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改革

时间:2019-05-14 09:1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访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访改革》。

第一篇:信访改革

信访改革重在“治未病”

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讲规则、守规矩,才能让信访工作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

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信访制度是一个重要渠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正是为了让这一渠道更加畅通。

近年来,信访制度在化解矛盾、提供救济、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处于易发、高发期,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让它和其他纠纷解决、权利救济机制一道,共同筑起权益受损群众的保护网。

毋庸讳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种种复杂无序的现象,既令各级政府颇感头疼,也让上访群众备觉艰难。曾经有北京周边的基层干部抱怨,由于毗邻首都,群众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进京上访,以致当地被称为“国务院直属村”。对群众而言又另有一番苦衷:少数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缺乏了解,又不想让上级政府或部门监督自己,于是,矛盾无可解决,越级访乃至进京访,就成了权益受损群众的最后手段。

纾解这一病灶,重在“治未病”,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疏通在源头。征地拆迁、劳动保障、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问题利益关系复杂,是信访的多发地带。《意见》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可谓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则是遏制司法不公、化解矛盾冲突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不支持越级上访”,对信访人行为提出要求,可谓合情合理。只有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按规则、程序行事,信访工作才会真正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无须讳言的是,在多年实践中,信访制度的运转常常被扭曲。“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误读在信访者中广泛存在,“一票否决”带来的压力传导机制也让地方干部不堪其重。

改变这一局面,不是要弱化信访制度,而是要加强信访改革。不断完善信访功能,拓展信访渠道,不但可以“堂前击鼓”,还能“网上鸣冤”,让群众不必付出奔波之苦便能反映情况,不必四处求告就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信访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信访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扭转压力传导方向,变“上访”为“下访”、变“信访”为“接访”。《意见》提出“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并把接访下访作为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的最低接访时间,正是对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

说到倾听群众声音,信访制度的推动者毛泽东同志堪称楷模。1950年5月上旬,他回了将近80封群众来信,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第二年6月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为新中国的信访制度划定了起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访制度理应与时俱进,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保障群众利益的根本不会丢。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激发制度的潜力,真正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生幸福助力。

第二篇:信访改革(公安)

浅议信访制度改革后的森林公安机关信访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

公安部为此专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围绕源头预防、强化基础、创新机制等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公安信访“抓源头、打基础、强机制、促规范”活动,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要紧紧抓住落实信访风险评估、规范信访事项办理、严格责任倒查追究、完善信访事项终结和维护信访秩序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细化操作规范,力争把规范执法做在信访问题发生前、民警走访做在群众上访前、排查化解做在矛盾激化前,从执法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森林公安局管辖国有林区19.6万公顷;林区人口3万多人。随着国有林区改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等政策的实施,各种涉及林区群众生活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涌现,各类信访呈上升趋势。目前看,森林公干机关信访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发性、群体性的特点。

一、由于国有林区改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造成部分人员经济收入减少,生活面临窘境,转产转行过程中发

生各类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就会产生信访或上访。

二、是群众维权意识高涨,一些群众对法律理解不深不透,遇事不能冷静处理,甚至把公安机关按法定程序办案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故而上访;部分上访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法制观念仍比较淡薄,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心理,漫天要价,行为激烈,不顾后果。三是少数民警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观念、服务思想、责任意识淡薄,“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破案、轻办案质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信访、上访渠道不畅通,群众信访难。

国家信访制度改革就是一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二是要依法规范信访工作。三是要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四是全力推动群众合理诉求的有效解决。根据我局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点做好森林公安信访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一把手责无旁贷。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认真分析本警种、本单位面临的信访工作形势,切实掌握相关案件的详细情况,及时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精心制定化解息访工作措施,不遗余力地开展,确保实现“案结事了、息诉停访、人不回流”的目标。要掌握苗头,坚持集思广益,把公安信访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克服畏难、轻视、厌烦、无所作为等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确保不发生新的有责涉法信访案件。

二、是换位思考,真心为民。要切实做到真心为民执法、真

诚服务群众、真情关爱民生,认真进行换位思考,认清自身责任,站在信访人角度,坚持抓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与抓好处理初信初访并重,以高度负责、积极主动态度,切实抓好公安信访工作。

三、是对排查出的信访苗头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因情施策,有的放矢,切实做到正视问题、敢于面对,全面了解、详知案情,区别性质、合理分类,集思广益、拟定措施,准确切入、稳步推进,及时调整、实现目标。对息诉罢访和结服的案件,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信访人的沟通联系,深入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出现反复。

四、是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信访模式,引导林区群众多上网、少走访,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逐步把网上信访作为解决信访问题的主渠道。建立健全信访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信访部门和派出所的信访接待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力求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信初访,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所队,大事不出局”,为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如何有效改革信访制度

浅谈如何有效改革信访制度

陈健

对于信访,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常常可以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某某某千里进京上访、某某某多次上访未果、某某某上访被打之类的新闻。

这里的“上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里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它是群众越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的一种途径,也是上层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表达形式。是除法律以外的又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但是,由于信访的有关信息一般要经过信访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筛选,然后递交给有关领导、有关机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间接的利益表达方式。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办法解决问题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手段是诉诸法律,由法律来裁决,但当问题在当地政府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时,人们就有可能采取上访的方式,其针对的往往是权力和资本结合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例如贪污腐败、黑恶势力与政府勾结等。其表现出来的,其实也是对基层工作组织的不信任。

在信访活动中,越级上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信访人往往对低级别信访部门的权限和公正性缺乏信任,更希望通过高级别信访或其他权力部门尽快解决自身问题。由于全国范围越级上访的数量过于庞大,给首都、上级信访和政府机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表示中央和国家机关不受理越级上访。也就是说,容许逐级上访,直至上访到中央政府,但反对越级上访。

这样一来,上访者与低级别信访部门之间就产生了更微妙的关系:上访者的事情最好能在低级别信访部门得到解决,否则就会闹到上一级信访部门,这样上级会认为下级办事不力,而下级就会来为难上访人员。

因此,信访制度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进行改革。那么,应如何进行改革呢? 第一,改变信访向上负责的关键是信访向人大框架转移。信访制度是嵌套在中国现行“向上负责、下管一级”的政府体制之中的。在这个体制没有改变之前,信访制度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信访的功能,不能轻易否定。改变“向上负责”的关键是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核心的人民民主制度。如果当地人大能够监督当地政府,由上级政府来监督当地政府的必要性就降低了。所以,将信访与人大制度结合,有利于促进信访制度从向上负责转变为向下负责。并据此在人大框架内进行调查、听证,然后对政府提出监督要求。

不过,这样做需要解决一个法律问题。中国现行信访法律体系由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各省市自治区《信访条例》组成。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了全国各级行政机关接受信访的职权,各省市自治区《信访条例》除规定本辖区行政机关的信访职权外,还涵盖本辖区人大、法院、检察院的信访职权,但都是比照行政机关接受信访的模式,由人大内部信访部门负责,而没有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向下负责、接受信访的模式,只可能通过人大立法建立起来。所以,在实施新《信访条例》的同时,应该把制定《信访法》提上议事日程,并考虑其与《人大组织法》、《代表法》及未来的《监督法》相配套。另外,立法不应是闭门造车,信访向人大转型,最好在北京周围的信访高发区域先行试点。

第二,“涉法信访”的增加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司法改革。对于法院等机关的渎职行为,应坚决纠正,并建立相应的惩治机制。另外,中国实行二审终审制,使得不服法院二审判决的当事人除申诉要求再审外,只好选择上访。要减少由此产生的上访,需要把信访制度与审级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倘若建立三审终审制,则一部分上访将变成上诉。

第三,政府应该对新闻媒体的监督采取更加容忍的态度。除了要恢复党报群工部接受信访的优良传统外,发达的、竞争性的新闻媒体,会促使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表现和原因做出深入全面的调查,这就减少上级政府通过群众信访了解总体情况的需求。大量事例表明,新闻媒体的监督,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时候要比主要领导的批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依法引导群众,推动信访工作由行政推动向依法治理转变。公民信访权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构建法治框架下的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五,坚持事要解决,推动信访问题由分头办理向整体联动转变。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核心要义在于压实责任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相关单位的配合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第六,完善行政诉讼,推广行政调解。法院的行政审判制度是解决行政纠纷的最终渠道,行政诉讼救济是正规的司法救济手段,是由精通法律并独立于行政主体的司法人员来裁定行政相对人提出的诉讼。这种救济最鲜明的特点是对程序正义的追求。程序正义的根本所在是对恣意的排除,以保证裁定的客观正确性和程序后果的不可抗拒性。《行政诉讼法》颁行的20 余年也正值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官与民之间的行政纠纷日趋复杂,行政诉讼制度的运行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也正值新《行政诉讼法》出台,社会各界对新《行政诉讼法》执行与落实寄予厚望,希冀新《行政诉讼法》在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提高行政诉讼制度的抗干扰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行政调解是在民主协商与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体现了“当事人自治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原则,突出了和为贵,契合现代行政的服务理念、合作理念。此外,从功能的角度来讲,行政调解不仅具有纠纷解决、行政指导的功能,还有政策形成的功能。行政调解作为一种灵活便利的纠纷化解机制,新近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青睐。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纷纷发布关于调解的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的政府法制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行政调解机构,行政调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行政调解应当以其专业性、技术性优势适度发挥分流作用,大力化解矛盾,解决争议。

第七,创新手段,赋予信访部门新职权。长期以来,信访部门责任大权利小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观,常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信访当事人对信访部门解决信访诉求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信访部门权威不足,缺少推动解决问题的段、条件等。信访机构权力有限是导致信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信访洪 峰问题,就得强化信访部门的权力。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研究制定加强部门信访工作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部门信访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对信访量大的部门要求设立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做到有分管信访工作领导、有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有固定接待场所、有规范工作制度、有专项工作经费。同时,赋予信访部门“倒查权”。除了支持信访部门督办、报告、建议权以外,还应赋予信访部门“倒查"的职权。“倒查”重点查“两个为什么”,“五个有没有”,即事件为什么发生,事态为什么升级;矛盾和隐患在事前排查阶段有没有发现,排查出的矛盾和有关情况有没有向上级报告,在酝酿形成阶段有没有采取预防和化解措施,事件发生后有关负责人有没有到场做工作,应当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有没有解决。

以上便是我对制度改革的看法,但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所说:上访(信访)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下游”策略,至多只能在问题产生后帮助化解少部分问题。但是如果权力腐败的源头得不到治理,公权滥用和贪腐大量滋生,那么不论如何改进信访体制,依靠信访解决问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问题产生的速度,信访制度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门面。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才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第四篇:关于信访改革的思考

关于信访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信访制度是我国政府联系群众,实现公民合理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渠道,是民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信访制度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了新问题,信访制度的原有设计已不适应当今之中国,不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因此,寻求信访与法治之间的平衡点,平衡信访与司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实操作中,制度与制度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信访制度改革会涉及包括司法制度改革在内的其他制度的改革。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信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回顾,分析我国当今信访制度的困境,并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的措施与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关键词:信访制度改革法制监督

一·中国信访制度演化的过程。

信访制度作为目前我国民主和人权的重要补充形式,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中国信访制度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诽谤木”、“敢谏鼓”可以作为中国直诉制度的源头,西周“路鼓肺石”制度、秦汉“公车司法”与“诣阙上书”制度、魏晋“登闻鼓”与“华表木”制度进一步的发展了直诉制度。自南北朝开始,直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或缺的司法制度,更加丰富了直诉的一些形式,直诉制度更加完善。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华法系解体,直诉制度不复存在,西方法系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类似于直诉制度的信访制度,两者虽有区别,但两者又一脉相承。

(一)建国初期的信访工作。

毛泽东是党的信访工作的奠基人。他领导创建了党的信访机构,提出了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六日,毛泽东在批转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报告时,指示全党:“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正当的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式,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同年六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政务院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群众来信和接见人民群众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信访工作的行政法规,因此可以看做事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但是,信访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整个信访制度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最早确认的信访制度文件并未正式使用信访这个概念。直到一九六六年由国务院秘书厅指定的《县级机关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措施(草稿)——在公社建立接见群众日制度》的公开文件中,“信访”一词成为正式的法律用语。

(二)文革时期的信访工作。

众所周知,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的动荡,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普遍受到冲击,信访制度也遭到毁坏,信访机构大多处于瘫痪状态。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访工作。

文革之后,信访制度恢复,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邓小平发表的《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强调:“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好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够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年八月十九日,江泽民在中办国办信访局《关于信访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的报告中作出批示:“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当前,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使其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零零三年四月十四日至七月二十一日,胡锦涛对做好当前信访工作、减少群众“重复上访”和“集体来访”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二零零五年五月一日,国务院修订颁布的《信访条例》正式生效。本条例对信访进行了定义,信访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二·当今我国信访制度发展的困难。

信访是每个公民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而信访制度则是公民表达自由的一种途径,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权利保障、权力监督、权益表达以及纠纷解决的功能。但随着 [1]

社会的发展,信访制度中原有的一些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部分使得信访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信访制度承载着太多的其他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原有的许多政治制度产生了不适症,比如人大制度的不健全、政府机关臃肿、司法机关不公正等问题。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使得这一系列的问题汇集到了信访机构中,信访机构便成了众矢之的。信访案件的激增,信访机构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信访案件处理的质量下降,引发人们对信访工作的不满,最后导致信访机构处于两难之境地。并由此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1、在权利表达中,司法机制并不能成为重点。

在法制健全的社会中,司法机制是实现公民权利救济最为重要的方式,也是最为重要的权利表达方式。因为司法机制的特点在于程序性和规范性,相对司法机制,信访则不具规范性。但是在目前我国法制不够健全,在生活中,司法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们更多的权利表达不能被司法机制所覆盖。因此,在权利表达中,司法机制并不能成为重点。

2、人大和政协的信访部门不及政府信访部门。

人民代表大会本应当成为公民权利表达的主体,但是在现实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代表民意方面,做的极为不够,无法满足公民的权利表达需要。因此出现了在公民权利表达层面权力机构不如政府信访部门的尴尬局面,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悲剧。

(二)“官本位思想”和“清官思想”使人们对信访制度的认识产生扭曲。

在(一)中,提及的“传统思想”,便指的是“官本位思想”和“清官思想”。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西方近代启蒙运动时期,我国仍沉浸在梦幻的封建帝国里。在清朝后期,虽然开始望眼世界,但这次从上而下的改革中,由于国民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压迫,思维愚钝,缺乏民众基础。直到如今,中国的思想启蒙也不过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残留的“官本位思想”和“清官思想”仍未消散。因此,在民众的观念中,信访之地位远比司法更重要。虽然信访制度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然而物极必反,这种对信访过度的“崇拜”会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使司法基础受到削弱。最为严重的是,将导致中国法治的倒退。既然信访对我国的法制会产生负面影响,是不是应该取消该制度呢。

三·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4][3][2]

自建国以来,信访制度已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联系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纽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当前形势下,矛盾突出,但只要通过合理的改革,定会对我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信访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上文已提到,信访制度与古代的直诉制度一脉相承,符合中国的国情。信访制度被民众所亲睐,在一段时期内,信访制度仍然是我国民众主要的表达权利的渠道,因此,信访制度对维护我国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信访制度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取消。

(二)信访制度有利于规范公权力,防止或减少腐败。

在当今中国,对权力的监督体系,存在着包括人大监督(权利机关的监督)、党内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司法监督在内的各种形式,但这些监督方式都是体制内部的监督,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法制健全的社会中,体制外的监督(社会监督)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民主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监督中,信访制度可谓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自下而上的监督。随着网络的发展,信访的手段更为丰富,近年来,网络的呼声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小鼠标”也可以扳倒“大贪官”成为流行语,网络正成为监督利器。借助新方式,信访制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自古以来,防止权力专断、预防腐败一直是人类的共同任务。如何防止呢,目前,民主是最重要的有效方式。实践中,在贪污腐败案件中,有相当的是通过信访反映出来的。可见,信访制度在预防贪污腐败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四.如何改革信访制度,使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信访制度不可能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尽管消解了国家司法权威。作为长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对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应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采取渐进的方式实现信访制度的改革。

(一)进一步的完善现行的行政救济体制,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实际中的作用。信访制度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一样,是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但长期以来,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与信访制度相比,处于边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究其原因,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人治思想”、“清官思想”在作怪。就像今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的:“封建思想在现代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6][5] 行政诉讼改革应扩大诉讼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突破现行的制度束缚,保障当事人的诉权,逐步取消现行的制度对当事人诉权的诸多限制。

行政复议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将行政复议的机构脱离政府法制机构,赋予行政复议机构准司法的地位,以避免行政机关内部人员对行政复议的过多干预,确保行政复议相对的独立性。消除人们对行政机关内部干预,导致不公正的顾虑。

(二)强化司法权利救济机制,树立司法独立和司法最终裁判权威。

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要与司法制度改革联系起来,推动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坚持走依法治访的道路。进一步的明确司法渠道作为解决问题的法定渠道,信访人必须在穷尽司法救济的条件下才可走信访渠道。为强化司法权威,应撤销司法机关中的信访机构,将现有的司法信访机构一部分转变职能,成立司法咨询的机构,一部分并入政府的信访部门中来。树立司法权威更应坚决杜绝司法腐败,设立法官廉洁举报制度,加大包括权力机关、社会其他公权力在内的监督体系,防止法官受贿等违背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和品德。同时,切实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法院独立的地位和独立的审判权力。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司法审判,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司法机构财权的独立。目前,法院在财权方面受约与政府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法院的审判行为。

(三)进一步对信访制度进行立法,确保信访制度有法可依。

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如果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就需要法律来加以具体化。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表达自由、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这是信访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权利属性。但宪法的规定是原则性的,不够具体,面对我国目前信访所覆盖的社会领域之复杂,显然仅靠现有的《信访条例》的规范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制定有关信访的法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以统一的法律规定信访的主体,内容和解决方式,进一步严格信访法律程序,从根本上避免因范围不清,责任不明而导致司法不公。

(四)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地位是最有利监督政府,传达民意的,但在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发挥当初设计好的作用,人大形式上的民主和人大代表脱离了基层民众。基层民众的意见和批评并没有“机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当渠道来表达。导致信访的案件增加,这是我国信访制度出现问题之最根本原因。信访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人民代表大会是否能发挥真正之作用。因此,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的联系,加强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结语:信访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于如何使信访制度和我 [7]

国其他制度相衔接,发挥1+1>2的效果。构建一种即能继承信访制度的已有之经验,又能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规范制度。同时,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并要突出重点,抓好改革的突破口,做好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统一,推动信访制度稳步渐进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3].郭国松,《审视信访——信访法律地位的争议由来已久》南方周末

[4].彭兴庭,《信访制度下的臣民意识》,.cn2005年4月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五篇: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

: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从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为视角

发布日期:2012-06-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中国法学会

【摘要】目前,涉诉信访已成为各级法院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法院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时,由于缺乏原则,出现无法可依等主客观因素,理论研究上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此,笔者从信访制度的概念、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涉诉信访的改革设想及今后对信访工作的完善。

【关键词】信访制度;涉法涉诉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不断增加,使信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众多信访中,涉及法院的涉诉信访为最多,民生问题凸显,它反映了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国家司法制度和人民法院的信赖。随着各种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众多民生问题已成为民众通过人民法院来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俱增,诉讼主体多元化,案情复杂,处理难度大,矛盾易激发,由此产生的涉诉信访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法院形象、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存在对涉法涉诉信访法律规定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法院对此问题的处理却显得懦弱而又缺乏原则,理论研究上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使涉诉上访现象成为目前各级法院普遍面临着的一个难题,而且越来越困扰着法院的整体工作,严重影响了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冲击着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极大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成为保护民生合法权益的一大难题。

一、信访制度的内涵

2005年1月5日,我国颁布了《信访条例》。该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了信访的内涵,信访,即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1]。《信访条例》的颁布一方面及人民政府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保护了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了信访秩序。其中第一条就制定了立法的目的,即“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

涉法涉诉信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就是涉及到法律和诉讼,当事人采用书信、电话、电传、互联网络、来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法院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一切信访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诉讼终结之后的申诉活动。信访事项一般包括:不服各级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检举、投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和违法乱纪行为;咨询有关政策、法律和问题,寻求相关帮助;对相关司法问题提出各种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我国的信访制度规定了群众可以向村、乡、镇以及县级以上有关部门信访的权利,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都要为信访群众提供信访的一切便利,要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已经生效的裁判文书,当事人不服的除了申诉以外,还可以通过信访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各级人民法院发现错案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最高法院监督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能听到社会底层的声音和意见,又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信访作为实现民主的机制被提高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历来倍受重视。法院的涉诉信访制度也就成了司法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涉诉信访工作的现实处境

(一)涉诉信访工作的现状

法院受理的涉诉信访案件居高不下。据最高法院统计,2004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办理来信来访422万件人次,上升6.2%。2003年最高法院接待处理集体上访比2002年上升16.9%和10.8%[2]。近五年,我省某中级法院共接收群众来信674件,接待来访人员826人次,其中,申诉、复查立案295件。2007年,当地政法委挂牌督办2件,省委督办、全国人大信访局交办2件,省法院挂牌督办5件,中院挂牌督办21件,共计32件涉诉信访案件。近几年,各地法院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涉法涉诉案件,涉诉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二)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目前,信访逐渐增多,一些上访群众在多次上访得不到解决后,就越级上访或进京上访,尤其是涉法涉诉的群众,在所有信访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涉法涉诉案件绝大部分是因为司法救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方面,在法院判决生效后,胜诉的一方为得不到执行到处找关系,上访;另一方面,败诉方不管判决是否公正,为了满足虚荣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更是积极地到处找关系,申诉,上访,不仅找政府,找上一级法院,还意图通过媒体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许多上访群众往往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正,或法官徇私舞弊等,要么找领导批示干预,要么要求启动再审程序,再审理一次。有的在多次上访后,虽然有了相关部门的答复,但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访。

我国的信访机构一般都是属于所在机关的内设机构,专门负责接待来信来访,本身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同样法院也没有专门设立涉诉信访机构,多在立案庭下设信访组, 一是人员缺乏;二是不能引起信访人员的重视;三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使有些问题久拖不决,也导致上访不止。如,青海省某中级法院立案庭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法官6名,其中庭长一人,副庭长1人,审判员4人,书记员1人。立案庭下设立案组,信访组,案件流程管理组、申诉复查组。

(三)涉诉信访机制的弊端和长远危害

1、立法上缺乏对长期缠诉闹诉者的处罚规定。民事诉讼法关于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规定只针对了冲击法庭,扰乱法庭秩序、阻碍证人作证,及作伪证,转移财产及不履行生效判决与防碍公务七种情形,而种种严重损害法院形象,冲击法院秩序的缠闹诉行为并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情形,法律上对长期缠闹诉行为处罚规定几乎是空白,这就使法院在处理时感到无法可依,无从下手。例如:权开春以“流氓恶霸刘某某”,“花柳病”“充当走狗”等等恶毒语言攻击法官与法院进行的缠诉闹诉,若是公民之间有如此的诽谤,诬陷行为,受害一方肯定会强烈要求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公民之间也不敢有如此肆意妄为的诽谤,诬陷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一些上访老户正是钻了法律上的空白,吃准了法院拿他没办法,才敢采取上述种种缠诉闹诉的行为。法院是公民权利的保护神,法官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而当法院的自身形象受到攻击,法官本人的名誉与尊严受到侵害时,又有谁来保护!对此法律的回答却是暖昧模糊的沉默。

2、对缠诉闹诉行为处理不力,姑息纵容着缠访老户将闹诉行为进行到底。对上访老户的缠、闹诉行为,人民法院大多采取劝、让、哄的怀柔政策令其息诉,不能凑效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而能让其息诉的毕竟只占极少数,常常被当作先进案例进行宣传。最近笔者留意到《人民法院报》有三四篇有关在法院的努力下上访老户息诉的案例消息报道。其中,2004年8月20日有一篇《功到深处访自息》的报道比较典型:湖北省郧县一上访老户刘大林因被该县法院强制执行了1997年至2001年依法应交纳的472元的提留款而长期上访申诉,连年上访误了农活使其家境更为贫寒,该院院长知道其困难后亲自为其跑成了2000元的扶贫资金,刘大林拿到钱后激动地表示再也不上访申诉了。院长的爱民息诉之心当然值得嘉许,但这种缺乏原则性的做法显然不是解决上访问题的根本方法,有时碰到另外一些人反而会助长他们闹诉缠诉的气焰,无益于法院审判权威的树立。[3]

目前,法院的涉法涉诉信访有其积极地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地一面,即反映社情民意,通过涉法涉诉纠正一些错案,维护司法公正;消极地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审判工作、法官队伍、法院形象等的影响。对于许多当事人不服法院的判决,一层一级地申诉,有的甚至于对法院作出地裁决仍然不服。反过来再通过党委、人大、政府以及新闻媒体反复申诉,甚至直接向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写信告状。大量地信访案件,法院不仅要投入一定地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会造成办案法官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他案件的审结。这种状况如果任其长远发展下去,最终必将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法律的尊严,法院的形象,削弱了司法权威。

三、对法院信访制度改革的定位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信访工作的职能就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对于法院来说,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民情民意,排解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一信息渠道,起到监督和改进司法的作用。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就是:维护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正。

基于以上定位,涉诉信访应该是一种对司法的救济,司法程序所不能实现的正义可以在信访的制度中继续探讨,让它起到一种补充的权利救济功能。对法院而言,涉诉信访是一项现实、被动、高效的制度更新机制,具有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功能。对法院而言,信访制度的改革,首先要独立设立信访机构,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使涉诉信访充当立法、行政和司法这三种权力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协调器(4);其次,配置相应的人员。配置有法律知识、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抓信访工作;第三,要有明确的工作措施、工作制度。如工作措施上采取认真听取当事人反映问题,重点抓排查处理,定期审查,定期来访解决,以案讲法释明,以及说服教育等,使当事人心服口服,自行息访。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信访登记体系和办结体系,不仅可以准确统计信访量,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克服目前当事人盲目投诉、反复投诉、多方投诉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和司法公信力的消弱。同时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消除诱发信访的制度性根源,减少信访的绝对数量,使矛盾不致激化。

四、涉法涉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涉法涉诉制度的改革和设想

1、法院设立信访办,使其成为法院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1)处理答复来访信件;(2)处理答复接待涉诉来访人员反映的问题;(3)审查、转达当事人的非诉信件;(4)接待来访群众法律咨询;(5)负责处理院领导及上级法院交办的工作;(6)负责司法救助工作。

目前,作为法院信访办事机构的立案庭,负责法院对依法受理的各类案件进行登记立案、排期、送达和审判流程管理;对不服本院的生效裁判提出的各类申诉以及再审申请进行审查,认为可能有错误的,移交审判监督庭及有关审判庭处理;负责司法救助工作和本院的信访工作。面对众多工作和日益增长的信访案件,在立案庭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其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不足,甚至造成对信访案件的相互推诿、敷衍和拖延等现象,导致信访协调解决功能的发挥。信访群众对法院的答复不满意,又会向上一级法院、政府部门及媒体等单位不断上访、缠诉。因此,设立法院独立的信访机构,能增强信访工作职能的发挥,提高其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

2、明确各级法院信访职能的权限,对上访人实行限制信访。对各级法院信访办工作人员设立依法享有法定的调查权,责令被信访的基层院、庭作出书面报告的权力,以及公开调查报告的权力。实行信访机构直管,严格划分各级法院信访办责任权限,使上下级法院信访办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信访办的主要目标放在解决问题,救济权利,提高效率,找出违法和失当行为上。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法院“大信访”格局。同时对上访人实行限制信访。如,对已经生效的一审案件,当事人信访的,可以由原审法院受理信访,对确实有问题的,信访办可以提交本院审委会讨论是否提起再审;对没有问题的信访案件,尽量用法理来释明问题,解决问题。当事人对原审法院信访办的答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信访办申请。对二审生效案件的上访,可以由二审法院信访办受理。当事人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的,法院不予受理,其他政府部门也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限制上访不仅能减少信访案件,而且可以树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同时维护了司法机关裁决的既判力,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设立专门的信访司法救济制度。2005年,最高法院制定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有些法院还设立了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这些司法救助制度的实施,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愿,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国外,对信访的救济也已经有先例,如总统基金、总理基金,这是国外解决信访问题、减轻信访压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途径。我国设立专门的信访司法救济制度,就是将信访矛盾交由整个社会群策群力解决。

(二)涉法涉诉制度的完善

1、加强信访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各级法院推出了领导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式。同样对信访工作也应建立起信访工作制席,如,制定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信访工作管理制、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建立院领导接待日制度以及建立信访工作信息网络等等,从而在改革信访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以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机制,有效的制度来协调各种矛盾,提高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减少对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的冲击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确保案件质量,树立司法权威,勇于纠正错案,加强信访接待,杜绝敷衍推诿,下功夫把息诉工作作细作实。对于缠诉老户的闹诉行为,我们首先要克服厌战情绪,坚定信念,坚持司法为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融汇贯穿于信访工作中。一要严把案件质量关,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二要坚持有错必纠,勇于纠正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三要加强信访接待工作,使上访老户工作有部门办,有人管,杜绝和避免出现上下级法院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不明情况发生,并要求信访法官在工作中注意对缠访老户的思想教育,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使他们了解法律规定和法院判决的理由,争取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促使他们早日息诉罢访。四要建立上访老户档案,共享信息资源,其目的就是使党委、人大、政府及各级检察、法院信访部门能够共享信息,协调一致,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及不知情的外部监督。

3、加大公开处理的力度,利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其罢访息诉。缠访老户之所以采取种种闹诉行为,就是要蛊惑、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法院向其就范,因此,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正义凛然的氛围中,进行有理有据的公开处理,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其罢访息诉,可采取以下举措。

(1)公开审理、公开听证。办案人员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进行公开审理,公开听证,当庭质证、认质,当庭评断,当庭宣判。同时请媒体采访报道,专家点评,通过全程透明的公开审理、公开听证,不仅可以消除当事人对法官公正性的怀疑,而且对缠诉者也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其反省自己,息诉罢访。

(2)公开宣判,公开处理。针对缠诉老户胡搅蛮缠,采用威胁、恐吓等不正当手段干扰法院公正裁判的情况,采取大造声势,大造舆论的方法,邀请有关单位和媒体,深入基层,组织群众及缠访老户的亲属参加公开宣判会,同时利用公开宣判的机会,抓住缠访老户认理服法,广大旁听群众对案件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有利时机,对经说服教育仍缠闹不止的上访老户,区别情况,选取时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公开进行处理,该司法拘留的司法拘留,该劳动教养的劳动教养,该判刑的坚决判刑,并昭告社会,以儆效尤。

(3)公开谴责。法院签署公开谴责令,张贴在交通要道,刊登在报纸上,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其反省和约束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

4、配备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在法院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审判人员。同时将信访办与法院各业务庭视为同等地位的庭室,使其具有一定的组织保障。信访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信访案件的处理,俗话说:“打铁须自身硬”,许多信访事件本身具有法律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而缺乏专业审判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信访法官仅仅根据来访者的一面之词所作出的处理和答复往往会产生偏颇,造成上访者的不满和继续上访。所以,应该选调一些业务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在法院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审判人员担任接待信访的工作人员。

5、将涉诉信访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涉诉信访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除了法院要自身更新观念,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审判质量外,还需要党委、人大、政府、当事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与法院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

6、加大调解力度,及时化解矛盾。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防止矛盾激化,及时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审判工作中要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调解机制,确保调解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使上诉和申诉、上访数量日益下降,真正做到输赢皆服,案结事了。

【作者简介】

祁得春,单位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余慧玲,单位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注释】

[1]佚名著:《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探讨》 载http://www.xiexiebang.com/与2008年6月25日访闻。

[2]于喜胜:《论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载: 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与2008年6月30日访问。

[3]祝玉芝著:《法院的尴尬 法律的无奈》 载《青海审判》2005年第2期。[4]刘卫忠综述: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大有可为——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座谈会。

下载信访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访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什么制度

    推动信访制度改革(广东省)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9月23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信访制度亟待改革(5篇)

    信访制度亟待改革 李克军 我国的信访制度,初创于1951年,成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5年由国务院制定并颁行的《信访条例》是这项制度的文本体现。一、现行信访制度的缺陷评价一......

    度改革谈信访制[五篇材料]

    谈信访制度改革 陆维福近期信访制度成为热点问题,媒体连续推出了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文章,对深受瞩目的信访制度改革各抒己见,笔者读后深受启发。笔者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现在又......

    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

    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完善研究 摘 要:信访是一项特色的制度,在反映诉求、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方面起到过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近年来,信访制度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司法权威受到损害、纠......

    浅析我国信访制度的利弊及其改革

    浅析我国信访制度的利弊及其改革 行政法学院2005级刘秋艺 [摘 要] 暑期,我随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到四川省华蓥市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在此期间,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有关信访......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访工作制度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访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信......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讲座提纲(大全)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 南京大学法学院狄小华教授(52977006di@sina.com) 一、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背景 (一)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 1.从频率看,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 2.从规模看,呈现出聚集、群......

    人民法院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精选合集)

    法院涉法上访的调研报告 法院的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局1,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司法公平、公正和正义......