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德廉洁自律

时间:2019-05-14 09: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政之德廉洁自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政之德廉洁自律》。

第一篇:为政之德廉洁自律

为政之德廉洁自律

读《为政忠告》感悟良多,也明白很多德政道理。更加深刻认识廉洁自律、自励自省,从政为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德政,为政之德。在孔子时代,季康子问政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取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己首先要求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再引领下属团队和整个社会风气好。一个“正”字意蕴深厚。宋代名相司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就是一种“正”;包公为官“不持一砚归”;也是一种“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乐,利为民所谋”。就是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正”。正者成就大业,赢得民心。今天个别领导干部屡屡发生德政失范的现象,就说明道德修养不过硬,教训是深刻的。

党中央谆谆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须臾不可松懈。在今天社会现实面前,道德理想主义生存空间受到奔涌咆哮的物质化潮流强烈的冲击,而传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理论,虽然美好却缺少将其落实细化为制度的有效手段。回归人本自我恪守坚定的理想信念,完善监督与制衡,实行权责对等,德能统一,做到修身勤政肯定深得民众拥护。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俭以养德,廉以立身,更是一种无悔的坚持,然而要做到却不容易。生活中要做到不起贪念,就要以党纪国法约束自我,以制度控制自我,防止私欲膨胀。辨是非、勤自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知廉耻,明是非,辨美丑”,引他人之过为诫,吸取深刻教训,做人做事要有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做到勤政廉洁。

第一,要随时自我约束和警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我们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因此,自我约束和警惕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诱惑应随时告诫自己,警惕把贪欲清除,不因事小失大,不因事微而失节,洁身自爱,不谋私利,保持正气。

第二,要提高自我修养。个人自我修养决定其言行,作为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然会自觉抵制贪欲,追求公义,维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党的名誉。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是廉,孟子说:“廉者政之本也,乃国之四维,立人之大节,仕者之大德。”由此可见,廉,不仅是为政之本,国家之基,也是个人的大节大德,即是个人立身修心的根本,更是领导干部道路德修养的根本。勤于修养,以廉为根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路德修养。

第三,为政常怀公仆之心。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有权不能贪,无权不思贪,政者为政,谋廉洁是根本,谋广大人民群众之利益。谋国家的利益是永恒的宗旨和追求。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先进思想,而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更是将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人民公仆,就必须自觉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真意做人民公仆。

为政之德,廉洁自律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模范遵守的准则,我们的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第二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贵在常修为政之德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贵在常修为政之德 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为政之德”是领导者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在从政行为上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所谓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自觉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修身重德,提高境界,净化心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做到位极不自显,权重不谋私,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常修为政之德,心须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自古为官者就有“做人无德不足以立身,从政无德不足以建功。”“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的为官立德修养之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这样一句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说,当官从政以德为重,如同北极星泰安居中,为众星所拱卫。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为政者无不重视道德修养、品质砺炼。不修官德,品德不端,难以服众。领导干部恪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地用党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有威信。

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为政之德的修养,扭曲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所俘虏。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是第一道防线。如果做官不能静下心来,不能常修为政之德,对己放纵,思想道德防线的闸门不能坚守,党纪国法的防线也会崩溃。党员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自身思想道德修修养,以《党内监督条例》为镜,常修为政之德。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待人接物要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不失之轻浮,不做有损人格、有损名誉的事情。经常查找自己的不足,自觉加以克服和纠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一看到做得好的就向其学习,见到做得不好的要纠正并对照反省自己,防止小错不改而铸成大错。要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不要违背道德规范,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自觉地弘扬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

二、常修为政之德,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美德嘉行,铁积寸累,为政之德,贵在“常修”,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特别提出,要象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并指出人皆可为尧舜,但必须经常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彭德怀同志为了保持道德高洁,始终坚持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闭门谢客,闭门

思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品德是做人之本。郑培民同志堪称刻苦修养道德的楷模,在他的几十本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扪心自省,以提高道德修养,“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充分说明他修德的自觉和清醒。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追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常思党的宗旨,常修为政之德。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政德”,共产党员必须时时处处做群众的模范,在纪律面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必须迎难而上,做出表率。同时,领导干部应“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既能够拒绝数额巨大的不义之财,又要能对不符合原则的“小意思”明察秋毫、拒之门外。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不管大小,都应认真去做。欲望无止境,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不失志,不动心,时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常修为政之德,必须做到廉洁自律

官德导向民风,官品决定民心。在净化社会风气、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中,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在全社会做出表率,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越发显得特别重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官一地,执政一方,常修为政之德,必然能造福于民;常做违德之举,必然招致危亡之祸。应该说,这是从古自今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常修为政之德,必须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领导干部肩负着富民兴邦的重任,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要严格约束自己,恪守党性原则,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私心杂念,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时处处警醒自己,始终以人民公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

腐败问题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产生的原因最终都可归结为权力失去监督。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必须乐于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并主动监督别人,必须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知情权,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有力的保证。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能力,认真落实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任前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做到预防教育在前,制约监督在先,尽量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实践证明,常修为政之德,不仅是领导干部预防~、确保清正廉洁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共产党员应当具有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而在这三者之中,道德品质的优劣,构成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评判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基本依据。古话说:“德,国家之基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是第一位的。而在“修身”这一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手中握有一定公众权力的领导干部或从政者的道德素质了。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认识到为官从政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从政者要“为政以德”,认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任务繁重的国内发展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目标,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公众人物”,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党和国家众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重要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领导干部道德高尚,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就能自然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并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他们如果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甚至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那么他们不仅将完全丧失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会上行下效,导致一部分群众在失望之余对自身道德要求的下降,从而给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先进性,并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是源于这样的一个原因,就决定了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既是对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检验,也是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的核心所在。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衡量领导干部道德水平高低的最基本准则,而“全心全意”则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也就抹杀了现阶段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阶级性与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始终如

一、言行一致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是对领导干部为政之德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综观近些年来,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所以会发生滑坡、偏移、扭曲或错位,未能经受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在权力、地位、金钱、美色面前打了败仗,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了公仆意识,淡漠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真正做到“为政以德”,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和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功过得失的根本依据,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不能与民争利,更不允许以权谋私,侵犯群众的利益。同时,要把执行现行政策同党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生活作风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领导干部都必须坚持做到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修德,是一个漫长的由外到内的过程。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内在约束,只有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省意识,才能有效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之所以提出为政之德要“常修”的原因所在。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作为一项长期渐进的建设工程,它既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学习和组织上的加强教育,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外在环境的监督约束,使之所作所为有章可循,有则可守。实践证明,道德建设的最佳效果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如果没有一套严格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可能得到长期的巩固和坚持。通过制定从政人员的道德规范来制约从政者的从政行为,这在我国古代和一些西方国家早有先例。如在我国的汉代就有一种称为“官箴”的书籍,主要记载的就是为官之道与从政之法。近代社会一些西方国家针对公务员的道德建设,也大都制定了“道德法典”、“政府道德法”等行为规范,有的还专门设有“政府道德办公室”,专门负责从政人员道德法律法规的制订和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新的《公务员法》也即将公布施行。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结合以德治国方案的制订,加快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立法,从而把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或伦理行为准则上升为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法律的效能与作用。如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干部道德法》、《国家公务员伦理行为准则》等。当然,在制订领导干部或从政人员的道德法律时,我们必须注意既要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又要真实反映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道德的层次状况和职业特征,做到简明精炼,要而不繁,便于操作和监督,以促进法律法规能落到

实处,以确保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者为中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第四篇:修为政之德 做合格党员

修为政之德 做合格党员

体育局*** ***

同志们: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党课题目是“修为政之德,做合格党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曾经说过,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当,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幸福的画面。可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陷入了多灾多难、国破山碎、民不聊生的苦难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多少政党,都在苦苦追求救国真理,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21年7月23日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过程中,革命先烈和共产党员前赴后继、敢于牺牲,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践行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革命年代涌现了杨根思、白求恩、董存瑞、黄继光;在建设年代涌现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在改革开放年代涌现了 1 孔繁森、杨善洲、苏庆亮等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走好长征路,奉献一生和热血。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转眼进入了21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总书记提出了要求,他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讲政德的要求,坚持以德修身、以德从政、以德立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当好社会道德建设的标杆。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重点探讨的是如何通过修为政之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做勤政、廉政、能政的表率。

一是明大德以忠。忠,就是要有一颗忠诚之心,就是要忠诚老实。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保持了忠诚,关键时刻才能靠得住。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2 信”,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令计划、孙政才、徐才厚、郭伯雄等反面典型告诫我们,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来讲,就是对中央、省市委、局党组各项决策,对上级交办的中心工作任务,不互相推诿、不拈轻怕重,按照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保质保量地完成。近一段时期我局大事多、喜事多,1**月**日,市委**书记在接见载誉归来的******代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推动群众体育更加广泛深入,把竞技体育搞的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为省、为市争光的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不断开创体育强市建设新局面。”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有从领奖台上走下来,一切从零开始,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思想,剑指**第**届省运会,痛下决心,找准难点、痛点和堵点,做好补短板工作。木桶原理告 3 诉我们,盛水的多少往往不在最高的木板,而是在最短的木板。因此,补上短板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道路,决定着我市在全省能否争先进位。那么我市竞技体育的短板是什么?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水平教练员少,复合型团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基础大项落后,如**、**;三是业训组织架构不完善,直属训练单位与先进地市相比,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四是梯队建设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五是投资机制不够灵活,效益不高等。这些短板涉及到我局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干部。补上、补齐、补足这些短板,是我们每个人工作中的大事,也就是我们体育局的大事,我们要明大德以忠,全力配合,积极参与。

具体到个人来讲,体现在个人情况的变更是不是及时向上级报告,平日里的言行举止是不是真正地讲政治,不该转发不该评论的内容是不是主动抵制。见微知著,每一个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体现了是否对党忠诚,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当其冲的也就是明大德,对党忠诚。

二是守公德以勤。守公德,就是要勤勉担当,有一颗勤政之心。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责任、恪尽职守,敢担当、善担当,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底无私,勤政务实为民办事,“公生明、廉生威”,出以公心、处事公正、勤勉务实,才能做到政治清明。

具体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来讲,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坚决摒 4 弃“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的慵懒作风,积极倡导“想正事、谋大事、干实事”的勤政之风。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各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的体育系统党员干部能不能认清形势任务?能不能加强各项建设?能不能改进工作方法?能不能开创新的未来?我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平时应该多想的问题,更是我们应该勤做的事情。第**届省运会我市备战实现了**的奋斗目标,履行了向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在备战参赛的过程中弘扬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生动实践了自强不息、奋勇登攀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当前市委做出了“***”。一是明确认识传承弘扬***精神的时代价值。2014年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用泰山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的故事,以泰山挑山工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乘胜前进的作风。总书记提出的泰山挑山工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高度契合,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是照亮前行的时代火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广大党员干部理当奋力前行、责无旁贷,必须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二是明确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丰富内涵。泰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 5 懈怠、一往无前为核心原旨的泰山挑山工精神,***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发扬光大、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的执着追求。泰山挑山工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笃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不为风景所惑,不为杂音所扰,不为风雨所动,坚守如初,慎终若始,不到山顶决不回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坚韧品格。泰山挑山工责任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把责任担当看成天经地义,再重的担子也敢挑,再难的道路也能走,再苦的活计也要干,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挑肥拣瘦,埋头挑山,奋力登攀,挑起了责任、挑出了信任、挑来了希望。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顽强作风。泰山挑山工一次要挑100多斤的担子,全程要走7公里多的陡峭山路,负重奋进、步履维艰、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咬紧牙关,提起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不敢停歇,一丝不敢懈怠,泰山压顶不弯腰,快活三里不逗留,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路上,目标始终在山顶。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卓越情怀。泰山挑山工不管山高路远,始终以奋斗姿态往前走,向上攀。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在重大挑担任务面前,挑山工们步调一致,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征服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到达玉皇顶,领略无限风光,畅快人生豪迈。三是明确勇做践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先行者。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 6 方式、发展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正处于转型调整、凤凰涅般、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大力传承弘扬泰山挑山工精神。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丰富内涵,努力践行***使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其次,要达到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就要加强学习。除了钻研业务知识以外,政史哲经,法律人文,新兴产业,各方面的知识我们都要去学一学,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腹内好行船”。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我们的实践工作也会事半功倍。

三是严私德以廉。严私德,就是要廉洁干净,要常怀廉洁之心。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做到了干净,才能赢得群众认可。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公职人员,必须要严格约束自己,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具体来看,其实就是要克服四个心理。一要克服放任心理,不能放任自己的个人欲望,不能放任家人朋友利用自己的关系做违法勾当;二要克服侥幸心理,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违纪手段高明,不留痕迹。或者认为有关系、有门路,出了问题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都是在自欺欺人,自作聪明。纸是包不住火的,存在侥幸心理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三要克服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造成一些干部心理失衡、违法违纪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在物质与享受上盲目攀比,以身试 7 法,最后成为钱色的俘虏;四要克服见怪不怪心理。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习以为常,且具备惯性思维,这种见怪不怪的心理很危险,发展下去就可能同流合污。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十分警觉,坚决对不正常的现象旗帜鲜明地反对、制止,以实际行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落实。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满怀豪情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同志们,共产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家要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常修为政之德,杜绝“慵、懒、散、奢”等歪风邪气,身体力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建议:课文有注释、有译文,在疏通文意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 文公》)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豳风》)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相鼠》)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左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史记·商君列传》)时 按时: 使民以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史记》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②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 “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实词,“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比辟世之士哉?”

既来之,则安之:课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愚不可及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设计意图:

这里所列的字重点在有古今异义的,且是常用的。对古今异义的重在比较,教时还可再补充点例句。对常用的如:“社稷”、“国家”、“道德”,教师可作更为广泛的阐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态度。

成语: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2、背诵并深刻领会以下文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设计意图:

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二教时

本教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思想,教师应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总结。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但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

设计意图:

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维护等级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最需要的。《论语》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孔子这个话是讲到统治者心坎上去了。”设计这一探究,要帮助学生理解儒学思想与起义农民的口号之间的区别。了解儒学最核心的东西。教师也可提一下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不一样的。墨家的兼爱是所谓的“爱无差等”要“天下之人皆相爱”。所以孟子骂他们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探究之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探究之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全文起总结作用。教学本文要尽量避免只逐条讲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应留足够的时间。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写作实践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现代人们提出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请根据本单元内容论述为何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教学建议:

《论语》不算难懂,但毕竟与我们相隔了二千五百多年。学生要了解孔子与《论语》,必须有相当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特点及孔子所认为最理想完美的西周的社会特点,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儒学的核心是维护等级制度。这也是儒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受统治者追捧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方面各教师可参考剪伯赞或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和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孔子的其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都立足于他的这一基本点的。

在第二教时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力求把孔子表现在本章的思想,一条条串起来,使之前后相连贯,也就是说要找出各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把课讲活,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讨论问题时要多联系现实。可借鉴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的《<论语>心得》。

在字、词的落实方面,可依据教学建议,抓重点。对名句与成语要予以特别重视,要使学生能背诵和运用。

下载为政之德廉洁自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政之德廉洁自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一.充分预习自读三遍。集体朗读,正音正字。告知本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

    常修为政之德,争做为民干部

    常修为政之德争做为民干部 ——付涛 做官要有官德。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官德读后感 以德施政 常修为政之德

    以德施政 常修为政之德 ——《官德》读后感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做好职工群众思想工作、保证单位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基层工会根植于广大职工之中,是整个......

    为政以德教案(用)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教案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为政尚德活动学习心得

    “为政尚德,以德促廉,永葆纯洁”主题活动读书心得 为政尚德,重在修养的提升政策和法律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底线;道德是做人的底线;政德是每个国家公职人员办公的底线;官德是每个干......

    为政以德原文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政以德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德行......

    常修为政之德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境界

    文章标题:常修为政之德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境界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