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

时间:2019-05-14 09:3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

第一篇: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

叶 俊

一、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施行了好几年,所谓新课程改革就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所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教育中所熟悉的,这些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角色定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

1.角色定位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它的正式职能外,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现成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为了成功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要做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要促进以学生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的人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富有时代性的特征。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学习,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的后一句就是说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道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等。

(2)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老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实施者,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参与课程的决策,在课程开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蕴涵在校本课程的概念中,进行课程开发已成为教师在新课程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作为新课程的实验室,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研究者成为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提高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教育理念

新的课程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只是对教材的改朝换代,并不是真正的改革,以化学学科为例,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要求化学教师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师,也将孕育出新一代的教师,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舞台,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主动去迎接新的挑战。

3.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新观念,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自我、以及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1)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美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这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简言之,新课程致力于建立体现着尊重、民主、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和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2)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走向参观的彼岸。

(3)自我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职业中的一举一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角色定位中教师是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就需要进行积极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只有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率水平。

(4)与其他教育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还要求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新课程倡导,教师在参与新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与对话,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家庭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也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自主学习,变成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组建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外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不同的分工,促进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团结合作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本次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评价理念方式手段的创新。

因此,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摒弃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的评价体系,做到使记过评价与过程评价,内容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建立和促进不断提高评价体系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新课程倡导的是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性质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以学校评价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二、直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但欣喜之余总让人感觉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然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教学来说可概括为“一个占据,两个不能,三个形式,三个忽视”。

1.一个占据

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仍是教师说了算,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得出,都是教师作出的;什么时间让学生活动,以什么形式活动,活动多长时间,哪个学生回答,都是教师的刻意安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

2.二个不能

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在把教材上的知识明确无误、完整的教给学生,不是让学生在会学上下功夫,仍在延续着教知识的老路子,学生学的是死知识。

新教材以较少的描述,较多的活动给师生教学留有较大空间。有的教师教学中把旧教材的知识补充到新教材中,教材是要学生通过活动得出,本该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直接给予,人为的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缩短学生的思维过程,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②教师不能以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改后,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标要求构建“三维” 教学目标,但有的教师,一是不敢讲解知识,追求“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氛围;二是认为“双基”不重要,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教师还习惯于每节课讲什么?让学生记什么?把握不住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

3.三个形式

①学生活动流于形式

学生活动不为教学服务,活动主题不突出,是为活跃教学气氛而活动。学生活动以讨论为主,学生虽三五一群,但由于问题太难或太易,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使讨论不深入,思维不开放,学生的回答要么直接从教材上读出,要么是不基于事实,不知从何处作答。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②多媒体的利用形式化

多媒体的利用为教师搜集资料,展示现象的发生、变化,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课堂上,多媒体包办一切,课题的出示、教学板书、问题及结论展示全靠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所有知识呈现都离不开多媒体,各种声音及画面的闪烁有时成了扰乱学生思维的“干扰源”。

③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化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形成积极教学过程的基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指向不明确,如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用“很好”等鼓励话语来评价,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思维品质评价还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分不清,给其他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带来干扰。教师的评价即要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正确点加以肯定,对不足之处也要指出并加以引导,否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会发生偏移。再者教师的评价还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用来改善教师的教学,造成有时成绩不理想就埋怨学生,没有去改变教学适应学生。

4.三个忽视

①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

在新课改教学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能力是正确的,但专注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忽视基础知识掌握也是不对的。一者基础知识的识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再者学生能力发展必须建立在占有相当丰富的基础知识上,能力也是通过综合表述基础知识来实现。少的可怜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在课堂无法参与讨论的主要原因,也使学生失去能力提高的基础。

②强调教学创新,忽视常规基本要求

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如何以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创新的号召下,教师忽视了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中积累的好经验,如有的教师备课简单,几乎不参与听评课,只是创新设计一个活跃的过程。试想一个连所教知识都吃不透,把不准的教师,单凭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③强调多媒体利用,忽视教师基本功训练 前面讲到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包办一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进行演示,多媒体成为一个“高级玩具”。过去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似无用武之地,也不用板书,没人再去做这些训练,教师的基本功退化。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

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要学思想、观点、精神。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三学成长历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含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学生,也总把学生当小孩看,根本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些什么,也根本不知道学生存在的困难,因而,这也想教给学生,那也想教给学生,这也担心学生不懂,那也担心学生不懂,弄得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教师是筋疲力尽,学生是满头雾水。其实,教到什么程度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基于课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弄清本年段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教学目标,与前后的连接关系,更要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二是基于学生,要准确分析本班学生的现状,如学习习惯怎样,学习基础怎样,学习能力怎样,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存在的困难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四、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1)开放的生长。

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扎实在于持续。扎实在于及时反馈。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要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感受到学习的温暖,感受到成长的温暖。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靠我们教师细心去研究,细心去雕琢,细心去构建,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3.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4.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时间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

5.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教学模式的功能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模式参考

构建“创设情境-目主实践-合作拱究-激励创造”教学模式 构建“读中感悟-实践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构建“互动-情境”教学模式

构建“想说-学说-会说-乐说”教学模式 构建“读-思”教学模式

构建“整体感知-学习体验-实践运用”教学模式 构建“质疑-探究”教学模式 构建“情境-导读”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创新-探究”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探究-归类积累”教学模式 构建交际作文教学模式

构建“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 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

构建“激趣-感悟-研读-升华”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探索”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发现”教学模式 构建“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构建“引导探索-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动位,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目的。可是付诸实践却举步维艰,老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自主阅读,自主实践不能深入,老师把自主的过程取而代之,由学生的“自主”变成老师的“自主”。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改造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的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体系。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主动地、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并完善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求得自身语文能力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基本模式:

“自主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步: 即目标定向—自主研读——互动交流——内化运用——拓展延伸。

(一)目标定向

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加以疏理与归纳,并依据单元教学重点、课文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确立学生阅读的主攻目标同时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

(二)自主研读

此环节具有主攻性和自解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学习目标,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与文本、作者对话,个性地体验,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孕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

(三)互动交流

在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交流,善于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发散了思维,更新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培养了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知识构建当中,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

(四)内化运用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指导学生将新知识结构运用于新情况,内化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中,实现知识重组以促进新发展区的形成,从而深化认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精取胜,以巧达标”。“精”是指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关键,精讲精读,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摆脱烦琐的作品分析模式,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巧”是指练习设计要巧,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灵活,作业精要,突出针对性、思考性和层次性。

(五)拓展延伸

教师要提供阅读知识、技能运用的情境,搭建能让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平台,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与文本链接,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交融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画画、朗诵、背诵、续编故事、课本剧表演、词语积累、参观访问、办报等等开放性练习,拓展延伸,升华情趣,落实语文基本功训练,体现大语文观。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

王 艳 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张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开放性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模式。

一、向课前开放,作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中国参加奥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历史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如在教学《最大的“书”》一文时,课前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书’字要加上双引号呢?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岩石和书有哪些相像的地方?”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能自己回答,而第三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能够作为引领全文的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进而主动获得知识。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如《五月端阳》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这里的“长叹一声”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于是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长叹?”学生有的说是叹国家破碎,江山易主;有的说是叹楚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有的说是叹百姓背井离乡,受尽苦难;也有的说是叹自己报国无门,救国无路„„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值得肯定。开放的教学氛围使他们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

2.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

语文课的教材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许多课文章节相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来朗读课文段落并作介绍。虽然学生只选择了一个段落来深入研究,但通过相互交流展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3)融合教材,渗透其他学科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言文字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为优化语文开放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我先通过动画来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

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然后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进行说话练习。这堂课,由于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质疑辩论式、游戏竞赛式、情境表演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根据教材特点精讲课文第3自然段,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小组汇报后,再集体讨论“: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后,接着让学生展开想像,讲讲或演演这个童话故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充满了青春活力。

三、向课后开放,深化效果 1.推荐课外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得不完备的知识到课外去充实和丰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到课外去扩展和延伸。

为了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采用以一带一的方法,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如学了《少年闰土》向他们推荐《故乡》;学了《丑小鸭》,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当然,也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文学名著,以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

2.开展综合实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自然和社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如学了名人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如虞世南、吴锦堂、姚云龙等等。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文本的束缚,开放语文课堂,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实际,增加实践的机会。这样,课堂才会其乐融融,学生才能情溢意浓、思如泉涌。

第二篇: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本站推荐)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教学”谈起

课题: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教学”谈起 日期:2010年9月20日 地点:华师大 主讲老师:李政涛 引子:价值取向 两个例子:

1、两个工人搬砖:一人:工钱?另一人:美丽的大厦?

2、两个年轻人应聘: 老总:你希望得到什么?

应聘者一:薪水?房帖?车贴?话贴?三险? 应聘者二:学习!待遇

服务(等价物)教师学习:

帆(价值取向)和桨(动力)

教师的有效学习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当我进入现场,我要带好两个东西:

钉子、钩子

钉子——钉住教师的语言流、思想流(信息流)钩子——钩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

方法、观点、视角、分析框架

眼镜框、眼镜片,就是你的视角 人最怕偏狭、狭隘

人是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看课堂的视角的

衡量是否有效,有一个尺度:离开华师大,你的眼镜变了没有? 如果离开华师大,镜框、镜片、分析框架不一样了,学习就有效了。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从“有效教学”谈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字:

“五实”

1、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出课堂,走进课堂是否不一样? 学生走出课堂,他的知识增长、技能提升、情感态度变化、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提升

2、充实——有效率的课——两个意义:面上有效率(好中差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3、丰实——有生成的课

4、平实——常态下的课(不是只能在公开课上上的课),公开课(仿佛偶尔吃的宴会、宴席、大餐)最炼人,家常课(平常的家常饭菜)最养人。

5、真实——有缺憾的课,恰恰说明这样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二)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有效?

框架一:三效

1、有效益:目标——达程度?

2、有效果:学生——进步发展?

3、有效率:投入与产出? 框架二:八效

1、全效——面小全体学生——例如:一堂课,一生发言12次,一生发言9次,全班共发言43次,这样的教学面向的是少数明星学生

2、广效——视野宽广——眼界决定境界

3、远效——持续长远——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能力、习惯

4、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

例如:《船长》一文中的“绅士”一次的理解。英国媒体为什么赞扬船长?

一、以身殉船;

二、逃要逃得像一个绅士;

从谈绅士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绅士:

1、无论在何种情况,依然保持镇定,从容不迫;

2、无论何种情况,仍然履行、承担责任,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承担的责任。船长,很显然是一个绅士。

文中的大副的话,理解为绅士的表现,即为“浅度”解读。

5、强效——兴趣和需要; 案例:

师:(再和班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熟字“射”)同学们,这个字读什么?

生:(齐读)射(shè)师:(摇头)这字不念(shè)(生惊异——

让学生爱上汉字和汉语,感受到汉字汉语的魅力和美!例如:

解读“休息”——一人靠在树上,叫“休”;自己把心放下去,叫“息”。只有把心放下了,才真正的叫休息。

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深圳的史丰收成为速算大师的原因:

小时候,数学课,史丰收问:为什么只能从左往右算,不能从右往左算呢?

教师:提得好!你自己可以试一试呀。

6、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苏霍姆林斯基

7、速效——简约:目标要简约、方法简约、环节简约、技术简约、语言简约(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8、奇效——化腐朽为神奇 角色 情感 案例:

语文课上,教师范读课文,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到“爸爸„„”,台下“哎”了一声。教师:读书声情并茂,明天给你5分钟时间,介绍如何这么快进入角色的。(学生晚上备课备到11点。)

李镇西:知识分子---社会担当 视野和思想

前沿的理论和实践?

最大的宫殿是什么?——一生答:故宫;一生答:子宫 如何处理?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教什么

如何确定这个内容?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

方式之一:对照课程标准

活出课标来!

质疑能力——对应知识点训练!

方式之二: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原则一: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有些课,为什么无效或低效,恰恰是教师把力气花在了学生会的动的地方了。

原则二: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

教什么?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学生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

钱梦龙——《死海不死》

教学起点?——从学生不懂得地方开始

原则三: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例如:《外婆的手纹》——老人的孤寂和悲凉,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学生也很难理解,干脆放了。

2、怎么教? 用什么方法教?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路径: 基于学科特点

基于教学内容——说明文、小说、古诗词 基于学生特点——年段、学生的基础 基于教师特点—— 从名师那里学什么? 名师好似参天大树

一是技巧和方法(花朵和果实)

二是思想、观念(出方法)和精神——于漪: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根)

名师,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三是成长历程

《岁月如歌》于漪

用语言“粘”住学生 语言敏感:学科语言敏感---思维方式、学生语言敏感:---儿童诗---大概78首---问题!亮点 教师语言敏感:他人、自我

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视角、表达---打动?说服?(倾听,一听视角,二听表达;自我)

熊川武---理解教育 美国学生三强:表达 演说 动手

中国学生三强:考试 知识

3、教到什么程度?

基于课标——“新基础教育”成型性

研究丛书 基于学生——年段、基础 基于能级——台阶、层次、层级

例如:阅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解释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

“学会”三个单词——不准确,能级不清。学会的三个能级——认识、拼写、运用。

1、本节课的知识训练点

2、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点

3、本节课的方法习得点

教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

4、本节课习惯养成点

5、本节课考试关注点(站在复习考试的终端回溯,把考试的终端,用于平时)

(四)、必须明确的五个点

面面俱到、十全大补、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炸点!

1、知识训练点

2、能力培养点 目标设计:能力目标!

3、方法习得点

教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

打破匀速思维(运动),变速运动(思维)

4、习惯养成点

习惯是所有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5、考试关注点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 许妍娜——局前街小学 浙江的课漂亮没获奖,为什么? 崔峦——

看好课,不看是否活跃、是否热闹。看一堂课后,学生变了吗?发展了吗?

浙江老师的课,除了老师非常出色以外,学生也很出彩。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学生表现很好,有两种:一是学生本来就好,再现、表演;二是教出来的好:不好到好,本来一种好,这里有了另一种的好!好上加好!

浙江的老师的课,学生本来就好。评委没有看到,学生的好,哪些是这节课教出来的好。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只是滑冰课,滑行而已,没有扎根,没有刨坑。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学生课堂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学习,课的问题在没有把活动变为学习。

语文课的表演:为了内化语言。但是往往有表演没有语文学习。课感、语感、数感

听课看重两种感觉:推进感!生长感!

让课堂上有生长感,教学设计要想明白三个问题: 一是挑战(点)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养的挑战? 二是突破(点)什么?——希望本节课突破什么难点和障碍点? 三是提升(点)什么?——如何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一)生长的前提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2、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教材 什么是学生立场?

一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一堂课好不好,看一堂课教与学互动生成的质和量 二是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生依据)教参姓参不姓我!其

一、需要 其

二、缺什么 其

三、困难和障碍 其

四、差异

(二)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

放什么?时间、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课堂开放类型化:

假开放——课堂有大问题的设计,没有重心的下移,常常体现在:重心太高或者偏高。例如:交流汇报,仅仅满足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喜欢和学生单挑!没有把问题放到学生中、小组中、组际中,这样,很容易个别替代群体。这样的课堂,常常掩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困难和障碍。看起来很流畅。开放,要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障碍。

半开放——有重心的下移,但放下去,没有回收。

白开放——有对资源的回收,例如会将学生讨论中对问题讨论的方法、问题进行回收,分类;但没有充分利用和有效反馈,导致资源的浪费。

乱开放——没有目标和指向的开放。到底放什么?收什么? 真开放——有大问题设计,有重心下移,有资源回收,更有有效地利用与反馈。

2、扎实的生长(1)扎实在于清晰

学生清晰?内容清晰?目标清晰?环节清晰?教学的指令和要求清晰? 听课者提问:教学中的第个环节 和第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例如:如何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2)扎实在于细致 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细节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效,一定要分步骤、分阶段的训练: 第一步:同桌合作——一人说,对面人倾听、评价、补充 第二步:小组内部合作交流(明确分工、规则:例如:弱者先说,强者补充)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我认为、我觉得„„制止,改为:我们小组认为)

第四步:组际互动交流(补充、质疑、提问、回答„„)——用好组际资源!

细节1:指令和要求(怎么合作

合作什么

要注意什么)细节2:评价和反馈——指向:小组合作质量

可以展示介绍经验、可以好的小组参与到不会合作的小组中,帮助提高质量

细节3:及时板书,提供学习和讨论的支架(教师要有支架意识,尤其要提供方法的支架)

(3)扎实在于生成 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织网)

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滚雪球)——把一个人的亮点成为全班的亮点

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4)扎实在于停顿

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当学生有两点的时候,停顿,放大,鼓励。当学生有错误时,停顿,纠正。

当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停顿,解决。当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停顿,满足需要。(5)扎实在于持续(6)扎实在于运用

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在笔记本上!大量持续的运用,给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7)扎实在于写练

孙双金:一堂好的语文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3、优美的生长

知识之美、过程之美、语言之美、仪态之美„„生长之美

4、温暖的生长 课堂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教师首先要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结语:

开放中扎实、优美和温暖的生长课堂 有相应的价值取向,有丰厚的积累 教师要有三大积累:

一是实践积累(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听出来的,而是自己亲自实践练出来的)

二是阅读积累(窦桂梅《个人阅读史》、阅读习惯)听课——评议——上重建课

无论多忙,每天坚持阅读1-2个小时——阅读习惯 三是写作积累(案例、随笔、论文,强调写课技能)教师的五课技能: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议课、写课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第三篇: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课堂”谈起》

——根据李政涛教授的报告整理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必须抓住的一个关键字“实”——“五实”

1、课堂要扎实(有意义的课)

2、课堂要充实(有效率的课)

3、课堂要丰实(有生成的课)

4、课堂要平实(常态下的课)

5、课堂要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必须理解的一个关键词“有效”——“二框架”

框架一:“三效”即

1、有效益:目标达成度?

2、有效果:学生变化发展?

3、有效率:投入和产生? 框架二:“八效”即

1、全效:面向全体学生

2、广效:宽广的视野

3、远效:持续长远

4、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

5、强效:兴趣和需要

6、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7、速效:简约

8、奇效:角色和情感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教什么?

如何确定哪些可以教,哪些可以不教:

方式一:对照课程标准

方式二: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遵循四个原则:

原则一: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

原则二: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能读懂的不教,只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和教了以后学生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

原则三: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和不懂的不教。

原则四: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但老师认为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2、怎么教?

方法一:适合学科特点

方法二:适合具体教学内容 方法三:适合学生特点 方法四:适合教师特点

☀我们要从名师那里学习什么?(大树)

一要学习技巧和方法(花朵和果实)二要学习思想、观念和精神(根)

三要学习成长历程(生长过程)☀注意三种语言敏感: 一是学科语言敏感 二是学生语言敏感 三是教师语言敏感

3、教到什么程度? 一是基于目标 二是基于学生 三是基于能级

(四)必须明确的五个点

1、知识训练点

2、能力培养点

3、习惯养成点

4、方法习得点

5、考试关注点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

(一)少讲西方观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不讲课本观点,要有“四有”基本理论

1、有体温的理论

2、有呼吸的理论

3、有情感的理论

4、有体验的理论

(三)现在的课存在三个问题

1、有温度没有深度

2、有活动没有学习

3、有表演活动没有语文学习

(四)一节好课要看什么?

1、学生学得好不好—— 一是本来就好,如知识再现、能力展示、特长表演

二是教出来的好,如由不好到好;由一种好到多一种好;由好到好上加好。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一)教学设计

备课之前思考三个问题

1、挑战点是什么?——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

2、突破点是什么?——难点和障碍点?

3、提升点是什么?——原有基础?

(二)两大前提

1、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

2、认真解读学生,体现学生立场 ☀我们怎样来分析学生解读学生呢?

1、学生已经具有什么?

2、学生还缺什么?

3、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三)生长方式

1、开放的生长 一是底线是什么?

二是开放什么?——时间、空间、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

2、扎实的生长 扎实从何而来?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1)学生清晰(2)内容清晰(3)目标清晰(4)方法清晰(5)环节清晰

①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困难和障是什么?

②不同环节间的衔接、转换、关联点是什么?

(6)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节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

(1)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2)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3)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四是扎实在于停顿 什么时候停顿呢?

(1)在教学亮点之处停顿(2)在教学错误之处停顿

(3)在教学需要和困惑之处停顿 五是扎实在于运用 六是扎实在于写练

如孙双金老师曾总结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3、温暖的生长

教师应该具有的三大积累

一是实践积累、阅读积累 二是阅读习惯、写作积累 三是写作习惯、师生共长

李政涛教授的经典语录整理如下:

1、有效率的课不是指表面上有效率,而是指课堂上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2、公开课最炼人,家常课最养人!

3、眼界决定境界!

4、一节好课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惊异!

5、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和汉语的魅力!

6、中国人的智慧、聪明和文明都凝聚在汉字和汉语中!

7、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8、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9、你的一句话能够改变、塑造、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

10、课堂语言要简约,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11、世界上三流教师用乘法来上课,二流教师用语言来上课,一流教师用眼神来上课!

12、我们要活出课标来!

13、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

14、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15、于漪: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生!

16、于漪: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17、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包括:捕捉信息能力、解释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

18、一节好课,我们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19、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课感,即课堂的推进感和生长感!

20、挑战产生兴趣和需要!

21、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22、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共性之一:善于和勤于做笔记!

23、一个人的提问能力和这个人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直接相关!

24、学问——学会提问!

25、教学应该是停顿的艺术,等待的艺术!

26、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

27、课堂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28、教师应该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29、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听了华师大博士、教授李政涛的学术报告《让课堂充满生长的信息——从“有效教学”谈起》,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四)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第四篇: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

一、印象——独特的讲课方式

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2、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好些教师将文中的‚绅士‛一词浅表地解释为‚让女士先上救身船‛。其实不然。轮船即将沉没,但乐队仍在演奏,方寸丝毫不乱;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选择以身殉‚船‛;即使逃,也逃得像个绅士,无论何种境地,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如,不至于六神无主、惊惶失措;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依然勇敢履行承担职责,不放弃责任。这才叫绅士。这篇教材所蕴含的‚职责和责任的担当、承担责任的习惯‛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却被教师的浅层解读给遮蔽了。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如,一位新教师10分钟时间,让一个不喜欢语文的班级,爱上了语文。他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射‛字,请同学读,学生读‚she‛时,老师说不念‚she‛,学生很惊异。(为什么有些课堂上学生很疲沓,同未让学生产生惊异之感是有关系的,教师要善于把熟悉的陌生化--惊异,从而产生兴趣和需要)老师娓娓道来:‚射--从字形看,一寸的身子。就是矮,这个字就念ai。‛学生更惊异了。教师又板书‚矮‛字,并在矮字中间画上一条线使之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并解释说:‚矢‛就是箭,‚委‛是派出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射‛。教师说--对了。学生异常兴奋,感到汉字真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又举例进一步表现汉字的魅力和美。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强效的最高境界:老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例子

一、语文课上,教师正范读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文章,爸爸如何如何,当教师正声情并茂地喊出‚爸爸‛时,一学生在座位‚唉‛了一声,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顿了一下,并没有瞪这个孩子,却说道:这个同学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进入了角色,带着情感。我们明天上课前,我们就花5分钟请他介绍一下他是如何能够这样投入的,并请他读给我们听听。这位同学当天晚上在家‚备课‛到了11时半。

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年轻的周老师问同学们--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宫殿,是哪四个?学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故宫,其他都不知道,这时一个男孩子故意装坏,说还有‚子宫‛,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男生知道自己闯了祸,很紧张。看周老师怎么处理--她走到学生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说得对。理由是--因为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同学们,周老师,包括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伟大的宫殿里孕育,谈到她,不能用轻率的口吻,要充满对妈妈的尊敬。当然,这节课谈的是建筑上的宫殿,你的问题,留在生物课上讨论。‛周老师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而且不经意间给孩子们上了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教育。

3、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要学思想、观点、精神。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三学成长历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在常州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

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含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4)、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第五篇: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李镇涛教授)(xiexiebang推荐)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李政涛教授讲座笔记

大家在静静聆听华师大教授李政涛的学术报告《让课堂充满生长的信息——从“有效教学”谈起》,笔记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课堂教学日常化,要淡化公开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

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

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

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

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

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四)必须明确“五个点”。

这“五个点”是:

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

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 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

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

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

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

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2)扎实的生长。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讲座结束,李教授衷恳地赠给大家一句话“爱自己,就是要栽培自己”,与大家一起共勉。

下载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5则范文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观看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教学视频活动总结 东区小学 吴江敏 吴老师的数学课堂总是给我们流连忘返的感觉,不管近距离的亲身感受吴老师的数学课堂,还......

    读《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有感

    单位:XX学校姓名:XXX 2014年7月10日 读《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有感 读《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有感 XXXX学校 XXX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

    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精选五篇)

    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方珍英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摘要: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在新课标的......

    以人为本与充满生命力课堂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以人为本与充满生命力课堂构建作者:张亚坤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06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意味着......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美术新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美术新课堂 ●季承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中小学美术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从少部分教师的积极参与,到大部分教师的努力......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5篇材料]

    第五届东北三省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 第二高级中学 高一刘志坤 电话*** 邮编124010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

    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共五篇)

    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哲桥镇中心学校 陈晓梅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让课堂充满阳光

    让课堂充满阳光 ——浅谈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从教几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艰辛和快乐。因为年轻,虽然活力有余但经验不足,虽然热情有余而沉稳不足,但这更激励我加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