随即说出过渡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从而承转到第四环节。

首先,进行历史反思: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为了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从中西双方分析,并展示两组分别反映西欧国家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加以提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总结

1.以一首名为《屈辱的岁月》的歌谣作为小结,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约;丧权辱国家难进,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作业本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推荐血铸中华和民族魂等网站。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记录片或电影,如《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探索.发现—北洋水师》等。

(二)图片和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四)师生互动

一、【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

以悲怆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录象内容适当拓展教材,让学生对近代五次侵华战争有个线索性了解,对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有个大致了解。

二、第一展厅【鸦片战争】

创设情景:展示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鸦片实物的图片。

学生探究: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

教师提示:结合阅读卡内容说出虎门销烟的目的、地点、领导人物及历史意义。两国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命名法,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

创设情景:地图展示《南京条约》内容,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内容引出《会审公廨》。学生探究:分析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以及会审公廨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交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为分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作铺垫。学生;割地赔款,任人宰割。

教师: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中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板书)出示《南京条约》内容(有条件的可借助多媒体)

[承转]:鸦片战争爆发后其他国家有什么举动呢?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第二展厅【中日甲午战争】

创设情景:展播一组日军在中国暴行的图片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并介绍其他两次侵华战争。

教师提示:联系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实际,回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侵华道路的历史。

课外拓展:在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至今仍长年在此展出。日本人将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今天依然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设计意图:增强时代感,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联系现实,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探究: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学生学会分析其程度的加深。教师总结: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承转]:《鸦片战争》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活动:比比看——出示《时局图》请学生结合教材地图,来看《时局图》中的熊、蛇、青蛙、狮子、鹰分别代表哪个国家,说说各的势力范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生互动。

五、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个侵略中国的国家——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帮助学生采用谐音的方法去 记忆。即: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学生探究:读漫画和《辛丑条约》内容,比较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师总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感受屈辱:总结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由“开始沦为”到“大大加深”最后再到“完全沦为”这条线索,使学生对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条约影响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过细化、简化问题,补充资料及学法指导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反思厅【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师提问:近代中国怎会一次次地遭受外辱,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如何避免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再重演?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等。

教师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个展厅内容的总结,再次梳理本课线索与主线,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

七、课堂总结

国耻回顾——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幻灯片展播国耻纪念馆的四个展厅主题以及三次侵略战争的相关图片,最后打出“亚西亚的孤儿”的歌词,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耻纪念馆内容的回顾以及历史的再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十个血色大字——“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和歌曲“亚西亚的孤儿”的内容更是将学生引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四)课后探究

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写一份读后感。(1)小组自由交流(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3)结合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师总结/提问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是我展示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曾获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学心得体会:

在深入挖掘教材,对课堂内容进行细化的同时,我还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化,增加了一些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的教学中,我拓展了今天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和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内容,课后实践的结果看来,将过去的历史同今天的历史以及将来的历史联系起来,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把握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活跃了思维。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在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使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略显仓促。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改的教学实践中以后仍需要仔细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说课案例: 中学语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 哈尔滨市第49中学 党方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的重点篇目,也是《水浒》的精彩篇章之一。《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它的故事产生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成书于明代,距今久远。明代的小说拿到今天的课堂上来学,让学生学什么呢?不是像古人一样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写起文章来半文半白叫人晦涩难懂。而是要学习前人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古人之书皆为我物,惟我所用”的地步。

初三学生平均年龄16岁,男女各半,对江湖恩怨、打打杀杀,男同学有极大的兴趣,女同学则不以为然,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的。他们又有共同之处,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喜欢看精彩的故事情节,普遍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就应抓住主要情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些同学可

能会对鲁提辖的行侠仗义行为暗生崇拜,甚至盲目效仿,教师都应正确引导。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认识恶人横行欺压百姓的封建社会;领会课文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欣赏主要情节细致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欣赏小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提倡见义勇为,反对江湖义气。

教学重点:分析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分析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为什么单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呢?因为他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出场都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服务的,次要人物出场只起到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另外鲁提辖正因为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才会有激怒郑屠、拳打郑屠的言行。他的性格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反映了北宋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因此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作品把鲁提辖、郑屠、金家父女等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课文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介绍,只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真实地再现北宋的社会环境。一个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

于从优秀作品的描写中了解社会,初三学生没有阅读经验,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我把通过人物遭遇来理解对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为难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切入法”作为教学方法。即从课文最重要的内容——高潮入手,分析课文,直接切入主题。我为什么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切入呢?第一,它是故事的高潮,是小说最扣人心弦的部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最能突出鲁提辖嫉恶如仇、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对表现主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从高潮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设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禁要问:打得结果怎么样?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呢?第三,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一堂课的前1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听课效率最高的时间,切入重点,放在开头来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一、导言:《水浒》的人牧塑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它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拓形象,鲁达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一个。作者是如何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光彩夺目的呢?导入文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投影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该掌握什么,以便有针对性的听课,有的放矢的解答疑难。

三、课文分析:采用切入法,从情节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三拳”,在课文中的17—20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最好找一位表达能力强,能伴以简单的武打动作的(可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这样课堂的气氛能马上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在这部分里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几段文字从几方面描写了主要人物鲁提辖的活动?(语言、动作、心理)

2、具体分析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能反映鲁提辖什么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勇而有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如果让我们同学来写,恐怕有的同学只能写出一句话“鲁提辖只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要是《水浒》作者施耐庵也这样写的话,读者肯定会感到没意思。这一情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不但写出了怎么打的?打在什么地方?打得结果怎样?连挨打者郑屠的感觉也都一一写出来了。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精雕细刻,细节描写可使文章生动传神。

其次,分析“三激”郑屠这一情节。也请一位同学来复述,把如“臊子”等词改用现代词语。“三激”郑屠写在“三拳”之前,如果说“三拳”突出了鲁提辖的勇,那么“三激”则突出了鲁提辖的“谋略”,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三激”郑屠是为拳打郑屠作准备,迫使郑屠就范,使鲁提辖处处占有主动。至此,主要情节已经分析透彻了。

再次,请同学找出除了主要情节外的另一情节——救助金氏父女的情节。找到后让学生听这段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鲁提辖是怎样救助金老父女逃离虎口的?(借钱相送,亲自掩护)

2、借钱相送可看出鲁提辖什么性格?(慷慨大方,重义轻财、屿弱者)

3、这一部分写了鲁提辖的言行,还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颇有心计、粗中有细)

4、写李忠、史进的作用是什么?(衬托鲁提辖的慷慨大方)救助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就要讲镇关西的罪恶和金氏父女的遭遇。

再次,请同学朗读2、3自然段,即酒楼听诉部分。讲述这部分让学生认识到:这两段正面写了金氏父女的遭遇,从侧面表现了镇关西的罪恶,使学生得出“镇关西实在该打,鲁提辖打得好”的结论。金氏父女的哭诉,反映了北宋社会暗无天日、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社会现实,也说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正义性。

以上我们分析的情节,都体现了鲁提辖性格的闪光之处。课文中有没有表现他性格中的另一侧面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粗鲁暴躁),并请学生举例来说明。鲁提辖是作者极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还要写他粗鲁暴躁的一面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是人不是神,他身上也有缺点错误,这样写,人物才血肉丰满,真实可信。)这一问题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设置的。学生在写人的时候,往往爱绝对化。写一个人好,就说他毫无瑕疵;写一个人坏,就说他一无是处。

作品在对主要人物浓墨生彩的同时,也对次要人物做了蜻蜒点水

般的勾勒,次要人物是烘托主要人物的,不能不写。

四、讨论: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恶人横行,好人受欺,只能寄希望于鲁提辖这样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今天该怎么认识呢?(社会与时代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就不一样。今天,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应该提倡的;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胁插刀的行为是不足取的)。通过讨论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小结:我们在为鲁提辖击掌喝彩的时候,也为他捏了把汗,打死郑屠以后鲁提辖的命运怎样了呢?原来他为避灾祸逃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取了个法名叫“智深”,就是我们听起来非常耳熟的花和尚鲁智深,再后来呢?这就要靠大家自己去读《水浒》,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六、练习巩固。运用电教媒体,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重点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附练习)阅读课文后填表:(括号内文字为填表答案)三拳 部位 角度 喻体 本体 修饰语

第一拳(眼睛)(视觉)(彩帛铺)(眼睛里的光线)(红的、黑的、紫的)

第二拳(鼻子)(嗅觉)(油酱铺)(鼻子里的滋味)(咸的、酸的、辣的)

第三拳(太阳穴)(听觉)(全堂水陆道场)(耳朵里的声音)(磬儿、钹儿、铙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板书、讨论问题、写作指导、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

做到教与学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结果与过程、方法相统一,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教促学。教学效果预测:预计100%的同学都能充分活动起来,85%的同学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还有15%的同学需要进一步复习巩固。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向文瑛

[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

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说课的意义及作用

说课是教师经过备课,在一定的场合下,把所备章节的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主要设计意图,根据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地向其他教师及有关人员表述的过程。

说课是有理论、有实践的备课表述过程,是非课堂教学的一种教http://www.xiexiebang.com/mobile_web/index.jsp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对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研究教材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说课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备课能力就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传统备课多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备课,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准、认识能力、教学经验的差异,其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同,致使教学班质量不平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很不利。说课将传统封闭式的备课开放化,理论化,实践化,同传统封闭式的

备课比较,主要有三点好处:

⑴使备课更全面。传统的备课是教师自己备课完毕,就直接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因此有很多不周到之处。说课则是备课后先对老师们说,不仅要说过程,还要说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意图、理论依据。说课后众人共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经过充分全面的准备后,再走进课堂,效果必然好于前者。⑵使备课更精深。说课多了一个备课的深加工过程,能明显提高备课质量。

⑶对备课更重视。因为说课是面向同行,所以说课者非常重视。在备课时要学习很多知识、方法、理论,要细致地钻研教材,分析学况,精心准备说课,反复推敲教学设计,甚至还要多次请教他人。

2、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这里所说的教学理论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论基础。

说课对教学过程中重点环节设计意图的表述,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明显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让一个后进生回答他感兴趣的问题;某个道理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些虽然是方法上的问题,但也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能奏效。备课、说课、上课没有理论基础就会一团糟。没有理论指导,教学就没

有高度,就不会吸引学生,成为无源之水。

教师可以多形式、多层次地组织说课,如让教师轮流说,大家共同议,取长补短,使认识统一,知识统一,进度统一,达到备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也可以把说课列入计划,形成制度,作为全面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第二篇:八年级下_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与本教材对应的课标是:

2、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重点描述了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难点定为:因为这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再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根据学生实际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演示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演示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顺利实现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针对本课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我主要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感悟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探究质疑—自主合作—情感提升—知识巩固五个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五,教学预设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播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并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2、层层质疑 探究原因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英国为什么对中国民动鸦片战争呢?”,围绕这一问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提问。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1)刚才在《虎门销烟》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鸦片战争》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因此称他为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卡后,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是因为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他们把战争建立在通商贸易基础上,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解决了“英国为什么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问题后,我进一步提问:那么,近代中国还饱受了哪些屈辱呢?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等,像老师那样提问,相互回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能回答2—3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学习,借鉴了刚才老师告诉的学习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学生可能会探究下列问题:(1)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分别是什么?(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等等,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并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肯定,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之中。(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努力使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感悟体验 情感提升

学习历史就是要反思历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反思

1、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控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原因。为了突破难点,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已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和西方进行分析,并分别展示西欧国家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皇权加强,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反思

2、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5、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把《屈辱的岁月》的内容编成歌谣,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自编的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订;丧权辱国权尽失,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即将下课时,我将用激动的话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说一下本课的板书设计:(省略)

六、设计反思 教师教学设计的自我反思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我认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上,教学体系上,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能否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都能参与进来?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些都值得去思考。我想要解决上述问题:

1、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学习相关资料,或者课前老师印发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也就是平常说的肚中有货,心中不慌,打有准备之仗。

2、平时学习时,要有固定的历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这样就能保住小组学习氛围的延续性。

3、小组学习探究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究热情。

4、老师要注意探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引导,避免盲目性。方法要科学,效果要实在,避免花架子。

第三篇:八下期末历史与社会之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

——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1926年,目的: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领导人是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

(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受了哪两次严重失败的事件?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二二政变(或南京、武汉国民政府合流,共同镇压革命)。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14.九十年征途漫漫,九十年功昭日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每遇艰难都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愈战愈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辉煌篇章。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A、打响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B、开国大典C、生死攸关D、开天辟地

(1)上述图片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如果要重温这段历史,应依次参观哪些地方?并任选一幅图片说..

一说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意义。A、南昌;B、上海;C、遵义;D、北京

A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于始。B影响: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C影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

(2)一条路自井冈山延伸,蜿蜒曲折,在伟大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胜利。请问: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实际?

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就是建立紧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请你用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个史实来加以说明。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5.阅读材料: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转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叵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背景是三大战役结束,解放军乘胜追击解放南京

(2)“百万雄师”和“穷寇”分别指的是什么?雄师:解放军穷寇:国民党

(3)诗中的大江是指哪条江?这条战线长达千里,请写出它的东西起止点。长江。江西湖门至江苏江二阴。

(4)这场战役的结果和意义如何?

结果: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意义:直接促使国民党政权的倒台。

16.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占用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请你写出中国、苏联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

中各自打下的重大战役。

中国:台儿庄战役或平型关大捷等;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莫斯科战役

(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B)

A.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B.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诺曼底登陆

(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已经结束60年了,它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世界至今都不能遗忘。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你最想说的两句话。

示例: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等

16.材料一:有一次,清康熙帝在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作诗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有人冰:“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1)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明代以防为主;清代以德服人,但也不缺少武力

(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17.“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正式写入宪法。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为什么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陷落。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

(2)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8.1919-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红色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领导了抗日游击战争,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哪两个事件分别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长征途中的哪个会议是党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胜利的标志各是什么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栽并机构,精简人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事业;训练新式海陆军,改革科举制度,开办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材料一是哪个运动的主张?戊戌变法

(2)材料二是哪个组织的主张?其领导人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东西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失去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材料二: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

材料三:荷兰是17世纪最发达的商业国家之一,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一万艘。在几乎整个17世纪,荷兰商船遍布世界各地,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当时,荷兰人被形象地称为“海上马车夫”。

(1)除材料一、二说明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外,新盘中开辟的原因还有哪些?

此外还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市场;传播基督教是精神动力。

(2)材料三反映了新盘中开辟所带来的一大直接影响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除了这一影响外,你还知道新盘

2中开辟后的影响有哪些?(从正、反两方面阐述)

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还有:为人口迁徙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新的民族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文明的交融。

负面影响有: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印第安文明的毁灭性打击;贩卖黑奴。

20.连线题:请把下列两侧有关国家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重大事件连上线。

英国最早出现手工工场和文艺复兴运动

美国路德拉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意大利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达到顶峰

中国牛顿提出万能有引力定律

法国萨拉托加大捷

德国

21.连线题,请把下列人物与其事物联系起来。

瓦特

史蒂芬孙

达尔文制造实用蒸汽机

爱迪生

康有为发动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 创立同盟会

陈独秀领导南昌起义

周恩来

22.填图题(看右图)

(1)上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在下更空格内填上这条路线的起点A和B、C两处所在国家的现今名称。

A.(2)1405年——1433年间,由明朝皇帝明成祖(或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欧洲人开辟新盘中要早 半个多世纪。

(3)请你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23.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这里发达的棉纺织工业给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

材料二: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入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流出时,河水却又黑又臭,被各种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染不堪了。——恩格斯

材料三:然而在今天,人们漫步在曼彻斯特街头,看到的不再是老工业城市的灰

暗和陈旧,而是新型城市的亮丽和活力。在曼城,人们可看到不少老城市遗迹,包括刻意保留下来的具有19世纪、外表简洁略显陈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但更多是现代化街道、高层建筑、会议中心和体育场馆。曼城已成功从以制造

业为经济主体的老工业城市转型为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型城市。

(1)根据材料一说明曼彻斯特棉纺织厂的生产特点。规模大,女工多,分工细,用蒸汽机作动力,生产效率高。

(2)根据材料二及图片所示,分析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发展给当时的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当时的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曼彻斯特的问题及其“蜕变”给我国社会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我们要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提高高科技、第三产业的比例,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新人教版2013-2014学历史与社会八下期末

2013-2014学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期末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1.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他们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2.2003年明太祖的陵墓——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六部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④大兴文字狱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3.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 4.“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平定噶尔丹叛乱

5.如图,我国自古就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

6.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市舶司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7.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8.《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在内容上相似的一项是 A.都索取了大量赔款B.都开放了大批通商口岸

C.都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D.都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请选出《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10.下列条约中,包括了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是()①《南京条约》②《辛丑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

12.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作战,打了响当当的一战,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这“敌人”是指 A.拿破仑

B.资本家

C.同盟国D.天主教会

13.下列是某班四位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其中有一项错误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打下了一定物质基础 D.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封建统治根基

14.在鸦片战争打响的那一年,安德烈出生在俄国一个贫寒的农奴家庭。到他三十岁的时候,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安德烈由于不听话,被地主毒打一顿之后,卖给了另一个地主。B.安德烈有自己的一块份地。C.安德烈到莫斯科的一家工厂里面做工。D.安德烈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一匹小毛驴。

15.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冈 16.以下关于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A.殖民压迫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增强 B.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结果 C.国王同议会矛盾的结果D.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7.清人徐继畲曾用“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评价美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评价的是: A.爱迪生B.林肯C.华盛顿D.拿破仑

18.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滑铁卢之战抹杀了拿破仑的功绩B.《民法典》成为后来的立法典范 C.《民法典》限制了国王权力D.拿破仑认为《民法典》是他的最大功劳 19.下列发明的先后顺序是①飞机②发电机③电灯泡④内燃机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 20.美国内战前夕,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A.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问题B.奴隶制存废的问题 C.向西部扩张领土的问题D.资本主义存废的问题

(3)据材 料二、三结合所学,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8方)

材料一: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 A 条约。

材料二: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 B 条约。材料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C 条约

(1)材料一、二、三中的A、B、C分别是哪三个不平等条约?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各自的影响是什么?

(2)举出在列强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具体事迹。

23.(14分)阅读下列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2)

材料二:大家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从材料来看,这家公司成立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2)这些行为对英国在经济上“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有何促进作用?(2)

25.(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颂世俗生活,主张„„,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北师大版九上教材

材料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1848《共产党宣言》(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3分)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2分)

(3)受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18世纪末,西方出现了哪些重大的革命运动?(2分)

(4)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阶级性质的根本区别(2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被任命为总司令后,把无纪律、无组织的民兵改编、训练成为有战斗力的正式军队。在人民群众的推动和支持下,他率领大陆军在1781年取得了约克镇战役的胜利„„他极力主张保存奴隶制。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他执政期间向西扩张领土,杀害印第安人„„

材料二:“等到有那么一天我有机会打击奴隶制的时候,我一定把它彻底打垮,废除黑人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在斗争中最高的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除非是维护联邦的需要。”(1)材料一中的“他”在哪一场战争中被任命为总司令?(1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

(2)依据材料二“我”领导这场战争最高目标是什么?(1分)战争中为了扭转战局“我”是怎么做的?(2分)

(3)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他”和“我”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导致这种变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

(4)“他”和“我”为本国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中你能总结哪些经验?(1分)请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建议。(1分)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语录》

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表中所列内容与哪一次运动有关?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一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在这两个口号下,李鸿章还分别开办了那两家企业(4分)

(3)材料二中德相俾斯麦预言有无实现?(1分)两国弱强对比通过那个历史事件体现出来了。(2分)

(4)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运动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评价。(3分)

24.(8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样一个在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此时的世界地图似乎为它悄悄重新画过,它从地理的边缘变成了世界的中心。

(1)结合图文材料,指出处于“世界中心”位置的是哪个国家?(1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这个国家如何“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4分)

第五篇:八下历史与社会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18C中期—20C初)

提要:。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两次工业革命,2-4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全球、对

社会生活、对亚非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显然,工业革命及影响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

一、知识梳理第一课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年代—19C40年代)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P50市场、资金、革命三点)

2、特点:发明机器,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行业:棉纺织业、煤炭、采矿、造船业

4、重大发明

⑴、1765年,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⑵、1785年,瓦特制成蒸汽机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⑶、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⑷、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修建铁路,交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年代—20C初)

1、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

2、重大发明

⑴、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⑵、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

⑶、1882年,爱迪生建立小发电厂;

⑷、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汽车;

⑸、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

4、范围: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三、科学的世纪(19C)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界”,原因是:工业革命使西欧各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政府重视、支持科学研究,大学、科学家群体、实验室、科学学会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地。

科学研究重大突破:

⑴.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

⑵.完善了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理论,为内燃机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把工业革命推进到新阶段。

第2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式(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一、地球变小了(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1、工业革命后,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应用,为世界联系加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19C晚期,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加强;

3、海外移民增加,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出现。

4、到20C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二、文明与野蛮交织(对亚非拉的影响)

1、到19C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瓜分了整个世界,它们被称为帝国主义国家。特点是:瓜分世界,抢占市场。

2、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及对印度的野蛮掠夺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修铁路、修恒河运河、统一邮政、电报,办工厂,在古老印度传播工业文明,但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财富。

注意:两者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1、对中国也是如此关系。

三、挑战与回应1、1804年,海地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也是整个美洲大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独立国家。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改革,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3、1840年后,中国的回应(见第四课)

第4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一、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1、工业革命后,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主要地位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

2、工业革命使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标准化和流水线的生产方法使工厂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3、工业化又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4、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许多城镇逐渐发展成大城市(如英国曼彻斯特、美国纽约),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城市病”,如:交通、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疾病蔓延、犯罪率上升等。

5、工业革命更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二、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对生活的影响)

1、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们养成食肉的习惯,开始追求饮食结构的合理,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科技的进步和新发明创造,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1851年伦敦博览会展出了洗衣机等);

3、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不仅使地球变小,还节约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和体力

4、工业化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191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确定)

5、精神生活方面,人们重视读报纸杂志,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体育运动,流行简朴实用的服饰。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思想的影响)

1、工业革命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两大阶级矛盾尖锐;

2、19C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最重要最科学最优秀的思想成果。此次,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最强音。

4、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3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1840-1912年)

一、屈辱的岁月(三大侵略战争和三大屈辱条约)

二、悲壮的抗争(五大英雄人物)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2、关天培鸦片战争中在虎门壮烈殉国;

3、邓世昌在鸦片战争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

4、徐骧领导台湾人民反抗日军占领台湾而牺牲;

5、洪秀全领导反帝反清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51-1864)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三大步骤)

1、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洋务运动(19c60年代-90年代)

⑴、口号:“自强”“求富”⑵、代表人物:奕、李鸿章

⑶、内容: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最早最大);

创办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军);

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北京同文馆)。

⑷、外交: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⑸、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四、从维新到革命(两件大事)

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

⑴、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变法运动的序幕;

⑵、戊戌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4个方面(P71)

⑶、评价: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学习英国、日本,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但变法失败也使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失望,认识到:要救中国,只有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辛亥革命(1911)

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成立政党;

⑵、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指导思想;

⑶、武昌起义(1911.10.10)——推翻清朝;

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南京)——建立共和;

⑸、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框架搭建

第一次工业革命

↓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

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⑶、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⑷、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⑸、使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

⑹、使整个世界最终形成;

⑺、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⑻、对亚非拉地区的双重影响:工业文明与野蛮掠夺;

⑼、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使中国汇入工业文明大

下载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下《历史与社会》5、6单元【自我测评】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5、6单元『自我测评』答案❀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自我测评] 1.略 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A、C、B。 3.见作业本 第二课 冲破思想......

    《历史与社会》教材活动思考题和自我测评参考答案【八下】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自我测评] 1.略 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A、C、B。 3.见作业本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自我测评] 1.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

    八下历史与社会自我评测答案

    八下历史与社会自我评测答案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自我测评] 1.略 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A、C、B。 3.见作业本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自我测评]......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

    八上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说课稿(5篇)

    《百家争鸣》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它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

    八下 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学习目标:了解明清两朝情况 一、政权建立 1、 明朝。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1421年朱棣时迁都北京。明末爆发李自 成农民起义,1644年攻入北......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